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夏令营见闻

美国夏令营见闻

在美国,孩子去夏令营过暑假几乎成了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以“兰乔圣菲勇敢男孩夏令营”为例,这座男孩夏令营坐落在缅因州,一年四季中只在夏季和冬季短时间开放,接纳来自美国及部分发达国家的不同年龄的孩子,组织孩子们在为期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各种项目的学习,锻炼和比赛。许多美国孩子会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每年夏天都返回这个夏令营,对夏令营中组成的团队有极高的归属感。

和孩子保持适当距离

因为夏令营的主要教学项目是体育运动, 所以一来到营地, 我们这些来自中国! 英国! 澳大利亚! 德国! 新西兰等国家的工作人员便和美国当地的工作人员一起被挂上了教练的称号, 被组织起来集中培训。

第一个环节是体能测试, 所有的教练需要测试短跑! 长跑! 游泳等体育项目。 “接下来的几天里, 营地会陆续地迎来来自美国及世界各地的孩子们。 因为他们需要被测试这些项目, 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 所以我要求你们每一位教练都先经过这样的测试, 以保证你们对测试的内容熟悉, 并且了解如何保障测试时孩子们的安全。” 营地的负责人D ere k向我们解释。

原来, 在美国的夏令营中, 孩子是不会被按照年龄分组的, 而是根据这群6一16 岁孩子在足球! 橄榄球! 曲棍球!网球! 游泳! 攀岩! 山地车! 射箭! 射击等十余项体育的测试成绩, 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将孩子们分成4支队伍, 每支队伍都由各年龄的孩子参与, 并且4支队伍在综合水平上势均力敌。

这样既保证了孩子不会以大欺小, 更不可能在团队实力上恃强凌弱, 大家要想取得团队的胜利, 就必须相互照应, 扬长避短, 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奋力拼搏。

然而, 在所有的培训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 还是Derek 讲解的如何与孩子相处。 “我们永远的信条--孩子永远是对的!” 在任何一个美国夏令营里, 这是一条永恒不变的戒律, Derek说, 在美国,孩子的利益永远被放在最高的位置。“ 即便是孩子真的错了, 能够教育他们的, 不是你们, 也不是我们, 而是他们的父母。你们能做的, 就是小事提醒, 大事讲道 理, 再解决不了的话就向你的上级报告,绝对不可以羞辱孩子。打孩子是被绝对禁止的, 任何人只要碰孩子一下, 就会被辞退。”

“同时, 你们还要学会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 尽管每个可以被称之为教练的员工都经过了层层的审查, 其中包括了无犯罪记录审查, 但Derek 还是把“与孩子保持距离”这样的规矩郑重地提出来。“ 虽然我们是一个男孩夏令营, 但先生们, 我还是要求你们: 不要一对一的和孩子单独在一起, 尤其是在房间里; 但同时, 在任何时候! 任何地方不要留下孩子一个人, 你要确保他身边有其他孩子或者由你和同事一起看护孩子; 不要触碰孩子, 即便是有时你们要一起欢呼! 击掌! 拥抱, 但你也必须有足够的把握你的这些动作不会让孩子有任何不舒服。触犯任何一条, 你都会立刻被辞退!”

男孩儿女孩儿

夏令营里的生活过得飞快, 孩子们在营房和操场上的日子就要告一段落。 作为纪念活动之一, 兰乔圣菲勇敢男孩夏令营的男孩子们要迎来一个重要的日子--到附近的一个女孩夏令营参加联欢会!

晚会现场, 男孩们的运动装显然不及女孩们的闪亮, 舞台的灯光和音乐将这些没长大的孩子变得好像更幼稚了。在大人们看来, 孩子们舞姿单一, 基本上就是在乱蹦乱跳。 几曲劲歌过后, 不知道是哪个教练的主意, 播放了一首节奏非常舒缓的舞曲。 这下可好, 刚才还在乱蹦乱跳的孩子们, 跟着节奏一起慢了下来, 男男女女成双结对, 几乎就是抱在了一起,舞池里开始传出教练们不满的声音: 嘿!你! 但我身边的两位同事却异常淡定, “这其实很正常, 孩子们只是对异性充满了好奇, 并且急切地想成长, 想让自己看上去像个大人。”一位同事跟我讲。

和我关系最好的本杰明一脸哭丧地出现在我面前, “我没有找到舞伴!” 他对我说。这种糟糕的状况仅仅持续了几十秒, 很快, 这小子心满意足地让我给他和他的“新女朋友”拍张合影。

在美国, 孩子对异性产生好感, 也并不是每个家庭都会表现得很开放, 都会允许。但至少在夏令营的活动里. 成年人的态度依旧是相信孩子, 只要在教练的看护下, 男孩女孩之间的触碰都是被默许的,因为大多数孩子只是想交个异性朋友, 拉拉手或者拥抱一下都是可以的。

 

第二篇:访问美国见闻

访问美国见闻

徐俊明

20xx年8月

访美见闻之一:高速公路,出口和堵车

据说,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就开始建设高速公路。如今,美国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纵横全国东西南北,成为全国各州之间,城镇之间的主要交通网络。美国的南部的高速公路的宽度和质量明显高于东北部。南部大多是双向8车道,大型立交桥特多,而东北部大多是双向6车道,少见大型立交桥。我没有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东北部高速公路的修建早于南部,或者是由于东北部人口密集土地珍贵的缘故。汽车行驶在东北部的高速上,看到公路两旁大多是城镇和村庄,出口比较密集,仅纽约市到纽黑文市的80英里高速就有70多出口,其中有些出口还有A,B,C。由此可知,纽约附近的人口非常密集。而在南部,在高速公路的两旁看到的大多是密集的森林和成片的人工草地,出口相对较少。在高速公路上,除了一些出口路牌外,很少看见商业广告,几乎没有看见收费站。北部高速大多是沥青路面,而南部大多是水泥路面。东北部高速路面虽然有些破损,稍感颠簸,但不影响车辆行驶和车速。时而看见修路工人在扩建或者修补路面。

高速公路的网络信息也很丰富。在网站/directions/main.adp?中搜索起点A(街道的门牌号码)和终点B的名称,你就可以找到非常详尽的公路地图。它表明你出家门沿什么大街到什么大街,在什么地方上几号高速,在几号出口转几号高速,再在几号出口转几号高速,在几号出口到什么大街等等。每段之间的距离多少,行车时间;到目的地的总里程和行车时间是多少等等,都一清二楚。既有整体地图,也有分段地图,真是方便,你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路,到不了目的地。友人告诉我,第一次上高速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最好有一个副手帮助你看地图提醒你,提前到慢车道。因为高速上车辆很多,密密麻麻,行车速度很快,到时不能转到慢车道,错过出口就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不管是东北部还是南部,我所经过的高速两旁看不见像国内高速两旁的铁丝网,但高速两旁都有钢筋做的低护栏,偶尔也能看见一些水泥或者木制护墙。看不见半片农田和庄稼地,看不见牛羊,鸡鸭鹅猪等家禽,也看不见一个行人,当然也就不用担心有人和牛羊横穿马路。一眼望去,到处是茂密的森林和碧绿的草地,偶然看见割草机在整理草坪。坐在行驶在高速的小汽车里,穿梭在绿色的世界里,浏览高速两旁的风光美景,真令人心旷神怡。从高处可以看见,高速公路都是超负荷运行,各种车辆占满所有车道,黑压压一片,像两条无头无尾的巨龙,沿各自不同方向狂奔,永不停息。在纽约附近的高速公路上,又长又大的箱式运货车队非常多,友人告诉我,正是这些大货车,承担者纽约市里居民的大部分生活食品和日用品的运输任务。从高速公路上可以看到纽约附近的一片繁忙和生活的快节奏,但几乎没有看见摩托车和敞篷车。在南部,我乘坐过友人的汽车,在田纳西州首府那什维尔(Nashville)市和得克萨斯州达拉斯(Dallas)市附近的高速公路行驶,沿途却看到飞奔摩托车和敞篷车。显然,这里的人们比纽约附近的人们要休闲自在得多。

除了天气原因偶发汽车追尾事故外造成堵车外,一般情况下,都是一路畅通无阻的。在大城市的上下班高峰期,高速的出口处时常发生堵车现象。在Dallas市附件的一条高速的立交桥上看见一次堵

1

车现象,在靠近一座立交桥的出口处远处数公路长的4车道公路上,挤满了车,场景很是壮观。友人告诉我,“现在正是下班高峰期,这里时常发生堵车”。在离开美国的那一天,我儿子开车送我从纽黑文(HewHaven)到纽约(NewYork)的肯尼迪国际机场。在距离纽约附近高速地段正在整修,堵车严重,80多的英里路程开了2个半小时。

