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1. 心理学诞生以后的50年中,心理学家们建构了( ),即"心理学的三大势力"。

A. 精神分析学派 C. 行为主义学派 E. 人本主义学派

2.

3. 古希腊时代没有心理学。答案: 正确 斯多噶主义提出了的两个相互联系的观点是( )。

C. 绝对决定论 E. 根除情绪论

4.

5.

6. 观察法可以分为参与观察与自然观察。 正确 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的是( 荣格)。 请简要。说明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观察法

答案: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试的行为、言谈、表情等进行观察,从而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观察法除了直接观察一个人的外部表现外,还可以通过录像、录音等记录被试的言行表现。观察法用途广泛,使用简便,同时被观察者出于自然状态下被别人观察,因而可以获得比较真实的材料。但这种方法花费时间较长,观察到的又可能是一种偶然现象;因此需要反复观察,要求观察者事先有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并且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训练

7.

8.

9.

10.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 . 强调环境的作用 )。 心理学与哲学一样,研究人的灵魂。 答案: 错误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 人本主义观点主要强调的是(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尊严和自我实现是心理学研究的

终极目的 )。

11.

12.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 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 )。 人本主义(Humanism) 答案: 人本主义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在批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基础

上,借鉴了现象学和存在哲学而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与精神分析强调内部因素和行为主义注重外部因素相比,人本主义更强调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尊严以及自我实现才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的。

13.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 强调环境的作用)。

第二章

1.

2.

3.

4. 卡特尔的16种根源特质中包括(稳定性, 支配性,世故性 )。 卡特尔研究人格结构采用的方法是( 分类学 )。 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实验法) 奥尔波特的人格问卷,可以测量哪些价值观取向(经济的,政治的, 理论的, 艺术的 )。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自我",遵循的是享乐主义原则 答案: 错误

5.

6.

7. 大五人格结构理论具有很强的文化适应性 答案: 错误 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实验法 )。 下列属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三大理论支柱的是( 人格结构理论,早期的潜意识论,本能

论)。

8. G·奥尔波特的人格定义包括(人格的整合性,人格的层次性,人格的适应性,人格的独特

性 )。

9.

10.

11.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局限性有(主观唯能论, 适用于非常态的人群 )。 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包含( 外倾,神经质)维度 陈仲庚的人格定义

答案: 在奥尔伯特人格概念基础上,我国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陈仲庚教授进一步发展了人格的定义,并且把它和自我和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联系起来,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 1

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12.

13.

14.

15.

16. 与古希腊四种气质类型说相应的人格理论是( 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 )。 陈仲庚的人格定义,把人格和自我以及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联系起来。 答案: 正确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如果把人格当作一座冰山,则占体积最大的是(本我 )。 奥尔波特人格理论的研究方法是( 书信分析 )。 请简要说明什么是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答案: 卡特尔用分类学的方法研究人格结构,

认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元素就是特质。在他看来,特质就是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都保持一致的行为型式。他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把众多的人格特质合并为35个特质群,并称之为表面特质。之后又进一步分析出了16种根源特质,根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要素,代表行为属性和功能。这些特质包括: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支配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和紧张性。

17.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中,认为人有哪些特质(枢纽特质, 核心特质,次要特质 )。

第三章

1. 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L·Ross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 )。

2. 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答案: 印象形成就是指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概括、

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一般来说,我们先是根据有限的信息对其形成第一印象,然后再收集相关的信息,并经过整合形成整体印象。当然,我们的认知过程不可能完全准确,所以会有这样那样的偏差。

(1)第一印象

在与陌生人交往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被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中最重要、最有力的是评价,即在多大程度上喜欢或讨厌对方。Osgood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第一印象中我们评价他人的三个维度是:

评 价:从好与坏方面加以评定。

力 量:从力量的强弱方面加以评定。

活动性:从主动与被动方面加以评定。

(2)整体印象形成的模型

人们在知觉他人的时候往往会获得许多有关他人的信息,信息加工处理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他人印象的认知。

平均模型: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以简单平均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

累加模型:指人们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合方式是累加的而非加以平均。

加权平均模型: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3)印象形成中的偏差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

慈悲效应:也称正性偏差,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负性效应:指人们在形成整体印象时,对负性信息比对正性信息给予较大的权重,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负性特质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比正性特质大。

3. 社会认知对健康有何影响? 答案: 答案要点:

(1)社会认知与寂寞; (2)社会认知与焦虑; (3)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

4. 研究发现,美国人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选择较大的距离,而拉丁美洲和阿拉伯人选择较小的 2

距离,这反映( 文化规范 )决定着人们的距离偏好。

5. 社会心理学家Jones总结出的6种自我表演的策略是(自我抬高;显示, 逢迎;谦虚,恳求;

恫吓 )。

6. 简述图式化处理的重要性以及不足。 答案: 图式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有助于我们快速而经济地

处理大量信息,它能帮助我们:(1)解释新信息,从而获得有效的推论;(2)提供某些事实,填补原来知识的空隙;(3)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的预期加以结构化,以便将来有心理准备。但是图式化的处理也有不足之处,它使人们觉得不需要去详细分析与解释特质。

7. 人们在形成整体印象时,对负性信息比对正性信息给予较大的权重,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

况下,负性特质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比正性特质大。这叫做负性效应。 答案: 正确

8.

