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中学数学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年12月

调查地点:xxx中学

调查对象:xxx中学全体学生

调查方法:抽样问卷

调 查 人:xxx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但对于数学的学习情况,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对此颇有感受。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和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我特别组织了一次数学学习现状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在较长一段时间的教学过程我发现数学课程的上课学习氛围较其他课明显较差,其相关课任课教师也时常反映课难上,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和改善数学教学我特别组织了此次数学学习现状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此次调查是在我校初中三个年级在校生中以数学学习兴趣为载体的一次数学学习现状调查,根据教育教学原理和教学发展规律,从平时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表现,联系本次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成绩较差的原因主要是厌学。为了摸清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厌学的原因,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把握教学的主动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三为主”教学原则,以期下一步纠正问题,提高教学水平。

二、调查方法及其结果

1. 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抽样问卷方式,以选择题的形式提出,问题涉及到有关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的诸多因素,选取全校所有班级共500人中的100人为调查对象,在选择调查对象时还考虑到男生与女生的比例以及学生的层次的差异,此次调查共发出答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

  2. 调查结果

从统计调查数据表明,在11个问题中学生答题主要相对分布在学习动机等四个方面,具体如附表1所示。 

 三、原因分析

造成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学是多种因素的,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学生本身的原因。本人也是一名数学教师,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以及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错误的学习动机,难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学习的内部动因。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紧密相联,互为因果,不同的学习动机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学习动机既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又制约着学习效果。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厌学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都比较低下,这一情况说明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即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具体表现为:

1、学生实际角色和社会期望存在差距

学生角色偏差会造成学习上的冲突,很明显,由于某些学生没有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因而难于增强学习的责任感,无法履行中学生角色的义务责任,没有把学习当作每日的必要劳动,把有限的精力用在非学习的活动上,离教学要求、家长教师的期望相差甚远。

  2、学习需要层次较低,制约着学习的内部动因

由于这些学生大多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的热情不高,因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调动,在课堂中,无意识强于有意识记,他们会自觉不自觉的作出一些不利教学的事情,如交头接耳、看课外书等等,对数学知识没有刻意去理解掌握,不求甚解,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因处于低迷状态。

 3、对于学习的兴趣处于低的水平

这些厌学的学生,由于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课堂上难于集中精力,开小差、讲小话或搞小动作是家常便饭,思维时常处于混乱状态。课堂中能集而时常分散精力和开小差,对学习数学无兴趣有37人,占统计人数的25%。因此,课堂中这些学生懒以动手动脑,对教师的启发、引导无动于衷,我行我素;从总体来讲,学习兴趣处于较低的水平状态,对学习难于产生推动力,对学习兴趣大多只有"有趣",难以达到"乐趣"和"志趣"的高水平。

(二)、文化基础及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也制约了一些学生的数学学习。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一门课程的保证,特别是数学这一门学科更是如此;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决定了它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造成职高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厌学情绪的症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基础知识上,这是因为:

1、原有基础的薄弱,使学习力不从心

部分学生文化知识的基本功较薄弱尤其是数学基础,有的甚至只四则运算不熟,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在进入中学后新旧知识很难衔接起来,稍微疏忽就很难适应中学课程的学习,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越发感到在学习上力不从心。这也造成了部分学生想好好学习但因为基础差而破罐子破摔。

  2、低水平的理解接受能力,学习效果难以达到期望值

  在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到,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往往学习主动性也不强,在学习上一般处于被动的地位,由于他们的基础较差,对数学的很多概念、性质都感到很难理解。调查表明这些学生有17人,占调查人数的11%。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他们一般仅满足于字面的理解,浮于表面,很难达到解释的理解、批判的理解或创造的理解,理解水平未能达到深层次,日积月累,上课就会一知半解或根本就听不懂,学习感到枯燥无味,自然难以收到好的成效。 

  3、基本能力水平较低,学习亦难进入角色

学生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较差往往其其他各方面的能力水平也相应较低,达不到学习的基本要求,口头表达、文字表达和解题的思维能力都比较低下,解决、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是难于形成,有些连最基本的解题书写格式都不会写,学习无法进入角色。

