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重点总结

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素问灵枢,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籍

2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3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所著

4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3个基本观点

5心主血脉 心主神志。心在志为喜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窍为舌 心在液为汗

6肺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和肃降 通调水道(痰饮水肿等病症可用宣肺利水降气利水治疗) 朝百脉、主治节。肺在志为悲忧 肺在液为涕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在窍为鼻

7脾主运化 脾气主升 脾主统血。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在志为思 在液为涎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8肝主疏泄 肝藏血。肝在志为怒 肝在液为泪 肝在体合筋 肝开窍于目 肝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9肾藏精 肾主水 肾主纳气。肾在志为恐 肾在液为唾 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10胆者,中精之府

11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有名膻中

12津与液的区别: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润作用的,称为液 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作用、化生血液、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运载全身之气

1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风寒署湿燥火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又称六气。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

14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风是春季的主气,四季皆有///暑邪纯 属外邪,只有外感而没有内生

15疠气:即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16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清晰者称饮,稠浊者称痰,两者同出一源,故并称痰饮

17淤血:指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特点疼痛,肿块,出血,望诊,脉象 神:广义,高度概括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神志,意识,思维活动。

18病色:明润光滑而含蓄为善色,表病轻,晦暗枯槁而显露为恶色,表病重///青色;主寒,痛,淤血,惊风//赤色;主热//黄色主湿,虚,黄疸//白色主虚,寒,失血。//黑色主肾虚, 水饮,淤血。

19口与唇红色明润为正常

20望呕吐物胃热则吐物稠浊酸臭,胃寒则清稀无臭;食滞则呕吐酸腐;朝食暮吐胃反;胃络伤则呕血;呕吐黄绿苦水多为肝胆郁热;呕吐清水痰涎多属痰饮

21舌尖主心肺边肝胆/舌中主脾胃/舌根主肾//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22望舌苔胎质腐腻;反应中焦湿浊情况。颗粒粗大,苔厚疏松,状如豆腐渣,边中皆厚,易于刮脱者,称为腐苔,主食积胃肠,痰浊内蕴///颗粒细小,致密而粘,中厚边薄,刮之 不脱者,称为腻苔,主湿浊,痰饮,湿温。

23苔色;白苔多主表证,寒证,湿证/黄苔,多主里证,热证/灰色苔;主里热,里寒之重证 24脉诊: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意义为左手寸候心,关候肝胆,右手寸候肺,关侯脾胃,两手尺脉候肾

1

25正常脉象特点;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26浮脉。脉象:轻取即得,重按反减。主表证,虚证//沉脉,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证//弦脉和紧脉共同点是紧张度高//涩脉脉象;脉细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主病主气滞血瘀,伤精血少,痰食内停

27中药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28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五味:指药物具有酸:能收能涩,收敛固涩;苦:能泄能燥,通泄燥湿;甘:能补能和能缓,补益跳河缓急;辛:能散能行,发散行气兴学;咸:能下能软,写下通便,软坚散结五种滋味升降浮沉指药物在治疗疾病时对人体的作用具有不同的趋向性

29用药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证侯用药禁忌、服药食忌。

30中药服法:服药时间:病在胸膈以上的,宜饭后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早晚空腹服;对胃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驱虫药、泻下药,宜空腹服;宁神安眠药,宜睡前服//

服药方法:一般汤剂宜温服,但解表药宜偏热服。寒症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 30方剂是理,法,方,药的组成部分。组方:君臣佐使君药:针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主症的药物,佐药:分佐助,佐制,反佐。 使药:分引药和调和药

31胸(手三阴经)手(手三阳经)头(足三阳经)足(足三阴经)腹

32毫针的构造:为针身,针柄,针尖,针尾,针根

33进针法A指切进针法(短针)B夹持进针法(长针)C提捏进针法(面部)D舒张进针法(腹部)///行针手法:提插发,捻转法,刮针发,震颤法///针刺角度:直刺,斜刺,横刺。 针灸的选穴原则:局部选穴,循经选穴,对症选穴

34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分无瘢痕灸和瘢痕灸///间接灸分隔姜灸(寒冷性疾病)隔蒜灸(防毒虫咬伤)隔盐灸(用于吐泻引起的肢冷等)隔饼灸(顽固性疾病)

35施灸次序:一般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上部,背部,后下部,腹部,先灸头身,后四肢,特殊情况下可例外