9. 非语言的视觉线索有(距离, 身体姿势, 目光接触)。 个人知觉 答案: 当我们刚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总是要根据有限的信息对这个人形成印象,

即这个人是否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或他的性格怎样等,这个过程被称为个人知觉。

10. 谈谈如何提高自尊? 答案: 自尊(self-esteem)是人的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它

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确定自尊有两条途径:一是让个体有自己控制环境的成功经验,二是让他人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提高自尊包括学会用自我服务的方式去解释生活;用自我障碍的策略为失败找借口;使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学会向下比较以及采用补偿作用;在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受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去。

11. 心理学家根据不同的包含内容把图式分为( 个人图式,自我图式,团体图式, 角色图式,剧

本 )。

12. 自我差异理论

答案: 由Higgins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包含三个部分:理想自我(Ideal self)、应该自我(Ought self)和实际自我(Actual self),当这三个部分产生冲突的时候,个体就会产生负性的情绪,并导致长期的不良效果。

13. 试述Bem自我知觉理论。 答案: Bem的理论主要涉及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即自

我知觉理论。在这个理论中,Bem认为人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情绪、态度、特质和能力等,因此对自己的推论也是依赖于自己外显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试图使用本质上相同的资料,以及相同的归因过程对我们自己的行为进行因果关系的推论。

Bem及其之后的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自己的态度、动机和情绪进行归因时的方式有一定的规律。

1.对自己态度的归因:Bem认为人们所能知觉到的有关自己态度的内在线索很少,且模糊不清,因此,人们实际上是通过观察在不同压力环境下的自己的行为而了解自己的态度,并非经过对内在感觉的内省。

2.对自己动机的归因:心理学家指出,最少的报酬将引发对工作最大的内在兴趣,因为个体将工作成就归于内在兴趣而非外在奖励。

3.对自己情绪的归因:自我知觉理论及建立在此理论基础之上的其他研究表明,情绪反应在性质上并无两样,人们能区分出高低不同的激起状态,但无法辨别出不同类型的情绪。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生理激起的归因是产生各种各样情绪的根源。

14. 通过行动或语言把自己的正性信息呈现给别人是自我提升的策略 答案: 正确

15. 累加模型是指人们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合方式是累加的而非加以平均 答案: 正确

16. 自我障碍策略 答案: 为了保持自尊,个体常常会使用一些策略,其中自我障碍策略就是最

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的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人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3

17. Kelly认为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环境背景 )。

18. 印象形成 : 它是指我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性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

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19. (自我图式 )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特殊信念,是指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的信息的

一套自我信念。

20. 简述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 答案: Kelly于19xx年提出了自己的三维归因理论(cube theory),

也叫立方体理论。他认为任何事物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三个方面:行动者(actors)、刺激物(stimulus objects)以及环境背景(contexts),在归因的时候,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consensus information)、一贯性信息(consistency information)和独特性信息

(distinctiveness information),另外Kelly还提出了在归因过程中人们会使用到的另外一个原则,即折扣原则(discount principle):特定原因产生特定结果的作用将会由于其他可能的原因而削弱。

21. 某类物体的一个典型或理想的范例叫做原型 答案:正确

22. 人们通过自我确认,使别人对自己有个高的评价,从而有助于个体自尊的建立。答案: 错误

23. 通过行动或语言把自己的正性信息呈现给别人是自我提升的策略。 答案: 正确

24. 简述海德的归因理论。 答案: 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

海德认为人有两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而要满足这两个需求,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因此海德指出,每个人(不只是心理学家)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都具有针对他人行为的理论。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海德还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两个原则: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25. 个人知觉 答案: 当我们刚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总是要根据有限的信息对这个人形成印

象,即这个人是否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或他的性格怎样等,这个过程被称为个人知觉。

26. 简述个体自我概念的构建过程 答案: (1)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

(2)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3)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己;(4)通过自我意识来推断自我。

27. 我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征的过程称

为对他人的知觉。 答案: 错误

28. 平均模型 答案: 由Anderson在19xx年提出来。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我们以

简单平均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

29. 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常常忽视自己的健康,缺乏适当的营养、睡眠和运动 正确

30. 简述Jones和Davis对应推论理论。 答案: Jones和Davis19xx年提出对应推论理论,适用

于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该理论试图解释在什么条件下我们可以把事件归于他人的内在特质

(dispositional trait),即人格、态度、心情等。Jones等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不一定与他的人格、态度等内在品质相对应。在以下两种条件下我们能推论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内在品质相对应:一是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二是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31. 自我检控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我表

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说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答案: 正确

32. 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有意义的交流导致了自我和社会现实的整合,自我就是一个人通过行为

展现自己的使用的符号,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用来定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这属于( 社会互动理论 )理论。

33. 自我障碍策略 答案: 为了保持自尊,个体常常会使用一些策略,其中自我障碍策略就是最

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的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 4

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人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第四章

1. 心理学家根据交换双方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把人们之间的冲突分为(零总和冲突,可变总

和冲突 )。

2. 社会规范早已为许多人际关系制定了协调的方式,在所有的交换中,它都能提供特殊的指导

原则。

答案: 错误

3.

