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知识要点总结

1、社会学关于社会问题的界定:

?Fuller and Meyers, 1941)观价值标准和客观的现象。

?是对特定社会现象的标定(Beck,1961)

?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认定、扩散、社会关注和界定的建构过程(Kissus and Spector, 1978),由主观现象转向真正的社会互动过程。

2、社会工作关于社会问题的界定:

对个人问题的两种归因,一个是内在心理归因,另一个是外在社会环境归因。这构成19世纪晚期两大社会工作传统——科学慈善事业和社区睦邻运动。从19xx年代,社会工作开始强调两种视角的融合下——“人与环境”互动论。

范畴角度来认识和试图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强调从服务和干预的角度来帮助社会问题当事人来从社会行动的层次促进社会问题解决;而社会学则从社会政策角度,来干预制度和结构层面,试图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

3、本土社会工作:是指基于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安排,而内生的一种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福利的措施和手段。大体可分为两类:

集体合作福利等;

政福利体系、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体系等

专业社会工作:经过验证的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福利的职业体系。

4、社会工作的基本定义:

?1959形成的社会关系为入手点开展工作,寻求增强个人的社会功能——既包括单独的个人、也包括群体中的个人的社会功能。社会工作的作用分为三种 :(1)恢复受损的功能;(2)提供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3)预防社会功能失调。

?19xx年美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的定义:(功能和福利论)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科学,用来帮助人们获得有效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并促进社会变革,以增强人们的福祉。 ?IASSW and IFSW 20xx年的定义:(正义和福利论)社会工作专业促进社会变革,解决人际关系的问题,赋权和解放,以提高人类福祉。利用人类行为与社会系统理论,社会工作在人类与其环境结合点上进行干预。尊重人权与社会公正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④20xx年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的定义:(正义和福利论) 社会工作专业以促进人与社区的福利为目的。在人与环境的建构、全球视角、对人类多样性的尊敬以及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知识指导下,社会工作目标通过下述途径实现:对社会和经济正义的追求、对限制人权的环境的预防、消灭贫困以及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质量。

5、社会福利的定义:

(边沁的功利主义的福利观)社会福利是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满足需求以后的效用感。它对应主观幸福状态和客观的福利手段。所以一般都会用收入和财富来表示福利多少,因为这些都是满足需求的手段。

(多亚尔和高夫的基本需要论的福利观)社会福利是指为保证个体参与特定的社群生活所必需的基本需要,从而确保一个人的成员资格以及社群走向美好。所谓基本需要(basic needs),不同于个人需求(demand),基本需要是从社会成员资格条件出发规定的,而个人 1

需求则是从个体的欲望出发界定的 (罗尔斯的正义论的福利观)社会福利是对社会基本善的保障,这些基本善包括人人自由、机会平等、保护弱者等,也就是所谓的社会正义。为了保证社会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效用,罗尔斯主张在基本物品上实行人人平等的分配 (森的功能论的福利观)社会福利是指促进个人能力,从而使个人可以在他的功能区间,增加其功能选择的自由以及实现其功能成就。也就是,森认为个人幸福取决于个人的两个纬度的能力:实际选择自由和实现功能成就。这两个方面度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和权利,来增强个人的能力,以达到幸福状态

6、社会福利概念的分解:作为一种目的,是指需求满足、能力增强,从而发挥良好的社会功能状态;作为一种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提供的满足社会目的的手段,其实就是所谓的社会福利制度。

7

8

9、根据Neil Gibert 和 Harry Specht(1974)的说法,社会工作专业还是一个不完成的专业,需要处理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的关系。

直接服务就是社会工作的传统工作,包括治疗、辅导、教育、倡导、信息收集和转介等; 间接服务就是社会福利,包括计划、政策分析、项目开发、行政和项目评估等。

他们两个试图把这两部分整合起来,提出了两大类、四种整合模式: 第一类是混合模式(mixed model),包括普通社会工作模式(generic social wok)和核心整合模式(core integrated model); 第二类是联合模式(linked model),包括双轨模式(two track model)和(linked two track model10、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共同点:二者目的一致,都是促进人类福利,增强个人功能、维护社群生活基本条件和善。

不同点:社会福利资源只是改善个人社会功能必要条件之一,但不是充分条件。社会福利一般通过社会政策和社会行政来制定和实施,但是福利资源的发挥效力,往往要借助专业社会工作来传递。 社会工作是联系福利资源和个人需求的专业,以增进个人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公正和自由。社会工作不仅仅是社会福利的传递者,其重点放在人际关系改善,增强和恢复个人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和公正。

11、社会正义

自由主义的社会正义: 早期的社会正义论是从边沁提出的功利主义出发来论述资源分配标准,英国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皮古在其《福利经济学》一书中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这个标准出发,论述了只有平等分配资源才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但是这引发了古典自由主义学者的极大反驳,以哈耶克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攻击这种资源再分配方案是对人民自由的限制,最终会和其他社会主义形式一起走向人民的奴役。

20世纪70题:社会正义是指各种自由和机会的分配平等 ,以及对在此基础上的有关社会弱势群体的最优照顾原则。原因是基本公共物品或者善的物品应该平等分配。

而当代另一位自由主义学者,阿玛蒂亚.森则指出,社会正义不应该从资源分配角度分析,而是应该考虑构建作为自由主体的公民权利,而所谓的公民权利是为了保证社会成员可以有能力自由地参与社会交往,实现个人自由和幸福

2

社群主义的社会正义:

迈克尔.桑德尔,麦肯泰尔等人提出社会正义不应该是基于个人自由的抽象的分配原则,而是根据每一个社群内部的道德规范,由其文化传统来界定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关系。他们相信任何社群内部经过长期的互动都会形成自己的美德,有一套关于本社群的资源配置标准。关键问题是不能走向自由主义,破坏了社群规范,否则一切社会正义都将会成为一场资源的争夺。

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论: 马克思主义则从人性的解放和社会的革命角度论述了社会正义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自由、平等问题不是一个抽象标准,他都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基础上,对于无产阶级根本没有自由,因为你要受制于阶级关系,市场上的自由进入劳动领域就是赤裸裸的专制压迫关系。所以,必须要改变资产阶级关系,建立一个公有制基础上的自由劳动者联合体制度,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也才是真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12、西方社会工作的三个传统

慈善组织会社(1898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成立)

主要宗旨:

1,是为了协调各种慈善协会的工作,防止工作重复;

2

3

4

5 后三个方面的特质逐步发展出了所谓专业化的社会个案工作,主要是针对慈善对象的个别化的个人和家庭服务,促进其改善自己的道德和行为模式。

?科学慈善事业

基于科学慈善事业的传统,社会工作发展出了临床社会工作实践,或者是狭义的专业个案社会工作。主要就是运用心理学和微观社会学的理论,对个人及其生活环境进行的诊断(评判)、治疗(干预),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和功能良好。到60年代基本上形成了多元流派和折中主义的临床实物(Turner,1996) 主要流派包括:心理社会流派、案主中心流派、行为矫正流派、问题解决流派、任务中心流派、危机干预流派、联合家庭治疗、完型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理性情绪治疗等 ?睦邻运动 主要标志有伦敦的汤恩比馆(Toynbee Hall,成立于1884年) 、芝加哥的胡尔馆

(Hull-House,成立于1889年)。这两个社区服务中心都是由社区睦邻运动的先锋创建的。前者是英国人 Samuel Barnett,后者是美国人Jane Addams。

主要宗旨:

1

2

3

4,提倡并动员社区内部资源,提供服务和救助。

睦邻运动的传统到60年代发展成为系统的多元社区工作流派,而且从中派生出了小组工作。 社区工作流派主要是分为地区发展模式、社会计划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Rothman,1968)。 小组工作流派主要包括治疗性小组、互动小组、社会任务小组(Papell & Rothman, 1966) 社区工作的另一个起源是来自西方殖民地的地区援助和发展。后来经过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的推广,在二战以后的新独立的第三世界大力发展,构成了社区工作的一个重要传统

3

?激进社会工作(批判社会工作、结构社会工作)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理论、后现代批判理论等不同时期的激进理论,对社会问题的制度性根源进行批判,试图改变一些社会制度,促进社会正义,推动社会的改良和进步

上述个案工作(临床社会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在后来的整合或通用社会工作模式中,被打破其专业界限,挑选其中的行动策略,统一为直接干预策略,以相对于间接干预策略。

间接干预策略:是指通过对案主的环境进行干预而形成间接作用的手段和措施,比如调整组织、政策倡导、改变程序、发挥影响力等。

13、社会工作的核心特征

1看待个人、或者社会,而是认为个人嵌入在社会环境中的,在社会互动中发挥功能,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化的综合干预。传统上把专业方法分为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方法;当代一般把不同方法按照生态系统理论整合起来,形成一种通用工作模式。