访美见闻之二:美国的交通

美国的交通非常便利,已经形成非常发达的地上、水上和空中立体交通网络。美国人出门上班、上学、购物和短程旅游,以自家车为主。城市公共交通以公共汽车和出租车为主,大城市还有地铁,轻轨列车。长距离远行,有远程大巴和飞机。除了水上交通工具以外(不过,在游览纽约自由女神像时,我们乘坐过游船),所有交通工具我们都有幸乘坐过。所有交通工具都可以在网上购票或者购卡。一次性购买多张票可以优惠。

纽约的肯尼迪机场是国际上最大的国际机场之一,拥有7个Terminals。不像巴黎的戴高乐,香港和上海的浦东等国际机场,有一座大型建筑,乘客可以从任何一个门进入每个航空公司的检票厅。在肯尼迪机场起降的大的航空公司在这里都拥有自己的Terminal,每个Terminal就是一个大型建筑,检票口和登机口,进港和出港在同一个Terminal,进港在一楼,出港在二楼。乘客要看清自己乘坐的航空公司、Terminal数和检票口号。否则,很难找到检票口,以延误航班。我有过这样一次体验。那是我从纽约乘坐AmericanAirline公司下午1点的飞机到田纳西州府纳什维尔,机场是纽约LaGuardian机场。我先从纽黑文市乘火车到纽约的Harlem125大街车站,然后乘M60公共汽车到LaGuardian机场。当车到机场时,我看见许多乘客下车,我也跟着下车了。我进入机场大厅,上二楼Checkin时,服务小姐告诉我:“ThisisUSAirlines,notAmericanAirlines。AmericanAirlinesisthenextbuilding。”这时,我才发现我找错了航空公司,急忙奔下二楼,跑出大厅门外,伸长脖子向外看。天正下着瓢泼大雨,看不见thenextbuilding在哪里?我求教机场服务人员,他指示我必须坐车到那儿。我等了一会,看见一辆,M60来了,我急忙上了车,在司机的帮助下,找到了AmericanAirlines。当我checkin,通过安全检查,来到候机室时,已经是12:50。乘客已经都上飞机了,我险些误了飞机。真玄!

公共汽车和出租车都能直接开到检票厅门口,出港时,在门口也容易找到公共汽车和出租车,非常便利。每个Terminal的环境都非常的好,乘客排队有序,服务人员彬彬有礼,热情服务。我们在肯尼迪机场离开纽约时,在Terminal7办理登机手续,托运的行李箱超重7磅(规定不超过70磅),他们免费提供给我们一个纸盒子,将箱子里衣物一分为二。我们在美国使用过4个机场,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纽约的LaGuardian机场,Nashville和Dallas机场。登机时,除必要的安全检查外,手续很简便。候机大厅宽敞明亮,服务设备齐全,清洁卫生,各类商品和小吃琳琅满目。机票上标有“Group*”,其中“*”一般是1到5。登机时,先头等舱乘客,后经济舱乘客。经济舱乘客是按“Group1”,“Group2”,“Group3”等等顺序依次进舱。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减少登机时,在飞机上出现拥挤。

飞机上的乘务人员,除了年轻的“空姐”和“空哥”外,还有年龄较大的“空姨”和“空叔”,甚至还有“空奶”和“空爷”。她(他)们的都非常的礼貌和热情。飞机上是否供应午餐或者晚餐,电子机票上都有说明。飞机上一般都提供一包美国小点心和饮料。即使提供午餐或者晚餐,一般也比较简单。胃口大的乘客可能要自备一点干粮或者上飞机前向自己的肚皮里补充点食物。我在去Dallas的飞机上,看见一对大胖子白人夫妇,从上飞机就吃个不停。我看见他们一个手提包里全是食品,大有不吃完誓不罢休之势,一直吃到下飞机。

据说纽约市的地铁有100多年的历史,如今有近二十几条线路,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交通网络。但纽约的地铁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富丽堂皇,而是非常的陈旧。进入地铁就像进入年久失修的地下室,到处是裸露生锈的钢铁架,梯子是木制的或者钢板制的,几乎没有什么电梯,灯光也很暗淡。列车看起来也很陈旧,车箱里没有吊环,两侧各有一排木制长椅,行车非常平稳,快捷。车站里没有五颜六色

2

的美女灯光广告,其它广告也很少。但指路牌很醒目,转车非常方便。缺点是地铁口标志很不明显,有时还紧锁着门,给外地游人带来不方便。记得我们在纽约的中国城寻找地铁口时,兜了几个圈,在行人的指引下,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地铁口,关着门,只好再找下一个地铁口。

从纽黑文到纽约的火车是一条轻轨列车,70多英里长,中间有20多个小站,运行时间100分钟左右。从早上4点到晚上12点,每小时一班,高峰期,每半小时一班。票价是浮动的,高峰期是15美元左右,低峰期13美元左右,买10张以上10美元左右。车箱内设备齐全,有厕所,但没有餐厅。门旁边的坐位下有电插座,免费供乘客在行车途中使用电脑,或者手机充电。纽黑文的UnionStation是纽黑文市最大的火车站,有12个Tracks(相当于国内的12站台)。售票和候车在同一个大厅里,200平方米左右。从外表看就像是一座工厂的厂房,红专墙,高窗户,没有一点装饰。车站门前是一条单行马路,没有广场,也看不见人群熙攘。走进站内,看见大厅宽敞明亮,就像是古教堂。虽然不很富丽堂皇,但干净卫生,候车大厅的长座椅上没有一丝灰尘。大厅内没有任何标语口号,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任何服务质量承诺。大厅上方悬挂电子显示屏,车次,开车时间,站台号,终点站名,运行时间清清楚楚。售票窗口和自动售票机在大厅的一侧,排队售票,井然有序。看不见警察在维持秩序,但我看见每个长座椅上都有一个提示牌,上曰:“AnyUnattendedPackageandArticlesareSubjecttoImmediateRemovalbythePolice.”(东西不见了,请找警察)(据说,现在这个提示牌不在椅子上,而在在大屏幕上了)。却看不见一块“慎防小偷”的警示牌。免费厕所,宽敞卫生,设备齐全。手扶自动电梯将乘客送入地下通道,进入站台。起点站,买票进入车厢,也可以在车厢内买票。车厢门口有检票员,检票员身着制服,制服上下不满着大大小小的口袋,什么新车票旧车票,检票夹,圆珠笔,钞票,对讲机集于一身。检票员检完票,旧票一般不还给乘客(可能是怕乘客乱丢废票,影响环境卫生),如果你要回做为纪念,他(她)就还给你。检完票后,检票员在车厢内来回走动,并在空位子的靠背上的缝隙里插张小牌子。中途乘客上车就坐,插有小牌的坐位如果坐了乘客,说明是最近上车的,检票员来到你身旁检票,如果没有票,就现场买票,并取会靠背上的小牌子。我想想,他们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逃票是很难的。

许多小站还是保留建站时的风格,俭朴实用。我在纽约市的Harlem125大街车站上下了4次,它是有4个Tracks(站台)的过路小站,每隔10多分钟就有一辆列车通过。车站建在一座立交桥上,桥下的售票厅,面积不大,木制结构,古色古乡,就像电影《横断蓝桥》中小火车站。除有木制楼梯通往每个Track外,还有电梯设备。站台上有木制长椅,供等车的乘客休息。

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纽约市的GrandCentral车站,是纽约最大的地铁和轻轨的地下中转站。地面建筑坐落在42大街上,也是纽约的一坐标志性建筑之一。42大街入口进去,就是一个约有三层楼高的大厅,两个出口连入地下。大厅中央悬挂一幅巨大的美国国旗,光线也很暗淡。我们拿出相机,打开闪光灯,拍照留影,结果是一片漆黑。大厅里左侧有一排售票窗口外空空荡荡,不见一个座椅,只见人群穿梭不息。许多外地游客,因为不了解行车时间(非上班高峰期,轻轨1小时一趟,错过一趟车,就得等1小时)。候车时,乘客毫不顾及“脸面”,靠墙席地而坐。夜晚时,门前有流动手推餐车,供应小吃和饮料。厅内不许抽烟,也没有抽烟室,门外的人行道上就挤满了抽烟的男女。尽管旁边有数个垃圾箱,但留下的烟蒂还是满地都是。我们看到有3,4位身穿黑色制服全副武装的警察在门前走动。他们时而相互交头接耳,时而和烟民聊天,丝毫没有警察的威严,也不见霸气,享受着与平民一样的悠闲和自在。纽约的公共汽车是按行政区编号的。如M60表明Manhattan区60路公共汽车。我在纽约乘坐过M60公共汽车,是从Harlem125大街车站到LaGuardian机场。车头前电子显示M60和LaGuardianairport,它表明这是M60路公共汽车,是开往LaGuardian机场方向的。一票制,2美元,车门旁有投币箱和划卡机。乘客大多是黑人和游客。本地乘客一般是持卡上车,游客只好投币了。如果要投币,你必须投8枚25美分(一枚Quart)的硬币,一枚接一枚投入孔内。据说,美国很多投币设备都是要投25美分的硬币。因此,身上常备25美分硬币是必要的。公共汽车停车站是一

