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烟台大学毕业论文

关于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市农村劳动力实现有序转移和稳定就业,针对金融危机对就业带来的严重影响,近期,市政协社会法制与港澳台侨工作室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通过多种形式对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在深入研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了本报告。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与特点

近来年,我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围绕就业服务、信息网络、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四大平台”建设,通过各种扶持和保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就业、有序转移、保障权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格局。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从事各种产业生产的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据各镇(街道)上报统计,截止20xx年4月底,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47.1万人(男劳动力16-55岁,女劳动力16-50岁),已有31.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7.7%)转向从事第二、三产业,其中,从事第二产业为20.3万人、第三产业为11.6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3.0%和24.7%,尚有1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3%)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总体上看,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转移渠道呈多元化。据各镇(街道)上报统计,现已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50.2%的人员在外资企业或个私企业工作,13.4%的人员从事建筑业,14.3%的人员从事批发零售贸易,7.7%的人员从事交通运输业,8.6%的人员从事社会服务业,5.8%的人员从事其他行业,从事的行业朝多元化发展。

(二)就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通过对我市20个企业近200名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我是转移就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水平差距较大。从文化程度看,

1

烟台大学毕业论文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3%,高中(包括中专、技校)文化程度的占28.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7.1%;从专业技能水平看,中级职业资格以上占8%,初级职业资格占31%。 (三)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当地。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区域大部分集中在当地,据各镇(街道)上报统计,镇内占52.1%,镇外即墨市内占35.9%,即墨市外青岛市内占8.9%,青岛市外省内占1.9%,省外占1.2%,体现出就业区域以本市为主的特点。 (四)季节性、兼业式就业占较大比例。农民工就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亦工亦农、亦城亦乡”即兼职农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农业生产季节为周期,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另一种是务工同时利用休息日兼种土地。据问卷调查统计,37.3%的农民工属于季节性或临时性就业,28.6%的农民工属兼业式就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尽管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仍面临诸多问题需认真研究和对待。

(一)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造成就业上的低层次化。全市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据各镇(街道)上报统计,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4.3%,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5.6%。特别是4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由于综合素质偏低,不仅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转移层次的提高。目前务工农民绝大多数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资收入少的低层次工种。据调查,近年来各类企业对具备一定技能水平和专业职称的劳动者需求有较大幅度提高,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难度增大。从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会越来越窄。另外,在目前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企业还存在歧视性用工行为,一般只选择招用40岁以下的人员。一方面,导致我市年轻的劳动力供不应求,特别是纺织服装、皮革、制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缺口较大;另一方面,使4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群体多被排除在用工范围之外。

(二)培训基地能力和水平不能适应要求,影响培训的实际效果。目前,我市劳动、教育、农业等多个部门都在进行农村劳动力培训,培训基地达34家,其中23家是依托镇(街道)成校建立的。培训基地普遍存在规模偏小、设施设备陈旧落后、经费不足、师资力量

2

烟台大学毕业论文

缺乏、培训专业单一、培训手段落后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劳动力自主选择培训专业和企业对技工的技能的需求;各个培训部门相互配合和协调不够,培训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有的培训基地对社会岗位需求动向把握不准,培训科目的设置与就业市场结合不够密切,劳动力受训后难以找到工作,影响培训效果;对于有些紧缺专业如车工、钳工、焊工、首饰制作、包装印刷等,由于受就业观念和就业指导的影响,却没有设置或培训很少。部分镇(街道)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培训补贴资金不到位,只忙于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存在培训走过场的现象。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对集中脱产培训的意愿和积极性不高,组织培训工作难度较大。目前我市农村经培训的劳动力中,除技工学校和部分职业中学(中专)毕业生接受了较正规的职业教育外,其他绝大多数参加的是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真正能达到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比例很低。

