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市20xx年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工作总结

明光市20xx年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工作总结

明光市农业委员会

二〇〇八年十月十六日

明光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边缘,居江淮分水岭北侧。根据省农委、财政厅统一安排,今年我市承担10万亩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建设任务。为推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再上新台阶,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创新工作方式,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及早行动,精心实施,形成农业部门主抓,乡镇积极行动,龙头加工企业密切配合,供种企业共同参与的一体化工作运行机制。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关键技术集成应用、订单生产、组织管理和领导责任“五到位”, 核心示范区实现了面积、地点、良种、技术、订单“五个百分百”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辐射带动全市水稻生产水平全面提高。据统计部门预计,今年我市水稻种植面积52万亩,实现亩产468公斤,总产24.3万吨,分别比去年增长7.7%、9.1%、17.4%。现将今年我市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效

(一)产量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扎实开展“五统一”服务,10万亩核心示范区实现平均单产618.9公斤/亩,比非示范区431公斤高出187.9公斤,实现总产61890吨。实收田块最高产量达723.4公斤。

(二)良种良法配套落实到位。今年我市承担水稻产业提升 1

行动核心示范区建设任务为10万亩,经过精心操作,实际完成10万亩,全部按要求落实到位。核心示范区共涉及石坝镇、桥头镇、苏巷镇、明东办、明西办等16个镇(街道)84个行政村、30343个农户。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经进锋米业、波涛粮油等龙头企业优先推荐,示范区所在乡镇申报,种植稻大户、农业专家协商后共同推介优质品种。我市确定丰两优香一号、天协6号、两优6326(皖稻119)、新两优6号、丰两优一号等优质高产品种(组合)。并按照相关程序,招标确定供种单位,实行统一供种,优价供应,确保供种质量。对水稻核心示范区农户凭订单和购种#5@p,逐户登记造册,严格实行以自然村为单位,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良种良法配套资金全部通过涉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到农户手中。

(三)关键技术到位率明显提高。一是丰两优香一号、天协6号、两优6326(皖稻119)、新两优6号、丰两优一号等优质高产品种(组合)等主推品种在核心示范区覆盖率达100%;二是核心示范区测土施肥技术到户率达100%,全市实际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0万亩;三是病虫草害防治实行“三个统一”,即统一时间,统一用药,统一防治,防效显著,水稻病虫害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无危害田块,据统计,10万亩核心示范区病虫草害发生面积41.2万亩次,防治面积达87.5万亩次。四是旱育秧、轻简栽培等 重点栽培技术到位率达100%。五是机械化生产取得新突破,全市插秧机数量新增50台。核心示范区内示范机插秧面积示范面积3000亩,辐射带动全市发展机插秧面积2.65万亩。

2

(四)稻米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以我市的进锋米业、波涛粮油、海春米业、苏巷米厂等稻米加工企业为龙头,与核心示范区农户全部签订优质稻订单,订单生产率达100%。核心示范区内建立植保、农机等专业化服务组织29个,服务活动覆盖全市16个水稻生产镇(街道)。全市稻米经济合作组织蓬勃发展,目前已发展到13个,其中今年新增7个。

二、主要做法

(一)遴选品推品种,实行统一供种,规范补贴资金落实发放,确保良种良法配套落实到位

今年我市10万亩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实行整村推进。每个乡镇建立1个千亩以上指挥田,市里主抓2个万亩连片高产创建示范区、2个千亩指挥田、2个良种良法配套竞赛小区。依据布局合理、品种对路、连片推进的原则,各乡镇将核心示范区建设任务落实村、组、户。一个镇(街道办事处)选1-2个主导品种,切实做到集中连片、规模推进。

1、选择主导品种。按照优质高产、综合抗性强、品种合法、市场认可、农民自愿、区域适宜的原则,经订单龙头企业优先推荐,示范区申报,农业专家评审,结合省农委发布的主导品种,我市选用丰两优一号、丰两优香一号、天协6号、两优6326(皖稻119)、新两优6号、丰两优四号等优质高产品种为核心示范区主导品种。选择其他品种的不享受核心示范区良种良法配套资金补贴。

