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最新版本(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八年级知识点整理[1]

八年级上册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苏教版)

第14章 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1.生物分类的依据A

生物学家依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进化上亲疏远近关系等,将生物分为若干类群。

2.生物分类的等级B(选择、判断)

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

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在生物各类群之间,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大,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

3.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B

    (1)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如衣藻),也有多细胞的(如紫菜、海带),结构比较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大都生活在水中。天气转暖,池水变绿,这与藻类的大量繁殖有关

    (2)蕨类植物有真正的,且体内具有输导组织,依靠孢子(生殖细胞)繁殖。常见种类有石松、蕨、桫椤等。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殖都离不开,因此,它们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3)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常见种类主要包括各种松、柏以及银杏、苏铁等。

(4)被子植物是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具有根、茎、叶、果实种子。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生殖过程不需要,适于生活在各种环境中。

4.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A

5.我国的珍稀植物A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桫椤、水杉、金花茶、珙桐等。

6.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B

(1)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是它们的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种数的95%,包括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动物门等主要类群。

    环节动物的身体是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组成。代表动物有:蚯蚓、蚂蝗、沙蚕等。

  软体动物大多数在身体的腹面有块状肌肉足,体外被覆坚硬的贝壳。代表动物有:珍珠贝、蜗牛、枪乌贼(鱿鱼)等。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占动物总数的4/5以上,同时也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类群。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分节,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和分节的附肢,头部有眼、触角和口等器官。

      代表动物有:甲壳纲---蟹、虾、      蛛形纲---蜘蛛、 多足纲---蜈蚣、        昆虫纲---蝴蝶、蝗虫等。

甲壳纲特征:

身体分为头胸部(包有头胸甲)、腹部;有2对触角;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2)脊椎动物代表着动物界的高等类群。现存的脊椎动物主要包括: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的背部有脊柱

 

鱼类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鳞片;用呼吸;身体两侧大多有侧线,能感知水流的方向。代表动物有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如:海马、鲨鱼。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由水生陆生的过渡类群。两栖动物的幼体(如:蝌蚪)生活在中,用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呼吸。两栖动物皮肤辅助呼吸的作用。代表动物:蛙、大鲵。

爬行类由于具有较为发达的而成为真正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爬行类体表覆盖鳞片,在陆地产,卵的表面具有坚硬的卵壳(卵生)。 代表动物有蟒蛇、扬子鳄、壁虎。

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特征有:身体大多呈流线型,前肢变成了,体表被覆羽毛卵生等。我国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哺乳动物的体表一般有体毛,胚胎发育在母体子宫内进行胎生,幼体依靠母乳作为营养物质哺乳。如:鲸鱼和海豚。

7.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A

8.我国的珍稀动物A

我国珍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除了被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外,还有蒙古野驴、金丝猴、白鳍豚、丹顶鹤、朱鹮、扬子鳄等。

9.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B

病毒很小, 要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它们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一般只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生物的活细胞里。无限增殖。

细菌分布极其广泛。它们具有细胞结构,但没有成形细胞核。细胞一般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物质等部分构成。有些细胞还具有荚膜(保护)鞭毛(运动结构)等结构。根据细菌不同的形态,可以把它们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三类。细菌营腐生(分解死的动植物遗体)寄生生活。无性生殖(分裂生殖)。

10.真菌的主要特征B

除了少数真菌个体微小外,绝大多数真菌个体较大。真菌有单细胞的(酵母菌)和多细胞的(霉菌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细胞都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一般营腐生寄生生活。真菌通过无性生殖或有性生殖的方式繁衍后代。

病毒对人类生活有利有弊;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有益,少数细菌对人类有害。

11.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A

第15章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A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A

直接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间接价值(生态价值)、潜在价值

3.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A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物种灭绝速度的加快。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快速增长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原因。此外,环境污染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A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有效的措施。主要场所:自然保护区

迁地保护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基因库等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

第16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1.生命起源的过程A

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如氨基酸等)——有机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原始生命(能生长、生殖、遗传)——原始单细胞生物

