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路加气站

阳光下的蒲公英

----学习《华润燃气优质服务事迹》有感

8月份,我们组织学习了《华润燃气优质服务事迹》,打开封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朵蒲公英在“一缕阳光”主题的映照下,趁着微风播撒着种子 ??

先进事迹涵盖了燃气企业的各个服务岗位,不管是已成品牌的维修工牛师傅,还是我身边的标杆员工魏群峰等等,抑或是我们长江路加气站各种值得尊敬的标杆,有动手能力强的标杆,有人际关系最好,与人为善的标杆,有专业知识顶呱呱的标杆,有甘于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标杆??。我们要做的就是树标杆、找差距,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多去发现别人的长处,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这样我们才能够共同成长,我们的团队才能逐渐壮大。

其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带给我的不仅是感动,更是榜样的力量。在学习中,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身边的同事,客户中心的工作,看似光鲜亮丽,但也需要承担很多的压力。每天都要面对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客户,会有好评和赞美,也会遇到不解和不满,甚至会遇到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和谩骂。要真正做好服务,不是简单的形式和口号,更需要用“心”,真心、耐心、和细心。

今年炎夏的一个上午,一位年龄较大的女司机来到长江路加气站充值加气卡,一口咬定说上一次缴费预存了500元, 工作人员调出此缴费信息查看,并未显示有预存款项,任工作人员耐心、细致解 1

释,可这位客户就是不认同,坚持说去年预存了500元,且不由分说,破口大骂,情绪激动,不停在加气站大喊“就是×××把我500元钱贪污了!”, 由于当时正值加气高峰,客户来来往往,为不影响其他客户缴费,工作人员再次核对了加气卡缴费信息,出具用户缴费明细,并耐心解释,告知用户,加气站每天都安排专人对当天缴费信息及钱款进行核对,做到日清日结,如果多收取费用,当天就能查出,不会出现贪污现象,希望用户再回忆一下。

优质服务事迹中先进人物的点点滴滴,无不凝聚着华润燃气员工奉献、执着和责任,我们要学习的是标杆的服务精神,用实际行动传递榜样的力量。 相信未来,阳光下,遍地的蒲公英会更加灿烂地绽放!

2

 

第二篇:长江路两侧规划

镇江市长江路两侧

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

设计说明

一、自然地理区位概况

1、区位概况

⑴城市概况

镇江位于东径119度21分至119度35分,北纬32度7分至32度17分,系江苏省省辖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南岸。长江与大运河交汇于此,沪宁铁路贯穿市区,同时有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和沿江公路等重要交通设施,镇扬大桥与京沪高速铁路也即将开工建设,所有这些形成了江苏省中部重要的铁、公、水综合交通枢纽,区域位置十分优越和重要,为镇江市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镇江市市区总面积25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55.6平方公里。19xx年底主城总人口59.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0万人,农业人口12.27万人。

一九八五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镇江城市总体规划,批复中明确城市重要性质之一是“历史文化古城和风景游览城市”。

一九八六年十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镇江市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九九四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镇江城市总体规划,批复中明确城市性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下游重要的港口,工贸、风景旅游城市”。

⑵区位概况

本规划位于镇江主城北部城市滨江地带,规划用地运粮河,东至解放路北端及北固山景区,北至长江,南到沿长江路南侧100米左右幅深的范围。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

规划长江路连接三山风景区,是一条重要的景观园林道路;同时细节润扬大桥接线,向东延伸连接镇大公路,也是一条重要的交通性干道。

2、自然地理概况

⑴地形、地貌

镇江位于宁镇山脉东段,属低山丘陵地带,南部为低山区标高100-350米,中部为丘陵谷地标高10-72米,北部沿江为一带状冲积平原标高3-8米。古运河由市区东南向西北蜿蜒注入长江。市区位于长江以南,坐落在古运河两岸,地面标高(黄海高程,下同)在4-10米,沿江一带标高在3-5米之间。运粮河位于市中心西部,基本与长江平行,两端均与长江相通,承泄御桥港东、南、西三方来水,西侧地面高程为4.0-5.0米。

