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

一、    课程概要: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具有突出工具性、审美性和强烈的人文性。

《大学语文》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和主干课程,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进而促成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 在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创造性思维和健康人格的新型人才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课程教材

高等学校应用型特色规划教材——《大学语文》清华大学出版社,

主 编:赵恩龙  王青

副主编:朱枝娥  张华明

参 编:王为钢  

三、主要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一九九八年校订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

[2]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美]海明威著,陈良廷等译.海明威短篇小说集.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5]张叔宁等,唐宋八大家散文译释.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

[6] 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蒋立甫选编,诗经选注.2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8]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0]钱谷融,吴宏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2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2]金性尧选注.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3]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向长清释.文心雕龙浅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15]徐中玉,钱谷融.大学语文(本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6]徐中玉、陶型传.大学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7]乔刚.大学语文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8]黄高才.新编大学语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四、本课程教学特色

(一)内容的丰富性

1.人文性:《大学语文》中所选的经典文学作品历来都是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它的形象性和文学性易于为学生接受,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来熏陶、感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人文精神渗透,使学生在理想信仰、价值取向、人格道德,审美情趣等受到熏陶。通过阅读、欣赏文学经典使学生重返历史,重温传统,在深深的浸润中,真正体会到整个人类生存的艰巨和伟大,在与经典的心灵交融中,使学生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多一份深邃体验,一份清明理解,从而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2. 审美性:作为融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语文学科与审美教

育的关系极为密切。审美教育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教育,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表达美的能力,旨在深化智育、德育的基础上,突出语文美育的重要作用。

汉语言文字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审美价值,大学语文的教材中都是精选自不同时代的佳作,凝聚着作家们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界的独到见解和审美体验。这些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意境美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审美熏陶。大学语文的教学,就是要以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完善大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工具性: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中国语言与文化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重要手段。

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与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标准统一起来,使高职学生在谋职、就业、生活中所需要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得以实现。这样就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既具备实践性,为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提供指导,又具备人文价值,使学生的文化素养有所提升。

(二)手段的创新性

1. 充分利用声、像、媒体

声、像、媒体的独特功能与魅力在于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真切、更深刻地认识语文学习材料, 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同时, 声、像、媒体以其鲜明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声、像信息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听、说能力的直接锻炼与培养过程,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化难为易, 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

(三)方法的多样性

1. 采用朗诵、演讲、辩论、表演、讨论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如《诗经·蒹葭》的主题思想有“刺襄公说”、“招贤说”、“爱情说”、“相思说”“哲理说”等多种说法,教学时可将这些不同的说法向学生作个总体介绍,然后由学生先围绕一种认同的说法去查阅资料,然后写成发言稿,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样,这篇课文也可以采用辩论式教学方式,先从学生的发言稿中提炼出两派比较集中的观点,形成正反双方进行辩论,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

,我们应该把教学内容

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带领学生

深入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善于创设条件,重

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

解语文; 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语文知识和

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例如,在学习计划、总结的写

作时,可以让学生把计划、总结的写作与自己的实训

联系起来,给自己的实训写一个计划或总结。在学

习简报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校园里细心地走走、

看看、问问、记记,制作一份关于学校某项活动的近

期简报。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认

识,又可以让他们把在课堂上学习的写作知识与写

作技能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从而弥补理论脱离实际

的弱点,让他们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体验

到语文的价值。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只有在接触实际生活时才能更好地培养起来,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只有让其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发展。

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回去搞调查报告主,让他们去感受生活、了解生活,自然也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学校召开运动会,举行文艺汇演或是演讲比赛时可以让学生草拟开幕词或动员报告、新闻稿、演讲稿,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和写作能力。

围绕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创办校园文学社,编写各种板报、墙报,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种演讲赛、辩论赛、文艺演出等;还可以采取诗歌创作、绘画书法、朗诵、研讨等形式,或开展专题交流活动实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以及利用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为什么要开《大学语文》?《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是

什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回顾一下我国高校开设

《大学语文》的历史。

解放前,蔡元培、梅贻琦等老一辈教育专家就指出,大

学语文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沟通文理两科”的“完人”

