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规划

一、课题的提出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长久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也就是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益低下。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实验假设

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二) 理论依据

1.成功教育理论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即成功教育。成功教育对于作文教

学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便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作文的信心,使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我激励,争取成功。

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3.《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要求。

4.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指出:“平时作文,教师很少提自我修改的要求,学生往往懒于修改。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只提笼统意见(如内容不具体,语句不形象等),学生也不愿修改。如果提出具体的要求,划出需修改的词句,或朗读了班中同学的优秀作文,榜样具体,容易取长补短,上进心被激发,则愿意修改。”“小学高年级儿童希望教师指出毛病,由自己修改的占89.05%。希望教师直接改正作文错误的学生占24.36,希望教师指出错误,学生自己动手修改的占75.44%。”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

1.欣赏的引导。欣赏与德育、美育的导向作用;学生自己欣赏与教师指导下的欣赏相结合,欣赏与习作要求相结合;怎样引导学生欣赏“真实”、“新鲜”、“创意”、“个性”的表达。

2.修改的引导。怎样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修改的目的、范围、内容;成功的修改需达到的要求;对学生修改的评价。

3.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各种评价方式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影响。

4.对学生习作的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研究。

5.“学会欣赏与修改”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对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研究。

五、具体做法

1.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互相学习,感悟表达。

2.每完成一篇习作都要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乐于修改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对学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

3.培养学生对欣赏与修改的兴趣,还必须与写作指导教学紧密结合。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和语言材料。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习作园地,展示学生作品,组织或让学生自行向报刊杂志投稿。

4.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5.建立学生习作档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方式。

6.培养学生对习作的欣赏与修改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各学科领域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等能力。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六、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

(一)研究的对象

以中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以五年级一个班(3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对比实验法、个案发展观察法、调查测查法。

(三)研究的步骤(计划周期为一年)

1.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11月—12月) 撰写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案例、反思、学生作品),进行研究。

2. 实验阶段(20xx年12月)

请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交流研究情况。 反思前段研究情况,调整研究方法,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执教一堂汇报课。

总结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

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形成成果。

3.总结阶段(20xx年1月)进行实验后测和实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课题验收。

 

第二篇:减少小学生错别字的小课题研究规划1

减少小学生错别字的小课题研究规划

一. 课题研究的动因

1. 错别字层出的教学现状

小学生作业本中的错别字越来越多。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错别字量也随之猛增。错别字的存在,不仅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而且对学生提高整体语文素养带来极大的障碍。

2. 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从不同学段对写字提出了不同要求:第一学段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第二学段是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第三学段是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3. 不良环境的负面导向。

现在街头的广告牌时不时地出现错别字,各类城市广告、宣传画廊、招牌、店牌、标语牌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错别字。有的还是故意使用错别字,有的用谐音乱改成语,用繁体字等。如“新形象”写成“新形像”,“一见钟情”写成“衣见钟情”、“随心所欲”写成“随心所浴”等等。滥用简体字的情况还经常存在于各种手写的告示上,有的错别字如果不经琢磨、推敲甚至考究一番,还真有点难以辨认呢!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我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每天面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错别字,我准备开展小学生错别字的小课题研究,总结一些对策,减少孩子们书写中的错别字。

二. 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分析

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批阅学生的作业时经常会发现学生写错别字,尽管班级不同,学生不同,可一次作业批改下来,一次习作修改之后,不同班级的学生写出的错别字竟然相同。尤其是一些常见的形近字、同音字,其中错别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同音代替。如将“戴”写成“带”,将“留念”写成“留恋”,将“九州”写成“九洲”,将“竞”写成“竟”,将“暑假”写成“署假”,再接再厉的“厉”写为“励”,哈密瓜的“密”写成“蜜”,金碧辉煌 “碧”有同学把它错写成“壁”或“璧”字等。

2. 增加笔画。如:学生在写“试”、“晓”、“荒”等字时,常把“试”字多添一撇,“晓”和“荒”字多加一点。

3. 减少笔画。如:“夏、真、惧、俱、直、值”等字,不少学生常常少写一横;蒙眬的“蒙”字,秃宝盖下是两横,有些学生会忘记一横。裸露的“裸” 有同学将左边衣字旁错写成“示”字旁。

4. 形近干扰。如:“钓”与“钩”,“己”与“已”,“拔”和“拨”,“辩”与“辨”,“候”和“侯”

