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发展规划

汝阳县内埠乡初级实验中学 (2007-2009学年)

课改领先,特色见长,打造品牌

内埠乡实验实验中学三年发展规划(2007-2009学年)

第一部分 学校发展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我校创建于19xx年8月,学校占地80亩,校舍建筑面积近3917平方米,拥有专用教室14个,其中实验室4个,计算机房2个,语音室1个,图书室1个,阅览室1个,电子阅览室1个,音乐室1个,美术室1个,多媒体教室2个。

学校现有教学班12个,在校学生576人。教职员工41人,学历均已达标。中青年教师占80%,中高级职称教师占45%。

二、发展优势

㈠坚持“课改领先”不动摇,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

经过8年滚动式课程教材改革的实践,在德育、教学、科研、师资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学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教育制度的实践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㈡坚持“队伍建设”不动摇,提升了师资整体水平

多年来,学校一方面通过课改实践锻炼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通过有计划的培训和调整,提升和优化教师队伍,使学校基本形成了一支在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上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为学校进一步培养骨干教师乃至“名师”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

㈢坚持“德育核心”不动摇,形成了德育管理体系

学校重视德育工作,健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学校——年级——班级的分级管理机制,同时将德育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年级,使年级组的德育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形成了较为科学、系统的德育工作管理体系。

㈣坚持“教学中心”不动摇,保证了教学质量提高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形成了较规范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制度。注重抓好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测验分析、学生辅导等教学工作的各环节,积极探索学习型教研组建设,力图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

㈤坚持“科研先导”不动摇,推动了学校整体发展

学校逐步健全了科研工作制度,坚持把科研的源头落实在班级、课堂;坚持把科研的重点落实在年级组、教研组,促进了我校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也推动了二期课改的不断发展。

另外,学校重视体卫艺科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初步形成特色。我校乒乓球队是上海市二线高水平运动队,历年来取得了多项全国比赛奖项,合唱队被评为区特色艺术团队,多次在市区学生各类艺术比赛中获奖。

三、主要挑战

1、如何克服农村中学在生源状况、办学经费、课程设置等方面产生的各种不适应的情况和问题;如何在继承特色、发扬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走特色办学,创建品牌之路,都有待学校进一步加强研究与探索。

2、如何根据国家法规、政策和现代学校制度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建立一整套有利于学校不断发展的管理制度,形成学校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增强 - 1 -

学校综合竞争力,提高学校声誉等方面还须加强探索。

3、如何根据教育教学发展和二期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积极探索初中学校教师队伍整体发展规律和个体发展规律,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师提高发展的学校文化,进一步完善促进教师提高发展的激励机制仍需加强探索。

第二部分 学校发展目标定位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继续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科研为先导、以深化课改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以学校人才高地建设为突破口的办学思路,坚定不移地推动学校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品牌发展”之路。

二、办学目标

经过三年努力,将内埠实验中学逐步办成一所“管理精良、队伍精干、环境精致,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享有良好声誉的初级中学”。

管理精良——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化、民主化、个性化的管理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懂管理、善管理,团结协作、务实高效的管理团队。

队伍精干——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敬业合作、身心健康、一专多能,具有较强的学习、反思与研究能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环境精致——打造体现学校人文精神与文化的环境氛围,让学校成为师生的花园、家园、乐园。

声誉良好——让内埠实验中学成为一所能够提供优质教育,社会认可、家长满意、受人欢迎的初级中学。

三、培养目标

内埠实验中学培养目标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努力培养“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基础扎实、自主发展”的中学生。

品行端正——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修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身心健康——培养学生成为乐观向上、心理健康、体魄强健的中学生。

基础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为学生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自主发展——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发展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充分条件和教育机会,奠定其一生得以成功发展的基础。

第三部分 学校综合发展计划

一、学校管理:探索现代学校制度,构建高效管理机制

㈠发展目标

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进一步形成科学化、民主化、个性化的管理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懂管理、善管理,团结协作、务实高效的管理团队。