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氨、氢气和水蒸气(注意:没有氧气)

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原始海洋

2.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B

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

①火花放电的作用:模拟原始地球的闪电

②向装置内输入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氨、氢气和水蒸气

③米勒提出的问题是:原始地球有没有可能产生生命

④米勒作出的假设是:原始地球有可能产生生命

⑤米勒在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是:容器中产生了原先不存在的各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⑥米勒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的。

3.生物进化的证据A

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化石。化石是地层里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遗物的总称。

马的进化趋势是体型由小到大,四肢越来越长多趾足逐渐变成中趾发达并惟一着地。

   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就是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

4.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B

生物进化的规律:从单细胞多细胞、从低等高等、从简单复杂、从水生陆生

5.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基本思想B

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自然选择学说(“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但是由于食物生活空间等条件有一定限度,因而生物会为争夺必需的食物生活空间等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经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尝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颈长的原因:古代的长颈鹿,有颈长的和颈短的,颈的长短是可以遗传的。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缺乏青草的时候,颈长的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颈短的长颈鹿吃不到足够的树叶,活下来的可能性就很小,留下来的后代也更少,经过许多代以后,颈短的就被淘汰。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颈长的。

尝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桦尺蛾在污染地区的黑化现象:桦尺蛾的变异会产生黑色和灰色。在污染区,黑色桦尺蛾是有利变异,在生存斗争中获胜,适者生存,并繁殖后代;灰色个体在自然选择中易被淘汰。这样在一代代的繁殖过程中,黑色个体就会越来越多,出现了在污染地区的黑化现象。

6.加拉帕戈斯雀进化的原因B

原因:自然选择

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地雀在喙的形态、大小等方面发生了进化,以适应改变的环境。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即自然选择。

7.人类起源于古猿A

.   著名的瑞典分类学家林奈首先把人类归入哺乳纲灵长目,认为人是灵长目中最高等的动物。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通过比较解剖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了人、猿同祖

埃及古猿头骨化石被认为是猿和人的共同祖先的证据之一。

8.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A

   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南方古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和智人阶段。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脑容量的增加是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第17章  动物的运动

1、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动物通过运动能够主动地、有目的地迅速改变其空间位置。

2、动物运动方式:(空中):飞行,滑翔(水中):游泳,爬行(陆地):行走,奔跑,行走,跳跃

3、动物运动的主要目的:为了适应生活的环境。

4、鸟类迁徙的目的:获得足够的食物;在迁徙地完成筑巢、孵卵、育雏等生殖活动;寻找更为适宜的栖息地和生活环境。

5、运动器官:鱼----鳍;鸟类----翼;昆虫----翅膀;爬行动物-----四肢;

草履虫----纤毛;变形虫----伪足。

6、蚂蚁运动时,以一侧的前足、后足和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进行交替运动。

7、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和骨连接共同构成了骨骼;骨连接是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结构;肌肉是运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肌肉收缩和舒张,牵拉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接为枢纽,产生运动。)

8、当人屈肘时,肱二头肌要收缩,肱三头肌要舒张。

   当人伸肘时,肱二头肌要舒张,肱三头肌要收缩。

9、  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的。

10、动物的能量来源是食物,直接能量来源是ATP

第 18章    动 物 的 行 为

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①觅食行为防御行为:保护色(变色龙);拟态(枯叶蝶、尺蠖);警戒色(黄蜂、毒蛙) ③生殖行为: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占巢、哺乳④其它:迁徙行为、洄游行为、冬眠行为、攻击行为⑤社群行为: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有联系的行为。(白蚁、蜜蜂、)

2、动物行为的分类: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3、先天性行为:(本能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  例子:蜜蜂采蜜、蚂蚁筑巢、蜘蛛结网、鸟类迁徙、婴儿喝奶、小鸭游泳、动物哺乳      