3

个玻璃小屋,遮阳避雨,里面有长木椅。汽车一般在停车站上下车。靠近车子的后门处的柱子上有一个红色的按钮,供有急事乘客需要下车时用的。你只要按一下这红色按钮,司机就会停车。

纽约的出租车全是黄色的,一眼望去,满街都是蝗虫。纽黑文市的出租车的车身都印有7777777,据说是电话号码。我们一家在纽约游览回来时,在纽黑文市火车站乘坐过一辆出租车。走出车站,出租车和乘客在车站门前排列有序,乘客依次上车,还有警察维持秩序。全是一种型号的车子,乘客不用挑选车子,车子也不能挑选乘客。不管乘客到那里,它都安全将你送达。车上有计价器,乘客除按计价器上的数额付款外,还要付一定的小费。小费没有一定规定,但一般至少是20%。4美元的车费,我儿子付给他5美元。据说不给小费,遇到素质不好的司机,他会骂人的。

大街上偶尔看到摩托车,大多是单人摩托。在周末的夜晚,时常看到一群黑人青年驾驶摩托在大街狂飙,穿梭在车辆之间,发出刺耳的隆隆“嘟嘟”声。我们也看见过黑人青年在大街上高速行驶摩托车时,突然提起前轮,像在玩惊险杂技一样。在德克萨斯州,从Dallas市向西方向(FortWorth市,西部牛仔的旅游城市)的高速公路上,我们看见很多高速行驶的摩托车,车型非常豪华。听友人讲,这种摩托车比小汽车还贵。现在的西部牛仔,很多人家拥有这样的摩托车,闲暇时出去兜风。据说这是富有的象征。

美国的自行车很少,几乎看不见。在这里,自行车不是交通工具,而是一种供锻炼身体用的运动器具。因此,几乎所有自行车都是没有后座的变速山地车。在纽约的中央公园里,我们看到许多年轻人在环绕公园的公路上,骑自行车锻炼身体。街道上没有慢车道,自行车只能在人行道上行驶。时而看到一些美国人(基本上都是白人青年男女),头戴安全帽,身穿运动服,脚蹬运动鞋在大街上行驶。也有黑人青年和刚入学不久的国外留学生将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街道上没有看见有专门供自行车停车的地方。大多数就停在路旁的交通标牌和路灯的柱子边,锁上粗大的钢丝防盗锁,有的还卸下后论。在美国,自行车丢失现象也比较严重。在大街上,我们经常看到交通标识牌下有被人剪断的自行车钢丝锁。在大学的图书馆门前一般都设有停自行车的地方,偶然看到停放自行车的三脚钢精架,两三部缺胳膊少腿的,生有铁锈的自行车倒在那里,无人过问,情景十分凄惨,与美丽的校园极不相称。访美见闻之三:行车,停车和行人

“美国是个建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这句话一点不假。到处是汽车,到处有停车场,一片车的天地,一片车的海洋,这是我对美国之行的第一印象。美国成年人几乎都拥有自己的小汽车,有的家庭除小汽车外,还有货车,敞篷车。在美国,“没有汽车寸步难行”虽然有些夸张,但“没有汽车给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方便”的话却是真的。

大街上看到最多的标牌是“Parking”(停车场),小城市的大型建筑一般都是停车场,房前屋后的空地大多是停车场。有些停车场建成象天桥一样横跨在街道的马路上。但“停车难”是许多生活在美国人时常遇到的问题。美国城市街道上是不能随便停车的。即使是居民区,自家的门口也不能长时间停车。有些居民区的街道,自家的门口是可以停车的,一般得有关方部门发的停车许可证。城市中的非主干街道,大多都是单行道。事先不熟悉该城市的交通路线,是很找到目的地,但每个城市都有详细的交通地图。单行道街道两旁标牌林立,大多与停车有关,标明不许停车或者允许停车时间。路边停车还有规定,不能挡住旁边停车场的进出口,车轮靠近路牙1英尺左右。违者都将按违章处以罚款或者被推车托走。在美国看不到车被斜停在路牙上,更看不到车被停在人行道上。

在机关、学校、医院、车站等单位附近,允许停车的街道两旁立有停车收费箱并标有允许停车的时间,表明这里在规定时间内是可以临时停车的。第一次见到这个设备的人,都不知道这是何物,干什么用的。塞进25美分(一枚Quart硬币),可以停车20分钟,塞进两个25美分,可以停车40分钟,依此类推,自动计时。一旦超时,被警察发现,你的车头上将被贴上一张黄纸条,通知你到什么地方缴

4

纳罚款金。罚金依违规时间长短而定,至少20美元。但也有一些幸运者,因为再精力旺盛的警察也有打旽的时候,使得违规者漏网。有时候我们看到这些停车收费箱被黄色的布袋罩了起来,并加了锁。这说明这里禁止停车,一般说来可能有大型活动。

在美国经济收入稍高的人一般都不愿意住在城里,而住在远离城市的环境幽雅的乡村里,即所谓的富人区,有自己的车库。他们开车到城里上下班,在城里的高楼大厦式的停车场里租用固定停车位,租价每月至少60美元,甚至更高。住在城里公寓里人们,有的也租用固定的停车位。但多数,特别是留学生,他们还是舍不得每月花60美元去租用一个固定停车位,而是每天在住所附近寻找合法地点停车。美国的街道一般是每天清扫一边,清扫的一边是不能停车的。至于那天清扫哪一边,路旁立有标牌,安民告示,停车之前要看清标牌。如果遇到大雪天,为了需要及时铲出路面积雪,市政府在电视新闻中发布告示,哪些路段不能停车。为了找到停车处,有时需要来回兜几个圈子。稍有不慎,就可能违章停车。

拖车公司这一行业,我在国内没有听说过。拖车公司专门负责拖走违章的车辆,它隶属于哪个部门,还是一个单独的行业,我没有去考究。据说,没有罚款职能的单位和管理人员,如果发现有违章停车的车辆,他们将通知拖车公司将其拖走。拖车公司一般会在第一时间做出迅速反应。车主要付一定的拖车费和违章费(合计50美元左右)。如果车主不及时领回车辆,还要付高额的保管费。违章者怪怪地交钱,老老实实地趁早开走车,没有说情和领导批条子之说。据友人讲,每个人的车都有被拖车公司拖走的经历。

十字路口的交通全由红绿灯控制,见不到交通警察,除非有大型活动。街道上红绿灯很多,站在笔直的街道上,一眼望去全是红绿灯。红绿灯由电子控制的,大多数不是固定在路旁的杆子上,而是悬挂在十字路口之间,虽然随风摇荡,但日夜不停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司机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违章者记录在案,违章罚款的多少与你的驾驶声誉有关。有违章记录人,其车辆保险费高,甚至无公司愿意为你的车辆担保。因此,车主很注重自己的驾驶声誉。交通不太繁忙的十字路口,不设红绿灯,但在每个路口的交通指示牌上和地面上写有醒目的“Stop”。车子路过此处,应先停车,再左右张望,无车通过,先到先行。我从未见过司机抢道,或者两车相撞的交通事故。即使是在繁忙的交通线上,每位车主也是“礼让三分”。事实上,我在美国的3个月里,从未见过交通事故。

街道行人很少,几乎看不见少年和小孩。十字路口没有斑马线,但设有人行指示灯。行人指示灯下面有按钮,供行人通过使用。街道上的行人横穿马路的现象很少。欲通过街道,自觉走到十字路口,按一下行人指示灯下面的按钮。很多街道的十字路口设有标牌,告示红灯亮时,车子不能右拐弯。允许车子有拐弯的十字路口,若遇到行人,司机总是招手示意让行人先通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在美国是车让人”的现象。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一般是交错使用的。在耶鲁大学的音乐厅和食堂旁的十字路口,每隔一段时间有10多秒钟时间全是红灯,并伴有清脆的铃声,这是让行人通过的,所有车辆不得通行。

访美见闻之四:松鼠,鸟儿和宠物

还是孩提时,我在家乡的松树林里看见过松鼠,以后再也没有看见过它们。前年,我去祖国宝岛台湾开会时,在中央研究院里人行道的树丛边再次见过松鼠,感到非常的好奇。但从来没有亲密接触过松鼠。

在美国大学的校园里、城市路旁的树林里和公园的草坪上,甚至大街上随处可以看到松鼠在玩耍戏闹。它们时而在树上,时而在地上,相互追逐,动作敏捷麻利。有一次,我和夫人在耶鲁大学的一个草坪旁的小路上散步,一对松鼠在我们身旁穿来穿去,丝毫没有害怕我们的样子。机灵可爱的样子,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我拿出相机,准备拍照留影。我蹬下身来,向它们招招手,希望靠近我们一

5

点。一只松鼠毫不畏惧地走近我们,抬起两只前脚,立地站起来。好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对我们说“这个姿势行不行?”

