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行动研究报告

行动研究报告

                                                   

                                       教育科学研究院

                                     学科教学(思政)

                                          学生:范杰

   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思维的教学改进行动

    【摘要】课程改革之初,一些专家过于强调“先破后立”,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方法被否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虽然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或正在发生转变,未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在实践中借鉴或运用的教学方法,使得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较难实现根本性的改变。本文通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教学设计,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能够让教师形成科学的生成性教学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从而建立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生成性   实践    语文教学

研究案例分析与讨论

进行顶岗支教工作大约已有两个月左右,学校位于大山深处的小山村里,交通闭塞。所以,在这里工作这段时间最大的感触可以用一个词语表述,那就是落后。我的教学活动的进行同样产生了各种的困难,经过仔细分析得出结论,环境在制约教育。旧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导致新课改所倡导的相关教学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几乎不能完成。

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情感交流,沟通以及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面向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进行科学的教学规划。基于上述理论,我以教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学活动和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观察,我发现在课堂学习中几乎没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沉闷,导致教师讲课淡而无味,学生听课无精打采。通过对多个班级进行听课,我发现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导致一系列的不良结果,诸如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不愿参与课堂活动,大多情况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等,甚至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抵触心理。多位老师也为这种情况而苦恼,最后做出这样的总结:农村孩子就是这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闭塞的环境让当地学生对学习有了一定的扭曲心理。而对于学生的探访得知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大多数学生愿意努力听课,但觉得很难融入学习氛围。

至此,通过两者对比以及对相关资料的查阅我判断在这一领域确实存在了教学方法的误区,有必要对该问题展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法运用的行动研究。深入分析教师与学生很难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原因以及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学理念。

案例 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思维的教学改进行动

第一轮教学改进行动

一.研究背景:鹅屋乡中学初一(75)班共24名学生,使用人教版上册,研究者已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工作。

二.问题的界定:根据以上对当前鹅屋乡教育教学现状的分析,在经过细致的查阅资料,研究者界定了本次行动研究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教学设计,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能够让教师形成科学的生成性教学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从而建立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三.研究对象:教师与初一(75)班学生

四.提出假设:

1.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活动中很难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活动,在生活与学习中难以协调师生之间关系。

2.学生对语文这一科目缺乏学习兴趣,产生抵触心理

3.学生心理方面问题,如缺乏勇气,自信心,难以与人交流

4.课堂教学氛围过于严肃,教师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导致学生难以融入课堂环境

五.初步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调查。

1.学生难以融入课堂学习原因

2学生消极参与课堂活动原因

3学生与教师难以进行心灵沟通的原因

六.调查对象:本班学生。

调查问卷

1.请问你在平常课堂学习中表现积极吗?

2.请问你经常与教师进行关于学习与生活上的交流吗?

3.请问你消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原因有哪些?

4.请问你经常自主探索关于学习方面的问题吗?

5请问你愿意与老师进行心灵沟通吗?

调查结果

1.75%的同学表示对语文这门学科有强烈的学习兴趣

2.在与个别学生交流时,只有3名学生认为自己能比较主动的参与课堂生活,与我所感受一致。

3.认为存在心理方面的原因,诸如缺乏勇气,自信心等因素导致学生在回答方面露怯。

4.剩余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太差,很难跟上教师讲课节奏

5.学生不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表现不积极原因在于“跟风”,在其他同学没有积极举手或表现时,采取沉默。

6.从自我分析中,我认为我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没有着重赞赏学生,没有考虑刀气心里所想,没有有效的沟通

七.教学设计的制定

1.设计专门的课堂活动,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活动更好的互相了解

2.开展小组积分制,通过课堂表现及发言状况来对小组进行激励与促进

3.活动中,教师应着重尊重学生,赞扬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与学习兴趣

4.采取互帮互助合作解题方式。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减少压力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具体步骤: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文章主旨然后检查小组活动情况。并请一个小组宣读自己所总结的问题答案。其他小组进行发表不同见解或补充,并进行计分。

八.教学设计实施

 针对课本其中一篇文章《看云识天气》来展开教学研究。着重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回答问题成效,小组讨论情况以及学生上课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等方面的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学会如何随机应变的思考与行动,应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来驾驭教学环节,合理的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简案:第一轮教学改进行动

十.观察与反思

1.教学活动结束后,研究者进行了细致的材料搜集和整理工作:

(1).仔细回忆教学过程,分析教学内容效果,学生学习情绪

(2).选取几名学生进行交谈,了解听课情况,着重听取学生对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反应及看法。

(3).收集小组组员作业,与组长共同批阅并进行交谈

(4).参与听课教师的评课,与相关听课教师就相关教学问题进行交流

(5).自我回忆教学过程,回想在每一个生成性教学环节当中自己的课堂表现,生成性效果有没有达到等问题

2.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思考,与各位听课教师以及学生们所反馈的信息。研究者发现改进后的新型教学模式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活动参与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起了积极性与自信心,许多学生不在害怕回答问题.