4.

5. 影响从众的情境因素有(团体的规模, 团体的凝聚力,团体的社会支持 )。 著名的囚犯困境认为最终的均衡解是(都认罪 )。 French和Raven曾经提出的社会力量的来源中包括(奖赏的权力,压制的权力,参照的权力,

专家的权力, 信息的权力 )。

6.

7. 顺从 答案: 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的倾向 增加顺从的技巧有哪些?答案: (1)脚在门槛内技巧(2)门前技巧(3)折扣技巧(4)滚雪

8.

9.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奖励、避免惩罚 )。 举证说明去个体化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答题要点:

Zimbardo认为去个体化行为的产生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激起,匿名性和责任分担。(6分)而其他心理学家认为去个体化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匿名性和自我意识。匿名性是引起去个体化行为的关键,团体成员越隐匿,他们就越会觉得不需要对自我认同与行为负责。去个体化行为产生的第二个原因与个体自我意识功能的下降有关,Diener认为引发去个体化行为的最主要的认知因素是缺乏自我意识,人们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所得的社会规范的控制。但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会失去这些控制功能,从而导致去个体化行为的发生。(10分)(注:须结合适当的例子进行说明)

10. 社会影响 答案: 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Social power)在特定方向之上改变他人

态度或行为。

11. 文化如何影响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 答案: 答案要点: (1)文化会影响人们的自我概念。

(2)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和文化有关。如中国学生每天只与少数人交谈。

(3)文化也决定了人们对待孩子的方式。 (4)人们的社会沟通也与文化有关

12. Latane认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的总量取决于(他人的数量, 他

人的重要性,他人的接近性 )

13. 社会规范早已为许多人际关系制定了协调的方式,在所有的交换中,它都能提供特殊的指导

原则。

答案: 错误

14.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许多因素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进程,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 社会交

换和社会影响)

15. 从众 答案: Myers认为从众是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

16. 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有(功利主义经济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

17. 公平理论的假设有( )。A. 假设彼此有关系的一群人总是企图使他们的行为结果收益最

B. 假设团体会发展出一套如何将酬赏依比例公平地分配给所有有关人员的规则

C. 假设当个体感觉到某一人际关系不公平时,会感受到某种压力的存在,促使他采取行动以恢复公平

5

18. 酬赏 答案: 指个体从人际交换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被爱的感觉,得到经济上

的援助等,Foa等人通过分析人际关系中的酬赏问题,找出了六种基本酬赏:爱、金钱、地位、知识、物质、服务。

19. 当一个足球队的球迷因为自己的球队输球而聚集在一起闹事的时候,他们往往做出自己平时

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比如烧汽车、砸商店,这属于( 去个体化 )心理学现象。

20. 服从 答案: 服从(Obedience):是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很多时

候人们会服从地位高的他人或权威的命令

21. 社会懈怠 答案: 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

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第五章

1.

2.

3.

4. 内疚感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忏悔也能增加利他行为。 答案: 错误 利他行为 答案: 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引起侵犯行为的因素有(受到他人攻击,遭遇挫折,归因方式,极端温度 )。 简述挫折的定义及造成中国家庭挫折的原因。 答案: 挫折是指任何妨碍个体获得快乐

或达到预期目的的外部条件,如果他人阻碍了我们做自己喜欢或想要做的事情,他人就是挫折。在中国家庭中造成挫折的原因有:儿童教养、金钱、社交活动、性生活。

5.

6. 属于影响助人行为的求助者特点的是( 是否受他人喜欢,是否值得他人帮助,性别的影响 )。 心理学家分析了人们愤怒时的反应,指出人们常采用的方式有(A,B,C,D,E )。

A. 口头或象征性攻击B. 向第三方诉说或诅咒C. 攻击无生命物体

D. 平静活动E. 就此了事不伤害无礼者

7. 结合有关研究说明家庭暴力的社会遗传性。 答案: 1.惩罚往往使得受惩罚的儿童比平常儿

童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Straus等人的研究发现因模仿或者由于受罚者愤怒的增加,惩罚使得受惩罚者更具有侵略性。2.这种侵略性可以由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研究发现不论男性女性,儿童期受到惩罚的人长大成人后更可能以暴力行为对待家人,父母可将其暴力倾向传给下一代,Straus等人称之为"家庭暴力的社会遗传"。