鸽子和其它鸟儿在空中自由飞翔。漫步在大街上,公园里,随时可以看到戏耍和觅食的鸟儿。常常看到许多居民在自己的房前撒下新鲜的面包或者其它食物,给鸽子鸟儿喂食。在美国的街道上,我们时常看到正在玩耍松鼠和觅食的鸟儿,过路的车辆再三按低声喇叭才离开。车主也不愿轻易去伤害它们。人和动物就是这样的和睦相处,谁也不愿故意伤害谁。我们没有看见一只老鼠,不管是在居民区,在餐馆里还是在垃圾箱旁。据说,在公寓里或者旁边,看到老鼠可以上告公寓业主。

美国人喜爱养各种各样的宠物,如狗,猫,鸟等,多数以狗为宠物。宠物都有它自己的名字,还有动物医院。据说将人吃剩的食物喂动物,是对动物的一种虐待,是违法的。超市里有宠物饲料专柜,各种各样饲料,包装精美,琳琅满目,还有供宠物穿的衣服。有的宠物还穿带有美国国旗的衣服。我们时常看到,在飞奔的小汽车的后座里有一只大狼狗,向窗外探头探脑。也时常看到,当车主打开小汽车后盖,一只狼狗窜出来,摇晃着尾巴,在主人周围转来转去。偶尔看到有人在公园里和自己居住的居民区附近牵着狗溜达。但看不见无主宠物在大街上和公园里摇头晃脑,窜来窜去,更看不见半泡狗屎。宠物主人在带宠物溜达时,手里拿只塑料袋,随时捡起宠物拉下的粪便。

鸟儿和鸽子多,也带来很多的麻烦。酒足饭饱之后,它们可以随意大小便,无法无天,排泄物到处都是。很多公园旁边的建筑物和雕塑像上,路旁漂亮的小汽车被它们的排泄物弄得污渍斑斑。即使是纽约的“女神”,这些飞禽也敢在她的头上拉屎。

访美见闻之五:环境保护

“蓝天罩大地,黄土不见天”是美国优美环境的真实写照。从飞机上向下看,美国的大地,除了城市,村庄,河流,湖泊和高速公路外,到处被茂密森林和绿色的草地覆盖着,不见一片黄土。乘车经过高速公路或者铁路,一眼望去,除了城镇和村庄,到处是苍翠的森林和碧绿的草地。可以看出草坪是人工栽培的,因为它被修剪得整整齐齐。这些草坪大概是修路时取土的地方。树林都是天然的,各种树木都有,还有灌木丛,高低不一,错落有致。没有人工种植和修剪的痕迹,一切顺其自然。高速公路弯弯曲曲,保留地形地貌,一路上看不见开山辟路留下的痕迹。路旁的村庄也被森林环绕,忽隐忽现。看到的村庄,门前也都是碧绿的草地,并盛开着各种鲜花。我在几个超市旁边和耶鲁大学的校园内见到几条小溪,涓涓流水,清澈透底,溪旁被灌木和大树覆盖,没有人工修理的痕迹,一切自然。在居民区,我也看到门前的草坪中的苹果树和樱桃树,成熟的果实不但没有人去攀枝摘取,自然脱落在草坪上的烂果,没有人去打扫。它将成为有机肥料,使得来的草长得更茂密更绿。

城镇街心公园和建筑物旁边绿草成荫,参天古树比比皆是。时常看到成对的松鼠在高大的树干上相互追逐,窜上窜下。在行人多的大型草坪中,为方便行人穿过,用沥青铺成的小道将草坪划成若干块。草地上看不见行人穿过的痕迹,倒能看见鸟儿和松鼠觅食、嬉闹和玩耍。碧绿的草坪被修整得像地毯一样平整,时而看见一些白人,在草地上铺上一块塑料布,只穿裤衩(女人还穿胸罩。不过,我在纽约市女神对岸的一个公园里确实看见这样的女人,不穿胸罩,趴在塑料布上,让其背对着太阳),躺在塑料布上尽情地享受着日光浴。

人行道上,有用水泥砌成的花坛,商店和餐馆门前摆放各种各样的木制或者塑料花盆里都盛开着鲜艳的各种颜色的小花。繁华的街道两旁的树底下用带格子或者各种图案的钢板呵护着,格子中长满了青草或者小花。一般居民区的街道两旁的树底下铺满了碎木屑,有红色的,绿色的,还有黑色的。五彩斑斓,很是好看。据说这种碎木屑里含有除草剂,不让杂草生长。更重要的它覆盖了黄土,保持了水土流失,也保护了环境。居民区更是绿树成荫,绿草成片,花团锦簇,不见黄土。

美国私人住宅大多在城市郊区,森林环抱,房屋周围都留有一定的空地。社区行政管理部门会(相当于居委会)督促房主将其种上绿草和花木,定期施肥割草。我的一位同行友人,在中田纳西州立大

6

学任教。去年在市郊规划区内买了一栋新房子,300多平方,价值15万美元。房子坐落在一片森林中,房子周围鲜花环绕和足有2亩地碧绿草地。友人告诉我,“为了这块草地,我和我父亲整整花了几个月功夫。除了种子外,这里土壤贫瘠,需要到其它地方购买肥沃的土壤和肥料。几个月来,利用下班和周末,购买土壤,平整土地,施肥种草,双手都磨起老茧。现在每两周还需要割草一次,每次得花我一天功夫。草长长了不及时割,邻居会上居委会告你。”他指着距他家不远的邻居家的草地说:“我家的草地长成他家那样,还得有两三年时间。”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好大一片绿地,一对中年夫妇正领着他们的两个孩子正在草地上打高尔夫球呢。任何一片房前屋后的草坪里,没有杂草,更看不见蔬菜和瓜豆。

大多商店的店名为人的姓,没有招牌,直接将店名写在墙上,在凸出的水泥字子上直接涂上红漆了事。看不见金字招牌,也没有看见将店招牌竖立在人行道上。停车场一般有很大的灯光招牌,目的是为了夜间行车的外地司机。在市里商店的玻璃窗内,没有耀眼的灯光,没有任何遮掩,从窗户望去,厅堂内陈列的商品看得清清楚楚。窗内除展示一些商品和减价信息外,没有任何夸大其词等虚假广告和不堪入目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就是服装商店也很少看见塑料服装模特,更看不见人体模特在大街上招摇过市。一切都非常俭朴,温罄,和谐和自然。

商店购物和餐馆食品使用的大多都是塑料袋和纸袋,但大街小巷看不见被丢弃的塑料袋和纸屑。刮风时,看不见尘土飞扬,看不见塑料袋和纸屑飞舞。暴风雨时有发生,但我没有看见街道上水流成河,阻碍了交通,到处都看不见雨后冲刷的泥沙。这除了有良好的地下排水系统外,很好的水土保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难怪我看见街道清洁工打扫街道不用扫把,而是用电动机器吹走地面垃圾,却不见灰尘满天飞舞。更看不见哪里在焚烧垃圾。草地上,树叶上,路旁的露天座椅上都见不到灰尘。常听说”在美国不用擦皮鞋”,这句话一点没有夸张。事实上,我在美国3个月,从未擦过皮鞋,仍然没有一丝灰尘,只是鞋头有点磨损,想在商店买盒鞋油,但怎么也买不到。街道上也没有擦皮鞋的行当。旅馆里没有擦皮鞋的设备,不用担心旅客用洁白的床单去擦皮鞋。街道行使的汽车的轮子上也没有灰尘,更见不到泥巴,用了几年的车轮仍然是钢圈洁白,橡胶乌黑。因此,也就看不见弄得满街污渍的洗车行当。

在城市和村庄里,看不见冒烟的烟囱,用的灶具都是用电作为燃料。蓝天白云,空气新鲜。正午时分的太阳是火辣辣的,但在树阴下还是感到十分的凉爽。我们在美国的3个月里,连一声咳嗽都没有,更没有感冒过。空气污染主要是汽车尾气,但很少看到汽车尾部冒出浓浓的黑烟。

夜晚,城市里的路灯发出奶黄色的灯光。除了纽约等国际大都市的繁华地区外,没有展示建筑物的轮廓灯和泛光灯等耀眼的装饰灯,就连那些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的霓虹灯也没有看见,更看不见哪里有什么亮灯工程。老建筑比比皆是,保护完好。耶鲁大学的具有200多年历史的高201英尺的哥特式建筑–哈克尼斯钟楼仍然保存完好,钟楼上的大钟至今仍然走得准确无误。建筑物朴实无华,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质。南部校园建筑大多是现代建筑,楼层不高,走廊宽大,楼梯处摆有沙发和茶几,自动售货机,是师生休息和研讨问题的好地方。

一般中小城市很难看到高楼大厦,更看不到什么形象工程。城市里看不到大型立交桥和高架桥。我们也能看到正在施工的工地,绿色的塑料网围住了整个工地。夜晚和周末听不到工地施工的噪声。狭窄弯曲的街道,看不见哪儿在拆迁,在扩建,更看不见哪里在开肠剖肚。一些老街区,街道上竖立的电线杆大多还是多少年前的木制杆子,一切都顺其自然。只要能够使用的,决不轻易撤除。耶鲁大学和纽黑文市的街道路灯还是我们从西方老电影里看到的那种灯笼式的老路灯。也能看到许多街道在整修,街道上却不见泼洒的泥土和石料。垃圾运输车都是集装箱式的全封闭车,车过后,看不见一丝遗留物。

美国人爱吃口香糖,但无论是在大街上还是在公园里看不到半点遗留的痕迹。街道人行道上清洁

7

如初,看不见一口痰迹。但时而可以看到被丢弃的烟蒂。

令我不懈的是,我在美国的3个月里,坐过飞机,上过高速,也乘坐过火车,到过东北部和南部,也去过“西部牛仔游览胜地”-FortWorth市,一路上没有看到过半片农田和蔬菜地,更见不到塑料大棚。农田和蔬菜地到底在哪儿?它远离高速和都市到底有多远?