“通才”,使学生求得自然、社会、人文方面的“通识”等方

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解放前的大学都开“大学

语文”,那时叫“大一国文”。据汪曾祺回忆,西南联大的

“大一国文”为各系大一学生必修。“教课文的是教授、副

教授,教作文的是讲师、教员、助教。我的作文课是陶重华

先生教的。他当时大概是教员。”?中文系的汪曾棋也上

作文课,说明中文系也开大学语文,还由教授、副教授去

教,可见解放前的大学对《大学语文》的重视。从选文上看,也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

素质,拓宽学生的视野。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重在基础

性和人文性。

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

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恢复设立大学语

文课程。目的有四点:一、提高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

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提升精神文明;四、在改革开放

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1981

年初,由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教

材出版。此后,该教材一统天下(1983年出了修订本),中

间没有太大的变化。随着新世纪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大学语文》在现实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关于《大

学语文》课程定位的讨论越来越多,对教材改革的呼声也

越来越高。曾一度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

景象。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大学语文的课程特征上,集

中在大学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区别上。目前大家比较一致

的看法是:大学语文的主要特征是审美性和人文性,高中

语文也讲审美性和人文性,但主要还是基础性和工具性。

所谓审美性,就是把文学作品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阅读

和理解能力、欣赏和评判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让学

生养成阅读习惯,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所谓人文性,就是

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

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口1。同时,要保持《大学语

文》的“语文”的本性,“语文”具有特定的描写对象和探究

内涵,“大学语文”课程的方向是帮助修课学生继续改善

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要在与语言学、文学、美学、人

文专题、文化史、写作学等课程的区别中认识“大学语文”

建国初期,“大学语文”曾是全国各高校普遍

开设的必修课程。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理、工、

农、医等类院校基本不再开设。1978年,南京大学

首开“大学语文”课,得到全国许多高校的热烈响应。

尔后又经“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的倡议,“大学语

文”得以重新开课,但至今没有得到全面恢复。

(一)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不多

徐中玉先生曾指出:“这门课程还未明定为公共

必修课,开与不开取决于校系领导人是否重视与支

持,??尚有为数不少的各类全日制高校,至今没有

开设过这门课程。??在理、工、农、医等系科,至今

尚未开设或开得残缺不全的,估计尚有半数左

右州¨。截止1996年全国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

高校仅有60多所,随后有所增多,目前大约有近500

所高等院校开设。

 

第二篇:《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情况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队伍、课程特色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程设置

1.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性质和作用

《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学校开设的必修课之一,它的性质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在整个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是为培养高职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以及各种综合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将美育、德育和智育相交融的一门综合课程,在大学素质教育课程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教育部高教司的文件中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做了这样的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因此,我们理解的《大学语文》课程作用有以下几点: (1)大学语文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表达、阅读、理解、鉴赏、书写能力。

(2)大学语文可以使学生在对作品的审美感悟中潜移默化地充实精神世界,使学生在审美性、人文性、人格情操上得到陶冶。

(3)大学语文可以扩大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也是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4)大学语文课程是终身教育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以培养学生表达、写作、鉴赏、独立思考、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任务的大学语文是一般专业学科的基础,起到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作用。

总之,我们认为,在高等职业教育环境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必须首先遵循课程本身的规律,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同时,应该使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职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统一。大学语文的作用不是单纯的“职

业能力”培养,而是“综合素质”培养,把发展“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有机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有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有独立见解、情感、追求,有交流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2、课程设计的理念

《大学语文》课程在课程设计中具有以下理念:

1.关注学生持续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建立。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本课程注重开发语文课程自身丰富的人文资源,注重从文本解读中升华人文情怀,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面引导。

3.关注学生阅读视野的扩展。本课程注重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强调平时的读写思考,引导学生理解人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从而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用“大语文”观念指导教学。

4.关注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本课程讲求语文技能的实践训练,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言语实践,如各类文体的写作、诗歌朗诵比赛、辩论会、语言艺术大赛、书法比赛、课本剧等。

5.关注学生探究性思维的习得。《大学语文》不同于基础教育语文课程,它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入性。在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中,通过对不同模块文学作品的延伸阅读;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并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6.注重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本课程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营造自主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成为一个全面发展、潜能巨大的人。

二、教学内容

1.针对性和适用性情况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人文素质要求和职业素养要求,根据高职生普遍存在的求知欲、自制力、自信心、创新精神、意志力等人文素质方面和语文能力方

