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总结

免疫学归纳总结

免疫系统功能:免疫防御 免疫监视 免疫自稳

免疫学总结

免疫 (immunity)

是机体识别“自我”(self)与“非我”(nonself)的物质,通过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排斥“非我”物质,以维持自身稳定的生物学功能。

抗原 (antigen)

是免疫激发剂,指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使免疫活性细胞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的两个重要特性: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抗原性): immunoreactivity

能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半抗原 hapten

只具有免疫反应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

(如化学药物:青霉素、磺胺

如使半抗原与大分子蛋白质(载体) 结合,就可获得免疫原性,成为全抗原。)

表位(epitope)

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某些特殊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目和空间结构决定着抗原的特异性。(一般由5个氨基酸、5~7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表位可分为线性表位和构象表位。 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需要T细胞辅助的一类抗原。(分子较大,结构复杂,可诱导机体产生各类免疫球蛋白,并可引起细胞免疫及免疫记忆。)

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不需要T细胞辅助的一类抗原。结构简单,含有许多重复的抗原决定簇,直接激活B细胞,只产生IgM。分一型和二型。

异嗜性抗原 heterophilic antigen

是一种与种属无关的抗原,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将此类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异嗜性抗原或Forssman抗原。

佐剂(adjuvant)

能非特异性地增强机体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一般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射于机体。

佐剂的作用机制:增强抗原性质,加强免疫原性;增强APC识别处理抗原的能力;刺激淋巴细胞增值与分化。

超抗原(super antigen)

是一类由细菌外毒素或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诱发免疫应答的物质,能与多数T细胞结合并为T细胞活化提供信号。

作用特点:

? 主要与CD4+T细胞结合。

? 与TCR Vβ链结合没有MHC限制性。

? 与T反应频率高。

1

免疫学总结

关于免疫考试:2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50分问答题;本份资料并非标准答案,

在答关于生物学功能的问答时,尽量详细写一些效应过程,让教员看到你对它的理解。

------------------------------------------免疫学习小组s

免疫学归纳总结

T、B细胞识别的表位的不同?

T细胞识别经APC加工处理过的线性表位,有多肽组成,可位于抗原的内部和表面;

B细胞识别未经加工的表位,有多肽、多糖残基、核苷酸组成,位于抗原表面。

Ab与Ig的区别

? 免疫球蛋白是化学结构上的概念

? 抗体是生物学功能上的概念

? 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

? 并非所有的免疫球蛋白都具有抗体活性

概念: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具有多种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调理吞噬作用(opsonization)---(抗体)

细菌或其它颗粒性抗原与Ig G结合后,Ig G的Fc段可以与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上的FcR结合,使细菌或其它抗原易于被吞噬消毁。

介导细胞毒作用:ADCC

结合靶细胞的IgG经Fc段与NK细胞结合,能促进NK细胞杀伤靶细胞,此作用称为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单克隆抗体McAb

单一克隆B细胞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单一表位的高度特异性抗体

特点:高度均一,Ig的类、亚类、型、独特型均一

J链:

由浆细胞合成,将单体分子连接成多聚体,IgA二聚体或IgM五聚体。

SP又叫分泌片,

由粘膜上皮细胞分泌。作用:作为IgA受体,使其分泌到粘膜表面;保护铰链区,免遭蛋白酶水解。 抗体的基本结构?

1.由四条多肽链 (重链及轻链各两条)经二硫键连接起来。

2.重链(heavy chain):根据其特性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五种。据此将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IgA、IgG、IgM、IgD、 IgE) 。重链的功能区之一可变区:高变区(HVR) /互补决定 区(CDR)和(CDR以外的区域)骨架区(FR);重链的功能区之二恒定区:IgG与IgA的重链恒定区可分为三个功能区(CH1,CH2,CH3),IgM IgE重链恒定区多一个CH4区;绞链区:CH1与CH2之间存在有绞链区,对木瓜酶及蛋白酶敏感,具有很好的弹性,可以自由展开至180度,有助于两臂同时结合不同的表位。

3.轻链:可分为κ链及λ链两种。功能区:可变区(VL)和恒定区(CL)

4.抗体的结合价:由轻链可变区及重链的可变区共同组成,可与相应抗原呈特异结合。一个免疫球蛋白单体分子具有两个抗体结合价。

抗体的酶解片段

1. 木瓜酶作用于绞链区二硫键所连接重链的近氨基端,水解产物为 2个

Fab片段及一个Fc片段。Fab片段(抗原结合片段):含有一条完整的轻链

及重链的一部分,能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但是单价性的(只能结合抗

原,不能凝集或沉淀)。Fc片段(可结晶片段):不能与抗原结合,但具有

多种生物学活性,结合补体、固定细胞、通过胎盘等。

2

免疫学总结

关于免疫考试:2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50分问答题;本份资料并非标准答案,

在答关于生物学功能的问答时,尽量详细写一些效应过程,让教员看到你对它的理解。

------------------------------------------免疫学习小组s

免疫学归纳总结

2. 胃蛋白酶作用于绞链区二硫键所连接重链的近羧基端,酶解后形成一个F(ab’)2及一些片段pFc。F(ab’)2具有双价抗体活性,与抗原结合后能形成沉淀或凝集。pFc:小分子肽,不具有任何生物学活性。

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

(一)、免疫球蛋白V区的功能:高度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特点:即一种抗体只能与它相对应的抗原结合。这种特异性的结合是通过抗体Fab段实现的。

作用:① 与毒素、药物、细菌、病毒结合,起到相应的保护作用。(中和作用)

② 与细胞或细菌性抗原结合,出现凝集反应。

③ 存在于B细胞膜上的抗体,主要是IgM及IgD,起到抗原受体的作用,介导B细胞的活化。

(二)免疫球蛋白C区的功能:

1. 结合补体: 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暴露出与补体的结合位点,可以结合补体(IgM和IgG3> IgG1> IgG2 ),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IgM单个分子即可激活补体,IgG则需多个分子。(IgG4与IgA的聚合物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2. 结合Fc受体 (1) 调理吞噬作用(opsonization) 细菌或其它抗原与Ig G结合后,Ig G的Fc段可以与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上的FcR结合,使细菌或其它抗原易于被吞噬消 毁。(2)参与I型过敏反应IgE能结合嗜碱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上的FcR,当IgE再与抗原结合,触发细胞释放过敏介质,引起I型过敏反应。(3).介导ADCC

(调理吞噬和ADCC都是由IgG的Fc段介导的)

(三)、具有抗原性 进入异种生物体内或进入同种不同个体的生物体内后,可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称为抗抗体,这是采用抗体治疗中引起过敏反应的机理所在。在自体内,抗体的独特型抗原决定簇也能刺激机体产生抗独特型抗体,作用是防止抗体的过度产生,参与免疫应答。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点

Ig M

? 由五个单体免疫球蛋白经J链及二硫键连接而成

? 分子量最大;10个抗原结合价;一般5个起作用

? 是最早出现的免疫球蛋白类(胚胎发育过程及受

抗原刺激后)

? 血清中含量低(5-10%) ,半衰期短(5.1天)

? 不能通过胎盘

? 能结合补体

Ig G

? 单体结构。

? 人体内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组成成分(75-80%)。

? 继IgM后产生,在体内维持时间较长,半衰期23天。

? 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

? 能与补体结合, IgG3>1>2, Ig G4不能与补体结合,但聚合后能与补体结合。

Ig A

? 1. 血清型: 单体结构,两个抗原结合价。不能通过胎盘, 不能激活补体,免疫作用弱。

? 2. 分泌型:

? 结构:由J链连接的双体再加上一个分泌片(SP)组成。分泌片可以保护粘膜分泌液中蛋白酶对其的

破坏作用。

? 功能: 分泌型IgA主要存在于各种粘膜表面及分泌液中,是机体粘膜局部防御感染的重要因素。 IgD

? 单体免疫球蛋白

3 关于免疫考试:2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50分问答题;本份资料并非标准答案,

在答关于生物学功能的问答时,尽量详细写一些效应过程,让教员看到你对它的理解。

------------------------------------------免疫学习小组s

免疫学总结

免疫学归纳总结

? 含量低,血清0.2%

? 不能通过胎盘,不能结合补体。

? 可能与免疫耐受有关,功能不清。

IgE

? 单体免疫球蛋白

? 不能透过胎盘和激活补体

? 正常血清含量极少(0.002%)

? 参加I型过敏反应

试述各种基因工程抗体(Genetic engineering antibody)制备的原理

免疫学总结

调理吞噬作用(opsonization)—补体

C3b,C4b,iC3b与细胞或其他颗粒性物质结合后,通过吞噬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可促进吞噬作用,此为补体的调理吞噬作用

补体系统激活途径

经典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启动激活。

旁路或替代途径: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从C3开始激活。

凝集素途径:由甘露聚糖结合蛋白结合至细菌而启动激活。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点?

免疫学总结

1激活物(异)

经典途径: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 IC)是主要激活物。C1与IC中抗体分子的Fc段结合是经典途径的始动环节。

旁路或替代途径:不通过激活C1、C4、C2阶段,可直接由微生物或外源异物激活C3开始,与抗原抗体复合物无关

凝集素(MBL)途径: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2激活过程(异)(产生C3转化酶,C5转化酶 )

经典途径: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后活化的C1先后裂解C4,C2分子,C2a与C4b结合成C4b2a复合

4 关于免疫考试:2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50分问答题;本份资料并非标准答案,

在答关于生物学功能的问答时,尽量详细写一些效应过程,让教员看到你对它的理解。

------------------------------------------免疫学习小组s

免疫学归纳总结

物(C3转化酶),将C3裂解,C3b与C4b2a结合,成C4b2a3b(C5转化酶)。

旁路或替代途径:C3活化形成C3(H2O),并结合B因子。D因子裂解B因子,生成的Bb与C3(H2O)形成起始C3转化酶---[C3(H2O)Bb] ,使少量C3裂解生成C3b,C3b与B因子结合,D因子裂解B因子,生成Bb与C3b结合形成旁路途径C3转化酶(C3bBb),C3大量裂解,生成大量C3b,一部分生成C5转化酶(C3bBb3b),另一部分正反馈放大.

凝集素(MBL)途径: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直接识别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依次激活一系列物质,生成和经典途径相同的C3,C5转化酶

3拥有共同的末端通路(同)(terminal pathway):C5转化酶将C5裂解为C5a与C5b 两个片段。C5b结合到细胞膜上形成稳定的C5b678n复合物,形成攻膜复合体,形成渗漏斑或孔道,导致细胞崩解;C5a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及过敏毒素作用。

4在机体抗感染中的作用:

免疫学总结

一、溶解细胞和杀菌:细胞或细菌+相应抗体→经典途径或通过旁路途径→溶解

二、调理吞噬作用:C3b,C4b,iC3b与细胞或其他颗粒性物质结合后,通过吞噬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可促进吞噬作用,此为补体的调理吞噬作用(opsonization)

三、免疫粘附与清除:免疫粘附(immune adherence)指IC激活补体后, C3b、C4b粘附于IC上,再与红细胞、血小板或某些淋巴细胞表面的CR结合,形成大的复合物,易被吞噬和清除

四、中和与溶解病毒:溶解病毒、阻止病毒进入敏感细胞、干扰病毒在细胞中增殖

五、炎性介质作用:1、趋化作用2、过敏毒素作用3、激肽样作用

六、免疫调节作用:

1、促进T、B细胞增殖

2

免疫学总结

、调节抗体和细胞因子生成 3、调理免疫复合物的作用(防止IC沉淀,溶解IC)

细胞因子(Cytokine)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细胞因子(cytokine)是由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及相关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产生的具有调节细胞功能的高活性的蛋白质多肽分子。

特点:

1. 作用多样性:

单种细胞因子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2. 作用的高效性:

在pM(10-12 mol/L)水平)就能发挥生物学效应

3. 作用的局部性:

多以旁分泌或自分泌方式发挥作用。

4. 作用的短暂性:

受刺激后从基因转录起始,一旦合成迅速分泌至细胞外,刺激停止则合成停止并被迅速降解,合成及分泌为自我调控。

5. 作用的非MHC限制性;非抗原特异性方式

6. 作用的复杂性;

交叉性(多种细胞因子常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活性),双向性,双重性,网络性,抑制性调节(天然细胞因子受体拮抗物、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具有负向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假受体)

举例说明各类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5 关于免疫考试:2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50分问答题;本份资料并非标准答案,

在答关于生物学功能的问答时,尽量详细写一些效应过程,让教员看到你对它的理解。

------------------------------------------免疫学习小组s

免疫学归纳总结

一、具有抗病毒活性的细胞因子--扰素(IFN)

IFN-α 单核-巨噬细胞 抑制病毒复制、抑制多种细胞增殖、参与免疫调节、抗肿瘤

IFN-β 成纤维细胞

与炎症反应

二、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

IL-2:促进T细胞的生长及分化

IL-4:促进B细胞抗体合成及转型,特别是IgE的合成。

IL-10:抑制T细胞产生IL-2,IFN-γ, TNF-β又名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

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具有免疫抑制功能

三、具有炎症介导活性的细胞因子

TNF(肿瘤坏死因子):

低浓度时诱发炎症反应

高浓度时激活凝血系统,抑制骨髓造血

四、具有造血生长活性的细胞因子

CSF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

免疫学总结

白细胞分化抗原---LDA( CD分子)

不同谱系白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多为跨膜糖蛋白,分为膜外区、跨膜区、胞浆区三部分。

重要免疫细胞膜分子主要在哪类细胞表面表达,各有何功能:

一、参与免疫细胞识别与信号转导的CD分子

1.CD3- TCR复合物的信号传递分子

2.CD4-是成熟T细胞亚群的表面标志和TCR识别抗原的共受体

3.CD8-是成熟T细胞亚群的表面标志和TCR识别抗原的共受体

二、参与提供免疫细胞活化共刺激信号的CD分子

1. CD28与CD80/ CD86

CD28是T细胞活化的最重要的协同刺激分子,其配体是APC表面的CD80(B7-1)或CD86(B7-2)。

2. CD152

较高表达可阻止T细胞活化,下调或终止已活化T细胞的反应

3、 CD40和CD154

T细胞表面的CD40L与B细胞表面CD40结合是B细胞活化的最重要的协同刺激信号

三、参与免疫效应的CD分子

1.构成受体

CD32: IgG Fc受体

胎盘上皮细胞表达CD32与母体IgG通过胎盘有关

FcεRI: 高亲和力IgE Fc受体

引发I型过敏反应

. 2. 细胞凋亡相关的CD分子

CD95和CD178(Fas和FasL)

黏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一) 参与炎症反应

参与血液细胞粘附和穿越血管内皮及其向炎症部位的移行

(二) 参与免疫细胞的识别与活化

6 关于免疫考试:2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50分问答题;本份资料并非标准答案,

