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动研究报告

教育教学行动报告

用爱与微笑育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霍懋征老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座右铭。她说:一个老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他们。在她的眼中,“没有不可教育或教育不好的”学生。她爱每一个孩子,“相信人人都可以成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佑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更加要学会用爱与微笑来育人。

一、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唯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能有你这个老师,尤其是后进生,爱之深切,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激情。如果对学生一味地严格,不给学生以关怀、体谅,表面上看,学生非常听话,甚至做得很好。但时间长了,学生见了老师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害怕之至。学生长时间处于这样一种被动压抑之中,将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一种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厌学、退学、逃学、辍学等。我的宗旨是我一见到学生就微笑,笑中有爱、有关心、有鼓励。当你以自己的快乐心境感染着学生,并对其充满爱心而学生做出相应的信息反馈给你时,你又怎么可能不持之以恒的“诲人不倦”?当你深入了解学生,被他们认可为“良师益友”,师生间就会形成一种默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不起眼的表扬、一个中肯委婉的指正,有时都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爱老师、自然也爱老师所教的学科,即“亲其师、信其道”也。 漫漫的,你的学生就是你的朋友了,你付出的爱和微笑就有回报,孩子们变乖了,听话了,成绩也就进步了。

二、老师要用自己对学生的爱去感染学生。

教师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诉学生,老师对他们是非常关怀和爱的。我有一个学生叫汪静静,在我班读书时就是一个困难户,身上总是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白衬衫,在我的记忆里没有看到她穿过一件裙子,因为家里比较的困难,所以学校无论举行什么活动她都不参加,在哪儿她都是默默无闻的,不引人注意。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这个孩子的爸爸在一次车祸中丧身,这对一个本身就困难的家庭是一个多大的打击,家里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她马上就面临失学的危机,当我了解情况之后,马上就和她的妈妈联系,她妈妈也不想她的女儿失学,但家里实在太困难,她一个人还要负担一个儿子读高中,这对与一个农村妇女来说,困难实在很大,更何况在农村,普遍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因此,汪静静的失学可能性非常的大。怎样帮助这个可怜的孩子呢?我想了很久,当我再次去家访时,我给我的学生买了一件裙子,一个书包,我告诉家长,我不想让我的学生在我的手中流失,我一定要帮助她们全家度过难关。我找校长,校长答应给她申办最低生活补助,我就负责她的学习和生活,这样,汪静静在失去亲人的同时,她没有被社会所抛弃,她还得到了老师和学校以及同学的爱与关怀。她的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打垮,而是坚强的站了起来,从此之后,她更

加发奋刻苦学习,成绩进步非常的大,其他学生看到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关爱自己的学生,他们也感染了,纷纷对汪静静伸出援助之手,这个给她钢笔,那个给练习本,还有的学生叫自己的妈妈给汪静静编织一件毛衣送给她,等等,让汪静静这个苦孩子,在集体的关怀里健康的成长。同时,我在学生的心目中的地位也提高了,让我的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教育。一个老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好他们。一个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塑造灵魂者要先做到心灵美,这是真、善、美的先决条件。

三、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

教育必须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循循善诱,批评既然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应如此。批评是为了学生更健康地成长,呼唤学生心灵的一种教学方法。批评应该像习习的春风,总是饱含着使万物复苏的温暖。

一次,因连续熬夜,早上起床后感觉精神恍惚,吃过早饭,带着烦躁的心情走进教室,教室里桌子摆得歪歪扭扭,学生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不知在干些什么,心里冒出一股莫名火,“都五年级的学生了,还是这么不知好歹,桌子这么乱,也不知道摆一摆,早来了也不开窗户,也不知道读书??”冲着学生发了一肚子火,然后气呼呼地走了(去办公室)。

开始上课了,心中的火气依然没消,看什么都不顺眼,学生回答问题也不就积极,课堂气氛依然沉闷,终于熬到下课,我走出教室,只听身后传来了孩子们的议论声:“老师今天怎么了?怎么这么凶?”