4、后天性行为:(学习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例子:海豚的顶球,转圈和跳跃,蚯蚓走迷宫,小狗做算术,大山雀偷喝牛奶,大猩猩钓白蚁

5、动物越高等,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越强,形成的后天性行为越复杂。

6、动物的行为受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控制。

第19章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成分A

所有的生态系统一般都有四种基本的组成成分,即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和土壤等。绿色植物是生产者;以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和人是消费者;许多微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是分解者

2.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B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取食被取食的关系。肉食动物取食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取食植物,生物之间通过取食的关系而互相联系形成食物链(捕食链)。同时,生态系统中的各条食物链不是彼此分离的。许多食物链经常互相交错,形成一张无形的网络,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网

要求:(以右图食物网为例)

  ①正确指出生产者、消费者

 ②正确数出食物链的条数(从生产者到最高级消费者)

 ③正确指出最长的或最短的食物链

④含某种物质浓度最高的消费者(生物富集)

⑤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占的营养级

3.生物富集及其影响B

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不断增加的现象。生物富集常常伴随食物链而发生。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B

营养级:生态学上把食物链中各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

生产者——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第三营养级;依此类推。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渐递减。

5.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B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物质循环的特点:反复出现、循环利用(反复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相伴随。

第20章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类型A

根据地理条件的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又可以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也可以分为森林草原荒漠等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岩石圈的上层(主要是土壤层),生物圈内有生命存在。

2.生态平衡B

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也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称为生态平衡

特点: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和相对稳定的平衡。

生态平衡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的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人工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A

根据人类的需要,人工建立起来的现代化农场、大型养殖基地等各种高生产率的系统称为人工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需要人类来维持。农田生态系统是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

人类需要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利的生态平衡。生态农业正是这样一种处于生态平衡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合理的利用了自然资源,协调了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加工业等的综合发展。

4.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A

5.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B

    人类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干出了自毁家园的蠢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森林面积的减少、荒漠化的扩大以及污染的加剧等,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使当代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又要保护环境,不对人类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第二篇:冀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20xx年6月版

冀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20xx年6月版

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

第一章 种子的萌发和芽的发育

第一节种子萌发的过程

冀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20xx年6月版

冀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20xx年6月版

冀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20xx年6月版

4、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吸水膨胀,软化种皮且透性增加,氧气进入胚和胚乳

(2)、在酶的作用下,贮存在子叶中的营养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供胚吸收利用

(3)、胚根尖端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

(4)、胚轴伸长,把两片子叶带出地面(子叶出土)

(5)、胚芽逐渐发育,形成茎和叶

5、玉米种子的萌发过程:

(1)、吸水膨胀,软化种皮且透性增加,氧气进入胚和胚乳

(2)、在酶的作用下,贮存在胚乳中的营养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并经过子叶转动给胚,供胚利用

(3)、胚根发育成根

(4)、胚轴伸长,并钻出土面(子叶留土)

(5)、胚芽逐渐发育,形成茎和叶

6、大型的、子叶不出土的种子(豌豆、玉米)播得深些

小型的、子叶出土的种子(菜豆、棉花)播得浅些

第二节 种子萌发的条件

1、

(1)、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2)、做出假设:(根据生活经验:温度、空气、水分,等。)

(3)、设计实验:材料用具:大豆种子40粒、罐头瓶4个、小勺1个、餐巾纸、标签4张、清水。

(4)、完成实验:

(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 1 -

冀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20xx年6月版

1号瓶和2号瓶,说明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3号瓶和2号瓶,说明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4号瓶和2号瓶,说明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

结论: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注意:阳光、肥料、土壤不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2、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1)、胚必须是完整的;(2)、胚必须是活的;(3)、充足的营养物质。(4)、种子在寿命期限之内。

3、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为什么下面情况的种子不能萌发:干瘪的种子;昆虫咬坏的种子;储存时间过长的种子;处于休眠期的种子;已死亡的种子。 4、(1)、播种之前先松土:为了给种子提供充足的空气。(2)、浇水:为了给种子提供适量的水分。(3)、春播:为了使种子得到适宜的温度。(4)、地膜覆盖:为了提高土壤的温度,使种子得到适宜的温度。 5、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量÷供检测的种子数量) ×100% 第三节 芽的发育 1、 芽的分类:

(1)芽可以分为顶芽和侧芽(着生位置不同)

(2)芽可以分为叶芽、花芽和混合芽(发育结果不同)

(3)着生在枝条顶端的芽,叫做顶芽;着生在枝条侧面的芽叫侧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形状瘦长的芽,叫做叶芽。将来发育成花,形状饱满肥大的芽,叫做花芽。 (4)主干和侧枝顶端的芽都叫顶芽

(5)主干一侧和侧枝一侧的芽叫侧芽,不要认为侧枝上的芽就叫侧芽。 2、发的发育:

芽是未发育的茎叶或花。

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幼 叶→发育成叶

芽原基→发育成侧芽

芽 轴→发育成茎

3、顶端优势: (1)、一般来说,总是顶芽比侧芽发育好,顶芽发育旺盛,侧芽的发育往往会受到抑制。只有顶芽受到破坏,侧芽才能迅速地发育。这种顶芽发育占优势,从而抑制侧芽发育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2)、促进植物多生分枝的办法是打破植物的顶端优势。 第二章 根的吸收作用 第一节 根的生长 1、根尖的结构和功能

- 2 -

冀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20xx年6月版

根冠具有保护功能,分生区具有分裂增生能力, 伸长区具有伸长能力,成熟区具有吸收能力。

分生区细胞数量的增加和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使根不地向地下生长延伸。

冀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20xx年6月版

2、 根的生长原因

根的生长=分生区细胞分裂使细胞数量增加+伸长区细胞由小变大使体积增大. 根尖中长得最快的结构是:伸长区。

3、 细胞生长的方向性: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 第二节 根对水分的吸收

1、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冀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20xx年6月版

细胞液浓度>周围水溶液的浓度 细胞吸水

细胞液浓度<周围水溶液的浓度 细胞失水 (烧苗) 2、 根毛吸水原理

(1)、根毛吸水的条件:根毛细胞液的浓度 >土壤溶液的浓度

(2)、根毛适于吸收水分的结构特点:细胞壁薄,细胞质少,液泡大。

3、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水分)土壤溶液→ 根毛细胞 → 根内层细胞(及各层细胞间隙) → 导管→茎和其他器官

4、合理灌溉:不同植物需水量不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生长期需水量不同。 5、所有的节水灌溉方式都主要是向根浇水,因为根是吸水的主要器官。

6

冀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20xx年6月版

、盐碱地土壤溶液浓度比较大,不利于植物吸水,一般植物生长会受到影响,生长不好。 第三节、无机盐与植物的生长

1、 农家肥与化肥肥料的优缺点比较:肥料一般分农家肥和化肥两种.农家肥来源广,成本低 ,肥效长能

改良土壤,但肥效较慢,适宜做基肥;化学肥料的肥效高,见效快,但养分单一,长期使用不仅污染环境,土壤也易板结,因此适宜做追肥. 合理施肥:化肥和农家肥配合使用 2、无机盐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主要有氮、磷、钾;微量元素主要有硫、镁、钙、锌、硼、铁、锰等。 3、 氮、磷、钾的作用及缺乏症状 一句话总结:氮长叶子、磷肥促进开花结果、钾肥长茎。

4、缺锌引起小叶病: 缺硼造成只开花不结果 5、无土栽培

(1).概念: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土壤或用其他物质(如砂石)代替土壤,根据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来培养植物。

(2).优点 :人口增多使可耕种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因此,非土壤栽培植物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通常,无土栽培法生产的水果和蔬菜还会含有更多的营养成份;用营养液栽培法种植植物更便宜,更利于保护环境。无土栽培法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不需要艰辛的体力。 第三章 叶的光合作用

- 3 -

第一节光合作用的产物

1、 探究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过程参照书P32-33)