在答关于生物学功能的问答时,尽量详细写一些效应过程,让教员看到你对它的理解。同上 IFN-γ T,NK 细胞 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增强MHCI 、II类分子表达,促进T,B细胞分化、参

------------------------------------------免疫学习小组s

免疫学归纳总结

胸腺细胞的选择、发育成熟、移行、外周T细胞的分化

(三) 参与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归巢受体介导)淋巴细胞的再循环和选择性归巢与不同淋巴组织中毛细血管后静脉的高内皮静脉(HEV) 表达的不同的粘附分子(地址素)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MHC 类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CD8+T细胞在识别抗原肽的同时需识别MHC I类分子,此为MHC I类限制性

MHC II类分子,此为

锚着残基(anchor residue):

在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中,抗原肽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专司与MHC分子结合的氨基酸残基。 锚着位(pocket):

MHC分子结合槽中与抗原肽锚着残基相对应的氨基酸残基。

人类与小鼠MHC的基因组成:

一、小鼠H-2复合体的基因组成位于17号染色体上。

二、人类HLA复合体的基因组成位于6号染色体短臂

都可以分为I,II,III类分子编码区

MHC I,II 类分子的结构,分布与功能 :

结构:

MHC- I类分子:两条肽链,结构类似于Ig 。α链:多态性糖链,分为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三个区。胞外区又分α1、α2、α3三个功能区。肽结合区(Peptide Binding domain) :由a1、a2对称排列,形成 沟槽状结构。肽结合巢(Peptide Binding Cleft)可容纳8-10肽。a3是T细胞CD8分子的识别部位。跨膜区将I类分子固定在细胞膜上。胞内区具有信号传导功能。

MHC-II类分子:α链,β链均为多态性糖链,分为α1,α2,β1,β2四个胞外功能区。肽结合区由α1与β1两个区段组成。肽结合巢(Peptide Binding Cleft) 可容纳较大的抗原肽(13-17)。 β2:T细胞CD4分子的识别部位。

分布:

MHC- I类分子:各类有核细胞表面

MHC-II类分子:抗原提呈细胞等

功能:

1. 参与加工与递呈抗原—与抗原形成MHC分子-抗原肽复合物

2. 参与T细胞限制性识别—MHC 类限制性

3. 参与T细胞在胸腺的发育—阳性,阴性选择有赖于MHC类分子

4. 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

5. 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淋巴细胞

CD4+CD25+Tr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

抑制性调节CD4+或CD8+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负调节作用。

T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的基本过程及选择:

T细胞在胸腺微环境中的发育成熟(95%凋亡)

TCR基因重排:双阴性细胞发生TCR基因重排并表现多样性,转变为双阳性细胞

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

TCR(能以适当亲和力)结合自身MHC→细胞成活

TCR(不结合或结合力过高)自身MHC→细胞凋亡

7 关于免疫考试:2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50分问答题;本份资料并非标准答案,

在答关于生物学功能的问答时,尽量详细写一些效应过程,让教员看到你对它的理解。

------------------------------------------免疫学习小组s

免疫学归纳总结

阴性选择:获得自身耐受性

高亲和力TCR→Ag/自身MHC→凋亡

低亲和力TCR→Ag/自身MHC→成活

T细胞各亚群的功能:

(一)CD4+T细胞:

特点局部微环境中的细胞因子是调控Th0细胞分化的关键因素

1. 辅助性T细胞

Th1: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和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

Th2:主要参与体液免疫应答和I型超敏反应

2. 迟发超敏反应性T细胞

在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和IV型超敏反应中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发挥作用,导致局部炎症反应。

3. 特殊CD4+T细胞亚群:CD4+CD25+Tr细胞

抑制性调节CD4+或CD8+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负调节作用

(二)CD8+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靶细胞,使其溶解

免疫学总结

(三)特殊T细胞亚群:NK T细胞

细胞毒作用;免疫调节作用

NK细胞的特点及杀伤作用机制

特点:

1. NK没有T、B细胞标志

2.有自发细胞毒活性

免疫学总结

4.没有免疫记忆功能

5.属先天性免疫

6.不杀伤自身细胞

7.活化NK能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调节免疫。

杀伤作用机制:

1 2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

3

4通过途径引起靶细胞凋亡

抗原递呈细胞及抗原递呈

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APC指的是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递呈给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抗原递呈(antigen presenting)

抗原肽与MHC分子结合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并表达在APC表面,以供T细胞识别,此过程称为抗原递呈。

抗原加工(抗原处理)(antigen processing)

APC将胞浆内自身产生或摄入胞内的抗原消化降解为一定大小的多肽片段,以适合与胞内MHC分子结合,此过程称为抗原加工。

DC的基本特征

? 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

? DC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显著刺激初始型T细胞(Naive T cells)增殖。

8 关于免疫考试:2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50分问答题;本份资料并非标准答案,

在答关于生物学功能的问答时,尽量详细写一些效应过程,让教员看到你对它的理解。

------------------------------------------免疫学习小组s

免疫学归纳总结

? DC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在免疫应答的诱导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DC的生物学功能

1、抗原递呈功能

吞饮作用:细胞吞入液态物质或极微小颗粒的过程。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大分子与膜上受体结合经过内化进入APC的方式。

吞噬作用:细胞吞入较大颗粒或复合物。

表面捕获:FDC通过FcR,CR捕获并滞留抗原于表面。

外周组织中的非成熟DC具有很强的内吞活性,它们主要通过吞饮、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以及吞噬作用三条途径摄取抗原,然后迁移至淋巴器官,在迁移过程中逐渐成熟,表现为摄取抗原的能力下降,而递呈功能却增强。

2、调节免疫应答

? DC递呈抗原激发免疫应答。

? DC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发育、活化及移行。

? DC诱导CTL及B细胞发育。

? DC诱导耐受。

DC分化、发育、迁移和成熟:

淋巴系DC分化、发育、成熟及迁移的特点目前尚不清楚。

髓系DC的分化发育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前体期:髓系DC前体存在于胎肝、脐血、骨髓、外周血中。在细胞因子作用下可分化发育为吞噬细胞和DC

未成熟期:未成熟DC主要存在于多种实体器官及非淋巴组织的上皮;未成熟DC能摄取抗原,但缺少共

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活化T细胞的能力低。

迁移期:主要存在于输入淋巴管、外周血、肝脏血液及淋巴组织,经过淋巴和血液循环,从输入淋巴管进入淋巴结。从外周血进入脾脏或从肝窦进入腹腔淋巴结,从而启动T细胞产生免疫反应。

成熟期:成熟期DC主要存在于淋巴结、脾脏及Peyer's结,趋化因子的作用归巢至T细胞区。成熟期DC高表达黏附分子和MHC分子,激活初始T细胞的能力增强,但摄取处理抗原的能力减弱。活化T细胞后它们自身即出现凋亡。

MHC I/II类途径抗原递呈的过程:

一、MHC I类分子途径

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转运

MHC I 类分子结合的内源性抗原通常来源于病毒蛋白、肿瘤抗原和自身抗原。

胞浆中抗原在ATP和酶作用下与泛素结合,解除折叠线性化。线性化抗原进入胞浆中蛋白酶体被降解成6-30 aa多肽。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AP)选择性转运8-12aa多肽进入内质网。

2. MHC I类分子的生成和多肽的组装

MHC-I类分子的重链和轻链在粗面内质网合成,被转运至滑面内质网。在伴随蛋白的参与下,MHC I类分子组装为二聚体。随后TAP转运的多肽与抗原结合槽结合形成三聚体。TAP与伴随蛋白解离,移行至高尔基体,通过分泌囊泡移行至细胞表面。