㈡实施措施

1、以“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和“管理即服务”为宗旨,坚持科学管理和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坚持“法治”和“德治”的有机结合,形成层次清晰、政令通畅、团结协作的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能。

2、建立建全“人本化”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在恢复公办建制过程中,根据学校发展实际,修改、修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更趋于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制度实施逐渐形成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行为准则与内心体认。

- 2 -

3、加强对现有的学校管理机制的研究,根据学校发展状况,将德育工作管理和教学工作管理的着力点落实到各年级组、教研组,不断解决年级组管理和教研组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管理重叠和职责划分等问题;同时进一步发挥德育处和教学处的管理、指导、服务、评估等功能。

4、实行校务公开制度,落实民主管理程序,提高民主管理质量,形成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运行机制。

5、加强党建工作的凝聚力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和谐校园、文明组室建设工作,将创建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和推进三年规划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教职工群体。

6、造就一支注重学习、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自觉依法治校、富于开拓创新、善于科学管理的领导班子,完善各级干部的考核聘任制度。加强对后备干部和青年干部的培养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充实中层干部队伍,形成结构合理,能力较强的干部队伍。 ㈢达成标志

1、编撰了较为完善的符合现代学校管理思想的学校管理制度文本,各项工作做到有准则、有负责、有程序、有监督。

2、形成科学的管理网络,决策符合民主程序,实施讲求实效,反馈渠道畅通、迅速。

3、初步形成懂管理、善管理、团结协作、务实高效的学校管理团队,群众认可度达到80%以上。

4、形成务实有效,公开透明,教职工参与度高的学校管理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二、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师资整体素养

㈠发展目标

切实抓好师德建设,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进一步夯实教师队伍整体素养,力争更好地发展壮大学校骨干教师队伍。

㈡实施措施

1、组织教师学习《教师师德规范要求》、《中小学教师守则及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教职工的行为规范;定期组织师德学习、主题征文以及师德专题大讨论,积极营造讲合作、讲奉献、树正气的文化氛围,弘扬高尚的师德风范。

2、紧紧依托学校班主任岗位、骨干教师及新教师综合能力培训的载体,探究和完善教师整体队伍的管理机制,切实提升教师能胜任各自岗位的综合能力,推动学校德教工作的有效整合。

3、不断充实和完善学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及高级教师队伍发展三年计划;分学科、分层次完善导师带教制度;以校本研修为主要载体,有计划地培养学科带头人;强化教师自身发展的意识,促进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品位、教学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4、定期通报学校中、高级教师结构比例;深入各年级了解教师对晋升高一级职称存在的困难;创设有利条件,及时加以培训、指导,为教师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做好服务、引领工作,从而让有希望符合申报高一级职称条件的教师能有目标、有计划地做好积极准备,以确保学校师资队伍设置的实际情况,促进教师队伍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整体优化。

5、不断拓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渠道,为教师专业成长搭设更多的发展平台。 ㈢达成标志

1、县级德育科研领域均有教师集体或个人研究课题及发表、得奖优秀论文;班主任队伍中能够推出乡、县级领军骨干。

2、如期完成学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力争三年中各主要学科均有区学科带头人。 - 3 -

3、学校教师队伍的中高级职称结构配置达到规定指标(高级职称达10%以上;中级职称达70%以上)。

4、三年中力争有60%的中青年教师均有市、县级学术交流会上发表的文章。

三、德育工作:加大德育改革力度,创新德育工作机制

㈠发展目标

结合“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实践,进一步探索年级组综合管理模式,初步构建社会各界主动参与的教育评估机制;深入贯彻“两纲”教育,逐步开发以“两纲”教育为内容的德育课程,进一步充实、完善自主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㈡实施措施

1、根据学校行政管理改革模式,着手修订年级组长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使思想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重心真正下移,使教学、德育工作在年级组得到充分整合。

2、加强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培养一批全区有影响的德育、班主任工作人才。

3、充分挖掘各学科、教材的思想内容,注重两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最大程度地发挥各学科中蕴涵的德育资源优势,切实贯彻“两纲”教育。

