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简介

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简介

一、立项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公众对科学科技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也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江泽民同志在为中国科技馆二期开馆专门题词: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科普工作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着许多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如科普投入严重不足,各类基础科普设施匮乏并且空间分布不均衡,专业科普队伍素质亟待提高,科普的内容、形式和手段需要创新等。如何开拓思路,探索科普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提高科普工作的成效,成为广大科普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xx年,中国科协针对科技场馆短缺的问题,借鉴国外开展科技传播的先进经验,提出了研制多功能流动科普宣传设施——科普大篷车的建议,并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承担了研制和配发科普大篷车的任务。到20xx年底,共研制了3种型号的科普大篷车(I型、II型和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科普大篷车)38辆,配发给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地(市)、县级科协使用。科普大篷车以其丰富多采的展示内容、多种媒体的教育方法、机动灵活的活动方式,弘扬了科学精神、普及了科学知识,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传播到了西部偏远地区和广大农村,受到了广大公众和科普工作者的欢迎,被形象地称为“流动的科技馆”。

二、项目实施概况

(一) 已研制的几种科普大篷车类型和基本配

20xx年开始立项以来,共开展了4种类型车辆的研制工作,最终定型为2种,分别命名为:科普大篷车Ⅰ型和科普大篷车Ⅱ型。此外,与教育部合作,专门研制了“青少年工作室”1辆,配发给内蒙古自治区科协;委托吉林省科协研制含农业宣传功能的科普大篷车(大轿车车型)。

1. 科普大篷车Ⅰ型。

20xx年立项,委托安徽省科协研制的一种新型多功能科普宣传车。Ⅰ型车采用东风二类底盘改装而成,长10米,宽2.4米,高2.4米,在《20xx年全国汽车、民用车改装车和摩托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补充第二期)》中的目录编号为GMRI(通用所)牌GV5120XXC厢式宣传车。该车配备有可动手参与式科普展品30件,科普展版40块,以及笔记本电脑、背投式投影机及银幕、VCD影碟机、音响系统、220/24V双照明系统等。

2. 科普大篷车Ⅱ型。

在研制科普大篷车Ⅰ型的基础上,根据专家意见,于20xx年委托江苏省科协研制科普大篷车Ⅱ型。Ⅱ型车采用依维柯49.12车型底盘,车长6.9米,宽2米,高2.8米。该车配备车载小型科普展品24件,科普展版40块,以及笔记本电脑、背投式投影机及银幕、DVD影碟机、音响系统、发电机、卫星天线、车顶照明系统等。

3. 车载展品是科普大篷车的主体内容。展品的研制分别由安徽省科技馆、安徽省蚌埠科技馆、河南省郑州科技馆、上海科普教育展示技术中心、江苏省科协普及部五个单位承担。

同时,为扩大科普大篷车的影响,中国科协征集制作了科普大篷车的标志,专门制作并配发了统一的工作服、旗帜、胸章等宣传品,扩大科普大篷车的社会影响。

(二) 科普大篷车配发给各地的情况

2000至20xx年,在财政部专项经费支持下,中国科协共研制生产科普大篷车92辆(具体情况见表1)。

表1:2000~20xx年科普大篷车配发情况表

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简介

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简介

三、项目产生的效益

(一) 科普大篷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科技场馆等科普设施空间分布不均的缺陷,增加了公众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机会,受到了公众的热烈欢迎,产生了长远的科普效果。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经济实力强,拥有科技馆、科技活动中心等专业科普场所和设施;相对于农村,城市里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发达,各种科技教育手段先进,可以为城市公众提供多样化的获取各类科技知识、科技信息的渠道。但是,广大农村、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由于地处偏僻,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公众获取科技知识、科技信息的手段和渠道相对贫乏。尽管国家各有关单位和社会组织在这些地区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普活动,但经常受到时间、空间、经费、适应性以及受众接受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连续性不够,覆盖面不广,针对性不强,科普手段和条件落后,难以满足广大公众高涨的科普需求。科普大篷车体现出科普的流动性,将以往只能是城里人看到、听到、摸到的,让农村人、西部人、少数民族群众同样可以感受到。科普大篷车犹如科技馆搬到田间地头,把科技知识送到公众身边,使边远地区的公众像城市的公众一样也能感受科技馆展品的魅力,接受现代的科学知识的熏陶。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科普资源空间上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扩大了公众获取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机会。

科普大篷车每到一处,都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少数民族群众穿上节日的盛装,纷纷拥到科普大篷车旁,观看科普展品、展览,索要科普宣传材料,向专家咨询问题;老人领着孙子来到展示现场,介绍展品的科学原理;劳作归来的农民来不及放下锄头,就兴冲冲地去向专家咨询生产技术;最高兴是中小学的学生,他们有的是在老师的组织下集体来的,有的是和同伴一快儿来的,他(她)们对能够亲自动手操作的展品尤其感兴趣,争先恐后地围在展品旁,都要亲自操作一次,活动结束后,同学们久久不愿离去,希望活动能多延长几天。

科普大篷车不只是引起受益者一时的兴趣,其经历对有的人来说可能会是终生难忘。比如云南省科普大篷车于20xx年4月20日到泸西县泸西一中开展科普大篷车展示活动。当时一位叫梁中的物理老师说:“这次展览证明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很高。学生们提出了许多疑问,兴趣小组学生的讲解比教师还浅显。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演讲才能,更主要的是改变了学生的观念。它不仅有利于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而且对物理教学及其它理科教学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事隔两年之后,物理老师闵伟东说:“两年了,那次展览还历历在目。展出的教具、图片集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弥补了学校设备的不足,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提升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对教师来说,平时无法演示的东西,能当场演示给学

