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重点总结1

导论

重点1什么叫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它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本流动、外汇交易、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把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方面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

第一章

重点1

国际分工: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重点2

国际分工分类:

(1)按照劳动本身的特点:社会生产各大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

                         社会生产大部门内部的各个小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国际分工

                         由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而形成的国际分工

(2)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的不同 :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3)▲▲按照参与国际分工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水平不同 :

“水平型”国际分工 :指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发达国家)

“垂直型”国际分工 :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就属于这种类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多以此为基础)

“混合型”国际分工:垂直型与水平型两者相结合的分工形式。

重点3

世界市场的含义: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

  ▲▲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世界市场的内容:

国际商品流通领域 :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 。

国际资本流通领域 :指国际金融和国际信贷(其中包括长期信贷和短期信贷)。

国际货币流通领域 :指各国货币的兑换关系 ,主要是指外汇市场,即各国货币由于国际间   的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所需要的货币兑换。

世界市场的结构:

国际商品市场:可分为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和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可分为长期信贷市场和短期信贷市场。

外汇市场:它主要从事本国货币同外国货币之间的兑换和买卖活动。 

重点4: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3,3,2

(一)世界经济的萌芽

历史沿革:

1.手工业、商业与农业的进一步分化

2.封建社会末期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

关键事件:

3.地理大发现

(二)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

16-18世纪的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发展的前期。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逐渐确立。

18世纪60年代发生的产业革命,促使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国际分工体系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标志着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

1.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与对外殖民扩张

2.产业革命

3.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三)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

关键事件:1、第二次科技革命及其引起的生产关系变化。

          19世纪后期,又发生了以内燃机和电动机为中心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内燃机和电动机代替了蒸汽机,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

          2、第二次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关系变化: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对殖民地的激烈争夺

重点5:20世纪世界经济的动荡的表现:

        一、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和世界贸易萎缩

        二、资本国际化步履蹒跚和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

        三、国际金融动荡不定和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瓦解

        四、世界经济动荡的原因

重点6:世界动荡的原因:

                      1、两次世界大战的严重影响

                      2、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打击

                      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导致资本主义政治危机

第二章

重点1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以及国际间人员和技术的流动,越来越紧密地把世界经济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致成为一种经济网络的状态和过程。

重点2:经济全球化的成因

一)各国拥有生产要素的不平衡

    生产要素稀缺的国家,需要从丰裕的国家进口急需的资源,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

资源丰裕的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比较利益也需要向外转移其多余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各个国家占有生产要素的不平衡性日益突出,因而各国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和相互交往也进一步增强。

二)科技革命的大发展

科技革命 ? 发达国家物质生产增长的速度、规模和数量达到新高度 ? 生产力无限扩大和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更加尖锐 ? 扩展国外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 ? 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科技革命 ? 运输和通讯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 全球性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形成 ? 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三)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驱动者、组织者和载体,它以世界市场为舞台,以超过贸易障碍、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增加利润为目的,利用和重组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组织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从而把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直接联结起来,把各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变成其公司的内部分工。

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一体化大大加快。

国际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区域范围内更加深化的具体体现,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一、生产活动全球化

    当今的国际分工正从传统的地域分工演变为全球性的网络分工。

    在国际分工网络中,每个国家不仅成为这个体系产业链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了全球商品价值链的一个环节。

    各国产业结构在这个生产体系的循环中动态升级,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增长命运共同体”和“结构进步共同体”。

    国际分工网络中“穿针引线”的是跨国公司

二、贸易全球化

    世界贸易的迅速增长及其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的提高,意味着各国之间经济交往的扩大,以及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增长将在更大程度上依靠世界贸易的发展。

三、金融全球化

四、投资活动全球化

五、技术全球化

六、信息全球化

七、人力资本全球化

重点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正面影响 :

经济全球化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加速国际竞争,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贸易与投资自由化。

经济全球化为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与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

