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的德育课题阶段反思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

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阶段反思

徐晓英

新课程为德育课堂注入了活力。我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涨的热情投身于教学改革的研究中,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着“形似而神异”的现象,甚至在某些地方也步入了误区,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思考。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通过《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体验,生活探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具有学会做人的初步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律、自信,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扎实的上好这门课程,首先应了解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性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行为规范,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文化教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

体验产生理解,体验产生情感。体验是对具体的社会事物或情境的亲身经历,它不仅仅发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还会作为活动的结果而存在,并且作为活动追求的结果。体验学习活动是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活动的模拟活动,它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模拟体验。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断地积累经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我知道了要上好一节品德课教师要根据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连接体验,提高教学实效;要重视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和强情感教学,充分利用情感推动作用,促进学生认知的内化和良好行为的形成;更要加强自身修养,要以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带动学生。

这就是我在这实践后所得,所思,所感。这想:我会朝着我奋斗的方向,不断完善自己,把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很好地用于小学的课堂中。

 

第二篇:我对德育的反思

德育反思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第七中学

李庆莲

德育反思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以及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小学如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如何有效的实施德育提出了实质性的挑战。

学校德育工作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更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一项希望工程。教育要培养出真正能够站在世界前沿的新型人才和特殊人才,就必须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多样性,为他们全面、主动、多样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加德纳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它如同一双慧眼,让家长,让老师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在教育中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弘扬人的主体性,了解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在积极的心态中成长,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 对现行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使一个自然的人变为社会的人。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品质应该互相支持,协调发展。目前学校德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德育工作的伸缩性大,德育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的地位。德育工作就像一个筐,除教学工作,什么都往里装。环境建设检查,德育要抓,安全检查,德育要抓,爱科学月汇报,德育要管,艺术节比赛,德育要负责,课间活动,德育要组织,

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义不容辞……要把这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做好,真是难为德育干部。学校德育工作处于应付的状态,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由于对其了解不多,只能就事论事,讲道理多一些,而真正能动之以情就很难了。

究其根源,忽视了教育整体性这一科学规律。我们把原有的教育为了能更系统化、为了能加强德育功能,把全人教育分解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而学校只分为教学处,德育成了别人不管我全管的教育。教育局各科室的正常工作,贯彻到基层许多都由德育干部承担,为了完成好上级的工作,只好以会议的形式贯彻会议的精神。使德育干部思考德育的时间减少了,德育细致的工作减少了。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我们确实不自觉地培养出了不少两副面孔的人:想的与说的不一样,说的与做的不一样,言不由衷的作文,口是心非的讲演等。造成这种恶果的原因是复杂的,而我们在教育中客观存在着的虚假是其原因之一:其身不正,偏要正人;己所不欲,硬施于人;为迎接上级检查,不惜弄虚作假;只讲形式的轰轰烈烈,不管内容的扎扎实实。凡此种种,教育者也许习以为常,却没有意识到这都是在言传身教地教学生怎么作假!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说:德育的力量在于诚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己不相信的决不教给学生,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过失—这应当成为德育工作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真诚只有用真诚来唤起,信念只能靠信念来铸造!

二、改进现行德育工作 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培养健全人格,保护学生个性的前提是促进学生自身积极主动的发展。学生道德的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内化的不可替代性决定着我们德育工作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一些活动,这些活动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不是为组织活动而组织活动。在活动中,我们要发挥教育团队的作用,教育团队应由专家、教师、家长等组成。活动前,大家一起商量活动目的、活动主题、活动形式、活动内容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成长。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它为学生系统学习道德规范、道德要求起到了主渠道的作用。思想品德课一课一个道德要点,虽然现在增加了活动课,但占的比例很小。道德规范是在生活中综合运用的,在课堂中我们应该给学生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兴趣,有效培养学生主体感悟能力和意识,促发学生道德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有道德的人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其次,思想品德课应由班主任老师承担,使教育要求一贯性,这样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更有利。(需有一定管理机制,保证思想品德课质量)思想品德教育不能按理想模式要求所有人,而因根据不同道德水平因人施教,将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使教学要求与学生现有水平差距适度,对学生提出大而高的目标,他们会因无法达到而放弃,为讨好老师,讨好同学甚至会说空话、假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