8. 在Zimbardo看来,与去个体化行为有关的因素有(个体从群体中所获得的不败感,个体在群

体中具有匿名性 )。

9. 惩罚只能抑制人们明显的侵犯行为,但同时可能导致更多隐蔽性的侵犯行为。 正确

10. Franzoi认为媒体暴力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与以下一些原因有关( )。

A. 看到他人的暴力行为会降低我们在类似情境中对自己暴力行为的抑制

B. 儿童在观看暴力片的时候,会发展出一套侵犯性的剧本指导其行为

C. 暴力片中的情境对侵犯行为有认知启动的作用

11. 一些行为遗传学家用双生子研究的方法发现:酗酒主要由遗传决定。 正确

12. 下列属于反社会行为的是( D )。

A. 二战时纳粹分子杀害了600多万犹太人

B. 70年代中期,波尔布特政权控制下的柬埔寨,政府下令杀害了300多万高棉人

C. 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政府开展的大清洗运动中成千上万人被"清洗"

D. 当街聚众斗殴

13. 心理学家Brehm用归因理论解释逃避接受帮助的行为,认为人们总是希望自己有选择的自由,

而接受来自他人的帮助会威胁到自己的这种自由。 错误

14. Ekman等人发现了人类情绪表达具有(普遍性,内在性,一致性)。

15. 简述旁观者效应的原因。 答案: 心理学家Latanē和Darley认为,旁观者的存在成了助人

行为缺乏的原因,当有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他人,其他人越多,帮助的可能 6

性越小,同时给予帮助前的时间延迟越长。这种现象叫旁观者效应。产生的原因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责任扩散。周围他人越多,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就越少,这可以降低个体的助人行为。(2)情境的不明确性。人们有时无法确定某一情境是否真正处于紧急状态,其他旁观者的行为就会影响到该个体对情境的定义,进而影响到他的行为。其他人的漠视行为使得人们认为没有什么紧急的事件发生。(3)评价恐惧。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注视着自己,就会去做一些他人期待自己去做的事情,并以较受大家欢迎的方式表现自我。试图避免社会非难的心态抑制了人们的助人行为。

16. 结合有关研究说明家庭暴力的社会遗传性。 答案: 1.惩罚往往使得受惩罚的儿童比平常

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Straus等人的研究发现因模仿或者由于受罚者愤怒的增加,惩罚使得受惩罚者更具有侵略性。2.这种侵略性可以由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研究发现不论男性女性,儿童期受到惩罚的人长大成人后更可能以暴力行为对待家人,父母可将其暴力倾向传给下一代,Straus等人称之为"家庭暴力的社会遗传"。

17. 遗传的影响在生活的早期较大,而环境的作用在以后的发展中更大。 错误

18. 行为遗传学区分遗传与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

收养研究 )。

19. 同情性关怀 答案: 指同情心及对他人关心等情绪,尤其是指替代性地或间接地分担他人的

苦难。

20. 下列支持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有(行为遗传学的观点,概率渐成论,遗传构建环境的

观点)。

21. 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酒精降低了人们对侵犯行为的控制,即"去抑制" 正确

22. 简述挫折的定义及造成中国家庭挫折的原因。 答案: 挫折是指任何妨碍个体获得快乐

或达到预期目的的外部条件,如果他人阻碍了我们做自己喜欢或想要做的事情,他人就是挫折。在中国家庭中造成挫折的原因有:儿童教养、金钱、社交活动、性生活。

23. 受遗传因素影响的有(神经质,社会赞许倾向,羞涩,内向-外向,智力发展 )。

24. 子女面临的家庭共同性影响有(家庭的社会阶层,父母的教育水平,儿童教养哲学 )。

25.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

A. 华生在分析人类的社会行为时强调了关于遗传的本能因素

B. 麦独孤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和性本能冲动有关

C.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塑造的

D.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26. 社会生物学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内在因素决定,也不是由环境力量

所决定,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错误

27. 社会进化论认为对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规范有(社会责任规范,相互性规范,社会公

平规)。

28. 遗传的影响在生活的早期较大,而环境的作用在以后的发展中更大。 错误

29. 心理学家分析了人们愤怒时的反应,指出人们常采用的方式有(A,B,C,D,E )。

A. 口头或象征性攻击 B. 向第三方诉说或诅咒 C. 攻击无生命物体

D. 平静活动 E. 就此了事不伤害无礼者

30. 社会生物学 答案: 由美国生物和心理学家Wilson等人提出的一种解释生物因素在行为发展

中重要作用的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不论是通过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基于遗传的动物与人类行为总是以最大限度地产生后代为目的。

