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房管局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汇报

市房管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汇报

20xx年7月15日

尊敬的XX领导:

人才是创新工作、履职尽责的需要,也是房管事业繁荣发展的重点所在。为了适应发展,培养造就一支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高素质、复合型房管人才队伍,根据《关于开展全市人才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专项调研的通知》(XXX字?2014?2号)文件要求,结合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对全局的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开展了实地调研,全面了解了房管队伍的整体情况,并学习借鉴外地市房管部门人才工作好的经验做法,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市房管局把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积极完善各项制度,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和内部环境,房管系统人才队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队伍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全局现有职工XXX人,在编干部职工XX名,其中管理人员XX人,技术人员XX人。在学历方面,本科以上学历XX人,占全局职工的XX%。在专业技能方面,高级职称X人,占技术人员的XX;中级职称XX人,占技术人员的XX;初级

- 1 -

职称X人,占技术人员的XX%。2010 年,通过事业单位统一招考引进专业技术人员46 人,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总体来说,市房管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偏低,由于历史原因,还有一大批初中、高中、中专等学历工作人员,人才队伍亟需加强。

二、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队伍总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市房管局局人才队伍总量偏少,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缺少一批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在管理人才方面,掌握经济运行规律的综合性人才匮乏,没有城市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更没有城市发展大规划、大繁荣,懂策划、擅管理方面的人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房管事业的发展。

以淮北市房地产交易管理处的人员结构情况为例。房地产交易管理处编制数为XX人,其中管理岗位X人,专业技术岗位XX人,工勤岗位X人。现有人员XX人,空编X人。

----从年龄结构上分析,30岁以内0人;30-40岁以内13人,占35%;40-50岁以内13人,占35%;50岁以上5人,占16%。 自20xx年以后由于编制问题10多年未进人,20xx年招聘了20名人员,目前人员老化情况非常严重,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

- 2 -

----从学历层面看,本科毕业15人,占48%,但大多非第一学历,不少人是因为职称晋升等需要通过在职进修获取的,较多人存在着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对业务提升的帮助不是很大。专科毕业10人,占32%;中专以下6人,占19%。学历层次整体不高。

----从职称及专业分布看,高级职称1人,占3%;中级职称8人,占26%;初级7人,占23%;无职称干部5人,占16%。专业领域分布不均,房地产相关专业仅为5人,占16%。虽然有计算机专业的人员,但缺少计算机方面的高端人才,数据库的管理还要依赖外地公司;档案室没有专门档案管理人员,随着房地产档案的不断增加,档案管理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二)财政投入不够,人才流失快

市房管局除机关是全额财政拨款外,下属11个事业单位全是自收自支。尽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增加了对房地产市场的扶持力度,但是对房地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财政投入相对偏少,随着国家行政审批的清理及相关收费项目的取消,下属很多单位没有收入来源,直接导致房管系统人员福利待遇总体较低,高端人才引进困难,现有人才也难以留住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影响人才队伍的稳定。

(三)制度不完善,队伍缺少活力

现行事业单位制度(如岗位设置、分配制度、人才激励 - 3 -

机制)不够完善,制约和影响了房管人才的培育、引进,同时也导致人才队伍活力不足。

1、缺少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目前,房管事业单位缺少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在用人方面是进也难、出也难。一方面,优秀专业人才难以进来,另一方面,不能胜任新形势下房地产管理要求的从业人员又无法安置。这对房管人才的培养、流动、交流使用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2、缺少内部竞争激励机制。目前我局下属事业单位全部是自收自支,普遍存在吃大锅饭和人浮于事的现象,而一些特殊专业人才和一般专业人才的工资待遇没有明显差别,不同程度上导致了一部分人员不钻业务、不思进取和高级人才难留住的现象。

3、专业岗位设置不尽合理。目前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不尽合理,中高级职称岗位数受到严格限制,直接影响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直接导致部分中低级人员不思进取和高级人才进不来、难留住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事业的发展、影响了队伍建设的步伐。因受专业技术岗位数量的限制,评聘职称就得等前人退休、自然减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发展。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人才工作格局

1、重视人才工作。希望各级各单位人才领导小组高度 - 4 -

重视人才工作,定期研究涉及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问题,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班子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切实履行好职责。建立引进、培养、选拔、使用文化人才年度工作报告和工作通报制度,促进人才培养选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2、完善房管人才政策支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出台优惠的人才政策,尽力打破人才进出不畅的瓶颈,对高端人才既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对引进的人才在项目经费、工资福利、住房补贴、家属随迁、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较高的待遇,对现有高层次人才也要同等对待。

