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民间艺术

指尖上的民间艺术

现在的孩子一个赛一个幸福,各种Ipad各种变形金刚各种四驱,想当年没有这些玩具的时候,丢沙包、滚铁环、一个糖人就能让小伙伴们流着口水看半天,那个时候天蓝水绿,没有那么多高楼大厦,磨剪子的老头走街串巷,吆喝声穿云裂石??这些东西现在都很少见到了,想想都有些伤感呢~没了这些东西,总赶脚北京都不像北京了。

反正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传统的民间艺术就像在北京绝迹了一样,好多东西都木有了,最多在前门或者某个庙会上能看到,不过,万万没想到!!!有天在豆瓣“发现丰台之美”小站上竟然看到了一副糖人的照片,那叫一个亲切啊,一秒钟回到小时候的赶脚,不过这个糖人貌似不是吹出来的,应该是画的吧,这种平面的糖人据说是最早出现的糖人形式,北宋年间,糖人还是比较时髦的东东,类似于现在的Ipad的时候,糖人就是这个样纸的~很复古的说。

指尖上的民间艺术

1

除了糖人,“发现丰台之美”里的泥塑也有着浓浓的老北京味儿,说起泥塑,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传说战国时齐国大将孙膑和魏国大将庞涓作战,孙膑捏了很多泥人、泥马打败了庞涓,从此泥塑便流传了下来,孙膑也理所当然的被奉为泥塑的祖师爷。到后来,宋代的泥塑开始趋向于平民化,更贴近生活。老北京的风俗市井文化,用泥塑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来表现特别的贴切,更能体现出它的“京味儿”。

指尖上的民间艺术

和泥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应该是面塑了,面塑起源于民间在节令时候用面配以红枣、绿豆、胭脂花点等做的“喜饽饽”、“花点心”等,属于食品或供品,估计是在制作过程中某位心不在焉又有点儿艺术天赋的“熊孩子”给进行了深加工,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老北京的面塑叫“面人儿”,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都可以被“信手捏来”,赶脚女娲造人就是这么来的。

2

后来在“发现丰台之美”小站上翻了一下,发现里面关于民间艺术的东西还有N多,简直就是一个民间艺术库。里面有一种剟画,看上去很平淡无奇,就跟粉笔画差不多,但事实上,这是利用锤子、钢针等工具在大理石板上一针针敲击出来的。完成一幅剟画需经选材、切割、制图、剟刻、修整等N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内又分多个小工序,像什么剟点、线、面,每幅剟画完工,少则数万针,多则千万针,轻重浅深都需要拿捏到位,没有一定的耐心和功底绝对完不成,所以??这种艺术形式有一种要绝迹的趋势,貌似在北京也没有几个人玩这个了

指尖上的民间艺术

3

和剟画一起面临绝迹危险的还有一种叫铁画的民间艺术,所谓铁画呢,就是用铁片和铁丝锻打焊接成图画的一种工艺品,以锤代笔、以铁作墨,借鉴国画的水墨,章法,布局,综合了金银镂空花的焊接技术,吸取了剪纸、木刻、砖雕的长处,融合了国画的笔意和章法??集各种手工艺手法之大成。铁画的种类也很多,神马人物木石,山川风景,花鸟草虫,反正凡能在纸上画出来的,铁画也照样可以一展风韵~很惊艳有木有?!

指尖上的民间艺术

4

其实惊艳的不止是铁画,在葫芦上画画更是一绝,葫芦大家都见过滴~据说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因为葫芦外形呈“S”形,像是八卦图中阴阳的分界线,在古代葫芦被当作镇邪的宝贝??所以,太上老君装仙丹的容器是葫芦,八仙之一的铁拐李的法器也是葫芦。而烙画葫芦就是以烙铁代笔,用国画的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在葫芦光滑坚硬的木质表皮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作品,也是老北京民间艺术的一种特色了。

指尖上的民间艺术

5

提到剪纸,估计N多小伙伴脑袋里蹦出来的第一个地方就是:陕西,好像剪纸就非得跟窑洞、腰鼓神马的联系在一起不可,谁都不会想到老北京也有民间剪纸这种土玩艺儿。如果把目光从故宫坤宁宫中皇帝结婚时贴着的那几张大喜花上移开,会发现老北京的民间剪纸仍不失真挚朴实的乡土风格。另外普及下知识:虽然叫剪纸,但除了纸张以外,剪纸也能用金银箔、布、皮革甚至树皮和树叶来做材料,肿么样,涨姿势了吧?