31. 社会生物学认为利他行为是由于(帮助他人的倾向对团体的基因来说具有很高的持续生存价

值 )。

32. Anderson认为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暴力事件的发生与温度呈现线性关系,在38到41摄氏 7

度以内,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们的暴力倾向下降。 错误

第六章

1. 对有计划行为理论的批评主要有(A,C )。

A. 人类的行为有时候是自发的、无意识的 C. 习惯性行为不受理性因素影响

2. 以下说法正确的有(C,D,E )。

C. 自尊较弱的人往往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比较敏感,因而易被说服

D. 心情好的人更易于接受他人的说服性观点

E. 过多的预先说服会对说服者产生免疫力,从而使态度改变变得困难

3. 什么是偏见?试从不同理论角度论述偏见产生的原因。

答案: 要点:(1)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包含三个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2)团体冲突理论(Group Conflict):认为为了争得稀有资源,如工作或石油等,团体之间会有偏见的产生,从这一点上来看,偏见实际上是团体冲突的表现。(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偏见是偏见持有者的学习经验,如父母的榜样作用和新闻媒体宣传。(4)认知理论用分类、图式和认知构建等解释偏见的产生。(5)心理动力理论认为偏见是由个体内部发生、发展的动机性紧张状态引起的。"权威性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是Adorno在5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发现30年代德国人的反犹太情绪是由权威性人格中发展起来的,这一人格的特征包括:对传统价值观与行为模式的绝对固执;认同并夸大权威;将对某些人的敌意扩大到一般人身上;具有神秘及迷信的心理倾向。

4. Kelman和Hovland把低可信度的说服者的影响力随时间推移而提高的现象叫做睡眠效应 正

5. 说服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说服者创造适当情境,以使他人愿意改变态度的过程。这个过程中

起了主要作用的因素是(自我 )。

6.

7.

8. 高认知需求的人对说服往往采取深层的处理方式 正确 态度的心理功能有(效用功能,知识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价值表达功能 )。 简述有计划行为理论。

答案: 该理论是Ajzen(1991)从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中发展出来的理论。按照这一理论的思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取决于人们的态度、自身的主观规范以及人们所知觉到的控制感。指向行为的态度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二是对这些信念的评价。主观规范指一个人对来自他人的社会压力的知觉,即该不该做出这样的行为的考虑。也是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是感受到的其他重要人的期望,二是遵从这些期望的动机。知觉到的控制感是指人们对完成行为是困难或容易的知觉。

9. 如果人们重视自己所属的团体,它就是一个可信度极高的信息来源,这个团体就是( 参照群

体 )。

10.

11. 认知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认知既影响情感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 错误 结合有关研究说明不当理由与认知失调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管理中激励的看法。

答案: 答案要点:

(1)认知失调理论是由Festinger(1957)提出来的一种理论。在Festinger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Festinger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如尽管你很不喜欢你的上司夸夸其谈,但为了怕他报复你而恭维他。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 8

调。(2)Festinger和Carlsmith的报酬对态度改变的影响的实验。(3)小的奖励可以引发人们对不喜欢工作的兴趣。(4)较轻的惩罚也可以成为人们不做某项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不当理由。

12.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B,E )。

A. 态度的特殊性水平越高预测行为就越准确

B. 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态度预测行为越不可靠

E. 态度的可接近程度越高其预测行为的效度越高

13.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人们可以采取的、用以减少(A,B,C,D,E )。

A. 改变态度B. 增加认知C.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D. 减少选择感E. 改变行为

14.

15.

16. 态度的学习机制有(联结,模仿,强化 )。 认知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认知既影响情感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 错误 曝光效应

答案: 是指人们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积极的一种现象,心理学家Zajonc最早提出了这个概念

17. 敏感期假设

答案: 这一假设认为,从青少年时期到成人早期,由于这一时期的经历对自我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处在这一阶段的人对他人的说服敏感,并且易接受他人的观点。

18.

19.

20. Freedman认为态度包括三个成分(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 说服者是否受人欢迎决定于(说服者的外表,是否可爱,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 被说服者的卷入可以分为问题相关卷入和印象相关卷入,前者主要强调个体的态度反应受到

他人赞成或反对的影响,后者主要强调态度所考虑的问题和自我概念中的重要方面的关联。错误

21. 简述有计划行为理论。

答案: 该理论是Ajzen(1991)从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中发展出来的理论。按照这一理论的思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取决于人们的态度、自身的主观规范以及人们所知觉到的控制感。指向行为的态度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二是对这些信念的评价。主观规范指一个人对来自他人的社会压力的知觉,即该不该做出这样的行为的考虑。也是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是感受到的其他重要人的期望,二是遵从这些期望的动机。知觉到的控制感是指人们对完成行为是困难或容易的知觉。

22. Aronson指出,努力做一件不好的事情,必然带来较高的认知失调,而为了减少失调,人们只

能改变自己对这些事情的态度,从不喜欢变得喜欢。 正确

23.