3. 内源性抗原肽的递呈

细胞表面MHC I类分子结合的多肽被CD8+T细胞识别,从而导致CD8+T细胞的活化。此过程中有同基因型MHC I类分子限制性。

二、MHC II类分子途径

1.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

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外源性抗原,由细胞膜包裹形成内体。内体向胞浆深处移行,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内体溶酶体。在酸性环境中抗原被蛋白酶等水解为13-18aa多肽片段。

9 关于免疫考试:2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50分问答题;本份资料并非标准答案,

在答关于生物学功能的问答时,尽量详细写一些效应过程,让教员看到你对它的理解。

------------------------------------------免疫学习小组s

免疫学归纳总结

2. MHC II类分子的生成和转运

MHCⅡ类分子α、β链在粗面内质网合成,在钙联蛋白参与下折叠成二聚体插入粗面内质网膜中,并与Ia相关的恒定链(Ii链)结合成九聚体(αβIi)3 复合物。

九聚体(αβIi)3通过高尔基体转运至MHC II类分子腔室(MIIC)。含有外来抗原的内体/融酶体与MIIC融合。Ii部分被水解,仅在抗原结合槽中残留一个小片段CLIP (II类分子相关的恒定链多肽)。

3. MHC II类分子的组装和递呈抗原肽

MHC II类分子α 1和β1结构域折叠形成抗原结合槽(最适合13-18抗原肽)。在HLA-DM的作用下,CLIP与肽结合沟槽解离,抗原肽结合到肽结合槽。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向细胞表面移行,通过胞吐作用表达于细胞表面。细胞表面MHC II类分子结合的多肽被CD4+T细胞识别,从而导致CD4+T细胞的活化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

识别启动→增殖分化→效应

免疫学总结

试述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一、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

1. T细胞表面分子与APC表面相应配基非特异性结合

2. TCR-CD3复合体特异性识别抗原肽- MHC分子复合物

CD4/CD8作为共受体(co-receptor)分别结合MHC Ⅱ/Ⅰ类分子

3. APC与T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相互作用,为T细胞活化提供共刺激信号(co-stimulatory signal)。

二、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

(一) T细胞活化

1.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抗原信号

APC递呈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TCR特异性结合MHC分子槽中的抗原肽→TCR启动抗原识别信号→CD3和共受体(CD4或CD8)分子的胞浆段尾部相聚→激活酪氨酸激酶活化的级联反应→激活转录因子→细胞因子及受体合成

2.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共刺激信号

APC和T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对结合→提供共刺激信号→完全活化T细胞

CD28∕B7→促IL-2合成→激活的专职APC高表达共刺激分子→T细胞激活至峰值→CTLA表达增加,结合B7启动抑制信号→制约T细胞过度增殖

3.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的充分活化

活化的APC和T细胞分泌IL-1、IL-2、IL-6、IL-12等

(二) T细胞增殖和分化

活化的T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在IL-2等细胞因子的参与下大量增殖和分化。

1. CD4+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IL-12)Th1→细胞免疫

初始CD4+T细胞→TH0细胞

(ThP) ↘

(IL-4)Th2→体液免疫

2. CD8+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1)Th细胞非依赖性

病毒感染的DC→高表达共刺激分子→刺激CD8+T细胞→合成IL-2→ 自身增殖分化为CTL

10 关于免疫考试:2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50分问答题;本份资料并非标准答案,

在答关于生物学功能的问答时,尽量详细写一些效应过程,让教员看到你对它的理解。

------------------------------------------免疫学习小组s

免疫学归纳总结

(2)Th细胞依赖性

CD8+T细胞的靶细胞一般低或不表达共刺激分子,需APC及CD4+T细胞辅助。

a.

b. 抗原从宿主细胞表面脱落→可溶形式被APC摄取→在胞内结合-MHC-Ⅰ、Ⅱ分子,表达与APC表面 CD4+T细胞和CD8+T细胞须识别APC递呈的同一特异性抗原:

CD4+T细胞为初始T细胞和记忆性细胞与APC作用激活→IL-2→辅助CD8+T细胞;

免疫学总结

细胞活化→促APC表达B7等共刺激分子→促CD8+T细胞自身产生IL-2,自身增殖分化

(三) T细胞的转归

1. 转变为Tm参与再次免疫应答

2. 发生凋亡终止免疫应答

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Fas/FasL(activation induced cell death, AICD)

被动死亡 (passive cell death, PCD)

三、T细胞应答的效应及其机制

(一) 效应T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1. 合成并分泌多种效应分子

2. 膜分子表达及生物学活性明显改变

(二)CTL介导的细胞毒效应

1. 效-靶细胞结合

2. CTL的极化

3. 致死性攻击:穿孔素(perforin)/颗粒酶(granzyme)、TNF/FasL

(三) Th1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效应

1.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TDTH)(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2.辅助T细胞和B细胞应答

试述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一、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一) B细胞对TI-Ag的识别:TI-Ag不易降解,能激活初始B细胞无需Th细胞的辅助

1.TI-1Ag:LPS(B细胞丝裂原)

高剂量激活多克隆B细胞

低剂量特异性激活B细胞

2.TI-2Ag:细菌荚膜多糖、多聚鞭毛素

含高密度重复性表位,与B细胞表面BCR广泛交联。

B细胞对TI-Ag应答的特点:

? 直接激活B1细胞产生抗体

? 只产生IgM

? 不需T细胞辅助

? 无MHC限制性

? 无免疫记忆细胞

? 无细胞免疫

(二) 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依赖于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辅助

特点:

? 可直接识别天然TD-Ag表位

? 需T细胞辅助

? B细胞与Th细胞识别同一抗原的不同表位

11 关于免疫考试:2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50分问答题;本份资料并非标准答案,

在答关于生物学功能的问答时,尽量详细写一些效应过程,让教员看到你对它的理解。

------------------------------------------免疫学习小组s

免疫学归纳总结

? B细胞的APC作用

二、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一) B细胞活化

1.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BCR与特异抗原表位结合,启动第一信号,并由Igα∕Igβ将信号传入细胞内。

B细胞表面的BCR共受体复合物(CD21∕CD19∕CD81)作用:增强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对结合有补体片段的免疫复合物或抗原,BCR结合抗原组分,CD21结合补体片段→受体-共受体交联→酪氨酸激酶磷酸化→级联反应→相关基因表达,B细胞激活和增殖

2.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通过B细胞与Th细胞间复杂的相互作用,B细胞获得共刺激信号:

a.初始Th细胞激活,分化为效应T细胞

b.Th细胞与特异性B细胞的结合:Th细胞的TCR特异性识别并结合B细胞表面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T、B细胞识别同一抗原的不同表位。效应T细胞与B细胞表面多种黏附分子对作用,是特异性结合更牢固。

3.细胞因子对B细胞活化的作用

巨噬细胞IL-1、Th2细胞IL-4,诱导B细胞依次表达IL-2R及其他细胞因子受体,与相应细胞因子发生作用。

“极化”作用有助于Th2细胞和B细胞作用的特异性。

(二) B细胞的增殖、分化

1. 抗原特异性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在IL-2、IL-4、IL-5、IL-6等细胞因子的作用下, 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

?

胞。

?

?