访美见闻之六:街道,门牌号码和垃圾箱

美国的街道大多以人的姓取名,如:York大街,Park大街等等。也有宗教名词的大街,如Temp(祠庙)大街,Church(教堂)大街。纽约的街道也有以数字命名的,如5号大街,144号大街等等。WallStreet(华尔街)是纽约市著名大街,它意味着证券市场和巨富;纽约市的Madison(麦迪逊)大街是美国广告中心。南北走向大街多为Street,东西走向大街多为Avenue。所有街区道路都可以行车,大部分非主干道为单行道。单行道两旁标识牌林立,大部分与停车有关。到处有露天停车场、地下停车场和室内停车场。有的室内停车场有几层楼高,颇为雄伟。大大小小街道,从地下到空中,到处是车的海洋。

除了大都市外,高层建筑很少。看不到乱七八糟的户外广告,也看不到霓虹灯广告和其它灯光广告。街道两旁的建筑物上窗户都不是两扇对开的,类似于国内现在的塑钢窗。即使是居民住宅区,也看不见阳台和窗户上悬挂任何晾晒的衣物(衣物都是烘干机烘干);即使是一楼,窗户中都没有钢窗齿。不管从那个角度看(包括楼顶),都非常的整洁。任何建筑物都有防火设施和报警设备。在纽约和纽黑文的许多地方,我看见的旧的居民楼和办公楼,有的有6,7层高,墙体外用角钢制作的步行梯子通往每个窗户。为小偷入室行窃提供极其方便条件,我开始也不理解这是为什么。友人告诉我,这是为了防火。在美国人看来,防火比防盗更为重要。其实在许多建筑内都有防盗装置。街道两旁有一类标牌,顶端夜间亮着蓝光,中部有一个类似于电话机键盘。那就是报警器,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在此处打电话报警,警察几分钟内可以赶到。

在美国很少看见围墙,机关和学校都是开放式的,任何人可以随便进出。不过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机关可是有围墙,大门有门卫,但没有持枪,凡人不能随便进出。每天的上午10到下午4点,游人可以免费进入参观,据说还可以旁听出席联合国会议。我所到过的几所大学,所有院系大楼都没有门卫,上班时间可以随意出入(周末需刷卡进入)。听友人讲,没有听说发生过盗窃和物品丢失现象。不过,我见到许多大学无人看管的公共计算机房的计算机液晶显示屏是用钢索相互串联起来,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防止有人顺手牵羊。

墓地建在城市里,大部分墓地风景优美,可供游人游览。墓碑大小和形状都不一样,千奇百怪。墓地绿草莹莹,墓前鲜花束束,看不见贡香烧纸和烟雾缭绕。纽黑文市的耶鲁大学工程图书馆旁有一块大墓地,有围墙,有颇为雄伟的大门。这是我在纽黑文市看到的唯一有围墙和大门的地方。不过许多墓地还是开放式的,游人可随意出入。

街道的门牌号码和十字路口路标齐全。在美国很少看见单位的牌子,门牌号码却是很大的。有铁制的,铜制的,木制的,水泥制的,都被镶嵌在一个显著的位置。单,双号左右分开。路标高高悬挂在十字路口的电线杆上,不但标明大街的名称,还标有门牌的起始号码,使司机和行人(特别是游客)一目了然。街道整洁,随处可见各种颜色的鲜花。到处摆有供行人休息的长椅和凳子,没有一丝灰尘,你根本不用担心坐下来会弄脏你的屁股。街道上没有灰尘和飞舞的纸屑和塑料袋,常看见有人席地而坐,起身后不用拍屁股,因为屁股上不会有灰尘和其它髒物。街道上到处设有拉垃圾箱,但随意丢弃的香烟蒂随处可见。公共场所是禁止吸烟的,即使是居室里也有烟尘报警器。街道上很难看到烟酒商店,在超市购买烟酒(包括啤酒)需要出示成年人证件,如驾驶执照等。街道上看不见电子游戏厅和卡拉OK厅,但在居民居住区可以看到酒吧,未成年人不得入内。

8

由于车多,城市噪音污染不可避免。大动力的公共汽车、运货车、垃圾运输车和工程车启动和作业时产生极大的噪音。警车和消防车常常穿市而过,永不停息的警笛声及其刺耳。我在耶鲁大学时,住在市区York大街100号,那是一幢面临大街17层公寓。在公寓的一楼是一家专科医院,附近是耶鲁-纽黑文医院,救护车的警笛声一浪高一浪,日夜叫个不停。有时几辆警车或者救护车的警笛同时拉响,呼啸而过。我真想不通,10多万人的小城市果真有那么多事。不少人在自己的汽车里装上功率相当大的音响设备,车开过时,一阵轰鸣的音响扑面而来,你能感到地面都在颤动。特别是周末的夜晚,过街的小汽车里放出的高高音乐声,两轮摩托(多为黑人男青年驾驶)成群结队,飞奔而过,发出的“嘟嘟”声犹如山崩地裂,实在令人心烦。我居住的公寓里装有防火装置,不知为什么,警报常常被拉响,消防车立即呼啸而至。楼里居民听到警报声立即放下手中活,沿步行楼梯(火警拉响时电梯不能使用)到户外。大部分火警拉响,其实是没有什么事,但火警常被拉响,扰得人不得安宁。

街道上到处都有外表看起来都很干净美观的垃圾箱。居民区除有垃圾箱外,还有垃圾屋,高层居住楼有垃圾通道。每到收垃圾的日子,居民门口也放有各种各样的保垃圾。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王启明从垃圾堆拣回电视机和沙发,这确实事实。我住过的纽黑文市,York大街100号旁边的垃圾箱边,我们看到过被人丢弃的半新半旧的各种类型的家具,沙发椅,沙发床,地毯,衣物,写字台,台灯,电子设备和炊具等。有的被人捡走,剩下就被清洁工运走了。我们看见两位洋小姐开车来此垃圾屋旁边,翻翻垃圾,看中什么东西放进汽车后箱,就开车走了。据说这些人大多是附近大学里的留学生。

访美见闻之七:行人,女人和胖子

大街上很少见到行人,几乎看不到少年和小孩。行人大多是从停车场到办公室,或是从办公室到餐馆就餐的上班族,他们来去匆匆。偶然遇到行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多数为白人),只要你和他的视线碰到一起,他必定会向你道声“GoodMorning”或者“Hi”;窄路相逢,他总是让你先过去。你向他问路,他会耐心指引。大多数黑人也是很友好的,闲暇时有一家人坐在自家门口的台阶上。路人走过他们家门口,只要你看他们一眼,他们总热情向你打个招呼。我们住在一个17层楼(实际上是16层,电梯里的楼号中没有13。据说美国人忌讳13这个数字)的普通公寓里,进出大门,管理员(全是黑人)总是热情地向你打个招呼。如果你双手拿着东西,不便拉开大门,他会为你打开大门,甚至为你打开电梯门,热情为你服务。这座公寓是坐东朝西。在楼的西边有一个停车场,旁边有许多大树和花草。大树底下有一个供行人休息的圆水泥桌子,周围有水泥做的凳子。桌子和凳子都涂上白漆,非常干净。桌子上摆有一个小塑料桶,里面装有沙子,供烟民弹烟灰和丢弃烟蒂用的。桌子中间有一个小圆洞,我原来不知道它为何用。后来才知道,遇到下雨或者有太阳,公寓管理员会在这个小圆洞里插上一个大布伞,以遮蔽雨水和太阳。

我们在Dallas时是住在一个叫做“HamptonInn”的6层楼的旅馆里。旅馆设备齐全,还有免费游泳池。双人房间,每天50美元,免费供应早餐。咖啡等饮料免费24小时供应。