是啊,我今天到底怎么了,不该把个人的情绪带进课堂,一种惭愧和不安涌上心头。第三节课,我调整心态,面带微笑走进教室,郑重地向学生道歉,学生们笑了,笑得那么灿烂,在愉快的气氛中,我们开始了学习??。

四、情感互动,共育下一代。

“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师”,即父母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每个家长的心愿都是想要自己的孩子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健康孩子。教师应多从爱孩子的角度出发与家长沟通,共同探讨科学的育人方法。

以前为了能树立威信,有良好的课堂纪律,我上课的时候经常板着面孔,以严厉的目光对待每个学生,上课时只要有一个学生讲话,必然会受到我严厉的批评。经过一段时间,我虽然能控制住课堂上的纪律,可总觉得课堂上哪里不对劲。感受着每个学生望我时畏缩的目光,回想着课堂上死一般的沉寂,我开始思索。一天,我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感悟到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才明白我的课堂如一潭死水的原因,是我严历的目光切断了学生的思维,是我冰冷的面孔熄灭了学生心中的热情。如何激活我的课堂,让学生们能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呢?我陷入了沉思。对了,微

笑是人类最美丽的表情,微笑的面容是最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

第二天,当我满面春风地出现在课堂上时,学生们的眼中充满了猜疑。当我微笑地鼓励每位学生发言时,学生们更是感到了惊异。当一堂课结束时,学生们的脸上一片茫然。就这样,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总是以最亲切的笑容面对学生,而学生们也慢慢地被我感染,脸上开始有了笑意,课堂上的气氛也渐渐地活泼了起来。在课间,每当我给学生一个真切的微笑时,他们也总会回报我一个更加灿烂的笑脸。

对于家长,他们对老师是尊敬的,他们更喜欢平易近人、一见如故的老师,如果一位老师一见到家长的面,就是告状,把他的孩子的缺点毫无保留的汇报,并且只讲缺点不讲优点的话,我想这位家长下次再也不想和这样的老师进行交流的,因为在家长的眼里,自己的孩子还是拥有许多的优点的,而老师竟然说自己的孩子毫无长处,这样的做法会有两种结局,一就是有的家长会丧失培养孩子的积极性;再有就会出现家长以后就不会配合学校和老师搞好学校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作为老师,要处理好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对家长不能一见面就是告状,应用真诚的心和家长一起想办法,来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我班上就有这么一位学生,就是不喜欢做作业,课堂作业如果老师不盯着就不做,家庭作业也只偶尔做一下,因此这个孩子的成绩急剧下降,我看着就着急,因为学生成绩下降,最先知道的应该是老师,我也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个不好的消息告诉家长,因此我就请家长到学

校来。见到家长,我首先肯定的告诉家长,该孩子是相当聪明的,我把孩子在我督促下完成的课堂作业给家长翻阅,并告诉家长该孩子在课堂中的优秀表现,使得这位家长也不断的告诉我他孩子在家里是如何如何的可爱。这样,就拉近了老师和家长的距离了,为下一步的交流打下了结实的基础,在这时,我就说,该孩子的家庭作业我已隔了许久没看到了,是不是家里的事情太多?这位家长马上就说,是这段时间,他们家忙于装修,所以孩子有没有写作业就没有管了,并表示一定配合好老师把孩子的成绩追上去。因为家长的鼎力配合,该生的成绩进步相当的大,我不失时机的告诉家长,给家长报喜,这位家长非常的感动,并且说把孩子交给我们他们又满意又放心。

“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高尔基)。教师是爱的使者,因为“爱”,学生的成就和幸福成为了自己的收获;因为“爱”,昔日的学生成为了今天的朋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是具有感染性,也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感情可以相互影响,作为教师,应让爱与微笑永远充满自己的心田,用爱与微笑教书育人,培养好祖国的下一代。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育创新行动计划阶段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行动计划阶段研究报告

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 陆一平

一、 研究背景

历史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左右人类未来,信息构成生存基础。人们的生活、思想、沟通、学习方式等也随之将发生巨大的变革。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时代的要求引发了“教育上的第四次革命”,引发了学习者学习、思考方式的改变,引发了教育内容、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改变。这使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为语文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