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国际协调

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加剧世界贫富悬殊。

经济全球化增大了全球经济风险。

经济全球化引起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过剩。

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国家经济主权。

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第三章(单选、多选)

重点1

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上的质的飞跃,就自然科学而言共有三次:

一是细胞的发现;

二是能量转换的发现;

三是生物进化的发现。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上的质的飞跃有两次:

一次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一次是电、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

重点2:战后生产力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

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1、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扩大了资本积累

3、改善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4、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

5、扩大了商品市场

二、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

1、劳动者日益智力化

2、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

3、劳动对象日趋人工

三、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

1、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2、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

3、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整体组合性要素

4、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

重点3:产业结构的变化

一、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重心的转移

第一,畜牧业的发展快于种植业的发展,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畜牧业产值已经超过种植业的产值。

第二,种植业中饲料谷物生产的增长超过了食用谷物的增长,饲料谷物已在种植业中占主要地位。

二、工业结构的变化

1、工业结构“软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重心正在从重化工业转为高技术工业,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工业转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科技投资和智力投入大幅度提高,整个工业正在向自动化、高技术化、智能化发展。

这一趋势被称为工业结构日益“软化”

2、产业“空心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高技术工业的同时,把劳动成本高、资源消耗大和污染环境严重的传统工业或“夕阳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本国的基础性工业日益衰落,使高技术工业发展处于“悬空”状态,使整个工业发展处于“空心”状态,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对外依赖性加深。

3、结构性失业

高技术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减少了体力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提供了一些技术工人的就业机会。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常出现如下现象: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过剩”劳动力找不到适合其能力的工作,被迫加入失业大军的行列;另一方面,在高技术工业部门又有许多空缺岗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

这种不是由于经济危机周期引起的失业,而是由于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

三、三大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

产业结构的两次重大变化

从历史上看,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第一次是重心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也就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次是重心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特点是,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急剧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从停滞转为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迅速上升。

重点4: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1.高技术化趋势

 2.服务化趋势      

 3.融合化趋势

 4.国际化趋势

重点5:信息经济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飞跃

1.信息经济是“智力驱动型”经济

2.信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3.信息经济是“无疆界”的全球经济

第四章:

重点1: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1)世界人口增长的绝对量越来越大;

(2)增长速度经历了缓慢、加快再到逐  渐放慢的过程;

(3)世界各类国家和各个地区人口增长  很不平衡。

重点2:人口过快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第一,经济发展负担沉重

第二,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第三,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

人口过快增长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地球资源的消耗加快,并造成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

第二,南北经济差距加大。

第三,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仅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且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重点3: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最明显的特征,

                     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推行相对宽松的移民政策,有其经济原因:

       一方面,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和老龄化,需要靠外国劳动力补充其劳动力不足;

   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很多重体力劳动的就业岗位,特别是那些脏、累、险的工作,需要靠移民来承担。

:重点4:能源工业的生产布局

(1)能源生产总量不断提高。1950—1994年,能源生产总量增长3.7倍,年均增长3.6%。

(2)能源生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煤炭工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增长速度远不及石油和天然气快。同期,水电、核电得到较大发展,在能源生产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3)世界能源生产分布很不平衡。其中,美国能源产量最多,中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印度、加拿大、英国、伊朗、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挪威、澳大利亚等国的能源产量也比较多。

(4)各国能源生产结构差别很大。

重点5: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要使世界各国的当代人和后代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2)要使世界各国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同等机会;

(3)要使人类和自然万物都享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与自然万物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

重点6: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1.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2.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

3.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4.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5.依靠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瓶颈

6.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第五章

重点1:战后国际贸易发展概况

国际贸易高速增长

贸易结构高级化

地区分布非均衡化

贸易方式多样化

区域贸易自由化

重点2: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1、科技革命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础。

2、战后生产国际化的加快,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载体。

3、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不断出现,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好的局部发展的环境。

