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课的教学式探讨

高中地理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高中地理选修课的开设正处在摸索之中,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去探索。本文仅就选修课的教学模式的提出几点想法:一、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自主学习的模式;二、运用案例激活人文地理的教学模式;三、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建立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四、结合研究性学习,形成小组互助的学习模式。

由于我国普通高中长期以来运用分学科教学的模式,加之高考模式的影响,使必修课成为学校师生高度重视的教学内容,而选修课则流于形式,难以有效开展。然而单一的学科课程越来越暴露其片面性和局限性,难以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忽视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令人欣喜的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着重提出:在高中阶段开设多种类型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的需求。最新公布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也就高中阶段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全新的思路,其中结合高中地理三个必修模块为高中地理选修课程设计了七个模块。为学生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随着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深入,我们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如何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选修课的教学效果,以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地理选修课,学好地理知识,是急需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近年来选修课的教学实践和指导研究性学习的经验,以及对新课标的认真研读,并借鉴广东、山东等地区的教改的先进经验,想对新高中地理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提出以下建设性的设想。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自主学习的模式

高中地理的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但是课时安排却只有36课时。如果完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知识讲解为主,这样不仅教学课时紧张,教学内容受局限,而且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高中新课程倡导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的广泛应用。在新课标中,选修课程的很多活动建议都要求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相关活动。如《旅游地理》中要求学生上网查询并下载旅游景区的信息,设计一份模拟旅游活动方案;《城市规划》中模拟“选房购房”活动;《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很多教学活动方案都是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平台才能开展起来。

为了更生动有效的开展地理选修课程的教学,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特点进行有机整合,如建立虚拟地理教学室、地理图书馆、电子刊物、电子论坛,开展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实验与探索等等,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为学生展现广阔的知识空间,还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工具,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要为学生创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范例:《旅游地理》中“旅游活动设计”

首先,教师提供关于旅游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并提供相关的旅游网站。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信息技术能力,提出学习讨论的主题(如设计五·一黄金周家庭旅游活动方案或设计当地“一日游”的旅游路线。

第二,学生到学校电脑房或在家上网查询并整理资料。

第三,小组讨论,汇集交流资料,进行材料归类工作。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

第四,结合课本知识和相关资料,设计旅游活动方案,撰写案本。

第五,全班同学集中讨论、总结,教师给予适当点评。

二、灵活运用案例,激活人文地理的教学模式

在组成选修课程的七个模块中,人文地理占有一定比重。其中很多知识在课标中明确要求“运用资料分析,举例说明,结合实例比较??”,这样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效果评价中要注意采用案例等形式进行评价,同时也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大量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案例教学强调“教”与“学”的双向过程。以“案例”为中心,通过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形成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和时效性,尽可能的结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在案例的运用上可以采用四种模式,一是例导型,先“案”后“理”;二是例证型,先“理”后“案”;三是例说型,“案”、“理”同步;四是复合型,“案”与“理”有规律组合。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案例,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范例:《城市规划》中“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首先,请同学们总结前面所学的知识——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有哪些方面。

第二,例举案例“北京为2008的绿色奥运如何改善城市环境”

第三,请同学们讨论案例,分析北京改善城市环境有哪些方面的措施。教师适当引导。

第四,结合本地的城市环境现状,谈谈保护环境的具体方案。

最后,教师做总结,归类分析。

三、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建立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的选修课程的七个模块既有自然地理的内容,又涉及到人文地理的问题,同时又展现地理学的新兴学科相关知识。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很高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积极汲取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同时,也可以合理开发校外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校外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科研单位等。教师可以结合所开设的选修课题,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请人现场讲解。当然,学生也可以在课余以小组活动形式自由参观,但是教师要给予知识指导和安全教育。

通过对校外资源的有效利用,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教学活动不再仅仅局限在课堂,而形成开放性的学习方式。

范例:《宇宙与地球》中“星空观察”

首先,教师介绍天球坐标系、恒星、星座等概念。

第二,组织学生到天文馆观看“四季星空的变化”,确定主要恒星的位置,辨认主要星座。

第三,由天文馆工作人员指导学生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以及太阳活动和月球面貌。

第四,请学生写一篇活动后记。

四、结合研究性学习,形成小组互助的学习模式

今年来,在很多学校都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其中很多研究课题都于地理学科相关。作为地理教师可以结合选修课程中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设计研究课题,组织学生分组调查研究课题,引导学生交流研讨,形成小组互助的学习模式。