很多美国人乐于助人,善解人意。有一天,我和夫人在耶鲁大学法学院门前留影。由于遇不到行人,我们只好相互拍了几张照片。正在远处看着我们拍摄的以为警察看在眼里,似乎看透了我们的心思,走过来说:“CanIhelpyoutotakepicturetogether?”我连声说:“Yes,it’snice,thankyou”。拍完后,让我们看看照片,又拍一张,直到我们满意为止。随后,那位警察还送我们一张耶鲁大学校园地图,他以为我们是慕名而来的旅游参观者。有一次,我和夫人在耶鲁大学钟楼(耶鲁大学标志性古老建筑之一)前拍片留影。一位路过此处的女青年主动提出帮助,为我们夫妇拍了合影。又有一次我和儿子在耶鲁大学医学院大门前也遇到类似的热心人。儿子也几次向讲述他遇见一对黑人父子为他修汽车打火器的故事,令人感动。那时,他的车停在一家黑人门口。有一天傍晚,他准备去取车,车子打不起火,很着急。一位黑人妇女从他车旁经过,走进屋里。不一会儿,从屋里走出一对男子,样子像

9

是一对父子。他们主动问明情况,掀开车盖,检查了一下。随后对我儿子说“车子蓄电池不行,需要更换。”而且说什么地方可以买到,价格便宜,并说带他去买。我儿子不了解行情,怕受骗上当,就推辞说“我今天没有时间去,明天再去。”第二天早上,我儿子再去取车,那对父子早在门前等候。车子还是开不了,看那对父子如此热情,不好拒绝,只好与他们一起去买蓄电池,他们分文不取。后来,我儿子也了解一下行情,这家东西确实便宜,质量也好,那对父子确实是在帮他。

大街上行人穿着非常随便,以休闲服装为主。不管你穿什么,没有人去评头品足,也没有人去模仿。即使是大学教授,知名学者,依着也不十分讲究。听我儿子讲,他的导师Phillips(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美国头号计量经济学家),他上课时常穿的两件衣服还是他的女儿的高中校服。因为在夏季,男人大多上穿短袖衬衫或者T恤衫,下穿西裤或者牛仔裤短裤,几乎见不到有人西装革领。大多数黑人青年喜欢上穿宽大的白色汗衫或者黑色背心罩住下身的短裤,行走摇摇晃晃。特别是有些黑人青年上穿耐克牌的黑色背心,脚穿耐克运动鞋,好像是在模仿飞人乔丹。黑人青年喜欢运动,乔丹当然是他们的骄傲,也是他们崇拜的偶像。大多年轻女青年人上穿吊带装,下穿短裤,露出肚脐,赤脚踏拖鞋(有些涂有脚指甲油),很少见到穿裙子和高跟鞋。我从未见到有人赤裸上身的青年人在大街或者公共场所游荡,也未见到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人在大街上招摇过市。但大多数黑人男青年佩带粗大金色项链,女人戴宽大的金色耳环(的确是环)。据说这些项链和耳环都是便宜货或者仿制品。黑人女青年的头发梳得考究,无数个小辫子将头发紧紧贴在头上。听友人讲,这样的发型疏理起来至少需要几个小时,理发店的价格也非常昂贵。

在美国,你可以看到各种肤色的人。谁也弄不清谁是本国人,谁是外国人,除非他们之间相互熟悉。在商店购物,你用生硬的英语与他们对话,完全可以不用顾及语法是否正确。在他们看来,可能你用了一个他们还不熟悉的表达。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听懂你的意思,乐意为你服务。我们能看见许多很像中国人的东方人,这些人可能是中国人,也可能是日本人或者韩国人。见到这些人,如果不熟悉的话,谁与谁都不打招呼,即使在电梯里相遇,也是这样。在这些东方人的身上,看不见半点东方礼仪的影子,或许已经被他们忘得一干二净。在中国城和香港店,我们也见到过曾经相识还讲过话的一对中国夫妇,擦肩而过,甚至两目对视,硬装不相识。

残疾人受美国法律保护。所有公共场所有所残疾人专用通道,没有装电子设备的大门,都装有供残疾人使用的按钮或者电铃。所有机关、学校、商店,医院和公园等公共停车场都有残疾人专用车位,而且都设在里大门最近的地段,任何人不得占用。残疾人车辆前都挂有官方发的停车证,供执勤人员识别,违章车辆被拖车公司拖走。所有公共厕所都有供残疾人使用的设备,门外标志明显。事实上,我们在公共场所很少见到残疾人,供他们专用的停车位大多是空的。我从中田纳西回到纽黑文市,在纽约的LaGuardian机场乘公共汽车时,看见一位腿脚不大方便的残疾人,刚走到车门前,司机打开气门降低车门,让那位残疾人顺利上车。在机场,手推轮椅残疾人都是由机场人员优先将他送上飞机。

据说美国妇女没有产假(不知是真是假),婴儿和小孩不得在独自一人留在家里(正如电影《刮痧》里所说的)。在大街上和超市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妇女将婴儿放在胸前的布兜里,两只小腿悬在布兜外面自由晃荡,稍大的孩子放在手推车里。有些妇女手推两个孩子,布兜里一个婴儿,还有一两个孩子跟在身边。在纽黑文市附近的Clinton广场(购物超市)里,我们看见一个妇女胸前的布兜里有一个非常小的婴儿。婴儿的母亲告诉我们,婴儿出生才3个星期。可能这个婴儿早就随母亲闯荡外面的世界了,这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大街上看不到中小学生。但在街道上经常看到车身上写有“SchoolBus”大巴,里面坐满中小学生。也能看到,成群的中学生,胸佩标志,在大人(可能是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大学校园。特别是在耶鲁大学,几乎每天都能见到这样的参观队伍。

汽车的普及,以车代步,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大胖子。胖子是美国一大特色,随处可见,多为白人女性,体形肥大程度令国人难以想象。国内胖子比起他们来,也是小巫见大巫了。白人女胖子和黑人女

10

胖子在体形上有很大差别。白人女胖子全身臃肿,上(头和颈)下(小腿以下)小(接近正常人体形),中部(肚皮和臀部和大腿)相当肥大。黑人女胖子胸部和臀部相当肥大。胖子艰难地行走,艰难地挤进自己的汽车里的样子确实令人好笑。他们一般都衣着肥大,行动缓慢,走起路来,挺着肚皮,两手前后晃动,显得挺有精神,丝毫没有病态。我在一个超市里可见一对胖子夫妇在挑选鞋子,由于他们看中的鞋子在货架的最底层,他们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挑选,完全顾及不了自己的形象了。在一列从纽黑文到纽约的火车上,我看见一位女胖子,不断地在过道中转动自己肥大的身躯坐进位子上。

美国人很注重自己的身体,公共锻炼场所很多,设备也很齐全。耶鲁大学有一个室内体育馆,地面8层,足有16层楼高,外表看就像是一个高大的古城堡。馆内体育场馆、器材和设备齐全。时常看到人们开车到体育锻炼,在大街也时常看到跑步锻炼的人。药店或者超市里的保健品除维生素外就没有什么另外的保健品了。连娃娃吃的和喝的除了面包、巧克力、冰淇淋和可口可乐等饮料,没有其它东西。

大多数城市都有黑人居住区,区内居住的白人极少,居住条件和周围环境也比较差。黑人居住区内的超市大多只卖日用生活品,价格也比较便宜。公共汽车,出租车和运输车司机,清洁工几乎都是黑人。公共汽车内的乘客大多是黑人。街道上也能看到乞讨的黑人,但很少,看到的都是成年人。有的坐在餐馆的门前,前面放一个小盘子,让行人施舍;有的拦住你的去路,要点饭钱。在街心公园也能看到无家可归的黑人,大多是年龄稍大的中年人。他们躺在草地上或者长椅上过夜,身旁有一个黑箱子和一个手推车。黑箱子装有他的全部家产,手推车是他的运输工具。白天,他们大多拾塑料瓶和易拉罐。许多大型超市都有废品回收机,每个可以兑换5美分。我常常见到纽黑文市的Shaw’s超市的废品回收机旁,排着长长的队伍,手推车里装满塑料瓶和易拉罐,可见拾垃圾的人为数不少。在我住所的旁边,我常常见到一个黑人老头,手推车(类似于超市里的手推车)上插有美国国旗,沿街拾塑料瓶和易拉罐。他是处于爱国,还是对富有美国的辛辣讽刺,只有他自己知道,旁人不得而知。访美见闻之八:商店,购物与厕所

美国的市内并商店不多,不像国内的商店布满大街小巷。城里的商店都很小,集中在某几条街道上,而且价格都很贵。商店营业员很少,偌大的商店甚至只有一两个营业员,主要是负责收银。营业员非常客气,顾客进出店门都问好道安:“CanIhelpyou?”“Goodtoday!”这里商店的顾客一般比较少,主要是外地游客。如果就你一人在这样的商店浏览物品,倒觉得有些不自在。营业时间大多数是上午9点到下午5点,周末不营业。大多数加油站都有购买小商品(比如,香烟,打火机,巧克力等小食品)的小店铺。但美国的购物渠道很多,除了城里的小商店外,城外有许多的大型超市,还可以网上购物。购同样的商品,不同的渠道,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商店价格差别很大。美国东北部的商品一般比其它地区要贵得多。比如,Marlboro(万宝禄)香烟,我在田纳西(Tennessee)的一个加油站买一包2.4美元(含税);在达拉斯(Dallas)的香港超市买一包2.9美元(不含税8.6%),在纽黑文(NewHaven)却要4.5美元到5美元一包(含税);在网上购物只要1.4美元一包(不含税,不过,一次要买2条,邮寄费2美元)。差价如此之大,使人搞不懂。在美国购买商品,有些是要缴税的,有些不用缴税。各州税率不同,在购物#5@p上都写得清清楚楚。从购物#5@p上看,纽黑文是6%,Dallas是8.2%,一般生活用品好像是不用缴税。

