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图表式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图表式总结)

球菌(一) ——革兰阳性化脓菌属

球菌(二)——奈瑟菌属

肠杆菌科

厌氧芽胞梭菌属

其他种类的细菌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

呼吸道病毒

肠道病毒和急性胃肠炎病毒

肝炎病毒

疱疹病毒(HHV)

 

第二篇: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总结

一、绪论

微生物: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用光学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放大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分类:(按照微生物的结构特点、遗传特性及分化组成)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放线菌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

最常用的基因工程菌:酵母菌、大肠埃希菌

德国医生郭霍创立了:细菌染色方法、固体培养试验、动物感染实验

第一个被发现的病毒是:烟草花叶病毒

现代微生物学常用的诊断方法: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聚合反应(PCR)、核酸杂交技术。

朊粒:比病毒更简单的没有基因结构的致病因子。

二、细菌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由肽聚糖组成呈L型细菌)、细胞膜(中介体)、细胞质(核质、质粒、异染颗粒)

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功能:抗吞噬,与致病性有关;抗干燥,渗透屏障;黏附作用)、鞭毛(有助于细菌运动,有的与其致病性有关)、菌毛(黏附作用,与治病性有关;还可以经接合转移遗传物质)、芽孢(有强抵抗力,是灭菌指标;用于鉴别特殊细菌;可是某些外源性感染的传染源)

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生长曲线: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意义:用于细菌鉴定、研究工作和生产实践)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的特有结构,是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而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氏阳性菌。位于菌体的侧面或中间部,可有一个或者多个。

细菌的形态和大小:(测量单位:um)

(二)、细菌的鉴别及基本培养基

常用于肠道杆菌的鉴别的生化反应合成为IMViC:I指吲哚实验、M指甲基红实验、Vi指VP实验、C指据元酸钠试验。当大肠杆菌对这四种生化实验的结果是“++——”;那么产气肠杆菌的结果则为“——++”。

所以:鉴别大肠杆菌的实验阳性的生化反应为:M 、I

鉴别产气肠杆菌的试验阳性的生化反应为:VP、C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热原质、毒素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

常用的细菌的培养方法:细菌的分离和纯化培养。一般于固体培养基上进行。

根据培养基的物理性状可分为:

液体培养基:一般用于细菌的大量繁殖,但必须接纯种菌:

固体培养基:常用于细菌的分离和纯化。

半固体培养基: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和短期保存。在半固体培养基上有鞭毛的细菌可在其中自由游动,沿穿刺线呈羽毛状或云雾状生长;没有鞭毛的细菌则明显的沿穿刺线呈线状生长。

(三)、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与细菌的遗传相关的物质:质粒、噬菌体、转座子。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物质,存在于细胞之中,具有自主复制的功能,是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分子

噬菌体:是侵袭细菌的病毒,也是赋予宿主菌生物学性状的遗传物质。

噬菌体感染细菌的两种结果:一是噬菌体增殖,细菌被裂解(称为毒性噬菌体)二是噬菌体与核酸物质整合,成为噬菌前体,建立溶原性周期(称为温和型噬菌体)。

细菌的变异:

L型细菌:细菌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体、补体和溶菌酶等因素的影响下,细胞壁合成受阻,失去细壁变成L型细菌。

1突变:

2转化:受菌体直接摄取供体DNA,从而获得行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质粒或染色体的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

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工体菌的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内,收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3溶原性转换: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前噬菌体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正常菌群: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皮肤和黏膜表面的一定数量和一定种类的微生物群。(作用:生物屏障、营养、免疫、抗肿瘤、抗衰老)

菌群失调:是指机体某些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菌种之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半数致死量LD或半数感染量ID(表示细菌的毒力):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的途径,使一定体重的实验动物半数死亡或者半数感染所需最少量细菌数或细菌毒素量。

细菌的毒力物质:1.侵袭力:指病原菌有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等免疫防御机制,进入体内定居,繁殖或扩散的能力。包括:粘附素、荚膜微荚膜、侵袭性物质(侵袭性酶和侵袭素)2.毒素:病原菌具有损害宿主组织、器官并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的大分子成分。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1.作用于神经,主要作用于神经组织引起神经传导功能紊乱2.细胞毒素:可以直接破坏细胞膜或抑制细胞蛋白质的合成。3.肠毒素:作用于上皮细胞导致肠功能紊乱。

内毒素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1.发热反应:由内源性致热原直接作用与细胞因子或作用于宿主细胞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2.白细胞反映:出现白细胞核左移现象或白细胞减少。3.内毒素血症与内源性休克:出现毒血症、微循环衰竭。4.沙瓦茨曼现象和DIC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全身感染:

毒血症:产生毒素的病原菌只在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达到易感的靶器官、引起组织损害,产生特殊的毒性症状。(白喉、破伤风)

菌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但未在其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进过血液循环到达体内适宜的部位在繁殖致病。(伤寒早期)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的中毒症状,例如高热、皮肤黏膜淤斑、肝脾肿大。G阳G阴都可以引起。(炭疽芽孢杆菌、鼠疫耶氏菌)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通过血流扩散到其他的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病灶。(金葡球菌引发导致:肝、肺、肾脓肿,皮下脓肿)

内毒素血症:由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使宿主血液中出现内毒素引起的症状(小儿急性中毒性菌痢)

三、病毒

(一)、病毒的基本结构及复制周期

1.结构

2.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装配、释放

3.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果宿主细胞不能够为病毒增殖提供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在其中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者虽能合成部分或者全部的病毒成分,但不能装配、释放,此感染的过程为顿挫感染。

(二)、持续感染的类型:分为隐形感染和显性感染

1. 隐形感染(携带者):如脊髓灰质炎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显性感染:、分为急性病毒感染期、持续性病毒感染期

4.干扰素(IFN):是有病毒或其他IFN诱导剂诱导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它具有抗病毒、抑制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

包涵体: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质或细胞核内会出现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斑块。

各种球菌的致病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