? 部分B细胞迁移至附近的B细胞区,继续增殖形成生发中心。 体细胞高突变 (somatic hypermutation) Ig亲和力成熟 (affinity maturation) 2. 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 形成抗体多样性的机制之一

BCR不能与抗原高亲和力结合 ——细胞淍亡

BCR能与抗原高亲和力结合——细胞存活

? 抗原受体编辑 (receptor editing)

识别自身抗原的B细胞发生Ig V(D)J基因的二次重排,有助于清除自身反应性B细胞。 抗体类别转换 (class switch)

?

?

?

? 机制:Ig恒定区基因重排或其重链mRNA的不同拼接。 影响因素: 抗原的种类 Th细胞的辅助作用CD40L、IL-4、IL-5、IFN-? 特异性B细胞活化增殖后的转归: 部分B细胞迁移至淋巴组织髓质,继续增殖分化为浆细

3. 生发中心发育成熟的B细胞的转归

浆细胞(plasma cell):迁移至骨髓,停止分裂,高效合成并分泌抗体。

记忆性B细胞(memory B cell):长寿命, 低增殖,不能大量产生抗体,可参与再循环,遇相同抗原后迅速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

三、体液免疫的一般规律

(一) 初次免疫应答(primary immune response)

产生抗体慢,抗体的量和亲和力低,维持时间短。

12 关于免疫考试:2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50分问答题;本份资料并非标准答案,

在答关于生物学功能的问答时,尽量详细写一些效应过程,让教员看到你对它的理解。

------------------------------------------免疫学习小组s

免疫学归纳总结

(二)再次免疫应答(secondary immune response)

由Bm介导,产生抗体快,抗体的量和亲和力高,维持时间长。

四、B细胞应答的效应

1.中和作用

2.免疫调理作用

3.激活补体

4.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5.SIgA的局部抗感染作用。

6.免疫损伤作用。

第十三章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几其机制

immune tolerance (免疫耐受) :

指机体免疫系统通过各种不同途径接触某种抗原后,对该抗原所产生的特异性无反应状态。

forbidden clone (禁忌克隆):

在胚胎期和新生期,某些淋巴细胞尚未发育成熟,此时接触抗原,相应特异性淋巴细胞克隆非但不发生克隆扩增,相反被抑制为“禁忌细胞”。

免疫耐受的诱导条件

(一) 抗原方面的因素

1. 性质 可溶性、小分子、结构简单——易诱导免疫耐受

颗粒性、大分子、结构复杂——易诱导免疫应答

2. 剂量

? 低剂量诱导——低带耐受(low zone tolerance)

? 高剂量诱导——高带耐受(high zone tolerance)

TI抗原可诱导B细胞高带耐受

低、高剂量TD抗原均易诱导耐受

3. 进入机体的途径与方式

? 口服和静脉注射——易诱导免疫耐受

? 皮下和肌肉注射——易诱导免疫应答

? 长期低剂量——易诱导免疫耐受

? 辅以佐剂——易诱导免疫应答

(二) 机体方面的因素

1. 免疫系统成熟程度

不成熟易产生免疫耐受

成熟不易产生免疫耐受

2. 种属和品系

3. 免疫抑制措施

放射线照射

免疫抑制药

抗淋巴细胞抗体

(三) T细胞耐受和B细胞耐受的差异

? T和B细胞均可耐受,但反应性不同。

? T细胞易耐受,小剂量耐受原经短时间即可诱导耐受,持续时间长。

? B细胞需较大剂量耐受原,经较长时间方能诱导耐受,维持时间较短。

免疫耐受的建立、维持和终止及其意义

? 理论意义

13 关于免疫考试:2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50分问答题;本份资料并非标准答案,

在答关于生物学功能的问答时,尽量详细写一些效应过程,让教员看到你对它的理解。

------------------------------------------免疫学习小组s

免疫学归纳总结

? 实际意义

肿瘤、感染:终止耐受

移植排斥、超敏反应、自身免疫: 诱导耐受

临床常见的过敏反应性疾病:

? 内科:血清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休克、输血反应、药物变态反应、各种类型的结缔组织病。 ? 皮肤科:大于50%

? 眼科:交感性眼炎

? 神经科:重症肌无力

超敏反应概念: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临床表现为一系列的过敏反应性疾病。 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分为:

? 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 II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

? III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 IV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根据超敏效应介导的是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机制分为:

抗体介导:I、II和III型

T细胞介导:IV型

超敏反应与免疫应答的关系:

致敏阶段—免疫应答感应阶段、反应阶段

发敏阶段—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

一、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致敏阶段 发敏阶段

14 关于免疫考试:2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50分问答题;本份资料并非标准答案,

在答关于生物学功能的问答时,尽量详细写一些效应过程,让教员看到你对它的理解。

------------------------------------------免疫学习小组s

免疫学归纳总结

? 变应原进入机体,抗原摄取加工和提呈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产生IgE(变应素)。

? IgE通过Fc受体钉附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 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特异性的IgE抗体结合

?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脱颗粒。

? 释放活性介质产生生物学效应。

相关知识点

1、变应原(allergen):

概念:某些抗原物质能选择性激活CD4+Th2细胞及B细胞,诱导产生IgE抗体,导致超敏反应发生,此类抗原称为变应原。

2、变应素:

概念:变应原进入机体,刺激B细胞分化增殖,形成浆细胞,产生IgE抗体(变应素)。 IgE与效应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IgE主要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浆细胞合成。这些部位是致敏原入侵的部位也是I型超敏反应的好发部位。

正常人血清IgE水平极低,而过敏症患者可高于正常人1000-10000倍。

3、效应细胞1:

? 肥大细胞:存在于血管和神经周围以及黏膜下和皮下结缔组织;介导局部超敏反应。

? 嗜碱性粒细胞:血液中;介导全身超敏反应,引起循环系统的变化,导致过敏性休克。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均有IgE FcR,可以结合IgE。

效应细胞2:

?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表面有IgE FcR,所以可以结合IgE,受到致敏原刺激活化合成和释放活性介质。

4、生物活性介质:

预存于颗粒内的介质:组胺、激肽原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新合成的介质: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细胞因子。

二、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 过敏性休克

是由于抗原物质(如血制品、药物、异性蛋白、动植物)进人人体后与相应的抗体相互作用,能激发I

免疫学总结

型超敏反应,导致全身性毛细血管扩通透性增加,血浆迅速内渗到组织间隙,循环血量

15 关于免疫考试:2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50分问答题;本份资料并非标准答案,

在答关于生物学功能的问答时,尽量详细写一些效应过程,让教员看到你对它的理解。

------------------------------------------免疫学习小组s

免疫学归纳总结

急剧下降引起休克。

? 药物过敏性休克:青霉素超敏性休克

1)青霉素降解产物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

2)刺激机体产生青霉素特异性抗体IgE

3)IgE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致敏

4)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青霉素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特异性IgE抗体结合,

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

5)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和腺体分泌增加导致气道狭窄引起胸闷呼吸困难。

6)血管扩通透性增加,使大量血液直溜在毛细血管中或血浆渗出,回心血量减少,

引起血压下降和超敏性休克。

7)皮肤广泛液体渗出使表皮与皮下组织分离,可表现为剥脱性皮炎。

? 血清过敏症:临床上常用动物免疫血清治疗或紧急预防疾病,可能诱发过敏性休克。因

为动物免疫血清能够使少数具有过敏性体质的人产生特异性的IgE抗体,当再次注射时

诱发I型超敏反应,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 呼吸道过敏反应: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

? 胃肠道过敏反应:异种蛋白(海鲜、牛奶)

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唇肿,患者sIgA明显缺乏,局部黏膜防御功能下降,异种蛋白进入体

