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目  录

一. 概    况................................ 2

二.实习区的自然地理.......................... 4

三.实习区地质条件............................ 5

1........................................................ 概述 5

2........................................................ 地层 5

一、下古生界................................................. 7

1.统高家边组(S 1 g).................................................................................. 7

2.中统坟头组(S 2 f).................................................................................. 7

二、上古生界................................................. 8

1.泥盆系...................................................................................................... 8

2.石炭系.................................................... 9

(1)下统金陵组(C 1 j)........................................................................ 9

(2)下统高骊山组(C 1 g).................................................................. 10

(3)下统和州组(C 1 h)...................................................................... 10

(4)上统黄龙组(C 2 h)...................................................................... 11

(5)上统船山组(C 2 c)...................................................................... 12

3.二叠系

(1)下统栖霞组(P 1 q)...................................................................... 12

(2)下统孤峰组(P 1 g)...................................................................... 13

(3)下统银屏组(P 1 y)...................................................................... 13

(4 ) 龙潭组(P 2l)............................................................................ 13

      3.构造................................ 16

(一).褶皱................................................. 16

1、俞府大村向斜.......................................................................................... 16

2、平顶山向斜............................................................................................. 17

       (二)、断 层......................... 18

1、177高地右行平移正断层.......................................................................... 18

2、金银洞北山逆断层................................................................................... 19

       (三)、节 理......................... 21

  4.岩浆岩.................................. 21

  5.地质发展史.............................. 21

  6.实习区水文地质条件....................... 23

一.概况..................................................... 23

二.地下水类型.............................................. 23

三.泉点.................................................... 24

1.半汤温泉................................................................................................. 24

2.金 银 洞 泉........................................................................................... 24

       四.岩溶水点.......................... 24

1.紫薇洞......................................................... 24

2. 王乔洞........................................................ 25

       五.地表水——巢  湖.................. 25

       六.水文地质填图方法.................. 25

(一)、观测路线的布置原则和方法............................. 25

(二)、观测点的布置原则和标测方法........................... 26

(三)、观测路线和观测点的密度定额........................... 26

(四)、路线地质观测程序、内容和编录方法...................... 27

(五)、标本及样品的采集..................................... 29

七.主要收获................................ 29

一. 概    况

1.实习任务

1).了解实习区内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型地下水的分布状态、相互联系情况;

2).实习区的主要含水层、含水带及其埋藏条件;隔水层的特征与分布;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概括评价含水层的富水性、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和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5).各种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6).论证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

2.实习目的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大一、大二所学的普通地质学、岩石学、水文地质学基本原理、构造地质学、地貌与第四纪等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学会典型水文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各种地质及水文地质图件、实习报告的编制方法,并要求学生熟悉水文地质填图工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从事水文地质调查设计和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实事求是、严谨的工作态度。

3.实习内容

1).熟悉实习区地层层序、岩性、化石、含矿性、厚度和接触关系,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对实习区岩相、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进行初步分析。

2).肉眼较熟练的鉴别实习区各种沉积岩(碎屑岩、粘土岩及生物和化学沉积岩)、侵入岩,并能掌握岩石(尤其是碎屑岩及侵入岩)手标本的描述。

3).认识实习区沉积岩层中的原生构造(波痕、斜层理、缝合线、虫迹等),并能应用这些原生构造解决有关地质问题。

4).掌握褶皱和断层等构造野外研究方法和识别标志,认识实习区的构造特征,并能根据实习区褶皱和断裂的组合特征进行初步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追溯构造演化史。

5).初步了解实习区地貌、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等特征。

6).掌握野外原始资料编录方法,学会画路线剖面图(或信手剖面图)、路线平面地质图和露头地质素描图。

7).掌握直线法、导线法实测地层剖面以及绘制实测地层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实际材料图和地质图等主要图件的编制方法和绘图基本技能。

8).掌握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内容、格式和要求。

4.实习要求

1).掌握实习区内底层层序、岩性岩相、厚度、标志层。

2).掌握各种野外地质现象(如地层接触关系、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典型沉积特征、各种地质作用现象等)观察描述、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3).能够对实习区汇水条件进行分区、划分含水岩组及隔水层,分析实习区的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掌握专门水文地质现象及工程地质现象的描述、测量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4).掌握编制实际材料图、地质剖面图、水文地质柱状图、综合水文地质图等主要水文地质图件的绘制方法、格式和要求。

5.人员组成

一个班分成四组,我们属于第四小组,所有成员:。

6.实习路线及时间安排

十一月八日:校内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各位带队老师分别介绍本次实习的目的、任务、要求、注意事项以及实习区的自然地理、水文地质及构造情况。

十一月九日:上午十一点乘坐火车前往巢湖,下午两点到达巢湖,在旅馆集合休整,了解接下来几天的行程及安排。

十一月十日:上午七点半王老师带队前往凤凰山—狮子崖逆冲断层—麒麟山。

十一月十一日:上午八点乘车从旅馆出发前往平顶山,由平顶山向斜西翼开始研究整个平顶山向斜的地层关系以及构造。

十一月十二日:巢湖——半汤温泉——紫薇洞、王乔洞

十一月十三日:乘车前往狮子口,由俞俯大冲向斜东翼转至皖维集团采石场。

十一月十四日:上午室内学习实测地质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下午前往凤凰山东坡实地测量地层剖面图。

十一月十五日:室内处理实测地层剖面图数据以及草图的绘制。

十一月十六日: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GPS对金银洞、皖维集团采石场一带的地层分界线进行定点。

十一月十七日:各小组独自前往狮子口、七四一零工厂以及紫薇洞一带对地层分界线进行定点。

十一月十八日:上午前往距峰山沿线寻找五通与金陵以及五通与坟头的分界点,下午在马鞍山寻找地层分界点。

十一月十九日:将地层分界点标在地形图上,画出地层分界线、对跑漏的点进行补测、收拾行李准备回校。

二.实习区的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巢湖之滨,属于江淮丘陵区的南部,距合肥市约70公里。实习区位于市区北部山区,其范围是东经117°47′—117°54′,北纬31°36′—31°42′。区内三面环山,南面近邻巢湖。山脉走向为35°-40°,平面图上呈“M”形延伸,主要由龟山、马家山、平顶山、朝阳山、碾盘山、凤凰山、大尖山、岠嶂山等组成。最高峰大尖山海拔高程350m,一般山区海拔高程100-300m,最低处狮子口海拔高程仅20m。实习区西南部的巢湖为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东南为裕溪河冲击平原,地形平坦,水系发育,系属长江流域。最大的河流为裕溪河,是沟通省会合肥、巢湖与长江的水上通道。

