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这本书由Google公司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创作而成,用了近百个真实案例,来阐述如何运用“成功同心圆”法则选择自己的价值观,阐述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选择做一个融会中西的国际化人才”,最终说明“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这些案例当中,有李开复自己的成败得失,也有如比尔·盖茨一般显赫人物的故事。

书中讲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质,在多元化成功的模型中,只要主动选择,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

看了李老师的“成功”说后,体会很深。人和人之间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能用同一个模式去衡量所有人的成功,无论是所处地位与名望的高与低,拥有财富的多与少,只有发挥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又对社会和他人有益,同时还体验到了无穷的快乐,这就是成功,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

 

第二篇:《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修

美好自己遐思

——读《做最好的自己》后感

刚刚拿到这本书名为《做最好的自己》时,我就想什么样的表现或者心理和身体上的状态才是最好的自己呢?或者说是不是有个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我是否已经做到了最好的自己?现在的我为什么不是最好的自己?假如现在的我不是最好的自己,那么我是否还有理由开心呢?假如现在的我不是最好的自己,那么我如何用合适的态度来面对自己?我带着这些问题开始阅读《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希望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从书中不难看出李开复博士是一个自我认知非常深刻的人,是一个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是一个非常有见识的人。一个人成功是不容易的,是值得庆贺的,但一个人成功之后愿意帮助别人成功的人是可敬可佩的。在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走上了成功道路之后,也正如他所说的,人生最重要的事不是在特定企业,而是向青年一代传承知识和经验,他开始向青年学子传授知识和经验,为青年一代提供最真挚的帮助和最有效的指导,引导青年人走出困惑,走向卓越。也许这就是本书诞生的原因。

当代的青年人充满着活力,同时也掩藏不住浮躁和迷茫。因为这个世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若不懂得辨别,极可能淹没在别人的眼光中,就像许多的人小的时候就有许多的梦想,后来上学了,开始谈论理想,再到后来,就开始为生活而努力,渐渐的梦想消失了,理想不停的在变,变得模糊了,最后剩下的只是为生活挣扎,在挣扎中消磨掉了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剩下的勇气只能用于抱怨,好像我落得今天如此光景全是社会的原因,全是别人的不好,实在无奈,只得说,是天注定。不能理解的人看到后可能会给这样一群人贴上“愤青”或者是“屌丝”的标签。可是世界却不会因为我们的抱怨而改变,荀子曾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外界的环境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也不会照着我们的想法运转,也许我们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我们是不是哪里出了错误?

发现自己迷失了是件好的事情,好像是我们活在黑暗里,没有见过光的时候,不知道有光,也不知道黑暗。直到有一天光照在黑暗里,我们才知道,原来我们活在黑暗里。也许那个时候我们会看清楚自己的真实面目,是自信过度,而显得桀骜不驯?是谦卑过头而自卑,没有勇气?还是我们一开始的价值观就错了?是自省的时候了。《做最好的自己》可以是一面镜子,从书上看到别人的时候,也

可以反照自己。书中提到仁爱、诚实、自信和自省、积极和同理心、勇气和胸怀等等,这些好的素养或是品格是来自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我想这不会有人反对。价值观决定一个人面对生活的态度,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他的生活行为。但是如何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呢?作者讲到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培养,比如诚信,要靠自律,也要靠他律,作者的观点很对,透过这种方式确实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只是我觉得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是由一个正确的信仰决定的。一个正确的信仰,决定一个人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的人生观,人生观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许多的时候我们的行为错了,不正是我们内心所坚持的错了吗?也许正是我们没有坚持什么,才会迷失自己。也许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我们身处何处?

也许我们不需要去思考诸如:我为什么活着?难道只为一日三餐,到世界来的时候没有带什么来,走的时候也不能带什么走,最后归入尘土?这个世界是从哪里来的?我是从哪里来的?我与这个世界有什么关系?这个世界要走向哪里?我的过去去了哪里,我的将来又在何方?生命的意义是我自己定的吗?还是外在力量赋予的使命?之类古老的问题。我们只要努力的更好的活着。假如这些问题都有了答案,每个人就都能在这里找到生活的意义,那么我们的人生将会非常的丰富多彩。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这么想,但他们依然活的很精彩,活出人性的光辉,如本书的作者,有宽广的胸怀、乐于助人的美德、坚强乐观的精神等等。靠着我们天生的优良资质和后天的努力加上好的机遇,我们就可以成功,达成理想。我们说我一生实现了我的理想,我不枉此生,没有虚度人生。

何谓不虚度此生?也许是当我们躺在床榻上呻吟的时候说,我一生做成了自己想做的,在给别人带去益处的同时,也满足了自己,可以安然的离世,这样可以说我没有虚度此生吗?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才叫不虚度此生,也许对于成功的困惑莫过于对成功的定义。正如作者所说的我们中国的青年陷入一元成功的误区,我也曾陷入这个误区中,被别人牵着走,越走越累,后来我发现我不过是要成为别人,却找不到自己。在中国大的背景下,大的国策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追求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极大丰富,这就是我们崇尚的。可是我们都在追求金钱的时候,丢掉了精神,失去了自我。因为金钱和物质本身并不能给人带来意义感、价值感、幸福感,这些东西只是我们在努力走向成功或者是获得成功时的副产品。每个人都活在别人的眼中,相互比较,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战战兢兢地将自己

套入各种的桎梏当中,像《装在套子里的人》,连自己也看不清自己的面目。这本书可以成为很多人的帮助,帮助我们从那些面具下和心理的捆锁中走出来,重新的来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人格,不过分自信,也不自卑,而是谦卑;积极生活却不是自我为中心,而是可以拥有同理心,与人为善;有勇气追逐理想,也有勇气坦然的面对自己的失败,更是有胸怀接纳自己的错误,也可以接纳别人的不完美,看自己不过于自己所是所能,而是合乎中道。

当我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最吸引我的内容莫过于“人际交流”,因为在这方面,我很欠缺。我试着努力的发现这其中的原因,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我的信仰已经使我具备与人交流时应有的品格,欠缺的是交流技巧,读完本书后才发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那些人格我很难平衡,我的积极性不够,就是乐于去了解别人的心还不够,我的同理心还不足以使我能对别人的处境产生的情感而感同身受,我的自省太过,使我很容易陷入自卑中,缺乏勇气。这些都是限制我的人际交流人际关系发展的拦阻,我要鼓足勇气来改变那可以改变的,但我也要有胸怀接纳不可改变的事情,而这一切对我来说需要我重新回到信仰里找到力量,调整自己的眼光。

对于我而言,做最好的自己,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是不断把自己放小,使我的内心可以容纳更多的人事物,如此我内心世界会变的很丰富多彩;做最好的自己,不是没有自己,更不是成为别人;做最好的自己,是要先成为正确的人,这是最大的成功;做最好的自己,活出人性的光辉,就可以驱走阴霾,生命就充满阳光。最好的自己不是在过去,不只是在明天,因为明天也会变成今天。今天的我向往美好的自己,而且在朝着那个方向努力,这样就是最好的自己,要为自己今天的努力庆贺,为自己的进步欢喜。因为不知道明天自己会在哪里,珍惜每一个今天,在今天里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每一天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那么在我站在生命的尽头时,我想我可以满心欢喜甚至激动的说,我做到了,我活出了美好的自己,我拥有美好的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