3、加大房管人才投入。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重点人才项目的投入。建立完善单位和个人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的创造潜能。

(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1、引进急需人才。认真落实拟制人才发展规划,制订切实可行的分步实施方案,大力培养、引进房地产管理相关行业的专门人才。当前,我市房管系统工民建、建筑结构学、计算机、法律等方面的人才紧缺,下一步要积极争取人事部门的支持,用足用好现有编制,分批解冻部分编制,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成熟人才和到高校招聘优秀毕业生两种渠道

- 5 -

引进单位急需的各类人才。在招聘人员时,要立足长远、着眼发展,分清轻重缓急,不能急于求成,在年龄层次、专业结构等方面梯次配备,形成有序、良性的人才梯队衔接。

2、提升现有人才。针对房管局的实际情况,当前特别要注重在现有专业人才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对现有人才分类对待,对有特殊才能的人才不仅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而且要“扬其所长、克其所短”、“扬其所长、容其所短”。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继续教育工作,鼓励各类人才在职自学,按市政府有关规定对自学成才者给予奖励;选送年轻专业人才赴高校和国家级、省级单位进修,在房管系统评选专业拔尖人才,调动专业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并以此带动单位其他人员的发展、进步。

3、灵活使用人才。坚持人才的刚性流动和柔性流动相结合的方法,打破“用才必养”的传统观念,打通体制内人才和体制外人才的互通渠道,引进人才与借用外智并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要实施户口不变、编制不变、单位不变的“三不变”政策,聘请的专家和人才,来去自由,待遇从优,成果重奖。通过人才“柔性”流动的方式,吸收高层次人才为我市房地产管理事业出谋划策。

4、整合人才资源。职能相近的科室、单位,可以进行整合,人员按岗位需求综合进行调整,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

- 6 -

我们已经拟定了下一步的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请市人才领导小组给予大力配合。

(三)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强化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取向,重点向一线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避免一评定终身现象,在平常的考核中执行绩效考核制度,对不履职、无实绩的人高职低聘或不聘,对实绩大的人员低职高聘。

2、科学设定专业岗位。严格按照事业单位的职责、职能,科学合理地重新设定专业岗位,同时按照高、中、低职称,划定一定比例,形成培养梯次;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在部分专业人才特别集中的单位,只设定专业岗位,不设定职称数,尤其是高级职称数,符合条件的均可以申报评聘职称,从而激发、调动人员的学习积极性、钻研业务的积极性,推动年轻人才的脱颖而出、推动房管队伍的可持续和协调发展。

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实行对关键岗位的专业技术骨干实行待遇倾斜。加大对体制外人才的保障力度,使编制内外的人才在享受评职、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待遇以及社会保障上地位平等,增强人才的活力和能力。

4、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对工作的有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与重奖和激励。按照公开、平等、竞

- 7 -

争、择优的原则,继续推行和完善公开招考、社会招聘、竞争上岗等措施办法,建立起能上能下、动态管理的长效用人机制。

- 8 -

 

第二篇:两高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调研的汇报

合肥市两高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合肥市人社局)

一、合肥市两高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情况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人才特区的意见》(皖发?2012?7号)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我市提出了建设“合肥人才特区”,制定了工业立市、人才强市等战略,先后实施了“526人才行动计划”、“专业技术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 “实施蓝领人才开发与引进计划”等,实现“百千万”人才集聚目标。

立足我市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科教、人才优势,以五大人才工程为依托,通过26项具体措施,针对特定对象,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机制和特事特办,在“十二五”期间,面向海内外引进100名左右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培育1000名左右从事主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端人才,集聚数万名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规划到20xx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95万人,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和工程师达到4.3万人,每万劳动力中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达到36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1:40:49。全市建成30个科学家工作室、50家院士工作站、100家博士后流动站和企业科研工作站,建立3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2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培养和 - 1 -

引进在国际和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家60名、院士10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5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10000名。

计划每年培养各类技能人才13.25万人,其中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和初级技能人才6.35万人,就业再就业培训2.95万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56万人,培养中级技能人才1万人,高技能人才4000人。