2.交通

淮南铁路从实习区南部穿过,高速公路在实习区东北半汤接口,可抵南京、芜湖、蚌埠、淮南、合肥、安庆,另有省干线可至无为、和县、庐江,水运以巢湖为中心可抵合肥,南下经裕溪河可达长江。市内公交可直达巢湖7410兵工厂,交通十分便利。

3.地形

实习区可谓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东、北、西为低山丘陵,海拔在20~400米之间,最高峰大尖山356米,一般山峰在200米左右,山脉走向为NE向展布。南部为安徽省最大淡水湖,面积753平方公里,湖面高程10米,湖水容量18×108m3

4.气候

本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但明显带有季风及大陆性特色。四季分明,年降雨量1200mm,雨季多集中在夏季,秋季较为干燥,无霜期230天。最高气温可达39℃,8月份气温仍较高,最低气温在一月份,可至-13℃,年平均气温15℃。

5.物产

农产品以水稻、小麦为主,豆、薯此次之。经济作物有棉、麻、茶叶、菜籽、芝麻、花生等。水果有花红、滩梨、桃、杏等。水产有鲜鱼、银鱼、毛刀鱼、虾米、湖蟹。

工业以化工,轻工、军工为主。

早在20世纪50年代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就将巢湖北部开辟为教学实习基地,其后又有石油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北大学在此实习。目前在此实习的高校达17所,均在不同方向上作过地质研究。

总而言之,该区山清水秀,城乡交织,交通便利,地质内涵丰富,是地质实习的好去处。

三.实习区地质条件

1. 概述

实习区在地层区划上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分区,六合巢湖地层小区。除第三系缺失,小区内自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发育。其中震旦系至下,中三叠统为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泥岩,为相对稳定的地台型建造,地层发育齐全、化石丰富。中、新生界则以陆相的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火山岩发育为特征,属活动类型建造。

2. 地层

巢湖地区实习区综合地层附表

一、下古生界

本区下古生界仅见志留系,下统高家组和中统坟头组,缺失上统。

1.统高家边组(S 1 g)

主要为黄绿色页岩、黄绿色薄层粉沙质泥岩,上部夹黄绿色薄-中厚层粉沙岩和细粒石英砂岩。本组中下部富含笔石。

本组岩性以泥质岩、粉沙岩等细粒碎屑沉积为主,盛产浮游生物笔石,说明沉积时水动力条件弱,水体深,属海洋深水盆地相。

实习区高家边组处于背斜核部,或被掩盖,未出露完整剖面,其真实厚度不详,根据邻区资料,厚度应大于300米。

与下伏奥陶系上统五峰组整合接触。

2.中统坟头组(S 2 f)

岩性主要为黄绿色中厚-后层岩屑砂岩、石英砂岩、含砾岩屑石英砂岩,多为泥质胶结。局部夹粉沙岩、粉沙质泥岩。含砾岩屑石英砂岩中的砾石成分主要为泥质、硅质和磷质,大小0.5~3cm不等。

本组为浅海陆棚碎屑沉积。岩层中丘状交错层理发育,岩石中多见砾石,分选差。

实习区内坟头组厚271.20米,与下伏高家边组整合接触。

主要分布于炬嶂山东坡,狮子口附近较为完整。

狮子口高家边组与坟头组分界处

二、上古生界

1.泥盆系

实习区泥盆系仅发育上统,缺失中、下统地层。

上统五通组(D 3 w)

根据岩性、沉积构造特征及古生物特征,五通组下部为陆地河糊相沉积,上部则为滨海沼泽和泻湖相。五通组砂岩成熟度高,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实习区内通常分布于高山山脊。以狮子口附近出露较好。

图表 1——七四一零工厂附近五通组砂砾岩段

本组含有大量化石,其中主要以鳞木为主。

鳞木化石

实习区五通组总厚度为176.70米。与下伏志留系坟头组整合接触。

2.石炭系(c)

实习区石炭系以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为主,且以生物碎屑灰岩为主。

(1)下统金陵组(C1j

岩性主要为灰黑色中厚-厚层生物碎屑灰岩。灰岩中生物种类繁多,保存较好,易于发现。

实习区金陵组厚度不稳定,在凤凰山一带厚10.7米,狮子口一带却无出露,五通组与高骊山组直接接触。区域平均厚度约5 米。与下伏泥盆系五通组整合接触。

(2)下统高骊山组(C1g

岩性主要为灰、灰白、灰紫、灰绿色等杂色页岩,局部夹杂灰色泥灰岩,顶部为薄层细粒石英砂岩。实习区厚度11.57 米。

(3)下统和州组(C1h

岩性主要为深灰-灰黑色中-厚层生物碎屑石灰岩,夹灰色钙质泥岩、薄层灰质白云岩,顶部为浅灰色厚层砾状生物碎屑灰岩,风化后呈“炉渣状”。厚25.34米。

(4)上统黄龙组(C2h

以灰岩为主,富含海相生物化石,其中蜓化石是地层划分的重要依据。按灰岩结构可分为两部分:

下部:浅灰、灰白色中厚-厚层生物碎屑泥晶石灰岩,厚16.74米。

上部:灰白、浅灰色厚层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夹亮晶砂屑石灰岩,厚10.50米。

本组属正常浅海相沿积,下部属潮下低能环境,上部则为高能浅滩环境,以生物沉积作用为主。实习区黄龙组厚27米。与下伏下石炭统和州组假整合接触。

(5)上统船山组(C2c

主要岩性为灰色厚层亮晶生物碎屑灰岩、亮晶核形石灰岩,局部夹深灰色泥晶石灰岩。灰岩内生物化石丰富。本组与黄龙组灰岩质地优良,是做为冶金熔剂、化工、水泥的优质原料。

3.二叠系

(1)下统栖霞组(P1q

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夹燧石结核或燧石层本组生物化石门类丰富,发现了腕足类化石等。栖霞组系陆表浅海沉积,以颜色深,含燧石有别于其他时代的石灰岩。燧石结核系成岩交代产物。

按巢湖市北部北平顶山剖面,自下而上可分为两段六部分。

下段:厚61.60m。可分为两部分:

下部:为碎屑岩夹劣质煤,平顶山剖面碎屑岩风化为土黄色风化物。该部分岩性变化较大,在岠嶂一带为深灰色、灰黄色钙质透镜体泥岩,厚0.25m,向西到东风石矿为灰黑色页岩及黑色劣质煤层,厚0.75m,与下伏船山组呈凹凸不平之假整合面。