4、德育工作与体艺科及学科教学的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定期举行“体育运动会”、“艺术展”,使“两纲”教育活动主题化、系列化、课程化;总结若干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活动,开展德育项目课程化建设,逐步形成校本课程和德育校本教材,努力构建一个有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德育课程体系。

5、通过不断完善分层德育目标,以文明班建设为抓手,以日常行为和学习规范的养成教育为重点内容,发挥团队组织的功能,不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6、通过学校、年级、班级的三级自主管理委员会的建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年级、班级的管理和各项活动,从而让每个学生争做学校的主人、年级的主人、班级的主人、自己的主人。

7、建立以社区相关人员、家长为主的学校教育督导委员会,创设机会,让家长社区人员主动参与学校工作评估,积极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㈢达成标志

1、逐步构建了德教一体的德育管理模式,以年级组为重点的学校德育工作运行机制运转有效。

2、逐步培养了一批全区有影响的德育、班主任工作人才。

3、逐步构建以“两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德育课程体系,并形成多种德育校本教材。

4、“两纲”教育活动逐步实现了主题化、系列化、课程化,并总结了若干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活动。

5、形成较为完善的分层德育目标,保持“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称号。

6、建立健全自主管理委员会制度,形成以自主发展为核心价值的教育体系。

7、建立学校教育督导委员会,以社区参与为重要手段的长效评估机制基本形成。

四、教学工作:稳步深化二期课改,推进教学优质发展

㈠发展目标

积极探索学科育人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落实“两纲”教育,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指导性,在原有三类课程和部分学科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内埠实验中学特色的课程管理体系和“学科教学基本标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形成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精彩纷呈的喜人局面。

㈡实施措施

- 4 -

1、加强常规管理,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⑴根据二期课改精神,进一步修订完善《内埠实验中学教学工作管理条例》、《内埠实验中学质量管理若干规定》、《教学工作规范化细则》等,借“学校教育督导委员会”这一社会评估机制,参与学校教学工作的督导。

⑵进一步加强年级组长与教研组长独立管理组内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识与能力,逐步建立并不断优化年级组、教研组管理工作规范与流程,严格做到“教学要求规范”、“教学监控规范”、“学习行为规范”和“各级目标落实”、“多元化反馈落实”、“教学管理点面落实”。 ⑶每学期教导处指导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明确本组队伍及教学常规建设的优势与不足所在,确立本组教学常规工作各环节的发展重点,并制定相应措施。

⑷遴选部分优势学科,开展“学科教学规范化建设”的改革试点工作,编制相关的“学科教学基本标准”,达到既总结部分学科的发展经验,又为学科管理及至教师的专业成长指出明确的方向。

2、完善课程体系,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⑴针对我校学生横向差别巨大的实际,在基础型课程中发展 “分层教育”课程,对一部分学有余力和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使课程“尊重差异、因人施教、发展个性、各有所得”。

⑵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稳步探索、推进拓展课与探究课的开展,开设各学科专题拓展课、各年级专题综合研究课,对其中的成熟部分即发展为专门的校本课程。

⑶整合学科教学与艺术、体育与科技教育各方面的特色优势教育资源,建设形成培养学生全面素质,“重基础、广拓展、多活动”的校本课程体系。

⑷充分挖掘学科与教材中与“两纲”相关联的内容,开发系列校本课程。

3、聚焦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形态

⑴组织全体教师继续认真学习“两纲”,围绕“‘两纲’如何与学科教学、课堂教学结合”等主题展开研讨。

⑵以“内埠实验发展论坛”为平台,组织教师学习、领悟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课标”的学习、专著的阅读、研讨会的召开、教学反思的撰写等方式,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⑶继续完善四种机制,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一是特色教育研讨制:各教研组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著名教师及成功的教学案例进行深入研讨,特别是针对本组教师成功的有特色的展示课进行专题探讨;二是随堂听课研讨制:各教研组开展经常性的随堂听课、交流与研讨,“打开课堂大门、走进家常课堂”,各级领导带头走进和敞开随堂课教室大门,每学期每一位老师都做到了至少相互听一节以上的家常课。做到有开课必研讨,在教研组内形成团结合作、坦诚研讨的良好氛围,使教研组活动继续保持研讨化、合作化、专题化的良好势头;三是教学反思交流制:教师每月选一篇“教学后记”在教研组内交流,学校定期展示宣传,并将一部分优秀的教学后记汇编成册;四是教学专家引领制:聘请教研员、专家来校听课、评课,进行课堂教学调研;由资深的本校老教师担任青年教师说课和评优课的评委,进行点评。

