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乡扶贫现状大调研报告

xx乡扶贫现状大调研报告

调研人:xx 调研单位:xxx

(xx年xx月xx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xxx同志在X县调研抗旱减灾、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结合县委办关于印发《X县千名干部进万户扶贫现状大调研活动实施方案》,XX乡集中开展了为期20天的扶贫现状大调研活动,按照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真实了解我乡农村发展现状和群众生活状况为目的,准确掌握村、组在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组织调研、矛盾纠纷排查、社会事业发展、农民收入等方面的现状、成效、困难和问题,详细了解农村全面小康涉及的6大类、23项指标方面的具体情况。本次调研共有两名县级帮联领导、县直6个帮联单位90人以及我乡70名干部共同参与,深入到我乡13村的75个村民小组,已经完成对2521贫困户的调研,填写调研表2521份。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现状

(一)基本乡情

XX乡位于X县西北部,距县城76公里,现辖13个村,75个村民小组,3825户,17009人(常住户数2521户、11740人;外迁户数1304户、5269人),总土地面积6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4714亩、人均12亩(其中梯田面积43451亩、人均1.85亩),林地面积144869亩,天然草原面积467151亩,山地面积157164 1

亩,川台面积9586亩,退耕还林面积10062亩。20xx年人均纯收入为2010元。

(二)基础设施

全乡下设13所村部(村干部52人、组干部70人),12所小学(教师45名,在校学生536人),村卫生室13个(保健员13人、兽医员13人),图书室、文化站13个;通油路5公里,砂砾路38公里,机井35个,沼气池450个,集流场2387处,水泥窖4643个,土窖1164个。

目前,全乡仍有44户未通电,3485户未通三相电;有2748户未通砂砾路,2742户不通大车,115户不通农用车;需危房(窑)改造的有1454户,4022处。

全乡13村共有大、中、小型车共4017辆(大货车19辆、小轿车74个、农用三轮车1207辆、小型拖拉机464辆、摩托车2253辆),重型机械14辆,旋耕机62个,配套农机具56个。

(三)产业发展

20xx年底累计多年生牧草留存面积达到28661亩,现有羊棚845个,青贮窖105座,建成养羊合作社4处,筹建和在建的有9处,养殖大户136户,同时,积极落实2200万元“双联”惠农养羊贷款项目,已办理贷款业务397户,1881.3万元,审批71户,413.8万元,调引优势肉羊2529只,截至目前,全乡羊存栏72349只(山羊17231只、绵羊52312只、小尾寒羊2806只),大家畜2936头。

(四)社会保障

2

全乡有贫困户2564户、9356人,五保户47户、72人,20xx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5506人、参合率为90%,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数9453人、参保率为99%。

二、存在问题

(一)受自然条件现状的影响

XX乡属于X县高寒地区,平均海拔1800米,年均降雨量230毫米,全年无霜期仅为120天左右,气候条件恶劣,地理环境差,大部分村、组道路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灵。近年来虽然村村都实施了扶贫整村推进项目,但资金投入较少,项目实施力度不大,规模较小,基础设施仍然滞后,农业生产收效不良,农产品经济价值不高,农民增收不快,改变自然状况的能力不强。部分偏远村组农户因贫整户迁移现象严重,目前,XX等与宁夏接壤的村,人口迁移过半,经调查统计,全乡外迁户数达到1304户,5296人,占全乡总户数的34%。

(二)受劳动文化素质的影响

由于受经济、地理、人文、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尤其在偏僻落后得山村,农民的教育状况更不容乐观。根据本次调研,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高达54.17%。XX乡18—45周岁劳动力(农村主要劳力)文化层次很低,高中仅占11.26%,小学及以下占34.5 %,在毛井的务农劳动力中,初中以下学历所占比率高达88.74%。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小农经济意识较严重,种植养殖的生产经营方式陈 3

旧,接受新的知识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劳动力转移输出困难,这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