上部(臭灰岩层):深灰、灰黑色薄至中层含沥青质臭灰岩及含生物碎屑泥灰岩,厚60.60m。

上段:厚109.67m。可分为四部分。

下部(下硅质层):含燧石结核或团块灰岩,黑、灰黑色灰岩,夹黑色薄燧石层及生物碎屑粉砂质泥岩。厚8.74m。含早板珊瑚.,泡沫米氏珊瑚,,亚曾珊瑚等。

中部(合燧石结核灰岩层):深灰、灰黑中薄到中层含燧结核灰岩,夹黑色薄层含沥青质泥类岩,厚78.14m。

上部(上硅质层):黑色中薄层硅质岩、深灰色含燧结核白云质灰岩及薄板状硅质灰岩互层。厚7.66m。顶部(顶部灰岩层):灰、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白云岩质灰岩。厚14.86m。上述剖面自下段上部起至上段顶部各地发育都较稳定,但其厚度在巢南地区大于巢北地区。本区以拟纺缍蜒带或米森珊瑚带之顶界为栖霞组之顶界。

本组在实习区与石炭系地层一起常构成褶曲两翼,主要出露于平顶山向斜和俞府大村向斜两翼山坡上。实习区栖霞组总厚171米。与下伏石炭系上统船山组假整合接触。

(2)下统孤峰组(P1g

孤峰组由薄层黑色硅质岩及薄层棕、褐、紫等色泥岩组成,巢北地区该组厚度一般在30m左右。如平顶山西侧姚家山剖面可分为三部分:

下部:灰黄、浅棕、褐色泥岩、页岩,含有磷结核(P2O5含量可达10.64%),厚2.52m。

中部:灰黑色、黑色薄层放射虫硅质岩夹紫色泥岩及页岩互层,厚17.29m。

上部:浅紫、紫、黄褐色薄层泥岩夹少量放射虫硅质岩,厚8.47m。

其底部与栖霞组界面凹凸不平,其上含有10-20cm的含砾泥质松散物,为假整合接触。近年来在硅质岩中发现放射虫化石,说明孤峰组应为浅海盆地中较深水环境的硅质岩沉积。

(3)下统银屏组(P1y

本组系1981年省区测队所建。在巢湖南部银屏后董剖面,于当时的“龙潭组”下部页岩段(不含煤段或A煤组),采获不少菊石、腕足类、腹足类、瓣鳃类等海相化石。如其底部富含肌束蛤,并在层内找到早二迭世的典型化石如:孤峰菊石瓶形虫等,可与苏南堰桥组、浙西丁家组的石煤段及福建童子岩组相对比,认为属同期异相产物,故从龙潭组中划出。本组与孤峰组整合接触。经揭露本组在巢北平顶山西侧也有发现,如平顶山西姚家山一带,厚20m左右。以灰、深灰色泥岩及页岩为主组成,含:肌束蛤;假螯蛤前壳叶蛤栉羊齿石根, 全脐螺科遗迹化石以及许多未能定名,甚至未能定出门类的生物化石,反映茅口晚期成为滨岸沿泽的陆屑沉积的特征。

下部以泥岩为主,向上粉砂岩逐渐增多,含化石。本组实习区厚30米,与下伏孤峰组整合接触。

(4).龙潭组(P 2l

本组以灰黄色、厚层含砾粗粒石英砂岩为底部,与下伏银屏组接触面有一薄层铁质层,认为存在一沉积间断。龙潭阶上界是以阿拉斯菊石科分布的上限为顶界,本区龙潭组中未发现过晚二迭早期菊石,以龙潭组富含腕足类的灰岩及砂岩为顶。

龙潭组为一套滨岸沼泽相的含煤沉积,厚约60m,可以为三部分。

下部:灰黄、青灰色中厚层细粒岩屑长石英砂岩及含砾砂岩,夹黑色薄层泥岩。含:单网羊齿焦羊齿栉羊齿羽杉.等植物化石。

上部:青灰、灰黑、灰黄色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夹煤线,产:焦羊齿.,楔羊齿斜羽叶,耳叶等。

顶部:灰黑色中厚层泥晶白云质生物碎屑灰岩,含燧后团块及条带,产刺围脊贝,疹石燕古尼罗蛤.等腕足类。

龙潭组在巢湖北部地区主要分布在俞府大村向斜核部炭井村一带及平顶山向斜平顶山四周,但掩盖较多,剖面不全,但三部分划分可以分得出来。区内顶部灰岩呈透镜状,与大隆组硅质岩沉积易于划分。

(5).上统大隆组(P2d

本组岩性较稳定,以灰黑色薄层硅质岩、炭质硅质岩及紫色泥岩、炭质页岩、硅质页岩为主,化石较丰富,厚约30m。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下部:灰黑色薄层硅质岩、炭质硅质岩夹紫色页岩、炭质页岩,底部可有一薄层灰黄色细粒岩屑砂岩(火山岩屑),厚5.16m。产:阿拉斯菊石科三面菊石安德生菊石华南菊石,假腹菊石.及华夏贝似马丁贝.等。

中部:紫灰色泥岩夹深灰、灰黑色炭质页岩、硅质页岩。厚15.63m。产:华菊石、三阳菊石、假腹菊石及腹窗贝,折边贝.等。

上部:灰黑色薄层硅质炭质泥岩,近顶部夹灰质白云质泥灰岩,厚8-24m左右。产:假提罗菊石肋瘤菊石假腹菊石,大巴山菊石.等以及腹窗贝、华夏贝、围脊贝等大量腕足类化石

大隆组的沉积,反映自龙潭期后期至长兴期,本区处于一较深水低能环境的浅海盆地所沉积的一套远硅质建造。

三、中生界——三叠系

巢湖北部地区三迭系主要发育在平顶山向斜核部平顶山-马家山-阴都山一带。以马家山剖面为代表。

下统:

(1)、殷坑组(Ty)

本组厚83.76m,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下部:浅灰绿、黄绿色泥岩、含粉砂质泥岩,夹薄层泥灰岩,下部泥岩中局部含钙质结核或似瘤状灰岩。底部为厚约1cm的黄色泥岩。厚22.76m。产:蛇菊石驰蛇菊石,克氏蛤,海浪蛤.以及牙形刺、近鄂刺.等。近底部20cm的黄绿色钙质泥岩,为二迭三迭系过渡层。其中产:弛蛇菊石,微戟贝折边贝,次扭月形微戟贝等

中部:灰黄色粉砂质泥岩夹灰色中薄层泥质条带灰岩或似瘤状灰岩。厚22m。含:齿叶菊石.第纳尔菊石克氏蛤,等

上部:灰绿色钙质页岩夹薄层泥质灰岩及薄层条带白云质灰岩。厚39m。

(2)、和龙山组(Th)

马家山剖面本组厚约21.24m。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灰黄绿、棕紫色薄层似瘤状灰岩与钙质泥岩层,近上部质泥质灰岩厚9.34m。

