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商业银行贷后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商业银行贷后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贷后管理是指从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后直到贷款本息收回或信用结束全过程信贷管理行为。本文针对我国农商行贷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贷后管理的对策,以进一步提高农商行的贷后管理能力。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最终环节,是风险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确保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和案件防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服务方式的创新,但对贷后管理作用的认识仍然不到位,因此农村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考核机制不科学,贷后管理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一是银行内部"政策"导向,农村商业银行同时也是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目的之一,过多追求经济利益导致考核偏重经营指标,缺乏对贷后管理的重视。二是"重贷轻管"仍然存在,首先是重规模轻质量,目前大多信用社已"变"为农商行,绩效考核日益严峻,部分支行将工作重点放在扩张规模上,非常重视营销,为了效益就必须尽快发放贷款从而增加规模,而资产质量就变成次要的事。其次是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部分农商行已直接考核到个人,即其收益直接与其所名下的业务挂钩,而贷款出现不良后责任追究的往往是一条线上的人(如调查人、审查人、审批人等),存在法不责众、有恃无恐的心理,把工作重点放在营销上,降低贷后管理要求,把贷后管理仅当作附带的工作。

(2)贷后检查不规范,整体质量有待提高

一是部分贷后管理人员以忙为借口,不按要求对借款人进行贷后的跟踪检查。二是检查频率不足,不及时对借款人进行贷后首次检查、日常检查,甚至存在为规避检查而集中填写贷后检查表。三是贷后检查内容简单,流于形式,与贷前调查相比贷后检查表的内容较为简单,存在不同期的贷后检查表内容完全一致的情况,甚至有的采取"复制"、"粘贴"形成的贷后检查,造成千篇一律。四是大多只是收集借款人财务报表的传真件,

现场实地检查较少。五是存在"应付检查"的贷后检查,部分贷后管理人员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而进行的贷后检查,检查内容的有效性、价值很低,对风险防范起不了任何作用。

(3)风险把控不全面,忽视贷后检查的本质

一是对贷款用途管理不严,主要表现为对借款人的贷款用途真实性以及资金支付合理性把握不严,贷款发放后一次性支付给交易对手的情况较为普遍。二是忽视"第一还款来源",过分注重"第二还款来源",大多贷后管理人员过分看重抵押物,特别是房产,单纯以抵押物的好坏来判断贷款的风险状况,忽视了借款人的经营状况以及现金流。三是注重借款人的财务数据,忽视了其他风险点的检查,例如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股东的信用状况。

(4)管理能力较弱,风险识别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农商行的贷后管理人员有上世纪90 年代信用社的老员工,由于年龄较大,他们接受新事物慢,思想易受束缚;也有刚走上信贷岗位的年青大学生,由于从事信贷工作时间短,信贷经验不足,对假报表、假合同的防范意识不够。二是风险识别手段较低,主要依靠个人经验以及借款人的表面现象来判断风险的大小,例如,借款人资产负债率较低就简单认为还款没问题,不会对现金流等进行分析。三是风险识别的时效差,往往贷款到期欠息、欠款了,才上报预警材料,预警制度形同虚设。

(5)信息不对称,贷后管理难度大

一是银行体系内缺乏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且有效信息共享不足,信息相对蔽塞,造成风险预警、资产保全以及处置不及时。二是工商、税务、海关、产权登记等部门信息相对封闭,信息获取渠道不畅通,使得查询借款人有关信息的难度增大。例如,贷款发放以后,房产所有人将抵押给银行的房产提供给第三人进行二次抵押,但贷后检查时贷后管理人员往往不去产权登记部门查询抵押物的状态,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抵押物存在瑕疵而贷后管理人员却朦胧不知。三是民间借贷情况不明朗,由于征信系统无法查询到借款人的民间借贷信息,有些借款人为了获取更多的银行贷款,会对银行有意隐瞒其民间借贷情况,这样造成对借款人的信息掌握不全或相对滞后,对借款人的潜在风险无法分析、判断。

二、农村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对策

针对以上农村商业银行贷后管理中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对策:

(1)优化考核机制,实现经营与管理"两手抓"

长期以来,农商行信贷管理的考核分正激励与负激励,即奖励与处罚。市场营销、产品销售多为正激励,而贷后管理、违规违纪多为负激励。这导致了贷后管理的激励无力、约束不足,是贷后管理弱化的重要原因。建立"有力激励、有效约束"的考核机制是迫在眉睫。一是将贷后管理与资产质量纳入到考核中去,加大考核权重,实现定量考核。二是将信贷管理与信贷投放结合起来,根据贷后管理状况、不良率情况,划分等级,按等级来配额贷款投放量,如贷后管理差、不良率高的网点,给予较少的贷款投放配额。三是将个人绩效与贷后管理相结合,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2)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内控管理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和贷后管理的目标指引,从制度上解决贷后管理的相关问题。二是加强内部检查,建立制约机制。采取信贷全面检查、专项检查的方式,对贷后管理执行情况、效果进行检查。三是明确责任,将贷款发放到收回前各个环节划分,细化每个环节,形成全程管理路标,做到依标施管。四是严格执行贷后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处罚力度,将责任与处罚挂钩,通过提高处罚成本来制约管理中的缺失。