⑵城市气象

镇江气候润湿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受季风影响,属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4℃,一月最冷,最低气温零下12℃,七月最热,最高气温40.9℃,高湿季节为7-8月,月平均气温28.1℃,低温季节为1-2月,月平均气温2.0℃。

年最大降雨量1601.1毫米,日最大降雨量262.5毫米,年平均降雨量1074.1毫米,雨季为7、8、9三个月,年最大蒸发量1755.9毫米,最小蒸发量847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276.7毫米,年最大积雪深度14厘米,最大冻结深度9厘米。

年最大风速16米/秒,主要风向夏天为东、东南风,冬天为东北风,年平均湿度76%,平均雾日10.5日,最多雷暴日数37日。

⑶城市水文

市区主要水体有长江、古运河和运粮河等。长江镇扬段全长57公里,属感潮河段,每日涨落两次,最大潮差不足2米,最小潮差不足0.1米,平均潮差1米左右。历史最高洪水位6.

70米,最低枯水位-0.66米,平均洪水位5.2米,平均枯水位0.08米,长江水量丰富,最大流量926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602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29300立方米/秒,最大流速2米/秒,最小流速0.5米/秒,水质基本达到国家Ⅱ类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古运河至京杭大运河,北至京口闸,贯穿主城区,全长16.38公里,现有河底宽度6.0米,河底高程2.2-3.0米,两岸地面高程6.0-9.0米。运粮河位于城区西部,全长9.95公里,现有河底宽度4.0米左右,河底高程0.0-2.5米,两岸地面高程4.0-5.0米。

⑷城市工程地质

镇江位于扬、铜、茅山地震折裂带内,地震裂度七度。

镇江市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其特征是地貌单元多,地形起伏大,南部为低山丘陵区,下层基岩,上层为黄褐色可塑-硬塑状下蜀组粘土,厚度5-60米,滑坡、江岸坍塌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北部大部分地区为长江漫滩区,包括长江沿岸和运河两侧。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4、《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江苏省镇江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镇江市人民政府)

三、规划设计原则

1、本区的用地功能、道路系统、景观环境要与要与总体规划相互衔接,协调一体。

2、按照本区所处位置及发展潜力、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功能与规模定位,配置组织设施与空间,并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作必要的深化与调整。

3、充分利用和照顾建设现状,组织到本区整体规划结构之中。

4、集约利用土地,成规模紧凑开发,提高土地效用。

5、充分挖掘、继承并弘扬本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展示地方文化精粹,使地域文脉在传承的基础上得到合理的拓展,保护与发展有机统一,使城市的发展既有坚实的历史基础与文化依托,又有符合现代人需要的空间内涵。

6、加强城市设计,塑造和谐的城市环境,提高空间语症的环境质量。

7、强调生态原则,本区要从营造高效的生态环境的高度,尊重自然环境,分配空间,确定分项指标并组织绿地系统,特别注重城市滨水空间的利用和塑造。

8、强调文化原则,本区要争取成为文化建设的新标志,加强文化设施的配置,深化本区文化内涵,在继承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力图有新的拓展。

9、规划设计要高起点、高标准、结合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与重大课题研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同时考虑规划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四、性质与功能定位

根据总体规划的原则与要求,结合本区城市发展的实际与潜力,确定镇江市长江路道路两侧的性质与功能定位如下:综合商办、旅游休闲、文化娱乐、旅游服务设施、居住、大型展览设施等多种功能,地域传统文脉特征与现代城市风貌有机结合的新型城市滨江空间。

五、规划结构

根据本区用的特点及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结构关系,确定本区的规划结构为“四片一带穿,三线贯全局”。