面存在的问题及成长需求,根据宣城职业技术学院“重能、拓新”的办学特色要求,设计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相适应。教学内容应选择些思维容量大,能体现高尚的理想与人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为大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并且能提供审美愉悦和思维启迪的课程内容。

(2)教学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高职学生面临就业挑战,加之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多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开展教学,接触社会广泛,因此,语文教学内容应该考虑到让学生了解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特别是在应用写作、普通话、演讲与口才、书法等方面的内容。

2.教材

本课程教材为杨四平主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大学语文》,由课程组教师担任副主编和编委,并参与实际的编写工作。这部教材的优点是优点:遵循了语文学科的基本规律,能结合高校大学语文教育的实际,侧重人文教育功能,在编排体例上有创新和突破,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不足是本教材选入的文学作品较多,不可能在一个学期全部上完,所以我们将教材分为古代诗歌鉴赏、现当代诗歌鉴赏、古代散文小说鉴赏、现代小说鉴赏四个模块,选择重点篇目讲授。目的是以点代面、举一反三。学时安排分别为:古代诗歌鉴赏模块24学时;古代散文、小说鉴赏模块8学时;现当代诗歌鉴赏模块8学时;现代小说鉴赏模块8学时,共48学时。

课程内容选取依据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我院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以及高职生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现状。所选篇目除了少数篇目外,大部分为中学语文未曾涉及的文章,扩大了学生阅读视野和学习兴趣。

本课程主要通过欣赏大量古今中外公认的文学名篇,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审美能力为出发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寓人文精神教育于语文教育之中。同时通过阅读方法与技巧知识的讲解及训练、系统写作基础知识的学习及训练来培养学生常用文体的写作能力,构建较为全面的立体文学发展观,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作为宣城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全院各文科及部分理工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所承担的任务是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样的课时来完成这个任务是不可能的,如何提高效果是最重要的。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尝试从更新课程观念入手,抛弃目前一般课程所实行的一门课程经过数十节课的学习便以一场考试做出终结性评价的方式,依据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养成规律,最大程度地在课堂内外完成对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如果说一门课程的知识系统可以用数十节课学完,那么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我们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全学程规划两个阶段:48学时的课堂教学部分(本课程的重点)加上三年课外学习、网络课程的学习和其他人文课程的呼应融合,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本课程教学目标与学时之间存在的矛盾。

4.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以职业素养的教育为核心进行设计,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方式:

(1)引导学生参加课题项目研究和科研小论文的写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3)指导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锻炼学生听说读写及鉴赏能力。(4)开创人文论坛,定期向学生开展人文讲座,就学生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5)开展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大专辩论赛、作文竞赛等一系列活动,把大学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 教学模式的创新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我们进行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师诱导启发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校内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既注意严密的理论性,又进行渗透式、归纳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课堂教学中力争做到既展示汉语言文学的生命力,又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既使学生感受到汉语的优美,又让学生受到我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高尚情操的感染和启迪;用优秀的作品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另外,针对不同模块的实际情

况,课程目标将有不同侧重。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采用课前预习,课上答疑,重点讲解,课外阅读背诵的系统学习法。采取精讲与指导泛读相结合的方法。使“主课堂”与“次课堂”相结合,“主课本”与“次课本”(指《参考书目》指定的其他参考书)相结合的方法, 并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

(2)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请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所读过的一本好书。既促进了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与写作教学相结合。教材中要安排多处写作练习的“创作点”,尤其是与诗歌、散文教学结合。如《古代诗歌鉴赏》单元,比较陶渊明、杜甫诗歌中描写山水田园的诗句,写一篇比较赏析的文章。又如读了许多描写爱情的篇章,写一首爱情诗或写一封情书。这种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请学生创作情书或情诗,学生兴致盎然,写出了不少精彩的作品??