上部:灰色薄层灰岩夹黄绿色薄层似瘤状泥质灰岩及泥岩。厚11.9m。3、南陵湖组(Tn)

(3)、南陵湖组(Tn)

巢湖北部地区马家山剖面本组厚159.53m。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下段:为厚层灰岩段,厚48.61m。

下部:以瘤状灰岩为主,由灰绿、微红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夹深灰色灰岩组成。厚12.95m。

上部:以厚层灰岩为主,由灰、深灰色厚层灰岩夹黄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及钙质泥岩、同生砾状灰岩组成。厚35.66m。中段:

为瘤状灰岩段,厚46.79m。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下部:以紫红色瘤状灰岩为主,由紫红色中薄层瘤状灰岩、泥灰岩夹中薄层灰岩组成,厚16.39m。

中部:以厚层灰岩为主,由灰、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紫红、灰绿色瘤状灰岩及钙质页岩组成,厚17.94m。

上部:以灰绿色瘤状灰岩主为,由灰绿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夹杂色泥岩及深灰色薄层灰岩,厚12.46m。上段:

为薄层黑色灰岩段,厚64.13m,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由深灰色薄层灰岩夹黄绿色钙质页岩,厚26.03m。

上部:以黑色灰岩夹炭质页岩为主,由深灰、黑色薄层灰岩夹沥素质页岩、棕色钙质页岩组成,顶部有时含燧石结核,厚38.10m。

(4)、东马鞍山组(Td)

巢湖北部马家山剖面本组厚度大于95.84m,根据岩性特征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灰、深灰色薄、中层灰岩,底部为灰、浅紫红色含石膏假晶灰质白云岩,厚12.65m。含牙形刺。

上部:灰、灰黄厚层至块状角砾岩状灰岩及泥质灰岩、泥质白云质灰岩。厚度大于83.19m。

3.构造

(一).褶皱

1、俞府大村向斜

位于本区东北部,分布于猫耳洞—大理寺—炭井村—俞府大村一带,规模较大,总体构造线的方向为NNE—SSW。向斜核部由二叠系大隆组(P2d)、龙潭组(P2l)、栖霞组(P1q)、孤峰组(P1g)的地层组成,两翼分别由石炭系船山组(C3h)、和州组(C2h)、高骊山组(C1j)、金陵组(C1j)、泥盆系五通组(D3w)、志留系坟头组(S2f)、高家边组(S1g)的地层组成。由于受构造多期运动的影响,该向斜大部分直立并且局部倒转,甚至铰纽,特别在其核部栖霞组(P1q)、龙潭组(P2l)、大隆组(P2d)地层发生强烈揉皱,枢纽起伏,向SSW倾伏,轴面倾向NW,倾角变化很大。该向斜NNW端在本区石刀山北部转折,并且扬起,其SSW端被本区南部近EW向的桥头集—东关断层切断而倾伏终止。该向斜被许多断裂错切,并有岩浆侵入。

2、平顶山向斜

位于本区西部,分布于马家山—平顶山—向核山(石灰山)一带,出露规模仅次于俞府大村向斜,总体构造线方向为NEE—SWW。向斜核部为三叠系东马鞍山组(T2d)、南陵湖组(T1n)中部地层;两翼为南陵湖组(T1n)下部、殷坑组(T1y)、和龙山组(T1h)和二叠系大隆组(P2d)的地层,两翼岩层产状:平顶山南坡山脚下东翼277゜∠52゜,西翼132゜∠83゜;山顶东翼261゜∠51゜,西翼150゜∠44゜。

该向斜扬起端出露清晰,西翼(平顶山西南坡)岩层直立,局部斜转,山顶北坡转折端清楚,其瘤状灰岩挤压破碎,但未发生位移。北坡转折端产状:东翼235゜∠46゜,西翼146゜∠44゜。

影响平顶山向斜发育的因素有:

①核部扬起端岩层产状很陡(50゜—80゜),风化剥蚀主要沿着岩层节理面进行。

②三叠系殷坑组(T1y)岩层软,抗蚀性差,易风化,即岩性差异造成的。

同样,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其向斜形态复杂多变,并被许多断层破坏。在向核山(石灰山)转折端正是受到一条右行平移正断层的影响,而使石炭系地层向下跌落,地形上表现为向东扭转(图3—1)。

图3—1  向核山北坡平顶山向斜的转折端

3、凤凰山背斜

位于本区中部,分布于凤凰山—麒麟山—朝阳山—碾盘山一带。规模较大,总体构造线的方向NEE—SWW。凤凰山背斜枢纽起伏,大致向SW方向倾伏,轴面倾向NW并有绞扭现象。根据里卡德褶皱分类法,可命名为斜歪倾伏褶皱。

核部由志留系地层组成,两翼依次为泥盆系(D)、石炭系(C)、二叠系(P)。东翼地层倾角较大,局部倒转,西翼地层较缓,倾角一般30゜左右。由于核部志留系地层多为泥岩、粉砂岩,抗蚀性差,两翼泥盆系五通组(D3w)地层多为石英砂岩,抗蚀性强,常形成背斜谷这样一种特殊地貌,而两翼则由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形成单斜山,如:麒麟山、大尖山、朝阳山等。

该背斜转折端出地层产状明显(图3—3)。放射状小断层和节理特别发育,形成向倾伏端撒开的扇形断层组合。

图3—3  凤凰山背斜南倾转折端

凤凰山背斜出露长约7公里,宽约4公里。在其北端大尖山的西麓,可见核部地层的转折部分。背斜核部的大部分由于是志留系页岩构成,剥蚀强烈,形成小型山间盆地,并被第四系(Q)松散沉积物覆盖。

(二)、断 层

本区由于多期构造活动,特别是郯庐深大断裂带的影响,断层极为发育,性质尤为复杂。

1、177高地右行平移正断层

位于金银洞北山南坡、俞府大村向斜东翼。该断层可切割的地层为D3w、C1、C2及P1q,并破坏金银洞北山纵断层。向东延伸至岠嶂山,向西横切177高地南坡。断层线地表出露长度约1200米。

断层证据:

(1)石炭系高骊山组(C1g)沿走向突然中断,与黄龙组(C2h)直接接触,水平错开约60米。

(2)断层破碎带宽5—8米,出现断层角砾岩,局部可见定向排列的构造透镜体。

(3)断层面产状在不同的地段有所变化,西段:22゜∠50゜;中段350゜∠45゜;东段:20゜∠60゜。有时可见侧伏角为50゜E的擦痕。

(4)、断层带旁侧节理、劈理发育明显,主要有两组:①14゜∠41゜;②8゜∠70゜。断层带中有宽10厘米的方解石脉,产状164゜∠48゜,与断层线成锐角相交。

(5)、沿断层线向东追索,可见泥盆系五通组(D3w)岩层组成的山脊沿走向明显错开,而形成错脊。

(6)、沿断层线向西追索,构造破碎带越来越宽,至油库破碎带宽达45m,角砾岩发育;0.8—1.2米宽的方解石脉计有6条,均显张性(对生)特征,与主干断层形成“入”字形构造。

