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技术部总结

安全技术部年度工作总结

20xx年的工作已结束,安全技术部在公司领导的正确带领和其他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建设无事故的目标,结合20xx年的工作方针目标,以管网建设和改造为中心,以“预防为主、保证安全”为重点,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经过部门全员的共同努力,确保了公司安全生产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制定安全制度,完善管理体系。

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对《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职业危害管理制度》《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员工绩效考核办法》及公司部分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并制定了重大节日消防安全大检查实施方案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公司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同时公司领导坚持执行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

二、强化安全,落实安全责任

20xx年,公司对全年安全生产进行了安排,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层层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管理站的安全生产责任,把安全生产责任通过责任书的形式予以明确,使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贯穿到每一项工作的始终。严格执行安全风险抵押制度,使安全工作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分担安全风险,提高相关管理人员安全责任心,确保公司安全生产正常,大力宣传法律、法规,提高公司员工安全意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会议上的工作目标。

三、强化安全管理,接收上级检查。

20xx年全年累计检查 次,发现安全隐患 起,回复整改100%,有效地控制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公司气管道工程安全、正常、平稳运行。2014上半年我公司接受重庆市安全标准化达标检查,顺利通过。,

四、学习法律法规,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为把安全生产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增强安 全意识,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每周召开安全学习会,安全工作逢会必讲,特别对安全生产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自我检查、职能管理和安全制度执行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思想教育、构筑安全生产的坚固防线。通过学习,职工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得到了提高,认识到遵章守纪、强化管理、确保安全的重要性,为安全管理工作打下了理论基础。

五、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素质。

本部门围绕安全质量标准、岗位操作规程规范、安全培训教案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教案开展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员工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安全技术部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总结、创新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途径,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员工跨专业学习,培养成复合型员工。经常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增强安全意识,强化灾害预防及自救、互救知识,提高自主保安能力,打造成一支本质安全型团队。健全落实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加强职业危害教育培训,提高员工职业危害防护意识,按规定发放、使用

劳动保护用品,加强职业健康检查,切实保护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六、规范程序,杜绝违章操作。

为避免工作的盲目性,杜绝违章操作,公司进一步完善了岗位生产责任制度,明确了工作程序,制定了较详细的危险情况分析和相应的防范应急措施。针对实际情况展开讨论、分析,制定切合实际的安全措施,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使工作有了超前准备,杜绝了工作上被动应付和盲目蛮干现象,规范了安全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安全系数。

我们将在20xx年再接再厉,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紧密结合20xx年工作方针目标展开图,敢于负责,敢于碰硬,真抓严管,把安全生产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努力构建安全长效机制,全力打造本质安全型现代化企业,为公司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篇:《安全生产技术》知识点总结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

《安全生产技术》

第一章 机械电气安全技术

第一节 机械电气行业安全概要

一、机械产品主要类别

了解 机械产品主要类别

1、机械行业生产的主要产品

机械行业系统生产的机械产品有12种(农业机械、工程机械、机床、汽车等);

2、非机械行业系统生产的机械产品

有5种(铁道机械、建筑机械、纺织机械等)

机床的种类

金属切削机床、锻压机械、木工机械、铸造机械

二、熟悉常用机械的危险部位及防护对策

1、常用机械的主要危险部位 P2

机床上常见的传动机构有:齿轮啮合机构、皮带传动机构、联轴器的等。这些机构高速旋转着,人体某一部位有可能被带进去而造成不幸事故,因而有必要把传动机构危险部位加以防护。

? 旋转部件和成切线运动部件间的咬合处,如动力传输皮带和皮带轮、链条和链轮、齿条和齿轮等。

? 旋转的轴,包括连轴器、心轴、卡盘、丝杠和杆等。

? 旋转的凸块和孔处,如风扇叶、凸轮、飞轮等。

? 对向旋转部件的咬合处,如齿轮、轧钢机、混合锟。

? 旋转部件和固定部件的咬合处,如飞轮和机床床身、

? 接近类型,如锻锤的锤体、动力压力机的滑枕等。

? 通过类型,如金属刨床的工作台及其床身。

? 单向滑动,如带锯边缘的齿、凸式运动带等。

2、安全措施的类别 P2

(1)直接安全技术措施:在设计机器时考虑消除机器本身的不安全因素;

(2)间接安全技术措施:在机械设备上安装各种防护装置,消除使用中产生的不安全因素;

(3)指导性安全技术措施:制定机器安装、使用、维修的安全规定及设置安全标志,以提示或指导操作程序。

3、常用机械的安全防护装置及其要求 P3

传动装置的防护(使操作者接触不到危险部位)

1

? 齿轮啮合传动的防护:两轮开始啮合的地方最危险。将齿轮装入机座内,使其不外

露;如有外露的,加防护罩。

? 皮带传动机械的防护:皮带接头处和皮带进入皮带轮的地方最危险。采用防护罩加

以防护。

注意:皮带防护罩与皮带的距离(不小于50mm),一般皮带传动装置离地面2m以下,要设置防护罩。但下列3种情况下,即使在2m以上也应加以防护:

1、皮带轮之间的距离在3m以上;

2、皮带宽度在15cm以上;

3、皮带回转速度在9m/min以上。

? 联轴器等的防护:联轴器上突出的螺钉、销、键可造成伤害。安全要求是其上没有

突出的部分——安全联轴器,螺钉采用沉头螺钉,不突出轴面。还应增设防护罩(套)。

三、机械伤害类型及预防对策

(一)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发生伤害的主要类型、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

1、机械制造过程中发生伤害的类型 P4

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车辆伤害、起重伤害、触电、灼伤、火灾伤害、高处坠落、坍塌等14种。(在事故案例分析中,需要判断事故类型,希望掌握)

2、原因分析 P4

正常工作状态:执行预定功能时,对人员产生的危险因素,如零件的相对运动(碰撞),锋利刀具的旋转(切割),机械转动的振动、噪声(环境恶化)等。

非正常工作状态:故障状态(砂轮片破损、电气开关故障)和检修保养状态(攀高、进入狭小或密闭空间、将安全装置短路、机械突然启动)。

非工作状态:机械处于停止静止状态,不排除发生事故的可能(室外机械在风力作用下滑动、倾翻)。

3、预防措施 P5

(1)实现机械安全(设备方面)

? 消除产生危险的原因(本质安全);

? 减少或消除接触机器危险部件的机会(自动化);

? 使人难以接近机器的危险部位(设置安全装置);

? 提供防护用品。

(2)保护操作者的安全(管理方面)

? 培训以提高操作者辨别危险的能力;

? 使用警示标志;

? 提高操作者避免伤害的能力和自觉性等。

(二)掌握通用机械安全设施、安全装置和安全防护罩、网的技术要求

1、设计安全设施、安全装置考虑的因素 P5

(1)考虑人的因素,降低疲劳

? 正确地布置各种控制操作装置。

? 正确地选择工作平台的位置及高度。

? 提供座椅。

? 出入作业地点要方便。

2

(2)考虑安全装置的性能

? 强度、刚度、耐久性

? 对机械可靠性的影响(固定装置散热不良,过热)

? 可视性(不影响对危险部位查看)

? 对其他危险的控制

2、机械安全防护装置的一般要求 P6

? 安全防护装置应结构简单、布局合理,无锐利的边缘和突缘。

? 安全防护装置应具有足够的可靠性,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耐腐蚀性、抗

疲劳性,以确保安全;安全防护罩、栏的材料及其至运转部件的距离应符合有关规定。

? 安全防护罩与设备运转连锁,保证安全防护装置未起作用之前,设备不能运转。 ? 光电式、感应式等安全防护装置应设置自身出现故障的报警装置。

? 紧急停车开关应保证瞬时动作时能终止设备的一切运动(灵敏)。对有惯性运动的

设备,紧急停车开关应与制动器或离合器连锁,以保证迅速终止运行。

? 紧急停车开关的形状应区别于一般开关,颜色为红色。

? 紧急停车开关的布置应保证操作人员易于触及,且不发生危险。

? 设备由紧急停车开关停止运动后,必须按启动顺序从新启动才能重新运转。

3、对机械设备安全防护罩的技术要求 P6

? 开启式防护罩,在防护罩闭合前,活动部件就不能运转。防护罩打开时或一部分失

灵时,应使活动部件不能运转或运转中的部件停止运动。

? 固定式防护罩应牢固的固定在设备或基础上,拆卸、调节时必须使用工具。 ? 防护罩与活动部件间有足够的间隙,避免防护罩和活动部件间的任何接触。 ? 使用的防护罩不允许给生产场所带来新的危险。

? 一般防护罩不准脚踏和站立,必须作平台或阶梯时,应能承受1500牛顿的垂直力,

并采取防滑措施。

4、对机械设备安全防护网的技术要求 P6

? 防护罩应尽量采用封闭结构,当现场要采用网状结构时,应满足《机械设备防护罩

安全要求》对不同网眼开口尺寸的安全距离(防护罩外缘与危险区域——人体进入后,可能引起致伤危险的空间区域)间的直线距离的规定。

四、了解 机械设计本质安全要求、机器的安全装置类型 P7

机械安全:包括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拆卸等各阶段的安全。 机械安全设计:在机械设计阶段,从零件材料到零部件的合理形状和相对位置,从限制操纵力、运动件的质量和速度到减小噪声和振动,采用本质安全技术与动力源;通过选用适当的设计结构,尽可能避免或减小危险。

1、本质安全 P7

在设计阶段采取措施来消除机械的危险的一种机械安全方法。(考虑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的问题)

本质安全实质:机器设备不需要采取任何安全和防护装置,就可以在预定条件下实现预定的功能,并满足自身的安全要求。

2、失效安全

设计者应该保证当机器发生故障时不出危险,即不会对操作者造成伤害。(通过设 3

置限制开关、限位装置、制动装置、预防下落的装置)

3、定位安全

把机器的部件(运动部件)安置到不可能触及的地点。

4、机器布置

合理地机器布置可有效地减少事故。考虑如下因素:

? 空间:便于操作、维护、调试和清洁;

? 照明:全面照明和局部照明;

? 管、线布置:不能妨碍通行。

5、安全装置 P8

? 固定安全装置

? 联锁安全装置

? 控制安全装置

? 隔离安全装置

? 跳闸安全装置

五、熟悉空压站、煤气站、制氧站、乙炔站危险点及安全技术要求 P9 共同点:属于动力站,有承压设备(爆炸危险、火灾);介质具有毒性。

1、煤气站安全技术

危险点:煤气属于有毒、易燃、易爆气体,易导致中毒事故及火灾爆炸事故。 安全技术管理要求:煤气站的设计及煤气生产设备必须符合国家规定和国家标准的要求,安全装置、仪表信号完好有效,电气设备符合防爆要求。

2、制氧站安全技术

危险点:氧具有强烈的氧化性,能助燃,且能促进一些物质自燃。故在制取、储存及罐装过程中均存在相当大的危险。

安全技术管理要求:站房建筑的布局符合有关要求,贮瓶间应为单层建筑,地面不产生火花;凡与纯氧接触的工具、物质严禁沾染油脂;消防设施齐全并符合消防要求。

3、空压站安全技术

危险点:当压缩机将空气压缩成具有一定压力的气体储存到储气罐中,这时储气罐具有一定的压力,有爆炸的危险。

安全技术管理要求:压缩机及贮气罐符合设计要求,安全装置灵敏可靠,空压机皮带轮设置防护罩,防止储气罐由于腐蚀而降低承压能力,保证贮气罐支撑牢固。

4、乙炔发生站安全技术

危险点:乙炔气体具有爆炸极限范围宽、爆炸下限低、点火能力小等危险特性,极易导致火灾爆炸事故。

安全技术管理要求:乙炔站的设计符合安全要求,管道、阀门严密可靠,管道采取防静电措施并设置回火防止器,乙炔站消防设施和防雷设施完备、可靠。

六、机械制造场所安全技术

掌握机械制造场所的安全要求 P12

1、采光:自然光(白天)与人工照明(夜间及阴天)相结合;保证有足够的光照度。

4

2、通道:宽度(厂区干道、车间安全通道)符合要求;有醒目标记;危险地段设置限速牌、警示牌;道路土建施工有警示牌或护栏;夜间有红灯警示。

第二节 通用机械的安全技术

一、金属切削机床和砂轮机

?

?

? 了解金属切削机床和砂轮机的危险因素、防护措施 1、危险因素 静止部件(刀刃、工件边缘锋利飞边)的危险 旋转部件(轴、凸块、刀具)的危险 内旋转咬合(对向旋转部件、旋转部件和成切线运动部件、旋转部件和固定部件等

咬合)的危险

? 往复运动或滑动的危险

2、常见事故 P14

设备接地不良、漏电;旋转部位没加防护罩;操作者清除铁屑无专用工具,操作时未戴护目镜,操作旋转机床带手套;零部件装卡不牢,飞出;砂轮有裂纹或装卡不合规定。

3、机床运转异常状态(异常现象是事故的前兆)

? 电动机温升异常(超负荷或故障);

? 机床转速异常(负荷突然变化);

? 机床在运转时出现振动和噪声(安装缺陷,零件运转不平衡、 进入异物); ? 机床出现撞击声(零部件松动脱落)等。

4、易损件的故障检测

(1)检测重点:传动轴、轴承(滚动)、齿轮、叶轮。

(2)滚动轴承的损伤现象

? 损伤现象:滚珠砸碎;断裂;压坏;磨损;生锈等。

? 检测参数:振动;噪声;温度;间隙。(轴承监测器)

(3)齿轮装置的故障

? 损伤现象:齿轮的损伤(齿轮和齿面损伤)、齿轮本体损伤;轴、键、连轴器的

损伤。

? 检测参数:噪声;振动;发热;齿轮箱漏油。

5、常见危险因素的控制措施 P15

? 设备可靠接地,照明采用安全电压

? 楔子、销子不能突出表面——安全联轴器

? 操作中使用专用工具

? 零部件装卡牢固

? 及时维修安全防护装置

? 选用合格砂轮机,装卡合理

? 做好个人防护(戴护目镜,不能戴手套)

6、砂轮机的安全防护技术

(1)砂轮机安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P15

5

? 安装位置:应有专用的砂轮机房,或正面装设不低于1.8m的防护挡板;

? 保持静平衡:振动、破碎。直径大于或等于200mm的砂轮安装后安装后进行静平

衡调试

? 砂轮与卡盘的匹配:卡盘直径不小于砂轮直径的1/3。

? 防护罩:最主要的防护装置,不得随意拆除或丢弃不用;开口角度在主轴水平面以

上不得超过65? 。

? 接地保护:砂轮机的外壳有良好的接地保护装置。

(2)砂轮机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要求

? 禁止侧面磨削(砂轮)

? 不准正面操作(人员)

? 不准共同操作(2人不得共用1台砂轮机同时操作)

二、熟悉锻压机械、冲床的危险因素及安全技术要求

(一)锻压机械

金属压力加工的方法之一,热锻,金属加热至红热状态,工作条件恶劣。

1、危险因素

高温灼伤、热辐射、烟尘、机械伤害(工件碰伤)、噪声、振动

2、安全技术要求

? 锻压机械的机架和突出部分不得有棱角(防止刮伤)

? 外露传动装置有防护装置

? 启动装置灵敏可靠,并能防止设备意外的开动

(二)冲压机械

1、冲压伤害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冲压事故主要发生在模具行程间,且伤害部位主要是作业者的手部,即当操作者的手处于模具行程之间时模块下落,就会造成冲手事故。这是设备缺陷和人的行为错误所造成的事故。

2、冲压作业的危险因素

? 设备结构具有危险性:离合器接合后,一定要完成一个全环,才会停止。 ? 动作失控:零部件损坏后,发生连冲。

? 开关失灵:由于人为或外界因素引起误动作。

? 模具危险:系统能量集中释放的部位。模具设计不合理,使操作者手直接或经常性

地伸进模具才能完成作业。

3、冲压作业安全技术

(1)安全技术措施

改进冲压作业方式,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作业。

设置安全防护装置,使用手工工具。

(2)防护装置 P19

使用安全工具:使用专门工具,如夹钳、吸盘等,避免用手直接伸入上、下模口之间,实现模外作业。

模具防护措施:包括在模具周围设置防护板(罩);通过改进模具减少其危险面积,扩大安全空间。

冲压设备的防护装置:防护装置的形式较多,按结构分为机械式、按钮式、光电感应 6

式等。

三、掌握起重机械的基本分类和构件组成、钢丝绳等安全性能的检测

(一)起重机分类和特点 P20

1、起重机械的基本类型(按运动方式分)

? 轻小型起重机械:千斤顶,绞车,电动葫芦等,多为单一的升降运动机构。

? 桥架类型起重机:梁式、龙门式、装卸桥式起重机等;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运动机

构,将重物在三维空间内搬运。

? 臂架类型起重机:门座式,塔式、汽车式起重机等,运动机构还有变幅机构和旋转

机构。

? 升降类型起重机:电梯、提升机等,只有一个升降机构,但安全装置和附属装置完

善。

2、起重机构件

? 钢丝绳:用钢丝(钢丝直径多大于0.5mm)捻成绳股,再由绳股捻成绳,起重机多

采用双绕绳。钢丝绳在使用时,每月至少润滑2次,当钢丝磨损或腐蚀量为原来直径10%时,应更换新绳。钢丝绳长度保证吊钩降到最低位置时,余留在卷筒上的钢丝绳不少于2圈(P148)。