到来,这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最主要的瓶颈之一。

(三)受产业结构的影响

受自然资源和地理位臵所限,XX乡长期以来缺乏工矿业及第三产业,大部分村无集体经济收入。养殖业普遍规模小,散户比例大,且90%以上农户依靠传统放牧,圈养比例小,人员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产自消,商品率不高;土地贫瘠且质量不高,梯田和15度以下的川台地仅有2.8万亩,25度以上的山坡地占到总土地面积的86.3%,耕作条件差,耕作方式粗放而传统,普遍存在广种薄收现象,农民收入渠道单一。

由于上述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生产资金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偏低等因素,农民对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依赖性极强,而且,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学,农业收成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当年天气状况。近年,气候变化无常,旱灾频繁,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农业收入,造成农村生活“根基不稳”的现象。

三、主要难点

(一)高山农业支柱产业形成难

XX乡海拔高,农田分布在高山、梁顶,群众沿袭着以种粮为主

的传统生产模式,使得一方面支柱产业科学定位难。20xx年以来,全乡虽积极推广旱作农业项目,但由于农民的传统观念强,接受新技术的速度缓慢,认识程度低,目前,大部分村仍未形成大规模的 4

推广种植,高山地区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发展的影响,尚未寻求到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方面支柱产业规模经营难。高山地区粮经兼作,且多经品种繁杂,要形成产业格局,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仅靠本地农民现有经济实力难以面对和承受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三方面,高山支柱产业产品销售难。高山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砂砾路到村的仅为7个村,全乡均未实现同组砂砾路,严重制约了产业带的形成,因此,要谋求产业的发展尚需围绕生产基地,加速口粮田、公路、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难

由于我乡自然环境恶劣,居住在高寒、偏远的农民生产生活异常艰苦。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效益低。据统计全乡还有6个村未实现砂砾路通村,9个自然村不通公路,仅靠人行便道通行。要实现通组砂砾路,历程概算425公里,资金需求量极大;全乡现有机井4处,人畜饮水基本靠天然集雨,目前水泥窖均户仅占1.5口,要实现人均1口窖,资金需求量极大。全乡人口居住分散,基本口粮田4.3万亩,人均1.8亩,且大部分集中于人口密集地区和地势相对平坦的村,山后群众耕作条件仍然很差,要改善耕作条件的难度很大,资金需求量极大。二是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中青年农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度大,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三)阶段性外出务工人员过多导致农村劳力暂时缺乏

在非农忙季节,各村主要劳动力(18—50周岁劳动力)外出比 5

例非常高,年均在3500人次以上,户均外出1人,在短期内,这种劳务输出的确给其家庭带来一定的收入,但却使得农村劳动力暂时性缺乏,一些财政扶贫资金项目难以实施,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长期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四、思路与对策

经过扶贫调研,全乡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方向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生了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扶贫主体已由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参与扶贫发展;扶贫方式已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发展;扶贫开发的范围已由就地开发向异地开发发展;扶贫开发战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发展。在重点贫困村,我们主张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搬迁、转变产业发展导向的扶贫方式。

(一)严肃政策,锁定对象,突出重点区域

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严格各项扶贫开发政策,突出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一是要切实抓好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让贫困农民享受政策,得到实惠,得到发展;二是要进一步锁定贫困村和贫困对象。以XXX三线为主战场,突出工作重点,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集中解决人口密集和交通便利村的基础设施和村镇建设,以高质量、规范化布局的基础条件吸引和鼓励偏远山区群众自主搬迁;三是认真实施规划与管理。要进一步充实、完善规划,维护规划的法律性、科学性、严肃性,要切实做到“计划围绕规划下,项目按照规划做,资金随着规划走”。

(二)量化标准,把握质量,突出重点项目

6

第一,狠抓产业基地建设。一是大力调整结构,抓好贫困农户的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全乡产业布局,重点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二是切实抓好以种草养羊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提高优质羊畜出栏比例,建立优质肉羊生产基地,鼓励建设猪、牛、家禽等规模养殖,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抓住草畜产业开发的大好机遇,积极新建养羊合作社、培育养殖大户,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让大户引导、带动贫困户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优势较弱、人口稀少的XX等贫困村,应立足于本地特色,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培育规模化林区、草场,使林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双赢。对于地势平坦,交通相对便利的二条俭、山西掌、黄寨柯、乔崾岘等村,科学规划,发展洋芋、葵花、荞麦等经济杂粮产业,下大力气建设经济杂粮基地,走小而精、特而优之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门路。

