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培养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前言

体育课堂标准规定,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体育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对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有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高,主动参与率低,总是在老师的催促下进行活动,课堂显得没有趣味。怎样改善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现状呢?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为了能让中学生对体育充满兴趣,我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模式,通过亲身实践,特意对《培养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策略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立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二、课题的研究背景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兴趣则是学习施展素质教育的主要动力。学习兴趣的产生能诱发学生学练的动机,从而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学习兴趣的形成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当今社会,终身教育已得到人们的认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对学生进行终身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已经开始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但方法不够灵活多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体育教师都知道,学生有无兴趣对上好体育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爱玩好动是孩子们自然天性的真情流露,在多年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不少学生对待上体育课不是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就是怕苦怕累,借故请假的多,更有甚者感到厌倦、感到枯燥等,所有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因此,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就成了体育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兴趣是产生动力的源泉,是推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直接动力。

三、课题的研究意义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因此,教学过程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建立在自觉主动求知的基础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说,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

总的来说,学生是喜欢体育的,但有的不喜欢上体育课,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的苦恼,都会有部分学生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一堂体育课的好坏直接体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所以,要想改变学生对上体育课不感兴趣的现状,就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利用自身的业务知识、专业能力和道德素养,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对体育形成正确的、规范的认知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新颖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新课标指出:“学校体育是快乐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研究范围

本课题是培养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策略研究,学生上体育课没有兴趣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表现在:体能差、运动能力弱;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

交往;学习态度消极、缺少动力。其他原因:家长的“过度保护、溺爱”,养成怕苦怕累习气;体育教师的教法和内容单一、枯燥,态度不好等;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体育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误解,导致学生上体育课态度不端正,认为体育课可上可不上在心里滋生。所有的这些原因致使学生对上体育课没有兴趣。兴趣,也可以说是天然的启蒙者;即可以引导,又可以培养。在体育课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能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研究对象:本校七-九年级的学生。每个年级选一个班作为实验研究班,与其他班级进行比较,取得经验后推广全校。

五、研究内容

(一)、1、教师方面:根据《体育新课程标准》,深入学习领会新课标的精神与实质。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改变以往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以正面教育为主,不讽刺、挖苦,甚至是侮辱与体罚学生,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逐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

2、学生方面:(1)、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上体育课,并能持续的保持下去。(2)、通过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效果的分析和总结,从而不断调整、控制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还要强化师生间、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素质发展达到或超过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由“要我学”改为“我要学”。(3)、通

过课题研究,发展学生的体能,使学生的体育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加强学生体育兴趣的养成。并树立终生体育的观点。

(二)、(1)分析影响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各种原因。(2) 研究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3)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有效策略。

六、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6-2014.10)

确定研究课题。结合体育教育自身特点找到与课题方案基本吻合的切入口,通过分析伪证确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的实施阶段(2014.10-2015.4)

加强理论学习,进行课题实验教学,收集研究资料,掌握实验根据。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5)

分析整理资料,数据撰写结题报告,申请课题验收。

七、研究方法

课题组成员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变换教学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围绕研究目标,开展阶段性调研活动,听取各方面意见,探索新的策略,定期总结调整实验方案,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主要采用的方法有:

1、文献资料法: 收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60多篇并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对这些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可借鉴的经验,以课题实践加以验证、补充完善。

2、实践对比法:对本校七-九年级三个班进行实践对比。对更新观念、创造兴趣代间、形成良性循环,区别对待,发展学生的个性及培养创新精神和终身体育观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实践对比,与以前有无显著差异。

3、调查研究法: 所有学生都确定为课题研究的学生,通过调研、问卷、座谈、实践进行研究,得出关于学生对上课反应情况。

4、观察法 通过体育课观察学生上课情况,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表现做详细记录。

八、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研究的要点

(1)更新观念。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学生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

在体育教学中目前仍有不少教师在追求学生服从命令、步调一致的机械操练。这种“齐步走”、“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导致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吃不了”,大大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以上情况,首先体育教师更新了自身的教学观念,同时也更新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了学生自主锻炼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对自主学练的认识和兴趣,使学生在自我追求中,借助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加大了“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化力度。