? 滑轮:在起升机构中,滑轮起着省力和支承钢丝绳并为其导向的作用。材料为铸铁

或铸钢。增大滑轮的直径可以大大延长钢丝绳的寿命(减小钢丝的弯曲应力和与卷筒之间挤压应力)。

? 卷筒:用来卷绕钢丝绳,将旋转运动变为直线运动。卷筒常见的损坏部位是绳用的

沟槽处。

? 吊钩:取物装置,将起吊物品与钢丝绳连接起来,多采用双钩。吊钩有锻造和铆合

两种。当危险断面的磨损量达到原尺寸的10%,应报废。新投入使用的吊钩应作负荷试验(1.25倍额定载荷,试验时间不少于10min)。 P24

四、熟悉木工机械的危险特点和安全装置

木工机械有:带锯机、平刨机、压刨机等。

1、木工机械的危险特点 P24

切削速度高,难于制动;

手工送料,易造成割断手指的伤害;

切削过程中噪声大、振动大。

2、安全装置技术要求

各种木工机械配置相应的安全防护装置;

对噪声、木粉尘或有挥发性有害气体的机械设备,要配置消声、吸尘和通风装置; 刀轴与电气应有安全联锁装置(在装卸、更换刀具时能切断电源并保持断开位置) 采用安全送料装置或设置防反弹屏护装置

第三节 电气安全技术

7

一、触电事故预防技术

(一)了解电击和电伤的危害 P29

1、电击:即触电事故,是指电流通过人体内部,使肌肉发生痉挛,严重时破坏人的心脏、肺部以及神经系统,甚至危及生命。

直接接触电击和间接接触电击

? 触及正常状态下带电的带电体

? 触及正常状态下不带电,而故障状态下意外带电的带电体

2、电伤:包括电能转化为热能造成的电弧烧伤,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或机械能造成的电烙印、皮肤金属化、机械损伤、电光眼等。

(二)了解电流对人体的作用

电流通过人体时,其对人体伤害的严重程度与电流通过人体时的大小、持续时间、途径和人体电阻及人体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人体忍受的极限30mA)

(三)掌握触电事故预防措施

1、直接接触电击防护:P30

? 绝缘:用绝缘材料对带电体封闭和隔离。

? 屏护:采用护罩、箱闸、遮拦等将带电体与外界隔离;金属屏护装置应可靠接地;

遮拦应挂标示牌。

? 安全距离:带电体与人,带电体与带电体之间、带电体与地面保持必要的距离。低

压操作中,人体与带电体的距离不小于0.1m;高压作业中,其距离见表。

2、间接接触电击防护 P31

? 保护接地 IT、TT系统;

? 保护接零 TN系统

? 自动断开电源(过载保护和漏电保护)

3、直接和间接接触电击防护 P34

? 安全电压:42V、36V、24V、12V(容器、隧道内)、6V。

? 漏电保护:单相电击保护,可配合其他电气安全技术使用。高灵敏度(动作电流

30mA以下),防止触电事故;中灵敏度(动作电流30~1000mA),防止触电事故和漏电火灾;低灵敏度(动作电流1000mA以上),防止漏电火灾。

? 电气隔离:工作回路与其他回路实现电气上的隔离。

? 双重绝缘:工作绝缘和保护绝缘。具有双重绝缘的电气设备属于Ⅱ类设备,在其明

显的部位应有“回”形标志。

供电系统

(四)熟悉IT、TT和TN系统的构成

1、IT系统

电源与地绝缘,而装置的外露导电部分直接接地的系统,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的系统。其原理:把故障电压限制在安全范围内。(接地电阻RE≤4Ω).适用于各种不接地配电网。

2、TT系统

低压配电网中性点直接接地(RN工作接地),TT系统的接地电阻RE也能大幅度降低故障电压,但不能降低到安全范围以内,还需装设漏电保护装置。适用于低压用户。

8

3、TN系统

低压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四线配电网,负荷侧的电气装置的外露导电部分通过保护零线 (即PE线,包括PEN线)与该接地点连接的系统,即保护接零系统。

(五 )熟悉保护接零、接地的适用范围和工作原理

? 保护接零:指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电网的保护零线的相互连

接。其基本作用是当某带电部分碰连设备外壳时,通过设备外壳形成该相对零线的单相短路,短路电流促使线路上过电流保护装置迅速动作,从而把故障部分电源断开,消除触电危险。(用于三相四线制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系统)

? 保护接地:是把故障情况下可能呈现危险的对地电压的导电部分(电气设备的外壳)

与大地紧密地连接起来的接地。只要适当地控制保护接地电阻的大小,即可以限制漏电设备对地电压在安全范围内。(用于三相三线制中性点不接地的系统)

注意:保护接地的作用是降低故障电压,将其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保护接零的作用是通过形成短路,促使短路保护元件动作,切断故障电源。

接零安全要求 P33

? 在同一接零系统中,不允许部分设备只接地不接零的做法(只能接地的安装漏电保

护装置)。

? 重复接地合格。零线上除工作接地以外的其他点的再次接地(位置:电缆或架空线

进入车间或大型建筑物处、配电线路的最远端及每1km处。接地电阻: RS≤10Ω )。 ? 工作接地合格。减轻各种过电压的危险。工作接地电阻RN≤4Ω。

? 发生对PE线的单相短路时能迅速切断电源。(手持式电气设备不超过0.4s,固定式

电气设备不超过5s)。

? PE线和PEN线上不得安装单极开关和熔断器。

二、雷电事故预防技术

(一)了解雷电的种类及危害

1、雷电的种类

? 直击雷:带电积云与地面目标之间强烈放电。

? 感应雷:静电感应雷(感应电流冲击波沿线路或导电凸出物传播);电磁感应雷(强

磁场在导体上形成很高的电动势)。

? 球雷:雷电放电时形成的火球。

2、雷电危害

? 火灾和爆炸:直击雷放电的高温电弧直接导致火灾和爆炸,冲击电压击穿电气设备

的绝缘间接引起火灾和爆炸。

? 触电:直击雷对人体放电。

? 设备和设施损坏

? 大规模停电:电力设备或线路损坏后导致大规模停电。

(二)掌握防雷装置的类型、作用、防雷措施 P37

1、防雷建筑物分类(按火灾爆炸的危险性、政治经济价值)

?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制造、贮存炸药、火药等危险物质的建筑物,遇电火花会引

起爆炸。

?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对政治、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或制造、存放爆炸危险

物质的建筑物,但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

9

?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第一、第二类以外的建筑物。

2、直击雷防护:建筑物、输电线、变电站装设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

3、感应雷防护:建筑物内不带电的金属设备、结构连成整体并接地。

4、雷电冲击波防护:变配电装置、架空线安装阀型避雷器。

5、人身防雷:雷暴时,减少在户外停留;在户内离开电源线、照明线、天线等,关闭门窗。

三、电气系统故障

了解异常停电、异常带电。

电气系统可分为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电气系统故障引发的事故包括:异常停电、异常带电。

? 异常停电:指在正常生产过程中,由于供电系统故障导致供电突然中断。使生产陷

入混乱,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会造成事故和人员伤亡。

? 异常带电:指在正常情况下不应带电的生产设施或部分意外带电,俗称“漏电”,从

而造成人员伤害。在工程设计和安全管理工作中,适当安装漏电保护器等安全装置,保护人员不致受到异常带电的伤害。

四、电气装置安全

了解变配电站危险点及安全技术要求

变配电站室企业的动力枢纽,装有变压器、互感器、避雷器、电力电容器、高低压开关、电缆等。

? 变配电站位置:避开易燃易爆、容易沉积粉尘的环境,设在企业上风侧,不应设

在人员密集的场所。

? 建筑结构:耐火建筑。门为非燃烧体或难燃烧体,向外开启(或两边开启)。 ? 间距、屏护和隔离:变、配电装置与建筑物具有防火间距,充油设备要进行隔离。 ? 通道:根据通道长度,设置出口。

? 标志:重要部位设“止步,高压危险”等标志。

? 封堵:门窗及孔洞设置金属网,通向站外的孔洞、沟道应封堵。

? 安全用具和灭火器材:备有各种绝缘器具,可带电灭火的器材。

? 管理制度:工作票制度、操作票制度、工作监护制度等。

第四节 机械电气防火防爆技术

一、熟悉机械电气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

(一)电气引燃源 P49

1、危险温度

? 过热产生的危险温度(短路、接触不良、严重过载、散热失效、机械故障等)。 ? 电热器具和照明灯具产生的危险温度(发热物-电炉、电熨斗、白炽灯等紧贴可

燃物或离可燃物太近,引燃成灾)。

2、电火花和电弧

电火花是电极间的击穿放电,大量电火花汇集起来即构成电弧。电火花分为工作 10

火花(接通、断开刀开关时产生)和事故火花(短路、漏电、断线时形成)

(二)非电气引燃源

1、明火

? 吸烟(打火机、火柴、烟头)

? 取暖器具(火炉)

? 焊接与切割

2、高热物体及高温表面(蒸汽管道表面、加热炉炉壁)

3、自燃发热及化学反应热(煤自燃发热、氧化反应发热)

4、冲击和摩擦

5、绝热压缩

6、光线(紫外线、红外线的热效应)

(三)危险环境 P50

(1)气体、蒸气爆炸危险环境

? 0区:正常运行时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出现爆炸性气体、蒸气或薄雾的区域(除装

有危险物质的密闭空间,很少存在0区);

? 1区: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蒸气或薄雾的区域;

? 2区:正常运行时不出现,或即使出现也只是短时间出现爆炸性气体、蒸气或薄

雾的区域。

(2)粉尘、纤维爆炸危险环境

? 10区:正常运行时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出现粉尘、纤维的区域;

? 11区:正常运行时不出现,或不正常运行时短时间出现粉尘、纤维的区域。

(3)火灾危险环境

? 21区:有可燃液体存在的火灾危险环境;

? 22区:有可燃粉体或纤维存在的火灾危险环境;

? 23区:有可燃固体存在的火灾危险环境。

二、掌握防止机械电气火灾事故的措施

1、通用防火防爆技术 P51

? 限制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密闭作业、防止泄漏、防止可燃物堆积)。 ? 消除点火源(控制各种引燃源)。

? 使用安全装置(成分控制装置、温度控制装置、紧急停车装置、报警装置等)。 ? 惰化和稀释(N2、CO2等代替空气,通风)

? 耐燃结构和防爆结构(建筑物的耐燃结构,设备的抗爆结构)

2、电气防爆

根据电气设备安装环境选型。防爆型电气设备有隔爆型、增安型、充油型、本质安全型、正压型、无火花型等。(见表)

电气线路安装位置、敷设方式(防爆钢管配线)、导线材质(采用铜芯导线,井下不得采用铝芯电缆)等的选择。

第五节 机械电气安全有关技术规程与标准

一、了解机械制造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评级标准

11

二、了解机械安全风险评价的原则(GB/T16856-1997)

三、了解机械加工设备一般安全要求(GB12266-1990)

四、了解金属切削机床安全防护通用技术条件(GB15760-1995);

五、熟悉用电安全导则(GB/T 13869-1992);

六、熟悉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12158-1990);

七、熟悉起重机械吊具与索具安全规程(LD48-1993)。

第二章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基本要求:

检验应考人员对火灾基本概念和火灾防治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的主要危险因素掌握程度;对各类火灾发生特点、发展规律及危害性的掌握程度;对不同火灾防治方法和技术关键的掌握程度;对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企业防爆工程和建筑结构等相关技术的熟悉程度。

第一节 防火安全基础知识

一、火灾与燃烧

(一)掌握燃烧的条件和过程 P32

? 燃烧:可燃物与氧化物之间的放热反应,释放出火焰和可见光。

? 火灾:火失去控制蔓延而形成的一种灾害性燃烧现象

? 燃烧和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剂、点火源(火三角,切断火三角就可灭火)

? 燃烧过程:

气态可燃物——扩散燃烧,燃料与氧化剂边混合边燃烧;

液态可燃物——先蒸发为可燃蒸气,再与氧化剂结合燃烧;

固态可燃物——先通过热解等过程产生可燃气体,再与氧化剂结合发生燃烧。

(二)熟悉火灾分类、火灾的发生特点

1、火灾分类

按照燃烧特性分:

? 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

? B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火灾;

? C类火灾:气体火灾;

? D类火灾:金属火灾;

? E类火灾(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

2、建筑火灾发展过程 P57

火灾的发展过程:初起期、发展期、最盛期和熄灭期

? 初起期。主要特征:冒烟、阴燃。

? 发展期。主要特征:火灾热释放速率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是轰燃的发生阶段。 ? 最盛期。火势大小由建筑物的通风情况决定。

12

? 熄灭期。熄火的原因是燃料不足、灭火系统作用等。

(三)了解闪点、燃点、自燃点的定义;了解闪燃、阴燃、自燃、爆燃的概念 P55 ? 闪燃:可燃物(多为液体)表面或上方在很短的时间内(1秒)重复出现火焰,

一闪即灭的现象。

? 闪点:发生闪燃时的最低温度。

? 燃点:可燃物质被点燃时的最低温度。

? 自燃:自加热(内部发热反应)引起的自发引燃。

? 自燃点:不用任何辅助引燃能源而燃烧的最低温度。

? 阴燃:没有火焰和可见光的燃烧。

? 爆燃:伴随爆炸的燃烧波。

(四)熟悉火灾发展变化及其防治途径,阻燃的要求、分类及特点

1、火灾的防治途径 P56

? 评价:在建筑及工程的设计阶段就考虑到火灾,进行安全设计;对已有的建筑和

工程可以进行危险性评价,以确定火灾安全性能(防火等级)

? 阻燃:对建筑材料和结构进行阻燃处理,降低火灾发生的概率和发展的速率; ? 火灾探测:一旦火灾发生,要准确、及时地发现它,并克服误报警因素; ? 灭火:发现火灾之后,要合理配置资源,迅速安全地扑灭火灾。

2、阻燃

通过阻燃剂使高分子聚合物不容易着火或着火后燃烧速度变慢。按阻燃剂使用方法分

? 反应型阻燃剂:参加聚合反应,使聚合物具有阻燃性

? 添加型阻燃剂:机械混合,使用方便,影响聚合物性能

(五)熟悉火灾探测的基本要求,火灾探测方法的分类及特点 P58

1、火灾探测:火灾报警器根据在火灾的孕育与初期阶段,建筑物内会出现的特殊现象或征兆,如发热、发光、发声以及散发出烟尘、可燃气体、特殊气味等。及时将火灾迹象通知有关人员,及早疏散或组织灭火。

2、火灾探测方法:(探测元件与探测对象的关系)

? 接触式探测:利用某种装置直接接触烟气来实现火灾探测的,但只有烟气到达该装

置所安装的位置时感受元件方可发生响应;

? 非接触式探测:根据火焰或烟气的光学效果进行探测,可以在离起火点较远的位置

进行探测,所以速度较快,适宜探测那些发展较快的火灾。

(六)掌握灭火的分类及特点,火灾烟气控制

1、灭火原理

? 隔离法:将可燃物与着火源隔离开来(泡沫、泥浆、隔离沟等),适用于扑救各种

固体、液体和气体火灾。

? 窒息法: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砂土、石棉布覆盖,或水淹),或用惰性气体稀释

空气,使燃烧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适用于扑救燃烧部位空间较小,容易封闭场所的火灾。

? 冷却法:将灭火剂直接喷洒在燃烧着的物体上,将燃烧物的温度降到燃点以下。 ? 化学抑制法:使灭火剂参加化学反应。

2、灭火的基本措施:

? 控制可燃物、隔绝助燃物、消除点火源、阻止火势蔓延

13

3 、灭火剂(效果好、无污染)

? 水灭火剂:冷却、窒息(水受热汽化)。直流水和开花水(固体、重油火灾)、雾

状水(粉尘、电气设备)、细水雾。

? 气体灭火剂:二氧化碳

? 泡沫灭火剂:高倍泡沫灭火灭火剂用于石油化工等。

4、火灾烟气控制 P61

? 挡烟:适用于建筑物与起火区没有开口、漏洞的区域

? 排烟:自然排烟(烟囱、烟井);机械排烟

(七)掌握火灾安全评价的内容和分析方法

● 安全检查表法。

● 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

● 蒙德法。

● 预先危险分析(PHA)。

● 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

● 事件树分析(ETA)。

● 故障树分析(FTA)。

● 数值模拟方法。

● 因果分析。

● 管理疏忽和危险树分析(MORT)。

二、点火源及其控制

(一)了解点火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P62

? 概念:使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

? 分类:热能(火焰、火星、高热物体)、光能(光线聚焦)、电能(电火花、静电

火花)、化学能(化学反应热)、机械能(撞击、摩擦)。

(二)掌握控制点火源引起火灾的方法

1、化学点火源

(1)化学自燃着火

? 与水作用化学自燃着火:这类物质主要有活泼金属、金属磷化物、金属碳化物、

金属粉末等。

? 与空气接触化学自燃着火:黄磷等与氧发生化学反应而着火。

? 相互接触化学自燃着火:一种强氧化剂,一种强还原剂。

(2)蓄热自燃着火

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蓄热。长期堆积在一起的煤、植物等,与氧发生缓慢氧化反应,放出的热量散不出去,会发生蓄热自燃着火。

2、电气火源

? 电动机超负荷运转或绝缘不良、短路发热起火;

? 电气线路接头松动打火;

? 乱接电线或线路绝缘层老化、破损,导致并线短路;

? 用过的电器设备(电熨斗、电炉等)未切断电源。

? 保险丝选用不合格,超负荷时无保护作用。

3、机械点火源 P63

14

? 两个坚硬物体撞击和摩擦等机械能转变成热能,产生火花或火星,引燃易燃物质。

在易燃易爆场所,不能使用铁制工具,而应使用铜制或木制工具;不准穿带钉鞋。 ? 两个硬度低的物体,或一个硬度高一个硬度低,撞击或摩擦时不会产生火花,但

热能会引燃易燃易爆物质。

三、建筑防火安全

(一)熟悉建筑的安全疏散设施的设置

1、疏散走道 P66

? 房间内最远点到房间门或住宅户门的直线距离不应超过15m;人员密集公共场所

该距离不宜超过30m。

2、安全出口(包括疏散楼梯和直通室外的疏散门)