(三)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不高。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大部分是靠亲戚朋友介绍和自发的,由政府组织的很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缺乏有序性。各镇(街道)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绝大多数由兼职工作人员负责,行政村也无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有的村规定了一名村干部兼管就业工作,有的村则无人管理,很多村干部对当地劳动力的去向不明。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体系建设也较滞后,劳动力市场发育缓慢,规模小、档次低,体系不够健全,功能不完善,难以满足农民工的需求;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运作不够规范,存在乱收费、不#b@2的现象。劳动力信息的搜集、整理不及时、准确性较差;劳务信息发布覆盖面窄、手段落后,时效性差、中间环节多,不能对农民工外出转移就业提供快捷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导致不少农民盲目流动,走了很多弯路。从暴露出来的问题,反映出有的镇(街道)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措施,缺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和指导,缺乏必要的组织协调,缺乏有效的扶持手段。

(四)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较大。据问卷调查统计,45.6%的农民工已更换两个以上的企业,在同一企业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只占42.3%。稳定性差、流动性大是困扰用工单位的一大难题。影响稳定就业的原因:一是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近年来,一些分割城乡管理制度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一些制度性的限制,在户籍、医疗、公共就业服务、住房、子女上学以及养老等方面农民工无法得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权利和待遇,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农民工缺乏长期安心城镇就业的信心,相当

3

烟台大学毕业论文

部分农民在进城务工多年后又回流到农村。二是土地流转机制的制约。由于农村土地有偿流转机制不活,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加上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土地已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使得农民工不愿意彻底放弃土地,以致成为城乡流动就业的兼职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正常生产。三是工资收入低、生活成本增加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外地农民工大量涌入我市,劳动力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农民工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工资水平较低,据问卷调查统计,除个别技术工种和管理人员外,大多数农民工的工资在1000-1200元左右,而在城镇的生活成本却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所剩不多,影响了农民工在城镇长期就业的积极性。另外,由于有的企业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在职工生活、工作环境改善和提高福利待遇方面不够重视,导致职工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

(五)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监管力度不够,侵权事件时有发生。当前,农民工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不同程度的侵权事件时有发生,主要包括:企业强制加班加点超时劳动、拖欠克扣工资、参保率低、劳动合同签定率低、劳动和卫生条件差、安全缺乏保障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也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据调查,在去年市劳动监察部门受理的1310件投诉举报案件中,拖欠克扣工资的约占60%,不缴保险的约占20%,超时劳动的约占10%,其他(包括不签合同、扣档案、扣押金等)约占10%。从投诉案件中可以看出,拖欠克扣工资和投保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企业变相提高劳动定额,超时工作不付加班费,工资发放不及时,个别外资企业甚至欠资逃逸。企业为职工缴纳的五项社会保险,因缴费比例高、基数大,加之工人流动性大,保险关系难以转移接续等因素制约,个体私营企业的投保率普遍较低,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字统计,我市个体私营企业为职工缴纳的五项保险平均投保率仅有13.6%。劳动监察部门由于人员少、工作量大,致使执法检查不到位,对部分企业损害农民工利益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并查处。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与措施

针对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意见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加快发展区域经济,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和空间。从我市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为此,应大力支持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一要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稳定和扩大务工就业。要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支持企业发展的二十条意见》,