等字,许多学生混用。

5. 置换部首。如:将“棉”写成“绵”,“凌”写成“淩”,“虚”写成“虑”,等等。

6. 改变结构。如:将左右结构的“满”写成上下结构,把上下结构的“落”写成左右结构,等等。 面对这几种类型的错别字,教师往往是不厌其烦地一次次订正,可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其实,出现这些频率较高的错别字,为什么难以纠正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纠正错别字这一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从以上几种类型的错别字来看,我认为学生写错别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学生不解字义、词义或对字义、词义主观臆断,这是学生写错别字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有不少同学将“金碧辉煌”错写成“金壁辉煌”或“金璧辉煌”。原来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金碧辉煌”的意思,只是想当然的认为这个成语是“金壁辉煌”或“金璧辉煌”。裸露的“裸”是形声字,左边衣字旁表示这个字的意思,有同学会错写成“示”字旁。这是学生不了解“裸”的意思,“裸”是露出,没有东西遮盖。如:裸体、赤裸裸的“裸”是没穿衣服,光着身子。认识衣字旁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后,学生就不会把这个字写错。

2. 不知道成语的出处,不了解它的原意,因而容易把词语中的某个字写错。再接再厉的“厉”,许多学生误将“厉”写为“励”。他们并不知道“再接再厉”作为一个成语,它是约定俗成的,且有一定的出处。因而,不理解“再接再厉”这个成语的本义和比喻义。

3. 有些学生将“己”写成“已”,“拔”写为“拨”, “候”写作“侯”,等等。他们在学习生字时观察就不够精细,不能精确地辨认字形的细微差别,没有对字形形成正确的分化,更没有经过他们积极的“内部活动”,在识字的初始阶段形成错误的认识,这种认识形成之后,一直也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并经过多次反复强化,加上思维定势作用不易改正。

4. 做作业时书写态度马虎,不动脑筋,字形识别上的感知较为笼统,容易形成较为顽固的习惯性错别字。

三. 课题研究的目标

1. 通过研究小学生错别字现象形成的原因,积极探索预防和矫正错别字现象的措施,提高学生汉字书写的规范性和正确率。

2. 通过课题研究,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深入对新课程教材的解读,特别是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提高教学效率。

3. 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小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四. 课题研究的内容

1. 分析新课程特点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找出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

2. 针对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探究矫正小学生错别字的对策,提高学生错别字的纠正效率,为学生

的书面表达铺平道路,使新课程的实施顺利进行。

3. 积极引导写规范字。及时改正错别字,不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不使用已被淘汰的异体字,不滥用繁体字。

五、课题研究的策略

(一)探究汉字特点,纠正错别字。

1. 形近字、同音字辨析训练。

2. 寻找汉字规律,总结经验.

(二)优化识字教学,纠正错别字

1. 利用课件演示汉字的书写过程,帮助学生记忆难点。

2. 运用生动活泼的记忆方法突破字形教学关。

3. 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用字。

(三)依据学生心理,纠正错别字

1. 先入为主,积极预防。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的第一次印象是很深的。如果学生从一开始记忆的就是错误的信息,再改正就很难了。纠正学生的一个错误知识,要比向他传授一个正确的知识难的多。

2. 培养学生改错的意识。学生在作业中写错了字,自己是意识不到的,因为错字在他的脑海中是作为正确的字来记忆的。有经验的老师在学生作业中发现错别字时,不是帮学生划出,而是在出现错字的字行末尾打上记号,。

3. 正误对比,纠正错别字。通过正误对比,可以使学生对错误理解的更深刻,也可使学生巩固正确的认识。前面提到,小学生精细的辨别能力不高,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正误对比时要讲究方法。

4. 激发兴趣,主动纠错。许多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之所以很难纠正,主要是他们对此毫无兴趣。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主要是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改错法是将学生的错别字故意写在词语或句子里,让学生自己去辨别。

(四)开展实践活动,纠正错别字

1. 开展收集错别字,制作卡片活动。分析卡片,找出原因,定期帮助学生纠正。

2.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现在社会用字的不规范,也是小学生常见错别字形成的一个原因。所以,可在课外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商店、街道、社区调查用字情况。重点调查标语、招牌用字。让学生“送医上门”请那些用错字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纠正。

六. 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及步骤

研究对象为我校五年级学生,主要采取的是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叙事、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一)前期论证,准备阶段(2012.11——2012.12)

1. 分析现在小学生错别字现象,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制定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2. 确实实验对象,提出假设,设计出若干个实验方案。

3. 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相关理论,提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

(二)中期进展,实施阶段(2013.01——2013.06)

采用行动研究法,将在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数据、事实进行分析、概括,从中找到差距,不断地调整、修改方案。课题组成员定期开展活动,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1. 拟订问卷测试题,对研究对象进行一次调查摸底,分析学生出现错别字的原因,探讨对策。

2. 组织课题组教师讨论修订方案,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操作步骤。

3. 每学期初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组教师引导学生预防和矫正错别字。

4. 定期组织交流,注意资料的积累,边学习,边研究,边反思,边提高。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07——2013.12)

1.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和归纳。

2. 对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全面总结。

3. 将资料与研究成果有机整合,撰写成果报告。

七.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 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随笔、调查问卷量表及学生作业范例等形式体现。

2. 课题研究结题,形成一篇终期成果报告。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将开展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一系列研讨、展示活动和论文交流会,以此丰富课题的研究过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