? 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严禁采用旋转门、侧拉门。

? 公共场所的太平门、入场门不应设置门槛,太平门为外开门。

? 建筑物内安全出口不同方向布置,相互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m。

3、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

? 楼梯间、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地下室、疏散走道应设应急照明;

? 公共场所的紧急出口、疏散通道,楼梯间应设置疏散指示标志。远离出口的地方,

应将“出口”标志与“疏散通道方向”指示标志联合设置。

? 疏散标志牌应用不燃材料制作,否则在外面加设玻璃罩;灯光指示标志外面加设

玻璃罩。疏散通道的指示标志应设在通道两侧或拐弯处;疏散通道出口处的指示标志应设在门框边缘。

(二)熟悉建筑的防火防烟分区及分割

1、防火分区及分割 P67

? 防火分区:根据建筑物的特点,采用相应耐火性能的建筑构件或防火分割物,将

建筑物人为划分为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物的其他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

? 防火分割:能在一定时间内阻止火势蔓延,且能把整个建筑内部空间划分成若干

较小防火空间的物体。

2、防烟分区

为控制烟气在建筑物内流动,利用一些设备把防火分区划分为若干防烟空间,再利用区内的排烟口把烟排出。

? 防烟分区:以屋顶挡烟隔板或从顶棚向下突出500mm的梁为界,从地板到屋顶

之间的空间。

(三)掌握典型复杂建筑物火灾的防治基本原则与措施,火灾时人员的逃生方法和救援技术 P66

1、人员密集场所的火灾——影院火灾

? 注意房盖、吊灯有无塌落的迹象(起火后15~20分钟掉落)。

? 灭火人员注意安全,做好防护。

? 水枪设置避开观众厅,关键水枪灭火同步,不出现空挡。

? 夜间影剧院发生火灾要注意火场照明。

2、扑救地下建筑火灾的基本方法

利用固定设备、深入地下近战、地面喷射灭火、封闭窒息灭火。

15

3、地下建筑的人员逃生

? 冷静用就近的灭火器扑救;

? 沿着烟扩散的方向走,黑暗中用手摸着墙壁俯着身体走。

4、高层建筑火灾扑救的基本方法

? 利用内部固定消防设施,火力侦察,部署消防力量;

? 供水措施,防排烟措施。

5、高层建筑的人员逃生

? 利用避难层或疏散楼梯逃生

? 利用阳台、落水管和避雷管线逃生;绳子固定一端落到地面

? 封闭房间门窗的缝隙,阻止烟气和有毒气体进入。

四、消防设施 P67

了解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组成、设置范围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一般由触发元件、火灾报警装置、火灾警报装置和电源4部分组成。

工业及民用建筑、场所内设置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不同于生产和储存火药、炸药场所的。

五、建筑灭火器配置

(一)熟悉建筑灭火器适用范围及危险场所划分

1、灭火器适用范围

? 扑救A类火灾:水型、泡沫、干粉、卤代烷型灭火器

? 扑救B类火灾:磷酸铵盐干粉、泡沫、卤代烷、二氧化碳灭火器。极性溶剂B

类火灾不得选用化学泡沫灭火器。

? 扑救C类火灾:磷酸铵盐干粉、卤代烷、二氧化碳灭火器。

? 扑救D类火灾:应根据金属特性选用。

2、危险场所划分

严重危险级、中危险级、轻危险级

(二)熟悉建筑灭火器的配置基准与设计

考虑:场所的火灾种类、灭火有效程度、对保护物品的污损程度,设置点的环境温度,使用灭火器的人员素质。

(三)了解建筑灭火器的灭火级别与选择

灭火级别由数字和字母组成

数字——灭火级别的大小

字母——灭火级别的单位及适用扑救火灾的种类

如 3A:灭火级别为3,适用于扑救A类火灾。

(四)掌握建筑灭火器的使用与维护 P68

? 设置于明显和便于取用的地点,且不影响安全疏散。

? 设置稳固,其标牌朝外。

? 手提式灭火器设置在托架或灭火器箱内。

? 不应设置在潮湿或腐蚀性强的地点,否则有保护措施。

? 不得设置在超出其使用温度范围的地点。

16

? 卤代烷灭火器维修、试验或报废处理时,必须回收卤代烷,不得随意排放。

六、初起火灾的扑救与人员疏散逃生

(一)了解初起火灾扑救的方法、原则

1、断绝可燃物

? 移走燃烧点附近的可燃物;

? 关闭阀门,切断流向燃烧点的可燃气体或液体;

? 打开阀门,导出容器中的可燃物料;

? 用泥土、黄沙筑堤,阻止可燃液体流向燃烧点。

2、冷却

? 利用消防给水系统灭火,或使用灭火器灭火;

? 条件有限,用简单器具(水桶、面盆)灭火。

3、窒息

? 使用泡沫灭火器喷射泡沫覆盖燃烧物表面;

? 利用设备的顶盖盖没燃烧区;

? 利用棉被、麻袋等浸湿后覆盖燃烧物;

? 用沙、土覆盖燃烧物(忌水物质用干沙)。

4、扑打

对固体可燃物,火势较小时,可用扫帚等扑打灭火。

5、断电

? 电气火灾,或火势威胁到电气线路、电气设备时,要切断电源;

? 若使用水、泡沫等灭火剂灭火,必须在切断电源后进行。

6、阻止火势蔓延

? 能够封闭的房间,关闭门窗,阻止空气流入;

? 与着火建筑相毗邻的房间,关上相邻房门。

7、防爆

? 将受火焰威胁的易燃易爆物质、压力容器等移到安全地区;

? 停止向容器内输送物料,并迅速将容器内物料导出;

? 打开阀门放空泄压。

(二)掌握火场人员疏散方式及逃生路线的选择

1、尽量利用建筑物内的设施

? 利用消防电梯逃生,利用楼梯、墙边落水管逃生;

? 利用建筑物的阳台、通廊及室内设置的缓降器、安全绳逃生;

? 利用房间内床单等物连接起来进行逃生。

2、不同部位和条件下人员的逃生方法

? 自身衣服着火,用水浇灭;迅速脱下;就地滚翻压灭

? 房间内起火,门被火封锁,可通过阳台转移到未着火的房间。

? 听到火警时,应通过触摸房门判断火情,不可轻易打开房门。

? 在充满烟雾的通道上逃生时,用毛巾、手帕捂鼻护嘴,匍匐前进,避开烟气聚集

空间。

? 当着火层的走廊、电梯被烟火封锁,人员要靠近窗口、阳台,并发出求救信号。 ? 楼层较低(三层以下)可采取跳楼逃生的方法。

17

3、自救、互救逃生

? 利用各楼层的消防器材扑灭初期火灾。

? 相互帮助,共同逃生,

? 充分利用身边的利于逃生的东西,如床单、绳索、被子等。

4、逃生时的注意事项

? 进入高层建筑,注意观察通道、警铃、灭火器位置等。

? 正确选择逃生线路(不能只是往下跑)。

? 不能因财物而延误逃生时间。

? 不能乘坐普通电梯逃生。

? 不能在浓烟弥漫时直立行走。

? 不能盲目从窗口向下跳。

第二节 爆炸基本概念

一、爆炸的概念

(一)了解爆炸的机理及其分类 P72

物质系统的物理或化学能量瞬间释放或转化过程。

1、按照能量的来源分:

? 物理爆炸:机械能或电能的释放或转化过程,参与爆炸的物质只是发生物理状态

或压力的变化,其化学成分不会改变。

? 化学爆炸:通过化学反应,将物质内的化学能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来,反应产物

处于高温、高压状态。

? 核爆炸:核裂变、核聚变,核爆炸释放的能量极大。

2、按爆炸反应相态分:

? 气相爆炸: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混合的爆炸,液体被喷成雾状物在燃烧时的爆炸。 ? 液相爆炸:蒸汽爆炸等。

? 固相爆炸:混合危险物质(粉尘)的爆炸。

(二)熟悉各种爆炸的反应历程

? 热反应:物质受热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在某一空间内进行时,由于散热不良,会

使反应温度不断升高,促使反应速度加快,导致爆炸发生。

? 链式反应:爆炸性混合物与火源接触后,活化分子吸收能量离解为游离基,并与

其他分子作用形成链式反应。有直链反应和支链支链反应两种。

链式反应历程的三个阶段:P73

? 链引发:自由基生成;

? 链传递:自由基作用于其他参与反应的化合物,产生新的自由基;

? 链终止:自由基消耗后使连锁反应终止。

二、爆炸极限

(一)了解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

? 爆炸极限:可燃气体(或蒸气、粉尘)与空气混合,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浓度范

围。

18

爆炸下限: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可燃气体的浓度小于爆炸下限时,可燃物的浓度不足,空气过量,反应无法持续。

爆炸上限: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可燃气体的浓度超过爆炸上限时,过量的可燃物因缺氧而不能反应,反应无法持续。

? 爆炸性混合气体:在这一浓度范围内的混合气体。

? 爆炸危险度H:爆炸上限与下限浓度之差与爆炸下限浓度之比值。

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爆炸极限随外界条件(温度、压力)的变化而变化

? 可燃气体的性质

? 混合爆炸性气体的初始温度(温度升高,爆炸极限变宽,爆炸危险性增加) ? 可燃性混合物的初始压力(压力增大,爆炸极限变宽)

? 点火源的影响(能量越大,加热面积越大,作用时间越长,爆炸极限范围越大) ? 惰性气体含量(含量增高,极限范围变窄)

? 容器尺寸和材质(管道尺寸小,且材质传热性能好,爆炸极限范围缩小)

(二)了解爆炸反应浓度、爆炸温度和压力的计算 P78

1、爆炸完全反应浓度(混合物中可燃物含量)计算

可燃气体或蒸气的化学当量浓度

CαHβOγ+nO2→αCO2+1/2βH2O (n参加反应的氧气个数)

? 在空气中可燃气体完全反应的浓度 X%=20.9/(0.209+n)%

? 在氧气中可燃气体完全反应的浓度 Xo%=100/(1+n) %

如:H2+0.5O2=H2O

X(H2)= 20.9/(0.209+n)= 20.9/(0.209+0.5)=29.48%

Xo (H2)= 100/(1+ n) =100/(1+0.5) =66.7%

如:C3H8+5O2=3CO2+4H2O (丙烷)

X(C3H8)= 20.9/(0.209+n)= 20.9/(0.209+5)=4.01%

Xo(C3H8)= 100/(1+n) =100/(1+5)=16.7%

如: CH3OH+1.5O2=CO2+2H2O (甲醇)

X(CH3OH)= 20.9/(0.209+n)= 20.9/(0.209+1.5)=12.23%

Xo(CH3OH)= 100/(1+n) =100/(1+1.5)=40.0%

2、爆炸温度计算

根据反应热计算爆炸温度(步骤)

(1)列出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方程式;

(2)计算燃烧各产物的热容;

(3)求爆炸最高温度。

3、爆炸压力的计算

可燃性混合物爆炸产生的压力与初始压力、初始温度、浓度、组分以及容器的形状、大小等因素有关。

(三)掌握爆炸上限和下限、含有惰性气体组成混合物爆炸极限的计算

1、爆炸上限和下限的计算 P85

? 根据完全燃烧反应所需氧原子数估算碳氢化合物的爆炸极限

爆炸下限 L下=100/4.76(N-1)+1

爆炸上限 L上=400/4.76N+4

N——每摩尔可燃气体完全燃烧所需氧原子数

19

如:乙烷在空气中的爆炸下限和上限 C2H6+3.5O2=2CO2+3H2O L下=100/4.76 (N-1)+1=100/4.76(7-1)+1=3.38%

L上=400/4.76N+4=400/4.76×7+4=10.7%

? 根据完全燃烧时的摩尔数确定爆炸下限和上限

L下=0.55Xo

L上=4.8Xo1/2

2、多种可燃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爆炸极限的计算

由多种可燃气体组成爆炸性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可根据各组分的的浓度和爆炸极限进行计算 P85

Lm=100/(V1/L1+ V2/L2+ V3/L3+…)

L1、L2、L3——各组分的爆炸极限,

V1、V2、V3——各组分在混合物中的浓度。

例:某种天然气的组成:甲烷80%,乙烷15%,丙烷4%,丁烷1%;各组分的爆炸下限分别为:5%,3.22%,2.37%,1.86%,则天然气的爆炸下限:

Lm=100/(80/5+ 15/3.22+ 4/2.37+1/1.86)=4.37%

三、粉尘爆炸的特点

(一)了解粉尘爆炸的机理与特点 P86

爆炸机理:粉尘(铝粉、煤粉、火炸药粉尘)粒子受热,表面温度升高,达到粉尘粒子分解的温度和蒸发温度,形成粉尘蒸气或分解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就容易引起点火。

爆炸特点:

? 粉尘爆炸速度或爆炸压力上升速度比爆炸气体小,但燃烧时间长,产生的能量大。 ? 爆炸感应期较长,爆炸过程复杂,要经过尘粒表面的分解或蒸发阶段及由表面向

中心延烧的过程。

? 有产生二次爆炸的可能,初次爆炸的冲击波会将堆积的粉尘扬起。

? 粉尘有不完全燃烧的现象,燃烧后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CO,伴随中毒事故。

(二)掌握粉尘爆炸的影响因素

1、粉尘爆炸极限影响因素 P88

一般来说:分散度↑、可燃气体含量↑、氧含量↑、火源强度↑、初始温度↑、粉尘粒度↓、湿度↓、惰性粉尘↓、灰分↓,爆炸极限范围↑,粉尘爆炸的危险性↑

2、粉尘爆炸压力和压力上升速率的影响因素

? 粉尘粒度:粒度对爆炸压力上升速率的影响比对粉尘爆炸压力的影响大得多。 ? 容器尺寸:容积≥0.04m3时,爆炸强度与V1/3成正比。

? 初始压力:初始压力增大,爆炸压力及压力上升速率增大。

(三)熟悉粉尘爆炸的特征

粉尘爆炸危险性特征参数:爆炸极限、最小点火能量、最低着火温度、粉尘爆炸压力、压力上升速率。

(四)掌握控制产生粉尘爆炸的技术措施 P88

? 消除粉尘;

? 缩小粉尘扩散范围;

20

? 控制火源;

? 适当增加湿度;

? 惰化防护:生产装置中通入惰性气体,降低氧含量(使实际氧含量比临界氧含量

低20%)。

? 采用抑爆装置:用抑爆剂抑制爆炸压力。

第三节 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的安全

一、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的主要危险因素

(一)掌握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的主要危险因素

1、民用爆破器材的分类 P90

民用爆破器材包括:工业炸药、起爆器材(雷管)和传爆器材(导火索)、专用民爆器材

2、民用爆破器材的火灾爆炸危险因素

以粉状乳化剂的生产为例

生产过程中的高温、撞击摩擦、电气和静电火花、雷电等引起的燃烧或爆炸;

储存过程中由于物质(硝酸铵)自燃分解并放热而引起的燃烧或爆炸;或油相材料贮存时遇到高温、氧化剂等易发生燃烧。

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撞车、碰撞及坠落等造成的燃烧或爆炸。

3、烟花爆竹行业的火灾爆炸危险因素

? 非法生产现象严重:无证生产。

? 不具备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厂房选址、布局不符合安全要求。

? 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

? 从业人员素质差:没有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工人未经安全培训。

? 烟火药配方中使用禁、限原料。

? 缺乏安全质量保障能力:缺乏必要的检测能力,没有安全质量保证体系。

二、民用爆破器材和烟花爆竹安全技术

(一)了解火药燃烧的特性,火药爆炸三要素

1、火药燃烧的特性

? 能量特征:火药做功能力(使用特征)

? 燃烧特征:火药能量释放的能力

? 力学特征:一定的强度,高温不变形、低温不变脆

? 安定性:在长期贮存中保持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稳定

? 安全性:在生产、使用、运输过程中安全可靠

2、炸药爆炸三大特征 P92

? 反应过程的放热性

? 反应过程的高速性,

? 反应生成物含有气态物质

(二)熟悉起爆器材、工业炸药和烟花爆竹药料的燃烧爆炸敏感度和爆炸影响因素

1、危险物质的燃烧爆炸敏感度及其影响因素 P921

21

火炸药在外界(热、电、光、冲击波、机械摩擦和撞击等)作用下引起燃烧和爆炸的难易程度,称为敏感度,简称感度。一般有火焰感度、热感度、机械感度(撞击感度、摩擦感度)、电感度、光感度、冲击波感度、爆轰感度等感度指标。