“四片一带”是指按照不同的功能与内涵,长江路由东往西大致可分为北固山景区、核心功能区、古城风貌区、历史博览区以及路北侧的滨江景观带。

“三线”即是指水线、绿线、文化线从形式到内涵两方面构成了城市的特色风貌。 有水必绿,有绿必景,水线与绿线相互交织。

绿地景观与文保单位相结合,绿线与文化线交相辉映。

六、城市设计框架

1、原则

⑴总体目标

城市设计的实质,在于处理城市实体要素与外部空间的“实、空”关系;协调城市现有形态与城市发展脉络有机联系的“时(间)、空”关系。“实、空”关系统一、“时、空”关系的和谐是城市的总体目标。对于本区而言,具体表现为创造高品质的城市物质环境,以符合逻辑和城市发展趋势的空间结构、形态与模式,传承城市文脉,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城市功能最大限度的开掘与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把握物质环境的整体意象,使之具有独特的风貌、和谐的形态和明显的标识;塑造物质环境的外部空间,使之形成特色空间序列、连续完整的步行体系、多样的驻留场所和宜人的空间尺度;发掘物质环境的人文内涵,使之体现繁华的商贸气息、亲自的居住氛围、浓郁的文化气氛和完整的历史脉络。

⑵原则

①强调城市空间整体意象的塑造,统一协调道路、区域、边缘、节点、地标等城市空间要素的组织关联,形成有序、和谐、高效的具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城市空间景观框架体系。

②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特别是水系),城市以自然环境为背景,多层次有机的布置人工构筑物,达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并形成宜人的建筑体量与尺度,求得人——城市——自然的和谐统一,创建生态型的新型城区。

③保持和发展城市文化特色,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场所感和归属感。

④人是城市活动的主体,城市设计中以人为本,设计绿地、广场开放空间与建筑群体,创造宜人尺度的公共活动环境和居民引以为豪的心理环境。

2、框架导向

⑴整体意象

整体意象是城市物质环境品质的第一层面,具有支配全局的作用,它应是设计结构(设计主导观念)在城市空间中的物化和体现,作为组织力,促进和规范城市物体空间形态的形成与演进。通过设计结构的确立,把握空间格局的整体架构;通过对城市中同时运动诸系统运动格局三维特征的把握,建立各具特色的空间序列与网络;通过对地区标识、天际轮廓、空间界面的设计与控制,使整体意象与环境细部建立统一的内在关联,使整体意象获得地域特征、特色风貌、和谐的形态和明显的标识。

⑵措施——设计结构的确立

城市设计的主旨在于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发展的影响与干预,提高空间环境的品质和质量,引导城市空间形态获得内在秩序与和谐,从而获得整体有机、协调的发展。E.D.培根指出,“空间环境质量是以人的需求为基础的,质量意味着空间环境优越的程度,应用到城市就取决于使人愉悦的自然联系、尺度、趣味的匹配和消除不协调的对比;综观今昔,质量着文化遗产、持续存在的事物的价值;对于城市居民,它意味着好的生活和理所当然地采取一定措施确保安全、健康、舒适、娱乐和方针,空间环境质量还必须包括提供生活的私密性、兴趣活动和获得成就的机会。”

上述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设计师对城市现有空间形态格局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城市空间发展、演化趋势的正确把握,并掌握城市中同时运动诸系统在这种格局和发展中所具有的三维特征,通过对这些三维特征的提炼和概括,在城市空间整体层面上建立一个清晰的空是主导框架,从而为城市空格局建立内在的秩序与逻辑,以此引导、促发并规范空间形态的发展。这个空间主导框架就是城市设计的中心设计结构,反映在设计师的头脑中,则表现为一种设计的主导观念,只有这个观念或结构以三维型式实现于城市空间中,并与城市中同时运动诸系统发生直接作用时,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才会纳入正轨,城市设计的作用才能得以真正发挥。培根指出,好的城市设计,能在城市的空间形态方面产生一种逻辑和内聚力,一种对赋予城

