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虚词总结

一、高频虚词“而、其、为、以、于、之”的梳理、整合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

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递进,可译为“而且”“并且” .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 .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 .

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其”的意义和用法。

①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 .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语气助词,无义 .

③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语气副词,表揣度 .

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

⑤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 .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 .

⑦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副词,表假设,“如果” .

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表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 .

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当”等 .

②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介词,“被” .

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介词,表示动作、行.

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

“向”“对”

⑦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助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可译.

为“呢”

⑧草木为之含悲(《〈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

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以便,用来” .

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按照” .

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用” .

⑤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用.

⑥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 .

⑦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

⑧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表示“在??时候” ⑨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

⑩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 .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因果关系,.

“因为,由于”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介词,“从” .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 .

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介词,表比较,“比” .

④而耻学于师(《师说》)介词,“向” .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介词,“对、对于” .

⑥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到” .

⑦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 .

⑧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表被动,“被” .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 .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结构助词,补语标志 .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结构助词,定语后臵的标志 .

⑤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音节助词,用于表时间的词的后面,凑足音节,无义 .

⑥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

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⑦宋何罪之有?(《公输》)结构助词,宾语前臵的标志 .

⑧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

常作复指性定语

⑨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称代词,活用为“我” .

⑩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结构助词,“的” .

?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动词,“到,往” .

二、常见虚词“何、乎、乃、且、若、所、焉、也、因、与、则、者”

的梳理、整合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何”的意义和用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代词作宾语前臵,“什么” .

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副词,表程度深,“多么” .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疑问副词,“为什么” .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疑问副词,“怎么” .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乎”的意义和用法。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

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呢” .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介词,相当于“于”,“在” .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

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语气助词,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吧” .

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乃”的意义和用法。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副词,“就” .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副词,表转折,“竟、却” .

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连词,具有连接作用,表顺承,“才” .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

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副词,“甚至” .

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 .

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且”的意义和用法。

①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副词,可译作“将”“将要” .

②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报任安书》)副词,可译作“暂且”“姑且” .

③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副词,“将要” .

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 .

⑤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副词,表示另提一事,“再说” .

⑥且何谓阁子也? (《项脊轩志》)句首语气词,“还有”,表示进一层 .

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 .

⑧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连词,表让步,“尚且” .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若”的意义和用法。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之战》)连词,表假设,“如果” .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代词,表第二人称,“你,你们” .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动词,“似、好像” .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代词,“这样” .

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及、比得上” .

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的样子”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所”的意义和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名词,“处所,地方” .

②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助词,与“之”构成“所”字结构,“??去的地方” .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助词,与“为”构成“为??所”式,表被动 .

7.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

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

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代词,相当于“之” .

8.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也”的意义和用法。

①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用在句中,表语气停顿 .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 .

④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用在句末,表陈述或解释语气 .

⑤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用在句末,表反诘语气 .

9.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因”的意义和用法。

①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介词,“趁机” .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介词,“随着” .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通过” .

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介词,“因为” .

⑤侯生因谓公子曰(《魏公子列传》)连词,“于是,就,便” .

⑥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介词,“依照、根据” .

⑦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副词,“便、就” .

10.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与”的意义和用法。

①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动词,“亲附、亲近” .

③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动词,“给予” .

1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则”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

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副词,“原来,已经” .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动词,“就是” .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 .

1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者”的意义和用法。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 .

②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 .

④何者?上下之分也(《史记·儒林列传》)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 .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助词,定语后臵的标志 .

⑥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的.

作用

⑦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解牛》).

三、复音虚词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请结合下列练习加以体悟。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 ..

B.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

C.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答案 C

解析 “可以”是两个词,可以凭借,其余三项“可以”是一个词,与现代汉语相同。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且夫:句首助词,引出下文议论,况且,再说

B.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

奈何:怎么办

C.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以为:认为

D.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然而:这样却

答案 C

解析 以为:以??为,把??作为。

3.对下列句子中固定结构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是故:因此

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

独??哉??:可译为“只是??吗”

③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谓??曰??:可译为“对??说??”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何??为:可译为“为什么??呢”

⑤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庸??乎: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将军之谓也 ...