语文教育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早在19xx年12月,江苏省教委就召开了著名的“南通会议”,颁发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把语文教育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使语文教育姓“语”:要致力于为中小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养成良好习惯,做到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要做到“三个防止和克服”——防止和克服教育中的形式主义,防止和克服架空分析思想内容,防止和克服搞繁琐的应试训练。19xx年,教育部又投入巨资进行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作为实施跨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构建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实验区轰轰烈烈的实施,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与贯彻,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又迎来了新的春天,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所有这些,为我们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创造了很好的契机。

虽然“南通会议”、“徐州会议”之后,特别是实施创新教育、推行新课程改革之后,语文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语文教育的问题很多,其突出表现为:教育目标比较单一——认知目标几乎成了教育的唯一目标,忽视了情意目标,以及指向学生的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和交往意识诸方面的目标,忽视了教育目标的素质化;教育过程比较简单——教师教的过程总是占据着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的过程往往少得可怜或只是形式而已,教师仍然顽强地固守着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语文教育的过程也便成了学生跟着教师去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的过程,语文的应用能力、学习语文的态度被粗暴地淡化了、忽略了、抹杀了;教育途径比较狭隘——语文教育的实施被狭隘地圈定在语文课上和学校内,忽视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结合,学习与生活的结合,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结合;教育评价比较绝对——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评价往往采用“一张试卷见分晓”的绝对评价法,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指标权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以上问题涉及到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这种现状呼唤着语文教育的整体改革。

我校进行语文教育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我校是武进区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第一所民办学校,是武进教育闪光的窗口,拥有一流的师资群体,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促内化”的方式,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地得到更新,这为我们进行语文教育改革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漫谈主体性课堂教学”、“漫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漫谈语文教育的质量标准”等学术沙龙活动为我们进行语文教育 1

作了理论上的准备;省教育科学“九五”立项课题“‘学习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为我们进行教育改革作了经验上的准备;武进区教育局领导对我校教育改革的大力支持,校领导对语文教育改革的强烈意识和身体力行,更为我们进行语文教育改革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二、理论思考

1、概念界定

(1)创新:是指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新点子??的行为。这里的“新”,不仅指新发现,更指新发展。

(2)教育创新行动:是指基于创新教育和新课程的理念而实施的教育行为。它所追求的目标和价值,不是理论上的突破和建树,而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引起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实践活动的改善。

2、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本课题的哲学基础;现代脑科学对人的研究是本课题的生理学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语文教育论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堂标准》是本课题的理论基础。

3、研究目标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行动计划》确认的定位于学生的目标是:在规定的期限内,基本实现所有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和基础学力普遍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需要充分发展。具体来说,要求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能做到“六会”: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会书、会做。会听:听人讲话时注意力集中,会理解内容,抓住要点,并养成边听边想的习惯;会收听、收看程度适宜的广播、电视。会说:会用流利的普通话当众说出要说的意思,做到口齿清楚,声音适度,态度自然。会读:会读那些小学生必读的书,会把书读好,对佳作妙文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会写:会有真情实感地写作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逐步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有中心、有条理。会书:会写一手漂亮的硬笔字和软笔字。会做:会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和习得的语文能力进行交往等语文实践活动。(具体目标系统另订)

另外,通过研究,为形成现代化的语文学科课程体系、先进的教学操作系统、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和富有成效的教学管理系统作出有效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立体的、开放的语文教育新模式,大面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三、研究内容

1、课程改革

(1)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建立开放型的双线课程结构。

教材教学线和实践教学线,共同构成语文教育的双线课程结构。

教材教学线结构,即围绕教材规定的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学习教材中规定的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规律。它既是语文教育的基础,也是双线教学的先行官。

实践教学线结构,以教材教学线为基础,拓宽语言实践的范围,加大言语实践的力度。它以学生的言语实践为中心,进行必要的教学活动。鉴于目前学生课外阅读“量少面窄”,开设“自由阅读”课,增加阅读量,扩展阅读面。“自由阅 2