(2)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空间

在体育教学中,能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得到充分的满足,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了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创设了一种师生心理相触,民主交往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体育,提高了教学效率。

(3)课上课下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体育课上,教师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自我学练中掌握和改革学习方法参课下,能使学生把课上所学,所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情况,运用到了课外体育活动中去。

(4)加强区别对待

在教学中,避免了“齐步走” 和“一刀切”的做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锻

炼的能力,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区别对待。

(5)把培养锻炼能力与发展学生的个性结合起来。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克服了依附思想,加强了对学生的领、扶、放,有利地促进了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6)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主动学习环节,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知识、技术、技能、发展能力和受到教育,主要取决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水平,而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只有在主动学习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形成和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尽量多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锻炼,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集体思考,造成一个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环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分层教学法,在技术细节和具体要求上不要求一致。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小组,根据分层教学法,让学生轮流担任小组长、记时员、裁判员等职责,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领会运动技术,提高能力。教师一方面尊重学生的自我创造,另一方面又对动作的规律和如何运用连接性动作进行指导,使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7)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进行创造性学习

斐娣娜教授认为,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胡锦涛同志一再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而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来培养的。然而,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的现象,却比比皆是,丝毫不给学生留有思考和创造的余地。其实,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体育就是在创造中产生和发展的,没

有创造就没有体育。在体育教学中,同一目标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来实现,而同一方法、手段又可以实现不同的目标。体育教师应该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创设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的体育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学习。

必须指出的是,学生的创新不一定每次都是成功的,稀奇古怪乃至荒诞不经的现象必然经常发生,教师千万不要随意批评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要多加鼓励,并给予必要的启发及创新方法的指导。

2、研究的措施

(1)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性格、爱好、特长,又考虑到学生的自身要求,尽量安排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和生活体育的内容,使学生在体验体育乐趣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和锻炼。

(2)教学方法活泼有趣

教师通过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兴趣因素,运用体育特有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所有感官都能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

(3)组织形式突出了优势互补

体育教学中常见的组织形式有个体教学、分组教学、集体教学,这三种教学形式各有所长。要保证教学的质量,我们就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了不同的组织教学形式。如:对个体差异明显的学生,采用了个体教学形式;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采用了分组教学的形式;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采用了集体教学形式。

(二)实施形式:

根据上述制订的研究要点和措施要求,我在本校七-九年级抽三个教学班中开展了实践性研究。在平时的具体教学中,组织形式上由按班级上统一教材,改为按照研究要点和措施要求,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按

学生的性别、兴趣、体质情况等进行分组教学,以50%的课时上基本教材,50%的课时上选修项目内容,根据我校的场地设施,目前开设的选修项目有: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四个项目。通过实践研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了个性,提高了技术、技能,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创新行为,体现了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实施过程中,我在教学方法上,所采用的教法有:

1、多媒体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化动为静,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快为慢等功能,便于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感知和模拟技术,逐步提高学生自我实践的能力。例如:在二年级篮球运球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看了美国篮球NBA联赛,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演示,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了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再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很快就掌握了篮球运球的技术。

2、实地观摩法;有组织的实地观看比赛,让学生尝试做现场解说,结合教师的即时滞后的讲评,开展讨论,提高学生自评互评的能力。例如:在班级中开展男生篮球友谊赛,学生分组轮换上场比赛,其余学生实地观摩比赛,并尝试做现场解说,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很快地了解并熟悉篮球的基本技术和竞赛规则。

3、尝试性比赛法:娱乐性参与非正式比赛,在感受项目带来的运动乐趣的基础上,对他人(队)进行技术指导,或对相关项目的体育文化知识相互提问、指正,提高调整自己和指导他人技术的能力。例如: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在教学班中我先后组织举行了篮球赛、乒乓球赛、足球赛三项赛等尝试性友谊赛,使学生的自我锻炼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4、处方法:针对性的纠错或保健与康复。例如:在实践教学中,针对发现部分学生或个别学生的错误技术动作,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纠正,使之不会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针对个别学生因身体不适或个别女生例假等原因,指

导他们进行适量的活动。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九、课题研究价值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验性研究,我所教的三个班的学生在下几方面已产生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