市极其地区以性格突出特征的尊重。而这种空间形态的逻辑和内聚力,正是源于设计结构的确立和发展。

概括地说,设计结构就是在城市空间形态整体层面上,建构或完善一个控制空间发展的三维主导框架,它是城市空间格局与形态特征的内在逻辑,是城市空间发展的组织机制与规范机制,具有中心和统帅地位,具体的空间形式则从设计结构中衍生出来。这个中心设计结构在于对空间秩序、内涵及其发展的实质性要素的把握,而不拘泥于细节,这一性质它一方面能有效地控制空间形态的整体结构,同时又给局部的创作以充分的自由;另一方面,它也为城市未来发展留有余地,使其自身能够历经岁月而不断推演、丰富和完善。

这个中心设计结构一旦实现于城市空间中,并为大多数居民所感受和理解,就能形成一种强大的组织力量,从而使城市空间特征发生喜人的变化,古今中外很多优秀城市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

城市空间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就是说是建立在人的感受和运动基础之上,与古典城市设计不同,现代城市设计的主体,已经由单一主体(统治者或宗教集团)转变为全体居民,这种主体的多样化导致了感受与运动的多样化,设计结构得以确立的根本依据和基础,就是与人的感受及同时运动诸系统的适应性,以三维形式来实现这些多样化的感受和运动格局的需求,对于特定的城市和地区,在考虑这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还必须与城市的具体实际与空间特征结构起来,突出和尊重其固有的特色并正确预见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综合上述因素,发掘其空间形态与型制 本质要素,从而确立空间设计主导结构。

通过对本地区固有空间形态格局与特征的分析,以及对整体空间意象目标的把握,我们确立了“节点、轴线与区域相交织组成空间主体框架”的设计结构,具体表现为各景观区块以道路网作为空间骨架,以空间轴线为依托,相互关联,形成整体城市意象。空间实质是“三条线统率全局”,即水线、绿线、文化线从形象与内涵两方面构成城市特色风貌的主导框架。

3、城市设计框架

⑴城市特色景观区

·滨江景观带区

位于长江路以北、规划范围以内的区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以古运河入江口为界,西部以文化休闲活动为核心的大型公建、广场及公园组成的综合区;东部为以市民休闲活动为核心的近水游憩带。重园林绿化设计,建筑设计注重文化内涵,以现代风格为主,体现旧城区向新区(行政、商贸中心区)的过渡,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交融。

·北固山景区

位于滨江景观带区的东端,包括北固山公元、规划旅游服务中心与市民滨江广场三部分。该区的建筑景观风貌应力求与古甘露寺相协调,体现古典与园林的有机融合,减少景区的视觉干扰,沿长江路与解放路形成两组视线通廊,并向外部区域有机过渡。

·核心功能区

位于电力路以东、解放路以西的范围内,由商贸、办公、居住用地组成,建筑以中、高层为主,形成地标性建筑,形式考虑在现代化的基础上与地域特征相结合,以创造有现代感和文化氛围的城市环境,形成滨江公共建筑景观带。

·古城风貌区与历史博览区

位于电力路以西,至运粮河。区域内古运河穿城而过,西津渡古街依山而建,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化的浓缩与物质载体。结合城市更新,建筑应保持传统风貌,注意细部与尺度的推敲,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面貌。