读”课上规定必读篇目,提供选读篇目,做到必读与选读相结合。(具体篇目另订)鉴于目前学生言语交际能力不强,开设“言语交际”课。“言语交际”课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为主要内容,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划分成若干系列;以自主学习和自我训练为主,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自由阅读”课和“言语交际”课为每周各一课时,从现有的课文课时计划中列支,不占用其它课时。

(2)拓宽创造性学习的课程渠道——构建语文学科性的课外活动体系。以往的语文课程教材主要是为教师讲授提供蓝本,很少为学习主体——学生的主动活动提供服务,不利于学生语文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此,必须有计划地增设以语文应用为特征的课程实施形态,与原来以语文知识构建为特征的实施形态成为互补体系。

(3)强化课程的整合性——重组现有课程教材。课程现代化是新世纪教育的必然走向。课程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实现课程范式从“主客二分”(把儿童和教育内容看成是对立的,要么出发和落实于作为客体的内容上,要么出发和落实于作为主体的儿童上。)向“整合”的转型。树立“整合”的价值观和“三基一个性”(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个性健康发展)的整合中心。创建“整合”课程是实现课程范式从“主客二分”向“整合”转型的具体操作方式。作为基层学校,我们无权也没有力量创建 “整合”课程,我们可行的策略是重组现有课程教材,以实现“主客二分”向“整合”的转型。

2、教学改革

(1)强化目标意识——构建教学目标及训练落点体系。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 它能把知识具体化、系统化,从而使“双基”训练落到实处;它以学生为描述对象,从而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另外,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学目标的层次制约着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步骤,能使教学活动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中。但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缺失、模糊、单一普遍存在,因而训练落点往往随意性大,训练效果差。为此,我们决定构建教学目标及训练落点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以下方面:

①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及训练落点;

②分年级的教学目标及训练落点系列;

(2)实施主体性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性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内因,教师教材是外因,教师的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语文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语文实践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益的语文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我们实施主体性教学的要点是:

①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相信学生、贴近学生;

②角色置换:教师是学生主体学习的引路者、点拨者,而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③给予权利: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每节课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20分钟;废除机械性的串讲、读讲;要给予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思维 3

的空间。

④教会学习:通过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教会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⑤落实抓手:在教学中要做到六个一点——距离近一点,思路明一点,落点少一点,过程细一点,底面宽一点,愉悦多一点。

⑥构建模式:构建“自主创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群。

(3)重视朗读教学——把朗读作为联结主导与主体的中介。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朗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外显形态之一。不仅如此,朗读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具有相当思维负荷的朗读,更是联结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之中介,在语文教学中要给予足够重视。对于朗读教学,我们倡导“三有一条线”:

“三有”:读前要有明确的目的,读时要有充分的时间,读后要有适切的评价。

“一条线”:把朗读作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主线。

(4)重视写字教学——把写字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写字不仅是一种技能训练,而且也渗透了美育、德育、体育等教育。对于写字教学,要确立三个观念,做到四个结合。

三个观念:写好字是育人的重要一课;写好字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

四个结合:识字与写字相结合,描红与仿影相结合,临贴与入体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5)重视作文教学——突破作文教学中僵化的思维模式。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薄弱环节。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四个“脱节”:作文与生活脱节,作文与做人脱节,读与写脱节,写作技巧与想象脱节。因此,必须进行作文教学的改革。

①倡导“生活作文”。

②倡导“想象作文”。

③构建“读写结合”训练系列。

④扩大写作量。

3、评价改革

(1)改革评价方式——构建科学化开放化的评价体系。实施适切的评价,是进行语文教育整体革新的保证。为此,我们决定构建科学化、开放化的评价体系:

①改一元评价为多元评价。

a、改单主体评价为多主体评价。

b、改评价内容的单一化为全面化。

c、改评价方法一元化为多元化。

②改绝对评价为相对评价。

(2)改革考试制度——实行新颖的考试制度。与评价方式的改革相适应,必须进行考试制度的改革。这种改革包括以下三方面:

①为什么考。

4

②考什么。

③怎样考。

(3)实行等级制——淡化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分数观念。精确的分数是一种静态评价,这种评价没有着眼于学生的动态发展,显得机械和僵化,缺少必要的模糊、弹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学生从小在分数的熏染下,把追求分数作为学习的主要甚至唯一目的,忽视了自身全面、生动的发展。等级制是淡化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分数观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①实行多个梯度的等级制。