内,引起过敏反应。

? 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血管性水肿

三、防治原则

1. 预防原则

(1)询问过敏史,避免接触。

(2)皮肤试验(皮试):

(3)脱敏疗法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

2. 治疗原则:切断或干扰中间环节,终止发病或减轻过敏症状。

(1) 抑制活性介质的合成与释放: 皮质类固醇、环磷酰胺等,减少抗体产生

(2) 阻止致敏原与IgE结合: 阿斯匹林、水杨酸钠

(3) 抑制效应细胞脱颗粒: 色甘酸二钠、茶碱类和前列腺素E2类药物

(4) 抗过敏介质: 抗组胺药物,乙酰水杨酸,赛庚啶

(5) 改善效应器官的反应性: 肾上腺素、麻黄素、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

二、Ⅱ型超敏反应(溶细胞型或细胞毒型)

特点:发作较快。抗体(IgG或IgM) 直接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将靶细胞溶解。

一、引起I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

1. 同种异型抗原(血型抗原、HLA):

血型不合输血时,血型抗原与受者体内天然抗体结合。

反复输入含异型HLA抗原和血浆蛋白抗原的血液,在受者体内诱导产生抗体。

2. 异嗜性抗原(针对自身成分的交叉反应)

3. 改变的自身抗原

16 关于免疫考试:2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50分问答题;本份资料并非标准答案,

在答关于生物学功能的问答时,尽量详细写一些效应过程,让教员看到你对它的理解。

------------------------------------------免疫学习小组s

免疫学归纳总结

4. 外来抗原或半抗原:

外来抗原以及药物、化学物质等小分子半抗原进入机体后,可非特异性黏附或结合在细胞和蛋白质的表面形成致敏原,诱导产生针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

二、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 致敏原致敏: 同种异型抗原、异嗜性抗原、

自身抗原、外来抗原或半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相应抗体(IgG,IgM)

2. 抗体介导靶细胞破坏

(1) 激活补体溶解细胞

(2) 促进吞噬细胞吞噬(通过Fc受体和C3b受体) 免疫粘附和调理吞噬

(3) ADCC作用 NK细胞和吞噬细胞

三、临床常见疾病

1、输血反应:

? 溶血性输血反应:ABO血型不合,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可在初次输血时即产生反应。

?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异型HLA、血浆蛋白多次输血,产生抗白细胞、血小板、血浆蛋白抗体。

2、新生儿溶血症 :

母RH-胎儿RH+:

初次怀孕致敏,产生IgG抗体,再次怀孕抗体进入胎儿体内,与红细胞结合,引起红细胞破坏,引起流产死产或新生儿溶血症

ABO血型不合:母亲:O,胎儿:A/B/AB

进入母体的少量胎儿红细胞诱生IgG抗体,虽然可进入胎儿血流,但是其他物质可进行吸附,使抗体不会全部作用于胎儿红细胞。所以发生频率虽高,但症状轻。

天然血型抗体IgM不能通过胎盘。

3. 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半抗原药物与血细胞膜分子结合,或病原微生物感染改变血细胞膜抗原性,并诱导相应抗体而致病。 青霉素—半抗原与红细胞结合

自身抗原改变型:诱发自身抗体

4. 抗基底膜型肾小球肾炎和风湿性心肌炎

异嗜性抗原:

溶血性链球菌与人类肾小球基底膜

链球菌与心肌细胞

5.肺肾综合征

病毒感染或吸入有害溶剂导致肺组织损伤,诱导产生自身抗体,导致损伤。

6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 抗TSH受体的抗体

7 重症肌无力,抗Ach受体的抗体

免疫学总结

17 关于免疫考试:2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50分问答题;本份资料并非标准答案,

在答关于生物学功能的问答时,尽量详细写一些效应过程,让教员看到你对它的理解。

------------------------------------------免疫学习小组s

免疫学归纳总结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抗原与相应抗体(IgG、IgM或IgA)结合形成中等分子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 IC),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在血管壁的基底膜上,引起全身或局部血管炎症病变—免疫复合物病(ICD)

(一)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 过敏原:

.

抗原诱导特异性抗体产生:IgG/IgM或IgA。

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2. 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基底膜的条件

(1) 抗原抗体的比例和IC的大小

(2) 抗原物质持续存在,产生过量IC,来不及清除

(3) 抗原抗体的理化特性,如正电荷的抗原形成的IC易于沉积在带负电的肾小球血管基底膜上。

(4) 沉积部位的组织学结构

血流缓慢 、涡流、压力大、损伤、表达受体。

(5) 补体成分或补体受体缺陷(补体可通过免疫黏附和调理吞噬清除免疫复合物)

(6) 吞噬细胞功能异常 ,Fc段受体缺失

3. IC 的致病机理

IC沉积或镶嵌于血管基底膜,引起:

(1) 激活补体,释放过敏毒素和趋化因子-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反应和局部水肿。

(2) 吸引白细胞浸润、集聚,释放溶酶体酶 :组织损伤和组织坏死,慢性组织损伤。

(3) 活化血小板 发生炎性和组织损伤-加剧局部渗出;

激活凝血,形成微血栓,引起局部缺血、出血和组织坏死。 内源性过敏原:自身抗原(变性DNA,变性IgG、核抗原)、肿瘤抗原、。 外源性过敏原:病原微生物、异种血清、药物半抗原与组织蛋白质结合形成的全抗原。

临床常见Ⅲ型过敏反应疾病(与血清过敏性休克和药物过敏性休克不同的是,免疫复合物病特异性较差,

而一型过敏反应特异性较强)

免疫学总结

18 关于免疫考试:2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50分问答题;本份资料并非标准答案,

在答关于生物学功能的问答时,尽量详细写一些效应过程,让教员看到你对它的理解。

------------------------------------------免疫学习小组s

免疫学归纳总结

1.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抗原物质持续存在)

(1) Arthurs反应:局部多次注射异种蛋白,局部出现剧烈炎症反应。

(2) 人类局部ICD:

胰岛素依赖糖尿病: 农民肺、 榨糖工人肺、锯木工人肺。

2.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抗原略多于抗体)

初次大量注射异种血清,刺激机体产生少量抗体→7-14天后→水肿、出疹、关节痛、肾炎。此外,

大剂量药物也可引起血清病。

(2)急性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

链球菌感染后2-3周→抗原抗体复合物→对肾小球基底膜有亲和性→肾小球肾炎

(而抗基底膜型肾小球肾炎本质属于交叉反应)

(3)风湿热

风湿热:链球菌感染→抗异嗜性抗原的Ab

1、直接作用于心瓣膜引起II型过敏反应 – 风湿性心肌炎和抗基底膜型肾小球肾炎。

2、抗体与再次入血的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对基底膜、心肌有亲和性→风湿热和免疫复合物

型肾小球肾炎(III型过敏反应)。

(4)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疾病,常伴关节外病症状,故称类风湿病):

病毒或支原体感染→抗体(IgG)变性后刺激机体产生抗抗体(IgM, 类风湿因子)→IC沉积于关节囊→

III型

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在病毒或支原体持续感染情况下,机体产生变性IgG类抗体,即而刺激产生抗变性IgG的IgM类抗体,即类风湿因子。

(5) 结节性多动脉炎

常发生于乙肝病毒感染后。IC广泛沉积全身动脉血管壁全身性血管炎

(6)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抗原)

自体DNA-抗DNA抗体→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全身血管壁→关节炎、肾炎、心肌炎、血管炎。