3的互动,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4、社会工作的基本属性

系统的理论、社会认可、专业权威、伦理守则、专业文化

社会工作的专业有效性,有两个不同论证方式:

一个是是基于证据的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沿着科学理性主义来发展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方法。

另一个是基于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沿着建构主义思路,通过行动研究,来发展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方法。

15、社会工作的功能 主流模式,主要是按照主流积极自由主义、人道主义价值,通过积极干预,来恢复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功能,适应整个社会的功能要求。 保守主义批评为干涉个人和家庭的自我功能,也破坏了社会的自由运作,并被不断地打击到仅仅提供安抚作用,乃至控制个人的行为偏差,保持社会秩序。 左派不满足折中、改良主义,提倡进步、激进的社会工作,通过意识觉醒、能力建设、增权、社会倡导、社会合作、社会联盟等,来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基本模式的转变。

16、社会工作的学科基础

社会学:不管是微观社会学、还是宏观社会学,都为探索人类互动及其产生的社会组织和结构,提供了深刻的学理分析。然而,社会学没有发展出一套社会干预的手段。社会工作则吸纳这些社会学理论,作为分析个人与环境互动的依据,评估个人的社会功能状态,分析干预的焦点和策略。

心理学:作为探索个人认知、情感、行为模式、人格结构的学科,心理学提供了洞察主体行为的深刻工具,同时也发展出了它们自身的各种心理治疗流派。这些都对社会工作产生过强大的影响。然而当今社会工作已经清楚地划清了和心理治疗的界限,社会工作利用心理学知识和部分治疗手段,作为探索个人社会功能、干预人际互动关系、增强个人动力和能力的手段,而不再做深入的心理治疗。如果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一般是转介给心理治疗师进行治疗。

4

伦理学:伦理学,尤其是公正理论、福利理论等,对社会的组成方式、人际关系准侧、社会发展目标都提出正当理由。社会工作是一门价值负载的道德实践者,一定会要对相关价值伦理问题有深刻的体察和践行。

政治学:有关社会权力和利益分配、调动的学科,它关于国家体制和政治制度的研究,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制度背景,尤其是福利国家形成后,这成了社会工作主要工作领域和工作对象。当然,有关权力运行的微观基础研究,政治学也提供社会工作的微观权力动员和分配的政治实践视角。

17、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简史

20世纪20南京金陵女子大学、长沙湘雅医学院等。

20世纪30、40年代主要以民间社会救助和慈善服务为主,同时一些社会工作大师卷入了激进的社会运动,比如雷洁琼先生。 新中国建立后,取消民间慈善和福利,实行国家单位制福利体系,主要靠城乡单位来进行社会保障和生活服务;同时民政部门提供剩余性福利救助以及特殊优待抚恤,来弥补单位制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恢复社会工作教育,并逐步开放民间公益慈善事业;

进入21世纪,南方沿海地区开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来实现民间社会工作服务和政府资助的合作关系;同时,各种自发的民间社会行动已经开始出现,公民社会初见端倪。

18、价值的基本含义 功能主义观点:价值规定着一个社会及其成员的行为导向和行为标准,是社会秩序的潜在维护者。(帕森斯) 按照社群主义、诠释论观点:社会生活就是一种道德实践,是生活意义所在,是一种追逐德行的生活。(麦肯太尔) 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价值标准取决于的阶级地位,而各个阶级的价值能否上升为社会价值,取决于这个阶级是否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无产阶级正是现阶段历史发展的代理人,无产阶级价值观才是正确的(马克思) 韦伯把价值分为实质性价值和工具价值。实质性价值是指对某个事务和状态本身的喜爱和美好倾向;而工具价值是一个东西具备的实现实质性价值的工具作用和意义。

有人把价值进一步分为三个层次:终极价值、近似价值和工具价值。( Morales , Bradford and Sheafor,1987 )

终极价值是最为抽象和为大家认同的价值;

近似价值是比较具体的理想状态,是终极价值指引下的具体生活模式;

工具价值是实现这些近似价值的规范的行为手段。

19、西方社会工作相关的价值哲学主要包括:

资本主义-新教伦理 :主要是马克斯.韦伯分析提供一种西方资本主义世俗伦理,他认为资本主义发生的文化基础是新教伦理。他详细研究了各个新教学派的伦理主张,以及对比资本家的一些行为规范,发现他们之间有高度的一致性。主要包括上帝选民、天职观念、自我克制、节俭、勤奋、成就、荣耀上帝、自我救赎等。

犹太-基督传统:这是西方中世纪宗教传统,主要是对上帝的信仰,对上帝之子耶稣的信仰,主要价值观包括原罪观念、告解和忏悔生活、祈求救赎、相信世界末日和得救等。

人道主义—实证主义—乌托邦思想(HPU):这是西方启蒙运动以后产生的社会理想。人道主义是指相信人是自己的主人、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承认的需求、维护人权、鼓励自我实现等。实证主义是科学主义精神,主张通过经验研究来验证逻辑推论,获得真理知识。乌托 5

邦是基于各种理想而产生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状态的想象和实验,推动社会改革。 人道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分别:人道主义是相对于神道主义来言的,是恢复了人的主体地位,把人当做目的和主人,从宗教笼罩下解放出来,获得自由和自主。人文主义是相对于科学精神来言的,主张研究人的精神状态、主观意愿、道德价值、和审美体验等,并以此作为社会生活的研究典范。

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分别:实证主义是相对于形而上学而言的,主张通过经验研究来检验逻辑推论。具体有包括归纳逻辑上的证实学说和演绎逻辑上的证伪学说等。实用主义是美国的一派认识论传统,主张根据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情景来研究,获得一种实用的情景性知识,反对欧洲大陆的以追求普遍有效性为目的的抽象知识。

20、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给出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

在在生理、智力、情感、社会、审美和精神方面具有天赋的潜能和权力;

人具有实现潜能的天生的驱动力和义务;

人具有选择的能力,有自我决定的权利;

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

为实现其潜能,人有要求合适手段的权利;

每个人都需要社会提供机会发展,来满足他的基本需要;

人的社会活动在其自我实现过程中是重要的;

社会有义务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

社会有权利通过个人的贡献变富足。

给出的社工价值体系:

相信人与生俱来的尊严和价值;

每个人都有内在的能力和动力来发生变迁,从而生活更加完满;

每个人都对他自己和社会负有责任;

人需要归属;

人有共同需求,但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区别于他人的。 偏好的人的结果:

社会应该提供机会来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让每个人实现他的潜能;

社会必须提供资源和服务,帮助个人满足其需求,避免诸如饥饿、教育不足、歧视、缺乏照顾和住房等;

个人必须有平等的机会来参与社会生活模式 年给出的社工价值体系:

个人应受到社会的关怀;

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

每个人对他人都负有社会责任;

每个人除了具有人类共同需要外,也是独特而异于他人的;

民主社会的基本特质,在于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充分发挥,同时也假定了个人应通过社会参与而尽到其社会责任;

社会有责任提供途径以消除自我实现的障碍,以便个人的自我实现得以完成。 偏好的对待个人的工具:

必须尊重和有尊严的对待个人;

人必须有最大的机会来决定其生活方向;

6

必须促使和帮助人和他人互动,建立一个能回应个人需求的社会;

应该承认个人的独特性,而不是依据某种偏见刻板地对待个人。

21、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颁布的六个价值和伦理守则

对应的伦理守则:社会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们,关注社会问题。

对应的伦理守则:社工挑战社会不公正

对应的伦理守则:社工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对应的伦理守则:社工承认人际关系的核心要进性

对应的伦理守则:社工以值得信任的方式行为

对应的伦理守则:社工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实践,发展和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

具体的伦理标准(六大方面):

对案主的伦理责任、对同事的伦理责任、对机构的伦理责任、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对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责任、对社会的伦理责任

22、中国社会伦理观念的演变 传统福利文化伦理:权威与仁慈(梁祖斌,1996)

国家的道统是阳儒阴法:表面上依靠各类士绅推行儒家的长幼尊卑秩序,把仁慈与孝亲作为其道德核心;里子中则奉行法家的权威秩序,靠严刑峻法来维护秩序;

道家和佛家则成为一种底层群体或者退隐人士的生活哲学:道家讲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佛家注重空和涅磐,持戒而静修。

社会主义新传统:新德治模式(应星,1999;2009)和制度化的庇护主义(Oi,1989;新德治模式:平等、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等;

社会主义的道德实践主要是通过树立典型、政治学习、批斗大会等可视方式,以及人事档案等连续性个人职业生涯记录制度方式进行;