第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一是坚持按照产业结构、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扶贫道路建设步伐,力争三至五年内实施砖城子至施家滩、砖城子至小南沟两条主干道的同乡、出境油路,在实现村村通砂砾路的基础上,确保组组能通公路;二是加强梯田整修项目建设,保障户户能种上机平地;三是切实抓好水利设施建设,实施第二轮人畜饮水工程,实现人人一口水泥窖,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困难,提高抵御 7

自然灾害的能力;四是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第三,抓社会保障改善。一是突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毛井村级小学普遍存在师资力量短缺、师资队伍老龄化,与高质量的教学,现代化的管理差距较大,导致村级小学学生流失。建议整合教育资源,在交通相对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村新办现代化寄宿制小学,保证适龄儿童优质、高效的义务教学质量。二是加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同时有计划地招录医学专业学生到村服务,实行新招录医务人员到村卫生室工作一年的制度。并以多种方式,用3年时间使每个贫困村都建立起文化活动室。三是关心村内孤寡老人的生活和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抓好孤寡老人养老院建设和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在黄寨柯、砖城子等村新建老人福利院和留守儿童圆,同时依托学校、文化室等公共设施,借助社会力量和公共资源,依靠志愿者队伍,组织引导村民之间互帮互助,改变农村老人、儿童孤独无助的状况。

(三)科学分析,宏观决策,抓好扶贫攻坚工作

第一,统筹把握,密切配合。要密切配合扶贫、民政、卫生、财政、水电等部门,做好现场监测调查,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并且准确及时的汇总相关资料,并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出台政策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力争做到贴近于现实,贴心于人民。

第二,宏观调控,微观政策。一是掌握大局,注重方略。根据 8

市场状况拓展产业规模,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捆绑资金、集中财力、整体推进”;二是配套政策宜实、宜细、宜操作、宜落实。对于受产业调整影响,过渡期贫困现象要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新政策;对于因灾(自然灾害、疫灾)影响而致贫的要集中资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后患;对因主劳多病而致贫的要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气,辅以适当钱物,着力发展产业,特殊安排就业。

第三,落实责任,逐个击破。要竭力想方设法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贫困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要与民政、财政、扶贫、土管、林业、农业、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二是针对不同贫困对象,由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农户自筹、亲友馈赠,使之在一、二年内恢复原气,挤入解决温饱的行列;三是特殊情况要特殊照顾。各主管部门要放宽受灾贫困户用地、用林等政策;各类企事业单位要放宽招工条件,予以照顾。共同营造全社会抗争贫困,消除贫困的良好的氛围。

(四)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探索扶贫新路子

第一,拓宽思维,进一步整合扶贫力量。一是大力实施农村扶贫。充分发挥农村的先进力量,突破性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破解农村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进一步明确扶贫责任区。把扶贫任务、目标、措施落实到人,把责任区的 9

扶贫成效与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相挂钩,做到有领导抓、有专人管,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三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责任,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进,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

发动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扶贫开发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到户的项目,都要由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投工投劳与农民减负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办事,手续完备,不留后患”。坚持群众自力更生,实行以工代赈,验收兑现;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项目落实到村到户,把政策补助到村到户,解决好重点村、组的交通、水利、通讯和群众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为他们实现致富奔小康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

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第三,依托资源,大力扶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一是培育农村

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创敢干的农民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 10

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二是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的加工企业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加工范围,由传统地对粮食加工向土特产品、稀有产品加工转变。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扩大加工规模,由小规模、低档次的手工作业向大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企业发展转变,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竞争,多主体进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第四,在扶贫项目的实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监管不力、群众配合不够的部门包揽转向由主管部门指导监管、乡负责、村实施的方式,分清职责,明确责任,充分调动村、乡、部门三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最大合力推进项目的有效实施。