24. 下列体现了角色扮演对改变人们某些顽固态度的作用因素是(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 )。 许多心理学家发现,基于情感反应的态度只是一些简单的态度,我们绝大部分的态度都是基

于认知与学习的结果。 正确

第七章

1. 对于亲和需求的作用,R.Weiss指出它可以提供几种重要的报酬,包括(A,B,C,D,E )。

A. 依恋B. 社会整合C. 价值保证D. 可靠的同盟感E. 得到指导和受教育机会

2. 亲密关系(Close relationship)

答案: 在共同关系中,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大时,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亲密关系,亲密关系的特点有三个:一是两人有长时间频繁互动;二是在这种关系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活动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动及兴趣;三是两个人相互影响力很大。

3.

4.

5.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个人特质, 相似性,互补性,熟悉性,接近性 )。 在Sternberg看来,爱情由三个成分构成包括(激情,亲密, 承诺 )。 研究发现,幸福的夫妻经常做强化对方式的归因,即把对方良好的行为看成是幸运,而把其 9

不好的行为归于人格特质。 错误

6.

7.

8.

9. 心理学家Weiss把寂寞分为(情绪性寂寞, 社会性寂寞 )。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寂寞感会增强。 错误 按照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人们会尽量寻求并维持报酬大于付出的人际关系。 正确 一个人知道另一个人的信息,但未发生任何直接接触。这两个人之间关系发展处于(知晓 )

阶段。

10.

11.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有(强化原则,联结原则,社会交换原则 )。 心理学家发现,有许多因素对人们的寂寞感有影响,这些因素包括(A,B,C,D,E )。

A. 婚姻状况B. 经济状况C. 年龄因素D. 社交技巧E. 人格因素

12. 雷德等人发现,自我展露的水平随时代的发展而呈现下降的趋势。现在的年轻人比他们父辈

的自我展露水平低。 错误

13. 当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失去其价值的时候,C·Rusbult指出人们往往采取的对策有(真诚,

忽视

,退出,表达)

14.

15.

16.

17.

18. 人们与表面朋友的交往模式是一开始见面很多,然后接触慢慢地减少。 错误 亲和动机是指人们追求温暖、亲密关系的愿望 错误 在成人依恋中,所占比例最多的类型是(安全型 )。 Sternberg认为,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的爱情,如一见钟情,属于( 愚蠢式爱情) 相貌换地位

答案: 在恋爱与婚姻关系中,人们有时候喜欢与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反的人。比如Buss对37个文化群体的研究发现,在异性关系中男性喜欢年轻的女性,而女性却喜欢老一点的男人。Davis把这种现象叫做相貌换地位(looks-for-status)。

19. "漂亮的辐射效应 答案: 人们认为让别人看到自己和特别漂亮的人在一起,能提高他

们的大众形象,就像对方的光环笼罩着自己一样。

20. 罗洛·梅指出,爱情是一种奉献,而不是一种索取,它是主动的情感,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正

21. 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研究表明,人们的自我展露倾向受文化的影响

很大。

首先,从展露的范围上讲,美国人倾向于在一个广阔的社会情境中展示自我,而来自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人和日本人自我展露的范围则非常有限。

其次,东西方文化中自我展露的差异也表现在交流方式上。在西方文化中,良好的社会表达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而在东方文化中,如中国、日本和韩国,人们对那些说得好的人并不喜欢,事实上那些不爱表达的人反而被认为是诚实可信的。

22. 摆观点 答案: 幸福的夫妻常常通过与对方的争论来理解对方的观点,心理学家Davis

把这种心理状态叫做摆观点,它对维持这种关系的健康极为重要。

第八章

1. Moreno是如何测量团体凝聚力的? 答案: Moreno提出社会测量法来测量团体凝聚力。这种

方法首先让某一团体的成员指出愿意一起完成某项任务的其他人的姓名,这些人当中有些人是该团体的成员,而有些人不是。凝聚力的指标是选择的他人中团体成员所占的比例,如果一个团体中大部分的成员选择了外人,该团体的凝聚力就低

2. 以下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有( A,B,D,E )。

A. 需要的满足B. 团体目标D. 团体活动 E. 领导者

3. 沟通影响团体问题解决的效率:在解决简单问题时,集中度高的沟通较有利;而在处理复杂 10

问题时,较为分散的沟通较有利。 正确

4. 女性和男性领导者在任务取向上基本一样,所不同的只是她们比男性领导更倾向于采用民主

和参与的方法。 正确

5. 团体凝聚力 答案: 是指能使团体团结一致的力量,它往往用团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

彼此之间的吸引力来衡量。但Festinger却认为,团体凝聚力不只包括由成员之间人际吸引所决定的正性力量,而且也包括由于离开团体要付出高代价所决定的负性力量

6.