②实行一体化的等级制。

4、管理改革

(1)加强教研组建设——开发教研组的研究潜能。教研组是以教学研究为主的教学管理基层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是其最重要的职能。但现在部分教研组往往是“只教不研”,或“研而不深”。教研组的这种状况与语文教育整体革新行动是极不协调的。语文教育的整体革新行动对教研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教研组的建设,开发教研组的研究潜能:

①选拔和培养好教研组长。

②建立教研组和研究小组联度制。

③加强集体备课。

(2)加强调查研究——把调研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杠杆。我们实施语文教育整体革新,目的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彻底改变语文教育“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因此,对语文教育的质量不能有丝毫放松,必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测调控。调研是这种检测调控的有效手段。应多层次、有一定密度地进行调研。

(3)组织语文学科性的系列竞赛——正确导向语文素质训练的着力点。竞赛是考试的补充。好的语文学科竞赛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调节学生学习语文的节奏,更可以正确导向教师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着力点。可以组织多个维度的语文学科性的系列竞赛。

四、研究过程

本课题20xx年月12月20日被批准为常州市教科规划项目“十五”重点课题,20xx年4月启动研究,经历了框架性地全面准备与启动,有重点地实施与推进两个阶段。目前处于有重点地实施与推进阶段。

本课题自启动以来,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开展了扎实有序的研究工作:

1、构建了立体式的课题网络

围绕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我们从小学语文教育的实践出发,梳理问题,构建了立体式的课题网络:

(1)自主创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

(3)小学语文形成性测试的研究;

(4)日记作文教学的研究;

(5)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古诗文的研究;

5

(6)低年纸趣味识字的研究;

(7)指导学生撰写毕业小论文的研究;

(8)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9)基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10)小学语文教师校本培训的策略研究。

以上十个子课题,都来自小学语文教育的实践,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我们的目标是“小中见大”,把每个课题都做得扎扎实实,把每个课题的成果都转化成我校小学语文教育常规。

2、构建了《小学语文教育创新行动计划》

经过近半年的时间,在广泛的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小学语文教育创新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先后进行了七次论证,八易其稿,它是对我校小学语文教育原有成功经验的继承,是对现有小学语文教育的整体革新,更是对未来小学语文教育的合理预期。

《行动计划》近万字,共分五个部分:行动背景、行动认识、行动目标、行动策略和行动措施。其中行动策略是重点,又分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评价改革和管理改革四个方面。《行动计划》是我校小学语文教育革新的蓝本,在我校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3、制订了《语文教学改革指导意见》

作为实施新课程的重要切入点,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本课题深化研究的标志性产物——《语文学科改革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已制订完成。

《指导意见》的制订把握了下列要点:

(1)继承性与规范性。首先要对过去的东西进行判断与筛选,把改革的精神毫无疑问地沉淀下来。其次把必须坚持的精华通过规范性的文件确认下来。

(2)研究性与变革性。研究性是指进行探索,它可以成功,也可以失败。变革性是指把研究后达成的共识转化成工作抓手。

(3)民主性与学术性。所谓民主性,就是要多方参与,反复论证,不搞“一言堂”和“独断论”。所谓学术性,是指《指导意见》的制订或修改过程中对学术的崇尚。

《指导意见》的制订把握了下列要素:

(1)关于理论基础;

(2)关于课程;

(3)关于课堂教学;

(4)关于学科实践活动;

(5)关于评价;

(6)关于学科教学研究;

(7)关于学科相关的管理问题。

4、架构了自主创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研究,我们架构了自主创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创新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朗读(包括默读)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对话为平台,以语言实践为抓手,凸现三个自主:学 6

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选择学习伙伴。

该模式着重从三个层面进行了变革:

(1)教师角色的转变。角色转变是理念系统重塑的核心。诸如教师是朋友、 学习的组织者,是平等对话的首席,等等。我们提出了四句话:①蹲下来看孩子;②走近学生,走进学生;③师生是共同的学习者和研究者;④鼓足教育期待的风帆。特别是教育期待,它是催化剂,催化创造的意识;它是播种机,播种的希望越大,收获的果实越多;它是童话的圣殿,将学校变成学生的精神家园。

(2)教学设计的改革。①教学设计的开放化:a.教堂目标的开放(倒三角的三维目标);b.教学内容的开放(可选择性);教学方法的开放(以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师的教);教学过程的开放(以课堂为轴心,向前后延伸);教学评价的开放(多主体、多元);教学交往的开放(师生互动)。②教学设计的结构化:a.块状结构(块状结构代替线性结构);b.组织结构(个别学习、对组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情景表演和学生执教);c.行为结构(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还给学生)。③教学设计的弹性化:a.教学容量的弹性化(设立机动模块);b.教学节奏的弹性化(与学生的思维、情绪协调同步);c.教学目标的弹性化(预设的与动态生成的目标相结合)。

(3)模式的特点和构成要素。①特点:a.双边共时性;b.灵活结构性;c.动态生成性;d.综合渗透性;②要素:a.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b.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c.培养学生质疑和要求学生会倾听;d.加强文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e.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f.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

5、编著了《美文赏读》

为了拓宽学生课外阅读的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强的阅读能力,我们组织人员,花大力气编著了60万字的系列课外读本——《美文赏读》。

《美文赏读》从一年级至六年级每年级各一本,每本精选中外当代、现代美文60篇。我校制订了具体的关于《美文赏读》的阅读意见。

《美文赏读》投入使用后,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6、改革了小学语文教育的评价

(1)改革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着力于四点:①教学设计。一堂课的好差全在于设计,因为现代理念,对学生学习活动的适应性,现代手段的运用,都充分地体现在设计之中。②学生的参与程度。它主要指参与的面和活动的空间。③学生的学习情绪。这主要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的学习氛围。④学生的学习水平。它内含了问题和学习策略的真实暴露和学生思维的精彩呈现。概括起来就是“设计、参与、情绪、水平”八个字。

(2)改革了小学语文的测试

我们以形成性测试为我校小学语文测试的主要形式,编制了校本化的、系列化的小学语文“单元形成性测试卷”和“期终形成性测试卷”。测试卷的内容、样式等诸方面与传统的测试卷比较,有较大幅度的改革,真正体现了怎样教就怎样考。

7

形成性测试卷以激励为宗旨,从能力立意出发,分“基本知识、积累运用、小练笔、拓展创新”四个部分。“拓展创新”是这套形成性测试卷的亮点。它着眼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在新的情境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研究成效

1、定位于学校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带动和形成了小学语文教育这门优势学科,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向周边学校辐射了许多研究成果,为我校树立良好的品牌,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在星辰实验学校,小学语文教育这方土地,是最活跃、最吸引人的沃土。

2、定位于教师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校四十二名小学语文教师,有近80%进入了研究的状态,开始成为实践的思考者,思考的实践者。近两年来,有六人次获得武进区级及其以上评优课一等奖,成功地对外上观摩课、研究课近一百人次,先后送课下乡十二次,所到之处,都引起了当地教师极大的反响。近两年来,我校小学语文教师有近五十篇论文获得武进区级以上奖励,其中获得省“教海探航”征文奖励的三人次,省“新世纪园丁论文大赛”奖励的五人次,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的四十余篇。

3、定位于学生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的语文需要得到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学生在朗读、朗诵、演讲、口语交际、习作、书写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水平得到家长、教育界同行及社会各界的一致称赞。学校先后编辑了《日记精选》、《学生毕业小论文精选》及《星空》等书刊,在社会上引起一定的反响。

六、问题讨论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

(1)关于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这样前测、后测的数据资料及个案材料收集得不够,今后要注意综合运用实验法、案例法等教育科研方法,收集翔实的数据资料和个案材料。

(2)关于课题的实施规划

鉴于本课题是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整体革新,所涉及的面比较广,所涉及的教师比较多,因此需要制订具体的、针对性较强的研究规划,目前本课题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研究计划较笼统,不利于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展开。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