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文言知识归纳

必修2第三单元文言知识归纳

8.《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二、古今异义

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

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

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

和)

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 今义:指曾经)

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喝酒)

(2)映带左右(带:环绕)

(二)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

睛、耳朵)

(三)动词的使动

(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⑴ 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

⑵ 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

⑶ 无丝竹管弦之盛(盛 :热

闹的场面)

(五)形容词的意动

(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

(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

(六)数词的意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七)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

受)

四、一词多义

1 之

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⑵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

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

2 修

⑴茂林修竹(意为“高”) 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⑶ 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

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

3 虽

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 4 于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

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 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 5 以

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

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

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

6一

⑴ 若合一契 (一起) ⑵ 其致一也(一样)

⑶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

⑷ 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 ⑸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 死生亦大矣(语意上构成判断)

② 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

殇为妄作

③ 其致一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⑵当其欣于所遇 ⑶终期于尽 ⑷不能喻之于怀 ⑸亦将有感于斯文

2.定语后置

⑴仰观宇宙之大 ⑵俯察品类之盛

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三)省略句

1、(众人)列坐(于)其次

2、(众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3、悟言(于)一室之内

4、放浪(于)形骸之外

【古今异义】

1.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2.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3.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4.以为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5.所以

古义:①所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9.《赤壁赋》文言知识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⑵ 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⑶ 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⑷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 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明月停留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2) 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

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3.一词多义

(1)东 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 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5)白 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歌曰:“??”(歌词,名词)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

4.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 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

流而东(向东进军)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

(4) 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 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 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

(4)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 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 / 哀吾生之须臾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 / 吾与子之所共适

(4) 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5)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6)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7)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去,往)

3.于

(1) 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渔樵于江渚之上/ 托遗响于悲风 / 于是饮酒乐甚

(2) 介词,从。 月出于东山

之上

(3) 介词,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 语气词,表示疑问,呢。 而又何羡乎

(2)语气词,表反问,吗。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3)语气词,表疑问,吗。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4) 介词,在。 相与

枕藉乎舟中

(5) 形容词词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6)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郁乎苍苍 / 知不可乎骤得

5.其

(1)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2)其声呜呜然(指示代词,那)

(3)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4)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6.然

(1)凌万顷之茫然 / 苏子愀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3)其声呜呜然(语气词,相当于“焉”,表陈述语气,

可不译)

三、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 / 渔樵于江渚之上 / 寄蜉蝣于天地 / 托遗响于悲风 / 月出于东山之上

2.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3.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 / 客有吹洞箫者

(三)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

(四)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四、成语

羽化飞天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横槊赋诗

逝者如斯 杯盘狼藉 如泣如诉 遗世独立

10.《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

归纳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

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三、一词多义

1. 乃

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

也(竟,竟然,居然)

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

少(然而,但是)

6.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

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

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

7.以

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

然(介词,在、从)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 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

8.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代慧空禅院)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代华山洞) 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

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那些,代游客)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名词作动词

①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 得:动词作名词, 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 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定语后置

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五、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第二篇: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归纳

必修2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归纳

《兰亭集序》

一、一词多义

(一)之

(1) 动词,例:所之既倦。

(2) 代词,例:以之兴怀。

(3) 结助,例:夫人之相与。

(4) 结助,极视听之娱。

(5) 音节助词,例:暮春之初。

(一)一

(1)例:若合一契

(2)例:其致一也

(3)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例:一觞一咏

三、词类活用

少长咸集:

映带左右:

齐彭殇为妄作: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固知一生死为虚诞:

足以极视听之娱:

四、通假

虽趣舍万殊

亦由今之视昔

或悟言一室之内

五、古今异义

【其次】

古义:

今义:

【斯文】

古义:这篇文章。如:亦有感于斯文。

六、特殊句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引以为流觞曲水

引以为流觞曲水

映带左右

悟言一室之内

不能喻之于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当其欣于所遇

虽无管弦之盛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 1 -

【本课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赤壁赋》

一、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重点字、词、句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3、山川相缪

4、杯盘狼籍

5、举匏尊以相属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正襟危坐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侣鱼虾而友麋鹿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凌万顷之茫然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2、歌:

扣舷而歌 歌曰 倚歌而和之

3、如:

纵一苇之所如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4、然:

其声呜呜然

何为其然也

- 2 -

5、长:

抱明月而长终

而卒莫消长也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托遗响于悲风

7、而:

羽化而登仙

扣舷而歌

倚歌而和之

正襟危坐而问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

耳得之而为声

8、之:

凌万顷之茫然

扣舷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

哀吾生之须臾

9、其:

而不知其所止

其声呜呜然

何为其然也

方其破荆州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何为其然也

4、而今安在哉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而又何羡乎

7、凌万顷之茫然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9、渺渺兮予怀

三、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四、其他重点字词

- 3 -

七月既望

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渺渺兮予怀

倚歌而和之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方其破荆州

固一世之雄也

哀吾生之须臾

知不可乎骤得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五、重点句子翻译

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

⑵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翻译:

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

⑷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

《游褒禅山记》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二)词类活用

1. 始舍于其址。 舍: .