7. 参与决策在提高士气和提高生产效率方面都是有效的 错误 Festinger认为,团体凝聚力不只包括由成员之间人际吸引所决定的正性力量,而且也包括由

于离开团体要付出高代价所决定的负性力量。 正确

8. Janis提出了团体思维产生的先决条件,包括(A,B,C,D,E )。

A. 决策团体是高凝聚力的团体B. 团体与外界的影响隔离C. 团体的领导是指导式的

D. 没有一个有效的程序保证团体对所有选择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考虑

E. 外界压力太大,要找出一个比领导者所偏好的选择更好地解决方式的机会很小

9.

10.

11.

12. 正式团体的规范是正式规范,而非正式规范只存在于非正式团体中。 错误 凝聚力越强,团体的生产效率越高。 错误 以下群体中人们结合的紧密程度最低的是( 统计集合 )。 Thomas 提出的解决冲突的方式有哪些?结合Thomas的观点,谈谈怎样才能较好地解决组织

冲突?

答案: 组织心理学家K·W·Thomas从个体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人们解决冲突的方式,他从人们关注自己与关注他人两个维度对一个人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人们对待冲突的五种方式。 对峙:利用此方式解决冲突的人比较关心自己的需求,而对他人漠不关心,比如有些人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当利益上产生冲突的时候,他只管自己的收益,不管别人的死活。采取对峙方式解决冲突的人常常是在某些方面实力较强的人。

逃避:逃避的人常常拒绝承认冲突的存在,他们尽可能地避免与他人接触,这些人既不关心自己的需求,也漠视他人的存在。

顺应:用这种方式处理冲突的人比较关注他人的感受与需求,不关心自己的需求,他们常常会向对方做出让步,即使自己没有过错他们也可能这样做。

妥协: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与他人进行协商,直到达成一种妥协。尽管这种方法比较合理,但也包含着许多风险。妥协双方对自己与他人的关注均处于中等水平。

合作:双方将冲突作为需要双方共同来处理的问题,这是解决冲突的最佳处理模式。合作的双方既关心自己,也很关心他人。

解决组织冲突时我们应该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尽量采取合作的态度,达到双赢的目的。

13. 团体决策方法有哪几种 (1)头脑风暴 (2)德尔菲法 (3)具名群体技术 (4)阶梯

技术

14. 在说明团体决策中团体极化产生的原因时,社会比较理论强调在极化产生过程中信息性影响

的作用,而说服性辩论的观点则把重点放在了规范性影响之上。 错误

15.

16.

17. 属于团体的心理功能的是( 归属感,认同感,社会支持 )。 团体极化 答案: 团体极化是指通过团体讨论使得成员的决策倾向更趋极端的现象 在团体决策中,当成员最初的意见保守时,通过团体讨论的结果将更加保守;而当成员最初

的意见倾向于冒险时,团体讨论将使结果更加冒险,这种现象叫( 团体极化 )。

18. 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比如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时候,利用头脑风暴技巧要远远好于成员单独决

策。

正确

11

19. 根据Fiedler的权变模型,关系取向的领导在控制低和控制高的时候绩效较好或最好,而任务

取向的领导在中等控制条件下效果好。 错误

20. 所有成员的沟通机会均等,每个人只能与相邻的人交流,不能与其他人交流。这种沟通形式

是(圆形)

21. 在说明团体决策中团体极化产生的原因时,社会比较理论强调在极化产生过程中信息性影响

的作用,而说服性辩论的观点则把重点放在了规范性影响之上 错误

22. 人际冲突 答案: 在心理学中,人际冲突是指两个或多个社会成员之间由于反应或期望的互

不相容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23. 举例说明团体规范的惰性作用。

答案: 团体规范的惰性作用表现在:团体规范有时候制约成员的努力水平,它要求成员不能表现得太好或太差,而是放在一个适中的水平上,这一点表现在霍桑研究中。梅约等人发现,在一个生产小组中,规范使得人们的工作不能太好,但也不能太差,而是保持在一个适中的水平上。一旦有人违反了规范的要求,比如生产率比别人高出很多,其他成员就会用一些方法阻挠这个人的努力

第九章

1.

2.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身体上的完满状态, 精神上的完满状态,社会上的完满状态 )。 试用学过的心理学知识论述HAPA模型 答案: 要点1)HAPA模型主要强调社会认知因素

在健康关联行为改变方面的重要性。改变健康行为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要有基于信念的改变意图,二是这些改变必须在一个有计划的框架之中进行。①风险意识②行为信念③自我效能。

要点2)"两步走",该模型的理论框架借鉴了有计划行为理论的思路。第一步:计划--把目标转化为意图以及对执行意图的评价。第二步:坚持。

3.

4. 应激定义 : 身体对负性事件所产生的一种生理性的反应 请简要说明什么是"生活事件"。

答案: 生活事件指对个体生活可能产生影响的变化性事件。比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丧偶、生病、背井离乡等。生活事件通常以应激的模式加以分类,根据个体对紧挑战产生的反应(包括社会、生理和心理反应),来评价生活事件的影响大小。生活事件反映了世界变化对个体健康的影响,而生活事件之所以影响健康,是因为它给个体带来了压力或者应激

5.