(3)规范操作管理,提升贷后管理的质量

一是实行标准化的贷后检查。首先,明确贷后检查的时间,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执行贷后检查频率。其次,规范贷后检查的操作程序,根据贷款种类设计、使用不同的贷后检查底稿、表格、报告,并要求双人实地检查。二是实现贷后检查内容的规范化。明确贷后检查内容的检查要点、重点,加强对关键风险点的检查和整改,对于贷后检查设计规定的动作,如贷后检查必须查询客户征信信息。三是实现贷后检查重点的差别化。首先,按客户类型进行差别化贷后检查,对于一般客户,关注其信贷资金流向、对外融资情况、担保落实情况等。对于外资企业,重点关注抽逃资金现象的监控,以及实际控制人的动向。对小微企业,要重点关注企业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的个人素质等情况。其次,按担保方式进行差别化贷后检查,对于抵押类的贷款要关注押品的价格变化,对于保证类的贷款要关注保证人的经济状况。

(4)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人是贷后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要做好贷后管理工作,就要充分发挥贷后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做到"人"与"岗"适配,对岗位进行细分,加快信贷管理队伍的建设,设置专职贷后岗位,构建专业化团队;以岗定人,明确贷后经理岗位责任、工作流程和质量要求,根据岗位职责选拔能力合适的人选;以岗定编,做到贷后管理岗位数量与工作量相匹配,确保贷后管理人员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开展工作。其次,正向引导、激励学习,通过职称奖励、学习补助、培训积分制度等办法,让贷后管理人员主动学习。再次,要有计划地组织贷后管理方面的培训,采取案例分析、信息共享研讨等形式,通过学习信贷政策、法律法规、金融知识,使贷后管理人员的技能与素质得到提升。

(5)开展机构合作,提升风险化解能力

一是大力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增加信息采集的广度。在金融机构之间,加强信息共享,建立风险预警、不良贷款的信息共享,便于及时掌握客户信用状况;在金融机构外部,要建立与工商局、税务局、产权登记、法院等相关单位的信息共享机制。二是建立风险数据分析模型,根据采集的信息开发风险分析、预警系统,尽早识别风险预警信号,分析风险信号的原因、类型、程度、趋势,针对风险信号采取相应的防范、化解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秀萍.我国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论文,2014(3).

[2]肖刚.强化贷后管理-实现发展方式转变[N].经济日报,2010-11-26.

[3]肖振卫.中国工商银行贷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魅力中国,2011(7).

[4]胡皓炅1,黄烈润2.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2(7).

 

第二篇:浅论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浅论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近几年,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迅猛发展,信贷规模加速膨胀,为我国拉动内需、促进增长,迅速走出经济危机阴影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在贷款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贷后管理工作却相对滞后,成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一大软肋。如何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确保信贷资产安全?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商业银行

贷后管理工作的现状

贷后管理是指从客户实际使用商业银行信用到该信贷业务完全终止前,信贷人员对可能影响信贷资产安全的有关因素进行跟踪和分析,及时发现预警信号,并采取相应措施的信贷管理过程,包括贷后检查、风险监管与预警、贷款本息收回、贷款展期、借新还旧、不良贷款管理、信贷业务档案管理等内容,是信贷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一环。分析起来,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贷后管理认识不足。贷款发放后,一是无法及时有效的实施监管,消极应对,贷后管理成“事后管理”,出现风险时,只能被动接受;二是信贷人员多依赖贷前调查,以为贷前进行了严格的调查、分析、论证、落实了第二还款来源,就高枕无忧了,甚至认为贷后管理只是流于形式。如此种种“重放轻管”的观念成为贷后管理薄弱的思想根源。

(二)贷后检查履职不足。一是贷后检查易流于形式。贷后管理工作要求高,工作起来比较琐碎,这就需要耗费相当大的精力用在这一项工作上,使贷后管理的要求往往难以落到实处,易停留在表面。二是对贷款客户资产负债的异常变动等重要情况监督不力,缺乏必要手段。三是对贷户的现金流量等重要财务指标监管不够。目前,基层信贷人员过于注重对企业赢利水平的分析,而忽视了对现金流的把握,不利于贷款的风险控制。

(三)贷后监管与预警不足。从大环境来看,信息不对称是长期影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不利因素。从商业银行基层机构管理层面来看,对客户的风险揭示、处置不到位。

(四)贷后管理能力不足。信贷人员素质直接影响着贷后成效,但目前商业银行基层机构普遍存在着客户经理数量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现象,使贷后管理难以有效落实,并且存在能力风险的隐患。

加强贷后管理的对策。

在可控范围内对造成贷后管理薄弱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全方位构筑贷后管理体系,是强化贷后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崭新的贷后管理理念。贷后管理是银行全程监控风险的重要环节,是价值实现的关键阶段,因此必须克服“重贷轻收,重贷轻管”的思想倾向,将贷后管理做到实处,处理好贷款营销和风险防范之间的矛盾,加大贷款质量考核指标的比重,对形成不良的要从严问责,以贷后管理推动业务的稳健发展。

(二)强化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过硬的客户经理队伍。信贷管理队伍是保持商业银行业务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情况下,需要加大培训学习力度,不断更新知识。只有高素质的信贷人员,才能培育出高效益的客户。此外,信贷人员作为专业人员,应当保持相对稳定。

(三)强化贷后监管,构建贷后管理长效机制。一是要规范贷后检查的内容、时间及频率要求,对检查质量要有明确的制度安排;二是要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做到有进有退,有保有压;三是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提前做好风险防范措施。

(四)加快立法,构筑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是进行贷后管理的有力保障,目前必须加快立法,从法律上规范约束银行、企业、中介机构及相关部门的信用行为,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为金融企业信贷风险的防范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