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式知识点总结

分式

知识点一:分式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A,B表示两个整数,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A叫做分式,A为分子,B为分母。 B

知识点二:与分式有关的条件

①分式有意义:分母不为0(B?0) ②分式无意义:分母为0(B?0)

③分式值为0:分子为0且分母不为0(??A?0)

?B?0

?A?0?A?0④分式值为正或大于0:分子分母同号(?或?) B?0B?0??

⑤分式值为负或小于0:分子分母异号(??A?0?A?0或?)

?B?0?B?0

⑥分式值为1:分子分母值相等(A=B) ⑦分式值为-1:分子分母值互为相反数(A+B=0) 知识点三: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字母表示:AA?CAA?C,?,其中A、B、C是整式,C?0。 ?BB?CBB?C

拓展:分式的符号法则: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即 A?A?AA ?????B?BB?B

注意:在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要注意C?0这个限制条件和隐含条件B?0。

知识点四:分式的约分

定义: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步骤:把分式分子分母因式分解,然后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

注意:①分式的分子与分母为单项式时可直接约分,约去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然后约去分子

分母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②分子分母若为多项式,约分时先对分子分母进行因式分解,再约分。

最简分式的定义

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叫做最简分式。

知识点五:分式的通分

① 分式的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② 分式的通分最主要的步骤是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最简公分母的定义: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确定最简公分母的一般步骤:

Ⅰ 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Ⅱ 单独出现的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幂的因式连同它的指数作为一个因式;

Ⅲ 相同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

Ⅳ 保证凡出现的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

注意:分式的分母为多项式时,一般应先因式分解。

知识点六分式的四则运算与分式的乘方

①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式子表示为:

aca?c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式子表示为 ??bdb?d

acada?d ????bdbcb?c

an?a?② 分式的乘方: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式子???n b?b?

③ 分式的加减法则:

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式子表示为 n

aba?b ??ccc

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式子表示为

acad?bc ??bdbd

整式与分式加减法:可以把整式当作一个整数,整式前面是负号,要加括号,看作是分母为1的分式,再通分。

④ 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先乘方、再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中,谁在前先算谁,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也要注意灵活。 注意:在运算过程中,要明确每一步变形的目的和依据,注意解题的格式要规范,不要随便跳步,以便

查对有无错误或分析出错的原因。

加减后得出的结果一定要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知识点六整数指数幂

① 引入负整数、零指数幂后,指数的取值范围就推广到了全体实数,并且正正整数幂的法则对对负整

数指数幂一样适用。即

★a?a?amnm?n ★a

n??mn?amn ★?ab??anbn nan1?a?mnm?n★a?a?a(a?0) ★???n ★a?n?n (a?0) ba?b?

★a?1(a?0)(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其中m,n均为整数。

科学记数法

n若一个数x是0<x<1的数,则可以表示为a?10(1?a?10,即a的整数部分只有一位,n为整数)0

的形式,n的确定n=从左边第一个0起到第一个不为0的数为止所有的0的个数的相反数。如1.25?10

7个0 -7

n若一个数x是x>10的数则可以表示为a?10(1?a?10,即a的整数部分只有一位,n为整数)的

形式,n的确定n=比整数部分的数位的个数少1。如1.2?10 9个数字

知识点七分式方程的解的步骤

⑴去分母,把方程两边同乘以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产生增根的过程)

⑵解整式方程,得到整式方程的解。

⑶检验,把所得的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中:

如果最简公分母为0,则原方程无解,这个未知数的值是原方程的增根;如果最简公分母不为0,则是原方程的解。

产生增根的条件是:①是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②代入最简公分母后值为0。

知识点八列分式方程

基本步骤

① 审—仔细审题,找出等量关系。

② 设—合理设未知数。

③ 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④ 解—解出方程(组)。注意检验

⑤ 答—答题。 8

 

第二篇:高考文言句式知识点总结

(判断句

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都是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判断,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正好相反,一般是不用判断词“是”的。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语往往可以省略。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主要有七种:

1     第一种形式:主语++谓语+

如: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   (贵天)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2     第二种形式:主语+谓语+

如:此好事者之言也   (方子振学弈)

      傲,非也;囋,非也  (君子之学美其身)

太子,君嗣也  (立木取信)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第三种形式:主语++谓;

4)第四种形式:主语+谓语(即:名词+名词)

5)第五种形式:用”“”“”“”“”“”“”“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表示否定判断

6)第六种形式: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陈述古密直 (陈述古祠钟)

(7)第七种形式: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规律: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省略句

古汉语省略句指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汉语中省略句是很常见的语法现象.

省略的条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

古代汉语省略句的形式主要有五种:

1     第一种形式:主语省略

规律:省略动作的施行者“某人”或“某物”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宛、瘘、疠……(捕蛇者说)

(2)第二种形式:谓语省略

规律:古汉语对话中,“曰”字前的主语和句中的谓语常省略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     三种形式:宾语省略

规律:“以”,“为”,“使”等介词后的宾语往往省略,宾语常是人称代词“之”

      如:吾无以为质也,吾无与言之矣——吾无以为质之人也,吾无与言之人矣(运斤成风)

4     第四种形式:介词省略

规律:介词是“于”,“以”的常省略

如:视此省哉——视此以省哉 (盲苦)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 )地,拔剑撞而破之。(史记 项羽本纪)

5     第五种形式:定语中心词省略

定语代替名词做中心词的偏正短语。被定语修饰限制的名词省略后,在中心词的位置上补上适当的名词或代词。

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三)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古汉语中,借助一定的表示被动的词而造成的句法叫被动表示法。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引出行为的主动者,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如: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苏秦引锥刺股)

(2)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或又在动词后加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3)表示被动关系。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4)”“”“……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无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

(四)倒装句

倒装句的形式繁多,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1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就是将谓语提到主语前。古汉语中的主谓倒装多出现于感叹句和疑问句中。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表示强调,二是为了使声韵和谐,后者多出现于古诗中。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  宾语前置

1      否定句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标志:不、弗、毋、无、勿、非、否、微、莫、亡、罔、靡、叵、篾、吾、我、余、尔、之,等等

如:“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2)       宾语用代词复指。
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3)       疑问句

i)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

标志:何、安、焉、乎、奚、乌、谁、孰、恶,等等
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史记 项羽本纪》)

何久自苦耶!——何苦自久耶!(盲苦)

王者何贵  ( 贵天)

  子谁师? (仲尼之贤如天高)

其贤何若?  (仲尼之贤如天高)

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  (仲尼之贤如天高)

  其谁不食(乐羊忍食子羹)

ii)疑问句中也用……之有表示宾语前置

如:孔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铭》)

(4)       陈述句

i)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如:“业文南向坐。”(《史记 项羽本记》)

ii)作提宾标志表示强调
iii)……的格式表示宾语前置

iiii)“……之谓也表示强调和宾语前置

iiiii)宾语+

如:人君者,以百姓为天。(贵天)

iiiiii)特殊副词在句中充当意义上的宾语,置于动词之前

iiiiiii)一般疑问句或陈述句中,反身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前

3.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构成的介词结构往往后置

i)                    谓语+以+宾语

ii)                   谓语+于+宾语

如:明当候我(于)唐昌观中  (方子振学弈) 

    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苏秦引锥刺股)

iii)                 谓语+乎+宾语

4定语后置

定语放在被它限制或修饰的中心词前。

规律:用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如: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立木取信)

      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