实验步骤:1、暗处理处理一昼夜:(耗尽叶片中的淀粉);

2、叶片遮光并在光下照射几个小时:(设计对照实验)

3、在酒精中隔水加热:酒精溶解叶绿素。(大烧杯内是清水,小烧杯内是酒精)

4、清水漂洗后滴加碘液:(检验是否产生淀粉)

5、清水漂洗,观察变化(见光部分淀粉遇碘变蓝)

实验结论: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产生淀粉 2、光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2.光合作用的意义:食物来源、能量来源、氧气来源

(1)、 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主要产生淀粉,并可进一步合成其他有机物。(2)、动植物和人的呼吸及燃烧消耗的氧气,都是光合作用产生的。(3)、 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为动植物和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增加光合作用的效率:

地膜覆盖、塑料大棚——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合理密植、立体种植——增加光合作用的有效面积 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

第二节光合作用的原料

1、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原理------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

步骤:1、甲水槽内加入氢氧化钠乙水槽内加入清水

其余步骤参照《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现象:甲:不变蓝 乙:变蓝

结论: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 同位素标记法可以验证光合作用的氧气来自于水。水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 适量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

(1)施加有机肥或适当施用碳酸氢铵肥料。

(2)控制好农作物的种植密度,通风良好,可以

有效提高农田中地二氧化碳的含量。

(3)在大棚或温室中种植作物,可直接喷施贮存

在钢瓶中的二氧化碳。

第三节光合作用的场所

1、 临时装片的制作(参照P40-41)

2、 叶片的结构

叶片的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叶脉。

1、表皮

(1)上下表皮细胞排列紧密, 无色透明,外有角

质层。

(2)表皮上面分布着一些由保卫细胞构成的气

孔。

气孔:气体进出的门户,水分散失的通道。

2、叶肉(营养组织)

(1)由许多叶肉细胞组成,内含叶绿体。

冀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20xx年6月版

冀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20xx年6月版

- 4 -

栅栏组织(上)圆柱形整齐多叶绿体 海绵组织(下)不规则疏松少叶绿体

3、叶脉内有输导组织: 导管——送来水和无机盐 筛管——运走有机物

4、光合作用定义、公式及转化:

(1)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公式如下:

冀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20xx年6月版

(2):转化:一、物质转化:把简单的有机物(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二、能量转化: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5、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1、合理密植 2、立体农业初级形式:复种、间作、套种

第四章 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第一节:呼吸作用

1、 呼吸作用的实验参照课本P47-48(P47实验:新鲜树叶消耗氧气,蜡烛熄灭;P48实验:种子萌

发瓶中的温度计度数升高,种子萌发散发热能。

2、 呼吸作用定义、场所、公式及意义。

定义:植物体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场所:线粒体

公式: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 二氧化碳+水+能量 ( → 上方填写 线粒体)

意义:植物体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大部分用于植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动力,小部分能量转变成热散放出来。

冀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20xx年6月版

5、 光合作用的应用

①、呼吸作用的强弱主要受温度、水分、氧气及二氧化碳的浓度等条件的影响。

②、促进呼吸作用的方法: 中耕松土、及时排涝。

③抑制呼吸作用的方法: 低温贮藏、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含量、提高二氧化碳的含量。

④新疆的哈蜜瓜比别处的甜,吐鲁番的葡萄比湖南的甜,都是因为那里昼夜温差大,白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多,晚上因温度低,通过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少的原因。

⑤贮存粮食时,要想法抑制呼吸作用。如及时晒干、充分加氮气或二氧化碳等。

⑥作物生长时要促进呼吸作用,如及时松土、淹水后要及时排涝、用底有小孔的瓦盆,而不用瓷盆栽花等。

第二节蒸腾作用:

1. 定义:水分以气体形式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这过程叫蒸腾作用.

2、场所:主要在叶片下表皮进行,少量在叶柄及幼嫩的茎进行.