⑵道路景观轴线

承托本区的道路结构,塑造特色道路景观与功能轴线,其两侧建筑应注重建筑外在形式及群体关系,塑造良好的对外城市形象,同时轴线也构成了本区的景观通道。

·长江路——是设计中构图的核心,现代风格融合地域特色,连接“三山”风景区,体现镇江大江风貌的综合性城市干道

·解放路——体现现代都市风貌

·中华路——古典与现代相结合

·电力路——综合性城市干道,以现代风格为主

·宝塔路——特色商业街区,强调与城河风景带有机结合

·迎江路——特色道路景观轴,是历史街区风貌的浓缩

⑶城市景观节点

·北固山西侧市民广场——解放路城区中轴线的收头,城市与滨江景观带的交汇点。 ·超岸寺——进入该规划区域的绿地节点空间。

·平正桥头——核心功能区与古城风貌区的过渡空间。

·长江路与迎江路交叉口——是历史博览区、古城风貌区与滨江景观带三区交汇的精华所在。 ⑷城市地标

本设计沿用原有的、已被市民广泛认同的地区级城市地标,并利用容积率分配塑造地段级地标,标志此地段的中心意象,并考虑其做为交通动线的对景来确定其位置。从此设计构思出发,建立不同层次的地标,籍此增强场所识别性和完善地区空间标识系统。

·地区级地标——北固山西侧旅游服务中心,位于核心功能区内的地标性建筑以及位于滨江绿带中的规划城市会展中心

·地段级地标——西津渡古建筑群,古商市街,顶极物业住宅群等

⑸空间边缘

·强化城市滨江绿带的景观特征和生态效益

·协调处理各风貌区的交界空间,使之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时,整体有机统一,过渡协调。

4、城市人文景观与文化特色

本设计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尊重地方风貌和人文环境,发展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拓展特色旅游业,并使市民产生认同心理,创造满足生理、心理需求的城市环境。 ·文化特色

镇江市历史悠久,文化古迹丰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设计中应充分开掘和拓展地域文脉,发展特色旅游业,促进城市建设与经济腾飞,同时考虑本地区历史文化特色构成的特有人文景观(如成片完整的历史街区),使之在城市物质环境中得以延续和体现,形成本地区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形式、风格与空间组织等。

·人文景观

城市人文活动景观包括市民的休闲活动、商业购物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节假日旅游活动等,设计中充分考虑市民人文活动需要,以良好的空间环境做为市民活动的物质支持。

·建筑体量:根据建筑物在同一平面的总面宽和最大对角线的尺度范围,建筑基本体量分为小尺度、中尺度和大尺度三种,如下表所示:

注:计算面宽和最大对角线两栏如满足其一,则认定其尺度范

核心功能区——以大尺度建筑为主,结合中尺度建筑

古城风貌区——以小尺度建筑为主,结合中尺度建筑

历史博览区——以小尺度建筑为主

滨江景观带——以小尺度建筑为主,结合中尺度建筑

·建筑色彩:指占建筑外表墙面70%以上的色彩。建筑色彩组合按明度、彩度分为以下三类: 核心功能区——大面积墙面为明度高或明度适中、彩度适中的色调。

古城风貌区——大面积墙面为明度高、彩度低(灰、青灰、淡灰等)的浅色调,局部采用明度低、彩度低或明度适中、彩度高的深色调。

历史博览区——大面积墙面为明度高、彩度低(白、浅灰等)的浅色调,局部采用明度低、彩度低(深灰、黛青等)的深色调。

·建筑风格:与各风貌区风格定位相统一。

七、用地布局

1、土地利用现状

⑴土地利用现状概述

现状主要用地由工业用地、港口用地、仓储用地、办公用地以及零星三类居住用地组成,呈带形分布。

⑵现状建设用地分析

·主要存在问题

规划区域内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混杂,影响了居住环境质量

部分工业用地、仓储用地与港口用地占用了整个滨江地带,土地价值不能充分发挥,造成土地空间资源浪费,影响了城市绿地的形成。

·开发潜力

随着长江路拓宽改造建设的进行,该区域连接“三山”景区、北临长江、古运河风光带、古商市街、古城风貌区、西津渡历史博览区的独特区位,使之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具有不可多得的“真山真水”的自然风貌,形成了很强的开发潜力,同时改造旧城区提高土地利用价值,综合成片开发可作为政府的“民心”工程,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2、土地利用规划