(一)学生的体育兴趣已有了很明显的提高,自觉锻炼习惯已初步养成。

(二)从实验数据可看出,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效果显而易见,同样实验的效果很明显。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了进一步的增强。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表现积极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充分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提高自己。

(三)课堂教学已形成良好氛围,生动活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发出问卷126份,回收126份,回收率100%,肯定率100%。

(四)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各项目的运动技术和技能。要校内开展了各项竞赛活动,一年中先后开展了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我班学生积极参加了市、乡运动会,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我班通过此项实践研究,各项生理指标和运动成绩在全校各班级中都名列前列,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也促进了全校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深化了教育改革。

十、达到的效果

反思我们的教学,分析我们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们体育教研组确定开展《培养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策略研究》,力求通过研究达成目标。同时,教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勇于超越教材,超越自我。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因势利导,结合教学内容,采取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学方式。关注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

学生受益。同时最大限度的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在潜能。在体育课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组织教学上强调灵活的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注重教学效果评价的灵活性,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最终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诸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

 

第二篇:浅论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浅论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内容摘要:兴趣是动力的源泉,是干好每一件事的前提。在体育教学中,兴趣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一直以来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沿用老的教学方法及其他主客观原因导致体育课堂气愤沉闷,毫无新意可言。本文针对导致中学生体育课堂兴趣不高的内外部原因,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种种不利因素,激发、诱导和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体育教学和训练效果,从而使学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教学 中学体育 体育兴趣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实现科教兴国、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更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体育学科不仅可以让学生摆脱枯燥乏味的课堂,为学生提供独有的开阔的丰富的学习和活动环境,还可以让学生强健体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其中体育兴趣是影响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

一 目前中学体育课堂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现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如是说,它不但是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的动力。孔子亦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一个人的兴趣对其学习和活动的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兴趣呢?所谓兴趣,就是指人们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而体育兴趣是指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只有学生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才会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由要我练转变成我要练。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1

好动是人的本性, 青少年尤其好动。可是我们在中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普遍看到这种情况:不少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体育课不感兴趣,课堂上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愤沉闷,毫无生气可言。像上课时精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动作拖拉、借故请假、课堂行为有悖教师的要求,有的甚至对体育课产生一种恐惧感。一般来说体育课枯燥无味的具体表现是:(1)一直以来体育课的内容总是一些提高体能的跑步、跳远、铅球等练习,或者是加上简单的篮、排、足球教学,单调而乏味。(2)还有一部分学校推行体育达标课,一上课就是800米、1000米、引体向上等项目,学生当然会对这样的体育课望而却步了。(3)体育课的竞技色彩太浓厚了,过度追求传授给学生过多的运动技能,从而忽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学生和教师都有很强的功利心理,往往是牵扯到升学、达标的体育项目学校才会开展。例如,在中招时要进行体育加试,我们用三年时间学习掷铅球,到上了高中为体育达标还要学习掷铅球,时间安排的恰当还行,如果安排到冬季,没有那个学生会对一个冰凉的铁疙瘩感兴趣。

二 导致中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

(一) 传统文化的影响

和西方文化氛围不同,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中,广泛流传的是重文轻武的思想,虽说这种状况在新中国成立后有很大改观,但这种思想的残余在某些程度上还直接或间接地束缚着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教师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于是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被剥夺,学生在这种外因影响下,上体育课不思进取、好逸恶劳、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对完不成学习任务也不觉得脸上无光,更不要说培养他们自主从事体育的兴趣了。

(二)学生主动参与性不够

长期以来,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理论课程几乎没有,就算在雨雪天气,体育课在室内也不上理论而是改成自习。这种现象造成学生对体育的片面理解,他们没有认识到体育在人体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自身体育意识淡漠,可以说根本就没有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想法。

由于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生平时把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文化课上,甚至连体育课也不放过,导致他们想玩而不会玩。

身体发展的性别差异大于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男、女学生在身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身体形态、机能水平、运动素质、运动技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 2

而且男女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不同,往往受情绪影响而淡薄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三)教师因素

体育课的内容是影响学生对体育兴趣的首要因素。体育课的内容是实现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也是体育课堂内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播知识,再加上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新颖、不科学,责任心不强等因素,于是,体育课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有些体育教师甚至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