3、蒸腾作用可由气孔的开合调节:

- 5 -

气孔是由两个半月形保卫细胞(内含叶绿体)组成的,保卫细胞的内外细胞壁厚度不同,靠近气孔一侧的壁较厚,靠近表皮细胞一侧的壁较薄。当叶内水分多时,保卫细胞吸水膨胀,较薄的外壁比内壁扩张的多,气孔便张开,叶内的水分便散发出来。当保卫细胞失水缩小时,细胞壁恢复原状,气孔关闭。

4、树木为什么到了冬天会落叶 ?

在北方,天寒地冻,根吸收水分很难,而树叶的蒸腾作用却照常进行.树木为了保护自己而采取的一种措施.脱落叶子,保持体内的水分平衡.

5、刚移栽的植物为什么会出现萎蔫现象?

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多于根吸收来的水分,造成体内处于失水状态.

如何防止? 1.剪去多余的枝叶.2.在阴天,傍晚时移栽.3.注意遮阳.4.移栽时,保护根部结构.

6、蒸腾作用的意义

1.可以降低植物体的表面温度. 2.促进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3.促进植物体对无机盐的运输 4.可以调节气候,增加降雨量.

第五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①.绿色植物能为所有(人类、动物)生物提供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提供了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 ②.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产生有机物和氧气;维持了生物圈的生态平衡; 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的相对平衡. ④.绿色植物通过 蒸腾作用 作用参与并促进了水循环。

总结:绿色植物的作用:为人类和动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维持碳氧平衡;促进水循环。此外还有:涵养水分、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美化环境、挡风吸尘、消毒杀菌、消除噪音等。

第四单元动物的生活

第一章动物的运动

第一节运动的基础

1、 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组成:骨、骨连结和骨骼肌。 功能:支持、保护和运动。

骨:杠杆作用; 骨连接:支点; 骨骼肌:提供动力。

2、 长骨的结构:骨膜、骨质、骨髓。

冀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20xx年6月版

(2).长骨的生长、再生

长粗和再生:靠_骨膜 内层_成骨__细胞的分裂。 (2)长长:靠__骺端软骨层 细胞的分裂。

(3). 骨含有比例适当的无机物和有机物,使骨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弹性,硬而不脆。

坚而不重、硬而不脆的性质使骨适于动物身体的支撑和运动。

3、 骨连接的种类:

冀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20xx年6月版

冀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20xx年6月版

- 6 -

(1)无活动性的骨连结,如_颅骨____的连结。

(2)有一定活动性的骨连结,如__椎骨____之间的连结。

(3)关节:_能够活动___的骨连结,如__肩关节___、膝关节等。

4、关节的结构:

(1)、基本的结构:

(2)、关节周围或关节腔内有_

韧带_,增强了关节的__灵活性和

牢固性__。

(3)、关节的灵活性和牢固性有

关的结构分别有:

提示:(1)灵活性:关节软骨、关节腔内的滑液和关节囊、韧带。

(2)牢固性:关节头和关节窝的结合,关节囊和韧带。

5、骨骼肌的组成:肌腱(两端)和肌腹(中间)。

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骨骼肌两端是白色的肌腱,中间是肌腹.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骨和关节本身没有运动能力,必须依靠骨骼肌的牵引来运动.

6、 骨折的救护方法:见课本P68.(亲自做)。

第二节运动的完成

1、骨和骨骼的区别:

(1).上肢骨就是骨骼,因为它是有尺骨,桡骨等许多块 的骨组成的整体;成年人骨骼是由206块骨通过不同的方式连结成的。

(2).单独的一块则是骨,如肱骨、肋骨等。

2、哺乳动物运动的完成:骨骼和骨骼肌协调配合完成。 骨骼由骨和骨连接组成。

3、曲肘时:肱二头肌收缩 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 肱二头肌舒张

两臂自然下垂时, 肱二头肌( 舒张 ),肱三头肌( 舒张 )。

直臂垂直提一桶水时, 肱二头肌( 收缩 ),肱三头肌( 收缩 )。

4、某人右上肢瘫痪(肌肉不能收缩) ,是由于(控制右上肢的神经受损 )