 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方面,基本上实现了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符合新课改强调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的关系,基本上形成了和谐的教学环境,改变了以往旧的教学理念。

虽然整个研究过程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灵气,并通过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但通过分析与反思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整个课堂环境是好的,但研究目标还是没有实现。新课程强调,教学目标应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本轮教学过程中,研究者在知识与技能以及过程与方法方面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但自我发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层次没有进行很大的改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在新课改中提及的情感是一种广义的情感,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承载的启发、渗透和感染的过程。教师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装在头脑中,有意识地、自觉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教学的灵魂,使学生逐步形成我们所期盼的健康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回想上一轮教学过程,教师只是着重强调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进,只是通过一些方法和途径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感兴趣才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而没有从本质上,从价值观念上养成良好的学习情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念。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支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寓情于教,用真诚的情感去打动去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人生的真,善,美。最后,如果学生习惯这种教学模式后会不会又回到原来的起点?可能又会产生厌倦的心态,这与我们行动研究的理念是相悖的。

第二轮教学改进行动

一.    问题的深入界定

经过上对第一轮教学改进行动的深刻反思与总结,研究者将行动研究的问题大胆地进行了如下的深入界定:合理制定和实施教学设计,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尤其是教师教学态度,着重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学生学习情感与态度入手,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念从而坚定学习目标。

二.       教学设计制定

此轮教学改进行动的教学设计做了很大改进,研究者在肯定原有教学方法上进一步调整。主要通过多媒体等相关教学设施观察与探索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接受能力。研究者按照教学改进行动研究需要重新调整了相关教学顺序,通过流程的改变以及多媒体的辅助来进行研究,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真实的情感, 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三.教学设计实施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案:第二轮教学改进行动

四.   观察与反思

1.教学活动后依旧采取上一轮的资料收集,得出以下分析与反思。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生活性的特点,使其形成一种实践的,开放的教育活动。尤其是对于语文这门学科,它本身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既有亲情,友情,爱情,也有爱国,爱乡之情,有坚持真理,鞭挞邪恶的情感,也有珍视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所有这一切,构成了这门学科多姿多彩的世界。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内涵,运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和其中所渗透的人生哲学,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受到熏陶。

本次行动研究着重强调这一观念,主要围绕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进行分析。本轮研究基本上实现了教师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通过用心与学生交流,使学生从文章中寻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才能实现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其次,研究者通过反思与分析总结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具有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树立好自身形象至关重要。在教学态度上要遵循“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的观念,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在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的同时,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以亲切的态度,饱满的情绪和热情真诚地职业道德和学生交往,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在本轮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好地融入课堂,通过学习文章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情,并能各抒己见,效果是很好的。通过一轮接一轮的讨论与交流,学生能够寻找到关于母爱的情感价值观念,并树立了强烈的信心,责任感,学会了人世间的真,善,美。这点是至关重要的,研究者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回忆,在讲解这篇文章时,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的课堂表现,有的被文章作者与母亲的事迹所感动而深情的敬佩作者,有的在讲述自身经历时过于激动而落泪,有的当场决定回家要为妈妈洗衣服等。对于这样的效果,研究者确实被感动,不一样的教学模式育出不一样的学习观念,为这样美丽的教学模式感到骄傲。

4. 本轮研究基本结束,在本轮研究中研究者确实实现了许多研究目标,课堂模式也由陈旧的教学模式逐步向创新型教学模式过渡,初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价值观念。但在这一环节中,研究者发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学生探索性学习和教师生成性教学的问题,这一目标还没有很好地实践。例如,在讲《看运势天气》和《秋天的怀念》这两篇文章时,教师都制定好了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课程导入到最后小结,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控当中进行。学生完全没有实现探究性学习,没有对文章自主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而是听从教师安排。在此研究者发现教师没有很好的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进行教学,没有真正的做到点拨提问技巧,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善于探索问题的观念。

第三轮教学改进行动

一.   问题的再次界定

    依照第二轮教学改进行动的观察和反思情况,研究者修正此轮行动研究的问题为:对语文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更加合理的改进,对生成性教学观念运用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使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生成性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实现全面的发展。

二.   教学设计的制定

 此轮教学该进行冬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三个变动的地方:1.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预习,要求教师在课堂之前,要理解文本和教材的预设,对学生的学情等要有充分的了解,合理做好教学预设。2.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讨论。3.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上出现偶发的情况时,教师对课堂作临时的拨动调节,随机应变。

三.     教学设计的实施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简案:第三轮教学改进行动

四.     观察与反思

 本轮反思过程依旧沿袭上两轮的方法,主要通过交谈的方式来获取信息。

 首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设计教学过程往往丝丝入扣,环环相接,追求精致完美,滴水不漏。而从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应该向“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板块型”教学设计转变。尤其是对于语文这门学科,阅读时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应该培养学生积极性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想审美乐趣。所以,本轮研究方式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激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从而获得独特感受与体验。

 其次,本轮行动研究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了预定目标,教师在知识生成方面做到了开放,引导,激发,挖掘出了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充分发挥本篇文章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浓烈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

 各位教师对此轮的教学设计都给予了肯定评价,认为如此设计教学的内容和活动,不仅符合生成引导的实际过程,更是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发挥的淋漓尽致。此轮教学过程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探索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此篇文章之时,能够对我国经典原著展开进一步的学习,从知识点的生成来看,确实生成了一些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性。当然,学生刚开始接触这中教学模式会感到新奇,才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如果学生习惯这种教学方式后,教师应该如何处理?所以,在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更加的完善生成性教学模式,在每趟教学设计中都应该综合掌控,整体布局,力求新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综合看来,此轮教小学行动较好的解决了本次行动研究的问题。

教学补救行动

在进行三轮教学研究后,75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良好的表现,但通过教师对于课后习题的检测,发现学生在答一些问题时的语言不具有规范性,也就说语文专业性术语掌握不足。鉴于此,笔者在两个办理都采取了相同的教学补救策略:与学生一起总结常见语文术语,诸如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写作手法,以及叙述人称,叙述方式,表现手法,结构安排等相关知识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答题技巧,规范学生答题语句。最后,学生们也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相信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他们一定会做的更加完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