4

烟台大学毕业论文

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特别是对在金融危机中受冲击较大的外贸出口、针织、服装、机械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要进行重点帮助和扶持。要鼓励中小企业积极扩大就业,因为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且就业要求适应现阶段劳动力的素质水平。针对中小企业目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在财税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在信贷、担保金融政策上有新突破,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并促使做大做强。同时,有关部门要指导企业放宽搞活用工政策,合理确定招工条件、扩大招工范围,放宽年龄、性别、工作时间等条件限制,提高工作福利待遇,缓解供求矛盾。二要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务工经商创造机会。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必由之路。要坚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乡镇撤并和省关于中心镇建设的总体要求,在现有重点建制镇的基础上,搞好总体规划,完善基础功能。要加强扶持引导,研究制定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和社会各方面投资建设小城镇的政策。要把发展小城镇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民营企业、发展第三产业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小城镇经济基础。加快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劳动力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等新兴行业和服务业,提高小城镇吸纳就业的聚集效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规模效益。三要围绕资源和产业优势,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只能滞留在从事农业上。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农业就业空间,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为此,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当地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把优化农产品品质、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作为战略性调整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大力推广、运用种植、养殖优质、高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不断拓宽生产领域,努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使有限的土地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目前,我市各地推广种植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如金口芹菜、移风黄瓜、七级蘑菇、刘家庄西瓜、龙泉紫皮地瓜、华山黄秋葵、温泉钱谷山绿茶等已呈现出对劳动力较强的吸纳潜力和良好的经济效益。据各镇(街道)上报统计,在第一产业中,从事蔬菜、林果等经济作物种植业和畜牧、水产养殖业的劳动力,分别占第一产业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8%、9.7%和4.9%,调整转移的空间尚较

大。

5

烟台大学毕业论文

(二)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增强劳动者的竞争能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在于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以培训促就业。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以增强转移就业的竞争力。一要加强政府扶持,统筹规划指导。市、镇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就业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增加培训补贴,配齐培训设施。应设立重点培训基地,集中资金和专业师资力量,不断提高实训基地的档次与标准,满足不同层次劳动力的培训需求,真正让农民学到一技之长。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要将其纳入政府就业计划的总体目标考虑,重实质而不能重形式,要有规划,有行动目标,有长远战略。二要整合培训资源,多方配合协作。为提高培训效果,政府要整合有关部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采取多种教育、培训手段,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培训。充分利用各类中专学校、职业学校、成校和技工学校、农广校等师资力量及教学设施,通过合作办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强培训机构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培训质量。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广播、电视等各类媒介网络的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同时,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培训机制。要大力推广龙泉成校与青岛菱达机械公司、金口成校与韩青制衣公司合作进行联合办学的模式,引导更多的培训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使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三要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实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力培训工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转移能力为目标,结合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规划,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的建设和当地规模企业的需求,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和方式,增强培训项目与内容的适应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做到以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要大力发展“订单式”、“定向性”培训,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主动与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合同,灵活设置培训专业,运用中、短期各种方式,实行订单、定向培训。同时,为提高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益,调动农民参加转移培训的积极性,建议可借鉴其他地区通过发放“就业培训卷”的方式,将政府用于转移培训的专项经费印制成等额的培训卷,直接发放到需要培训的农民手中,让农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在我市规定的范围内自由选择培训机构及专业。四要依托政策保障,推动企业培训。在认真做好企业在岗职工培训援助工作的同时,应加强对企业的法律、政策宣传教育工作,树立“谁用人、谁培训”的观念,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促使企业对职工进行培训和提升培训。应认真总结推广即发集团公司、TCL(青岛)公司、青岛帝杰尔公司等大中企业设立培训车间进行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成功经验,鼓励我市