体育教师不分析中学生在各个年龄段的体育兴趣特点,上课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或教学大纲进行。例如,应充分认识高中生和初中生的体育兴趣,在初中阶段,由于生理上的成熟,使男女生的体育兴趣发生了明显的分化。男生喜欢活动量大和一些能表现灵活、敏捷、竞争性强的活动;女生则喜爱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能表现柔韧、机智和美感的项目,但她们对脏、累项目,如长跑项目不喜欢。男生比女生体育兴趣广泛,但多数的初中生尚未形成对专项运动的稳定的兴趣。在高中阶段,高一,二年级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有上升的趋势,而到高三却出现停滞和下降趋势,有的学生仍然喜欢体育,有的学生却对体育毫无兴趣。在性别上的差异也很明显。男生喜欢竞争性强的项目,女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惰性更加明显,怕脏、怕累、怕苦、怕晒、怕出汗,部分学生对体育课持消极态度。

三 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人对某事的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一些资料表明,激发和培养中学生体育兴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不仅要思考教学的内容、程序,而且要熟悉教材,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情况,进行区别对待,生动活泼的组织教学,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广泛兴趣,使其有特殊爱好的体育项目,提高运动成绩,在体育实践中培养其浓厚的体育兴趣。古人就提出寓教于乐的思想,体育教学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劳动过程,怎样使学生在艰苦 3

的、反复的练习过程中享受到体育的乐趣呢,这是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要更新体育观念

1. 指导思想的更新。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的课程标准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突出健康是唯一的目的。

2. 体育意识的更新。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要求要从思想上更新体育意识,由职业型“教书匠”转变成事业型“教育家”,由教师为本转变成以学生为本,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体育教师要了解学校体育不单纯是学生在学校期间体力的增强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了解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前提。

3. 教师行为的更新。

新时期体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且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和练习机会,并经常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的学生上有差别,尽量公开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工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平易敬人,经常和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意见,看看他们是否认为教师在期望上有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如果以上所说的教师都更新了,也只能说他万里长征只走完第一步,后面的任务还很艰巨。他还要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 愉快教学 以激其趣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的前提。建立和谐的师生的基础在于师生互相尊重,在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就会以饱满的情绪,百倍的信心,主动地投入到体育课中来。另外,由于师生的和谐,更能使学生从教师的热情、自信中克服怕苦、怕累的心理,增进勇气。

2. 良好的课堂开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良好的开端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的体育课也是如此,需要一个好的开头。(1)导语要有鼓舞性、煽动性。上课伊始,教师精神振奋,充满激情地运用有鼓舞性的语言,能够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的语言爽朗干脆,亲切有力,充满活力,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语言更应具有感染力和鼓舞性。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不利为有利,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2)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结构的平衡,激发他们对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 鼓励成功 激发兴趣

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作用。在教学中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是学生获得自信心的源泉。学生在求知欲的基础上努力参与并取得技术进步时,对他成功的表现会产生积极影响并对此项活动更加关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有体育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体育教学中应将科学性、娱乐性、直观性、新颖性和启发性结合起来,并根据活动内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创设不同的条件,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通过成功的练习体验到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

综上所述,体育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是一项十分细微和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体育教师要改教法,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传授,提高体育教学的艺术美,增进师生情感交流,不失时机地因人、因材、因地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把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看作一种职责有效地贯穿整个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时一个点头、一个手势都是对学生的激励,都会激起学生的更大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要时刻留心,只要我们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够激发出学生的体育兴趣,开创素质教育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版。

[2]祝莅里,丁忠元:《体育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版。

[3]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5

[4]王占春,耿培新:《体育与健康》[M],20xx年版。

[5]陈军:《学生气质差异与体育教学》[J],《学校教育》[J],20xx年第4期 。

[6]王国林:《学生学习动机与对策探析》[J],《体育教学》[J],20xx年第1 期。

[7]陈祥宝:《体育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J],《中国学校体育》[J],20xx年第1 期。

[8]崔雅玲:《浅谈培养学生体育兴趣》[J],《体育教学》[J],2001第5期。

[9]林少娜:《高校学生体育健康意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报》[J],20xx年第3 期。

[10]于春玲 :《体育教育如何适应素质教育》[J],《 山东体育科技》[J],2002

年第4 期。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