社会主义的道德对象不再少数社会精英,而是针对普通社会成员,目的是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制度化的庇护主义: 各类资源的国家集中控制、垂直分配; 取消各类横向联系的交易机制,通过单位和公社等蜂巢式组织,对社会成员实施纵向管理; 国家政策的分层授权,产生基层代理人,成为国家政策和基层组织成员的阀门;

基层成员分化成积极分子和普通大众。积极分子一般会和基层单位的代理人形成一种庇护和依附关系,并根据特殊人际关系来分配国家资源;而普通大众则往往对积极分子以及庇护网络形成一种消极的抵制。

定期的群众运动,通过自上而下的工作组发动基层群众,对基层代理人及其庇护网络进行冲击,导致庇护模式的动态调整。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7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伦理的建构

职业守则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2)尊重个人价值尊严;

(3)维护服务对象隐私;

(4)提升案主发展潜能;

(5)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6)及时反映社会需要;

(7)协助解决社会问题;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的职业道德,包括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作风和职业纪律四个部分。 职业责任包括:(1)热爱本职工作;( 2)确立一切为案主服务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 职业态度包括:(1)全心全意,尽心尽职 ;(2)耐心细致,诚恳坦率。;(3)礼貌待人,热情服务。 职业作风包括:(1)努力钻研,精益求精 ;(2)尊重同事,相互协助。;(3)深入实际,联系群众 。 职业纪律包括:(1)廉洁奉公,不谋私利 ;(2)坚持原则秉公办事 ;(3)尊重案主,保守隐私。

市场化改革以来的社会道德伦理的变化:伴随着工具理性主义,传统主义的复兴和民族主义的建构。 表面上开始推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市场经济的新伦理。

但是因为缺乏西方基督教传统的天职观和救赎观,类似东亚和台湾、香港地区,中国的工具理性相结合的是传统的家族、地缘、职缘等特殊主义的路线(金耀基,1992;黄光国,1996;罗荣渠,2009),强化了一种新型的裙带主义和特殊主义伦理秩序; 为了社会稳定和控制,共 产 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日益结合民族主义,成为新的工具化的道统体系。

对社会工作实务理论的分类(25、26、29、30)

25、一般系统理论

最早把一般系统理论引入社会工作领域的Howard Goldstein(1973)和Pincu、Minahan(1973)。他们都试图用系统理论来指示社会交往互动关系,从而构建一个可以整合个案辅导、小组工作、社区发展的统一的社会工作模式。一般系统理论主要由年做出了全面阐述,包括这些概念:结构、边界、功能、均衡、能量交互、熵和负熵、分化等

结构是指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模式。每一个系统都形成一个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以保证系统发挥一定的功能。

边界是指任何子系统和其外界环境都有一个相对清楚的界限分别,从而维护系统的内在结构的稳定性。当然系统的边界并不是壁垒森严,而是和环境之间发生的各种交往关系。

功能是指部分和整体、整体和环境之间的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良好状态。一般来说,都是较高层次系统的存在状态规定者低层次部分的功能,各部分功能的结合和协调发挥,构成了高层次系统的整体功能。

均衡是指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系统和外界之间所得到的一种相对稳定状态。

能量交互是指系统的各个部分以及其和外部之间,需要不断地进行能量互换,满足各自 8

的需求,才能实现其功能,维持其均衡。

熵的原意是指物理系统中无法转换利用的能量,可能导致系统的瘫痪乃至崩溃。负熵就是指能量的使用和交换之后,实现的一种功能良好状态。

分化就是系统发生的功能区具体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新的复杂性整合

26、生态理论

随着生态理论的复兴,社会工作更愿意从生态理论来分析问题(Meyer,1983;1988)。相对于系统理论,生态理论更加具有个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而不是那么机械僵化。

生态理论的基本概念如下:

生态平衡:强调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生物链条,以及各个物种之间结成的生物群落的整体平衡。

环境适应性:是指每个物种对生物群落,以及生物群落对外界环境适应和自然演变。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作基本生物界规律。

个体生态位置(niche):每个生物体经过一定的环境适应,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位置,这个位置提供了个体生存的资源依附和限制压力。

演进的信念:相信整个自然界的物种存在一种自然的演进过程,演进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但是反对人为的干预和改变自然演进过程。

生态理论对社会工作的涵义如下: 比较形象地阐述了“人在环境中”这个核心概念,对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了比较隐喻式阐述。 符合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帮助人是要尊重个人生存环境以及具体位置,增强个人的适应能力。 存在着社会工作干预和自然演进的张力,在西方主流文化的传统下,把社会工作干预限定在对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的帮助,而不是改变社会结构和制度。

27、社会工作对个人与环境的系统分类

个人系统:生理系统、情感系统、认知系统、人格系统、伦理系统、精神(灵性)系统。 家庭系统:权力结构、互动模式、家庭文化

组织系统:组织使命、组织功能、组织结构、角色分化、非人格运作、非正式网络、组织边界、组织文化等

社区系统:权力结构、功能组织、阶层分化、区位分化、社区传统

社会网络:关系的密度、关系广度、关系频度、网络资源、网络封闭性、结构动(桥梁作用)

国家公共权威:政治意识形态、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公共权力分配、行政体制、公民参与

文化传统:价值体系、伦理规范、仪式、习俗等

28、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划分

以人为中心模式:人与环境相互分化,强调以人为中心,人对环境的适应和驾驭,环境的开发乃至掠夺性使用。这其实是整个现代性状态下,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模式,不断地强调科技手段对自然的征服、市场关系对社会环境的破坏,导致人的个体化、孤立化和物质化。 人和环境的相互适应:这是生态理论范式下比较折中的一种态度,把人和环境分开当成两个因素,然后强调人的能动性和环境的压迫性,通过增强个体的能力,来适应环境和改变环境,达到人和环境的最佳适应状态。 自然中心模式: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不应该成为中心,而应以自然的整体和谐保存为中心,得到一种和谐共存的状态。人和环境的关系就像俄罗斯套娃,由里到外一层层 9

的嵌套其中。所以应强调“人在环境”而不是“人与环境”。

29、生命模式

生命模式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两位学者在19xx年代提出社会工作模式,并经过不断地改进,日益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整合工作模式。

他们根据人生发展历程,在不同阶段面临的环境压力和以及转折期的问题,基于自我心理学的应对策略概念,以及增权、反压迫等理念,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整合社会工作模式。 他们把人们对环境的相互适应分解为个人的应对资源和环境中的影响因素两个部分,分别阐述双方的互相调试,最终达至相互适合的满意度。

个人应对资源包括:关联性、效能感、能力、自我概念、自尊、自我引导等概念。 关联性是指个人的社会纽带,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社会关系网; 效能是指个体的社会作用力的实际检验和主观态度; 能力是指个体实际拥有的社会互动认知、判断和技巧等综合能力;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全面评估;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承认和欣赏; 自我引导是指个体对涉及自己及他人权利的行为,有自我负责、调解和控制能力。 环境影响因素包括: 强制力是指支配性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强制力; 剥削力是指支配性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剥削能力; 居住环境是指个体的生存环境; 具体空间(niche)就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具体位置; 生命历程是指个体的人生出生、成长、就业、成家等生命历程,及其独特特征。生命历程是三重时间的叠加:

历史时间是指个体生命所处时代特征;

个人时间是指个体自身感受的生命历时意义;

社会时间是指时代发生的影响个体生活的重大事件。

面对压力的应对策略又叫抗逆力(resilience),目前成为心理学和社会工作主流的研究课题和实践模式。西方学者总结出来的应对策略包括如下几种模式(Hunter, 2001; Richardson, 2002):

生存模式(survival model)/功能失调性生活重构:暴力、高风险、反社会、情绪倒退; 自我保护性模式(self-protective model)/丧失性生活重构:与世隔绝、离群、冷漠孤独、不信任他人等。

健康模式(healthy model)/积极适应性重构:灵活、选择性保持距离、自尊、自我效能、信任、社交良好等。

30、更为批判的生态社会工作(Coates,2003) 科茨是从转换现代性的世界观出发,提出了更加深层和批判性的生态观,以取代个人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走向深层生态观和深层宇宙观: 把自然界由人类社会的背景提升到前台和中心;

放弃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观点,把身分和幸福定位在地球社区的整体; 放弃把个人拥有量当作个人价值的测量标准,从关心社区角度当作人类意义的核心 ;

视个人幸福依赖于邻居的幸福; 把经济优先性放在持续性和公正,而不是增长和利润; 把政治由竞争性多元主义转为充分参与下的社区建设;

10

支持社区加纳多样性,放弃支配和压制任何不同和女性;

鼓励社区对其他生命的幸福敏感,以及对地球支持所有物种的持续性敏感;

整合人类生命和其他动物以及生物于我们的生态系统;