(7)、极射赤平投影求得三个主应力方位分别为:σ1=356゜∠54゜;σ2=96゜∠6゜;σ3=190゜∠35゜。

综上所述,该断层为右行平移正断层,北盘下降相对东移,南盘上升相对西移。

2、金银洞北山逆断层

位于金银洞北山东坡,俞府大村向斜东翼,发育在石炭系船山组(C3c)和二叠系栖霞组(P1q)之间,断层产状:290゜∠45゜。

断层证据:

(1)、沿山坡自东向西C2h—C3c—P1q岩层重复出现,致使C2—P1岩层露头加宽30余米,地貌上为一明显的平台。 

(2)、在177高地采场掌子面上可直接量得断层产状290゜∠45゜,并见该断层下盘P1q黑灰色厚层沥青质灰岩因受挤压而呈透镜状,并见构造角砾岩、糜棱岩;底部碎屑岩段之灰黄色粘土岩、含炭质页岩片理化明显,且显著变薄。

(3)断层上、下两盘岩层产状变化明显:下盘(东盘):277゜∠41゜,上盘(西盘):295゜∠44゜。

该纵断层产状与地层产状倾向相同,断层面倾角大于地层倾角,具有地层重复的断层效应,故: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是一条平行于俞府大村向斜枢纽的逆断层。

该断层向北延伸至177高地南坡,被一条后期的右行正平移横断层所错开,水平错距约60米。

3、狮子崖逆断层

位于麒麟山与凤凰山交界处的冲沟、俞府大村向斜西翼。

断层证据:

(1)、形成构造地貌—断层崖,因貌似狮子,故名狮子崖(图3—9)。主要由断层角砾岩组成的集合体叠置在一起形成的。角砾岩的成分为五通组(D3w)石英砾岩,硅质、铁质胶结,角砾石的粒径不大,一般3×5cm。该断层面清晰,产状334゜∠61゜,断层擦痕80゜W,断层下盘地层产状125゜∠58゜,断层倾向与地层相反。 

(2)、断层带旁侧次级构造发育,有伴生张节理、褶皱、擦痕等。两组劈理,产状分别为310゜∠30゜,343゜∠41゜,均指示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移动方向。

(3)、五通组(D3w)石英砂岩中节理、破劈理极其发育,并有一破碎带延伸长度约700米,被NWW—SEE方向的断层切断。

本断层为逆冲断层。

(三)、节 理

本区节理极为发育,大多数发育在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区域性“X”节理,在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中最常见(见于310主峰),将石英砂岩切成许多极为规则的平行四边形块体。另一种是与断层伴生的各种节理,多相互平行,密集排列。另外,还有追踪张节理和节理尾端变化的羽裂、节理叉、菱形节环和折尾等。其次,本区节理还发育在志留系(S)、石炭系(C)、二叠系(P)、三叠系(T)、侏罗系(J1+2)及岩浆侵入体中。发育在灰岩中的节理大都被方解石脉充填。

4.岩浆岩

巢湖市北部山区岩浆岩石不很发育,仅发现有4个小岩体,分布在7410工厂-王乔洞一线,严格受北西向断裂控制。单个岩体规模均很小,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花岗斑岩(7410工厂岩体)、花岗斑岩(王乔洞岩体)、花岗闪长斑岩(炭井村岩体和117高地南坡岩体),呈岩株状产出,一般剥蚀不太深,属浅成-超浅成相。岩体与围岩均为接触关系,除7410工厂岩体侵入在下志留统高家边组外,其余三个岩体均侵入在二叠系中。

岩体一般风化强烈,呈疏松状,但岩体蚀变很微弱,仅见叶腊石化、绿泥石化和高岭石化。围岩仅具轻微的硅化、角岩化等,一般不见矿化现象

外接触带围岩可见几厘米宽的烘烤退色化现象,并可见30cm多宽的硅化及角岩化带。

 巢湖北部地区脉岩,仅发现两条:一条为云斜煌斑岩脉,位于实习区东面汤山西坡;另一条为蚀变闪长玢岩脉,位于实习区内朝阳山216高地195°方向(或向核山正南)约300m处,岩脉长50m,宽3m,沿断裂呈70°-250°方向延伸。

5.地质发展史

可将实习区的地质发展演化历史分为如下5个阶段:

(1)、震 旦 纪 阶 段

继晋宁运动之后,扬子地块从震旦纪开始发育稳定的盖层沉积。在上扬子区,震旦纪沉积记录可以长江三峡地区震旦纪为代表。包括莲沱组陆源碎屑岩、南沱组冰岩、陡山沱组和灯影组的台地—陆棚相碳酸盐岩及细碎屑岩。

(2)、早 古 生 代 阶 段

继震旦纪末的短暂抬升之后,扬子地块发生强烈的沉降作用,引起广泛的海侵。实习区早古生代阶段的地质演化基本一致。因受后期构造的改造,大部分地层未见出露,仅见到下志留统高家边组和中志留统坟头组。两者之间为整合接触,与下伏地层为断层接触,与上覆地层泥盆系五通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3)、晚 古 生 代 至 三 叠 纪 阶 段

扬子块地从晚泥盆纪又一次开始大规模的海侵。位于下扬子区的巢湖实习区,在经历了晚志留世一中泥盆世的隆起剥蚀后,在晚泥盆世发育了一套以石英砂岩为主的河流—滨海相碎屑岩沉积。晚三叠世,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形成了大别—苏鲁造山带。中三叠世之后,本区全面抬升为陆地。受印支运动强烈的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还使本区前侏罗纪地层发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活动,形成一系列紧闭的线性褶皱。

(4)、侏 罗 — 白 垩 纪 阶 段

印支运动之后,整个中国东部地区在侏罗—白垩纪期间地质演化主要受控于库拉—太平洋板块向亚洲板块的俯冲活动,使中国东部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变成一个新的大陆边缘活动带。由于库拉—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之下俯冲,中国东部成为弧后伸展背景,在下扬子坳陷区发育了零星的侏罗纪沉积。早白垩纪,库拉—太平洋板块的洋中脊接近近俯冲带,库拉板块向亚洲大陆NW向的俯冲难以继续进行,便向NNW方向向北偏移并俯冲,造成亚洲大陆东部处于强烈的左行扭动应力环境。晚白垩纪,库拉板块对中国东部影响明显减弱,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于亚洲大陆之下,中国东部再次处于弧后伸展背景,发育强烈的火山活动。在实习区,白垩纪仅在卧牛山一带的上侏罗统毛坦场组之上不整合覆盖了一套红色砂、砾岩沉积。