第五,在扶贫资金投向上。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确保需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且群众积极性高的项目要适当安排资金投入。

第六,扶贫开发要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对具备一般劳动能力的,要通过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来提高生活质量;对擅长种养殖技术的,应适当协助其投入一定得启动资金,拓宽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要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直接解决其生活困难。 11

 

第二篇:关于XXXX乡经济发展的思考暨扶贫调研报告XX

关于XXXX经济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博孜墩乡党委、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为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全乡各族干部群众克服困难,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农牧民传统观念、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与全县兄弟乡(镇)相比,今日博孜墩乡经济发展依然滞后,特别是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依然低下,特别是脱贫致富步伐亟待加快。为切实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进而推动发展、加快发展,带领农牧民早日脱贫致富,乡党委、政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拟定了未来发展思路和主要措施。

一、博孜墩乡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博孜墩柯尔克孜民族乡地处天山山脉南麓、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境内,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00余公里,是全县最偏远的一个边境乡。全乡总面积1178.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4万亩,草场155万亩;总人口1100户4545人,其中柯尔克孜族1500余人,是全县唯一一个柯尔克孜民族乡。由于人均耕地少、山区土地贫瘠、年均气温低,农作物主要以小麦、苜蓿、玉米、洋芋等耐寒低效作物为主,农牧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畜牧业,是一个传统的牧业乡。同时,受生态环境、自然条 —1—

件的影响,历年来,博孜墩乡洪水、冰雹、雪灾、冻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和农牧民生活带来严重损失,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也使其目前仍属自治区级插花贫困乡。

20xx年,面对严重的雨雪、冰冻、冰雹等自然灾害,面对“7·5”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中共博孜墩柯尔克孜民族乡第八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精神,团结带领全乡各族干部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妥善应对各种挑战。按照增粮食、强畜牧、改庭院、促旅游的基本思路,加快以有机羊、草原鸡、洋芋为重点的三大基地建设,加快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了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49万元,其中种植业421万元,畜牧业390万元,林果业2万元,二三产业36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05元。

二、造成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

(一)自然条件差,灾害频发,种植业生产损失严重。博孜墩乡地处山区,多为山地,人均耕地少,且土地贫瘠,受山区年均气温低的影响和制约,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洋芋、油菜为主,种植结构单一,产量较低,效益较差。同时,受山区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影响,历年来,洪水、冰雹、雪灾、冻害等自然灾害频发,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种植业特别是小麦、油菜等地上作物受损情况严重。

—2—

(二)干旱少雨,草场退化,畜牧业发展举步艰难。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山区冬季降雪减少的影响,博孜墩乡天然草场退化逐年加快,草畜矛盾十分突出,现有草场载畜量逐年减少。同时,由于农牧民经济困难,导致冬季饲草料储备不足,牲畜掉膘情况严重,市场竞争力较弱。

(三)农牧民文化素质低,思想守旧,对新的就业观念和助农增收新知识、新技术接收滞后。博孜墩乡农牧民世世代代居住在山区,以放牧为主,就牧而牧的传统观念较强,思想落后封闭。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在宣传动员和帮助农牧民解放思想、转变传统观念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自“两基”教育工程实施以来,我乡绝大多数农牧民都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对未完成义务教育农牧民也开展了扫盲培训、科技培训等,但农牧民的文化素质总体上仍然比较低,而传统观念却根深蒂固,导致农牧民不愿意走出山区、不愿意放弃传统生产生活习惯,难以接收新的就业观念。同时,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牧民群众很少与外界交流,思想比较落后,受地域限制和经济条件影响,导致农牧民对助农增收致富的新知识、新技术难以吸收和运用。