5、运动产生的过程:神经刺激→骨骼肌(收缩)→骨(绕关节运动)

6、运动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的配合。

神经系统:控制运动,提供运动的指令。 消化系统:提供肌肉收缩所需的能量。 呼吸系统:提供能量利用和转化时需要的氧。 循环系统:运输氧和养料,排除废物。

第二章动物的行为

第一节动物行为的特点

1、动物的行为就是指动物的动作或活动。

它包括内容十分广泛,如爬行、奔跑、游泳、飞翔,以及动物的取食、繁殖、攻击和防御等动作。 甚至动物竖耳静听、发出声音、改变体色、静止不动、注目凝视等都是动物行为的一部分。

2、动物行为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它不仅是一个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并且还包括身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第二个特点:它是由于适应环境而产生,对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个特点:动物行为是 动物体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和激素调节产生的,

所以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

3、人类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是:在于认识动物活动的规律,利用对人有益的动物,控制有害的动物,使人和动物在生物圈中和谐发展。

第二节 物活动的类型

冀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20xx年6月版

- 7 -

1、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有时是这两种方法的结合。

2、动物的行为类型主要有:觅食行为、贮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 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或巢穴而相互攻击。 防御行为:就是动物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 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后代有关的行为。

越是高等的动物繁殖行为越复杂,主要包括雌雄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空间、求偶、交配、

孵卵、哺育等。

节律行为:动物随着地球、日、月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了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

节律行为的类型:昼夜节律、季节节律、潮汐节律。

社群行为: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维持群体共同生存的一系列的行为。有简单的社会分工。 3、动物复杂多样的行为,使动物能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了动物存活和繁殖的机会。 第三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定义:

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身体里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 而获得的行为。

冀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20xx年6月版

第一章 细菌和病毒 第一节 细菌

1、 细菌的形态:①个体微小(一般以微米为单位);②都是单细胞生物;③有球形、杆形、螺旋形三种

基本形态。 2、 细菌的结构:

⑴ 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荚膜、鞭毛等结构。

⑵ 它和动植物的细胞都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它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拟核。此外,细菌有细胞壁(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有荚膜(保护和营养),有些细菌生有鞭毛(“运动器官”),却没有叶绿体。 ⑶、芽孢是细菌细胞内形成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

3、 细菌的营养方式:

⑴、绝大多数细菌不含叶绿素,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属于异养生物。少数自养如:蓝细菌。 细菌异养方式:①:腐生:指细菌依靠分解动物尸体、粪便和植物的枯枝落叶等获得有机物。 ②:寄生:指细菌依靠从活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内吸取有机养料。 4、 细菌的呼吸方式:

冀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20xx年6月版

- 8 -

①:好氧细菌(需氧型)。如:枯草杆菌等 ②:厌氧细菌。如:乳酸菌、甲烷菌等 5、 细菌的繁殖方式——分裂繁殖

细菌在适宜条件下20~30分钟分裂一次;繁殖速度十分惊人。 计算公式:2n为几代。 6、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⑴:有利:根瘤菌-固氮;甲烷细菌-制沼气;苏云杆菌、杀螟杆菌-杀多种农林害;醋酸杆菌-制醋;棒状杆菌-制味精;乳酸菌-制酸奶、泡菜、青贮饲料;大肠杆菌-合成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 ⑵:有害:病原菌-使人体患病;结核杆菌-结核病;软腐病菌-使白菜、番茄等腐烂; 7、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细胞的对比

冀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20xx年6月版

n-1

第二节病毒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活细胞(寄主细胞)内进行复制从而繁殖新个体。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4、病毒和人类的关系

⑴.病毒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使人畜得病,农产品减产等。

⑵病毒能造福人类。通过疫苗可以防治某些疾病,通过基因工程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 第二章真菌

1、 真菌的种类:

(1)酵母菌(单细胞真菌)