1、实施领军人才引进培育工程

深化实施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围绕合肥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5年内面向海内外重点引进100名左右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对入选的“百人计划”领军人才可按规定享受资助、股权投资、贷款贴息、工作用房等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各类开发园区、重点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走出去”招才引智,重点引进带技术、带资金、带项目的领军人才。深入推进“228”产业创新团队建设。依托重点企业特定研发项目,组建2个国家级、20个省级、80个市级以上研发水平的创新团队,努力把每个创新团队打造成人才培养基地、“合肥创造”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入选的“228”产业创新团队在设岗期内可享受资金资助,并获得科研经费、科技项目申报和人员聘用等方面的支持。加强对入选创新团队的指导和服务,进一步规范科研运行机制、整合扶持政策、搭建合作平台、深化科研激励,促进产业创新团队更好地发挥作用。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省重 - 2 -

点人才项目。加强对国家“千人计划”和省“百人计划”、“115”产业创新团队、“111人才集聚工程”、“创新人才奖”、“杰出人才奖”等重大人才项目的宣传,积极组织、鼓励和支持全市企事业单位,做好上级人才项目申报和人选推荐工作。做好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等入选专家服务工作,落实支持政策。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的专家,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配套资助。进一步拓展和创新人才引进方式。进一步完善海外人才联络机制,有针对性地在部分国家和地区设立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络处。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支持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合肥工作基地、各开发园区和企业面向国内外柔性引进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对企业聘请的外国高端技术专家和创新咨询专家,按相关政策予以资助。鼓励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团体等参与引进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成效明显的,按规定予以奖励。加大开发现有人才资源力度。组织实施好“333”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511”经营管理人才、“553”蓝领人才、“111”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工程和文化人才及名师名家培育工程,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的培养开发。积极推行“高校+园区”、“科技+产业”、“人才+项目”的人才开发模式,建立和完善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优秀人才选拔激励机制,做好各级各类优秀人才的推荐和选拔工作,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 3 -

2、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大力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端领军人才培养“621”工程。培养60名左右能进入世界科技前沿,在世界科技界有较大影响的杰出科学家和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名左右具有省内先进水平,保持学科优势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000名在市各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成绩显著、发挥骨干或核心作用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大力发展博士后事业,实施青年英才“155”工程。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等有效载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稳步扩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规模,建成博士后流动站、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00家,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5000名。加大对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后企业工作站的支持和投入力度,规范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在站管理,发挥博士后制度在科研和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达到500亿元。大力培养产业人才,实施产业人才“223”引领工程。现代服务业人才达到20万,传统产业人才达到20万,新兴战略产业人才达到30万。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585”工程。到20xx年,完成各类专业技术继续教育50万人次,完成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研修班80个,培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000人次。深化专业技术人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积极探索在国有及国有控股的院所转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省级以 - 4 -

上创新型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工程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省自主创新品牌示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企业等企业的主要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中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服务为目标,逐步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依托滨湖资本要素大市场,建成滨湖人力资源要素大市场,构建合肥国家级人才高地。

3、实施蓝领人才开发与引进计划

开展职业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和初级技能人才。职业培训学校依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制定教学内容,面向社会开展培训,培养学员的技能水平和自主就业能力。开展技工教育,大力培养中级技能人才。充分发挥合肥地区技工院校的数量优势,加强宣传,开展“订单式培训”,“委托式培养”,努力扩大招生和办学规模。技工教育按照“工业立市”设置专业培养中级技能人才。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大力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工作,企业将职工培训列入本单位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健全职工培训的规章制度。鼓励具备条件的技工学校经批准举办高级技工班。加强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制订政策采取措施,促进技工院校毕业生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学员服务我市企业。技工院校学生大都来自本省外地市,为了使他们毕业后留在我市企业工作,对技工院校建立奖励政策,同时加强企业的后勤保障工 - 5 -

作。按照技工院校毕业生留在本市企业就业的人数,由政府资助给予技工院校奖励。奖励人数以技校毕业生与本地企业所签订的劳动合同为准(约定工作年限不少于3年)。奖励标准为:高级工500元/人,技师1000元/人,高级技师1500元/人。举办“合肥市技工节”和“技能大赛”。每年开展全市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每两年开展一次综合性大赛。通过竞赛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技能”良好社会氛围,选拔和表彰优秀技能人才,引导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材之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保障技能人才开发和引进工作顺利开展。对就业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实行财政资金补贴政策。在市人才发展资金中切块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和奖励工作,对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活动评出的“市技能大奖”和“市技术能手”每人分别给予1万元和2千元的奖励。