起爆药最容易受外界微小的能量激发而发生燃烧或爆炸,并能极迅速形成爆轰。 工业炸药在一定的外界激发冲量作用下引起爆轰。

烟花爆竹药料受热、撞击、摩擦等易发生燃烧,一定条件下转为爆轰。

2、火炸药爆炸影响因素

炸药的性质、装药的临界尺寸、炸药层厚度和密度、杂质及含量、环境温度和湿度等

(三)熟悉爆炸冲击波的破坏作用和防护措施、工厂平面布置和安全距离,工艺与设备防爆装置,自动雨淋和火灾报警系统

1、爆炸冲击波的破坏作用 P93

冲击波的初始压力(波面压力)可达100MPa,破坏建筑物及损伤人员

2、防护措施

? 生产、贮存爆炸物品的工厂和仓库应远离城市,并与周围的设施(水利、通讯、交

通)保持安全距离。

? 生产爆炸物品的工厂应根据生产性质划分各分区,各分区之间保持必要的外部距

离。

3、工厂平面布置

? 根据工艺流程对主厂区加以区划

? 总仓库远离工厂住宅区和城市

? 销毁厂选择在有利的自然地形

4、安全距离

? 内部安全距离:危险品生产区、总仓库区、销毁场等区域内的建筑物之间的安全距

? 外部安全距离:生产区、总仓库区、销毁场等与区域外的村庄、居民建筑、工厂住

宅、运输及输电线路之间的安全距离

5、工艺布置

? 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做到人机隔离、远距离操作

? 区分危险生产工序和非危险生产工序,并分别设置厂房

? 厂房内,根据危险性的大小,将生产工序分区布置

? 抗爆间按要求设置,厂房设计要考虑人员的紧急疏散

? 危险品厂房和仓库易设计成简单的矩形空间(不宜凹形、L形)

6、电气防爆

? Ⅰ类场所:即炸药、起爆药、击发药、火工品贮存和黑火药制造加工和贮存的场所,

不应安装电气设备,电动机应隔墙传动,照明采用装在室外的投影灯,仪表选用本质安全型。

? Ⅱ类场所:起爆药、击发药、火工品制造的场所,电气设备应采用密闭防爆型、隔

爆型、本质安全型等,且表面温度不得超过允许温度(100℃、140℃)

? Ⅲ类场所:理化分析成品试验站,选用密封型、防水防尘型设备

7、自动雨淋灭火 P94

烟火药和火炸药燃速极快,数秒内造成火灾及爆炸事故,因此,生产工房需采用 22

自动快速雨淋灭火装置。该设备由光敏探测系统和雨淋管网组成。

8、火灾报警系统

根据火灾酝酿期和发展期出现的烟、热流、火光、气味等火灾信息,通过感温报警器、感烟报警器、光电报警器,发出声、光报警。

(四)掌握民用爆破器材和烟花炮竹生产、运输、贮存过程中预防燃烧爆炸事故的主要措施

1、民用爆破器材的防火防爆 P94

? 防止火炸药生产中混入杂质

? 生产、贮存、运输时不允许使用明火,不接触表面高温物;要防止摩擦和撞击 ? 要有防止静电产生和积累的措施

? 生产厂房内采用防爆电气设备,设置避雷设施

? 生产用设备停工检修(电焊)时,要彻底清理残存的火炸药

2、烟花炮竹制造过程中的防火防爆 P95

? 粉碎应在单独工房中进行,筛选时不得使用铁制、塑料等工具(用铜制、铝制、木

制工具),粉碎和筛选原料时做到“三固定”(工房、设备、最大粉碎药量)

? 装、筑药及钻孔、切割在单独工房中,人均工房面积≥3.5m2

? 粉碎和筛选设备应接地,电气设备是防爆型

(五)熟悉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要求

根据《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规定

(1)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必须取得生产许可证。

(2)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建立责任制,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生产企业的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4)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5)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各工序的操作人员均应培训。

(6)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生产企业生产设施应当符合安全生产条件

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生产设施

? 生产厂房、储存仓库符合《民用爆破器材工厂设计安全规范》

? 生产厂房、储存仓库、燃放试验场的内外部安全距离,厂房布局、建筑结构、工艺

布置、疏散条件、消防设施及防爆、防雷、防静电等符合《规范》要求

? 生产区域应有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或标语

? 电气设备及机械加工设备中的电气部分应符合《规范》要求

烟花爆竹生产企业生产设施

? 生产厂房、储存仓库、燃放试验场的内外部安全距离,厂房布局、建筑结构、工艺

布置、疏散条件、消防设施及防爆、防雷、防静电等符合《烟花爆竹工厂设计安全规范》要求

? 电气设备及机械加工设备中的电气部分应符合《规范》要求

第四节 安全规范与技术标准

23

一、了解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

二、了解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2001);

三、了解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四、了解生产、经营、储运危险物品企业的有关规定;

五、了解民用爆破器材工厂设计安全规范(GB50089);

六、了解防火与爆炸品安全有关的安全技术标准;

七、了解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GB10631);

八、了解烟花爆竹劳动安全技术规范(GB11652);

九、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

第三章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

基本要求:

检验应考人员对特种设备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特种设备安全性能进行评价的各类检测技术及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和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特种设备特殊性及其事故灾难性知识和各类特种设备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的掌握程度;对特种设备使用安全技术及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的控制和安全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特种设备检修过程安全措施及检修工作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对锅炉、压力容器常见事故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的掌握程度;对特种设备安全法规标准的了解程度。

第一节 特种设备安全基础知识

一、特种设备的基本概念

(一)掌握特种设备的种类、分类及安全要求

1、特种设备 P101

锅炉、压力容器(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

2、分类

? 承压类特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气瓶)、压力管道

? 机电类特种设备: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

(二)熟悉特种设备的用途,安全附件及其功用

1、锅炉

(1)锅炉基础知识:用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热量加热工质(一般是水),使工质成为具有一定温度和压力的热水或蒸汽,供外界应用的一种热能设备。

锅炉由“锅”和“炉”以及附件、自控装置、附属设备组成。“锅”——锅筒、水冷壁、过热器、对流管束、省煤器等;“炉”——炉膛和烟道。

(2)工作特性

? 爆炸危险性:高温、高压,使用中(锅筒)发生破裂;

? 易于损坏性:受热面管子腐蚀(氧腐蚀)、磨损

? 连续运行性:不能随时停运,“小病拖成大病”

24

(3)锅炉的分类

? 按蒸汽压力和蒸发量分:高压锅炉、中压锅炉、低压锅炉;大型锅炉、中型锅炉、

小型锅炉。

? 按用途分:电站锅炉、工业锅炉、生活锅炉、船舶锅炉等;

? 按能量来源:燃煤锅炉、燃油锅炉、燃气锅炉、废热锅炉;

? 按锅炉结构分:锅壳式锅炉、水管锅炉;

(4)锅炉的安全附件 P102

? 安全阀:每年检验、定压一次,每月自动排放试验一次,每周手动排放试验一次。 ? 压力表:压力表量程为工作压力的1.5~3倍,表盘直径不小于100mm,每半年校

验一次。

? 水位计:每台锅炉至少装设两只独立的水位计。

? 温度测量装置:测量锅炉的给水、蒸汽、烟气等介质的温度进行监测

? 保护装置:

? 超温报警和联锁保护装置:报警并自动切断燃料的供应和停止鼓、引风,防止锅炉发生超温而导致锅炉损坏或爆炸。

? 高低水位警报和低水位联锁保护装置:提醒司炉人员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 锅炉熄火保护装置:锅炉炉膛熄火时,切断燃料供应,并发出相应信号。

? 排污阀或放水装置:排放锅水蒸发而残留下的水垢、泥渣及其他有害物质,使锅水

的水质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使受热面保持清洁,以确保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 ? 防爆门:防止炉膛和尾部烟道再次燃烧造成破坏。

? 锅炉自动控制装置:对温度、压力、流量、成分等参数进行测量和调节。

(5)锅炉事故原因

? 超压运行。如安全阀、压力表等安全装置失灵,或者在水循环系统发生故障。 ? 超温运行。锅炉出口汽温过高、受热面温度过高,造成金属烧损或发生爆管事故。 ? 锅炉水位过低会引起严重缺水事故;锅炉水位过高会引起满水事故,使压力表管

口结垢而失灵而导致锅炉超压。

? 水垢太厚,受热面水侧热阻增大,而使受热面金属烧坏。

? 水循环被破坏。受热面管子将发生倒流或停滞,或者造成“汽塞”,在停滞水流的

管子内产生泥垢和水垢堵塞,从而烧坏受热面管子或发生爆炸事故。

? 锅炉工的误操作,错误的检修方法和不对锅炉进行定期检查等都可能导致事故的

发生。

(6)锅炉事故应急措施

? 立即判断和查明事故原因,并及时进行事故处理。发生重大事故和爆炸事故时应

启动应急预案,保护现场,并及时报告有关领导和监察机构;

? 发生锅炉爆炸事故时,必须设法躲避爆炸物和高温水、汽,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快

将人员撤离现场;爆炸停止后立即查看是否有伤亡人员,并进行救助;

? 发生锅炉重大事故时,要停止供给燃料和送风,减弱引风;熄灭和清除炉膛内的

燃料;打开炉门、灰门,烟风道闸门等,以冷却炉子;切断锅炉同蒸汽总管的联系,打开锅筒上放空排放或安全阀以及过热器出口集箱和疏水阀;向锅炉内进水、放水,以加速锅炉的冷却;严重缺水事故,切勿向锅炉进水。

2、压力容器 P104

(1)用途:用于完成反应、传质、传热、分离和储存等生产过程,并能承受压力。 25

(2)工艺参数

? 压力:来自容器外(贮罐),在容器内产生(反应容器)

? 最高工作压力:在正常操作情况下,容器顶部可能出现的最高压力。

? 设计压力:用以确定容器壳体厚度的压力,其值不得小于最大工作压力,标注在铭牌上。

? 温度

? 金属温度:受压元件沿截面厚度的平均金属温度。

? 设计温度:在设计压力下,壳壁或元件金属可能达到的最高、最低温度。

? 介质:气体、液化气体、高于标准沸点的液体

(3)分类

根据危险程度和管理的重要程度,将压力容器分为3类

? 第一类容器:低压容器

? 第二类容器:中压容器,毒性介质的低压容器

? 第三类容器:高压容器,毒性介质的中压容器

(4)安全附件

? 安全阀:自动泄压

? 爆破片:断裂型安全泄放装置

? 爆破帽:超压时其薄弱面上的拉伸应力达到材料的强度极限而发生断裂,多用于超

高压容器

? 易熔塞:熔化型安全泄放装置,用于液化气体钢瓶

? 紧急切断阀:安装在靠近容器的介质出口管道上,管道发生大量泄漏时进行紧急止

漏;自动调节压力

? 减压阀:调节压力

? 压力表:指示容器内介质压力的仪表

? 温度计:测量容器介质的温度,对于需要测量壁温的容器,必须装设测试壁温的温

度计

? 液位计:用于测量液化气体容器液位变化情况。

(5)压力容器事故特点和原因

压力容器发生爆炸、撕裂等事故后,有毒物质的外溢会造成中毒事故;可燃性物质的泄溢,会引起重大的火灾和二次爆炸事故。

? 结构不合理、材质不符合要求、焊接质量不好、受压元件强度不够以及其他设计

制造方面的原因;

? 安装不符合技术要求,安全附件规格不对、质量不好,以及其他安装、改造或修

理方面的原因;

? 在运行中超压、超负荷、超温,违反劳动纪律、违章作业、超过检验期限没有进

行定期检验、操作人员不懂技术,以及其他运行管理不善方面的原因。

(6)压力容器事故应急措施

? 压力容器发生超压超温时要马上切断进汽阀门;对于反应容器停止进料;对于无

毒非易燃介质,要打开放空管排汽;对于有毒易燃易爆介质要打开放空管,将介质通过接管排至安全地点;

? 如果属超温引起的超压,要通过水喷淋冷却以降温;

? 压力容器发生泄漏时,要马上切断进汽阀门及泄漏处前端阀门;

26

? 压力容器本体泄漏时,要根据容器、介质不同使用专用堵漏技术和堵漏工具进行

堵漏;

? 易燃易爆介质泄漏时,要对周边明火进行控制,切断电源。

3、电梯 P107

(1)用途:用于高层建筑物中的固定式升降运输设备

(2)电梯工作特性

? 电梯是一种繁忙的交通工具,操作部位和可动部件很多,部件容易磨损和老化。 ? 电梯系统较为复杂。

? 乘客和货物进入电梯时都要通过层门,容易发生跌入井道或被剪切事故。

? 乘客在乘坐电梯的过程中,可能会因非正常的加(减)速度造成的失重、超重和

冲击受到伤害。

(3)安全装置

? 防超越行程的保护:防止轿厢超越顶层或底层端站继续运行。由在井道内上下端站

附近的强迫开关、限位开关和极限开关造成。

? 防电梯超速和断绳的保护(安全钳-限速器系统):保护电梯因控制失灵,曳引力

不足,制动器失灵或制动力不足,以及超载拖动绳断裂等原因而造成的轿厢超速和坠落。

? 防人员剪切和坠落的保护:门、门锁和门的电气安全触点联合承担

? 缓冲装置:电梯发生轿厢或对重蹲底时,缓冲器将吸收轿厢或对重的动能,提供最

后的保护。

? 报警和救援装置:电梯发生人员被困在轿厢内时,及时通知管理人员并通过救援装

置将人员安全救出轿厢

? 紧急开关和检修运行装置

? 消防功能:火灾自动返回基站功能

? 防机械伤害的保护:旋转部件-安全网罩;轿顶和对重的反绳轮-防护罩;底坑对

重运行区域和多台电梯井道-隔障;机房(地面高差大于0.5m)-高处设栏杆并安设梯子;轿顶(边缘与井道壁水平距离超过0.3m)-护栏。

? 电器安全保护:直接触电防护(绝缘),间接触电防护(接零),电气故障防护(短

路保护、过载保护),电气安全装置

(4)电梯事故特点和原因

电梯事故中人身伤害事故较多;电梯门系统的事故发生率较高。

? 电梯门系统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门锁工频繁、老化速度快,容易造成门锁机械

或电气保护装置动作不可靠;

? 冲顶或蹲底事故一般是由于电梯的制动器发生故障所致。

(5)电梯事故应急措施

? 电梯运行中因供电中断、电梯故障等原因而突然停驶,乘客被困轿厢内时,应通

过警铃、对讲系统、移动电话或电梯轿厢内的提示方式进行求援。

? 为解救被困的乘客,应由维修人员或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盘车放人操作。盘车

时应缓慢进行,尤其当轿厢轻载状态下往上盘车时,要防止因对重侧重造成溜车。 ? 发生火灾时,对于无消防功能的电梯,应当立即将电梯直驶至首层并切断电源或

将电梯停于火灾尚未蔓延的楼层。

? 发生震级和强度较大的地震时,一旦有震感应当立即就近停梯,乘客迅速离开电 27

梯轿厢。

4、起重机械 P110

(1)概念

额定起重量大于或者等于0.5t的升降机,额定起重量大于或等于1t,且提升高度大于或等于2m的起重机。

(2)工作特点

? 结构庞大,结构复杂能完成升降运动和水平移动

? 所吊运的物体种类繁多

? 作业环境复杂(室外作业,高压线)

? 作业中需要多人配合

(3)正常工作的条件

? 金属结构和机械零部件具有足够的强度、刚性和抗弯曲能力;

? 整机具有必要的抗倾覆稳定性;

? 原动机具有满足作业性能要求的功率,制动装置提供必需的制动力矩。

(4)起重机械安全装置

? 位置限制与调整装置

? 上升极限位置限制器:限制取物装置(吊具)的起升高度;

? 下降极限位置限制器:取物装置下降到最低位置时,自动切断电源,(钢丝绳在卷筒上缠绕不少于2圈)

? 运行极限位置限制器:

? 偏斜调整和显示装置:跨度等于或超过40m的装卸桥和门式起重机应安装,保证支腿不出现超偏现象;

? 缓冲器:限制起重机或小车在运行终点与止挡体相撞

? 防风防爬装置(夹轨器、锚定装置和铁鞋):防止强风吹动起重机(门式、塔式

起重机)造成脱轨。

? 安全钩、防后倾装置和回转锁定装置:

? 起重量限制器:超载保护器,有自动停止型、综合型(报警和停止),主要用于

桥架型起重机。

? 力矩限制器:臂架式起重机防臂架折弯或折断

? 防碰装置:防止其在轨道上运行时碰撞相邻起重机

? 危险电压报警器:防止臂架型起重机在输电线附近作业,发生。

(5)起重机械事故种类及原因

? 重物坠落。吊具或吊装容器损坏、物件捆绑不牢、挂钩不当等引发重物坠落。 ? 起重机失稳倾翻。起重机失稳有两种类型:一是由于操作不当(例如超载、臂架

变幅或旋转过快等)、支腿未找平等;二是由于坡度或风载荷作用,使起重机沿路面或轨道滑动,导致脱轨翻倒。

? 金属结构的破坏。金属结构的破坏常常会导致严重伤害,甚至群死群伤的恶果。 ? 挤压。起重机轨道两侧缺乏良好的安全通道或与建筑结构之间缺少足够的安全距

离,使运行或回转的金属结构机体对人员造成夹挤伤害。

? 高处跌落。人员在离地面大于2m的高度进行起重机的安装、拆卸、检查、维修

或操作等作业时,从高处跌落造成的伤害。

? 触电。起重机在输电线附近作业时,与高压带电体距离过近,感应带电或触碰带 28

电物体。

(6)起重机械事故应急措施

? 由于台风、超载等造成起重机械倾翻事故时,应及时通知起重机械制造、维修单

位维保人员到达现场。当有人员被压埋在倾倒起重机下面时,应先切断电源,采取千斤顶、起吊设备、切割等措施,将被压人员救出。

? 发生火灾时,应立即切断起重机械的电源开关,防止电气火灾的蔓延扩大;灭火

时,应防止二氧化碳等中毒窒息事故的发生。

? 发生触电事故时,应及时切断电源,对触电人员应进行现场救护。

? 发生载货升降机故障,致使货物被困轿厢内,操作员或安全管理员应立即通知维

保单位,由维保单位专业维修人员进行处置。

5、大型游乐设施

(1)大型游乐设施基础知识

包括游乐设施(转马类、滑行车类、碰碰车类),以及设计最大运行线速度大于或等于2m/s或者运行高度距地面高于或等于2m的载人大型游乐设施。

分类:回转运动类、轨道运动类、戏水游戏类、场地运动类、电子娱乐类、梦幻仿真类、充气弹跳类等。

(2)安全装置

? 安全带:安全带必须有足够的破断强度,它与乘载体的固定必须可靠,开启扣必

须有效可靠。

? 安全压杠:安全压杠销紧机构不能由乘客开启;对危险性较大的游乐设施,必须

设置两套独立的人身保险装置。

? 锁紧装置:封闭的座舱舱门必须设有内部不能打开的两道锁紧装置,非封闭座舱

舱门也应设锁紧装置。

? 制动装置:制动能力(力或力矩)≥1.5倍额定负荷轴扭矩(或冲力),当切断电

源时,制动装置应处于制动状态;同一轨道有两辆(或两组)以上车辆运行时必须设有防止碰撞的自控停止制动和缓冲装置。

? 止逆装置:沿斜坡牵引的提升系统,必须设有防止载人装置逆行的装置,在最大

冲击负荷时必须止逆可靠,止逆装置安全系数≥4。

? 运动限制装置:绕固定轴支点转动的升降臂,或绕固定轴摆动的构件,都应有极

限位置限制装置。

? 超速限制装置:采用直流电机驱动或者设有速度可调系统时,必须设有防止超出

最大设定速度的限速装置。

? 缓冲装置:可能碰撞的游乐设施,必须设有缓冲装置。

(3)大型游乐设施事故特点

大型游乐设施由于其速度、高度、人群拥挤、故障等原因,常发生挤压、坠落、碰撞、触电等伤人事故。

(4)大型游乐设施事故应急措施

1)观览车类游乐设施

? 当乘客上机产生恐惧时,要立即停车并反转,将乘客疏散下来;不要等转一圈后

再停下来,时间长可能出现意外。

? 当吊箱门未锁好时,要立即停车并反转,服务人员将两道门锁均锁好后再开机。 ? 当运转中突然停电时,要及时通过广播或者想办法向乘客说明情况;立即采取备 29

用动力源将乘客疏散下来。

2)转马类游乐设施

? 当乘客不慎从马上掉下来的时候,服务人员要立刻提醒乘客不要下转盘,否则会

发生危险;当有人将脚掉进转盘与站台的间隙之中时,要立即停车。

3)滑行车类游乐设施

? 正在向上拖动着的滑行车,若出现异常情况,按紧急停车按钮停止运行,然后将

乘客从安全走台上疏散下来;如果滑行车因故停在拖动斜坡的最高点,应将乘客从车头开始,依次向后进行疏散;注意一定不要从车尾开始疏散。

4)碰碰车类游乐设施

? 碰碰车发生激烈碰撞,使乘客的胸部或者头部碰到方向盘而受伤时,操作人员要

立即停电;突然停电时,操作人员要切断电源总开关,并将乘客疏散到场外。

6、客运索道

(1)客运索道基础知识

客运索道是指动力驱动,利用柔性绳索牵引箱体等运载工具运送人员的机电设备。包括客运架空索道、客运缆车、客运拖牵索道等。

分类

? 按运动方式分:往复式和循环式两大类

? 按所用的运载工具型式分:吊箱式、吊椅式、吊蓝式和拖牵式

(2)客运索道事故特点

? 露天高处作业。客运索道大多建在名川大山野外露天场所,人们乘坐的吊椅、吊

篮、客厢往往悬挂在距地面几米、数十米乃至百余米的高空钢丝绳上运行。 ? 钢丝绳的安全影响大。在使用过程中,钢丝绳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疲劳和磨损、变

形、锈蚀、断裂等缺陷,从而导致强度降低。

? 自然条件变化大、规则性差。

? 安全环节多、关联性差。客运索道是由立体交叉、众多环节组成的系统工程。 ? 职工误操作多,乘客和周边人员错误行为多。

? 营救难度大,社会影响大。

(3)客运索道事故应急措施

? 发生客运索道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客运架空索道制造、维保单位,并根据需要按

紧急处置措施解救人员。

? 若机械设备、站口系统、牵引索等发生重大故障导致索道不能继续运行时,必须

采用最简单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乘客从客车内撤离到地面。撤离的方法取决于索道的类型、地形特征、气候条件、客车离地高度。

? 当外部供电回路电源停电,或主电机控制系统发生故障时,应开启备用电源,如

柴油发电机组来供电,借辅助电机以慢速将客车拉回站内。

二、特种设备检测技术

熟悉进行特种设备安全检验的各类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检验方法和检验目的

1、宏观检查

可以直接发现和检验容器内外表面比较明显的缺陷(腐蚀、磨损) P117 ? 直观检查:肉眼观察,借助手电筒、放大镜、手锤、反光镜

? 量具检查:直尺、样板、游标卡尺、塞尺、测厚仪

30

2、无损检测:是在不损伤被检工件的情况下,利用材料和材料中缺陷所具有的物理特性探查其内部是否存在缺陷。

? 射线检测(厚度较薄工件)

? 超声波检测(厚度较大工件)

? 磁粉检测(表面和近表面缺陷)

? 渗透检测(表面张口缺陷)

? 涡流检测(检测材质)

? 声发射检测(动态检测)

? 磁记忆检测(应力集中)

3、测厚:承压类设备常见检测项目;超声波测厚仪

4、化学成分分析:验证材料的元素含量,或鉴定材质变化

5、金相检验:检查设备运行后受温度、介质和应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材质的金相组织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存在裂纹、锅烧、疏松、夹渣、气孔、未焊透等缺陷。断面检查是方法之一。

6、硬度测试:用来判断材料强度等级或鉴别材质,也可大致了解材料的金相组织,以及材料在加工过程中的组织变化和热处理效果。

7、断口分析:通过肉眼、低倍率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断口形态,寻求断裂的起因、方式、性质等断裂基本问题。

8、耐压试验(水压试验):是采用液压试验和气压试验的一种验证性的综合检验;主要用于检验压力容器承受静压强度的能力。

9、气密试验:介质有毒性的容器必须作此试验,在液压试验合格后进行。

10、爆破试验:对压力容器的设计与制造质量,以及安全性和经济性进行综合考核(气瓶按批作) 。

11、力学性能(焊接试板)试验:目的是检测材料及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

12、应力应变测试:目的是测出构件受载后表面的或内部各点的真实应力状态(与水压试验同步进行)。

? 电测法(电阻应变片、电阻应变仪)

? 光弹性方法

? 应变脆性涂层法

? 密栅云纹法

13、应力分析:分析各应力分量(薄膜、弯曲应力)

14、断裂力学分析:对有缺陷构件的剩余强度和寿命进行分析

15、风险评估:对设备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危害性进行综合考虑

第二节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

一、特种设备使用安全技术

(一)锅炉、压力容器使用安全管理

1、安全管理要点 P125

? 使用有设计、制造许可证的单位生产的合格产品

? 登记建档:原始资料、使用情况、检验情况

31

专责管理:专门机构、专门技术人员

持证上岗:司炉人员、水质化验人员、操作人员培训考核合格

照章操作: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定期检验:每隔一定时间对设备进行检查和试验:

监控水质:防止锅炉内部结垢、腐蚀、汽水共腾

报告事故

2、锅炉的启动、运行与停炉 P116

(1)启动步骤

检查准备→上水→烘炉→煮炉→点火升压→暖管与并汽

(2)点火升压阶段的安全注意事项

防止炉膛爆炸;控制升温升压速度;监视和调整仪表

(3)正常运行中的调节

水位调节(正常水位线上下50mm内波动);汽压调节(由负荷决定,燃烧、给水);汽温调节;燃烧调节(燃料燃烧适应负荷要求);排污和吹灰

(4)停炉及停炉保养 P129

停炉:正常停炉和紧急停炉。

? 正常停炉:按规程规定的次序进行。

? 紧急停炉:缺水、满水、无法进水、水位表或安全阀全部失效、压力表全部失效、

燃烧设备损坏或炉墙倒塌等。

停炉保养:

压力保养、湿法保养、干法保养、充气保养。

3、压力容器操作与维护 P129

(1)基本要求

? 平稳操作:加载和卸载缓慢

? 防止超载:器外(减压阀可靠),器内(防止加料过量或原料中有杂质)

(2)运行中的检查

? 工艺条件方面:压力、温度、液位是否在规定范围内

? 设备状况方面:连接部位有无泄漏,管道有无振动、磨损

? 安全装置方面:安全装置是否保持完好状态

(3)停止运行:正常停运和紧急停运

(4)维护保养

? 保持好防腐层

? 消除腐蚀因素——跑、冒、滴、

? 加强停用期间的维护

4、气瓶的充装 P131

(1)永久气体的充装(临界温度tc≤-10℃):防止混装

充装前严格检查:

气瓶爆炸事故:用氧气瓶、空气瓶充装可燃气体或用可燃气体气瓶充装氧气、空气;用低压瓶充装高压气体;气瓶存在严重缺陷或已过检验期限;瓶内混入有可能与所装气体产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等

充装中注意:

? 充装速度不得大于8m3/s,且充装时间不少于30min

32 ? ? ? ? ? ?

? 充装易燃气体,禁止用扳手等金属器具敲击瓶阀或管道

? 按瓶组充装气瓶时,当瓶组压力达到充装压力的10%以后,禁止再插入空瓶 ? 充装系统用的压力表,精度不低于1.5级

充装后逐只检查

(2)液化气体的充装(高压液化气体-10℃≤tc≤70℃;低压液化气体tc≥70℃):防止超装

充装前严格检查:

? 判别瓶内气体的性质,称量瓶内剩余气体的重量

充装中计量准确

? 按规定的充装量进行充装

? 计量用量具经常校验

? 不得把余气的质量忽略不计(0.5%~1.0%)

(3)乙炔气体的充装 P134

充装前严格检查

? 颜色标记、钢印标记、附件,腐蚀、磨损情况

? 有足够的剩余压力

充装中计量准确

? 充装压力不得大于2.5MPa,分次充装,控制充装速度

? 充装中用水喷淋冷却,若瓶壁温度超过40℃,停止充装

(二)压力管道使用管理

1、压力管道安全管理措施 P137

(1)压力管道的使用登记

? 压力管道的使用单位应按照《压力管道使用登记管理规则》的要求办理使用登记

和注册。

?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压力管道在投入使用前,使用单位应携带有关资料向安全

监察机构申请使用登记:

? 在用的压力管道在规定期限内,使用单位应携带有关资料向安全监察机构申请使用

登记。

(2)压力管道的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压力管道的技术档案包括:

? 压力管道的使用登记证;

? 压力管道使用登记汇总表;

? 原始设计资料(包括压力管道的设计计算书、系统图、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

轴侧图等);

? 管道制造安装资料(包括压力管道竣工图、竣工验收资料、管道材质证明书、管

道元件明细表和出厂合格证和质量证明、管道安装工艺文件、压力管道安装质量证明书及监督检验报告等)。

? 压力管道的使用资料。

2.压力管道使用安全技术

(1) 压力管道的日常维护保养技术

? 阀门的操作机构要经常除锈上油;

? 安全阀和压力表要经常擦拭,并按时进行校验;

33

定期检查紧固螺栓的完好状况;

注意管道的振动情况;

静电跨接、接地装置要保持良好完整;

停用的管道应排除内部介质,并进行置换、清洗和干燥;

检查管道和支架接触处等容易发生腐蚀和磨损的部位;

对高温管道,在开工升温过程中需对管道法兰联结螺栓进行热紧;对低温管道,在降温过程中进行冷紧。

(2)压力管道运行检查和监测技术

? 运行初期检查:着重从管道的位移情况、振动情况、支承情况、阀门及法兰的严

密性等方面进行检查。

? 巡线检查及在线检测:着重从管道的位移、振动、支撑情况和阀门及法兰的严密

性等方面检查。利用工业电视系统、声发射检漏技术、红外线成像技术等对在线管道的运行状态、裂纹扩展动态、泄漏等进行不间断监测,

? 末期检查及寿命评估:寿命的评估应根据压力管道的损伤情况和检测数据进行。

总体来说,主要是针对管道材料已发生的蠕变、疲劳、相变、均匀腐蚀和裂纹等几方面进行评估。

(三)电梯使用安全管理 P141

1、使用操作安全

? 有司机状态下:使用前,做好供电工作;工作结束后,电梯行驶到最底层,断开

钥匙开关,关闭电梯门。

? 无司机状态下:乘客自行操作。

2、对电梯紧急状态的处置

? 发生超速而无法控制时,借助各种安全装置将轿厢停止。

? 发生停车时,用警铃、电话通知维修人员。

3、电梯管理措施

? 在用电梯定期检验周期为1年,操作人员持证上岗。

? 建立管理档案,包括技术文件、档案卡片。

? 建立管理制度:电梯检查、保养和维修制度,操作规程等。

? 远程管理系统

(四)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 P144

1、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

? 安全管理制度:检查、保养、维修、检验制度,操作规程等。

? 技术档案:原始资料、使用记录、检验报告等。

? 定期检验制度:在用起重机械定期检验周期为2年。

? 作业人员培训教育:指挥人员、司索工,专业技术培训,司机持证上岗。

2、起重作业安全操作技术

? 吊运前做好准备:佩戴防护用品,确定搬运路线,清除障碍物,检查设备、吊具,

确定捆绑方式。

? 司机操作要求:开机前确认安全状态;操作过程中严格按指挥信号操作;遇有吊

物重量不清、埋置于地下、作业场地昏暗时,不应操作;露天 作业的轨道起重机,风力大于6级时,停止作业。

? 司索工操作要求:准备好吊具,估算吊物重量,以增大20%来选择吊具;捆绑 34 ? ? ? ? ? ?

好吊物,防止超载(被埋、被冻的物体要完全挖出),防止坠落伤人(可移动的零件捆牢,形状和尺寸不同的吊物不得混捆);挂钩起钩,遵守“五不挂”,起钩时不应站在吊物倾翻、坠落可波及的地方;摘钩卸载,摘钩时应等所有吊索完全松弛、绳索从钩上卸下再起钩。

(五)游乐设施运行安全技术

1.运营应具备的条件

? 产品有游乐设施生产许可证及有关证明。

? 产品须有使用、安装说明书,检查维修说明及图样;须有产品合格证、规定的备

品备件和专用工具等。

? 新产品投入运营前,须经国家认可的检验单位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运营。 ? 游乐设施施工、安装、调试、负荷试验应保存完整的原始记录,并有检验合格的

报告。

? 操作、管理、维修人员必须持有上岗证书。

? 各类游乐设施均应建立技术档案。

? 运营场所须在明显位置公布游客须知。

2.游乐设施使用安全技术

(1)游乐设施安全装置要求

? 观览车必须能够正反向转动。

? 载人装置在额定载荷下,停在提升段任意位置,提升机构应能平稳启动。 ? 提升段应设疏导乘客的安全通道。

? 在有可能导致人体、物体坠落而造成伤亡的地方,应设置安全网。

? 游乐设施的机械部分应有防护罩或其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乘客接触。 ? 高度20m以上的游乐设施,在高度10m处应设有风速计。

(2)游乐设施安全使用要求

? 每次运行前,作业和服务人员必须向游客讲解安全注意事项,并对安全装置进行

检查确认。

? 室外游乐设施在暴风雨等危险的天气条件下不得操作和使用;高度超过20m的

游乐设施在风速大于15m/s时,必须停止运行。

? 游乐设施在操作和使用时,全部通道和出口处都应有充足的照明。

? 在醒目之处张贴“乘客须知”,其内容应包括该设施的运动特点,适应对象,禁止

事宜及注意事项等。

? 游乐设施的运行区域用护栏或其他保护措施加以隔离。

? 使用单位必须制定救援预案,并且每年至少组织1次游乐设施出现意外事件或者

发生事故的紧急救援演习。

(六)客运索道运行安全技术

1.客运索道安全管理措施

? 作业人员。客运索道作业人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考核合格,取得国家统一格式的特种作业人员证书。

? 救护组织。索道运营单位应建立救护组织,关建立与市或地区消防等救援力量的

联动机制。

? 索道运营单位应配备适宜的营救设施,如绞车、梯子、救护袋等。一般按照营救

工作时间少于3h的标准来配备营救设备和营救人员的数量。同时,应根据线路 35

地形特点,将营救设备放在索道邻近支架附近的工具箱内,便于营救时迅速取用。

2、客运架空索道安全营救

当发生停电、机械设备发生故障、牵引索跑偏或掉绳、进出站口系统有异常情况等,使索道停业运行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紧急营救方法。

? 当单牵引往复式索道的牵引索突然断裂,客车上的安全卡立即卡住承载索,使客

车安全停住。

? 当双牵引差动轮索道的一根牵引索突然断裂时,可利用手摇泵的压力油开启未断

牵引索一侧的制动闸,慢速驱动该侧驱动轮,将客车缓慢拉入站内。

? 当吊椅式索道发生故障停止运行时,客车离地面的高度不大(一般都控制在8 m

以内),在进行营救时,降低吊椅的离地高度,并辅助以地面梯子、救护安全带(袋)的办法来撤离乘客。

二、特种设备检修安全技术

了解检修期的准备工作,设备停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锅炉压力容器检修前的准备 P151

? 缓慢降压至常压,缓慢冷却。锅水温度降至80℃时,放水。

? 切断检修设备与其他设备、管道的联系(关闭阀门,并用强度足够的盲板)。 ? 容器内部的介质完全排净,必要时清洗、置换,取样分析合格(30min)。切断设

备的电源,并有明显的指示标志。

2、检修中的注意事项

? 注意通风和监护:进入前充分通风,进入检修中有人监护。

? 注意用电安全:干燥烟道,照明电压不超过36V,锅筒和潮湿烟道,照明电压不超过24V;进入容器,使用12V或24V的低压防爆灯。严禁采用明火照明。检验仪器和修理工具的电源电压超过36V时,必须采用绝缘良好的软线。