考虑我们的行动对未来代际,以及较大社区的影响。

Coates(2003)提出的对社会工作的五个整合性原则: 尊重)自然的智慧:自然界的智慧主要是求生的动力、整体性、互赖性、自我组织、主体性、分化和复杂性等; (相信)生成性:科茨提出,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虽然带来地球危机,但不一定毁灭地球,有可能我们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引导人类加入自然的剩余部分,带来一个真正的全球社区和全球意识。这种新阶段要求我们自我超越、走向自我实现,以及建立和其他生命的连接。这是地球和世界进程的一部分。要求我们有一种更大、更广、更深的背景——深层宇宙观。 (尊重)多样性:深层生态观和宇宙观,蕴含着多样性的繁荣,因为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的社区,他自己独特的植物、动物和无机元素的平衡,进而才导致了生态整体的自我调节。从微观角度,多样性也意味着支持个体实现自我,从而对微观社区作出贡献。但是多样性一定是和差异性以及相互平衡关系共同存在的,不能突出人类自由和个体价值,从而支配环境和他人。 (强调)社区内部的关系:上述三个原则是指向社区的,社区应该是首要的。自我超越、超越自我的现实感、建立他者导向等,这些是和地球、社区、关系性建立联系的基础。在整体视角下,个体成熟不再是独立和自主,而是认识到个体幸福是依赖他者的幸福以及地球整体的幸福。互相支持的行为模式可以导致共同的善。 (相信)变迁:当生命到达其极限时,它就开始转换它的性质。当前的地球生态危机可以被理解为导致地球转向另一个量子转型——另一个更高层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们正在思考全球意识的出现正在推动地球转向这一新的阶段。人类是这个转型中的关键部分,这主要靠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带有全球意识的批判性大众,另一个是在各种创新之间的连接的积累。这种转变要求社会不是仅仅注重个人 适应,而是以可持续性生命的社区为中心。

31、解决问题过程模式

最早社会工作届提出解决问题模式的芝加哥大学的是她针对当时诊断学派和功能学派的争论,提出了一种折中但比较实用的社会工作干预模式——解决问题模式。 根据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论述,解决问题是日常生活的一种状态,它具有循环性和不可逆性的特征,具体过程包括感觉、反思和行动三个阶段。所以,每个人都会面临问题,只是一般情况下,他自己已经根据常规方法解决了问题,使生活可以继续延续。当我们说一个人适应良好,不是说没有问题,而是问题在可管理范围或者说容易管理。所有这些说明他的自我功能良好。

只有当你遇见的问题战败了你的应对能力,或者需要的资源你不能支配,这是我们才会求助那些具有专业能力和资源的人。(Perlman, 1957:54) 珀尔曼归纳出了六类个人比较纠结的问题成因:

1)实质性手段和资源缺乏导致的问题纠结;

2)因为无知和误解导致的问题纠结;

3)因为情绪和物理能量的枯竭导致问题的纠结;

4)有些纠结问题是因为个人过高的情绪,以至于压倒了他的理性或打败了他的意识控制;

5)也可能他已经从属于长期的情绪,乃至成为情绪的牺牲品,以至于不能思想和行动;

6)有些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发展出系统性的行为习惯或者有序的思考和计划方式。

11

(Perlman,1957:55-57) 珀尔曼提出的比较系统地解决问题的条件包括:

1

2

3

32、任务中心模式

在珀尔曼的解决问题模式基础上,芝加哥大学的社会服务行政学院的成为更加具体而又效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埃普斯坦提出,任务中心模式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所以他们更加注意对问题进行具体化和分类,从而使问题具有可操作性,更容易控制和解决。 任务中心模式把问题划分为目标问题和问题背景,进而紧紧围绕目标问题,协商出一个个案计划,包括对问题排序、设定行动目标、分解任务和行动步骤、评估成效、结束任务等。(Epstein, 1988) 任务中心模式下,并不强调对强调案主的精神分析以及生活历史分析,而是比较强调解决问题的资源和技巧。社会工作者主要任务是帮助案主提供解决目标问题的资源和训练相应的行动技巧。

33、问题解决模式的扩散和整合

任务中心模式虽然把问题解决模式具体化和操作化,从而使问题更容易控制和管理。但是他的问题则是把个人麻烦和公共结构问题的联系打断。在任务中心模式下,资源、压力、歧视和结构性问题,只是当作执行任务时的社会环境阻力,从而消除、减少和改变阻碍因素(Epstein, 1988: 5)。但是,任务中心模式的重点是帮助个人获取资源和训练技巧,把问题转化成具体可操作的小任务,从而逐步解决问题。

这样做,缺乏从个人麻烦反映出来社会结构性问题的透视力,也缺乏相应的宏观和微观整合起来的干预思路。

所以,问题解决模式需要经过提炼和扩展,和其他分析视角结合起来,发挥其积极作用。 里,成为通用社会工作的行动核心。

问题的初步陈述;问题属性的初步假设;选择和挑选信息;分析可得的信息;发展一个计划;执行计划;评估任务和成效

34、生态系统视角下问题干预焦点的选择

在生态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是指针对案主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系统的改变,从而实现功能问题的解决。所谓干预就是一种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理性行动,希望带来期待地效果(Pincus and Minahan, 1973)。但是干预不是控制某个案主,也不是控制他的生活,而是对他的生活之流进行有选择地施加影响,希望他的社会互动模式发生改变。

交往关系。 所谓生活世界的交界面是指个人作为各类生活角色和其他其他各为角色的联系,以及相互一些影响。

35、反省治疗性理论

主要包括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后弗洛伊德的各种自我心理学和客体自我关系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以及学习理论和认知行为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的自我成长理论以及存在主义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建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自我心理

1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把人的精神状态分为意识、半意识和潜意识。而且重点放在潜意识,认为潜意识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功能。 所谓潜意识是指处在一个人思想深处的不为所知的潜在观念或倾向,它会在特定的情景下自动化地表现出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言行。一般来说,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当人们的动机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变成一种精神压抑,潜伏下来。 潜意识的作用方式,包括抵制、逃避、强迫、攻击等。 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的主要是人的两种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一般是生的本能占主导地位,成为一个人一生的主导性动机。有时后会流露出死的本能,比如破坏和攻击性行为等。

生的本能源于一种利比多(libido)冲动,这是一种泛性动力,也是一个人的生物性本我(id)。本我在冲动过程中,遇到外界环境的限制,会形成一种审视和调节能力,这就是自我(ego)。如果在个人的精神中,能够把社会规则内华,形成一种自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就是超我(super ego)。这三者的良好灵活反应,就构成了所谓的人格结构。

在人格结构中,自我调节着本我冲动和超我规范,当本我冲动不符合超我规范时产生了人格冲突,这时自我的调节机制包括如下几种:

压抑,是指把本我冲动压抑下午,不让表达和满足,至少是不让公开表达;

投射,是指把本我不能满足的冲动转移到其他社会允许的人和事身上;

割裂,是指把相互矛盾的想法和冲动,分裂开来放在精神世界的不同地方;

升华,是指不被允许的冲动提升到一个抽象和艺术的层面去表达;

合理化,是用勉强的社会规范去解释和接纳谋种自己不情愿的行为和事情。

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根据自我的本能的满足途径,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首先是所谓的口腔期,这是婴儿在1岁以内的性本能的满足期;其次是肛门期,这是1到3岁时期;再次是性器官期,这是3到6岁;然后是潜伏期,6到12岁;再者是性成熟期,13岁以后。

在每个时期,根据个体本能的满足程度以及能否顺利过渡,形成了个体人格的一些特征状态: 固结是指某个阶段的本能得不到满足,人无意识中固守这个阶段的特征; 倒退是指面临压力时,自动倒退到前面某个阶段的行为特征; 发展,这是正常地过渡到相应阶段的行为特征。

2)、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和客体关系理论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 以及海因茨.哈特曼(Heinz Hartman)、罗伯特.怀特(Robert White)等人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由关注本能和本我,转为关注自我功能的强弱,从而形成了自我心理学。

自我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自我功能才是人格发展中的关键,通过增强自我功能,可以发展出来良好的人格,因为自我是平衡本我冲动和超我约束的关键。 等人总结了自我的12制内驱、情感和冲动;客体关系;思考过程;适应性回归;防御功能;刺激屏障;自主功能;掌握能力;综合-整合能力

在Margaret Mahler看来,这些自我功能的养成,来自于良好的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

所谓客体关系是指婴儿自我形成过程中(三岁前)需要努力处理的自我和他者的分别。这种关系主要是通过和母亲的交往,得以体验形成的。个体自我逐渐由自我中心(出生到1个月)、共生(依附)关系(1到4个月)、分离-个别化(4到36个月),最后形成独立的身份。这时,自我认识到他和外部世界是分离的,而外部客体是永恒的,这样,自我就是一种健康、稳定、安全、自主状态。