⑷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与自身优势,通过“校本研修”的方式,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并形成适应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对于发展基础良好、优势明显的学科,给予大力培养与扶持,使其尽快成为在全区乃至全市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学科。 ⑸以“教学环节特色研讨制”优化基础性课程教学各个环节,探索教学新模式,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转变。

㈢达成标志

1、教学管理流程规范有序,各项教学工作职责明确,落实有效。

- 5 -

2、“学科教学规范化建设”的改革试点工作初显成效,编制形成了有一定质量的 “学

科教学基本标准”,学校有2-3门优势学科稳定居于县领先地位。

3、形成具有内埠实验特色的课程体系。

4、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基本符合二期课改的要求。

5、形成了具有不同学科特点、适应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6、形成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校本研修机制。

五、教育科研工作:发挥科研先导作用,促进学校整体改革

㈠发展目标

树立“科研兴校,科研促教”的思想,在保持教育科研良好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

坚持教育科研与教学工作的整合,使教育科研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改革中发

挥应有的作用。

㈡主要措施

1、健全科研机制,加强课题研究的规范性

⑴制定学校教育科研三年规划,完善教育科研工作制度,形成学校领导——科研室——

教研组和教师的三级教育科研体系。

⑵严格课题申请、立项、评审、中期检查、课题总结、成果推广等过程的管理。根据学

校的发展需要编制课题指南,注重课题实施过程的管理,及时做好课题的中期检查与结题工

作,并做好课题的交流与推广应用。

⑶加强学校教科研情报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编撰学校科研成果专集;积极开展科研

成果的研讨、交流与推广,以发挥教育科研成果的实际效用。

⑷通过讲座、研讨、论坛等形式开展科研培训,聘请有关专家来学校具体指导课题研究,

抓好科研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科研骨干队伍,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提升科研水平。

2、立足学校实践,提高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⑴加强学校管理、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根据学校新三年的发展规划和面

临的实际问题确立学校研究的重点项目,鼓励教师开展以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为主的多层

次、全方位的课题、案例研究。

⑵借助“校本研修”的平台,强化“教研组即课题组”的理念,在坚持教研组“规范化

建设六个‘一’”和“学习型建设六个‘一’”的基础上,鼓励教研组及全体教师“在实践中

提问题,在解题中成课题,在研究中出论题”,不断增强科研意识;鼓励教研组及教师将科

研的源头和过程落实在课堂上、教学中,着力在聚焦课堂、双语教学、信息整合等重点领域

开展研究,突破难点和重点,取得经验,加以推广,形成一条内埠实验科研特色的校本之路。

3、注重经验总结,增强科技成果的作用性

⑴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和总结工作,使课题研究取得一定效果。

⑵积极推广研究成果,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深入发展。

㈢达成标志

1、学校教科研工作网络畅通,信息灵敏、制度保证。

2、确立学校重点课题,依据学校实际形成子课题系列。

3、形成一支科研骨干队伍,教师的科研能力显著提高,教师论文和科研成果在市区获

奖层面不断提高。

4、争取每年有1—2个市级和区级课题立项并投入研究。每个教研组都有区级以上专题

性的研究课题。

5、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资料齐全,汇编学校科研论文集、案例集。

- 6 -

六、体、卫、艺、工作:全面推进特色项目,充分落实素质教育

㈠发展目标

1、体育工作:保障学生锻炼的时间,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教会学生强身健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体育特色项目的水平。

2、卫生工作:切实贯彻学生“健康第一”的精神,做好学生健康、安全知识的宣传,确保学生学会了解健康、安全方面的知识;各项卫生制度、应急预案齐全,避免各类伤害事故的发生。