2、确定供种企业。通过招标,选择具有水稻主导品种经营资 3

质、信誉良好、守法经营、配套技术服务能力较强、种子来源合法、数量质量有保证的供种企业。

3、登记造册。各镇(街道)对示范区进行合理规划,示范区做到相对集中,区域种植。并以村为单位制定到户供种清册,提供给供种企业。

4、按册供种到户。供种企业在核心示范区设立供种点,依据供种清册向农民供应种子,逐户开具供种专用#5@p,并注明户主姓名、购买品种名称、数量、单价及销售人员姓名,加盖销售企业公章等内容。供种价格确保不高于同一品种在非示范区和周边地区市场供应价格。杜绝统供品种在非示范区内和周边地区低价倾销行为。

5、登记补贴面积。核心示范区水稻播(栽)后,各镇、街道办事处根据示范区农户水稻实际种植面积、购种专用#5@p和供种清册记录,以村组为单位,按照谁购买主导品种谁享受补贴的原则,登记补贴面积,编制良种良法配套资金补贴清册,并在自然村张榜公示。

6、发放补贴资金。公示无异议后,由乡镇将编制的补贴清册(包括电子文档)报市农委、财政局。市农委、财政局对示范区乡镇上报补贴面积进行抽查核定。根据验收后的补贴清册,由市财政局按每亩10元的标准通过涉农补贴资金“一卡通”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

(二)加大技术集成推广力度,确保关键技术应用到位

1、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确保配方施肥技术到户率达100%。 4

今年,市土肥站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按施肥分区和主要作物分区,建立肥力定位监测点150个,水稻取土化验542个样,分析7588项次,墒情监测112点次。在水稻上做了10个“3414”试验、10个对比试验和10个校正试验,共发放水稻施肥建议卡6万份,每个乡镇设立了2-3个配方肥供应点。开展专题培训72场次,培训农民1.92万人次,印发测土配方资料2万册,辐射带动全市配方施肥40万亩(包括水稻核心示范区),推广配方肥料4350吨。通过大力推广,促进了农民施肥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水稻施肥结构的优化。有机肥平均每增施240公斤,钾肥和微肥用量加大,施肥结构趋于合理。

2、开展统防统治,确保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到户应用率达100%。一是加强培训。组织召开了病虫防治现场25场次,开展植保技术专题培训20期,直接受训人员2000余人次,开展电视、广播讲座15期;二是发布信息。印发重大病虫害防治内部明电2期,向镇村干部、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发送手机短信3批次,植保站发布水稻病虫防治情报8期,明白纸和防治技术简介各一期,共计3万份;三是开展专业化防治。在核心示范区所在的每个乡镇都建立了植保服务专业队,实行“三个统一”,即统一时间,统一用药,统一防治,开展统防统治工作,防效显著,水稻病虫害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无危害田块。据统计,10万亩核心示范区病虫草害发生面积41.2万亩次,防治面积达87.5万亩次。

3、广泛宣传指导,确保重点栽培技术推广到位。通过开展技术咨询、科技培训、电视、广播讲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驻点 5

指导等方式,大力推广旱育秧、轻简栽培等重点栽培技术,使核心示范区内重点栽培技术到位率达100%。

4、以点带面,确保机械化插秧示范到位。本着“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强化服务、梯度推进”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加强资金扶持、技术支撑,今年示范机械插秧示范面积3000亩,主要分布在16个乡镇、办事处,全市插秧机数量增加50台。一是合理选择示范田和示范户。机插秧示范田应选择集中整齐、大小适宜、水源条件较好、沿靠乡村主干道边沿、交通便捷的田块,示范户首选种田大户、种田能手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户。二是做实水稻机插秧前期基础性工作。推广工作前,农机部门协同乡镇做好示范田选点察看、农户确定、人员培训等项工作,提前做好机具、软盘等物资准备。抽调技术人员,采取理论与实践、农机与农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三是严把重点环节,全力做好水稻机插秧全过程跟踪技术服务。主是要把好育秧关、培训关、服务关,确保新技术的推广质量。四是依托购机补贴,全面推动机插秧技术示范推广。凡购买水稻插秧机的农户除享受中央和省农机部门50%的优惠叠加补贴外,市政府另外给予一定资金支持,以充分调动农户购买机械的积极性。

