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村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桃园村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桃园村位于阳日镇东部,辖5个村民小组220户799人,劳动力480人,地处海拔气候交叉大(420—1150米),地质差,土地少,年降雨量较少,全靠天吃饭。三年前全村有救济户30户,特困户25户,贫困户68户,一般户97户,分别占总户数的13.6%、11.4%、30.9%和44.1%,637元以下极端贫困人口有112人,637—882元低收入人口有315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4.3%和40.1%。贫困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四个组不通公路,农产品进入市场难。二是耕地少,人平耕地0.76亩,且都是沙坡地,种植业收入低下,没有主导产业,三是全村近90户300人常年缺水,严重制约着村民生产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全村农户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打工经济、种植业和养殖业。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在种养殖业上未能形成产业优势,产业结构不合理,用钱靠打工,吃饭靠种田,一年糊一年的老传统观念难以改变,有库区资源但未形成产业支柱。

20xx年,桃园村被定为省扶贫开发重点村。回眸三年来,在林区扶贫办和区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一、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新修村级公路4公里,硬化公路1.2公里,解决了近300人行路难和交通运输不便的问题,85%以上农户能通车入户。

2、维修水渠2800米,解决了87亩水田灌溉,为农业增收奠定了基础,同时解决了人畜饮水难的问题,逐步实现了人均0.5亩旱涝保收基本农田,解决了靠天吃饭的传统。

3、新建住房29户,扶贫搬迁13户,建沼气池14口,配套改厨、改厕、改栏14户,同时维修村委会一栋150平方米,使得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和村级办公条件都得到了有效改善。

二、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合理化

特色产业建设得到加强,已投入网箱养鱼1800箱,高效经济林林下产业400

余亩,实现户平网箱养殖10箱以上、高效经济林林下产业2亩以上、生猪2头、家禽20只。同时以库区水资源为依托,发展特色农家乐3家,实现经济收入15万元,带动10人就业。同时商人胡佳国投资开发“月亮岛”,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带动了村上多人就业。

三、教育、卫生等条件得到了新的改善,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新农合参保率达90%以上,春秋季节防御密度达到100%;通讯覆盖率达100%。彩色电视入户率达95%以上。同时新建农家书屋藏书千余册及十多种报刊杂志,极大了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和提高了村民致富的科技文化水平,同时举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次,受训人员达400人次.

四、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到20xx年,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900元,90%贫困户脱贫致富。300余人住进新楼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并且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实现“以车代步”。

成绩仅代表过去,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桃园村两委班子继续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新阶段扶贫开发纲要为指导,以贫困群众的基本需要为导向,以增强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组织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充分利用水产和林下产业资源,形成“以短养长”全面发展,为建设“富裕桃园”,尽快实现小康目标奠定基础。

 

第二篇:盐边县十年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盐边县十年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20xx年以来,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的指导下,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xx年)》和省、市政府《农村十年扶贫开发规划》,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扶贫开发工作思路,从全县贫困实际出发,紧扣“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这一核心,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群众为基本对象,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强基础调结构为主线,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和提高贫困群众基本素质为出发点,扎实推进“新村扶贫”、“移民扶贫”、“产业化扶贫”、“劳务扶贫”等重点扶贫项目建设,使贫困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不断进步,产业不断壮大,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贫困人口逐年减少。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 资金投入情况

二、 项目实施情况

三、主要成效

通过2001—20xx年各类扶贫项目的建设,特别是新村扶贫、移民扶贫、劳务扶贫、产业化扶贫等扶贫项目,惠及贫困面广,建设成效突出,改善了我县贫困地区、边远少数 1

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能力,截止20xx年底,全县64个省、市定贫困村中的贫困人口由20xx年的50039人下降到 13084人,下降了79.79 %,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从20xx年的1230 元增长到2496元,增长102.93 %。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切实改善

通过实施新村扶贫、村道扶贫、移民扶贫等惠民工程,着力改变贫困地区的交通、电力、水利、人畜饮水及人居环境落后状况,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贫困村群众的温饱和住房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二是基本解决了64个省、市定贫困村贫困村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三是改善了64个省、市定贫困村群众的交通条件,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