(4)“大学语文”与文学素质类选修课、讲座等相结合,如“唐宋诗鉴赏”、“唐宋词鉴赏”、“明清小说鉴赏”、“外国文学鉴赏”、“诗词格律与创作”??。巩固和深化“大学语文”的教学。

“大学语文”是学生一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终结,应当一改中小学“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习方法。未来的世界信息量极大,不可能什么知识都“求甚解”,而是留有许多模糊之处,应当学会从大信息中捕捉重点、难点与关键。“大学语文”课时少,应当培养学习兴趣、教会自学方法入手。叶圣陶先生谈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故应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重要使命。大学生语文水平不高,中小学语文的积欠不可能在一两个学期几十节课中全补起来,但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补,使他们有较浓厚的兴趣去自觉补。

3. 教学手段

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渗透诸如书法、绘画等中华传统文化形式,营造全方位的人文环境,使学生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在生动、形象、具体的过程中,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家作品,受到审美感染,收到良好效果。大学语文课程组还积极进行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建立网上大学语文精品课程,

网络课程内容丰富,包括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情况、教学录像等。今后,还拟设置“教研新闻”、“网上课堂”、“人文讲坛”、“趣味语文”、“社团活动”等栏目,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学院网络硬件配置良好,建有计算机教室和电子阅览室等多种网络教学平台,完全可以满足学生网络学习的需要。

大学语文课程组教师及时搜集积累了大量教学资料,大学语文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网络教学平台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性工具,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丰富学生阅读量起着重要作用。网络教学平台延展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四、教学队伍

(一)教学队伍结构

本课程教学队伍结构合理,有专职教师10人,兼职教师2人;有4人是双师型教师,从学历结构看,有研究生4人,在读研究生1人;从职称结构看,有高级职称4人,讲师6人;从年龄结构看,20%为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80%为年富力强的中年骨干,师资力量雄厚;从专业结构上看,本课程主讲教师的专业包含了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美学、应用文写作、语文教育等多个领域,基本涵盖了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

(二) 师德水平

身教重于言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德育教化作用,注意引导和以身垂范,在引导学生就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时,既注意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注意引导学生宽厚爱物、积极乐观,起到了人生教化作用。

(三)能力水平

课程组成员是学院文科教师中的佼佼者,教学能力强,在学院各类教学比赛中名列前茅,在学校获得较高评价。此外,课题组成员还积极进行校外技术服务工作,如参加市教育局的普通话宣传、调研、培训和测试工作,担任宣城市、宣州区各类演讲比赛、经典诵读大赛评委,去地方企业进行职业技能讲座和指导,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四)教学研究与改革

20xx年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研究。

1.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建设规划,参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20xx年)。

2.课程组积极申报学院“教学研究改革课题”:《接受美学与大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人文学科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宣城职院普通话测试、培训、管理模式》(20xx年),现已成功结题。

3. 积极进行教学科研成果总结,20xx年,参与修订《大学语文》教材(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担任副主编和编委,优化课堂教学内容。20xx年-20xx年,参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应用文写作》以及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参编校本教材《边走边吟》、《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指导》(合工大出版社20xx年11月版)。

4.大学语文课程组每个学期都举办1-2次专题的教研活动,交流教学心得,总结教学经验,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社会影响

徐世宣老师在普通话宣传和研究方面有较大影响。经常受邀参加市电视台、广播电台的专题访谈,并为市直单位公务员进行普通话培训2000余人次,并于20xx年4月获得安徽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发的“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称号。

课题组其他成员经常被宣城市各企事业单位邀请进行讲座、比赛评委等活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五、课程特色

1.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

相比其他《大学语文》教材,我们所采用的教材精选古今中外优秀文学名著,为学生创造更系统地学习与研究文学作品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思想情操。大学语文是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我们的教学理念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掌握文学基本知识,又可以张扬学生人文精神、陶冶学生审美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将大学语文看成是将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的一门平台课,希望

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帮助他们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成为一个素质全面、潜能巨大的人。

2.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采用多媒体授课,课堂讲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诱导启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用优秀的作品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训结合;坚持课前演讲课后参与相结合,课内作业讲评与课外答疑相结合。既注意严密的理论性,又进行渗透式、归纳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课堂教学中力争做到既展示汉语言文学的生命力,又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既使学生感受到汉语的优美,又让学生受到我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高尚情操的感染和启迪。另外,针对不同模块的实际,课程目标将有不同侧重。

3.师资队伍素质高。

课程组成员中,中级职称有六人,高级职称4人。主讲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做到教学与科研互动,促进教学工作。在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每位教师都有科研或教学研究项目,能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之中。

4.基于自编教材的无缝教学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大学语文》是由课程组教师参编完成,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和使用方法等方面对课程组教师来说没有障碍,能为教学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