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可以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通过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充分体现地理选修课程设计的终极目标: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范例:《自然灾害与防治》中“围绕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指导选题。教师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分析相关信息,引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

组织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研究计划内容包括:课题名称、研究小组负责人、指导教师、实施步骤、资料和设备等。

实施研究。各学习小组围绕选定主题(如沙尘暴、地震、台风等)搜集相关资料,统计主要数据。如果出现技术难题可以请教老师、专家或走访科研机构等。

小组讨论某地自然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治理对策。

撰写小论文,总结研究成果。各小组在自主研究学习的基础上,经过老师的适当指导,撰写小论文,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

组织全班交流研讨研究成果。组织召开主题班会,让各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的研究主题及主要研究成果。 目前,新高中地理选修课的开设正处在摸索之中,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反思去总结。

 

第二篇:初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些探讨

初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些探讨

在我校由于地理教师紧缺,我兼上初高中的地理课,经常谈到高中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问题,当前的中考模式是只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六科,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学校对初中的地理教学重视不足,一些学校的地理课由其他科的老师兼任,甚至有些乡镇区的初中还不开地理课。这样一来,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而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且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高中地理与其它科目一样同属高考科目,难度上的跨度大,大部分学生初中的地理的知识严重缺乏成了高中地理入门的最大困难,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与初中知识联系的地方,教学难度较大,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非常重要。下面,就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我从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而且,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

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引导。

1.注重学法引导,减轻学习负担:

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的设计上和知识的传授上与初中都有很大的区别,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知识时,只要求掌握其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即可。而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或降水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这时候,如果教师对学生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如果此时能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进行适当的点拨,他们将很快的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生。

2.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初中的地理课堂多数以“师讲生受”进行,而新课标理念下的地理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应强调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要改变“一言堂”的传统方法,倡导交互式的学习方式;要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要倡导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强调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知识传播与获得知识过程的统一;尽量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论证与抽象;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收集、

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各层次地理知识,同时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

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认知水平及初中地理仅作为“次科”的限制,较多的采用讲授法。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应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尝试,个人认为,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工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熟悉教材、课标,对学科知识体系要心中有数

高一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近几年我省初中地理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的调整。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后,并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确立带领学生复习初中地理知识的起点和重点。

2.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可采取课堂提问、问卷调查或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进行。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随时掌握的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

3.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重点突出必备知识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后,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彻底解决,高中教材中将要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例如很多新生对《地球和地图》内容掌握不牢,一些概念混淆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特别是经纬线、经纬度知识。又如区域地理图普遍掌握不好,一方面在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形成空间概念,拿到一幅地理分区图,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或者说这幅图是用来干什么的,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能灵活的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在班上贴上中国政区图和世界政区图。平时,给学生提供一些图文、时事资料,让学生在了解这些地理事物、地理事件的同时,也去了解该事物事件产生和发生的空间位置。这样对于进行知识衔接时,把重点放在图上,用图来引导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事半功倍,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图来分析和推理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用图能力。

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对容易忽视和薄弱问题应及时弥补。例如,学生对于初中区域地理掌握不好,高中接触到的时候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学习中注意弥补。根据高中教学需要,可适当拓宽世界大洲、国家和中国的区域

地理知识。一些较高要求的计算(如地方时、区时、日期、气温、经度实地距离的计算等),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

4.合理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初中已有知识。

做好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需要占用高中的教学时间,如果在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适当增加教学的容量,提高进行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的效率。同时,地理学科因其本身具有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地理事件原理抽象等特点,在教学中有一些复杂的、抽象的问题和现象,如果教师单纯采用语言描述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如果教师能够采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演示,这样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突破难点。

5.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的环。比如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挂图、多媒体教学、诗歌、趣事等,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身心愉快中学习。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引用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江淮准静止峰的时候引用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让学生发现自己熟知的诗句中原来还蕴藏了那么多地理知识。

通过开设研究性学习,师生共同设计地理小实验,如“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大气热力环流”,“检查学校的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是否正确”,既让学生重温了课本知识,也感受到了自己探究生活现

象和地理知识联系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社会实际,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如教师在讲大气逆辐射时候,可以结合早春的寒潮到来时,如何防止作物冻伤等实例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总而言之,高一是初高中过渡的关键时期,学生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时期教师在对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能否做好衔接以及能否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因此,高一的地理教师要深刻思考、仔细研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同时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的学习特点。这些工作如果完成到位,我相信高中地理教学一定会顺利得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