13

Erik Erikson提出了人生发展的8个阶段的心理任务和对应的自我能力:

婴儿期:信任VS不信任;

儿童早期:自立vs羞怯和怀疑

儿童晚期:发起vs罪咎

学龄儿童:勤奋vs从属

青春期:身份vs角色混乱

年轻成人期:亲密关系vs孤立

中年期:创造性vs停滞

老年期:自我忠诚vs绝望

3)、客我心理学(Self psychology)和自我客体理论

随着社会建构理论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一些学者由关注自我中心(ego-centric),转为关注在人际互动中相互依赖性对客我(self)形成的影响(Kohut,19780)。

科胡特认为,个体人格的形成在于生命早期中获得一种整合的客观自我。而这个客我是通过一种同理性的环境养成的。

所谓同理性环境包括各种自我客体(selfobjects),主要是自己的父母亲和家人。他们和儿童形成一种温暖、养护性关系,相当于一种同理性反射镜子。通过这种同理性反射镜子,儿童不断地获得一种对自己价值和果断性的肯定。他还提出,正是自我和自我客体的关系,而不是自我和客体的关系,才是心功能发挥的核心。因为儿童通过和父母家人的互动,把他们的功能模拟内化成自己的功能,而不是自我身份的独立自主。 所以,在科胡特看来,自我的形成不是依靠个体分化和自主能力,而是依靠同理性环境下对他人功能的转换和内化,最终的完善自我其实是生命中他人性格的内化整合。这样,儿童的人格问题主要取决于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的功能扮演。这和自我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异曲同工。

二)、行为主义及认知行为治疗理论 巴浦洛夫和华生等人古典行为主义:

所谓古典行为主义又叫反应性条件反射(respondent conditioning)。是指一个刺激产生一个反应这样的机械性神经关系。要想产生一个期望的行为模式,就不断地施加规则的刺激,从而产生某类稳定的行为模式,直到拿掉刺激以后,理想行为模式仍然能够继续发挥作用。

公式表达就是S R. S代表stimuli; R代表response.

运用反应性条件反射的治疗技术包括系统脱敏法以及果敢训练等。

2)

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是指通过对某个行为的后果进行强化,来获得一种理想的行为模式。

强化手段分为增强和惩罚两类手段。而增强又分为正增强和负增强;惩罚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

一般来说人们鼓励使用增强手段,而不主张使用惩罚手段,作为操作条件。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公式如下:B

C代表consequence;B代表behavior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治疗技术,一般包括代币治疗、消除疗法等。

3)

在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为的主观感知和积极认同。而班杜拉又没有陷入过分注重主观意识,而是选择经验阶段,来研究人们的行为学习模式。

是指一个人看见一个他感兴趣的行为, 14

并给予积极关注,然后会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概念或代码,对此行为进行进行排练,然后,观察者也会辨认行为发生的环境和后果,并在适当的环境出现时,把自己记忆中的模式重新演练出来。

在班杜拉看来,学习的动机来自环境提供的期望和自我完成特定任务的效能感(efficacy)。也就是说班杜拉不是从本能和驱动来理解动机,而是从外在环境产生的规范性期望以及个体完成任务的效能感来建立动机理论。这既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不同于行为主义的机械性关系。

对于社会工作来说,社会学习理论比上述行为主义更有用,因为它强调在一个支持性环境中,让服务对象去观察学习,并给予激励和肯定,从而发展出适当的社会行为模式。

4)、认知行为模式

随着A. T. Beck认知疗法和A. Ellis的理性情绪疗法的提出,许多人开始把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结合起来,发展出了所谓的认知行为疗法(Sheldon, 1995;Scott & Dryden, 1996)。认知行为疗法试图整合主观认知和客观行为之间的联系,提出一种更加结构化和程序化的综合干预方案,来对某种行为进行治疗。根据其侧重点不同,又分为偏重行为的治疗方案和偏重认知的治疗方案。 谢尔登(Sheldon)更加偏重行为治疗为基础整合认知治疗模式。他提出的整合方案如下:指出具体的行为问题;把问题分解成小的部分或阶段;辨识阻碍问题解决的背后的错误认知;提供期望的行为,让案主练习和强化;把小行为联结起来,组成更复杂的行为;区分适当的情景,教给正确运用新行为的情景;转入真实生活中去。

5)

先对某类行为问题辨识和界定,并进行比较认真地测评;

然后通过模拟训练,来学习一种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并给予表扬和激励;

然后针对不当行为背后的自动思维模式通过思想实验室,让案主来正视自己的一些不当思维模式,甚至不惜制造紧焦虑的情境,引发案主对不当思维模式的体验;

然后,布置家庭作业,让案主回到日常生活中去练习学到正确思维方式、沟通方式和行为方式。

三)、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治疗理论

罗杰斯(C. Rogers)是人本主义心理辅导的大师,其继承者特拉科斯、卡克霍夫(Truax & Carkhuff应该以案主为中心,不加任何引导地跟随案主,并给予反馈和澄清,从而由案主自己不断地探索和形成自己的自我身份。 人本主义辅导关系条件如下: 诚实和真诚; 友善、尊重和接纳; 感同身受和理解

通过这种人性化的辅导,人本主义心理辅导相信案主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负责,并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这种对案主的积极人格的自发演进的信念来自于马斯洛人本主义人格发展观。

2)、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思想

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基于人本主义,对个人的需求做出了层次划分,从而鼓励人们由低级层次,逐步地迈向高级层次,去鼓励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潜能,最终形成完善的人格。

最低层次是生理需求:食、色、冷、暖等

其次是安全性需求:寻求稳定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条件,回避风险;

15

再者是归属和爱的需求:需要归属一个接纳自己的群体,在群体中获得尊重和关心; 自尊的需求:人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尊严,进而自己对自己形成一种接纳和欣赏的态度;

自我实现的需求:通过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 高峰体验:通过超越自己的独立自主,和自然以及他人融为一体,获得一种美妙的忘我的美感体验。

3)、存在主义的影响

存在主义是发源于20世纪上半期的欧洲社会思想,基于对欧洲现代正统哲学的不满,不断地揭露现实世界的荒诞性(absurd)以及意义的危机,让人们从盲从和麻木状态中觉醒。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卡缪、萨特;德国的海德格尔;俄国的小说家忒斯特耶夫斯基;丹麦哲学家科尔克郭尔等。当然他们各自批评的对象和角度是不同的,而且提出的存在主义解决方案也不相同。但是他们无论是对传统欧洲基督教神学、还是对现代人道主义、以及工业现代化等都提出了颠覆性的批评。 对心理学和社会工作临床实践最具影响的是法国卡缪和萨特的思想。他们有关荒谬的体验以及从这种真实体验中发展和搜寻意义的方法,都对社会工作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N. Thompson( 1992)的存在主义社会工作以及U. Glassman and L. Kates(1990)的人文主义的小组工作等。

4)、存在主义社会工作 存在主义个案辅导鼓励案主勇敢地面对存在的荒诞,这是一种自在性存在

越是敢于面对存在性荒诞(卡缪)、虚无(萨特)和焦虑(海德格尔)等,越表明自己开始开始穿破各种虚伪的伪装,进入真实的存在状态;

从这种真实的存在状态出发,人们才开始发展一种自为性存在(being-for-itself),也就是对这个荒诞、苦闷、乃至焦虑的偶然性世界,进行自我定义和创造,发展真实的自我。

存在主义小组工作试图通过发展一种彼此支持和团结的本真性关系(authenticity),来逐步消除各种虚假、压迫、冷漠的人际关系,让人们在小组中共同经验一些经历,创造生活的意义和消除异化和非人道化的社会条件。

四)、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建构理论 社会心理学一般来说来自美国的符号互动论传统,包括George H. Mead、Charles H. Cooley、William James等人,以及后来的Herbert Blumer、Erving Goffman等人。 和行为主义不同,他们认为人具有利用符号体系来对自己的行为和互动情景进行定义和表征的能力,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和角色形成互动脚本,在新的社会生活情景下表演。 另一方面,和精神分析不同,他们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来自于社会交往中的角色扮演,然后通过符号体系赋予意义,产生了心理活动,而不是什么独立的心理过程的产物。

所以,符号互动论传统的社会心理学比较强调人际互动中的反思和评估,它把自我(self) 分成主我(I)和客我(me ),指出个体不断地在人际互动中形成形成自己的自我概念,和人际互动的脚本,学会了各种情景下的规范、价值、角色和技巧。这其实就构成了社会化理论。

2)、 基于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乔治.斯通提出了更加具体的个体人格的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除了话语,如何呈现自己(appearance)对于人的身份建立非常重要。根据呈现方式和个体身份的关系,他提出如下身份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婴儿被投资阶段(invested by),主要是由父母给孩子进行穿着打扮,来让孩子符合社会性别出现;