? 禁止带压拆装连接零件,禁止以气压试验代替水压试验。

三、特种设备常见事故及预防

(一)掌握锅炉爆炸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

锅炉爆炸:锅筒破裂,高于标准沸点的饱和水瞬间汽化。

? 超压爆炸:关闭或关小出汽阀门;安全阀、压力表损坏;无承压能力的锅炉改作超

压蒸汽锅炉等原因。

预防措施:加强运行管理。

? 缺陷导致爆炸:裂纹、严重变形、腐蚀、组织变化,承压部件丧失承载能力,在正

常工作压力下突然发生爆炸。

预防措施:加强设计、制造质量控制,加强检验,及时处理缺陷

? 严重缺水导致爆炸:给严重缺水的锅炉上水,往往会导致爆炸。应立即停炉。 预防措施:加强运行管理。

(二)掌握压力容器爆炸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

1、压力容器爆炸的原因

? 超压爆炸:关闭出口阀门;安全阀、压力表损坏;强度(壁厚)设计不够;结构

不合理。

? 缺陷导致爆炸:裂纹、严重变形、腐蚀、组织变化,承压部件丧失承载能力,在 36

正常工作压力下突然发生爆炸。

2、预防压力容器爆炸的措施

? 设计上:结构合理,避免形状突变,避免应力集中;选材合适,保证材料具有塑

性和韧性;强度计算符合安全要求。

? 制造、安装时:保证焊接质量;加强制造质量检查,避免带有缺陷的容器投入使

用。

? 使用过程中:避免操作失误,不使容器超负荷运行(超压、超温)。

? 检验工作:严格按规定定期检验,及时发现和处理缺陷。

(三)熟悉锅炉重大事故的原因和预防

1、锅炉缺水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1)锅炉缺水的原因 P155

? 操作人员对水位监视不严。

? 水位表出现假水位。

? 给水设备或管路故障

? 排污后忘记关排污阀

? 水冷壁、对流管束或省煤器管子破裂漏水

(2)处理

通过“叫水”判断缺水的严重程度,轻微缺水立即上水;严重缺水必须紧急停炉。

2、锅炉炉膛爆炸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

(1)锅炉炉膛爆炸的原因 P159

? 设计缺乏可靠的点火装置及可靠的熄火保护装置及联锁、报警和跳闸系统,常发生

于燃油、燃气、煤粉锅炉。

? 运行过程中操作人员误判断、误操作(爆燃法)。

(2)预防炉膛爆炸的措施

? 装设可靠的炉膛安全保护装置,如:防爆门、炉膛火焰和压力检测装置,联锁、报

警、跳闸系统及点火程序、熄火程序控制系统。

? 尽量提高炉膛及刚性梁的抗爆能力。

? 加强使用管理,提高司炉工人技术水平。在启动锅炉点火时要按操作规程进行点火,

严禁采用“ 爆燃法”,点火失败后先通风吹扫5~10min后才能重新点火。

3、锅炉爆管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

爆管事故:锅炉蒸发受热面(水冷壁、对流管束)在运行中爆破,致使水位下降,蒸汽压力降低。

(1)锅炉爆管的原因 P157

? 水质不良、管子结垢并超温爆破;

? 水循环故障,或严重缺水(缺水事故所致);

? 烟气冲刷磨损,或腐蚀,导致管壁减薄;

? 材质缺陷或焊接缺陷在运行中发展扩大。

(2)预防爆管的措施

? 搞好水处理,保证锅水符合水质标准;

? 加强制造、安装质量检查;

? 加强运行管理,避免出现缺水故障和水循环故障;

? 定期检验,及时发现、处理缺陷。

37

4、锅炉尾部再燃烧原因及预防措施

(1)锅炉尾部再(二次)燃烧的原因 P159

? 当燃油锅炉运行中燃烧不完好时,部分可燃物随着烟气进入尾部烟道,积存于烟

道内或粘附在尾部受热面上,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可燃物自行着火燃烧。尾部烟道再燃烧易在停炉之后不久发生。

? 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尾部烟道有可燃物堆积;一定的温度;一定含量的空气。

(2)防止锅炉尾部再燃烧的措施

? 就要组织好燃烧,提高燃烧效率,尽可能减少不完全燃烧损失,减少锅炉的启停

次数;

? 加强尾部受热面的吹灰;

? 保证烟道各种门孔及烟风挡板的密封良好;

? 在燃油锅炉的尾部烟道上应装设

(四)熟悉典型起重机械事故及预防

1、重物失落事故

? 脱绳事故:重物从捆绑的绳索中脱落溃散

? 脱钩事故:重物、吊装绳或吊具从吊钩口脱落

? 断绳事故:起升绳或吊装绳断裂

? 吊钩断裂事故:

2、挤伤事故

? 吊具或吊载与地面物体间的挤伤事故

? 升降设备的挤伤事故

? 机体与建筑物间的挤伤事故

? 机体回转挤伤事故翻转作业中的挤伤事故

3、坠落事故

? 从机体上滑落摔伤事故

? 机体撞击坠落事故

? 轿箱坠落摔伤事故

? 维修工具零部件坠落砸伤事故

? 振动坠落事故

? 制动下坠落事故

4、触电事故

? 室内作业的触电事故

? 室外作业的触电事故

5、机体毁坏事故

? 断臂事故

? 倾翻事故

? 机体摔伤事故

? 相互撞击事故

第三节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程与标准

一、熟悉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事故处理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38

总局第2号)

二、了解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三、了解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四、了解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第四章 安全人机工程

基本要求

检验应考人员对安全人机工程主要内容、人机系统的类型、机械伤害类型的了解程度;对机械设计本质安全要求,对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以及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人机功能分配的熟悉程度;对人机系统常见的事故及其原因、人机系统可靠性设计基本原则的掌握程度。

第一节 安全人机工程基本知识

一、安全人机工程的概念、内容及其分类

掌握安全人机学定义、安全人机学主要内容、人机系统的类型

1、安全人机工程的定义 P167

研究人、机、环境系统的本质安全,使三者在安全上达到最佳匹配,确保系统安全、高效、经济运行的一门应用科学。

2、安全人机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人和机器的关系)

? 分析机械设备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可靠性设计、维修性设计;

? 研究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机器的功能,构成最佳人机系统;

? 研究人机界面中信息传递的安全问题;

? 建立人机系统可靠性设计原则。

3、人机系统的类型

? 机械化、半机械化控制的人机系统:人机共体,或机为主体,人操作控制器;如

果人操作失误,机器会拒绝执行或提出警告。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人机功能分配的合理性,机器的本质安全性及人为失误。

? 全自动化控制人机系统:以机为主体,人只是监视者和管理者,只有在自动控制

系统出现差错时,人才进行干预。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机器的本质安全性、机器的冗余系统和人应变能力。

二、机械设计本质安全

熟悉机械设计本质安全要求

1、机械设计本质安全的定义

械化机械设计者在设计阶段采取措施来机械危险的一种机械安全方法,包括在设计中消除危险部件,减少或避免在危险区域内处理工作需要,提供自动反馈设备并使运动的部件处于密封状态之中等。

2、机械失效安全

39

保证当设备发生故障时不出危险。包括操作限制开关,设置制动装置和限电开关当。

3、机械定位安全

把机械的部件安置到不可能触及的地点。包括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触及到的部件,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接触到的。

4、机器安全布置

安全布局考虑:空间、照明、管线布置等。

第二节 人的特性

一、人的生理因素与安全的关系

了解人的感官与器官、视觉损伤、疲劳、听觉特性,熟悉人的感觉反应、人体特性参数

1、视觉 P168

(1)常见视觉现象

? 暗适应与明适应能力:暗适应需要30min,明适应只需1min。频繁出现明暗变化,

会产生视觉疲劳,应采用缓和照明。

? 眩光:由光源直射或光滑表面反射的刺激、耀眼的强烈光线。使眼睛不舒服,可见

度下降。

? 视错觉:视觉印象与物体的实际大小、形状存在差异。常见的有长短错觉、方向错

觉、远近错觉、色彩错觉等。工程设计时应考虑视错觉的影响。

(2)视觉损伤与视觉疲劳

? 视觉损伤:切屑颗粒、飞沫、烟雾、热气流、化学物质造成视觉损伤;强光或有害

光(紫外线、红外线、激光、眩光)造成视觉损伤。

? 视觉疲劳:长期从事近距离工作和精细作业,使眼睛的调节能力降低;长期和恶劣

光照环境下工作,引起眼睛疲劳。

(3)视觉的运动规律(掌握规律,有利于工程设计中满足人机工程学的要求) ? 眼睛的水平运动比垂直运动快。一般机器外形设计成横向长方形。

? 视线运动的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顺时针进行。

? 对物体尺寸、比例的估计,水平方向比垂直方向准确、迅速。

? 在视线突然转移时,只有3%的视觉能看清目标。工作中如需突然转移视线时,可利

用箭头或颜色预先引起人的注意。

? 对于运动的目标,只有双眼的焦点同时集中在同一个目标上,才能鉴别出运动状态。

2、听觉 P170

(1)听觉特性

? 听觉的绝对阙限:人的听觉系统感受到最弱声音的强度。在阙限以外的声音,不能

产生听觉。

? 听觉的辨认阙限:听觉系统能分辨出两个声音的最小差异。与声音的频率和强度有

关。

? 辨别声音的方向和距离: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强度和时间先后之差可以判断声源方

向(声源在听者的左、右方)。如果声源在听者的上、下方或前、后方,转动头部, 40

以获得较明显的时差及声强差。

(2)听觉的掩蔽

一个声音被其他声音干扰而听觉发生困难的现象。

3、人的感觉反应

(1)反应时间

人从机器或外界获得信息,经过大脑加工分析发出指令到运动器官开始执行动作所需的时间,即包括感觉反应时间和开始动作所用时间之和。

一般条件下,反应时间为0.1s~0.5s;对于复杂的选择性反应时间达1s~3s;要进行复杂判断和认识的反应时间平均达3s~5s。机械设计中,应使操纵速度低于人的反应速度。

(2)减少反应时间的途经 P171

? 合理地选择感知类型:听觉反应的时间最短(0.1s~0.2s),其次是触觉和视觉。尽量

选用反应时间短的通道去控制和调节机器。

? 适合人的生理心理要求:机器的外观造型和操纵机构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设计原则。 ? 熟练的操作技术:操作者技术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反应速度,应通过训练来提高人

的反应速度。

(二)人体的特性参数

1、静态参数

人体在静止状态下测得的形态尺寸,如人体身高及各部分长度尺寸。

2、动态参数

在运动状态下人体的动作范围,主要包括肢体的活动角度和肢体所能达到的距离。

3、生理学参数

各种活动和工作引起的生理变化,反映在活动和工作时的负荷大小,包括人体耗氧量、心跳频率、呼吸频率。

4、生物力学参数

人体各部分(如手掌、前臂、上臂、躯干、大腿、小腿和脚)出力大小的参数,如握力、拉力、推力、推举力等。

(三)疲劳 P173

1、疲劳的定义

分为肌肉疲劳(体力疲劳)和精神疲劳(脑力疲劳)。

? 肌肉疲劳:过度紧张的肌肉局部出现酸痛现象。

? 精神疲劳:与中枢神经有关,是一种弥散的、不愿意再作任何活动和懒惰的感觉,

意味着身体迫切需要休息。

2、疲劳的原因

超过生理负荷的激烈动作和持久的体力或脑力劳动、作业环境不良、单调乏味的工作、长期劳逸安排不当等。

3、消除疲劳的途经

? 进行显示器、控制器设计时考虑人的生理心理因素;

? 改变操作内容,克服单调乏味的作业;

? 科学安排环境色彩、环境装饰及作业场的布局;

? 避免超负荷的体力或脑力劳动,注意劳逸结合。

41

二、熟悉人的心理因素

1、能力 P174

能力是一个人完成一定任务的本领,或者说,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心理特征。影响能力的因素:

? 感觉、知觉和观察力: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对感觉到的客观事物所做出的反应;观察力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观察事物的能力。

?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指向或集中,能使人及时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变化。

? 记忆:是大脑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下大脑中留下的痕迹。 ? 思维: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心,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反应,实现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知识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括、判断和推理,

? 操作能力:

2、性格

人们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社会行为方式中区别于他人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道德品质和意志特点是构成性格的基础。

性格的表现形式归纳为:冷静型、活泼型、急躁型、轻浮型和迟钝型等5种。

3、气质(表现特征有4种)

? 精力旺盛、热情直率、刚毅不屈→易于性情急躁、主观任性;

? 灵活机智、善于交际、活泼好动→易于情绪多变、轻举妄动;

? 安静、稳定、从容不迫、耐心谨慎→动作迟缓、因循守旧;

? 孤僻寡言、行动迟缓、自卑退让→谦虚谨慎、容易相处。

4、需要与动机

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合理的需要能推动人以一定方式,在一定的方面去进行积极的活动。(要我安全——我要安全)

5、情绪与情感

情绪是由肌体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是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属于人类特有的。

? 急躁情绪:干活利索但毛躁,求成心切但不谨慎。

? 烦躁情绪:沉闷、不愉快、精神不集中,器官不能协调。

6、意志

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它是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

第三节 机械的安全特性及故障诊断技术

一、机械安全的定义与特性

了解机械安全定义、机械安全的特性

42

1、机械安全定义 P176

机器在按使用说明书的预定使用条件下,执行其功能和在其进行运输、安装、调试、运行、维修、拆卸和处理时对操作者不发生损伤或危害其健康的能力。包括

在机械产品预定使用期间执行预定功能和在可预见的误用时,不会给人身带来伤害; 机械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内,发生可预见的非正常情况下任何风险事故时机器是安全的。

2、机械安全的特性

? 系统性:建立在心理、信息、控制、可靠性、失效分析、环境学、计算机等科学

技术基础上,并综合运用这些科学。

? 防护性:使机器在整个寿命周期内发挥预定的功能,包括误操作时机器和人身均

是安全的。

? 友善性:设计中通过减小操作者的紧体力,在人与机器之间建立起一套满足

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提高人机系统效率的安全系统。

? 整体性:全面、系统地对导致危险的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评价,整体寻求

降低风险的最优方案。

二、掌握人机系统常见的事故及原因

1、常见事故

? 咬入和挤压:来自旋转机械的旋转零部件,即两旋转部件之间、旋转部件与固定

部件之间将人体某一部分咬入和挤压。

? 碰撞和撞击:来自直线运动的零部件和飞来物,如往复直线运动的工作台、滑枕,

高速旋转的工具、工件、碎片飞出,重物坠落。

? 接触伤害:人体某一部分接触到运动或静止机械的尖角、棱角、锐边等发生的划

伤、割伤,触电,烫伤等。

2、事故原因

? 机械设备先天性潜在危险:选材不当、结构不合理、强度不足、无安全防护装置

等。

? 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如裂纹、磨损、腐蚀等。

? 人的不安全行为:有意违章和无意违章。

三、熟悉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1、故障诊断模型 P178

设备的状态向量(转速、温度等)是设备异常或故障信息的载体,是设备故障诊断的依据,通过传感器或其他检测手段进行状态信号监测。

2、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

包括诊断文档建立和诊断实施两部分,诊断实施是故障诊断的中心工作,分为4个步骤。

? 信号检测:选择最能表征设备状态的信号,进行检测、汇集,形成设备工作状态

信号子集。

? 特征提取(信号处理):提取故障特征,形成待检模式。

? 状态识别:将待检模式与样板模式(故障档案)对比,进行状态分类。

? 诊断决策:根据判别结果采取相应的对策。

43

3、故障诊断与状态监测

? 状态监测:由现场操作人员进行(是故障诊断的前提)。

? 故障诊断:由专门人员进行,在已经发生异常的基础上对异常设备进行诊断,提

出决策。

4、振动监测与诊断技术

? 振动分为低频振动(f<1kHz)和高频振动(f>10kHz)。

? 振动信号一般用位移、速度或加速度传感器来测量。传感器尽量安装在诊断对象

的振动敏感点。

? 设备的老化、危险程度、重要程度等,必须按照各自的情况来确定标准。

5、其他故障诊断技术

第四节 机械的可靠性设计与维修性设计

一、可靠性定义及其量度指标

了解机械失效的三个阶段和维修度、有效度、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的定义,熟悉可靠性、故障率的定义

1、可靠性定义 P181

系统和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 规定条件:产品所处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压力、振动、冲击、尘埃等)、使用条件(载荷大小和性质、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等)、维修条件(维修方法、手段、设备和技术水平)。在不同规定条件下,产品可靠性是不同的。

? 规定时间:产品随着使用时间或储存时间的推移,性能逐渐劣化,可靠性降低。所规定的时间是广义的,可以是时间,也可以用距离或循环次数等表示。

2、可靠性度量指标

? 可靠度:可靠性的量化指标,即系统或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

功能的概率。可靠度是时间的函数,常用R(t)表示。

与可靠度相反的参数叫不可靠度它是系统或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未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即发生故障的概率,常用F(t)表示(通过产品寿命试验测得)。 R(t)+ F(t)=1

? 故障率(或失效率):工作到t时刻尚未发生故障的产品,在该时刻后单位时间

内发生故障的概率,反映t时刻产品发生故障的概率,记为λ(t),单位:1/106h 产品在其整个寿命期间内各个时期的故障率是不同的,从寿命曲线可见,产品的失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故障期:在使用初期,故障率较高,但很快下降并稳定。