指尖上的民间艺术

6

纱花这种东东不确定是不是北京的传统民间艺术,也许是“新晋”的民间艺术,但是好美啊有木有?!看得出来,制作这玩意儿需要很大的耐心,当然也少不了一双灵巧的手,在工业化如此发达的今天,应该很少有人去做这种东西了吧~从“发现丰台之美” 小站上搬运过来两张,给小伙伴们看一下,这简直都可以乱真了?!高手在民间!惊叹ING。

指尖上的民间艺术

指尖上的民间艺术

7

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说过“女红”这个词,在女汉纸大行其道的今天,估计也就只有在电视剧里能听到了,刺绣算是女红的一部分,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在古代无论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要熟悉这门功课??纤纤细手穿针引线,窗外雨疏风骤,这画面想想就好美~不过现在刺绣很少,大部分女孩都喜欢十字绣,虽然都是“绣”,不过和刺绣比起来,十字绣粗糙多了,缺少了刺绣的细腻感。

指尖上的民间艺术

小时候学过一篇《核舟记》,现在还记得里面的一句话“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这说明很早之前,微雕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就存在了,事实上,这个“很早之前”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给跪~微雕的材料更是五花八门,从桃核到大米、从扇骨到树枝,甚至铅笔芯都可以,有人说这叫“天地间无弃物”,总结的很到位~不过能在“发现丰台之美”小站中看到微雕作品,还是小小惊喜了一下。 8

当然咯~关于老北京的传统民间艺术不止这么多,像神马布贴画、木偶等等,还有一种就是??呃??糖葫芦,不知道算不算?就算不是民间艺术,也应该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吧。之前老北京有这么一个说法:贝勒爷三件宝,扳指、核桃、笼中鸟。当然这只是少数人的玩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三件宝应该是糖人、剪纸、糖葫芦吧?同意这个说法不?

指尖上的民间艺术

9

 

第二篇:指尖上的智慧

指尖上的智慧

——浅谈小学陶艺教学

摘要:陶艺,作为一种土与火的艺术自古以来就令人神往,令人痴迷。过去的儿童,泥巴就是他们最好的玩具。和泥儿、摔响儿、捏泥人、做坦克……这些都成为那一代人儿时最美好的回忆。而今的孩子们,虽然拥有各种各样的又不断翻新的玩具,却失去了与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翘着屁股玩泥巴的乐趣。陶艺教学就是要把最普通的泥巴带进小学课堂,让孩子们在拿捏之中掌握泥性,感受创作的乐趣,在与泥巴的“玩耍”之中让他们的指尖闪现出智慧的光芒。本文将从四部分“一、了解陶艺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用创新观念来引领陶艺教学;三、淡化技法,在创作中掌握新知;四、陶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交往能力。”来阐述小学陶艺教学。

关键词:陶艺、陶艺教学、技法、合作、交往

正文:怀揣着儿时的梦想,在把玩泥土中,获得那份未遗失的童真,这是陶艺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亲近自然,体味泥土的言语,表达自我情感,在创造中获得乐趣。当柔软的泥土在经过火的洗礼后变成坚硬的瓷器时,人们对自然的感悟和控制力又增添了一份。虽然我们仅仅从泥走向了瓷,但是却经过了漫长的量变与质变的升华过程。陶艺不仅作为一门工艺美术,同时也承载着一种文化素养和人类文明传承的使命。陶艺课程的开设给美术教学注入了生机,给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给学生注入了一缕清新的空 1