(三)发展订单生产,提高稻米产业化经营水平

整合当地粮食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资源,进一步密切水稻产、加、销等环节的联系。核心示范区全部实行订单生产,龙头企业根据签订的购销合同,对核心示范区的稻谷进行优质优价 6

收购。培育发展优质稻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通过专业合作组织的桥梁作用,提高水稻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以我市境内的进锋米业有限公司、波涛粮油有限公司和苏农米厂为龙头,落实优质水稻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面积19万亩,对示范基地内生产的优质稻,全部实行订单加价收购。核心示范区订单生产率达100%。

(四)制定方案,加强组织管理,扎实开展“五统一”服务

1、核心示范区做到“五有”。即有明显的示范标志、有完整的技术方案、有行政和技术负责人、有配套扶持措施、有示范观摩活动。

一是核心示范区有明显标志。核心示范区涉及到的全市16个乡镇在示范片均有明显的示范标志。其中:有固定示范标牌有11个(在石坝镇、明西街道办事处制作了高标准的示范标牌)。二是有完整的技术方案。分别制定了《明光市20xx年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建设方案》(市政府以明政办[2008]9号文件印发)、《明光市20xx年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建设技术方案》、《明光市20xx年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明光市20xx年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等。三是有行政和技术负责人。市、镇(街道)两级均成立了水稻产业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领导小组,明确行政和技术负责人,做到职责明确到位。市政府与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乡镇签订了责任状,实行责任追究制,明确各镇、街道办事处行政一把手为当地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第一责任人,进一步加大 7

了提升行动的工作力度。市里主抓的石坝镇核心示范区由市长、农委主任、石坝镇镇长为行政负责人、由市农业专家组成员和当地农技站长为技术负责人,主抓的明西街道核心示范区由分管副市长、农委副主任和明西街道办事处主任为行政负责人、由市农业专家组成员和当地农技站站长为技术负责人。四是有配套扶持措施。由市财政切出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核心示范区建设配套扶持。五是有示范观摩活动。在以培育壮秧、机械化插秧、品种展示竞赛园建设、重大病虫害防治、3141试验、高产示范方展示为内容,市、乡两级分别在水稻栽培关键技术应用期和收获前期,组织由市领导、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稻米加工企业人员、供种企业、各乡镇主要领导、农技人员、村组干部、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及周边农户等人员开展现场示范观摩活动。据统计,全市上下在不同时期开展各种形式的示范观摩会113次,示范观摩人数达10815人次。9月2日,滁州市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暨水稻、玉米品种观摩会在我市召开,各县(市、区)农委分管领导、农业局(科)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滁州市农委及委直有关单位负责人等观摩了我市石坝镇水稻产业提升核心示范区。9月17日,我市再次组织了供种企业、各农技站长召开水稻、玉米品种和高产示范观摩会。

2、实行“五统一”服务。即核心示范区实现统一技术方案、统一优质高产品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订单销售“五到位”,辐射带动了全市水稻产业化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提高了示范区建设档次,真正发挥示范区宣传、辐射和培训 8

农民的作用。

一是统一技术方案。示范区内按照制定的的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技术方案规范操作,强化跟踪指导服务,推进以合理增加穗数、统防统治、配方施肥和机械化作业为主要内容的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二是统一优质高产品种。主推了丰两优一号、丰两优香一号、天协6号、两优6326(皖稻119)、丰两优四号等优质高产品种。三是统一测土配方施肥。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率进一步提高,全市在水稻上建立了10个“3414”试验、10对比试验、10个校正试验、1个叶面施肥试验、1个秸杆腐熟还田试验,发放水稻施肥建议卡6万份。四是统一病虫达防治。实行“三个统一”(统一时间,统一用药,统一防治),把病虫危害程度控制在防治标准范围之内。今年五(3)代稻纵卷叶螟危发生范围广,发生程度重。在市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下,采取“六个一”行动方略(成立“一个组织”、召开“一次现场会”、发放“一张明白纸”、发布“一条短信”、下发“一个通知、做好“一个电视讲座”),大打了一场防治水稻病虫害的硬仗,有效地遏制了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为夺取水稻丰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五是统一订单生产。加强水稻合作经济组织和水稻专业服务组织建设,引导当地稻米收购、加强企业参与核心示范区建设发展订单生产。培育发展优质稻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通过专业合作组织的桥梁作用,提高水稻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以我市境内的进锋米业有限公司、波涛粮油有限公司和苏农米厂为龙头,对示范基地内生产的优质稻, 9