⑴公共建筑用地

——行政办公用地主要位于核心功能区长江路沿街段。

——商业金融用地主要沿古商市街、京口闸农贸市场小码头街这几条特色商业街设置。 ——文化娱乐用地主要分布在滨江风光带内。

——文物古迹用地位于历史博览区内。

——医疗卫生用地主要为市第二人民医院。

⑵居住用地

——一类居住用地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多层住宅组团式布局为特征,体现顶级物业的现代居住,位于核心功能区内;二是以旧城改造为核心,体现传统民居为特色的居住用地,位于古城风貌区与历史博览区内。

——二类居住用地主要为与古城风貌区内。

⑶绿地系统

①规划原则

·在规划中综合利用各种绿化手段,既突出传统城区与现代风貌相结合的地域特征,又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充分利用、结合现有水系,建设滨水景观绿带,“水线”与“绿线”有机交融。

·绿化建设体现系统化思想,以点带线、以轴带面,与原有自然景观资源共同构筑清晰完整的绿化网络。城市与绿地空间的关系:绿面簇拥、绿环围绕、绿点点缀,城市与绿地和谐共生。

·体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②措施与策略

各种绿地在功能构成和空间布局上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从景观和生态两个方面来改善城市空间的环境品质。

·全面体现本地区的文化特质。

保持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创造田园风韵的都市生活

建筑、水体、绿地、道路融于一体

运用生态原理,种植设计与环境设计相结合

·表现自然的生命力和季节变化

体现贴近自然的环境精神

树种选择从功能、形态、生态、生长速度作出合理安排

行道树表现道路的统一性和连续性,造成大片绿荫

结合城市功能和景点,选择花木种类,表现路段和地点的主题

·合理组织城市交通,努力扩大步行范围

行人、行车、停车有机结合,快慢道适当分隔

红线内外统筹兼顾,注意第二速度区细部设计

加强公共站点的环境设计

·设计创造不同尺度的景观和近身环境

宏观、中观、微观综合考虑,体现“远观其势,近观其质”的中国造园思想

结合地名、视线交点、城市功能,赞成趣味街头景园

借景、对景、补景、修景手法综合运用

·建立连续性和秩序感

绿化、街具、铺地、广告、指示牌、小品的色彩、风格、尺度、定位一体化设计 昼与夜、阴与睛、平时与节庆时的效果保持内在的联系

充分考虑实施的阶段性与相对完整性

·充分结合、利用现有水系,创建完整的绿地系统,将不同的绿地空间联成整体,并结合绿地功能与形式,考虑特色种植,从植物形态、色彩及自身生物特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强调环境设施、绿化种植的一体化设计,形成不同特色的绿化主题。

③绿地规划

规划强调城市绿色空间的塑造,以营造优美的滨江景观带,建设生态型旅游城市为目标,规划绿化用地342.79公顷,其中公共绿地281.09公顷、防护绿地61.70公顷,占总用地的39.2%。

本区的绿化系统可概括为“绿点——绿面——绿带”相结合的模式。

·“绿点”:各级街头小游园、绿化小品等。

·“绿面”:北固山景区与迎江桥头公园。

·“绿带”:沿长江路北侧的带状滨江绿化带,其宽度大于15米,犹如一条绿色的项链连接着“三山”风景区,妆点着城市,为城市提供了景观生态开敞空间与充足的滨江休闲空间。 ⑷道路广场用地

①道路系统

按等级划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街巷)”三个等级。

②广场系统

北固山西侧市民广场

迎江桥头休闲广场

城市会展中心南侧历史文化广场

古商市街与小码头街入口处的商业广场

八、规划控制

为合理利用土地,立与土地开发与建设管理,本规划对每一地块作出地块编号、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的控制。