四是64个省、市定贫困村已实现了村村通电。

五是对居住在高寒山区,一方水土不能养育一方人的贫困户实施了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结合旅游业开发,重点开展了集中安置与分散插花安置相结合的移民扶贫工作,使搬迁安置的贫困户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移民扶贫目的。

六是以新村扶贫工程为平台,对 户贫困户的住房进行了“五改三建”(改房、改厨、改灶、改厕、改圈、建沼气、 2

建太阳能、建入户道路),彻底改善了这些贫困户的人居环境条件,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七是通过实施村道公路扶贫,对贫困地区的道路进行硬化升级,提高了村道公路的质量、档次,进一步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运输难问题。

(二)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通过实施劳务扶贫培训,使受培训农民工均掌握了一门实用就业技能,除部分培训学员自办经济实体外,大部分培训学员由培训学校推荐实现了非农就业。劳务扶贫培训有效拓展了贫困群众致富思路、增长了致富见识、增强了的致富技能、全面提升了综合素质,为贫困群众多渠道致富增收奠定了基础。

(三)科技知识的运用率得到提高

通过实施产业化扶贫,促进了科学技术在扶贫工作中的推广运用,项目区群众积极学习种养殖业科技知识,并用科技知识指导生产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贫困农民的致富增收奠定坚实的发展后劲。特别是在格萨拉乡实施的种草养畜项目,既带动了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增加贫困户的经济收入,又保护了生态环境,有力促进了人口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

四、主要做法及经验

3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扶贫开发工作是党和政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在农村的具体体现,直接涉及到广大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到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也是党委、政府在农村实施惠民行动的具体举措之一。为推动各类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根据县委、政府班子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和充实了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进一步调整和充实了扶贫开发工作机构,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县委领导,分管财政工作的常务副县长和扶贫开发的副县长任副组长,财政、扶贫、交通、民宗、农牧、水务农机、审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盐边县农村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同时,各乡镇已相继成立了乡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落实了专职扶贫工作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

(二) 加强调研,精心选择项目。为保证项目实施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坚持项目选择及规划群众参与原则,着力加强了对拟建项目的基础调研工作,聘请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与乡村干部群众一道实地踏勘、测设,准确资金概算,并会同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对每个项目精心挑选,充分论证,不断优化项目,以保证项目实施有的放矢,为项目下达实施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三)明确职责,强化责任。为明确落实工作职责,强化责任意识,每年扶贫项目计划下达后,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4

便通过签订责任书形式,落实了县扶贫相关部门、各项目实施乡(镇)具体职责。

(四)强化宣传,突出群众参与原则。财政扶贫资金属补助性资金,仅能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部分机械租赁费、材料购置费,要按质按量实施工程项目,需积极探索民办公助项目“一事一议”的运作模式,广泛动员项目区群众参与,通过贫困群众自愿投工投劳和筹集资金来完成,如何利用有限的项目资金,发挥群众项目建设主体作用,宣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充分调动项目区干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县级项目责任部门、项目乡镇多次到项目区组织召开项目实施动员大会,广泛宣传项目实施的重要性、必要性,改变了部分项目区群众等靠要的懒惰思想,营造了上级部门要我干为贫困群众主动干的工作氛围,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五)加强指导,强化督导。为保障我县每年度扶贫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我县在项目意向性确定后,由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牵头、县财政局、县纪委监察局、县审计局共同举办了“盐边县项目实施培训会”,项目乡(镇)分管扶贫工作的领导、财政所报账员、扶贫工作联络员共参加培训会,培训会就财政扶贫项目的申报立项、项目的实施管理、资金报账、备案资料的整理及资金管理使用纪律等进行了逐一讲解,通过系统的培训,使项目管理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程 5

序、工作职责,为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县级有关责任部门又多次前往项目建设地检查、督促、指导项目工作,准确掌握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及时纠正项目实施中的问题。指导、督导工作的扎实开展,确保了每年度扶贫目标任务的按期、保质、保量完成。