4、实施创新创业平台提速工程

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坚持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发展,通过要素聚集、力量聚合,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培养一批大型企业,形成若干特色产业集群。以各园区为依托,在重点发展和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5年内实施200个重点项目、扶持发展50个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企业、建成5个以上国家及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对新兴产业和 - 6 -

支柱产业的重大项目,在资金支持上可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培育一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加大政策配套和集成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合肥科技创新示范区、中国合肥留学人员创业园、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创业园、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鼓励创建一批各具特色的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对获得国家级、省级以自主创新为主题的各类产业基地、国际创新园,按相关政策予以奖励。建设“合肥人才特区”示范区。以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为依托,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鼓励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在肥高校院所集中建立科教创新区;依托科教创新区的集聚优势,引进和培养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孵化高新技术企业;鼓励高新区用人单位通过灵活方式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努力把高新区建成“合肥人才特区”的示范区。对入区创新创业、工作服务的高层次人才,除享受国家、省、市优惠政策外,高新区再按照市资助资金1∶1的标准予以配套支持。高新区设立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和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支持区内单位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引进培育人才。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每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不少于100家。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以及市外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来我市落户、投 - 7 -

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或创新型企业的,按照相关政策予以奖励。

5、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扶持工程

大力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围绕我市产业发展,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新组建的产学研联盟,给予一次性资助,支持研究攻克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大力支持各类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加强研发机构建设,不断增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支持大企业研发总部来我市落户,力争5年内新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研发总部20家以上。来我市落户的企业研发总部,以及新认定的市级以上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按照相关政策予以奖励和资助。大力支持研发和创新活动。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年度增幅较大的,给予定额奖励。对我市产业发展重大研发和创新项目,单个项目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较大的,按相关规定予以资助。对企业和高校院所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并在本地产业化的,按政策给予配套资助。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奖励力度。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创新团队予以定额奖励。进一步完善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进行资助和奖励制度,不断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学习借鉴先发地区经验,充实科 - 8 -

技创新公共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简称“一中心、三基地”)的内涵功能。加快现代显示、光伏光热、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战略性研究院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探索科技公共服务机构运行模式,建设和完善技术交易市场,探索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与高校院所合作。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健全和完善高校院所与企业高层次人才相互流动制度,推行“产业教授”和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继续引进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研究生来合肥挂职、开展科技服务等活动,为我市提供“短、平、快”的技术服务。继续做好驻肥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对企业接纳高校学生实习见习给予补贴。

6、实施创新创业政策支撑工程

创新人才评价政策。对掌握国际领先技术、携带重大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以及从事主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并转化重大科技成果、有望带来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和团队,经组织评审并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审核,认定为领军人才或高端人才后,颁发相应证书,证书有效期3年。建立以用为本的职称评审体制,强化实际贡献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对在高新技术企业从事工程技术研发生产且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可不受学历、资历、身份、 - 9 -

职称、任职年限、论文数量等限制,免于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直接申报高级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评聘农业专业技术职务时,拥有品种权视同专利权。成果转化激励政策。高校、科研院所、留学回国科技人员携带具有发明专利和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来我市创办企业的,按相关政策给予资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由企业购买或高校、科研院所自行在我市首次实现产业化并取得一定成效的,按政策规定给予奖励,三年内可享受税收奖励优惠政策。人力资本和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政策。鼓励我市各类企业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对于完成试点工作的企业,给予一定补助。领军人才或高端人才,可凭借研发技能、管理经验等人力资本和技术成果作价出资办企业。上述人力资本可协商作价,也可经法定评估机构评估作价。作价入股经企业股东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审核通过后,形成作价协议。注册资本中高新技术成果和人力资本的作价可以叠加进行注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本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奖励。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的高级技术、高层管理人员,符合省、市有关规定的,将其实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市级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个人创新创业。技术人员一次性缴纳税款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可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但最长不得超过5年。财政和金融扶持政策。设立市自主创 - 10 -

新专项资金,用于落实本文件规定项目以及其他自主创新项目的资金资助和奖励等。在市创新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作为创新人才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支持“228”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培育拔尖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专项支出。继续对落户我市的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进行扶持。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展支持自主创新的业务试点,着力发展以信用为基础的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专利权质押、动产质押等信贷创新产品,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融资担保、跟进投资等投融资服务。学术研修交流资助政策。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访问、短期进修,经相关部门同意后视情给予3000元至10000元的资助。各县(市)区、开发区也应给予定额资助。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学术研修资金,支持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开展学术交流。