在美国购物大多数人是开车几十公里到城外的大型超市,这些商场各有特色。都有很高的信誉,所经营的商品比较齐全,价格也很合理。像Wal-Mart和Walgreens等大型超市布满全国大中小城市,超市门前都有大型免费停车场。所有商店,除了金银珠宝和价格高昂的手表外都是开架的,顾客可以自由选择。店门都是有红外线设置的玻璃门,客到门自动打开。顾客自由进出,无须存包,也没有供顾客存包的柜子。商场没有像国内商场的钢窗铁栏,戒备森严,对外都没有窗户,更没有五花八门的广告宣传窗,从外形看,完全像一座大仓库。几乎所有商场都只有一层,无需电梯。在Dallas,我们见过

11

一座大型商场,它是二层结构,有自动扶手电梯,各店铺之间连接处布满鲜花,像一座室内大花园。鲜花周围有沙发,供顾客休息。所有商店、商场和超市中只有收银员和少数几个负责货物上架人员,没有监视人员,更没有全副武装来回游荡的保安。购物很安全,一般不用当心小偷的光顾,商场内也看不见“慎防扒手”之类的警示牌。不过大型超市都装有电视监视器,有明显的标牌显示提醒顾客“监视器正在工作”。大型商场的购物环境都很好。所有商店和商场都有中央空调,温度适宜。卖服装的商店都有镜子和多个宽大的试衣室,门外有人伺候。卖鞋的商店有测量脚码的器具。小提篮,手推车摆得整整齐齐。购物后,手推车可以推到店外的任何地方,甚至推回家也无人制止和干涉。

美国采用英美制。重量单位用的是:盎司(Ounce,等于1/16磅,28.35克),磅(Pound,略作lb.,等于16盎司或453.6克),液体计量单位:公升(Liter)和加仑(Gallon,等于3.7853公升)。里程单位:英哩(Mile,等于1609米)。

商店中的所有商品都明码标价,货真价实,很难买到假货。据说买到假货,可以将该商店告上法庭,获得不菲的索赔。很有趣的是,几乎所有商品的标价没有整数,都是以9结尾的小数,如:$1.78,$7.99,$3.99等等。商店中商品摆得井井有条,所有食品都标有过期日期,过期食品是不能销售的。过期的前一天,该商品减价销售。购物时留心一下日期,在该商品过期的前一天可能会买到便宜货。许多商店都开展“Buyonegetonefree”等优惠周活动。大型超市都有广告报纸等出版物,顾客可以免费取。在优惠周期间,许多商品会大幅度减价出售,购物前需要浏览一下该店的广告。减价商品一般都用黄色标签表明原价和现价。大型超市都可以办理顾客优惠卡,许多商品凭卡得到优惠价格,有些商品的价格可以优惠50%,甚至更多。所有商品都有条码,几乎所有商店都是电子收银。收据上的商品名,价格(原价,优惠价),税收,合计数都清清楚楚。柜台上没有“当面点清钞票,否则概不负责”之类的视顾客为仇敌的标牌。所有与钞票打交道的单位和个人,都精确到分,从不四舍五入。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同一个商场中,同一种商品也会标有不同的价格,特别是食品类商品,这或许是由于生产日期不同的原因,尤其是肉类。也会出现标价与实际价格不一样的情况。记得我们在Dallas的一个专营体育用品商场Academy看中一双耐克牌气垫运动鞋。标价牌上写着:原价$79.99,现价$59.99。我们觉得很好,就想买一双。当我们到收银台交款时,电子显示是$29.99。当时的收银员也不相信这个价格,就打电话给商场经理确认一下,结果还是这个价。原来是断码,只有最后两双,我们全买下了。像这样的情况是很难遇到的。在纽黑文的许多商场,我们也几次遇到这种情况。因此,我们在确定买这个商品之前,特别是一些减价商品,如果对价格有些怀疑,可以到收银台前说声:“Pleasechecktheprice(请为我核实一下价格)”。收银员都很高兴地为你核实价格。不过,有些大型商场设有电子报价器,顾客可以将商品条码在机子上照一下,价格立即出现在电子屏幕上。购买货物时,保留收据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许多大型商店的某些货物(食品除外)卖出后,如果不满意,一个月内凭收据是可以全额退货的。在美国,我们曾有4次这样的体验,而且每次都很顺利和满意。在美国商店购物,你不必担心你不会说英语。

商品明码标价,一清二楚。即使遇到一些你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借助肢体语言来表达你的意思。如在收银台前遇到实际价格高于标出的价格,如果你认为价格高而不想买,你就用手指一下该商品,然后摆摆手。收银员就会理解“你不要这个商品”的意思,将它放在一旁。如果你对价格有怀疑,你就手指向货架。收银员会理解“你对价格有怀疑”的意思,到货架前认真看一下价格标签。如果你想买广告上的减价商品,你最好拿着广告,当遇到价格与广告上不一样时,就用手指几下广告上的商品。收银员会理解“你对价格有怀疑”的意思,他会重新检查价格。这种肢体语言很有用,我夫人一人上商场时就使用过几次,很成功。

美国的许多商场都有现做现卖的食品,如蛋糕等。柜台上有一些该食品的小样品,顾客可以免费品尝。在Dallas的一个大型商场,里面有各国的餐馆,供应各国风味小吃。都可以免费品尝。在95号高

12

速公路旁,纽黑文市北40公里处,有一个大型商场,叫Clinton广场,坐落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之中,风景非常优美。该广场专营名牌产品厂家直销的服装和鞋,像Polo和Nike这样的名牌产品都在其中。也有经营食品的商店。由于是厂家直销,东西都比较便宜,有些是减价销售。美国人有拿面包沾各种果酱吃的习惯。广场里面有一家专卖各种食用酱的特色商店。各种各样的瓶装和听装果酱,琳琅满目。尽管有详细的成份说明,但没有吃过这种酱的顾客可能不会知道这种酱的味道。经营者在每种果酱的前面都放有一个盘子,里面放有薯条,面条等棒状食品,供顾客沾果酱品尝。如果每种果酱都要品尝一下,需要半个多小时,也会使你吃个半饱。

即使是美国名牌产品,在商场上很难买到美国生产,大多数是异国生产的,这大概是由于美国劳动力昂贵的缘故。几乎所有商场经营的日用品,玩具,女孩头饰,发夹,书包,儿童运动鞋等,虽然有些是名牌,但都标有MadeinChina(中国制造)。很多地方都有叫做“FamilyDollars”商店,里面的所有商品几乎都是1美元,故又称1元店。里面卖的绝大多数都是中国生产的日用产品。商店里很难买到合适的衣服,特别是女性。衣服和小包装食品都比较单调,花色品种不多。

在美国华人很多的城市都有中国城或者香港店。我去过纽约的中国城,位于Manhattan区的中东部,由横竖几条大街组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地铁可以到达,交通非常方便。走进中国城,就像到了国内某个大城市繁华的商业区一样。这里的商店招牌和广告都是中国字。商店一个接一个,商品摆到人行道上。街道车水马龙,商店内外人群熙熙攘攘,讲中国话(大部分营业员也会英文),卖中国东西。几乎所有中国产品在这儿都能买到,但价格比起国内的价格要贵得多。顾客中有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印度人,也有美国人。商环境品陈列很拥挤,经营和卫生条件都比较差。香港店就是真正意义上商店,经营中国产品和土特产。Dallas市集中了全球6000多家通讯公司和企业,也是华人较集中的城市之一,据说有30万华人。我去过Dallas的中国城和香港店,那里有一家香港店比当地的中国城大得多,经营环境和卫生条件也比纽约的中国城好得多,价格便宜得多。中国餐馆遍及美国的各大中城市。我在田纳西和达拉斯在友人邀请下吃过许多当地有名的中国餐馆,但品种不多,味道不够。据说,中国人也很少光顾这些餐馆(常是带国内客人来就餐),价格贵。有些美国人常来这儿品尝中国菜。