(五)坚持“公告、公示制”,提高工作透明度。在各类扶贫项目实施中,严格贯彻执行了项目 “公告、公示制”,县、乡、村三级广泛利用电视台、党政网、《盐边宣传》、乡(镇)政务、村务公开栏、召开群众大会等不同形式,在项目实施前将项目计划下达情况进行公示公告;在项目实施后,将项目实施完成情况及资金使用情况重点在项目实施地再次进行公示公告。严格的公示公告制度,保障了项目区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提高了扶贫项目资金社会透明度,增强了社会的监督力,既调动了项目区群众的参与建设积极性,还保障了项目资金使用的准确性、有效性。

(六)规范资金管理,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为强化项目及资金管理,我县严格按《攀枝花市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并制定了《盐边县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严格实行扶贫资金“专户存储、专帐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和审计监督制度,严格实行县级财政报帐制度。在项目拨款中执行“三、三制”拨款原则,按工程进度拨款;工程完工后,除农户直补项目外,其余项目均留10% 6

的项目质量保证金,质量保证金一年后工程无质量问题予以划拨。规范的资金管理程序,确保了资金的专款专用,有效避免了资金的挪用、截留现象,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由于国家扶贫政策的调整,中央重点支持连片特困地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扶持力度,省上重点支持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梁山彝区和高原藏区(简称“四大片区”),我县既不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不属于省定重点贫困县。新一轮十年(2011—20xx年)农村扶贫工作,将主要依靠市、县两级财政投入资金开展工作,而实际我县北部片区农村贫困人口依然较多。因此,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将被滞缓。

(二)省局部分项目资金下达较晚,按照“当年下达、当年实施、当年见效”的工作要求,留给县级部门及项目乡镇的实施时间非常有限,项目实施时间非常紧迫,致使一些项目在当年无法施工完成,存在跨年度实施的情况。

(三)开发项目资金捆绑整合难度较大。由于各部门项目申报、下达的时间不一致,加之部门之间存在各自为阵现象,实现整合资金、整体推进工作难度较大。

(四)部分项目乡(镇)重视不够,对受益群众的宣传发动不深入、不及时,受益群众主动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导致部分项目进度较缓慢,拨款、报账不及时,备案资 7

料不够规范。

(五)部分项目自筹经费的落实有一定难度。财政扶贫资金是补助资金,仅能勉强保证部分材料的采购,还有相当部分材料费用需通过县、乡财政及项目区群众自筹解决。因县、乡财政较为困难,加之项目区群众经济状况普遍较差,导致一些项目的自筹资金的筹集有难度。

(六)贫困地区虽然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也仅仅是通到村部、村小,还有许多村民小组和村民自然集居点都没有通路,贫困群众的出行难、运输难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另外道路建设的等级质量较差,因此交通问题仍然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七)部分贫困村村支两委办公条件、村卫生站、村小学未得到根本改变。

(八)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缓慢,贫困群众的产业单一,无稳定的、长期的支柱产业作支撑,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势必出现“返贫”现象。

(九)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虽实现“普九”教育,但因经济原因,还有相当部分贫困生想继续完成高中、大学学业比较困难;贫困群众素质教育、技能培训还有很大差距,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提高。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8

(一)认真贯彻中央、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xx年)》和《四川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xx年)》要求,结合我县贫困地区实际,认真编制好《盐边县2011—20xx年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二)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类扶贫项目资金的投入。

(三)继续争取市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市级大企业对我县贫困村的定点对口帮扶村工作,进一步完善县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定点对口帮扶村工作;动员社会各界人士、民营企业加入贫困村定点扶贫帮村工作,使全社会都关心、支持扶贫开发事业。同时,将县级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定点对口扶贫帮村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

(四)以乡(镇)或村为单位,整合、捆绑资金对贫困地区进行连片扶贫开发,达到整村推进目的。

(五)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六)加大力度,加大投入,着力抓好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分片区,以村为单位作好科学、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

(七)以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生态、民族风俗特点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切入点,打造旅游品牌,在保护好现有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农、林、牧产品,发展好盐边的旅游事业,从而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9

(八)加大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投入。

1.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类项目资金的投入。

2.根据县级财政收入情况,逐年增加县级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

3.积极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和民营企业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投入。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