气。如此效果则是其他课程难以比拟的。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陶艺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了解陶艺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中我们知道了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其中又让我们知道了兴趣在学习活动中的动力作用。陶艺作为一门古老而又长盛不衰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经历了近万年的发展已经趋为完善,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事物。中国的陶艺曾经长期影响着世界陶艺的发展,但近代却落伍了,特别是陶艺教育。

国外的陶艺教学实践证明,陶艺教育使儿童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和天地——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自我,丰富想象力,拓展创造性思维。既然陶艺教学有如此优点,我们就更应该利用本土资源发展陶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的前阶段,讲述陶艺的一些历史,并且让学生们欣赏了大量精美的图片和陶器实物,了解陶器的整个生产过程、品种。这样使儿童更有好奇心和制作的欲望,儿童们渴望用双手去制作自己喜欢的陶艺作品,去表现心中的世界。

二、用创新观念来引领陶艺教学

我们必须要把创新思维融入到陶艺教学之中去,使其充满活力。我先引导学生进行泥塑,开始学生们都有极大的新鲜感,因 2

为孩子们有爱玩泥巴的天性,大家开始随心所欲地捏一些造型奇特的人物、野兽,但是在造型、方法、内容上显得很单调。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又能突破陈规,又能创新,从而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呢?要让学生逐步了解陶艺,热爱陶艺教育,并且确立学生为主体。学生和老师都要具有创新精神,特别是老师要起到表率的作用。

我认为开设陶艺课是最能够体现儿童的创新精神的。陶艺课材料简单是与泥巴打交道,大家的兴趣浓可以无拘无束地进行丰富的想象,眼睛看,脑子转,心里想,手上做,观察能力逐渐敏锐,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创造能力得到发挥,欣赏能力得到提高,如此效果,则是其他一些课程难以比拟的。

三、淡化技法,在创作中掌握新知

1、首先是陶艺成形方式和装饰手法。

中国的陶瓷艺术历史悠久,各种作品形式,种类层出不穷,品种繁多。那些陶器优美的形态,活泼奔放的纹饰,无不凝聚着先民的智慧和汗水。这些作品使用了许多不同的成型方式,我在本学期的教学中主要使用了泥条成形、泥板成形和拉坯成形三种方式教学。泥条、泥板成形比较方便成形快,变化的形式比较多样,灵活性强。通过实践学生们接受得比较快,而且很感兴趣,能够做出自己想做的形象。拉坯成形的难度比较大,只能够做一些圆形的物体,这种方法在初期教学主要是尝试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了。

3

在陶艺成形的方式上我进行了泥条和泥板的整合,并且结合了挖、刻、划、拉等装饰手法,大大地拓展了陶艺的表现力度。学生们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做出一些自己喜爱的作品。并且还结合儿童的特点待泥坯干了后涂上一些颜色进行装饰。在陶艺课上大家的兴趣特别浓厚,虽然说作品不是很精美,但是感到自己也能做一件陶艺作品也十分兴奋,我还要求同学们通过互相评价、展示、介绍来得到进一步提高。另外,还指导学生们创新用其它方法来装饰自己的作品,使其更优美、精致。

2、在陶艺制作的内容上创新,具有儿童特色。

在陶艺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其表现的内容十分广泛,从中无不体现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在跨入21世纪的今天,陶艺教学如何在继承古代陶器优点的基础上,创造出能充分体现儿童个性的陶艺作品值得我们思考。处于小学时期的儿童,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用手尽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东西,用心去表现自己的梦想。根据这一年龄段儿童的特点,我们应选取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来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我在陶艺教学中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什么东西最感兴趣,大部分学生都提到了小动物、卡通形象、动画片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回答却启发了我。在陶艺教学中能否可以融入儿童喜欢的卡通动物、人物呢?经过我的实践,卡通形象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表现内容。它简炼、夸张、拟人的造型比其他艺术形式更易理解。关键就在于把以往的平面绘画通过泥巴塑造成立体的陶艺作品, 4