(7)免疫复合物型血细胞减少症(又称无辜旁观者型)-药物(免疫复合物黏附到血细胞上)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DTH)

特点:由致敏淋巴细胞再次接触抗原后产生以单个核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性病理损伤,反应发生迟缓。属细胞免疫应答,抗体、补体不参加。

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理

1. 过敏原致敏:

过敏原:病毒、胞内寄生菌、寄生虫、真菌、细胞抗原(肿瘤细胞和移植细胞)等。

机体在过敏原致敏后,产生特异性的致敏淋巴细胞(TDTH、CTL)。

2. 致敏淋巴细胞介导DTH

致敏淋巴细胞TDTH、CTL识别APC或靶细胞递呈的Ag/MHC活化并产生反应:

(1) CTL直接杀伤带有抗原的靶细胞(穿孔素、颗粒酶和Fas/FasL)

(2) TDTH释放细胞因子,可直接介导炎症,也可使其他细胞聚集,产生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①致炎作用:局部引起特征性的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②调节作用:扩大炎症反应

19 关于免疫考试:2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50分问答题;本份资料并非标准答案,

在答关于生物学功能的问答时,尽量详细写一些效应过程,让教员看到你对它的理解。

------------------------------------------免疫学习小组s

免疫学归纳总结

3、DTH结局:

? 抗原清除,DTH终止。

? 抗原持续存在,可导致单核-吞噬细胞慢性活化状态,局部出现纤维化和肉牙肿。

第十九章 移植免疫

(Transplantation Immunity)

一、概 念

移植:

用正常的组织或器官来置换或取代已失去功能、有病变或缺损的相应组织器官,借以维持和重建机体的生理功能的医学治疗技术称为组织移植或器官移植。

移植物(graft)

供者(donor)

受者或宿主(recipient or host)

原位移植(orthotopic transplantation)

异位移植(heterotopic transplantation)

移植免疫

(transplantation immunity)

在受者(recipient)接受供者(donor)的移植物后,供者的移植物与受者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发生的免疫应答反应,即为移植免疫,其主要表现为移植排斥现象。

一、诱导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

1、MHC抗原:

2、mHC抗原:

3、其他同种异型抗原

? 组织特异性抗原:皮肤、肾、心、胰、肝。

? 血型抗原:红细胞表面、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等

二、同种异型抗原的递呈和识别机制

(一)参与同种异型排斥反应的免疫细胞:

? 供者: 过客白细胞。

免疫学总结

20 关于免疫考试:2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50分问答题;本份资料并非标准答案,

在答关于生物学功能的问答时,尽量详细写一些效应过程,让教员看到你对它的理解。

------------------------------------------免疫学习小组s

免疫学归纳总结

? 受者: APC和淋巴细胞。(同种异型反应性T细胞:特异性识别同种异型抗原的T细胞)

? 直接识别:供者APC递呈同种异型抗原给受者T细胞。CD8+T

? 间接识别:受者APC对同种异型抗原识别、加工处理、和递呈 CD4+T

? 同种异型反应性T细胞:特异性识别同种异型抗原的T细胞。

第二节: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host-versus-graft reaction, HVGR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1、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

移植器官与受者血管接通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即发生的排斥反应。

2、速发性排斥反应

(accelerated rejection):

主要出现在异种移植,同种异型移植不常见。

主要由抗体介导。

3、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

因供者与宿主之间HLA的不完全相同而导致的移植排斥反应,是同种异体移植中最常见的移植排斥反应,多发生在移植后1周至3个月内。实质性细胞坏死,炎症细胞浸润。

发生率高,及早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可缓解。

发生机制:早期以细胞免疫反应为主,后期也有体液免疫。

4、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jection)。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graft-versus-host reaction, GVHR)

若移植物中存在一定数量的供者淋巴细胞,其也能识别受者的同种异型抗原,从而诱发对受者的排斥反应。

GVHR的发生前提:

? 移植物中含一定数量成熟的淋巴细胞尤其是T细胞。

? 宿主的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清除移植物中的淋巴细胞。

? MHC配型相容性差。

? 主要见于骨髓移植后,是影响骨髓移植成功的首要因素。

同种异型移植排斥的防治措施?

同种异型移植排斥的防治措施?免疫特赦部位移植:角膜、软骨、脑、胎盘滋养层、胸腺

一、选择合适的供者:

? HLA配型。

? 检测预存抗体。ABO血型、淋巴细胞毒交叉试验。避免超急/速发排斥反应

1)血型检查:ABO血型一致

2)受者血清中是否存在抗供者抗原的抗体

----淋巴细胞毒交叉试验 受者血清+供者淋巴细胞+补体

? 对移植物进行预处理。骨髓移植中清除成熟的淋巴细胞,避免GVHR;清除供者APC,减弱直接

识别。

21 关于免疫考试:2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50分问答题;本份资料并非标准答案,

在答关于生物学功能的问答时,尽量详细写一些效应过程,让教员看到你对它的理解。发生在移植后数月或数年,是影响移植物存活的主要障碍。病理特点:小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间质中有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纤维化,移植器官的实质细胞萎缩。 graft-versus-host reaction, GVHR

------------------------------------------免疫学习小组s

免疫学归纳总结

二、免疫抑制治疗:抑制代谢药物和激素、抑制T细胞活化

三、诱导受者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将供者器官组织移植给受者后,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受者不对

移植物产生排斥反应,但对其他抗原的免疫应答保持正常。

肿瘤免疫

Tumor Immunity

免疫监视学说:1959,1970

机体免疫系统通过细胞免疫机制能识别并特异地杀伤突变细胞,使突变细胞在未形成肿瘤之前即被清除。

第一节

肿瘤抗原肿瘤抗原(tumor antigen):

免疫学总结

免疫学总结

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 TSA)

肿瘤细胞特有的,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相应的正常细胞或其它肿瘤细胞表面的新抗原。 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tumor specific transplantation antigen, TSTA)

肿瘤排斥抗原(tumor rejection antigen, TRA)。

肿瘤相关抗原 (tumor-associated antigen, TAA)

非肿瘤细胞所特有,正常细胞和其他组织上也存在的抗原,只是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此类抗原只表现出量的变化而无严格肿瘤特异性。

根据肿瘤抗原产生机制分类:

? 理化因素诱发的肿瘤抗原

化学致癌物质: 物理辐射:

? 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

? 自发性肿瘤抗原:产生机制不明

突变的基因产物: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异常表达的正常成分:

分化抗原:去分化

? 胚胎抗原 (fetal antigen):

在胚胎发育阶段由胚胎组织产生的正常成份,在胚胎后期减少,出生后逐渐消失,或仅存留极微量,但当细胞癌变时,此类抗原可重新合成。

甲胎蛋白(AFP)

癌胚抗原(CEA)

导致肿瘤逃避免疫攻击的肿瘤本身的因素有哪些?