(5)、新 生 代 阶 段

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的地壳活动基本继承了中生代的特点,主要受控于太平洋板块向西的俯冲作用,以差异升降和断裂活动为主要特点。第四纪沉积在巢湖实习区覆盖了一定的面积,沉积类型较多。新生代,在巢湖地区的新构造主要表现为一些早期形成的不同方向断裂继续活动,同时还可能产生了一些新的小型断裂。经过新构造运动的改造、分化剥蚀作用以及人为活动的改造,最终形成了巢湖地区现今地表的地质地貌特点。

6.实习区水文地质条件

一.概况

测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主要在褶皱构造两翼栖霞灰岩(p1q)中进行,栖霞灰岩中岩层面裂隙及少量横向断层中所储存的裂隙水与岩溶水,对于岩溶水由于需要一定的补给时间与补给来源,在此地下水应注意合理开发,不宜盲目开采,否则将造成地下水枯竭以及地面坍塌等工程地质灾害。

本区西部马家山及凤凰山一带,在石炭、二叠、三叠系石灰岩中,发育有岩溶水。其中以三叠系膏溶角砾岩中水量为最大。凤凰山、大尖山一带泥盆系五通组石英砂岩中亦储存部分地下水。

此外,本区第四纪广泛分布,虽厚度不大,但含有河、湖相细粉砂岩,且具有一定范围的补给区,故此部分地下水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

二.地下水类型

区内除高家边组(Sg)、龙潭组(Pl)和殷坑组(T1y)为主要隔水层外,其余地层均为含水层且以裂隙、裂隙岩溶水为主要特征,各层含水量贫富不等,总厚1000m多。可分为三种类型:

1、裂隙岩溶水

分布于俞府大村向斜和平顶山向斜石炭系和二叠系岩石中,岩性主要为灰岩。共厚250m,出露面积达5Km,以(扁井,王乔洞、石刀山为代表岩溶发充,有裂隙岩溶水。

泉水出露规模较大的有金银洞泉、白姑洞泉。金银洞泉,最大流量150m3/h,一般20-30m3/h,流度为1米/分。受大气降水控制,季节性影响较明显,为裂隙岩溶水,属下降泉。

2、裂隙水

裂隙水方要分布于泥盆系五通组和三叠系及侏罗磨山组砂岩中。磨山组底部细砂岩破碎带有承压水,从灯塔大队附近钻孔揭露承压水头高度18.5米,水温23℃。

3、松散岩层孔隙水

这种水分布不广,仅在冲沟两侧和向斜核部堆积的第四系亚砂土,夹碎石块中含孔隙水,厚度不大,一般在5-10米,且受大气降水控制。另有上更新统(相当于下蜀组)粘土底部含有砂姜呈层状或透镜状分布,也是较好的含水层。

三.泉点

1.半汤温泉

 “汤麓温泉”名列十景。《隋书.地理志》:襄安县(即巢县)有半阳山,山有汤池,故称“半汤”。或因有其山有冷、热二泉,时分时合,炎凉各半,因名半汤。

半汤温泉位于巢城北部七公里的汤山脚下。该泉有大小泉眼四十余处,呈间歇式溢出,泉水无色透明,水温一般在56-59℃,昼夜出泉水三千吨,总面积约一万二千五百平方米。

《环宇记》:巢县汤泉,“四时常热,凡抱疾者饮浴此汤,无不效验。”温泉水,内含三千多种活性元素及氡气,属硫酸一钙镁型水,为优质氡气矿泉,可治疗五十多种疾病,尤其对皮肤病、腰椎病,关节炎有显著疗效。现已陆续建成安徽省干部、工人、地质、电力以及南京军区空军等五所疗养院。

巢县汤山出露地层为震旦、寒武―奥陶系,构造上属半汤复背斜,温泉受两组大断裂控制,地下泉水沿断裂深循环受地热加温所致。

2.金 银 洞 泉

又名幸福泉,位于维尼纶厂招待所西北约40m的小山坡西侧。该溶洞为地下河出口处,发育在下二叠统栖霞组本部灰岩段。泉水一般受降水补给,属于下降泉。泉水四季长流,但其流量、流速随季节不同而有明显变化,一般流速为1m/min,流量0.8m³/min,20—30m³/h,雨季增大,可达150m³/h。该泉水属于重碳酸钠钙形,pH值为7.1—7.7,矿化度0.2—0.3g/L,水温18℃,无色无味,无有害元素,可供饮用,但近年来的水污染,现已不能饮。

四.岩溶水点

1.紫薇洞

位于实习区马鞍山东坡,系二叠系栖霞组二段含燧石结核灰岩经地下水溶蚀而成。岩溶洞走向大至45º~50º,基本顺岩层走向分布。紫薇洞又称双井洞,因洞内有大小两个天然井状出口而得名。总长3000多米,主洞长达1500米,岔洞盘绕紫薇山,纵横交错。其洞体处于难得的中外两大板块的交汇点,构成多种差异性岩层,因而造就出特色鲜明又千奇百怪的溶蚀形态,造就出特点鲜明的地下河型洞穴,洞穴呈廊道状,以雄、奇、险、幽见长。紫薇洞有10大洞天,36主景,72辅景,先陆路游览,后水路荡舟。进入洞中,迂回盘恒,跌宕起伏,钟乳纷呈,石柱林立,怪石嶙峋,洞中匿洞,洞洞相通,洞下生河,洞上飞瀑,宏伟深邃,奥妙诡谲。最妙的要数洞内的“四绝”、“三奇”景观。“四绝”为天沟、天板、天漕、玉螺帐,石鹅管和天外飞瀑。“三奇”为铁索寒桥、双井开天、地下长河。铁索寒桥,桥架于深涧之上,每当雨季来临,桥下水流轰鸣,自成另一番壮观。双井开天,近在咫尺的大小两个井口,距洞底近30m,为紫薇洞原始的两个井状出口,地下长河,紫薇洞是典型的地下河型洞穴,地下河流曲折悠长,通过岩洞,直达巢湖。

2.王乔洞

 王乔洞,长40余米,宽4米,高5-7米,呈弧形的天然石灰岩溶洞(古地下暗河残存部分)。原是道家福地,据传,仙人王乔(或王子乔)与浮丘公曾隐居此洞窟炼丹,故名王乔洞,道出称为“第十八福地”。后人在洞内两壁摩崖石刻大小佛像五百二十多尊以及狮象麒麟等灵兽,是安徽省唯一石窟选像遗址。