(三)、学生的家庭以及学校附近不良的风气滋生是影响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校的教育始终与社会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随着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家庭及周围社区一些不良的风气给学校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严重地干扰着学校的德育教育活动,"学生难教"是目前学校教育中的通病,原因在于:    1、学校周边的人文氛围是不好
  2、可忽视的外部因素

学校周围的外部环境尤其是人群的文化素质、价值观、世界观都是影响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的学生都处在14岁左右,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还没有完全定型,因此学校外部的大环境是对其影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加强学校周遍的人文环境治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2、学生价值观的偏向和不健康的学习心理,给数学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上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等不良的思潮无凝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加上来自某些不良影视作品的直接影响,导致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自私自利,贪图享乐,怕苦怕累,不愿学习等等不良现象, 学习环境的先天不足和自身产生惰性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上的盲目性,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在学习上缺乏主见,看到同伴或周围的同学有些不认真学习,自己也跟着无心向学,抱着随大流的思想,容易产生盲目的从众心理。这种心理倾向的产生,给班风、学风建设也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不利因素。部分中职学生缺乏发展眼光对待目前的职业教育学习,导致了学习数学的目的性不明确也是一个制约数学学习的要素。

  3、部分家长的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对孩子的放纵也是造成部分学生学习不好的原因。随着外出务工人员来越来越多,家长因忙碌于事业而无心顾及孩子的教育。更有部分家长的观点是我们现在赚的钱已经足够孩子的一生,所以放松对孩子的要求导致部分学生到学校的目的性不明确,学习效果就可以想象了。

(四)、教育教学上的原因 

  教学是教与学共同活动的具体表现,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价值的主要途径,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活动形式。教学是矛盾的统一体,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促进,只有双方协调地进行,教学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学生出现厌学,说明在教学中产生了教与学的失调,原因出自哪里是值得深思的。

  1、学科教学特点的不当处理,使学科教学缺乏生气

由于学科的特点所决定,数学课的教学相对于其它学科的教学缺乏生动,再则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性大都容不得半点的感情色彩。因此,教师在上课时,一般都显得墨守陈规,如果稍微处理不当,课堂就会缺乏生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数学课枯燥无味,高深莫测,在心理上产生畏难情绪,直至厌学。

2、不恰当的批评,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初中生自我主体意识的日益觉醒和强化,是初中学生思想变化的主要趋向,他们具有强烈的平等、自主交往的意识,虽然他们的这种主体意识还不是等于良好的主体精神,经常出现不符合课堂需要的音符,但他们并不喜欢来自老师或家长对其活动方式的干预,反而特别重视别人对自已的态度和评价。因此在教学中,不恰当的批评有时给某些学生产生对学科教师的反感,随之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

3、教师能力素质与学生的期望值有距离,也会使学生厌学

  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人才,教师的言行随时会成为学生模仿社会行为修养的范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给学生带来各方面的影响,随着学生年龄的因素增强,学生对教师各方面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而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技能及方式、行为性格等不一定满足学生的期望,倘若学生不正确对待这些差距,势必会损害到教师自身的威信以致使教师失去教师应有的人格影响,从而使学生失去对教师的在学习上的崇拜感,进而在这门课程上缺乏进取精神。这就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时刻不忘记自己的身份,努力的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和技能,要具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

  总而言之,造成学生厌学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注意教育教学中的新动向和新问题,因势利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三为主”上下功夫,积极学习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开展教学创新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第二篇:中学数学学习研究

中学数学学习研究

中学数学学习研究

摘要:本文从教学改革的本质出发,全面阐述了数学学习的实质、特点及类型,并且依据特点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式及几点思考意见。

关键词:数学 课程 改革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已在在全国展开,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情况表明:课改的成败取决于实施的情况。新标准、新教材所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只有真正融入教师的脑海和行动中,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课程改革才能顺利实施。再好的理念、再好的教材,如果没有教师的教学观念实质性的变革,那么课堂教学只能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的变化,只不过是”穿新鞋走老路”。要想改好,就要先了解数学。数学本身具有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智力价值,确立了它在学校课程中总是占据重要地位。数学学习已成为中小学学生人人面对的一项重要活动。因此,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课程的内涵及彼此的关系,显得极为重要。