4、国际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重点3:(名词解释,3选1

国际贸易政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对外进行商品、服务和技术交换活动时所采取的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6章

重点1:国际资本流动

       是指资本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过程,是资本的一种跨国运动形态。

        资本运动过程中的三种形态

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

国际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贸易   

重点2

1.垄断优势理论

     海默和金德尔伯格认为:

?    一个企业之所以要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利的垄断优势,从而在国外进行生产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

     这种垄断优势可以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及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 ?一类是由于企业规模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

2、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邓宁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

企业采用的生产和销售方式是由该企业本身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等三大因素共同决定的;

若企业仅拥有所有权优势,企业将选择许可证方式进行技术转移;

若企业具有所有权和内部化两项优势,则企业将选择国内生产然后再出口的方式;

企业只有同时拥有三种优势时,企业才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重点3:国际直接投资

       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

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

一、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

独资经营是指完全由外商出资并独立经营的一种国际直接投资方式;

合资经营是指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投资者在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共同商定各自在被投资企业的股权比例,并根据东道国的法律,通过签订合同举办合营企业,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一种投资方式;

二、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的方式
    分为股权和非股权参与式

三、▲按照投资者是否建立新企业

    分为创建新企业与控制现有国外企业

    一国投资者到国外单独或合作创办新的企业,或者组建新的子公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均属于前一种形式;

    而通过收购国外公司或与国外公司合并以获得对东道国企业的控制权,则属于后一种形式。

四.▲按照投资主体与其投资企业之间国际分工的方式

水平型直接投资也称为横向型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企业到国外进行投资,建立与国内生产和经营方向基本一致的子公司或其他企业。这类子公司和其他企业能够独立完成生产和销售,与母公司或国内企业保持水平分工关系。

垂直型直接投资也称为纵向型直接投资,是指一国企业或跨国公司到国外建立子公司或附属机构,这些国外子公司或附属机构与母公司之间实行纵向专业化分工协作。

混合型投资则是一种水平型和垂直型相结合的直接投资方式。

重点4:投资流向地区结构的变化

最显著变化,就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比重下降,发达国家之间资本的对向流动和相互渗透大大增加。

战后发达国家既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也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

但需要注意的是,进入21世纪之后,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比重明显上升。在20##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量中,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比例高达36%,而流向发达国家的比例则下降到64%。

重点5:跨国公司的定义及其标准

定义:就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行投资活动,并因此对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与管理权的企业。

定义标准:

1.结构性标准:分支机构地区分布标准、生产或服务设施分布标准、所有权标准

2.营业绩效标准:公司在海外的生产、销售、利润及拥有的资产与雇员的绝对数额或占公司总额的百分比

3.行为标准:公司领导层的经营与决策行为的战略取向与思维方式

重点6:(简答、论述)跨国公司的特征:

1.结构特征

(1)营业规模:普遍大于相同类型的国内企业。

   原因:

       一是因为跨国公司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从事竞争的企业,其所面对的市场远远大于国内企业,完全有条件扩大规模;

       二是因为跨国公司追求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利润最大化,其规模大于国内企业是实现这一经营目标的必然要求。

(2)地理分布十分广阔。

(3)股权结构呈现出多国化的特点。

2.环境特征(PEST)

   在经济环境方面,受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市场运作情况、经济波动和政策变化的影响;

   在政治环境方面,受各个东道国的政治变动的影响;

   在文化环境方面,要在具有不同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教育水平等的不同文化环境下从事生产经营;

   在法律环境方面,不仅受到国内法律的约束,而且其各个子公司和附属机构还要受到各自东道国的法律约束。

3.经营管理特征

(1)战略目标的全球化;

(2)营运过程的国际化;

(3)组织管理的内部一体化;

(4)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5)生产要素转移的内部化。

重点7: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发展的新特点

(1)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

(2)除了股权式并购外,属于非股权参与方式的国际战略联盟越来越扩展,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