实行订单生产,加价收购,核心示范区订单销售率达100%,密切了水稻产、加、销等环节的联系。

3、创新机制,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我市在今年实施的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工作中,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引导企业加强跟踪服务,共同参与项目实施,成效尤为明显,实现了政府、企业、农民“三赢”。

为切实解决好以往供种企业对补贴品种“一供了之”问题,今年年初,明光市在筹划水稻品种展示工作时,就着手建立供种企业考核机制,即通过统一组织品种展示竞赛园建设(包括品种展示、高产示范两个方面)这一平台,对参展企业的品种、技术力量配备和配套服务质量“三结合”综合考核。在品种参展企业负责从种子供应到收获前生产管理的全过程操作,市农委负责跟踪督查,适时组织市、乡镇两级领导、农技人员、企业和种粮大户等相关人员观摩打分,最后由专家组统一测产验收,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度确定主导品种和供种企业的依据。今年明光市建立的水稻品种展示竞赛园,就是在当地农委的统一组织下,全部由参展企业直接与农户对接,从供种到田间管理,“谁家的孩子谁喂养,服务跟着种子走”,从而引导供种企业加大跟踪服务力度,共同参与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项目的实施。

今年,明光市共建设了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10万亩,建立市级万亩高产示范片2个,核心示范区所在的每一个镇(街道)均建立了千亩以上的指挥田,并在石坝镇、明西街道两地建立2个品种展示竞赛园,展示水稻品种23个。实践证明,通过引 10

导企业共同参与建立品种展示、高产示范和核心示范区建设,不仅展示了品种的性能,同时还展示了企业的技术水平、服务能力和企业形象;不仅向农民集中展示了新品种,同时还直接向农民示范了配套生产技术,辐射带动周边农户使用良种良法,最终实现了政府、企业与农民共赢。

(五)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加大投入,确保核心示范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1、成立组织,健全组织机构。一是市政府成立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农业副市长任组长,农委、财政、农机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二是核心示范区所在镇(街道办事处)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划片包干,明确职责,做好本区域内的项目实施工作。市政府并与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乡镇签订了责任状,实行责任追究制,明确各镇、街道办事处行政一把手为当地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第一责任人。三是市农委成立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技术指导组,分管农业副主任任组长,市种子管理站、土肥站、植保站等二级机制负责为成员,做好技术宣传、培训与服务指导工作。市农委在春节前后多次召开由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或分管农业领导、农技站站长、农委相关二级机构负责人参加的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工作会议,对核心示范区建设做好充分的准备和他阶段部署工作。为认真组织实施好今年的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我市做到早调查、早宣传、早动员、早安排、早行动,市农业部门在春节前后共组织召开5次专题会议,分阶段部署工作。3月1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由全市乡、镇、办事 11

处主要负责人和农技站长参加的春季农业工作会议,会议对水稻产业提升行动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进一步加大了提升行动的工作力度。

2、是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把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与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商品粮基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结合起来,项目资金向水稻核心示范区倾斜。我市财政共投入35万元用于支持水稻产业提升核心示范区建设。

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利用干部会、广播会、墙报、宣传栏、进村入户等多种形式,把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意义、目标、要求等宣传到户;通过召开乡村干部会、广播会、现场会、种植大户座谈会,将选用良种、肥床旱育、适期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培训到户。做到家喻户晓,争取多方支持,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同时利用省、市、县三级媒体加大,对我市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具体工作进行宣传,扩大影响率,据统计,我市先后在《中国食品产业网》、《安徽农网》、《滁州日报》、《滁州市先锋网》、《滁州农业信息网》等省、市级新闻媒体上宣传报道20余次。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