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出行的调查报告

关于“春节黄金周”时期出游的调查报告

大多数人会选择在春节出游选择出去散散心,游山玩水一番,于是我在寒假期间做了一份关于春节出游的调查报告。

“春节黄金周”期间,少部分人会借着这个机遇,出去散散心,于是我便做了一份调查表,并分发给一些朋友及亲戚。于是我得出这样一个结果:

首先,绝大多数的人会选择在假期中出游,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回答说,春节期间的旅游人数太多,所以不会选择出游。有34.6%的人会选择呆在家中,有55.8%的人会选择出游,其余将近百分之十的人还不太清楚是否出游。由此可以看出,在春节期间有一半以上的人会选择出游,但也有一小部分人会选择呆在家中。

关于出游,我继续深入了这个调查报告的研究。发现有一部分人是因为春节期间一家人吃一顿团圆饭或者是出远门走亲访友而出去,但在走亲访友的同时也会游山玩水。这一部分的人,多数是家在离自己比较远的地方,趁“春节黄金周”的时间回家探亲,并游览相关的一些美景,这些人通常都会去一些比较远的地方。而另一部分人会利用“春节黄金周”出门散散心,放下疲劳,游山玩水,在这一部分人中,有一些人会选择一些离自己比较近的地方去游山玩水,通常,这些人会选择一些5天内的行程,这样既可以游山玩水,又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只有一小部分会选择较远的地方去游玩,例如说:海南,哈尔滨等地。我还做了一些调查,有一部分人表明在出游时没有帮亲朋好友带礼品,也有一些人有帮亲朋好友带礼品,还有一两个人帮朋友及亲

戚带了许多礼品。说明了大家出游带礼品的还很少,但只要一些小样的物品表表心意就行了。

有些人喜欢做“宅男,宅女”喜欢待在家里不愿意出门,所以在“春节黄金周”的时候也就不会出门旅行了。这种人基本上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会在网上订好一天甚至几天所需的饭、菜,这样自己也就足不出户了!通常,他们会呆在家中看电视,玩电脑和看书。因此他们也就不会在“黄金周”时期去旅游,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走亲访友。还有一部分人在春节期间一直都在走亲访友所以没有时间去旅行。另外还有些人,因为种种其他的原因而不能出行。

这次调查中,大多数人对“你是以什么方式出游”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自驾游”,因为他们说,这样时间上面很宽裕,而且条件也都会比旅行团好。这点说明现在自驾游已经占了旅游方式的主要部分,当然,也有一少部分的人选择了旅行团出游,因为他们说这样比较省力,而且还可以有讲解。我觉得两者各有各的好处,可以互补。

通过这次的调查,可以知道大多数的人会在“春节黄金周”的时候出门散散心,游山玩水,并且,通过这次的调查可以得到大多数的人会在“春节黄金周”时期选择自驾游去离自己较近的地方出游。

812 王齐越

 

第二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

前言:

活动参加者:黄波

活动时间:20xx年3月29号-5月31号

活动地点:息烽县

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致富的要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产生了一批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基本情况

县统计局采取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全县14个镇共抽取42 个村民小组,调查时点为20xx年3月20日。汇总结果显示: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630人, 劳动力4966人。20xx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336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人,减少2.12%。据此推算,20xx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为134779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26人。在留守儿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23121人,占留守儿童的68.4%,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059人,占留守儿童的25.5%,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38人,占留守儿童的5%,独立生活的有44人,占留守儿童的1.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

14个乡镇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教育帮助不够。调查中发现,83%

以上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3%的监护人偶尔辅导孩子学习,仅有10%的监护人和师联系。从而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时好时坏,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

2.性格行为存在缺陷。

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郁闷、敏感、不安胆怯等。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 在学校常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而且由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 使其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遵纪守法表现较好的占17%,一般的占65%,差的占18%。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

面临拐骗、打架、斗殴、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儿童年幼无知,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 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4.政府、

社会关注不够。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社会的关爱和引导。目前他们尚处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缺乏对社会生活事物的准确判断,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面临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调研发现,教育、民政、关工委、团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册,

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1. 社会原因。

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 家庭原因。

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 学校原因。

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 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 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二、对策和建议

1.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一是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形成多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二是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三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新闻宣传,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引起全社会重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四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宣传部和精神文明办要加大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 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力度;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在向留守儿童开展献爱心及“一对一”帮扶、“手拉手” 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创办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代养人家长学校,开展志愿者服务、结对子互帮、亲情热线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五是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村

委会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从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影响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则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办法,做到挣钱与教育子女两不误。

3.从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一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试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 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形成合力。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 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四是在课程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知法、守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老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

[2]陈少华,马勇琼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