(3)跨国公司间技术合作与研究开发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

企业跨国并购:是指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收买下来。

跨国并购作为一种比较复杂的跨国经营行为,可以分为:

横向跨国并购,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生产或销售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其目的是为了扩大世界市场份额,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寡头垄断力量;

纵向跨国并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并购双方一方是原材料供应者,另一方是生产成品购买者;

混合跨国并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并购,目的在于减少单一行业经营风险,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在世界市场的整体实力。

重点8:跨国公司的作用

1.推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2.加速了生产国际化

3.促进并控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4.推动了国际资本流动

5.促使科技的开发和利用日趋国际化

第七章

重点1:金融全球化

       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和资本项目,使资本在各国和地区的金融市场上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 。

       金融全球化作为“市场化”的延伸和必然要求,一方面是指“市场化”的金融制度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和采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指各国的金融活动和金融风险发生机制日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过程。

重点2:金融全球化的基本动因

1.全球生产、贸易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2.金融创新

3.金融自由化

重点3:(选择)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欧洲美元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离岸金融的兴衰

2.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3.全球资本流动的私人化

重点4:最优货币区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在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经济学界有关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相对优点的争论中提出。

浮动汇率只能解决两个不同货币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要使浮动汇率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必须放弃各国的国家货币,采用区域货币。

当要素在某一区域内能够自由流动、而在其它区域不能流动时,具有要素流动性的区域就适合建立一个货币区。这种货币区就是所谓的“最优货币区”。

重点5::美元化

指美国以外的国家将美元作为部分或全部法定货币的进程。

这一进程可分为非官方美元化和官方美元化。前者是指本国居民非正式地使用美元,尽管这种使用没有得到本国政府的承认;后者是指本国货币当局明确宣布用美元取代本币,美元化作为一种货币制度被确定下来。

三个货币金融目标:(选择)

(1)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以便利用利率这个工具来应对通货膨胀或经济衰退;

(2)维持本币汇率的稳定,以便消除或降低由本币币值波动引起的经济不确定性和对本国金融体系的干扰;

(3)确保本币的完全可兑换,以保证资本的自由流出和流入。

这三个目标在逻辑上和操作上互相矛盾。这种“三难选择”使得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只能在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以及资本管制这三种汇率制度中选择其中的一种。

重点6:亚洲货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存在许多难以在短时间里克服的困难和障碍:

(1)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度以及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2)亚洲货币合作缺乏一个能够为整个地区决定货币政策、并对区内各国政策起协调作用的领头国;

(3)亚洲货币合作存在政治障碍。

重点7:金融风险通常由宏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这两个不同层次构成

宏观金融风险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发生各种金融危机的风险,如爆发银行危机、债务危机、货币危机、股市危机及债市危机等风险。

微观金融风险则是指某个或某些金融机构所发生的风险,如经营管理风险以及亏损或破产风险。

第八章

重点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区域经济一体化亦称区域经济集团化,通常是指一些地缘邻近的国家或地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了谋求本地区的共同利益联合起来,在彼此自愿地约束自己的部分经济主权甚至相互对等地分享或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的条件下,通过签订协议、规章组建国际调节组织和实体,使部分或全部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使资源在成员国内得以优化配置,实现产业互补和共同经济繁荣的过程。

重点2: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国际化的区别

(1)经济国际化不发生国家主权的让渡问题;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要求其成员国各自让渡部分主权,在此基础上共同行使一部分经济主权。

(2)在经济国际化过程中,各国不一定要建立共同的国际性组织或机构,也不需要签订特殊的协定或协议;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最终需要建立一个国际组织或机构,签订共同遵行的准则、协定,代表各成员国共同管理区域经济。

(3)经济国际化本身并非以国家的直接干预或参与作为前提条件;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要求各成员国按共同协议或准则直接参与经济合作,对区域经济活动实行干预。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从动态上说,它是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过渡形式和步骤。