6. HAPA模型主要强调的是(社会认知因素 )。 属于心理健康范畴的是( )。

A. 个体能够积极地、平衡地适应社会环境B. 个体所适应的社会环境既包括当前的也包括发展的D. 个体能够正常地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7.

8.

9.

10. 控制感指的是认为自己有能力执行特定的行为以达成目标。 错误 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的人是健康的人。 错误 当创伤事件发生时,最好的策略是敞开心胸,倾吐心事。 正确 关于心身疾病,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属于躯体疾病C. 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D. 采取心理治疗的方法E. 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

11.

12. 应对方式指的是(人们在面对压力事件时的反应方式 )。 自我效能

答案: 认为自己有能力执行特定的行为以达成目标的信念。自我效能的高低可以预测若干重要的健康行为,如戒烟、减肥、有规律的锻炼以及减少胆固醇摄取等。

12

13.

14.

15. 信息策略的不同,会改变人们看待自己健康的方式。 正确 包括在HAPA模型的理论框架中的是(风险意识,行为信念, 自我效能 )。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要想让人们改变行为时,应当采取的手段是( )。

D. 在心理上打击其自尊,使其了解做这样的改变将会获得好处(维护其自尊)

16.

17.

18. 健康预防的方法有(利用信息包装, 利用认知失调理论 )。 关于人格与应对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更健康 )。 控制感指的是认为自己有能力执行特定的行为以达成目标。 错误

第十章

1.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途径有( )。

B. 价值途径C. 自我途径D. 情境途径E. 理论途径

2. 试论述文化研究的理论思路。

答案: 人们对文化的研究从理论上讲经过了以下几个历程:要点1)文化人类学 主要研究文化影响的第一个层次,即文化对对人们可观察的外在物品的影响上,如不同文化中人们的服饰、习俗、语言等各不相同。关注的是社会文化的特征及运作方式,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并不重视。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的4个特点:A、选择性B、相互性C、适应性D、不等同性。2)跨文化心理学 探索文化影响的第二个层次,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目的也在于找出隐藏在不同文化中人们心理生活后面的加工机制。从事跨文化研究的心理学家常常把在一种文化环境中发展出来的测量工具用在其它文化群体中去,以求找到共同的东西。3)文化心理学 探索文化影响的第三个层次,是研究文化传统与社会活动的调整、表达、传递以及渗透与影响人类心理生活方式的学科,它涉及主观与客观、自我与他人、心理和文化、个人与生活环境等诸多领域的内容。

3. 世界体系理论

答案: Wallerstein认为:从全球化的角度看,世界各国在国际政治与经济方面形成了一套权力结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些国家(大多数欧美国家)处于权力核心地位,另一些国家(尤其是亚非国家)则处于权力的边缘。这种权力地位的差异最终导致了文化与学术的差异,表现为在文化与学术上权力核心国家对边缘国家有支配性的影响力

4.

5. 在60年代末,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是( 文化与人格 )。 请简要说明文化通过哪三个层次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答案: 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表现在对人们可观察的外在物品的影响上,如不同文化中人们的服饰、习俗、语言等各不相同。第二个层次表现在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上,不同文化下人们的价值观有差异,这正是目前许多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文化影响的第三个层次表现在对人们潜在假设的影响上,这种作用是无意识的,但它却是文化影响的最终层次,他决定做和人们的知觉、思想过程、情感以及行为方式。

6.

7. 最早对文化感兴趣的学科是(文化人类学 )。 从心理学角度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与行为

方式的总称 )。

8.

9.

10. 周公解梦与弗洛伊德的释梦属于文化心理学研究对象中文化与符号表征的问题。 正确 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是( 人本主义,家族主义, 专制主义 )。 研究中国文化的意义有( )。

A. 揭示中国社会变化的基础和根源B. 理解东西方差异的真正原因

D. 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E. 应对外来文化的入侵

11.

12. 美国式个人主义的特征有( 竞争中依赖自我, 不关心群体,与群体有距离感 )。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研究,属于文化心理学研究中的( 价值途径 )。

13

13. 关于"近代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文化与人格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的影响

C. 从宗教角度对中国儒家思想提出尖锐批评

D. 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14.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 )。

A. 文化对生理活动的影响B. 文化与信息加工机制C. 文化与社会化

D. 文化多元性E. 文化与符号表征

15. 文化人类学

答案: 主要研究文化影响的第一个层次,即文化对人们可观察的外在物品的影响,如不同文化中人们的服饰、习俗、语言等各不相同。关注的是社会文化的特征及运作方式,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并不重视。

16.

17.

18. 属于中国人思维特性的是(联系性,变化性,矛盾性 )。 中国近代化的失败主要是由儒家思想造成的。 错误 人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 正确

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