1. 肿瘤细胞缺乏激发免疫应答的必需成分

? 抗原:免疫原性弱,胚胎抗原耐受,表位减少或丢失(抗原调变),抗原覆盖或被封闭。

? MHC分子:减少或缺失。

? 共刺激分子表达低下或缺乏。

? 肿瘤抗原加工、处理和递呈障碍。

2. 肿瘤细胞的― 漏逸‖

(sneaking through) 瘤细胞的迅速生长超越了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的发生,以致宿主不能有效地清除大量的肿瘤细胞。

3. 肿瘤抗原诱导免疫耐受

幼稚阶段的淋巴细胞可能接触到肿瘤细胞从而耐受

4. 肿瘤细胞抗凋亡或诱导免疫细胞凋亡(高表达FasL,和淋巴细胞上的Fas结合)

5. T细胞异常

6. 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性因子。

22 关于免疫考试:2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50分问答题;本份资料并非标准答案,

在答关于生物学功能的问答时,尽量详细写一些效应过程,让教员看到你对它的理解。

------------------------------------------免疫学习小组s

免疫学归纳总结

第四节:肿瘤的免疫学诊断检测肿瘤抗原AFP 、CEA

第五节 肿瘤的免疫学治疗原则

? 提高肿瘤抗原免疫原性,激发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

? 提高肿瘤细胞对抗肿瘤效应的敏感性

? 诱导肿瘤特异性效应细胞和分子

肿瘤免疫学治疗方法:

1. 肿瘤主动免疫治疗

? 非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

应用一些免疫调节剂通过非特异性地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以达到治

疗肿瘤目的方法。例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

? 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

(一)细胞性瘤苗

(二)分子瘤苗

(三)基因疫苗

2.抗体靶向治疗

利用高度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为载体,将细胞毒性物质带到肿瘤病灶处,特异地杀伤肿瘤细胞的方法。

放射免疫疗法 (radio immunotherapy);抗体导向化学疗法 (antibody-guided chemotherapy);

免疫毒素疗法 (immunotoxin therapy)

3.过继免疫疗法(adoptive immunotherapy)

取对肿瘤有免疫力的供者淋巴细胞转输给肿瘤患者,或转输患者自身的,经体外增殖、激活的免疫效应细胞,使效应细胞在患者体内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治疗方法。

4.细胞因子疗法

5.肿瘤的基因治疗

淋巴细胞功能检测的方法有哪些?

二、淋巴细胞功能测定:

1、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 非特异性刺激物

? 特异性刺激物:可溶性抗原

2、细胞毒试验:

? 效应细胞:CTL、NK

? 靶细胞: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移植物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实验:

CTL经过抗原刺激后,可特异性的杀伤携带抗原的靶细胞如: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

CTL的活性检测经常用51Cr释放法

CTL为效应细胞

51Cr标记的细胞为靶细胞

效应细胞与靶细胞孵育一定时间,靶细胞受到攻击导致破裂,同位素释放到上清中,然后检测上清中的同位素强度。

3、 淋巴细胞功能测定的体内试验-迟发型超敏反应:皮肤红肿。

继发皮肤过敏试验:

用已有细胞免疫的人进行试验。

阳性:机体有对抗原的细胞免疫力

原发皮肤过敏试验 :

用未受过抗原致敏的人实验

23 关于免疫考试:2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50分问答题;本份资料并非标准答案,

在答关于生物学功能的问答时,尽量详细写一些效应过程,让教员看到你对它的理解。

------------------------------------------免疫学习小组s

免疫学归纳总结

二硝基氯苯(DNCB)、二硝基氟苯(DFCB)

先致敏,涂前臂皮肤(直径2cm);

2~3周后,再涂于前臂皮肤

个体差异小,需致敏2~3周

阳性:个体的细胞免疫功能良好

4、 分泌功能测定

细胞因子分泌细胞的测定:ELISPOT 抗体形成细胞的测定:溶血空斑试验

免疫学预防

重点概念:

inactive vaccine灭活疫苗:是将培养增殖的标准株微生物经灭活后制备而成,灭活疫苗不能感染机体亦不能增殖,但保留一定的免疫原性,可诱导免疫应答抵御自然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attenuated vaccine减毒活疫苗 活疫苗是选用无毒或弱毒的病原体突变株、保持强抗原性,经人工繁殖制成。活疫苗接种后,在人体内有一定的繁殖能力,犹如轻微传染。

优点:一般只接种一次,用量较小,免疫效果较强,持续时间较长。 缺点:不易保存,有时反应较重。 .toxoid类毒素:将细菌外毒素用0.3%~0.4%甲醛溶液处理而制成。类毒素不具有外毒素毒性,但保存其免疫原性,可诱导机体产生针对外毒素的抗体即抗毒素。

一、抗原或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

1、特异性和交叉反应 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天然抗原表面常有多种抗原表位,每种表位均能刺激机体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若两种抗原有一个或数个相同表位,则针对一种抗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可与另一种抗原发生反应,即交叉反应。共同表位是交叉反应的基础。)

2、抗原抗体结合的带现象与可见性。(前带现象与后带现象;可见性:沉淀物或凝集物)

3、可逆性:解离后的抗原和抗体保持原有理化性和生物特性和生物学活性。

一、 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电解质:?酸碱度:最适PH:6-8。?温度:?抗原和抗体的性质:初次应答抗体亲和力低;再次应答抗体亲和力高;单克隆抗体亲和力低。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一、自身抗原形成:

1、分子模拟-异嗜性抗原(A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胞壁成分,多种微生物的热休克蛋白)

2、表位扩展

3、自身组织细胞成分的抗原性改变

4、隐蔽抗原释放:手术或外伤

二、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异常

多克隆T、B细胞活化:(LPS,EBV活化B细胞产生抗体 超抗原激活T细胞)。

参与T细胞活化的辅助分子表达异常。

Th1细胞和Th2细胞功能失调。

(1.Th1细胞功能增强参与器官特异性AID的发生。

2.Th2细胞功能增强参与器官非特异性AID的发生。)

三.自身免疫相关的遗传因素:

机体对自身抗原能否产生应答及应答强度受遗传控制,尤以MHC的作用最重要。自身反应性TCR和BCR也与遗传背景相关;

许多免疫分子参与免疫应答、免疫耐受、免疫细胞凋亡或炎症反应,若发生异常,可影响免疫耐受的维持,表现为对AID易感。

24 关于免疫考试:2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50分问答题;本份资料并非标准答案,

在答关于生物学功能的问答时,尽量详细写一些效应过程,让教员看到你对它的理解。

------------------------------------------免疫学习小组s

免疫学归纳总结

免疫缺陷病的主要临床特点?

1、感染:最常见的表现是反复感染

(B细胞缺陷、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系统缺陷:化脓菌和条件致病菌感染;

T细胞缺陷:细胞内寄生菌感染;

联合缺陷:机会感染)

2、肿瘤:免疫缺陷病常伴随多种肿瘤,病毒引起的肿瘤,淋巴系统的肿瘤。

3、常伴发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应性疾病

HIV感染如何引起免疫缺陷?

获得性免疫性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cy virus, HIV)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症,包括细胞免疫缺陷、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病变。

HIV的致病机制:

1、CD4T细胞:

对CD4细胞的直接损伤:病毒复制可直接使细胞死亡。

对免疫细胞及其功能的间接损伤:HIV抗体和gp120特异性的CTL攻击HIV感染的靶细胞造成损伤。 感染细胞表面表达gp120分子与CD4分子连接,导致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加速细胞死亡。 2、B细胞 :

(Gp120属超抗原,能激活多克隆B

3、APC

( 巨嗜细胞,树突状细胞,最终导致细胞和体液免疫缺陷。)

细胞,导致B细胞功能紊乱。)

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

人工自动免疫:通过向体内输入抗原性物质(如疫苗)而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物质,以发挥免疫疾病。

人工被动免疫:通过输入抗体或激活的淋巴细胞,以直接清除致病性抗原或杀伤抗原特异性靶细胞。

青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有哪些?

25 关于免疫考试:2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50分问答题;本份资料并非标准答案,

在答关于生物学功能的问答时,尽量详细写一些效应过程,让教员看到你对它的理解。

------------------------------------------免疫学习小组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