重点3:(选择类)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分类

1、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层次的不同进行分类

(1)特惠关税区。如东南亚国家联盟。

(2)自由贸易区。如北美自由贸易区。

(3)关税同盟。如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如1993年后的欧盟。

(5)经济(货币)同盟。如现在的欧盟。

2、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成的动因差异进行分类

(1)以产业内部分工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之间 )

(2)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

    (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之间)

(3)以南北合作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

(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第九章

重点1:发达国家的概念

     是指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高,市场经济机制成熟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包括日本)。

重点2:人类发展指数”(HDI

HDI大于0.9的国家多为发达国家

HDI介于0.8到0.9的国家多为较发达国家

HDI介于0.5到0.8的发展中国家

HDI小于0.5的国家多为亚洲、非洲的欠发达国家

重点3:人类发展指数的构成:

        由三个指标构成: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GDP的对数。这三个指标分别反映了人的长寿水平、知识水平和生活水平。

重点4: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

一、经济恢复时期

(战争结束到50年代初期 )

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

三、经济“滞胀”与调整时期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

四、“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时期

(90年代以来)

重点5:出现“滞胀”的原因

主要原因:

一是石油危机及其所导致的油价上涨;

二是工资提高过快,拉动了物价上涨和失业的增多。

根本原因:

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二是战后科技革命高潮的消逝

重点6:新经济的概念

        所谓新经济,是在信息技术出现重大突破和一系列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由经济全球化推动的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良性互动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重点7:(选择)新经济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经济知识化

                                        经济网络化

                                        经济全球化

重点8:发达国家的特征:

一、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

二、先进的产业结构

三、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

四、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重点9: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1、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绝大比重。

2、人均国民收入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水平相差悬殊。

3、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处于中心地位。

4、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优势地位。

5、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居主导地位。

6、在国际经济事务中起支配作用。

重点10: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一)对世界经济的积极作用

1、通过推动世界贸易,扩大了国际分工。

2、通过技术贸易和跨国公司加速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外投资,即有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又扩大了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岗位。

(二)对世界经济的消极作用

1、通过资本输出,控制发展中国家。

2、国家操纵市场价格,剥削发展中国家。

3、转嫁经济危机。

4、将污染严重、能源消耗量大、需要改造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其环境污染加剧,生态平衡破坏。

第十章

重点1:发展中国家的概念

       指原来经济落后,正处在由传统的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过渡的发展过程中的国家。

重点2: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

        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和地中海地区,一般又通称为南方国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已加入联合国。

重点3:世界银行对世界各经济体分类

        主要标准是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每一个经济体被列入低收入、中等收入或高收入三组,中等收入的经济体又分为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两个亚组。

重点4

    战后初期,在发展中国家中,拉美国家的资本主义最发达,非洲国家的资本主义最落后,亚洲国家的资本主义刚刚起步,处在中间状态。

:    现在,非洲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依然落后,拉美国家的资本主义危机重重,亚洲国家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最兴旺的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最不发达国家越来越多,资本主义在这些国家中没有取得多少进展。

重点5

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的台湾省和香港

亚洲四小虎:泰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

重点6:“东亚模式”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五个方面:

1、强调内部积累。东亚地区的总储蓄率一直保持在30-40%的高水平上,高储蓄率导致高投资,促进经济高速增长,进而可以保持高储蓄率,形成良性循环。

2、政府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一方面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干预经济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调整宏观经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紧密合作、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支持,为东亚经济腾飞提供了巨大动力。随市场力量发展,政府逐步减少干预,让市场力量发挥更大作用。

3、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积极促进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4、各国和地区都努力促进本国和本地区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从发展传统产业开始,不断调整经济结构,逐步向高科技信息产业发展

5、努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重点7:不发达国家经济所以落后、贫困,发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

1 前资本主义经济成份仍占统治地位。

2 内向封闭,商品经济不发达。

3 气候恶劣,自然灾害不断。

4 出口产品单一,容易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和影响。

5 资金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