※偶发故障期:产品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故障发生率降到最低。

※磨损故障期:产品经长期使用,磨损和老化,故障迅速上升

? 平均寿命(或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对非维修产品称平均寿命,发生失效前的

平均工作时间;对维修产品称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或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 维修度:维修产品发生故障后,在规定条件(维修工具、维修方法及维修技术水

平等)和规定的时间内能修复的概率,用M(t)表示。

? 有效度:可靠度与维修度的综合。对维修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使用,在规定维 44

修条件下修理,在规定时间内具有或维持其规定功能处于正常状态的概率。

二、系统和产品的可靠性预计

熟悉可靠性预计、人机界面设计、维修性设计、机械设备结构可靠性设计要点 可靠性预计:根据零部件的可靠性数据来预算产品的可靠性指标,如可靠度、故障率、平均寿命等。(在产品定型投产之前对新产品的可靠性作出估计)

1、串联系统的可靠性预计 P183

串联系统的可靠性表示系统中所有单元均正常时,系统才能正常工作。其特点:

? 串联系统中单元越多,则系统的可靠性越低;各单元本身的可靠性越低,则系统

的可靠性越低。

? 串联系统的可靠性总是小于系统中可靠度最低单元的可靠性,而且其寿命取决于

该单元的寿命。

2、并联系统的可靠性预计

并联系统的可靠性表示系统中只要有一个单元能正常工作,系统就能正常工作,又称绳索模型。

3、串并联系统的可靠性预计

在进行串-并联系统可靠性预计时,只要用串联系统、并联系统可靠性预计方法分别求出各系统的可靠度,就可以求出整个系统的可靠度。

三、机械设备结构可靠性设计要点

1、确定零件合理的安全系数

安全系数是指理论上计算的承载能力与实际所能承担的负荷之比值。确定安全系数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 环境条件的作用,如温度、湿度、冲击、振动等;

? 使用中发生超负荷或误操作时的后果;

? 为提高安全系数所付出的经济代价是否合算。

2、储备设计(冗余设计) P183

储备设计是指将若干功能相同的零部件作为备用机构,当其中某个零部件出现故障时,备用机构马上启动工作。

? 采用储备设计的产品,一般是剧毒的化工设备、故障率较高的设备、流水生产线

上的关键设备。

? 不能盲目采用,否则会因增加体积、重量和费用而导致相反的效果。

3、耐环境设计

产品设计时要考虑环境条件的影响,进行耐机械应力(振动、冲击)设计和抗气候条件(高温、低温、潮湿、腐蚀、日晒等)设计。

4、简单化和标准化设计

产品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其结构越简单越好。注意:

避免追求高水平及复杂化而不选用标准件。

可通过保险机构、联锁机构等安全装置进行极限设计。

5、提高结合部位的可靠性

结合部位的配合性质有相对静止的、相对运动的、密封的,其连接方式有螺栓连接、焊接、销子或键连接、法兰连接等,设计时应特别注意设法提高结合部位的可靠 45

度,即保证结合部的连接强度、刚度及配合精密度和密封要求等。

6、结构安全设计

结构安全设计的目的就是使操作者彻底从危险部位或危险状态下解脱出来。(如使用安全连轴器)

7、设置齐全的安全装置

安全装置用来防止超载、超行程、超温、超压、误操作、误接触、外部环境突变(停电、停气)而引起的事故。超限时及时发出报警信号或故障显示或故障停机等。

8、人机界面设计

人机界面是人与机器交换信息的环节,设计时必须考虑人的生理、心理因素,考虑人机协调关系。

四、维修性设计

1、维修及维修性 P185

? 维修:为保持或恢复产品规定功能采取的技术措施。

? 维修性:对故障产品修复的难易程度,即产品在规定条件和规定时间内完成维修

任务的能力。

2、产品结构的维修性设计

产品设计时,设计者应从维修的观点出发,保证当产品一旦出现故障,能易发现故障、易拆、易检修、易安装,即维修度高。

? 可达性:检修人员接近产品故障部位进行检查、修理操作、插入工具和更换零件

等作业的难易程度,包括安装场所的可达性、设备外部的可达性、设备内部的可达性。

? 零部件的标准化与互换性:标准件质量保证,品种和规格少,可以减少备件库存。 ? 维修人员的安全:结构设计时还要考虑维修作人员的安全。

3、可靠性设计与维修性设计的关系

? 前者:从保证产品的工作性能出发,力求不出故障或少出故障,设计时设法消除

危害因素,力争实现本质安全。

? 后者:从维修的角度考虑,一旦产品发生故障,其本身就能自动及时发现故障,

并且显示故障或发出报警信号,并能自动排除故障或终止故障扩展。

第五节 人机系统

一、人机信息及能量交换系统模型

了解人机信息与能量交换系统模型

人机系统的任何活动实质上是信息及能量的传递和交换。

? 感觉器官(眼、耳)从显示装置上感受到机器及环境的有关信息;

? 大脑中枢神经分析、判断,做出决策;

? 命令运动器官(手或脚)向机器的控制器发出控制信息;

? 将控制的效果反映在显示器上,构成一个信息与能量传递的闭环系统。

在这个循环过程中,人机系统完成了人所希望的功能,达到人的预期目的。 46

二、人机系统

熟悉人机系统、人机功能分配、人机系统可靠性计算

在人机系统中,人与机器为完成一定的功能,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又必须相互配合。

? 机宜人:机器尽量满足使用者体格、生理、心理等条件的要求。显示的信息便于接受、判断,控制系统的尺寸、力度、位置、结构等适合操作者生理要求,工具、用品使用得心应手,人所处的空间环境安全舒适。

? 人适机:对人进行教育、训练,使人适应机器的要求,包括操作要求、环境条件(温度、高压等)。

机宜人是以人的因素为条件的,而人的因素是复杂的、变化的,有的可量化,有的无法准确量化,通过机器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提高机适于人的程度。

人适机的程度是有限的,通过人的学习和训练,提高人的素质,或采取必要的辅助措施(防护用品)。

三、人机功能分配

1、人在人机系统中的功能

? 传感器:通过人体感觉器官,将外界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

? 信息处理器:大脑对感知的信息进行检索、判断、评价,做出决策。

? 操纵器:将信息处理的结果作为指令,指挥人的行动(如操纵控制装置、使用工具),最后达到预期目的(机器被开动运转、零件被加工成形、机器故障被排除等)。

2、人机特性比较 P188

从信息感受、信息处理和决策、操作反应、工作能力等4个方面比较。

? 人优于机器的能力:信号检测、图像识别、灵活性、随机应变、归纳、推理、判断、创造性。

? 机器优于人的能力:反应、操作速度、精确性、耐久力、重复性、完成多种操作、在恶劣环境下工作。

3、人机功能分配原则

? 适合于机器做的工作:笨重的、快速的、持久的、可靠性高的、精度高的、规律性的、单调的、操作复杂的、环境条件差的的工作。

? 适合于人承担的工作:研究、创造、决策、指令和程序的编制、检查、维修、故障处理、应付不测等工作。

四、人机系统可靠性计算

1、系统中人的可靠度计算

(1)人的基本可靠度:系统不因人的差错发生功能降低和故障时人的成功概率。 r=a1×a2×a3

式中: a1—— 输入可靠度,考虑感知信号,时有失误;

a2—— 判断可靠度,考虑进行判断时失误;

a3—— 输出可靠度,考虑输出信息时运动器官执行失误,如按错开关。

47

(2)人的作业可靠度:考虑了外部环境因素的人的可靠度。

RH=1-b1×b2×b3×b4×b5(1-r)

式中: b1—— 作业时间系数;

b2—— 作业操作频率系数;

b3—— 作业危险度系数;

b4—— 作业生理和心理条件系数;

b5—— 作业环境条件系数;

(1-r)—— 作业的基本失效概率或基本不可靠度。

2、人机系统的可靠度计算

RS= RH×RM

式中:RS——人机系统的可靠度;

RH——人的操作可靠度;

RM——机器设备可靠度。

提高人机系统可靠度的方法:采用并联方法,主要有:

? 并行工作冗余法:同时使用两个以上相同单元来完成同一系统任务,当一个单元

失效时,其余单元仍能完成工作。

? 后备冗余法:配备两个以上单元来完成同一系统任务,当系统出现故障时,才启

用备用单元。

(1)二人监控人机系统的可靠度

系统(显示器)由二人监控,一旦发生异常情况立即切断电源。

? 异常状况时,相当于两人并联,(发现异常进行控制)可靠度比一人控制的系统

增大了。

? 正常状况时,相当于两人串联,(保证机器正常运行)可靠度比一人控制的系统

减小了,即发生误操作的概率增大了。

从监视的角度考虑,首要问题是避免异常状况时的危险,即保证异常状况时切断电源的可靠性,而提高正常状况下不误操作的可靠度是次要的。

(2)多人表决的冗余人机系统的可靠度

由几个人构成控制系统,当其中r个人的控制工作同时失误时,系统才会失败。

五、人机系统可靠性设计基本原则

1、系统的整体可靠性原则

从人机系统的整体可靠性出发,合理确定人与机械的功能分配。一般情况下,机械的可靠性高于人的可靠性,实现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可从根本上提高人机系统的可靠性。

2、高可靠性组成单元原则

系统采用经过检验的、高可靠性单元要素来进行设计。

3、具有安全余度的设计原则

由于负荷条件和环境因素随时间而变化,可靠度也会变化,且随时间的增加,可靠度会降低。因此,设计的可靠度和有关参数应具有一定的安全余量。

4、高可靠性方式原则

采用冗余设计、故障安全装置、自动保险装置等高可靠度结构组合方式。

? 自动保险:即使外行的人或不熟练的人进行操作,也能保障安全。这是本质安全 48

追求的目标。

? 故障安全:即使个别零部件发生故障或失效,系统仍能可靠工作。有消极被动式

(故障时,机械移到停止位置状态)、积极主动式(故障时,机械一面报警,一面还能短时间运转)、运行操作式(即使发生故障,机械也能运行到下次的定期检验)。

5、标准化原则

尽可能简化结构,尽可能采用标准化结构和方式。

6、高维修度原则

采用标准件、通用件、系列化产品,便于检修和更换。

7、事先进行试验和评价的原则

对于缺乏实践考验和实用经验的材料和方法,必须事先进行试验和评价,根据在可靠性和安全性而适当采用。

8、预测和预防的原则

对易于发生故障的薄弱环节和部位要事先制定预防措施和应变措施,对已发现的问题加以改善。

第五章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基本要求

检验应考人员对职业危害来源的熟悉程度;对职业危害控制与治理措施的掌握程度;对与职业危害控制有关的常用标准的了解程度。

第一节 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

一、熟悉生产性粉尘的来源与分类

1、来源

? 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金属的研磨、切削;

? 矿石的粉碎、筛分、岩石的钻孔、爆破、破碎;

? 耐火材料、水泥、玻璃等工业中原料的加工。

2、分类

? 无机性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煤、石棉等)、金属性粉尘(铁、铝等)、人工无机

粉尘(水泥、金刚砂等)。

? 有机性粉尘:植物性粉尘(棉、麻、木材面粉等)、动物性粉尘(皮毛、骨粉等)、

人工合成的有机染料、农药等。

? 混合性粉尘:生产环境中最常见的是两种以上的粉尘混合存在,

二、了解生产性粉尘的理化特性

粉尘的化学成分、浓度和接触时间,直接决定对人体危害性质和危害程度的重要因素。

? 分散度:表示粉尘颗粒大小,与粉尘在空气中以浮游状态存在的持续时间有密切 49

?

?

?

? 关系。直径小于5微米的粉尘危害性最大。 溶解度与比重:主要呈化学毒性作用的粉尘,随溶解度的增大其危害性增强;主要呈刺激作用的粉尘,随溶解度的增大其危害性减小。 形状与硬度:坚硬并外观不规则、尖锐的尘粒可能引起呼吸道粘膜机械损伤。 荷电性:高分散度的尘粒通常带有电荷,与作业环境的湿度和温度有关。尘粒带有相异电荷时,可促进凝集。 爆炸性:高分散度的煤、面粉、铝等粉尘具有爆炸性。

三、掌握粉尘控制的工程技术措施

? 改革工艺过程,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

? 湿式作业:如水磨石英、水力清砂、湿法拌料等。

? 密闭、抽风、除尘:在实现机械化生产的条件下,才能奏效。该系统可分为密闭

设备、吸尘罩、通风管、除尘器等几个部分。

? 个体防护和个人卫生:当防、降尘的措施难以使粉尘浓度降至标准规定限度时,

应佩戴防尘护具。

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

一、熟悉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

1、来源

生产性毒物可在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废渣中存在,也可以是加热分解的产物。

2、毒物形态

? 气体:常温常压条件下,散发于空气中,如一氧化碳、甲烷、氯、溴、氟等。 ? 蒸气: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时形成蒸气,如水银蒸气、苯蒸气等。

? 雾:混悬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如喷漆时所形成的雾滴。

? 烟:直径小于0.1微米的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如电焊时产生的电焊烟尘。 ? 粉尘: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为0.1~10微米。

二、了解生产性毒物的接触机会

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也可经皮肤和消化道进入。

三、掌握生产性毒物的控制措施

1、密闭、通风排毒系统

系统由密闭罩、通风管、净化装置和通风机构成。注意:

? 整个系统必须注意安全、防火、防爆问题。

? 注意气体的回收利用,防止二次污染。

2、局部排气罩

利用排气罩,实现就地密闭、就地排除、就地净化。

? 密闭罩: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将毒源密闭起来,通过通风管将毒气

吸出,送往净化装置。

50

? 开口罩:按结构形式,有上口吸罩、侧吸罩和下吸罩。

? 通风橱:是密闭与侧吸罩相结合的排气罩。

3、排出气体的净化

无害化排放是通风防毒工程必须遵守的准则。

(1)确定净化方法的原则

? 设计前,确定有害物质的成分、含量、毒性等理化指标。

? 确定有害物质的净化目标和综合利用方向。

? 净化设备的工艺特性必须与有害物质的特性相一致。

? 落实防火、防爆的特殊要求。

(2)净化方法

? 洗涤法:吸收法,通过适当比例的液体吸收剂处理混合气体。

? 吸附法:有害气体与多孔性固体(吸附剂)接触,使其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用于

低浓度有害气体的净化,可回收和利用。

? 袋滤法:粉尘通过滤介质受阻,将固体颗粒分离出来。

? 静电法:使粉尘粒子带电后将其吸附。以静电除尘器为代表。

? 燃烧法:适用于有害气体中含有可燃成分的条件。

4、个体防护

第三节 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

一、熟悉物理性危害因素的种类

1、噪声

(1)噪声的特性、种类及来源

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声。有3类:

? 空气动力噪声:由压力脉动和气体排放发出的噪声,如各种风机、空气压缩机、

风动工具、汽轮机等。

? 机械性噪声:机械撞击、旋转不平衡等机械力引起固体部件振动所产生的噪声,

如故障机床、电锯、织布机等发出的噪声。

? 电磁性噪声:磁场脉冲引起电气部件振动所致,大型电动机、变压器、发电机等

产生的噪声。

(2)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常时间接触噪声可导致听阈升高、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噪声聋)。

(3)噪声的控制措施

? 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源,如锤击成形改为液压成形。

? 消除或减少噪声、振动的传播,如吸声、隔声等。

? 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护。

2、振动

(1)产生振动的机会

产生振动的机械有锻造机、冲压机、压缩机、打夯机等。

(2)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较为常见的是手臂振动引起的职业病,主要存在于以下几类生产作业中:

51

? 锤打工具:空气锤、凿岩机、风铲、捣固机、铆钉机等。

? 手持电动工具:电钻、钻孔机、喷砂机等。

? 固定轮转工具:砂轮机、电锯、球磨机等。

? 交通运输与农业机械:拖拉机、脱粒机等。

(3)振动的控制措施

? 控制振动源:改革工艺,采用减振和隔振措施。

? 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

? 加强个体防护和健康监护。

3、辐射

(1)非电离辐射的来源与防护

? 射频辐射:称为无线电波,按波长和频率可分为高频电磁场、超高频电磁场和微

波三个波段。射频辐射不会导致人体组织器官的器质性损伤,主要引起功能性改变,并具有可逆性。

防护措施:对于高频电磁场,采取场源屏蔽、距离防护等措施;对于微波辐射,采取屏蔽、个人防护等措施。

? 红外线:加热金属、强发光体等可成为红外线辐射源,炼钢工、铸造工、 玻璃

熔吹工、焊接工等可受到红外线辐射,对皮肤和眼睛造成危害。

防护措施:重点保护眼睛,戴过滤红外线的防护镜。

? 紫外线:物体温度达1200℃以上的辐射电磁波中可出现紫外线,常见的辐射源

有冶炼炉、电焊、太阳光等。可引起皮肤和眼睛损伤。

防护措施:屏蔽,增大人与辐射源的距离,佩戴防护用品。

? 激光:人工激活某些活性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发出激光。激光辐射能量集中,用

于打孔、切割、热处理等。激光能烧伤皮肤。

防护措施:激光器应有安全设施(防光密闭罩)、工作室围护应使用吸光材料,人不能裸眼看光。

(2)电离辐射的来源与防护

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其中α、β等带电粒子能直接引起物质电离,称为直接电离辐射;γ光子、中子等非带电粒子,不能直接使物质电离,称为非直接电离辐射。

防护措施:外照射防护方法有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内照射防护方法有围封隔离、除污保洁和个人防护。

4、异常气象条件

(1)异常气象条件的种类

? 高温作业:在高气温或同时存在高湿度或热辐射的不良气象条件下进行的生产劳

动,通称为高温作业。高温作业按其气象条件的特点可分为下列两个基本类型。

(35)