(2)霉菌:青霉、曲霉(多细胞真菌)

(3)大型真菌:木耳、牛肝菌、香菇、灵芝(多细胞真菌)

2、真菌的结构:菌体由许多细胞连接形成的菌丝构成;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叶绿体)、细胞核;另外还有单细胞的真菌,如酵母菌;均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3、真菌的生殖:用孢子繁殖后代 4、酵母菌(单细胞真菌)

⑴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无叶绿体 ⑵营养方式:异养(腐生)

二氧化碳+水+能量(多)

无氧呼吸:葡萄糖酒精(多)+二氧化碳+能量(少) ⑷生殖方式:出芽生殖,特殊情况进行孢子生殖 5、霉菌(青霉、曲霉)(多细胞真菌) ⑴形态:(多细胞)

冀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20xx年6月版

- 9 -

⑵结构:青霉:直立菌丝、营养菌丝顶端孢子囊:扫帚状,青绿色

曲霉:直立菌丝、营养菌丝顶端孢子囊:放射状,黑褐色 ⑶生殖:孢子生殖

⑷营养方式:异养(腐生)

6、蘑菇(多细胞真菌) ⑴结构:菌盖和菌柄又称子实体,菌褶,菌丝;制作孢子印时,放射状孢子印是由菌褶上散落下来的孢子组成的。 ⑵营养方式:异养(腐生)从腐烂的植物体获得营养。 ⑶生殖:孢子生殖 ⑷生活环境:生活在温度适宜、水分充足且富含有机物的地方

7、 真菌的主要特征:

①细胞内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②能够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个体—繁殖方式为孢子生殖;

③体内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为异养。

8、 毒蘑菇的辨别方法:

有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不生虫蛆,菌伞顶部有黏液或瘤状突起,菌柄上有菌环,受伤后变色,有腥、辣、苦、臭等特殊的气味。但也有例外,如百毒伞、裂菌毛锈伞的颜色不鲜艳,花褶伞、红笔鬼并无菌环,却都属于毒蘑菇。识别毒蘑菇没有统一、简易、确切的鉴别方法。采到的不能识别的蘑菇,不要随便食用。

第三章 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第一节 发酵食品的制作

1、食品制作。即发酵原理的应用,发酵就是有机物在一定温度下被酵母或其他菌类分解成某些产物的过程。 酿酒、制作馒头和面包——酵母菌 酸奶、泡菜——乳酸菌 制醋——醋酸菌 制酱——霉菌

2、制作酸奶等发酵食品的一般过程包括:灭菌、接种、密封、发酵等步骤。

第二节 食品的保存技术

腐败原因-------细菌和真菌分解食品中的有机物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所导致;

保存原理-------将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其生长繁殖;

保存方法-------低温保存、高温灭菌保存(如巴氏消毒)、缺氧保存等 、巴斯德“消毒法、罐藏法、脱

水法、腌制法、真空包装法、晒制烟熏法渗透法、冷藏冷冻法

第四章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即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故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重要作用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这类微生物多营寄生生活,从活的动植物体上吸收营养物质。如链球菌引起扁桃体炎,真菌引起癣、小麦叶锈病(注意:脚气和细菌、真菌没关系(是缺维生素B导致的)

(3)与动植物共生。

2、共生指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不能分开的现象,简言之,互利共生。

(1)如真菌与藻类共生形成地衣

(2)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3)与动物:兔、牛、羊内有些细菌帮助分解纤维素

与人:人的肠道中有一些细菌能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对身体有益

3、疾病防治。主要指抗生素治病与转基因技术生产药品。抗生素是真菌(另外还有放线菌)产生的可杀死某些致病菌的物质。胰岛素是对大肠杆菌转基因形成治糖尿病的药物。

4、环境保护。无氧时一些杆菌、甲烷菌可将引发污染的有机物发酵分解,产生甲烷等,而有氧时另外一些细菌(如黄杆菌)可将这些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样都使污水得到净化。

夜寒星空

2013.12.09

- 10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