洞位于下二叠统栖霞组下段灰岩之,为喀斯特溶洞。洞内可见三级明显的地下水古侵蚀面,反映挽近以来,本区至少有过三次以上升为主的新构造运动。

五.地表水——巢  湖

巢湖水系位于长江中下游左岸,主体处于安徽省中部。流域西北以江淮分水岭为界,东濒长江,南与菜子湖、白荡湖、陈瑶湖以皖河流域毗邻。呈东西长、南北窄状分布。流域总面积13486平方千米(含铜城闸一下牛屯河流域404平方千米),约占安徽省总面积的9.3%。其中,巢湖闸以上9153平方千米,巢湖闸以下4333平方千米。主要包括合肥、巢湖、六安及安庆4市的16个县区。 该水系主要支流发源于大别山区,自西向东流注,经巢湖,由裕溪河(及裕溪河支流牛屯河)进入长江。以巢湖为中心,四周河流呈放射状注入。较大支流有杭埠河、丰乐河、派河、南淝河、柘皋河、白石天河、兆河等。巢湖闸以下为裕溪河,主要支流有清溪河、牛屯河以及联通裕溪河和黄陂湖之间的西河。

六.水文地质填图方法

地质测量是由地质工作者在工作区范围内,选择一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点对地质露头进行系统的观测、研究和描述;并通过一定的方法,采用各种符号,色谱和花纹,按一定比例尺将出露在地表的地层,岩体,褶皱、断裂和矿产等概括地投影到地形图上的工作。地质图是反映一个地区地质情况的最基本的图件,是区测工作要完成的最主要任务之一。

  (一)、观测路线的布置原则和方法

选择一定的路线和观测点进行系统的野外观测,是地面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为了尽可能地作到跑最短的路线,而又能观测和搜集到尽可能多的地质信息,就必须根据具体的任务和要求,使路线的布置与基地的选择和搬迁作到紧密合。同时,还要考虑到构造性质和构造的复杂程度。

观测路线的布置有两种方法:

1、穿越法

地质人员基本上垂直地层走向或区域构造线方向,按一定的间隔横穿整个调查区,研究地质剖面,标定地质界线。而路线之间的地质界线则用插法或“V”字形法则来填绘。

此法优点是,能比较容易查明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相纵向的变化以及地质构造的基本特点,且工作量较少,而所获资料较多。缺点是两条路线之间的地质界线,不能直接观测到,联络的地质界线难免与实际有出入;对岩相、厚度沿走向的变化不易查清,且有可能漏掉主要的小地质体、矿点,横断层等。填用比例越小,路线间距越大,上述缺点越明显。

2、追索法

沿地质体,地质界线或构造线的走向布置路线,适用于追索岩浆岩岩体、断层、含矿层、标志层和地层不整合界线等。其优点是:可以细致地研究地质体的横向变化,特别是对确定接触关系,断层和含矿层的研究;可以准确地填绘地质界线,有利于研究专门问题。缺点是工作效率低,多用于大比例尺,如矿区的填图。

实际工作中,两种路线常配合交替使用。例如在穿越路线上,为了确定接触关系或横向变化等,需经常向路线两侧作短距离的追索;在追索路线上,也必须经常穿越走向以了解地质体纵向上的变化。如在追索岩体界线中,需配合穿越路线,以了解岩体由边缘至中心岩性岩相的变化。

穿越法和追索法都是指观测路线相对于地质构造走向线的关系而言的。其布置是以预期要解决的地质任务为根据的。在这个前提下,还必须考虑自然地理条件(如逾越情况)、露头情况等因素。总之观测路线的布置必须用因地制宜,灵活多变,以满足调查比例尺的精度要求,又能发挥最佳效率。

每一条观测路线的布置都应有既定的目的和任务。一般地说,经过航空相片的初步解释和踏勘之后,每条路线的内容都是预先设计的。

(二)、观测点的布置原则和标测方法

 1、观测点的布置以能有效地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求为原则

一般应布置在填图单位的界线上、标志层、化石层,岩性和岩相明显变化的地方;矿化现象、蚀变带、矿体;褶皱轴部及转折端,断层及节理的岩层产状急剧变化处;河流冲沟切割的剖面和采石场等人工露头处。此外,还有水文、地貌、风景、出土文物地点等位置上,切忌机械地等距离布点。

2、观测点标测方法

在地形图上标定观测点的位置必须要求准确,不能超过填图精度要求的允许误差不得超过1mm。

 目前所主要采用的定点方法主要为GPS法,是利用遥感卫星定位测定仪,直接定量测定某点的经度、纬度。 

(三)、观测路线和观测点的密度定额

 观测路线和观测点的密度额是地质测量的质量标准。

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暂行要求》(试行稿)规定:“基岩区线距一般为400-800m,点距300-500m。在有航片解释程度较高的地区,岩性单一的地层或出露较宽的地区,其线、点距均可适当放稀。大片第四系分布区,其线距可放宽至1000-1500m。”

“1/5万地质图,只标定直径大于1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50m,长度大于50m的线性地质体;长度大于250m的断裂、褶皱构造。小于上述规模的直接、间接找矿标导和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体适当放大或归并表示。”

“基岩区内,面积小于0.5km和沟谷中宽度小于100m第四系,在图上仍按基岩填绘。大片第四系覆盖者,在物化探工作的基础上,可酌情布置工程予以揭露。”

“分层界线,接触带,化石层、标志层和矿化标志等,其标定误差不得大于50m。”

(四)、路线地质观测程序、内容和编录方法

 1.路线地质观测点的一般观测程序:

(1)标定观测点的位置;

(2)研究与描述露头地质特征和地貌;

(3)测量地质体的产状要素及其构造要素;

(4)采集标本和各种样品;

(5)追索与填绘地质界线;

(6)沿前进方向进行路线观测和描述,并测绘路线地质剖面图(信平剖面图或素描剖面图)。

地质现象的观测研究与描述时,应防止片面理解,不要仅仅局限于观测点上及其附近,应当强调,在路线上连续地进行地质观测。即应当详细观测和描述完一个观测点后,沿路线,都应该连续观测和记录到下个观测点,以便了解地质要素在点与点之间的变化情况。如果孤立地进行点上的观察和描述,中间缺乏足够的系统性、综合性的路线观察资料,将很难对区域地质特征得出完整的认识。