7、实施人才环境提升工程

实施“人才安居行动计划”。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可按其本人意愿自由选择享受购房补贴、租房补贴、入住“人才公寓”三项优惠政策中的一项。本人或以其配偶、子女的名义在本市购买商品房的,引入地给予货币化补贴,领军人才每人补贴50万元,高端人才每人补贴30万元。选择在本市租住商品房的,可按月领取租房补贴(总额不超过购房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0个月)。市及各县(市)区、开发区规划建设一批高品质的“人才公寓”,积极探 - 11 -

索“人才公寓”建设和运营方式,满足高端人才的不同需求。实施“人才生活保障计划”。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享受合肥市干部保健门诊、住院及相关医疗待遇,到指定的医疗机构就医,所需医疗经费通过现行医疗保障制度解决,不足部分由用人单位按照相关规定解决。随迁配偶纳入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优先推荐就业岗位;暂时无法安排的,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所在单位可参照本单位平均工资水平,以适当方式为其发放生活补贴。子女入托及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尊重其意愿由市教育部门协调安排到相应公办学校就读。对外籍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及随迁外籍配偶、未满18周岁未婚子女,按有关规定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对未获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籍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及配偶、未满18周岁子女,需多次临时出入境的,办理2—5年有效期的外国人居留许可或多次往返签证。实行“人才服务提升计划”。 制定《合肥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一站式”服务暂行办法》及配套文件,通过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和服务专员打造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全程代办高层次人才的工作调动、定居落户、签证办理、工商注册以及资助落实、社会保险等事项,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热情、周到、优质的“保姆式”服务。加强人才文化建设。每年组织高层次人才进行健康检查和外出休假疗养;进一步健全完善与各类人才的沟通交流机制;大力开展人才表彰和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广泛宣传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创新创业业绩和先进事迹,积极宣传人才特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各项优惠政策,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人才、支持人才特区 - 12 -

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两高”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基础性的理论研究,理清工作思路。

1、加强对两高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

2、加强对安徽省情、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人文底蕴等研究。

3、加强对安徽企业及现有两高人才队伍的研究。

4、理论创新要不断地总结提高,政策要注意连续性,要结合发展不断创新。

(二)、两高人才队伍建设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向。

1、壮大两高人才队伍。

2、提高两高人才队伍素质。

3、发挥两高人才作用,激发两高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4、科学组织开展人才培育,项目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高校科研院所订单式培养人才等。

(三)、把需求作为研究两高人才发展的切入点。

1、合肥市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八大支柱产业发展人才,特别是有技术、产品、专利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2、人才最需要什么,实现价值、良好生态、优厚待遇、发展潜力。

(四)、把政府应该做什么作为两高人才建设的落脚点。

1、政府可以做的是什么?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市场的作用配置资源。什么政策最有用?结合实际,有所超前,要脚踏实地。把政策和有限的财力用到最关键最有用的地方,牵住人才发展问题的关键点,集中力量解决重点和难 - 13 -

点,发挥和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统筹协调好各类人才队伍的发展。

2、支持创新:(1)、培养和引进各类科研机构、高校和院所,以及技术中介机构;(2)、培养和引进各类技术创新人才;(3)、制定政策促进产学研发展。政策创新、基础理论研究要深入扎实,摸清家底,研究和掌握人才建设和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研究人才在特定时期、区域时的特殊规律,学会应用科学的人才工作方法。人才建设与发展要统筹兼顾,整个社会拥有各类人才,都存在创新创业的问题,只是领域、分工和侧重点不同,其本质都是要具备创新创业的精神与理念,在工作中、在政策制定时都要注意引导、发挥和保护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3、支持创业:(1)、两高人才创业孵化基地和园区建设,引入第三方风险评估机构,对孵化项目进行绩效与风险评估,为决策提供服务;(2)、建章立制,做好园区孵化企业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跟踪服务、掌握发展动态,提供适需的服务;(3)、做好金融服务,引导各种资本、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参与,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难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4)、建立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形成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环境氛围。政府人才工作服务重心向两高人才创业转移,两高人才创业是高层次创业,对带动技术进步、产业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是人才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创业成功后能够解决大量的人员就业,扩大社会税收来源。

20xx年7月1日

- 1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