16

第二个阶段是扮出阶段(dressing out),或者所谓的扮演阶段(play stage)是儿童通过穿着和同性父母一样的演出服装错误地替现自己,和他人进行着共谋性扮演,进而强化其性别角色;

第三个阶段是投入演出阶段(dressing in),也是所谓游戏阶段(game stage),是儿童穿着同伴群体的制服,来一起做各类活动和游戏,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同伴群体的身份,也就是社会适当的、真实的身份。

3)、更加细致的角色理论 一些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学家们把角色理论和社会结构联系起来,提出如下角色概念: 角色期待是指由个人和他人感知到的某个角色的权利和义务。

角色模糊是指有关角色期待的不清楚和界定不详;

角色冲突是指个体和他人关于角色期待的差异,或者一个人自己关于某个角色的矛盾性期待; 角色进入和角色退出是指人们进入一种关系或结束一种关系,对个体身份的影响。 角色支持是指个体扮演某个角色所拥有的全部支持。

角色顺从和角色否定,是指个人对于某个角色能否坚持其角色期待。

角色紧张是指个体角色的冲突、模糊、或其他不能满足角色期待带来的情绪压力。 角色丢失是指随着老龄化或失业、丧偶等,导致个体某个社会角色的失去。 任务角色和社会情绪角色,是指在一个小组中,角色分化成两类,一类是理性地完成任务,另一类是负责抚平或管理小组成员的情绪。

4)等人指出,社会化分为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从而是一个一生持续的过程。具体可以总结如下: 儿童的初级社会化:学习性别和年龄角色;内化其他角色的模式;内化社会规则和规范,或者一般他人; 成人的社会化:学习并作出家庭、性别、年龄、职业以及专业角色等; 晚年生活社会化:学习并作出各种和老年有关的相互的以及情景性角色。

5)、社会建构理论

基于美国符号互动论传统,和现象学以及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变,产生了社会建构理论。马尔科姆.佩恩(Payne,2005)把它分为个体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t)以及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个体建构主义主要基于现象学的传统,提出社会世界和个体自我并不是主客二元对立的,而是个体基于个体意识的指向性、或者个体的反思构建产生的实在。所以他是从个体的主观意向或者反思意识产生的建构实在;

社会建构主义主要基于符合互动论和语言哲学,提出来社会和个体自我都是基于一个共享的文化符号体系,通过社会互动和语言交流而产生的建构实在。

他们二者共同反对现代启蒙运动的主、客二分的本体论,都主张社会和个体的建构实在性,但是他们二者的分别是前者侧重个人的主观意识;后者依托的则是社会历史文化的社会互动言说行动。

6)、建构性社会工作

随着社会建构理论的提出,社会工作届也产生了一些对应于社会建构轮的工作流派:

17

建构性生活工作基本特点如下:

他们并不关注事物的本质和因果逻辑,而是把事情当作一个叙事文本,去发现人们如何叙述,叙事类型和效果如何,以及如何添加、删减和修改叙事;

他们不去通过对问题进行诊断和治疗,而是注意挖掘当事人自己的优势和解决方案,并给予支持和鼓励,不断放大和增强行动效果。

另外,社会工作特别重视增权(empower),也就是消除案主的无力感和无助感,通过人际关系改善、社会资源公正分配,来增强案主的力量和能力(Lee,2001)

36、进步转型理论

一、20世纪30年代的进步社会工作

1.他们和工人阶级的命运和地位具有相似性。

2.级问题,认为问题的根源是资本主义体制,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导致资本积累,资本过度积累导致工资过低,社会两极分化,消费不足最后出现过剩型经济危机。所以要想消除危机和解决失业问题,只有联合工人阶级,通过社会行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

3. 当时的主要工作模式:深入工人社区,组织和教育工人,成立工会,推动个人运动,争取工人权益等。

二、20世纪60—80年代的基变社会工作

1.性别问题、公民权利问题联系在一起。所以,当时美国社会涌现了波澜壮阔地黑人公民权利运动和妇女权利运动,其中包括福利对象权利运动等。而美国总统约翰逊也在60年代颁发了工作权利法案,向贫穷开展。

2. 替马克思的专制性支配概念流行开来,用来解释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霸权性意识形态,来征服人们的意志,获得一种同意性支配关系。

南美神学教育家他把马克思的虚假意识和存在主义的自在性存在等概念结合起来,分析主流教育模式如何通过存入的方式来灌输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受压迫者头脑中制造一种统治阶级的观念和行为模式。

度分析福利资本主义的矛盾性。他们指出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已经通过福利国家安排和福特制大生产满足了大众消费,度过了古典资本主义的阶级对立矛盾,但是也制造了新的系统性矛盾。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一个相对自主的主体和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关系。一方面国家要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来保证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延续性,从而保证资本积累,进而获得资本家的支持;另一方面国家要通过社会消费性支出,提高工人的福利保障,来实现工人阶级的再生产,获得工人阶级的支持。但是这二者项功能都要依靠国家对资本的征税才能实现,而收税就要影响和减少资本的利益,引起资本家的反抗;但是如果要减税,国家就难以保证社会福利支持,从而影响工人的选票和支持率,导致统治的合法性危机。所以,资本主义国家持续处在财政危机和统治合法性危机的压力下,而这个矛盾其实是难以根本解决的,而是只能通过各项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服务,缓解资本主义危机。然而,资本主义矛盾的内在属性,最终会使得矛盾日益深化,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转变。

3. 20世纪60-70年代基变社会工作的不同流派

以扮演积极的变革主体,通过促进阶级觉悟和集体行动,来实现社会变革;

18

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工只是强化工人阶级的受压迫、受剥削地位的代理人,他们只是安抚工人阶级的,帮助资本家实现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本主义社会的潜在破坏者。因为,他们一方面扮演福利提供和个人辅导角色,维护资本主义的秩序,另一方面他们也通过辅导,启发工人的意识觉醒和集体行动,从而酝酿了资本主义更深矛盾,最终有助于社会转变。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转型社会工作

1.族国家的黄金体制,借助于新保守主义和激进的自由主义,进入全球化和后现代状态,阶级矛盾和系统性矛盾让位给各种破碎、灵活、多样化的矛盾关系,人们难以建构一种统一的宏大叙事来理解整个社会结构。

2. 他指出了权力关系不是一种静态的结构关系,而是处在使用过程中的作用关系,而且他分析了真理知识和权力体制的合作历史,揭露了话语体系如何通过论述策略,产生一种权力效应,进而导致一种对个体的驯服,以及对资本主义体制的支撑关系。这使社会工作放弃了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转向非结构性的话语权力、身体权力和空间权力关系的分析。

David Harvey的《后现代性状况》(1989)一书。他指出当今资本主义已经不再是福特体制,而是进入了灵活积累体制。因为福特体制是通过稳定的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来提高大众社会的消费,从而维持资本主义再生产。所以他需要福利国家的合作,乃至资本家主动提高工资和福利,来维持一个消费社会;但是当今资本主义已经冲破了民族国家的界限,通过灵活积累体制,来分包自己的生产,进而打破了大规模工厂体制,也不需要工人的合作与忠诚,与此配合的灵活就业体制和向下竞争的劳动保护体制,从而来提高资本的利润率。 Frederic Jameson(1991)在《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借用布希亚的说法,进一步指出,当代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超级符码状态,缺乏深层的意识形态模式和工业生产根基,而是进入了后工业社会,通过文化符号的拼接方式来改造传统文化,以及通过全球化过程,把资本的逻辑带到广大第三世界传统农业生产,来实现符码的增殖扩散,以及实现资本的扩展增殖。这大大不同于工业资本主义时期。

而后现代时期的资本主义的工人阶级主体也缺乏统一的阶级身份和历史主体,而是被各种文化身份所切割,无法进行统一的解放行动。

所以,完全资本主义的确实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状态,靠的是文化的消费化,来实现资本的增殖逻辑。由此带来了社会的肤浅化和碎片化,引起了更大的焦虑,而不是压抑和抵抗,从而让解放成为一种地方性、临时性方案。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转型社会工作

他把资本主义下的社会工作分为体制内的社会工作和外部的社会工作,体制内的社会工作主要是发展人道主义的实务模式,也就是通过增权、觉悟、批判性对话关系,培养一种能动和合作团结的案主关系,然后对福利场所进行改造;体制外的社会工作是要发展替代性服务组织,并通过社会运动、工会、专业协会、选举性政治等,来推动社会转型。并且他提出要把这两者连接起来。

Dominelli(2000

认识女性的多样性;

尊崇女性的优势;

取消女性群体的特权,真正的尊重男女平等;