2.地质路线的观测内容和要求

由于地质现象纷繁复杂,丰富多彩,因此很难用一个统一的公式化的要求来表达每条观测路线上。在野外进行地质观测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严肃认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第一性资料,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不能对现象的取舍带有主观随意性,应该勤追索、勤敲打、勤观察、勤测量、勤编录。调查过程中,还必须对所观察到的资料和数据,不断地进行分析综合,勤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对发现的问题随时做出正确的判断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时地在现场进行检查和验证;还可以对前进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预计,提高路线调查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3.路线地质观测编录方法

关于野外地质观察记录,要求对观测点和观测路线上所见到的全部客观地质现象都要进行仔细地,全面地观测记录,不得轻易放过任何一种地质现象,哪能怕最普通的地质现象。

文字记录要注意措词准确、充实,避免要领含糊,词不达意,语焉不详等毛病。注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对重要的地质现象或首次观察到的现象要详细记录,表达其它要特征;对一般或多次见到的地质现象则可以简略一些,重点记录其出现的特殊性或变化情况。此外,也应该记录观察者对客观地质现象的分析判断,推理和综合归纳。但在文字上必须明确区分开来,使人一目了然地知道哪些是第一性资料,哪些是观察都的推理判断。

每条路线结束后,都应该作路线地质小结,以便及时总结规律,发现问题,深化认识,为下一步工作方案提供依据。

观测和描述应在现场进行,地质工作者最忌讳随便相依靠自己的记忆力,等到离开现场再找合适的场合或回到室内再作补写。

1)、地质观测点的描述内容

(1)日期、天气情况;

(2)路线与任务;

(3)人员分工;

(4)点号,即观测点的编号,用调查区统一的编号注明,并写出该点的所在图幅的名称;

(5)点位及高程,要写明观测点的地理位置和座标网及构造部位以及后方交汇方向。高程则根据气压计或实际交汇等确定的,在记录时应予以说明清楚,以更使人们了解其可靠性;

(6)点性或目的,目的指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主要是描述标志层及其变化,地层界线和接触关系,还是观察褶皱或断裂构造等;

(7)露头情况,描述观测点附近的露头好坏、出露哪些地层、露头性质(天然露头还是人工采石场),露头面积大小,延伸情况,风化程度和植被覆盖等情况。

(8)地貌特征,描述观测点附近的地形形态特征。如是山坡、山脊、陡崖或冲沟等,组成的岩性,成因及其与地质构造关系;

(9)岩性描述,一般描述的顺序是由老到新,但也可以反过来描述。首先应将界面上下两地层单位的接触关系和时代略加说明,然后再分别描述其岩性和其它特征;

(10)沿途描述和路线小结,当一个观测点描述完了后,应该连续观测描述到下一个观测点;当一条路线观测完了之后要认真作出路线小结。这样可以及时地使野外资料得到系统化,使原始记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地质点的描述。

2)、地质素描

在野外地质编录中,除文字描述外,还必须要绘制路线地质剖面图或信手剖面图和各种地质素描图,使图文并茂,相互印证。

(1)路线地质剖面图或信手剖面图,是在野外路线观测过程中连续勾绘的地质剖面图。它的精度不高,其距离和高差是目估或步测的,可反映测路线上褶皱、断裂、岩体等

 (2)路线地质图,实际上是一条观测路线的平面图,将一系列连续的路线地质图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幅地质图。当逾越程度不良、观测路线为折线时,路线地质图就比信手剖面优越些。

(3)地质素描图,有两种:一种是用花纹图例表示地质内容的平面图象素描图,其主体感稍差,但地质内容比较鲜明突出,如平面素描图,剖面素描图、露头素描图等;另一种是主体图象素描图,用于反映区域构造或地貌;近景素描图,用于小型构造,各种接触关系,标本或露头的特写素描(相当于静物写生)等。

3)、地质摄影

地质摄影、照相比素描来,更真实准确,简单方便,所以也是地质编录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因自然界各种景物的干扰,照片往往出现地质主题不突出的缺陷,所以地质摄影不能代替地质素描,倒是经常以素描作补充。如果素描以相片为依据,则素描更准确,效果更佳。

 (五)、标本及样品的采集

 在区域地质测量过程中需要采集的标本及样品种类繁多,主要有地层标本,岩石标本、化石标本、矿石标本、构造标本、岩组分析定向标本和硅酸盐分析(全岩分分析)样品,粉鉴定样品,同位素地质年龄样品、人工重砂样品及古地磁样品等。采样工作量应列入设计出项目,有目地针对某项样品或标本的用途和要求进行有效的采样,加工处理和实验工作。

标本采样时应注意代表性和真实性,根据设计书的任务和要求,选择有利合适的地点采样,不可信手拈来,甚至捡取来历不明的岩块。一般供鉴定原始成份的样品,采样岩石应十分新鲜,没有次生破坏或混入物。手标本即观察标本或陈列标本,也要尽可能采集新鲜岩石,有时根据特殊要求,最好能适当保留一点风化面,以便能全面地再现岩石的野外直观特征。

标本的规格,陈列标本一般不小于9×6×3cm3;供鉴定用的标本以能反映实际情况和满足切制片,薄片以及手标本观察的需要为原则,一般不小于6×4×3cm3;对于矿物晶体,化石和构造标本规格不限。

七.主要收获

经过这次为期十天的野外水文地质实习以及一周的室内数据处理,我们真正的将两年来所学的水文地质方面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水文地质工作方面,不再是当初那种懵懵懂懂的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会合理运用的纸上谈兵阶段。

野外实习阶段刚开始大家还只是抱着玩玩的态度,反正就是随便看看就行了,可是随着实习的开始,大家才真正体会到并不是随便看看就可以的。我们一路跟着老师后面跑,不断地听着老师给我们讲解沿途地层的岩性、特征、如何区分各个岩层;自己亲自动手测量岩层的产状;试着将老师讲解的同课堂上所学习的结合起来区分各个地层,识别、分析各种构造应力作用。整个踏勘阶段我们学到了很多,基本上对整个实习区的地层层序有了大致的了解,掌握了各个地层的特征与区分方法。

随后的地质剖面图测量以及水文地质填图工作主要就是依靠大家自己动手了,老师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方法,这个阶段真正的锻炼了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利用这几天所学的知识,通过整个团队的合作,基本上完成了对整个测区的地层层序的划分,并能根据构造运动作用合理的分析实区的地层,从而判断区分观测点的精确度。这个阶段也让我们的团队合作达到了一个很好的程度,大家在一起分工合作,相互学习、帮助,共同的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让我庆幸的是我们没有一个人掉队,大家一直相互扶持走到了最后,顺利的完成了我们实习阶段的所有任务。

经过这次实习,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时刻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同时注重培养自己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绝不犯眼高手低的毛病;同时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积极向其他成员学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