3、艺术教育工作: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发展学生艺术特色,提升学校艺术特色,营造内埠实验学校特色的校园艺术文化,推动艺术特色的发展。

4、科技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技能力,形成科技教育特色。 ㈡实施措施

1、体育工作:贯彻市教委精神,健全体育工作网络和制度,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有计划开展体育类的拓展型课程活动。立足本校,借助外力,科学训练,不断提高作为市二线运动队的学校传统项目的运动水平。

2、卫生工作:健全学校卫生工作、应急预案等有关学生健康管理制度,坚持把学生健康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始终贯彻学生“健康第一”的精神;通过广播、班会、卫生知识简报等多种形式做好健康、安全知识的宣传;严格执行学校卫生工作制度,注重健康检测,重视食品卫生管理,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创建健康文明校园。

3、艺术教育工作:继续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高质量开展艺术类拓展型、研究型校本课程教学,保持并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

4、科技教育:整体规划学校科技教育工作,整合科技教育资源,发展重点项目,把科技教育融入进课堂,提升学生科技能力,培养一支科技骨干队伍。

㈢达成标志

1、体育工作:扩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面,确保每位学生每天1小时的锻炼时间,提高校乒乓球队竞技成绩。

2、卫生工作: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形成学生健康管理制度,完善学生常见病预防和突发事件处理措施,创建健康文明校园;学生对健康、安全方面的指示应知应会率能达到98%以上。

3、艺术教育工作:扩大学生文艺活动参与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形成以合唱队为主体的学校艺术特色团队并在市、区比赛中取得佳绩。

4、科技教育: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技辅导员队伍和学生科技骨干队伍,充分凸现科技特色项目,有1—2个科技项目达到全市领先水平,形成科技特色项目的校本课程,保持上海市绿色学校的称号,创建科技教育示范学校、ESD项目示范学校。

七、总务工作:强化服务为先意识,发挥后勤保障作用

㈠发展目标

规范后勤管理,增强服务意识,明确岗位责任制,提高业务能力,维护学校环境整洁,使校园成为美丽的花园、整洁的家园、温馨的乐园。

㈡实施措施

1、建立健全各项后勤工作制度,根据形势变化和需要调整后勤人员工作职责,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2、激励后勤工作人员自主学习业务知识,积极参加岗位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自身各方 - 7 -

面素养,提高自己的服务技能和工作水平。

3、执行财务制度,遵守财经纪律,严格规范管理,为校长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

4、根据教育教学的要求,逐年补充和更新设备和设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需要。

5、维护校园环境,保持环境优美,努力创建安全文明的校园。

㈢达成标志

1、人文、优美、安全、卫生的校园环境基本形成,做到净化、绿化、美化、规范化。

2、后勤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学习的管理制度、员工岗位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齐全,落实有效。

3、后勤工作到位率达到95%和全校师生满意率的评估机制。

4、现代教育设施运作机制健全有效,设备设施的完好率、使用率达到80%以上。

第四部分 重点发展项目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

一、项目目标

强化教师的学习意识、实践意识;倡导教师学习行为、研究行为,着力构建一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善于反思的教师团队,造就一批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二、项目策略

㈠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抓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㈡以校本研修为途径,在打造特色学科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㈢以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的构建为手段,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骨干教师群体,造就“名师”。

三、实施措施

㈠加强课程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引导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素养的过程。

1、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多元智能的开发与整合》,对基础型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式适当重组,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课程重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

2、以基础型课程为根本,鼓励教师深化教材内容,拓展学习时空,形成专题性的拓展课程。

3、结合学校科技教育的特色项目,鼓励教师开设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㈡完善研修机制,整体优化教师队伍

⑴每位教师制定三年专业发展规划或学年度专业发展阶段计划,提高教师的职业期待,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⑵继续加强学习型教研组建设,进一步完善“六个‘一’”的基础性研修制度,即精读一本书(专业理论或教育理论)、开好一节课、评好一堂课、出好一份试卷、研究一个专题(科研)、发表一篇文章(市级刊物)。