6

烟台大学毕业论文

有条件的企业成立培训机构,设立培训车间。依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中关于企业负有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的法律义务、职工的培训经费按一定比例提取、税前列支的有关规定,应制定相应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开展对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健全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健康有序转移,是一项涉及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发展。一要理顺管理体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涉及劳动、农工办、农业、教育、公安、司法等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协作,需要建立一种长效工作机制。建议我市在《关于进一步做好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意见》(即发[2004]4号)文件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完善制定新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劳动就业工作的目标、任务、责任、措施。相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负责,把各自的职责和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切实改变“多头管、无人管”的局面。市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督查和考核等综合管理工作。各镇(街道)应配齐配强人员,认真做好职业培训、就业咨询、求职登记、信息查询和推荐就业等工作;各村设立劳务信息员,落实工作经费和工资补贴,形成上下贯通的劳动力管理服务体系。二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要建立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服务性的市、镇(街道)两级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不断提升档次标准,努力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为所有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服务。我市在规划建设新人力资源市场的同时,建议借鉴城阳区的做法,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一处零短工劳动力市场,改变目前农民工“蹲桥头、站路边”的状况。城阳区通过政策扶持,采取社会融资的形式,于去年建成占地1.5万平方米的“城阳东部农民工人力资源市场”,集求职、招聘、食宿、购物、娱乐于一体,极大方便了农民工从事零工需求。同时,要大力培育中介组织,鼓励社会创办集职业技能培训、信息搜集、职业介绍、劳务输出为一体的劳务中介服务机构;要加大对现有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依法规范整顿或取缔不合法的中介组织。三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要整合全市劳动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市、镇(街道)、企业服务的一体化,使各镇(街道)、企业就业供求网络与市就业服务机构实现信息联网、资源共享,及时准确地发布供求信息。镇(街道)村两级应切实做好建立劳动力电子台帐工作,详细记录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及求职意向,实现动态化管理。新闻媒体和各镇(街道)要为农民务工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广播、电视应设立发布

7

烟台大学毕业论文

企业用工信息频道,滚动播放;镇(街道)村应利用政务、村务公开栏提供就业信息,有条件的镇(街道)可设立电子屏幕,及时准确发布劳务供求信息。

(四)全力扶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要鼓励引导在外务工经商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积极培养和扶持创业带头人,实现“一人创业、带动一方致富”,形成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良性循环。一要完善创业政策。要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小额贴息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银发[2009]18号)等文件精神,切实帮助返乡农民工解决创业起步资金问题。同时,应放宽准入条件,落实创业用地,实行税收优惠。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享受城市失业人员创办个体私营经济一系列优惠政策,实行与招商引资同等待遇。二要搞好创业服务。有关职能部门要增强创业服务意识,提高创业服务水平。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要在手续办理上给予方便,搞好“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手续,在登记、发证、信贷、用地、场所,供水、供电、通讯等方面给予优先服务。建议市、镇(街道)财政建立创业扶持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和创业项目征集论证等创业推动工作,促进创业工作的开展。三要优化创业环境。要加强政策宣传和典型引导,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扶持农民工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创业典型经验,调动和激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应大力创建“创业一条街”和“创业示范基地”,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平台。

(五)健全完善有关政策和制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改革体制,完善制度,尽快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障碍,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一要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要健全劳动保障监控制度,强化监管手段,加大对侵害农民工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及时受理劳动争议。推进劳动监察网格化管理制度实施,可借鉴外地做法,依照一定程序向社会聘任劳动保障监察协理员,加强社会监督。要建立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有效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制定和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改变农民工工作偏低的状况;建立完善企业欠薪欠费报告制度和保证金制度,保障农民工工资的正常支付。要积极探索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险方案,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可实行分类推进和分步实施,即正规就业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可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待遇;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可借鉴外地区的做法,实行低费率、低保障待遇。同时,应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办法。二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要把农民工纳入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公共财政应兼顾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需要,安排适当资金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公共福利和必要的救济、救助等公共服务,切实保障农民工在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方

8

烟台大学毕业论文

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政府及用人单位要积极改善农民工在城镇的居住条件,对农民工实行廉价租房政策。建议采用城阳区做法,加大政府廉租房建设力度。城阳区委、区政府为改善外来务工者生活条件,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集食宿、娱乐于一体的职工公寓8处,每人每月住宿费仅有40元左右,饭菜实行成本价,并由企业给予适当补贴,极大方便了农民工求职就业。同时,应注意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方面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要通过政策引导房地产企业建设经济适用房出售给农民工,支持有能力有条件的农民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三要规范土地流转机制。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土地流转制度,鼓励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多种方式流转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应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构,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运行方式,从制度上保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不受侵害,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