1、用地控制

用地控制是指针对建设用地上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本次规

划内容包括土地使用性质、用地边界、用地面积等。

·用地性质:城市用地按照所担负的不同功能,划分为不同性质的用途类型,如居住、公建、道路广场、公共绿地等。

·用地边界:是指用以区分相邻地块使用的界线,通常由道路红线、地块界线、及山体、江海、湖泊等自然界线组成。

·用地面积:指由道路红线和地块界线围合而成的水平投影面积,是规划地块细分后用地性质明确的地块面积。

·土地使用兼容性:考虑到土地使用的适用性与土地市场的需求,允许按兼容用途的原则,通过规划管理过程进行调控。

2、环境容量控制

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按照建设用地所能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聚集量,对土地开发作出合理的控制和引导。其控制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面积、建筑密度、绿地率等。

·容积率:是指某一地块上的制定性质建筑面积总和与地块面积的比值。它直观地反映了该地块的土地开发强度。

容积率 =

规划区内各地块的规划容积率依照分图图则中容积率的规定。开发者对该地块的开发强度不得超过该地块的容积率指标要求。

容积率有关特别规定:

容积率转让:容积率可以转让,转让只能在相邻地块之间进行,转让值不得大于两地块中容积率较小地块的40%。

容积率的奖励补偿:每提供1平方米的开放空间,奖励建筑面积1~2.4平方米;在达到本地块绿地率指标外,每提供1平方米的公共绿地,奖励建筑面积1~5平方米或由规划主管部门核定执行。

对于面积大于3公顷的大地块,在开发过程中如果进一步划分小地块(小于1公顷)进行实施,其开发强度可按规定进行调整细分,但是各小地块的建筑面积总和不得超过大地块所规定的限度。

对于沿街道、城市广场等开阔地段的小地块,其容积率可适当提高。由规划主管部门核定执行。

·建筑密度:是指地块内建筑基底面积与地块总面积的比值。

建筑密度 = %

地块建设中建筑密度只能小于或等于分图图则中建筑密度的规定值

·绿地率:是指规划用中绿化用地(即用于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园艺水面等用地)面积与该建设项目规划可建设用地面积之间的比值。包括绿地、铺装地面及水面等。规划范围内各地块绿地率按分图图则中的有关规定定制,不得低于绿地率指标的规定值。规划范围内对向公众提供开放空间和进行平台绿化、竖向绿化的建设项目实施建筑面积补偿。具体措施由规划部门核定执行。

3、建筑建造控制

本规划区中对建设项目进行建筑后退的控制,分建筑后退城市道路红线和后退该项目的用地边线两种情况控制。后退城市道路红线按道路系统规划中的规定,后退用地边线按以下规定执行:

·大人流建筑、影剧院、文化活动中心等,为满足人流集散,须设置集散广场。其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规定的2倍,或由规划主管部门核定执行。

·当边界外为非道路的未建设区域,南北向后退距离为建筑高度的0.9倍,东西向为0.3倍。

·当边界外是河流、湖泊、永久性绿地、高压线走廊时,由规划主管部门参照有关规定其后退距离。

·高层建筑与用地边界的南北向间距,在建筑高度小于60米时,按建筑物高度的0.5倍后退(裙房按其高度的0.6倍后退);超过60米以上部分,建筑物每加一层,其后退红线增加1米,且与边界间距须大于12米。高层建筑与用地边界在东西向的侧距,建筑高度小于60米时,按建筑高度的0.25倍后退(裙房按其高度的0.32倍后退);建筑物每增加1层,其间距递增0.50米,且距边界最小距离大于6.5米。

·建筑高度:系指从建筑室外地坪起,至建筑物最高层面部分的高度。有出檐时,建筑高度为檐顶至地坪面的高度。

烟囱、屋脊装饰、避雷针、旗杆、风向器及防火墙在屋顶上的出头部分等屋上突出物不计入建筑高度。

楼梯间、水箱、电梯间、机械房等突出屋面的附属设施,其高度在6米以内,且水平面积之和不超过屋面建筑面积1/8的,不计入建筑高度。

·建筑限高:系指对建筑高度上限的控制。

·控制原则:从核心功能区向外逐渐降低,形成中间高、两头低的形态,以取得与旧城风貌的协调,并向城市南部过渡。

·核心功能区建筑高度控制,可根据地块性质与功能要求,参考新区建设指标进行确定,上限可适当放宽。

·建筑间距:是指两幢建筑的外墙面之间最小的垂直距离:坡度大于45度的坡屋面建筑,其建筑间距是指自房屋檐口线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至被遮挡建筑的外墙面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