三、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

20xx年9月下旬以来,乡党委、政府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立足博孜墩乡实际,理清了20xx年和“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思路,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 —3—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稳粮食、强畜牧、上林果、抓项目、促旅游的基本思路,加快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按照以上发展思路,科学确定了20xx年主要预期目标,即:年内完成经济总收入917万元,同比增长8%,其中种植业451万元,畜牧业425万元,林果业2万元,二三产业39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285元,增加180元。

为实现以上目标,主要措施是:

(一)以稳粮食为重点,调整优化种植业。重点在强化投入、强化管理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增加农民收入。2010—20xx年期间,全乡13000亩耕地中,粮食面积稳定在5000—5500亩,保证人均1亩粮,实现粮食生产自给有余,农民不吃国家返销粮;种植饲草4000—5000亩,为发展畜牧业打好基础,保证牲畜安全越冬度春;充分利用山区气候、土壤等自然优势条件,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把洋芋面积稳定在1500—2000亩之间,每年再发展1000亩左右的油菜等其他经济作物。同时,在农牧民庭院内积极发展大蒜、恰马古、胡萝卜等作物,定植或改接品质优良的杏树,在保证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增加农牧民庭院经济收入。大力推行农业政策性保险,增强农牧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努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以生态驴为重点,做精做强畜牧业。坚持走质量效益型的路子,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继续抓好绒山 —4—

羊、细毛羊2大品种发展,巩固多年来牲畜品种改良成果。认真落实国家退牧、禁牧、休牧政策,分阶段完成禁牧、休牧任务。结合草场退化严重的实际,按照逐年压缩的原则,每年按10%的比例对牛羊等传统畜群总量进行压缩,增加出栏量,缓解草场压力。在此基础上,紧紧抓住三胶药业大量收购驴皮及小驴、驴肉市场前景看好的机遇,充分发挥山区自然环境优势,把优质驴作为今后畜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从20xx年开始整乡推进驴的养殖,全乡1100户农牧民每户养殖2—3头,通过3年时间实现人均1头驴,使优质驴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新亮点。通过增加牛羊出栏量,压缩畜群总量,为优质驴的发展提供草场容量,并保证畜群总量稳中有降,使山区草场逐年得到自然修复。同时,抓住土鸡市场看好的机遇,积极发展草原鸡,打造绿色品牌,培养一批特色养殖大户。切实抓好动物疫病防治,全面实行产地检疫,确保不发生可防性重大动物疫情。

(三)以种杏树为重点,发展特色林果业。紧紧抓住周边拜城已建成杏深加工厂的有利时机,利用山区杏子比其他地区成熟期晚2个月左右、色泽鲜美、口味甜美的特点,化气候、地理劣势为农牧民增收优势,打时间差和价格差,大力发展以杏树种植为主的特色林果业,把生态杏作为农牧民增收的后备产业来推进。计划一期用3年时间建成5000亩杏园,其中20xx年秋已种植1500亩,20xx年发展2000亩,20xx年发展1500亩;二期根据整体情况,确定发展规模。

—5—

(四)以抓项目为重点,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开展20xx年及“十二五”期间项目梳理、编报工作,目前已完成生态杏、优质驴、防渗渠、草场围栏、牧民定居、无电户照明用电、村级道路建设、卫生院改扩建、柯族小学教学改革等7大类30余个项目可研编制,其中防渗渠、道路建设等部分项目已上报并通过地区、自治区审批,并从20xx年起陆续开始实施。同时,积极争取兴边富民资金、财政扶贫资金、政策性扶贫资金和社会扶贫资金,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阿克苏市对口扶贫博孜墩乡和地直、县直对口帮扶的机遇,建立一批科学、可行、增效的扶贫项目库,主动抓好扶贫项目对接工作。

(五)以生态游为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依托温宿大峡谷的开发,打造大峡谷——阿合布拉克村生态游——博孜墩村古墓游——柯尔克孜民俗风情游黄金线路,在大峡谷、阿合布拉克村、博孜墩村设立有机羊手抓肉、草原鸡特色小吃点和布单刺绣民族工艺品等专卖店,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

中共博XXXXX乡委员会

20xx年12月8日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