美国的厕所一般叫Restroom,而不是国内中小学教科书讲的WC。大街上很难找到厕所,也没有见到那儿有厕所的标牌。大型商场,公园,车站和机场等公共场所都有宽敞明亮而又清洁卫生的免费厕所,所有设备洁白贼亮。厕所内卫生纸,冷热水龙头,洗手液,擦手纸或者烘干机等设备齐全,没有臭气,倒有些谈谈的香气。因此,你根本不用担心上厕所忘了带手纸的尴尬。厕所里有供放东西的平台,衣帽钩。地面干燥,没有一滴水珠。厕所外面有饮水机,但任何厕所都是不能抽烟的。大学教学楼和机关,甚至食堂里的厕所一般都在一个显著的位置。听我夫人讲,女厕所中还设有供婴儿平躺的平台。Dallas的郊外的一个大型购物中心,里面有一个大型溜冰场,可见大到什么程度。里面的厕所设施,我从未见过。除了普通的男女厕所外,还有一个FamilyRoom,供携带婴儿的一家人如厕使用,特别是供母婴使用。进入FamilyRoom,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大屋子,摆有一个长沙发和若干个短沙发,还有一个圆桌子,桌子上有玩具、杂志和画报。设有两个卫生间,其中一个是母婴室。有一天,友人夫妇带着婴儿,和我们夫妇一起逛那个商店,来到FamilyRoom。听我夫人讲,母婴室里除供婴儿平躺的平台外,还有沙发和玩具。在这样的卫生间如厕,如同购物一样,也是一种享受。现在,我才真正明白,美国人为什么把厕所叫做Restroom。

访美见闻之九:电子货币和网络

美国是电子货币和现金货币并行。电子货币,既方便,又安全。所有大中商店、超市和餐馆,加油站都可以使用电子货币。刷完信用卡,顾客只需在#5@p上签个字就可以了,不要任何证件,手续非常简便。有些小商店和餐馆需要收现金,你也不需要带很多现金,旁边就有取款机。你不需要预先向信

13

用卡充很多钱,你尽管用它支付,可以透支2000美元,每月结算一次。到时你必须如数还清,否则会记录在案,败坏你的信用声誉。信用声誉一旦受损,你想挽回它就不容易了。信用声誉对生活在美国的人是很重要的。信用声誉差的人,很难找到为你办信用卡的银行。找不到银行,你的收入将无法进帐,因为几乎所有收入是由通过银行划到你的账户上。甚至你租房子都很困难,因为房东在把房子租给你之前是要查你的信誉声誉的。房东是不会轻易将自己的房子租给信用声誉不好的人,怕你不付房租或者赖帐。听说美国也有讨债公司,拖欠的债务由他们来讨还。因此,美国人或者工作和学习在美国的人,是不会轻易将自己的信誉卡号借给别人的。即使你向她借钱,他如同意,也只会给你支票。所有现金支付都可以在网上进行,兑取现金(包括支票)在机器上进行,银行柜台办理现金支取是需要收取手续费的。到美国留学或者作访问学者,第一件大事可能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银行,申请一个信用卡了。

网上购物是美国人重要的购物方式,网上购物需要信用卡。声誉度很高的网上购物公司的东西都非常便宜。例如,以Marlboro(万宝禄)香烟为例,我在《访美见闻之八:商店,购物与厕所》一文中已经说过:Marlboro(万宝禄)香烟,在田纳西2.4美元一包;在达拉斯3.2美元一包,在纽黑文要4.5美元到5美元一包;在网上购物只要1.5美元一包。

这些网上公司经常有些促销活动,在此期间很多商品价格很便宜,甚至不要钱。说起来可能令国内人不信,但事实确实是这样。例如,我儿子为我在网上买了2块数码照相机的存储卡,每块128M的存储卡30美元。收到卡后,寄回#5@p,每个退回20美元。事实上,每块128M的存储卡只需10美元。又例如,我们在网上买了两盒RW空白光盘,每盒100片,价格是45美元。当我们寄回#5@p,全额退给我们90美元。在美国很少看到电器和家具商店,原来很多美国人习惯在网上购这些商品。你只需登录有关网站,选中物品,网上出现许多商家的价格,供你比较和挑选。选中商品和数量,填上信用卡号。商家会给你来个Email,告诉你:钱已经被划走了,所购的商品会在几天内送到你家。如不满意,3个月内退货,你付的钱全额退还,不讲二话。买家图的是实惠,卖家遵循的是诚信。

美国的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你所需要的信息都可以在网上查到,包括某人的驾驶和信用声誉。除购物外,购买飞机票,火车票,公共汽车票和地铁票,交通路线图,公园门票,电影和音乐会票等待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无须现场购买。在美国期间,这些票,我们都是在网上购买的,而且手续非常简便。因此,在任何地方和场合,看不到像国内那样形形色色的票贩子。在网上购飞机票时,只要你打开相关的网站,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各家公司的行程路线,价格和机票行情一目了然。通过比较,选中合适的公司,确定时间,填入你的信用卡号。公司会很快给你来个Email,给你一个密码,你可以用打字机打下机票。利用此机票在机场Checkin也非常方便。机场有自动Checkin电脑,你可以自行Checkin,也可以在柜台Checkin。

在美国真正感到网络带给人们极大的方便,不但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节省了钞票(至少节省了购票交通费或者手续费,咨询电话费)。特别是初来美国的外国人来说,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如果你能利用网络,你就能在网可以查到你需要的任何信息,买到你需要的任何东西,只要你有信用卡。不过,像短期访问或者旅游观光的人是办不成银行信用卡的,购物和购票就只好用现金了。在美国人看来,上不了网,可能比停电还难受(我们在美国3个月从未遇到停电)。

美国交通四通八达,网络信息也非常丰富。我在《访美见闻之一:高速公路,出口和堵车》中提到过,只要你登录在网站/directions/main.adp。搜索起点A(街道的门牌号码)和终点B的名称,你就可以找到非常详尽的公路地图。它表明你出家门沿什么大街到什么大街,在什么地方上几号高速,在几号出口转几号高速,再在几号出口转几号高速,在几号出口道什么大街等等。每段之间的距离多少,行车时间;到目的地的总里程和行车时间是多少等等,都一清二楚。既有整体地图,也有分段地图(这些地图都是彩色的)。我们在达拉斯的时候,我的友人驱车带我们去西

14

部牛仔旅游城市-FortWorth市。出发前,他在家用打字机打下路程图。这样作是必要的,美国的高速网络纵横交错,出口有非常之多,稍有不慎,就会上错高速,下错出口的。我友人行车时,将地图放在方向盘上。按照地图一路顺利到达目的地。我儿子在耶鲁读书两年,尽管离纽约只有80英里路程,还没有开车去过纽约。他驱车到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接我们时,也是事先打下路线图。他驾车,他的女朋友看着地图,一路顺利到达纽约机场。

美国人离不开网络,但大街小巷看不见网吧和游戏厅。大学生由学校免费提供的Email地址,上网账户和账号。学校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通讯都用Email进行,甚至学生递交作业都要通过Email来完成。我在许多大学的计算机房和图书馆的网络厅里上过网,网络速度都非常的快,查阅资料非常方便。我也常用这些机子上上国内网,看看国内新闻,收发电子邮件。我没有看到一个学生在玩电子游戏。作为访问学者,免不了与学校的办事员打交道。每到他们的办公室,从来就没有看见有人在网上玩游戏或者浏览一些与工作无关的网页。他们忙于工作,发送Emails,处理或者回答一些问题。住在学校公寓里的留学生宿舍一般都有免费的宽带网线(上网费用包含在房租里),学生在宿舍上网很方便。住在校外公寓或者民宅里的学生,大多通过电话上网(另连宽带网线,费用不菲),网速就低得多了。一般地,他们还是去自己系里办公室或者学校公共机房上网。

据我了解,美国各大学网站没有BBS。BBS好像是中国的特产,很多留学生很留恋国内的BBS。在美国,有一些由华人创办的中文网站。有些网站是可以自由地发帖子的,类似于BBS。中国留学生可以在这些网站上发表文章或者传播一些国内小道消息。有些网站已经成为中国留学生交流的园地,联系纽带和桥梁。有些网站为了鼓励它的网民多发帖子,按帖子打分。积分到一定要求时,可以免费在该网上下载电影什么的,大多是中国电影和电视剧。如果有人下载了某个电影和电视剧,这些电影和电视剧就在留学生中相互发送,广泛传播。我儿子在一位校友那里下载了一部40集的《天龙八部》,我花了整整三天,一口气把它看完了。真过瘾!

美国的通讯非常方便,大部分人使用的通讯工具是手机。街头和公共场所到处都可以看到公用电话亭,一次投入25美分的硬币一个。我和我的友人都没有用过公用电话,不知25美分通话多长时间。手机通讯是非常方便的。有些通讯公司免费提供手机,只收每个月的入网费(大约30美元左右)。每月免费国内通话300分钟,每天的晚上9点到次日早上7点和周末,免费通话全国,无论长短。国际长途每分钟也就2到3美分,真是便宜到了极点。个人固定电话按月收取安装费(12美元左右),市内电话是免费的,其它通话用磁卡比较便宜,其价格各个通讯公司不一。

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