建筑间距应保持宜人的尺度,沿街建筑应保持连续的空间界面,街廓空间宜采用1/2-1/3的宽高比。

4、交通指标控制

出入口方位:出入口位置的确定须满足以下要求:

·出入口离主干路交叉口(主+主)不得小于100米,离主次干路交叉口(主+次)不得小于70米,离次干路交叉口(次+次)不得小于50米;且出入口相互间距(包括非机动入口和机动车出入口)在主干路上不得小于10米;在次干路上不得小于7米,否则只许右转。 ·大人流量公建如影剧院、大礼堂、体育馆等布置在次干路交叉口附近时须采取措施,使人流、车流出入口距交叉口不小于80米。

停车位:

各类用地需按其使用性质和开发强度设置足够的停车位和公共停车场(库)。公共停车场在各类公建附近的停车位规划值参照《江苏省规划设计规范》中有关规定取值。

·机动车停车场用地面积按当量小汽车停车位计算。露天停车场按每车位20-35平方米计;室内停车库每车位30-35平方米计,自行车停车场按每车位1.5平方米计。

·公共停车场(库)出入口位置遵照下列规定:

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出入口不宜设在主干路交叉点附近,且距离交叉口大于50米;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的出入口应设在次干路和支路上。

5、建筑后退

考虑道路通行于景观要求,本次规划对建筑后退红线做出控制,具体规定参见各地块分图图则的控制指标。

九、技术指标

1、确定控制指标的因素:

城市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的确定应该综合考虑不同用地的用地性质、所建建筑的不同层

数、用地所处的不同区位以及用地的混合使用等因素,同时还必须考虑城市的规模、经济基础、区域环境等。

a. 用地性质

规划根据不同的用地性质对控制指标大小的影响,将各类用地根据其性质与容积率、建筑密度和绿地率指标大小的关系分类,分别确定开发建设指标的控制范围。以公共建筑用地为例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用地包括办公用地、商业用地、金融保险用地、咨询贸易用地、服务业用地、旅馆业用地、市场用地,此类用地开发强度指标相对较大,故在规划中采用较高指标。第二类用地包括行政办公用地、文化艺术团体用地、广播电视用地、图书展览用地、影剧院用地、卫生防疫用地、科研设计用地,此类用地开发强度相对较小,故在规划中采用中等的指标。第三类用地包括游乐用地、体育场馆用地、医院用地、中等专业党校用地、成人与业余党学校用地,此类用地空地较多,开发强度较低,采用较低指标,少数用地因其位置的特殊性,故在规划中另行予以确定。

b. 建筑层数

不同的建筑层数将直接影响用地的开发强度和城市景风貌,规划考虑本区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根据风貌定位确定建筑限高和层数。

c. 区位

建设用地所在的区位由于交通条件、周围设施条件、基础设施配置情况以环境条件的不同,将会影响开发利用价值和开发建筑的成本,规划按各种不同的区位条件划分三种情况,分别确定不同的中试控制指标。第一种情况为建设用地不临床5米以上宽度的道路,即“一般地段”;第二种情况为建设用地一面临床5米以上宽度的道路,称“一面临街”;第三种情况为建设用地两面或三面临床5米以上宽度的道路,称“两面、三面临街”.

d. 建设用地的混合使用

当一些性质的用地与商业、服务业等混合使用时,往往会在建筑下部的1-2层加建裙房,因此这些用地将会比其单一用途时有更大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如商住混合用地、商办混合用地等。规划对此混合使用用地的开发指标控制适当提高,一般容积率按增加0.2左右控制,建筑密度按增加10%左右控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