20xx年历史优质课评比总结

20xx年历史优质课评比总结

优质课评比活动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考查的是在同一课题之下,各位老师自我思考、自我设计、自我建构的过程。实际上这一过程考查的不仅仅是一个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也是对教研组的教研氛围和集体智慧的考查。各位老师最终呈现给我们的课堂,通常都不是一个人的思考,而是学校整个教研组对课程、课堂、学生的认识。通过这一活动可以看出,各位参赛老师都花费了很大的功夫,课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具体说来,其共性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课时关注课标要求,并能抓住主线进行艺术性建构。 备课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上课的效果。从各位老师的课堂可以看出,他们在备课时都充分关注到了课标要求,把课标要求作为自己备课上课的依据,这使得课堂环节中重点突出,能够抓住主干知识进行教学。而且,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各位老师都进行了艺术性建构,力争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教学主线展开,这就使得课堂环节非常流畅,思路非常的清晰。

二、授课时关注课堂效果,力争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不仅仅是教师展示个人风采的舞台,更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平台。各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在努力的关注学生,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对学生的方法指导以及对学生的评价上都下了很大功夫,力争通过课堂教学,以知识为载体,使学生得到更大程度的提

高和发展。

三、反思时关注课改理念,能够抓住问题的核心所在

这次活动,各位老师的反思最值得关注。通过课堂活动我们看到了老师的上课过程,通过反思展现的则是各位教师的备课过程。几位老师在反思过程中,不再是琐碎的课堂具体环节、具体问题,而是能够谈出自己对课程、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并能看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所在,反思的占位有了很大的提高。

任何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在各位老师的课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引发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一、对课标的解读

各位老师在反思中最先提到的便是课标要求,也谈到了自己对课标的认识,以及依据课标确定的重难点。但在对课标的解读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课标要求涉及到的知识点是非常明确的,但对该知识点所要达到的程度却表述的相对笼统一些。各位老师所存在的问题便是不能对课标要求的行为动词进行准确的解读,对同一条课标要求内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缺乏认识。那么,我们如何解读课标呢?

第一,明确课标要求的行为动词,以及行为动词所代表的层次要求。

课标要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识记层次,行为动词有“知道、了解、列举、讲述、简述、观察”等,这一层次要求学生知道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其主要内容并能够通过学生的行为动作表示出来,如复述、写出或讲述一下相关的内容。也就

是说,它只是从单独的知识点的角度让学生感知并记忆这样的历史内容,而不要求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历史影响等来对问题进行理性的归纳、总结、分析等。第二层次为理解层次,行为动词有“认识、概述、理解、说明、解释”等。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能够明白史事的因果关系,认识史事的性质、特征、意义、影响,以及史事之间的联系;第三层次是运用层次,行为动词有“分析、比较、简析、探讨、评述”等,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能够对史事进行分辨、比较、概括、归纳等,并加以说明、论证及评述。我们只有明确了这些行为动词的含义,了解了这些行为动词所代表的要求,才能准确的理解课标要求,才能准确的定位三维目标。

第二,理解同一课标要求之下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有时候,同一条内容标准会包含两个层次的课标要求,那就要求我们理清这两者的关系,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置于历史的发展变化之中来认识,

二、史料教学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史料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再现历史情境、训练学生历史思维、加深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历史现象的理解与认识上所发挥的作用,大家都有了充分的认识,并且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在呈现材料的丰富性、运用材料的充分性及有效性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结合各位老师的有益尝试,感觉在史料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史料有多种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

遗迹、影像、口述以及文学作品等。我们采取怎样的呈现方式,是由我们的学情和教学目的决定的。例如,对七年级的学生,就要避免呈现大量晦涩艰深的文字,而应以形象史料为主;对学生,其史料的思维含量以及训练难度就要有相应的提升。再如,我们想借助史料来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解读,就尽量不要使用视频资料,因为视频史料多为纪录片,给我们提供的多为结论性的内容,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另外,视频的流动性也不利于我们对资料的反复解读,而如果为了渲染情境,视频资料就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了。

三、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结合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我们课改以后经常提到的一个要求。那么,什么是教师主导?教师是否讲述能否作为判定教师是否主导的依据?怎样就叫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是让学生勾勾画画、填填表格、讨论讨论就是落实学生主体?两者之间如何有效的结合?怎样避免“满堂灌”和“放羊式”这两个极端,这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四、学习方法的指导

我们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才让我们的孩子们具备终身学习的可能性。此次参赛老师都注意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有的老师运用的也相当到位,几位老师的课给了我新的启发,于是就想,方法指导是不是我告诉你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从哪几个角度进行思考就是方法指导了呢?我觉得还不够,方法指导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包括解

决问题前的提醒,就是我们老师在问题出示后给出的“温馨小提示”等,包括解决问题中的点拨,例如怎么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怎么提取有效信息等,我认为还应该包括解决问题后对学生的评价,这是一种隐性的方法指导,在学生回答出问题后,你对他的答题角度、答题语言、答题过程给予肯定或引导性的评价,这也是一种方法指导,同时也有利于学习方法在孩子们身上的强化和内化。

五、情感目标的落实

历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以及课程的内容,都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因素,这是历史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是历史课程重要的目标,也是历史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情感目标的达成不是教师灌输可以做到的,也不是高喊口号可以做到的,它是一个认同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它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通过渗透来达成。而且,情感目标的达成不是某一堂课、某一教学片断可以达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设定情感目标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最恰当的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感受、理解并认同课程内容所传递的思想和观念,并在我们的长期坚持中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形成相对稳定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以及改善教师的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日常的纸笔测验只是评价方式之一,日常课堂中的评价

对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展台的利用,展览的方式,也就是众评,也是可以采取的手段之一。此处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避免褒扬一群,打击一个,要注意教师评价对学生评价的引导。

 

第二篇:历史组优质课评比

历史组优质课评比

20xx年x月x日上午第二节课,历史组全体教师在高一(11)班进行了优质课评比活动。优质课主题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由刘全优老师作为该课的讲授教师。

开课后,刘老师首先导入英国的国体及政体的相关知识,简要向学生介绍了17世纪的英国革命,大体概括为:“杀了一个王”(查理一世)、“逐了一个王”(詹姆士二世)、“请了一个王”(威廉三世)。进而引出了英国重要的革命事件——“光荣革命”。接着提出了限制王权的法案——《权利法案》,同时在PPT上展示出《权利法案》的相关条款内容,要求学生从PPT中找出“该法案限制了君主哪些权利、保障了议会哪些权利?”通过学生的积极回答,总结出结论——“议会主权,法律至上”,进一步得出“《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的最终结论。

接着,刘老师向学生们详细解读了责任内阁制的相关内容,如:议会下院多数席位的党首成为首相,首相与内阁成员共进退等。之后又采用列表格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示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该课内容。最后简单讲述了英国民主化的改革。 课后,历史组全体教师进行了优质课的评分工作及分析讨论工作。

历史教研组 20xx年x月x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