之谓也:??的称谓

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以为:认为

A.①②③④

C.②④⑤⑥ B.①③④⑤ D.③④⑥⑦ ( ) ( ) ( )

答案 B

解析 ②独??哉: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吗”。⑥之谓也:可译为“说的就是??”。⑦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四、兼词

兼词又叫合音词,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它虽为数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试了解下列兼词。

1.焉(兼“于之”或“于是”的合音)

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

①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于之,在这件事上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于此(之),从这里 .

2.诸(兼“之于”或“之乎”的合音)

说出下列句中“诸”的意义。

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之于,“之”,自己的志向;“于”,介词,从 .

②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之于,“之”,代词,它;“于”,介词,到 .

③(孟子)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乎,“之”,代词,这回事;“乎”,语.

气助词“吗”

④人敦敢不听而化诸?之乎,他们呢 .

3.盍(曷)(兼“何不”的合音)

说出下列句中“盍(曷)”的意义。

①盍各言其志?为什么不 .

②中心好之,曷饮食之?为什么不 .

知识储备

1.对18个常见虚词的理解,要注意

(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

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部分。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

(2)根据语境分清虚实。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有的虚词兼有一部分实词义,如“之”“与”“因”等,在不同语境中要注意区分。

(3)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的学习。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则不同。

(4)注意“常见”与“特殊”。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5)注意特殊现象。

①兼词。文言兼词主要有:焉(于之/于此)、诸(之于/之乎)、叵(不可)、曷(何不)、盍(何不)、

尔(而已)。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②复音虚词。两个虚词经常结合使用且意义较为固定,不能拆开理解,这样的虚词叫“复音虚词”。如“所以”“于是”“是以”“无乃”等。对复音虚词,要特别注意积累。

2.适当扩大一下虚词的学习范围,主要积累好下列副词

(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情、敬、谨。

 

第二篇:虚词总结

介词

⑴对,对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⑵在。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

⑶与,跟,同。例:④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⑷到。例:肃追于宇下

⑸从,自。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⑹在......方面。例: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⑺比。例:①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

⑻被。例:②受制于人。

⑼受。例: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前一个“于”。) ⑽ 向。例:①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后一个“于”。)

②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一、代词

1、人称

⑴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⑵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2、指示(1)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3)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二、副词:

1、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2、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2例:吾其还也,亦去之。(其:还是)

3、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三、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助词

⑴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例:⑧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指人)

⑵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⑶判断句中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例: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⑷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例: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例: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6)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例: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

是“人”。

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7)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近者奉辞伐罪。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8)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动词:

⑴成为,变成。例:

⑵做。例:

⑶作为,当作。例:

⑷是。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以为,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介词

⑹被。例:⑤恐为操所先。⑥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⑦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⑨吾属今为之虏矣。

⑺为了。例: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⑻给,替。例今为君计,菲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⑧为汉家除残去秽。

⑼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语气词

(10)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一、代词

⑴他,她,它(们)。例:

⑵我。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⑶这,此。例

二、助词

⑸的。例:

⑹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⑺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③句读之不知。

⑻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9)调整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三、动词

⑷往,到......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

兼词

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

代词

⑵哪里,怎么。例:

①且焉置土石?

(3)相当于“之”。例:③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他们,指五人。)

助词

(4)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5)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

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副词

⑴于是,就。例:①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⑵才,这才。例:①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⑶却。例: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⑷是,就是,原来是。例: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是乃仁术也。

⑸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⑹他的。例:是芋视乃妇也。

⑺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一说竟然。)

⑻可是。例(乃:一说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⑼而,又。

代词

⑽这样。例:夫我乃行之。

11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因为,由于:例:

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以其无礼于晋 2、而。例:

⑴操悉浮以沿江。

3、把,拿,用。例:

⑴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4、以为,认为。例:

⑴皆以美于徐公。

5、凭,靠。例:

⑴何以言之

6、按照,依照。例:

⑴今以实校之。⑵余船以次俱进。

7、根据。例:

⑴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

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以为」

1、把......当作或作为。例: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相传以为雁荡。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⑹撰长书以为贽。⑺寡君之以为戮。

2、认为。例:

⑴以为且噬己为,甚恐。⑵以为妙绝。⑶人人自以为必死。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3、把......制成。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