①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如冶金工业的炼钢、轧钢等车间;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等车间。这类作业的气象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多较低,形成干热环境。人在此环境下劳动时会大量出汗,如通风不良,则汗液难于蒸发,就可能因蒸发散热困难而发生蓄热和过热。

②高温高湿作业:其气象特点是气温、湿度均高,而辐射强度不大。如印染、造纸等工业中液体加热或蒸煮时,车间气温可达35℃以上,相对湿度常高达90%以上。 52

人在此环境下作业,即使气温不很高,但由于蒸发散热极为困难,故虽大量出汗也不能发挥有效的散热作用,易导致体内热蓄积或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从而发生中暑。

低温作业:工作地点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的作业称为低温作业。在低温环境下工作时间过长,超过人体适应能力,体温调节机能发生障碍,则体温下降,从而影响机体功能。低温作业还可引起人体全身和局部过冷。全身过冷常出现皮肤苍白、脉搏呼吸减弱、血压下降;局部过冷最常见的是手、足、耳及面颊等外露部位发生冻伤,严重的可导致肢体坏死。

(2)防护措施

? 合理设计生产工艺过程:在高温车间内合理布置热源,尽可能把各种加热设备置

于车间之外。温度很高的产品应尽快运出车间,如果热源不能移动,应采取隔热措施。

? 通风降温:强自然通风,当自然通风不能将余热全部排出时,应采用机械通风。 ? 保健措施:为高温作业人员提供清凉饮料。

? 个体防护:高温作业人员应穿耐热、坚固、导热系数小、透气功能好的浅色工作

服,根据防护需要,穿戴手套、套鞋、护腿、眼镜、面罩、工作帽等。

第四节 有关的规范与标准

一、了解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1986);

二、了解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采样规范;

三、了解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试行草案);

四、了解高温作业分级。

第六章 交通运输安全技术

基本要求:

检验应考人员对交通运输安全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交通运输危险有害因素和事故防治技术的熟悉程度;对铁路运输安全技术、公路交通安全技术和水运交通安全技术的了解程度。

第一节 铁路运输安全技术

一、熟悉铁路运输安全的基本要求

1、车务安全知识

? 行车工作的基本原则:集中领导。统一指挥、逐级负责。

? 行车基本闭塞法:自动闭塞法和半自动闭塞法。

? 列车的分类与等级:旅客列车、混合列车、行包快运专列、军用列车、货物列车、

路用列车。

? 编组列车的一般要求:列车重量、长度符合规定。

? 调车作业的有关规定:调车工作由车站调度员统一指挥,调车作业由调车长单一 53

指挥。

? 车站接发列车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客运列车、挂有超限货物车辆的列车,应接入

固定线路;特快旅客列车应在正线通过;变更线路时必须经列车调度员准许,并预告司机。

2、机务安全知识

? 行运行机床的类型:电力机车、内燃机车、蒸汽机车。

? 机车行车安全设备:运行监控记录装置、轴温报警装置等。

? 《列车乘务员一次乘务作业程序标准》的制定

? 《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的资料分析

? 机车“三项设备”运用管理的规定:机车信号、列车无线调度电话、列车运行监控

装置

? 机车乘务员待乘休息管理的基本要求:担当夜间乘务工作并一次连续工作时间超

过6小时的乘务员,必须实行班前待乘休息制度,待乘卧床休息时间不得少于4小时。

3、工务安全知识

? 铁路线路类别:正线、站线、段管线、岔线及特别用途线。

? 线路标准轨距和曲线线路加宽、超高限度。

? 机车车辆上部界限最高、最宽的限度。

? 铁路线间距的基本规定。

4、电务安全知识

? 信号机的类型:色灯信号机、臂板信号机和机车信号机。

? 联锁设备的类型:集中联锁和非集中联锁。

? 信号机的显示距离规定:进站、通过信号机不得少于1000m。

? 集中联锁设备应保证的基本条件

? 道口自动信号的技术要求

5、铁路车辆安全知识

? 铁路车辆的类型:客车、货车及特种用途车。

? 旅客列车安装轴温报警器

? 车辆轮对基本限度

? 列车自动制动机试验

? 列车中关门车的限制规定

二、了解铁路运输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及其存在场所

1、铁路运输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1)人员影响因素分析

? 运输系统内人员:车务、机务、工务、电务、安检、客运、货运等部门的各级人

员,其技术水平、心理素质对安全的影响。

? 运输系统外人员:旅客、货主以及铁路沿线居民、机动车驾驶员等,对安全的影

响。

(2)设备因素分析

? 运输基础设备:线路、车站、信号设备、机车、车辆、通讯设备等。

? 运输安全技术设备:安全监控设备、检测设备、自然灾害预报设备、事故救援设 54

备等。 2、典型事故主要隐患分析 (1)机车车辆冲突事故的主要隐患 ? 车务方面:作业人员向占用线接入列车,向占用区间发出列车;停留车辆未采取防溜措施。 ? 机务方面:乘务员运行中擅自关闭“三项设备”,不认真确认信号盲目行车。 (2)机车车辆脱轨事故的主要隐患 机车车辆配件脱落,线路及道岔限度超标,线路断轨胀轨。 (3)机车车辆伤害事故的主要隐患 作业人员违章抢道、走道心、钻车底;违章跳车、爬车,线上作业不设防护。 (4)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触电伤害事故的主要隐患 接触网网下作业带电违章作业,不按规定加装地线。 (5)营业线施工事故的主要隐患 施工后线路开通条件不具备,盲目放行车辆。

三、熟悉铁路运输安全设备、安全设施的技术要求

1、铁路运输安全设计技术

? 强化运输设备的安全性:如平交道口改立交,铺设重型钢轨。

? 隔离:采用护板、栅栏等将已识别的危险同人员和设备隔开。

? 闭锁:防止人、物等进入危险区域,如油罐车上的闭锁装置可防止在车体未接地

的情况下向车内加注易燃液体。

2、铁路运输安全监控与检测技术

? 列车检测:对列车位置及运行状态实时检测,主要的检测内容:轨道电路、查询应答器(安装在轨道上,将列车位置回传给信号控制点)、卫星系统、列车上检测感知器等。

? 列车超速防护:出现车速时,实施安全制动。

? 车辆探测系统:包括轴箱发热探测器、热轮探测器、脱轨/拖挂设备检测器、临界界限检查器。

3、铁路运输事故救援技术

(1)事故调查处理

? 行车事故的等级: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大事故、险性事故和一般事故。 ? 事故报告程序:区间发生的,由车长报告分局列车调度员;站内或段管线内发生

的,由站长、段长报告分局调度员。

? 事故调查程序:组成事故调查组,赶赴现场,安监部门、工务部门、公安部门各

负其责。

? 事故责任判定:责任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重要责任、次要责任和无责任。 ? 经济损失估算:直接经济损失是指机车、线路、桥隧、信息系统、供电等技术设

备损失费用及事故救援、伤亡人员处理费用。

? 处理报告编写:发生重大、大事故的单位,事故发生后7日内向分局提出处理报

告;分局10日内向铁路局报告;铁路局7日内报送铁道部。险性事故发生单位3日内向分局提出报告。

(2)事故救护救援

55

? 基本原则:以最短的时间,起复机车车辆,修复线路,保证正线、车站喉咙道岔

开通,减少事故对整个铁路运输的影响。

? 基本程序和方法:实行单一指挥,救援队长为指挥人。事故起复一处,线路、信

号等立即修复一处。

? 应急处理的基本措施:以迅速开通线路为前提,对有条件开通便线行车的,要改

道开通。

? 救援设备的工作原理:轨道起重机将脱轨、颠覆的机车吊起复位;复轨器使脱轨

车辆复轨;液压切破设备剪开破损变形的机车,救出被困受伤人员。

四、熟悉铁路运输法律、法规中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

?

?

?

?

铁路线路间距的有关规定 设置道口的有关规定 调车作业速度的有关规定 列车中相互连挂的车钩中心线水平高度差的规定

第二节 道路交通和运输安全技术

一、道路交通安全基础知识

熟悉公路交通运输车辆安全的基本要求

1、道路交通系统四要素

? 人(驾驶员、行人、乘客及居民)。

? 车(客车、货车、非机动车)。

? 路(公路、城市道路、出入口道路)

? 环境(路外的境观、管理设施和气候条件)。

2、各种车辆的安全运行要求

(1)客货运输车辆的安全运行要求

? 运输车辆的安全要求:行驶安全性包括主动安全性(机车本身防止交通事故的能

力,与其制动性、动力性、操纵稳定性、视野、灯光等因素有关),被动安全性(发生事故后,减少损失的能力,与配置安全带、安全气囊等有关)

? 旅客运输安全运行要求:客运班车、旅游客车应当按照县级以上交通主管部门批

准的线路、站点和班次运行;客运车辆应当按照客票标明的日期、车次、地点运送旅客。

? 货物运输安全运行要求:货物运输量必须在公路、桥隧载重量和车辆标记核载质

量范围内,危险货物、大型物件运输车辆,应当办理审批手续,并具备相应的设施和防护设备。

? 客货运输车辆驾驶员安全运行要求:经过培训,取得营运资格证书。

(2)特种车辆或特殊用途车辆的安全运行要求

? 特种车辆的安全要求:警车、消防车、工程救险车、救护车执行任务时,不受行

驶速度、行驶路线、行驶方向和指挥信号灯的限制;洒水车、清扫车、道路维修车作业时,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的限制。

? 消防车车身颜色为大红色、灯具为红色回转式,报警器音调为连续调频调;救护 56

?

?

?

?

?

?

? 车车身颜色为白色,灯具为蓝色回转式,音调为慢速双音转换调。 3、道路交通安全设施 交通标志:指示标、警告标、禁令标、指路标四类。 路面标线:直接在路面上用漆类或用瓷砖、混凝土预制板等铺列成线条、符号。 护栏:按保护对象分:路旁护栏、分隔带护栏、行人护栏三种;按结构分:柔性护栏、半刚性护栏、刚性护栏三种。 隔离栅:高速公路的基础设施之一,防止人、畜进入高速公路,有金属网、钢板网、刺铁丝和常青绿篱等。 照明设备:保证夜间交通安全,有连续照明、局部照明及隧道照明。 视线诱导标:沿车道两侧设置,具有明示道路线形、诱导驾驶员视线等作用。 防眩设施:其用途是遮挡对向车前照灯的眩光。

二、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掌握公路交通运输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及其存在场所以及导致的事故

1、人员因素

? 驾驶员的生理、心理素质及反应特性对保障安全起很大作用。

? 行人的遵章意识、交通行为对道路安全有很大影响。

? 乘客的自我保护意识、自救能力对安全有很大影响。

2、设备因素

? 道路:路面强度、刚度、表面平整度、表面抗滑性等;视距大小;线形构成;交

叉口特性(立体、平面)。

? 车辆:主动安全性与被动安全性。

? 安全设施:包括交通标志、路面标线、护栏、隔离栅、照明。

3、管理因素

? “三级管理”:交通部 ? 地方交通部门 ? 经营业户

三、道路交通安全技术措施

(一)熟悉公路交通运输安全设备、安全设施的技术要求和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二)掌握预防重大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

1、道路交通安全设计技术

? 道路线形设计:与地区的土地利用相协调;最小曲率半径的确定要考虑汽车的离

心力、重力与路面摩擦力之间的平衡。

? 路面设计:具有平整度和粗糙度;车道宽度、紧急停车带、变速车道设计符合标

准。

? 安全设施的设计:交通标志、标线、安全护栏。

2、道路交通安全监控与检测技术

(1)避免事故的监控与检测技术

? 驾驶警报系统:监视转向盘输入和车辆位置,检查驾驶员状态。

? 视觉增强系统:采用降水防护薄膜,完善灯光系统。

? 夜间目标监测系统:采用扫描激光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检测前方行人和车辆。 ? 车辆导行系统:通过卫星信号选择最佳交通路线。

? 速度控制系统:使车辆保持一定的距离。

57

(2)维护和维修的检测与诊断技术

? 汽车检测:包括制动检验、侧滑检验、车速检验、前照灯检验、噪声检验、CO

检验等

? 道路的养护:对路基、路面定期养护。

? 安全设施的维护与管理:护栏每隔2~3个月定期检查;隔离栅2~4年重新涂漆;

交通标志固定牢固,容易辨认;交通标线保持完整、齐全、鲜明。

3、道路交通事故救援技术

(1)交通事故调查

事故分类与等级:

? 按事故形态分为:侧面相撞、正面相撞、尾随相撞、对向挂擦、同向挂擦、撞固

定物等11种。

? 按事故原因分为机动车、机动车驾驶员、非机动车驾驶员、行人与乘车人、道路

和其他6类。

? 按事故严重程度分为:特大、重大、一般、轻微4类。

? 事故调查方法:现场观测、沿线调研、专题试验研究。

? 事故调查内容:事故本身(地点、类型、结果、原因等)、环境方面(道路设施、

交通设施、气候条件、照明条件等)。

(2)事故的救护救援

? 事故救援的组织:由公安机关协调当地政府、保险机构、医疗机构组织救援系统。 ? 事故救援设备:交通巡逻车、破拆救援设备。

? 事故救援程序:考察现场情况、保护事故现场、检查和急救受伤人员、拨打急救

电话(112,说明事故地点、类型、受伤人数、伤势轻重)。

? 清理事故现场:拖走事故车辆,清扫路面。

第三节 水运交通安全技术

一、水运交通事故及其类别

(一)熟悉水运交通工具安全的基本要求;

(二)掌握水运交通安全的相关定义、术语、概念。

1、水运交通事故的定义

指船舶、浮动设施在海洋、沿海水域和内河通航水域发生的交通事故。。

2、水运交通事故的分类

? 碰撞事故:两艘以上船舶之间发生撞击造成损害的事故。

? 搁浅事故:船舶搁置在浅滩上。

? 触礁事故:船舶触碰礁石,或搁置在礁石上。

? 触损事故:碰触码头、岸壁、桥墩、航标等造成的事故。

? 浪损事故:船舶因其他船舶兴波冲击造成损害的事故。

? 火灾、爆炸事故:船舶失火或爆炸造成灾害事故。

? 风灾事故:船舶遭受较强风暴袭击造成的事故。

? 自沉事故:因超载、积载、或船体漏水等造成沉没、倾覆、全损的事故。

3、水运交通事故的等级

58

分为小事故(人员有轻伤)、一般事故(人员有重伤)、大事故(一次死亡1~2人,船舶沉没、全损或无修复价值)、重大事故(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特别重大事故(一次死亡50人及以上)4个等级。

二、水运交通危险有害因素和隐患分析

(一)熟悉水运事故的主要隐患;

(二)掌握水运交通有害因素的类别及其存在场所

水运交通事故发生与外界条件、技术故障、不良的航行条件、导航失误等因素有关。

1、外界条件

? 视距的降低:由于雾、雨雪或夜间引起视距降低。

? 气象条件恶劣:热带飓风、台风、寒流带来强风、强浪。

? 海上礁石、浅滩及水中障碍物带来的影响。

? 航路的自然条件和交通密度的影响:航道宽度、弯曲度、深度、航路标志的设置,

船舶活动的密集程度和频度等。

? 海上灯塔、航路标志的故障可引起船舶误航。

2、技术故障

? 船舶的动力装置、电力系统故障。

? 操舵及螺旋桨遥控装置的失控。

? 导航设备的故障。

? 通信设备的故障。

3、不良的航行条件

? 航海驾驶员、船长、船上值班人员工作不认真。

? 人员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贫乏。

? 航海资料的失效。

4、导航的失误

? 航行计划不符合“安全”和“经济”的原则,如将航线设计得距离危险物较近。 ? 船舶避让操纵失误,造成相碰或离开了预定航线。

? 识别海上助航标志、测位物标失误:引起搁浅、触损事故。

? 导航设备使用失误:不掌握设备的误差,不进行误差校正,使推算船位与实际船

位不符。

三、水运交通安全技术措施

(一)熟悉水运交通安全设备、安全设施的技术要求和主要技术措施;

(二)掌握预防重大水运交通事故发生安全技术措施

1、船舶航行定位与避碰

(1)船舶定位与导航

? 航向:有罗经航向(罗经指示的船首方向)、真航向(罗经误差修正后得到的正

确船首方向)、航迹向(船舶重心轨迹的方向)。测定船首方向主要用磁罗经、陀螺罗经。

? 岸基定位和雷达定位:岸基是利用岸上显著物标(灯标、山头、信号发射台)确

定船位;雷达定位是通过雷达脉冲测定船位。

59

? 星基定位:以星体为参照物测定船舶位置。美国研制的全球定位系统。

(2)船舶操纵与避碰

控制船舶运动的设备是推进器(螺旋桨)与舵(控制航向)。

2、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

? VTS功能与组成:功能是搜集数据、信息服务、助航服务;由VTS机构、使用

VTS的船舶与通信三部分组成。

? VTS设备:雷达检测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系统。

3、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

? 报警:船对岸报警、船对船报警、岸对船报警。报警信息包括遇险船舶的识别码、

遇险位置、遇险性质等。

? 通信:搜救协调中心与遇险船舶、参与救助的船舶、飞机之间的通信。 ? 寻位:遇险船舶或救生艇发出信号,便于救助船舶寻找。

? 播发海上安全信息:发布航行警告、气象预报及紧急信息。

4、特种货物与危险货物运输管理

? 重大件货物的装运管理:我国规定的重大件货物:远洋运输中,单件重量超过

5t或长度超过9m的货物;沿海运输中,单件重量超过3t或长度超过12m的货物。

? 危险货物运输与管理: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感染与放射等特性的物质

为危险货物。其标志由标记、图案标志和标牌组成,在海水中浸泡3个月不脱落且清晰可辨。

6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