使其更加生动,进一步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在陶艺教学中我还遇到一些难题,有时学生们总随心所欲地制作。我利用自己学习到的陶艺知识,对儿童进行最初阶段的启发,引导学生联想并开拓其想象的空间。开始,我示范制作了一些卡通形象,如:小乌龟、兔巴哥、皮卡丘等。来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了解制作方法。我还事先准备一些图片资料给他们欣赏、临摹,在临摹过程中还讲解了身体比例和基本结构的观察方法。让他们在不同的陶艺成形中发现美的造型,使学生们在自己制作过程中逐步深化对陶艺的认识、理解、潜移默化地掌握陶艺的技能,并在大脑中产生深刻的印象。并让陶艺通过卡通这种形式使儿童对陶艺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觉得 “玩泥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

每个人的兴趣、习惯、个性都不同。让学生们在经历了一段示范临摹之后,儿童掌握了一定技能、技巧。我在下个阶段儿童运用创作活动中,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卡通形象,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从而创造出有情感,新颖独特的陶艺作品。比如我在指导儿童进行陶艺创作时,我要求学生树立与众不同的观念,要尽量发挥自己的特点不要与别人雷同,以保证自己作品的特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欣赏一些风格各异的陶艺作品,开拓学生的眼界,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去做。这样学生们才能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并且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卡通陶艺的创作活动中。从而达到个性和内容的结合, 5

创作出优秀的陶艺作品。

3、陶艺教学方法要不断变化,具有新颖性。

①指导学生们收集一些有关陶艺方面的资料,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我还搜集了有关陶器的生产流程,为学生们介绍陶艺知识。欣赏优秀的陶器实物;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在健康娱乐的活动中受到激励,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使整个陶艺教学活动寓教于乐,学生在活动中求知,求美,求乐。

②在教学中要组织开展讨论活动,可以把学生中对陶艺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交给大家讨论。我发现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提出了大量问题,例如“什么是陶艺?”“怎样用泥来制作?”“泥坯又如何变成精美的陶艺品?”“如何装饰自己的作品?”等等。发动学生敞开思维,集思广益,在平等讨论中自我解决问题。并且把学生们搜集到的陶艺方面的资料如“历史背景,艺术流派,陶艺的材质,工具设备,工艺过程等内容在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小结。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拓展思维。

四、陶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交往能力

在陶艺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自发地形成合作小组,从而提高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能力。如让全班同学共同创作完成一个“海底馆”,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把手中的泥条盘成造型,想象和创作自己想要表现的事物,有鲸鱼、海豚……然后师生共同寻找还需要添加些什么呢?有的说:“缺海螺”,有的 6

说:“缺珊瑚”,还有的说:“缺少美人鱼”,孩子们的想法可奇妙了,大家齐心协力把海底馆打扮得五彩斑斓。在愉快的心理环境中,体会到了互助的力量,合作的乐趣。

陶艺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可以说是教学里的“世外桃源”。你无法在平时见到如此和谐的“手工作坊”。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真正解放了自己的身心,解放了自己的思维,他们的空间是从来没有过的自由。

总之,在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通过陶艺教学来锻炼学生手、心、脑的结合;把学生们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优势。“创造美于自我,施洁净于人心。”陶艺使孩子们在津津乐道和制作陶艺的陶趣中,得到滋长享受美而又陶冶美的心灵与情操。随着教学经验的慢慢积累,我相信,未来的陶艺课堂将更加精彩更加生动!

参考文献:1、《说陶艺论陶艺》 杨永善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美术新课程标准》

3、《陶艺教室》 王奇 张温帙 湖南文艺出版社

7

指尖上的智慧

——浅谈小学陶艺教学

王 效 香

丁庄镇王道小学

20xx年6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