36选穴原则:a、局部取穴.循经选穴、对症选穴

37、经络:经脉和络脉,内连脏腑,外连筋肉,肢节和皮肤。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晓、阳晓、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筋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十二皮部:是十二经筋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十二经脉流注顺序表:手太阴肺经,手指指端,手阳明大肠经,鼻翼旁,足阳明胃经,足大趾端,足太阴脾经,心中,手太阴心经,手小指端,手太阳小肠经,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足小指端,足少阴肾经,胸中,手厥阴心包经,手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足少阳胆经,足大趾,足厥阴肝经,肺中

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辛温解表,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茵陈;利湿退黄,除湿止痒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淤

大黄: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三七:化瘀止痛,清肿定痛

党参:益气补中,益气补肺,益气生津,益气气血

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2

银翘散:金银花 连翘 桔梗 薄荷 淡竹叶 生甘草 荆芥穗 牛蒡子,淡豆豉 芦根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辩证:风热表证,主治:发热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黄,苔薄黄,脉浮数

茵陈篙汤:茵陈 栀子 大黄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辩证:湿热黄疸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 黄芪 栀子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甘草 柴胡 生地 功用: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辩证:肝胆实火上炎症 主治: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烦躁易怒,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

六味地黄丸:熟地 山萸肉 山药 茯苓 丹皮 功用:滋补肾阴

功效:肾阴虚证 主治:腰膝酸软,头昏目眩,耳聋耳鸣,盗汗遗精,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肾气丸:干地黄 山萸肉 山药 茯苓 丹皮 桂枝 附子 功用:补肾助阳 功效:肾阳不足证 主治:腰痛脚软,半身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清长,夜尿多阳痿水肿,舌淡苔薄白 ,脉沉细

1.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或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压在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偏正头痛及项强、口角渦斜:手太阴肺经

2.合谷:在第1,2掌骨之间,约当第2掌骨桡侧之中点 主治:头痛、颈项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咽喉肿痛、指挛、臂痛、口角歪斜、热病无汗、闭经、滞产、痢疾、小儿惊风等:手阳明大肠经

3.足三里:渎鼻穴下3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肠鸣泄泻、腹胀、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廋。:足阳明胃经

4.三阴交: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内侧缘 主治: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带下、不孕、滞产、阳痿、遗精、水肿、失眠:足太阴脾经

5.至阴:足小趾外侧,趾甲旁0.1寸许 主治:头痛、鼻塞、鼻衄、目痛、胎位不正、难产:足太阳膀胱经

6.太溪: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便秘、消渴、耳聋、耳鸣、气喘、咳血等:足少阴肾经

7.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落枕、胁痛、肘臂屈伸不利、手颤:手少阳三焦经

8.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萎痹、麻木肿痛、口苦、呕吐、胁肋痛:足少阳胆经

9.太冲: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崩漏、疝气、遗尿、小便不通、内踝前缘痛、胁胀、口眼仴写、小儿惊风、头痛、失眠、眩晕、痛证:足厥阴肝经

10.水沟: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 主治:癫狂病、小儿惊风、昏迷、口眼㖞斜、腰脊强痛:督脉

11.关元:脐下3寸,腹正中线上 主治:遗尿、癃闭、腹痛、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经闭、痛经、脱肛、中风:任脉

12.印堂: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失眠:经外奇穴 13.四缝:第2、3、4、5指掌面,近端指关节横纹中,左右共8穴 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

41、感冒选穴:列缺、合谷、大椎、太阳、风池

失眠:神门,太冲,印堂,太溪,三阴交,神庭

胃痛:足三里,内关,中脘,胃俞,脾俞,

中风偏瘫:水沟,太冲,合谷,劳宫,三阴交,涌泉,少商,阳陵泉

3

 

第二篇: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考点总结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考点总结

中公卫生人才网为考生提供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就“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考点总结”中的相关考点进行了总计归纳,期望能给广大考生一些帮助。

气的功能 :

(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气化作用

1.元气-肾 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肾中精气,分布于三焦.推动和促进着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各脏腑、经络。

2.宗气-脾肺“气海、膻中”,宗气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行呼吸\气血.语言、声音、呼吸、视听、心搏。

3.营气-脾胃“荣气”,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脉中之气,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4.卫气-脾胃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控制汗孔开合和汗液排泄,维持体温.脉外之气。

气的运行:

气逆:面红目赤

气滞:闷胀疼痛

气闭:不省人事

气脱:汗出不止

气陷:子宫下垂

血的功能: 营养和滋润作用,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成分。

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血能载气、养气)

津和液:质地较清稀,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稠厚,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则称为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