生看,弥补了教学上的不足。今年高考,大多数学生反映物理较为轻松,这与那次展览是分不开的。”今年高考的学生李建森说:“今年的高考我对自己还是较为满意的。两年前时,我的理科成绩不理想,几乎想放弃。是那次展览激发了我,使我对自己有了重新的定位,通过两年的努力,我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 科普大篷车丰富了科普工作的形式,增强了科普的效果和影响力。

科普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是新形势下科普工作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过去科普工作所依赖的科技培训、科普报告、科技咨询等单向式、人际传播的科普方式,已越来越难于满足公众对科普的要求。科普大篷车以其鲜明的形象、功能强大的科普宣传教育手段以及互动式的参与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参与科普、走近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成为科普宣传的一面面流动旗帜。科普大篷车犹如一座座“流动的科技馆”,丰富了传统科普工作的手段和形式,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随车装载的“鱼洗”、“鹦鹉学舌”、“锥体上滚”、“动量守恒”、“辉光球”、“猜生肖”等科普展品,可以让公众亲自动手参与,让难得进科技馆的公众在娱乐中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技的神奇,每次都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非常好奇,流连忘返。这些展品、展览资料和先进的传媒手段不仅给公众带去了科学知识、实用技术和科学生活方法,还向公众大力宣传科学精神和方法,使他们学会用科学精神去思考、用科学知识去分析问题、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三) 科普大篷车项目起到了整合科普资源、促进科普队伍建设和科普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科普大篷车整合了科普经费资源,带动了各地增加对科普的投入。为使科普大篷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支高素质、能力强的专业科普队伍必不可少。各地为了用好科普大篷车,都相应加强了科普工作队伍建设。如青海省科协、广西自治区科协、新疆自治区科协在机构调整过程中增加了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人员,选派年富力强的工作人员到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工作;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等批准成立了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明确工作队编制,配备了蒙汉兼备的工作人员。

此外,科普大篷车项目还较好地解决了科普投入的短期性与长效性、推动科普工作与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协调问题。过去,开展科普工作存在着搞一次活动要一回钱、搞完了活动依然两手空空的现象。这种现象既困扰着各级财政部门和科普主管部门,也困扰着各级科协组织。通过科普大篷车项目的实施,不仅为今后的科普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也为各级科协组织自身实现以事业发展带动组织发展、以组织发展促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科协组织通过实施科普大篷车项目,既增加了影响、提高了地位,又加强了队伍建设、增强了自身实力、锻炼了工作能力,促进了自身可持续发展。

(四) 科普大篷车与传统科普工作有机结合,促进了各项传统科普工作的创新。

科普大篷车通过与传统科普工作实现有机结合,丰富了传统科普工作的手段和形式,成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的重要科普设施,促进了传统科普工作的创新。科普大篷车每到一地,都根据当地公众的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如展示农村实用技术和现代科学知识的科普展板、挂图,为农民发放农村实用技术和宣传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科普图书、挂历、年画等科普资料,放映各类科教影片,邀请当地专家举办科普报告和农业实用技术讲座等。通过科普大篷车,实现了各项传统科普工作的有机整合,形成了集成效应,起到了单项科普工作难以起到的影响。

(五) 科普大篷车项目受到各省、市和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科普大篷车每到一地,都在当地掀起了科普的热潮,各地党和政府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各地新闻媒体也给予极大的关注,从而大大扩大了科普工作的社会影响,在公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 科普大篷车项目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

各地的科普大篷车活动受到了各种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及地方各级电视台;《光明日报》、《大众科技报》、《农民日报》以及地方的各种报纸,纷纷报到科普大篷车在各地开展活动的情况作了新闻和专题报道,把科普大篷车称为“流动的科技馆”,是科普宣传活动的“亮点”,是科普的一道“风景线”等。

 

第二篇:科技馆新馆简介

科技馆概况

中国科学技术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大型科普基础设施。一期工程于19xx年9月22日建成开放,二期工程于20xx年4月29日建成开放,新馆于20xx年9月16日建成开放。

中国科学技术馆的主要教育形式为展览教育,通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展览内容和参与互动的形式,反映科学原理及技术应用,鼓励公众动手探索实践,不仅普及科学知识,而且注重培养观众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在开展展览教育的同时,中国科学技术馆还组织各种科普实践和培训实验活动,让观众通过亲身参与,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和感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

始建于20xx年5月9日的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位于朝阳区北辰东路5号,东临亚运居住区,西濒奥运水系,南依奥运主体育场,北望森林公园,占地4.8万平方米,建筑规模10.2万平方米,是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馆设有“科学乐园”、“华夏之光”、“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五大主题展厅、公共空间展示区及球幕影院、巨幕影院、动感影院、4D影院等4个特效影院,其中球幕影院兼具穹幕电影放映和天象演示两种功能。此外,新馆设有多间实验室、教室、科普报告厅及多功能厅。

新馆建筑为一体量较大的单体正方形,利用若干个积木般的块体相互咬合,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一个巨大的“鲁班锁”,又像一个“魔方”,蕴含着“解锁”、“探秘”的寓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