2. 名之曰褒禅。 .

3. 有泉侧出。 . 名: 侧:

深:

穷:

见:

至:

明:

极:

险远: 4.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6. 而其见愈奇。 . 7.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 火尚足以明也。 . 9.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l 谬:

- 4 -

l 传:

l 名:

(三)文言固定句式

1.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

2. 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文言句式:

1.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2.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3.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五)重点翻译句

1.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六)多义词

1. 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 .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

2. 道

①有碑仆道 .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④何可胜道也哉 .

⑤策之不以其道 .

3. 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 .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4. 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

④文过饰非 .

- 5 -

5. 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吴广以为然.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6. 其

⑴始舍于其.址。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⑶距其.院东五里。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⑸其.文漫灭。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⑻问其.深。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⑿盖其.又深。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 ⒁既其.出。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⒅其.孰能讥之乎?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十)异义词

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今义:

2.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

今义: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

今义: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

今义:

- 6 -

5. 于是余又叹焉。 ..

古义:

今义:

(十一)《游褒禅山记》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一、名

“名”是个会意字,从口从夕。夕是傍晚,这时候,光线暗淡,眼睛看不清楚事物,就用口说;事物不认识,就得给事物取名字。“命名”是“名”的本义。由此引申有“名字”“名称”的意思;再引申有“名声”“名望”“著名的”等意思。本文中“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的“名”用的是本义“命名”。由“命名”还可以引申出“说明”、“说出”的意思。《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成语“莫名其妙”,本文“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中的“名”都是“说出、说明”的意思。

二、盖

“盖”作虚词用,属副词类。常用来表示对事物带有推测性的判断或委婉的判断,或者表示对原由的解释。因为常用在句首,起提示语气、起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有人叫它作句首语气词。“盖”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译为“大约”“似乎”“大概”“原来”等。本文有三个句子用了“盖”。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原来。)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大约。)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盖:大概。)

三、所以

“所以”是文言中一种常见的凝固格式,由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表示两种基本的意义,依介词“以”表示的不同意义而定。“以”当“用”讲时,“所以”表示“??的方法”之义,《墨子·公输》“吾知所以拒子矣”中的“所以拒子”的意思便是“抵抗你的方法”;“以”当“因”“由”讲时多,“所以”表示“??的缘故”之义,本文中“此所以学者不能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所以”便是“??的缘故”的意思。

四、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两个句子都用了判断句式“??者,??也”,但用法不同,表示的语法关系也不同。两个“者”字都是助词,第一句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在这里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有引出下文的作用;第二句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标明停顿和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之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者”用在复合句前一分句之末,前后两分句有解析和被解析的关系。前一分句提示某种结果或现象,后一分句申述缘由,这实际上是用判断句式表因果关系。

五、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个主谓句的结构比较复杂,可分三个大的层次:第一层,主语是“余”,谓语是动词短语“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二层的动词短语是动宾结构,动词是“悔”,它的宾语是主谓短语“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三层,作宾语的主谓短语的主语是“其”,谓语是由两个“动+宾”的动词短语“随之”和“不得极夫游之乐”组成的,这两个动词短语之间有因果关系,因为“随之”,所以“不得极夫游之乐”。

- 7 -

一.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1.一词多义:

(1)“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5)“观”:①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观”。③建筑物的一种,读 ,“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

(6)“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

(7)“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8)“相”:①帮助、辅佐,读 。“无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读。“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 。“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

(9)“悲”:①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③哀怜。“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10)“胜”:①尽 。“何可胜道也哉”。②能承担,禁得起, 。“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③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④胜利, 。“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词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2)“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4)“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

(5)“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

一、古文化常识: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文书画皆精,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三篇关于赤壁的诗文。

2、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二、通假字:

1、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2、山川相缪: 缪通缭,萦绕

三、古今异义:

1、望:古——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今——希望、渴望

- 8 -

2、如:古——往,去 今——如同、像

3、是:古——代词,这 今——判断词

4、美人:古——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作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容貌漂亮的女子

5、斗牛:古——星宿名 今——一种体育活动或游戏

四、 一词多义:

1、而:①表转折 例:虽一毫而莫取

②表承接 例: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③表修饰 例:客喜而笑

2、下:①名词,下面 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动词,攻占 例:下江陵

3、方:①名词,地方 例:望美人兮天一方

②副词,正当 例:方其破荆州

4、然:①仿声词词尾,??的样子 例:其声呜呜然

②代词,这样 例:何为其然也

5、乎:①介词,相当“于” 例:郁乎苍苍

②语气助词 例:困于周郎者乎

6、之:①助词“的” 例: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②代词,大自然 例: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③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不知东方之既白

7、如:①介词,像 例: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②动词,往 例:纵一苇之所如

8、望:①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例:七月既望

②动词,眺望,远望 例:望美人兮天一方

五、词类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一样

2、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歌

3、桂棹兮兰桨:桂、兰——名作状,用桂树,用木兰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5、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6、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7、下江陵:下——名作动,占领、攻下

8、顺流而东也:东——名作动,向东进发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 9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