视女性为积极的行动者,能够做出自己的决定;

19

识别社会背景和女性个体的联系性;

为女性提供表达自身需求和解决方案的空间;

承认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将女性个人的问题重新定义为公共议题;

确保满足女性需要的方式的整体性,即将她们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

认清人类关系的相互依赖性;

解决个人问题是,要寻找其集体性的解决方法。

郭伟和和徐明心(Guo and Tsui, 2010)的反思实践转型模式:

的观点,提出一个批判反思的实践模式。他们从布迪厄德实践场域概念出发,来反思人们的行动习性,解构场域中的结构性支配性关系,支持和鼓励案主,在特定的场域之中,调动场域中的资源和运用位置关系型策略,来促进个人增权和特定场域的结构转型。

4. 20世纪90

如果说社会工作是一种干预活动,那么就涉及到实践的属性。实践概念意味着社会工作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技术,而是一种政治和道德实践(Clark and Asquith, 1985;

Hartman,1993;Specht and Courtney, 1994; Chu,Tsui and Yan,2009)。

作为一种道德实践,社会工作主要从麦金泰尔、桑德斯、沃尔泽、哈贝马斯等社群主义那里吸收理论源泉。他们基本上反对自由主义关于社会本体的个体主义理论,主张社会本体是一个共享的社群,尤其是各类小型的文化社群。正是社群的文化传统建构并生产着各类社群成员,也提供了社会团结和凝固的纽带。而每个社群成员的生活不是为了个人的独立、自主和功利,而是一种对社群文化传统的实践。这些实践过程意味着对每一类社会现象,都是要通过充满道德意味的文化符号来理解其意义,并借此引导自己的行动。

作为一种非结构性的政治实践,社会工作主要从福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吸收理论营养。前述福柯提出了话语权力和身体政治,把我们从结构主义的静态权力关系,引入到日常生活中的动态权力实践。所以,日常生活就是一种政治实践,通过言说和时间和空间的安排,实现对人身和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而产生一种政治经济效应。而相应的反支配、反压迫也无法从结构性颠覆,而是要通过话语实践和时空的改变,来夺回自己的身体控制权,从而发挥反转、反弹的力量;

哈贝马斯虽然不如福柯那么走向后结构主义,但是他也指出,当代社会出现的系统整合危机,正在于统治的合法性危机,而这个危机的根源正在于生活世界被殖民化,无法发挥话语的沟通理性,难以对社会产生真正的正当性。所以,解决资本主义体系危机,关键是要恢复日常生活的真诚、自由地交往实践,从而靠生活世界的自由、真诚沟通,产生正当意义,对体系世界提供意义和方向。

(非结构主义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他把批判学派的虚假意识和霸权支配等观念,与福柯的后结构主义的权力关系和话语政治联系起来。他提出的后现代批判社会工作实务如下:

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重构与解构;

通过解构权力关系、鼓励抵制和挑战、重构自己的权力理论等来对案主进行增权; 利用叙事策略来把问题外化,并发展增权性叙事,而且发展同理性听众,进行合作性行动研究;

对特定的社会脉络进行批判实践,针对特定的生活脉络,理解其脉络意义,了解个体的位置,转化文化叙事,识别具体的矛盾、关联,开展处境化政治实践。

20

不要简单地理解女性,而是要从具体的社会文化因素对女性的话语论述来理解女性; 质疑并修正线性思维模式;

关注社会实践而不是身份认同,也就是形成集体身份背后的社会因素的复杂实践过程;

促进临时性联合,而不是创造一种永久性集体认同和政治团体;

促进一种开放式对话,而不是太过注重结果。 阮新邦提出的批判诠释性社会工作:

阮新邦(2002)借用麦金太尔和哈贝马斯的理论,提出了批判诠释论的社会工作,来反对西方社会工作主流的实证主义的工具理性思维。他认为西方社会工作虽然有人道主义的情怀,但是在具体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仍然是一种主、客二分的、价值中立的工具理性主义思维模式。阮新邦认为这种思维模式难以对社会问题作出深度理解,更谈不上有效解决问题。因为社会工作遇到的问题都是生活世界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价值负载的道德问题。社会工作者只有价值投入地去和案主进行沟通,并试图理解案主的意义世界和道德困境,才能真正理解案,也才有可能和案主一起形成信任和合作关系,然后一起去面对困境和解决问题。)

37、社会工作通用实务过程模式

一、人类需要和社会功能

前者是指维持社会生活功能的基本需要。后者是指个体成员的具体化的独特需要。

社会福利是为了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相关知识在社会政策课程讲授。

社会工作则是把社会福利资源和个人的独特需要进行连结,促进个人功能性改善的专业。

个人独特具体化需要产生于个人的成长环境,是个人实现个人成长和完成社会任务所必须得一些内容。具体内容有许多分类方式,但是最为流行的分类,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分类:生理性需求;安全性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认知理解的需求;超个人的精神需求等。

角色任务的一种状态。

那么就是功能良好;反之,则是功能失调。见下图。

社会工作的基本属性之一,就是协助个体处理成长过程中和环境互动的功能问题。(Bartlett,1970)

21

二、社会工作通用模式的产生

在20世纪60机构中的社会工作主要是做个案辅导和小组工作,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主要是居民组织和社区发展

70年代 作不同工作方法,围绕案主的问题整合起来,提供折衷的服务;

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两位学者程模式(Life Mode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社会工作开始走向真正以案主功能性问题解决为本的通用模式。

三、通用实务模式概述

随着生态系统论的作为工作实务框架的确立,许多人开始思考把社会工作的各种服务方法整合起来,围绕着案主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所建立起来的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或者说直接和间接干预方法相结合的通用工作模式。

通用工作模式一般围绕着社会工作过程的展开,来阐述社会工作各种方法的整合,从而避免了早期折中主义倾向,使各自发展出来的分散的社会工作方法更加系统地整合在一起,所以又叫通用过程模式。

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在20xx年的教育政策和评级标准中,特别指出,美国社会工作本科教育要走能力为本的通用实务道路。(CSWE,2008)

四、通用实务模式的过程划分

通用过程模式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三分法包括:

阐述本讲内容)

四分法包括:

接触、开始、工作、结束(Shullman,1992);

Johnson,1998);

22

社会工作知识要点总结

订立、评估、干预和评估(CSWE,2008)

五、开始阶段(上)

探索(exploration)是指初步了解一个关于案主问题的综合信息。主要包括个人综合信息、面临的问题、环境因素等。以便决定下一步的工作方向:继续服务?还是转介?。 建立关系(engagement)是指通过适当的沟通技巧,迅速建立温暖、放松的互动关系,从而增强案主的动机,主动地合作、参与到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我们下一讲重点讲解和训练这一技巧)。

评估(assessment)是指从问题的属性、持久性、严重性、可改变性等方面来评估案主的问题,同时评估案主个人的欲望、需求、应对能力、力量和局限以及动机。然后再评估影响案主问题的生态环境中各项因素的充分性、优势和弱点、成功和失败等。(有关评估我们在第六讲具体讲解和训练)

计划(planning)是指经过评估之后,和案主一起协商出行动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行动的策略和步骤,以及双方的角色和责任等。

通常,要把这个计划落实成一个契约(contract),以便双方履行约定,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第六讲具体讲解和训练)

开始阶段(中)

会谈过程和技巧

物理环境的布置:

足够的通风和光线;舒适的室内温度;足够的空间;吸引人的家居和装饰;有靠背的椅子;隐私性;避免干扰;会谈者之间的开放空间。

会谈的结构:

建立融洽的关系,这意味着开放、自由的交流,是有效沟通的标志。这通常需要适当的问候、介绍自己和征询对方的称呼等礼貌性社交技巧。对于一些特殊的案例,还要有一个热身期,去谈论一些普通问题,这要视案主情况而定。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表里如一地尊重案主,真诚和真实地呈现自己,而不是做作和空泛。要从案主的当下状况开始,不要沿着预定的专业判断过早探索问题情境。

建立了融洽的关系后就可以探索问题,具体过程和技巧如下:

提问相关的、适切的开放性问题;

促进性反应,

提供适当的反馈,以示理解;

提供同理反应,以示领会、支持和尊重;

抽取基本信息;

聚焦深度信息;

实用一个访谈大纲,评估情绪性功能、认知功能、是否滥用药物、建立目标和契约等。

开始阶段(下)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案例,或者超出了工作员/机构的能力和业务范围的案例,通常需要转介到其他资源或服务。

case manager)的角色来帮助案主和相关资源连接起来。具体步骤如下:

写下必要的信息,以便联系相关资源:名称、地址、如何预约、如何到达等。但是是否预约以及跟随的步骤则由案主决定;

提供具体的联系人,以及备选人物;