一、关于数学学习

(一)数学学习的实质

数学学习的实质,牵涉到两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一是数学学习的对象——数学的本质是什么?二是数学学习作为一类学习活动——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前一个问题,是数学哲学的元问题,有着许多不同观点。如“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中学数学学习研究

①,“数学研究现实世界和人类经验各方面的各种形式模型的构造”②,“数学是研究广义的量(即模式结构形式)的学科”③等等。对数学本质的不同认识,形成了各种数学哲学流派,由于所持哲学立场各异,各派没有形成共识的迹象。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看到尽管数学强调严密,但只是一种相对真理,大部分内容仅仅满足了逻辑合理性,与现实真理性有很大距离。

学习的本质问题,则是各种学习理论分野的焦点,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以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或联想主义)学习理论和以格式塔、托尔曼、布鲁纳等为代表的认知学习理论。在行为派看来,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或者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而获得经验的过程,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在认知派看来,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的过程,即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内部加工过程。随着两大学派的争论和研究的深入,任何一派都无法涵盖对方,都无法解释一切学习。因此,西方心理学界又出现了折中主义的学习理论,将学习分为包括简单的联结学习与复杂的认知学习的若干层级,调和两大学派,试图说明学习的全部涵义。如加涅最初将学习分为三类联结学习(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和五类认知学习(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后来他又修改为一类联结学习(连

锁学习)和五类认知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抽象概念

中学数学学习研究

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折中主义学习理论吸收了两大学派的合理成分,但在学习本质的研究上,并没有实质性进展。

(二)数学学习的特点

数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人类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活动。数学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用来处理多级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经验,进行形式符号语言的运算推理。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理论—实践—理论”④的模式,与数学家的思维模式相比,必须经历逆转的心理过程。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按课程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数学学科的学习,数学课程的特点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二 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必须建立新的教学思路、教学观念 ,构建相应的教育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才能确保改革的成功。

(一)数学学习的类型

中小学学生究竟进行什么样式的数学学习?回答这一问题,对揭示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教师组织教学、数学课程建设等等都很有意义。分类标准不同,看法各异。如按数学学习的内容,将其分为:1.数学知识的学习;2.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3.创造性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按学生认知活动水平的层次,数学学习包括:1.数学符号学习;2.数学概念学习;3.数学原理学习;4.数学运用学习;5.数学问题解决学习。如果从学习的性质来看,中

中学数学学习研究

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包括:1.获得数学知识经验的学习;2.获得数学学习机制的学习,即元学习。前者为一般的学习,后者则是有关数学的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过程,是学生个体心理机能的获得过程。

(二)数学课堂教学的依据

“关注学生的发展”,还体现在教学模式的转变上。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灵感、兴致和思考,参与数学活动。他们是一支支有待点燃的火把,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培养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善于思考、富于智慧,明天他们才会善于创造、善于超越。所以教学模式应从”教为主”转变为”学为主”;”教”应从”学”的角度考虑,从”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激励学生为特色,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通过创设好的问题情景,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他们自己认可的意义。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身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 ( 三)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方案的制定

制定教学方案时,应处理好老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

首先应认真研究《标准》,研究教材:《标准》对教材该部分内容所提出的”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是怎样说明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教材来体现和达到这些目标?《标准》对该部

中学数学学习研究

分内容提出的”教学建议”是怎样的?如何创造性的实施其”教学建议”?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些都是备课时应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对教材的处理,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深入钻研《标准》、把握教材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科学的对教材进行删减、增补、重组等。做到”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的我们就参考使用,不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我们就可以完善或修改,甚至自己设计”。

其次应认真研究课堂活动和学生状况:这堂课有哪些数学活动可以安排?怎样组织数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怎样与学生互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价和调控?哪些活动可以通过课件展开?哪些活动要借助其他媒体和工具进行?另外,学生在探索和”做数学”的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可能的发现有哪些?如何引导和评价?这些问题也是备课时不能忽视的环节。

以上几点想法是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所进行的一些初步思考,还有待在操作层面上和实践探索中进一步研究,希望广大实验教师和课程改革的同行提出更多更好的想法,共同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m】。19xx年2月。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为了中华民

中学数学学习研究

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19xx年

3.任长松:《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18条建议》,《教育理论与实践》【m】19xx年第10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