⑶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鼓励青年教师依托校园网,进行备课、交互式咨询;鼓励教师开设个人教育博客,及时反思个人专业成长经历,交流教学心得体会。

⑷继续举办“内埠实验教师发展讲坛”,使其为教师自我发展、教师之间学术交流与切磋提供广阔的平台。

⑸定期召开全校综合性学术年会,各教研组、备课组以课例、论文形式展示各自研修工 - 8 -

作开展情况,接受专家质询,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⑹充分发挥我校“二期课改实验基地”优势,整合市区学科专家资源,组建“内埠实验中学课程专家咨询团”,引领教师发展,指导课改工作。

⑺依托区内名师工作室的专业平台,努力成为工作室下属的学科基地,使教师尽快成长、成熟。

⑻参加区域校际联动课题组,并积极联系市区同质态学校,逐步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校际联动机制”,使教师在“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⑼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各专业组织的研究功能,激发其自主发展、自主活动的能力。 ㈢注重分层培养,打造骨干教师队伍

1、建立与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相配套的个人发展档案袋,实行跟踪式管理、过程性评价。

2、在学校原青年会的基础上,组建“内埠实验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学会”,完善领导组织和规章制度,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3、遴选出基础扎实、发展良好的学科,通过多种方式重点培养该学科的青年教师,鼓励并引导他们在完善和深化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开设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既为打造特色学科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搭设了发展的平台。

4、根据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按0-1年,1-3年,3-5年,5-10年,10年以上的教龄阶段,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通过举办各种类别的教学评优活动,对每一个阶段的教师分别给以“优秀”、“合格”、“不合格”的综合评价。每一阶段“优秀”或“合格”的教师将升入上一阶段“深造”;“不合格”的则留在原教龄阶段继续“培养”,学校视情况给予缩短聘用合同期、人事交流等处罚,从而建立起环环相扣的,符合教师成长规律的发展渠道。

四、达成标志

㈠学生、家长对师德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㈡形成较为充实、完善的“内埠实验中学校本研修制度”。

㈢各类专业引领机制形成,并且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㈣50%的青年教师开通个人的教育博客,成为我校实施校本研修的一大亮点。

㈤多数教师在市级专业杂志上发表过文章,50%的教师能著书立说。

㈥每一位青年教师都能结合专题开展课题研究。

㈦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形成“内埠实验中学教师阶段性培养方案”和“内埠实验中学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评价制度”等。

㈧骨干教师群体正逐步形成,有1-2名教师成为了学科带头人。

第五部分 学校发展的保障系统

一、加强宣传学习,明确各项任务

组织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充分了解和把握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内涵及目标要求;在全校教师中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动员,使教师充分理解发展规划的实施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三年规划的各项任务,提高实施三年发展规划的自觉性。

二、建立监督机制,确保落实到位

为了确保规划落实到位,学校从以下方面构建规划实施的管理监督机制:

㈠制订各部门的分项规划与操作计划。校内各部门必须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为依据,根据本部门实际,制订本部门的发展规划和学期工作计划,并明确责任人,拟定目标达成标志,以保证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分部门、分阶段落实到位。

㈡建立学校规划实施管理监督小组,负责审核各部门规划及目标的达成标志,建立学校规划 - 9 -

实施的评估制度,定期对学校及各部门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及时反馈工作进程,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

㈢建立规划实施的调控机制,根据对各部门实施规划的评估结果,实施奖励,同时根据教育形势变化与发展,及时调整和修订规划目标及要求,以确保学校规划顺利、有效的实施。

三、依靠多方支持,营造发展环境

㈠学校恢复公办建制后,会出现某些不适应的情况,因此,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政策、财政、管理等方面的关心与支持,对学校的发展影响十分重大。学校要争取在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指导和关心下,在改善办学条件,充实师资力量,争取在学校硬件、软件设施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有更大发展,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各个方面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与优质发展。

㈡学校将进一步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发挥社区的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源,同时,建立健全制度,认真听取社区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督导委员会的作用,使学校各项工作能够得到家长的认可与支持,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保障学校三年规划顺利进行。

- 10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