23

如果案主情况比较复杂,需要联合案主写一个简单的陈述,需要的资源和服务等; 让案主在你的办公室打个电话预约服务,你可以接通电话,但是一定要由案主自己去谈;

当案主感觉比较焦虑和缺乏自信,你应该建议他的家人和朋友一起前往;必要的时候,你可以陪伴;有时候还要做一个模拟预演。

六、中间阶段(上)

这往往被形容为行动导向的或者改变导向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包括分解任务、干预案主完成任务两大任务。

分解任务(task specification)是指工作者和案主要联合起来把目标分解成总任务,把总任务分解成具体的任务,从而便于操作和执行。

干预策略(intervention)是指工作者要选择经过研究有效的、可行又针对案主具体情境的手段来协助案主解决问题。所谓的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evidence-based practice)或者研究引导的实践(research-informed practice)(CSWE,2008)。

在整合社会工作理念下,是把干预焦点分解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然后主张折中地链接起来,进行干预。微观包括个人和家庭,中观是指群体,宏观是指社区、组织和政策制度等。

而在通用社会工作模式下,干预策略则分为直接的干预策略和间接干预策略两大类。直接干预策略包括对当事人的干预策略,这里的当事人主要是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多个人。间接策略主要是针对当事人的外围环境进行的干预。而所谓的环境区分是相对于焦点系统来言的,如果焦点系统是个人,那么外围环境包括其家庭和社会支持关系、社区、服务机构、社会政策等,如果焦点系统是家庭,那么外围环境就是家族系统、社区环境、服务机构、社会政策等。

中间阶段(下)

应,以及监控进程。

,是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信自己可以成功完成任务或执行相关的行为。近年来这个概念转变为增权(empower),以及发觉自己的优势(strengths)和务实地评价自己逐渐的进步。

自己的状态有所醒觉,并能够自我调整那些不当的感觉和反应模式,使自己不断成长。 有时候,工作员要适当地运用自我(use of self),来促进开放和本真的人类关系存在,示范给案主,从而转移到其真实生活当中。主要包括真实地展露工作员的感觉、观点和经验,防止做作的、抽离的专业关系。

监视进程(monitor),意味着把整个进程分解成一个连续的渐进的小步骤,然后通过记录和反思每一个小步骤,来观察进步,从增强动机和信心。

七、结束阶段

步地解开合作关系等。

和效果(outcome)进行评价。当然具体的评估方法争议比较大,有这张实证主义的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法;也有主张反思性批判的行动研究。

是指要案主讨论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的理解、技巧和行为模式,变成一种行动能力,进而学会举一反三,在日常生活运用。

24

反应,避免导致行为倒退、或者情感转移。顺利地帮助案主恢复常规生活。

38、评估(assessment)和计划(planning)

一、什么是评估(assessment)

形成一个多面向的结论,以便于制定服务的协议、设定目标和干预计划。(Hepworth,Rooney 评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是主要发生在干预计划之前,以显示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而不是根据常识作出的判断。评估曾经被当做“诊断”,但是随着心理治疗模式在社工领域的消退,随着社会功能理论的确立,以及注重力量、资源和积极因素。诊断被一个中性的评估所代替。

二、评估的三个面向( Hepworth,et al. ,1997)

区别于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的诊断,社会工作评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案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严重性、问题的地点、持续时间、历史、频率、情绪反应、被赋予的意义、后果和资源缺陷等;

发展性需求和人生转折点

三、评估的内容要素(Hepworth,et al. ,1997)

而且一般都会是功能失调、情绪比较强烈的问题;而那些非自愿性案主则往往对法定的裁定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和不满情绪。

人是生活在社会系统之中的,个人的功能失调往往是和其社会互动有关的。所以,要注意收集和个人的关注问题相关的生态系统因素,包括家庭或家族系统、社会支持网络、公共机构、个人服务提供者等

社会幸福等;而欲望则是那些引发行为的强烈冲动,是一种动机。所以,需求背后往往有欲望支撑。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要合理的,但是欲望一定是需要澄清和处理的,这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人格,满足合理的需求。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

除了埃里克森的人生八个阶段之外,也包括一些更为特殊的人生事件,比如工作变动、结婚、丧亲、离婚、做父母、迁移、退休、生病、单亲等。 要强调每个人和环境中都有一定的优势和资源,当然也存在这解决问题的阻碍因素,我们就是要发挥优势,克服困难,来解决问题。

社会工作知识要点总结

25

五、个人的社会历史发展评估指引(revised Louise G. Johnson, 1998)

1. 个人状况:(基本的生活模式)

绍来的。

教育和工作状况:最后学历、学位、专科知识、态度、产生的期待和资源;工作经历包括:什么工作、时期、离开原因、关于工作经验的态度、产生的期待和资源

重要的他人以及所产生的期待和资源,重要邻居和社区因素以及相关的期待和资源。

2. 问题/挑战和回应策略

基本关注问题:问题的历史、发生、性质、结果、影响因素等,案主对问题赋予的意义,案主的愿望,假设没有问题时对生活的设想等;

案主曾经做出的解决问题的尝试和过程:自己做出了什么调整;向谁求助过;获得过什么帮助;自己的感受和态度;对求助机构和工作者的期待等

3. 案主的需求:

主流社会因素和态度产生的影响、文化群体因素产生的影响、对文化因素的个体化反应、个体功能发挥和社会期待的差异、基于上述差异性分析产生的需求 实?基于上述责任和期待的需求

4. 个人优势

影响、开放性理解、容易跟随理性、考虑和权衡另类解决策略

/她人示爱、一定程度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够合理地处理压力情景、对生活有积极态度和希望、有一定程度的情绪、和前景一致。 责任和角色,想改善现在和未来的情景,不愿意依附别人,想通过知识、教育和技巧完善自己。

能依决定而行动,在有限的资源下创造性利用资源,坚持自我而不屈从不公,在财务困境下试图偿债,准备和处理新情景,过去成功处理过相关问题

善,值得信任,合作和灵活,自信,温暖地接纳别人,能接受别人的爱和关心,有得体良好举止的感觉,是好听众,自然表达自己,耐心,对别人的期待比较现实,幽默感,有满足感,能维护自我的边界,能对自己的性别角色适当示范,显示原谅,对时间和金钱慷慨,口语流利,有抱负和勤奋,有资源等

5. 社会环境中的资源:

足够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庭、亲属、朋友、邻居、组织的小组)

接触到特殊健康照顾体系

接触到日间照顾服务(对工作母亲和单亲母亲)

接触到休闲设施

公民的社交、使用资源和锻炼的权利

26

充足的住房(足够的空间、卫生、隐私,没有风险和污染) 充足的警察和防火,以及保安系统

安全和健康的工作条件

足够的财务资源来购买基本资源

充足的营养摄取

对需要照顾的对象的生活安排

教育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接触法律资源

接触宗教组织

就业机会

社会工作知识要点总结

社会工作知识要点总结

27

六、家庭系统分析(Louis G Hohnson,1998) 家庭背景 家庭结构:成员背景、整合度、家庭边界、权力分配、内部联盟、规则、角色等 家庭功能:沟通模式、决策模式、角色承担、家庭习惯和适应机制等 家庭发展历史:家族根源、核心家庭的组成、家庭发展周期、家庭主要事件的影响等 家庭的关注、需求和问题:核心关注是什么、谁是问题焦点、成员个体需求、家庭整体模式、个体行为和家庭环境的关系 家庭优势和力量:信念、精神和家庭文化;动机、能力和资源;希望、信心和期待;温暖、接纳和关怀;支持、鼓励和引导;连接社会资源和网络。

社会工作知识要点总结

社会工作知识要点总结

八、宏观结构因素

(一)社区环境分析

28

地理位置、社团和管辖边界

人口特征、统计和亚群体

文化价值规范和历史发展

政治结构和治理模式

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

社会服务提供

互助支持系统

社交休闲系统

(二)制度和结构分析

济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等

九、服务契约和计划

1.服务契约的内容:

服务内容(计划);

双方的角色和责任;

计划工作时间等

2. 服务计划的格式:

目的设定和目标分解

围绕焦点系统行动系统

具体行动策略

十、如何分解目标

目的:是一个综合的、带有价值倾向的一种结果或状态。

目标:是实现总目的的不同面向或不同阶段性的成果

目标分解的标准:(SMARRT)

具体(specific)

可测量(measurable)

可接受(acceptable)

现实的(realistic)

结果导向的(result-oriented)

时间明确的(time-defined)

29

十二、干预策略

危机干预和个案辅导; 使用活动,促进成长; 调节人与环境的关系; 增能和能力建设; 链接资源和机会。

动员有影响力的人物; 协调服务;

项目策划和开发; 改变环境;

改变机构;

倡导性行动。

30

社会工作知识要点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