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实践心得

温州市小学语文新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备课会交流材料

求真,求实:为个性化表达奠基

——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实践心得

■ 平阳县鳌江小学 纪相钊

第一部分 几点思考

四年级下学期(以下简称“四下”),是第二学段到第三学段的过渡阶段。那么,学生的习作水平如何在前一学期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怎样才能向“第三学段”所提出的“感情真实,内容具体”这一要求逐步靠近?怎样促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如何“提倡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

这些问题的核心因素是“写真实,写具体”,长远目标则是应该促使学生习作形成“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

第二部分 四(下)八次习作的内容

现将四(下)八次习作的内容分列于下:

1、写校园的景、事、物

2、写成长过程中的心里话

3、写大自然中的观察和发现

4、看图写想象(废墟中的孤儿,战火中的啼哭)

5、写热爱生命的人和事

6、写乡村生活及自己的感受

7、写敬佩的一个人

8、自由表达

可见,本学期“记实作文”(写景物、人和、事,写感受和体会等)占了绝对的比重。 本文就讨论八次习作中“记实作文”的教学。

第三部分 准确把握习作要求

写真实、写具体是小学阶段作文的基本要求。习作要“有真意”,写真事、抒真情,就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成人话,一言以蔽之,即追求真实。真实是作文的生命。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使人读后如隔岸观火。杨再隋教授曾有这样的论述:“记实作文的生命是真实。写记实作文一定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不管是记实作文,还是想象作文,都要注重自己的主观感受,都要注意写作的个性化。坚持做到这些,过去作文中抄袭、编造、假大空等问题就会自然消失。”这些论述,对四(下)作文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为了有效实施四(下)作文教学,我们需要学习相关学段的要求。

一、重温第二学段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作如下表述: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

在三年级下册和四年级上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义教课标版,下同)中均有理论层 1

面到操作层面的作文教学建议:

三年级下册关于写实的作文练习重在“再现生活的能力”——“主要是练习写学生实际生活中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在指导时要重视一点:一定要让学生如实表达,事实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不要写走样。”“这是重要的再现生活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对于写实的习作,强调如实表达,就是要写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反映真实的生活,不能造假,不能瞎编。这样,既能切实提高学生把握事物特点的能力和记实的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良好的文风。……教师进行作文前的指导,应重在激发兴趣和开拓思路,至于写什么,怎么写,则应该由学生自己决定。习作后的讲评主要应突出习作的展示交流和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教材中有几组的习作安排给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作后讲评时,要兼顾到供选择的几个方面。

二、放眼第三学段的要求

第三学段学段的作文教学总目标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而在五年级上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的作文教学建议竟与四(下)这个学期的提法有惊人的一致。且看:

“真实、具体是小学阶段作文的基本要求。在指导时,要鼓励学生如实表达,比如,写生活中的启示,可以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观察寻找,并思考这件事情(或几件事情)给自己什么样的启发。习作时,要鼓励学生写真话、写实话、写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和套话。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写具体。此外,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提倡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引导正确的文风。”

将四(下)的作文教学置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来考察,为实际操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匡正。

三、准确定位四(下)作文教学

毫无疑问,表达真实、具体在四(下)的作文教学中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因此,四下作文教学要注意两点:

1.启发引导,让学生乐写、爱写,对写充满兴趣。

2.感情真实、内容具体,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可以说,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是检验这一学段作文水平达成度的重要标尺。为了逐步实现个性化表达,四(下)的作文教学必须在“求真,求实”上夯实基础。

第四部分 我的四(下)教学实践

■ 四个关键词:体验 感受 生活化 个性化

■ 应努力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用眼走进生活,用脑感悟生活;用自由之笔,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

一、做足作文前的“热身运动”——实践“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注重体验

“说到作文的‘教’,有很多教师在‘认认真真地耽误孩子’”一位教授如是说。这主要是“命题——围绕题目指导”惹的祸,因为学生奉命而作,而少有体验或根本就没有体验,写作焉能有兴趣?焉能真实表达?

如果我们努力实践“生活本源”的理念,作文的真实性就不成什么问题了。在“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我们要在诱导写作情感、开拓思路、撬动写作的欲望等方面做必要的努力。

(一)作文前重在情感诱导和开拓思路

1、“曲线写作”

作文生成前的情感激发,是我们进行作文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情感诱导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如果情感诱导和开拓写作思路及语言文字的产生能同步进行,那么,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花费一定的力气在推动学生的情感波澜上。变着法儿“曲线写作”不失为“推波助澜”的好方法。

2

比如,写人的文章,不让学生直接去写,而是绕个弯儿去做——采访相关的人。可用方法是做“XXX访谈录”(先让学生来个背景介绍,根据自己已掌握的一些信息,同时产生一些疑问,再把问题整理出来,着手采访。他们三五成群合作进行访谈,有模有样,乐此不疲。)

特级教师武宏钧老师在《中美作文比较,共性作文反思》中有一段这样的论述:同样是写《我的父亲》为题的作文,中国教育是课堂交稿,逼得有的孩子们临时胡编乱造(有时是搜肠刮肚,硬着头皮在课堂上完成的);而美国是一周内交稿,让孩子们去采访父亲、母亲、祖父、乃至伯伯、叔叔、领导和同事,使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了父亲。一篇生动而深刻的调查报告或纪实文学出现了。可见,美国教师深谙作文法则和教学规则,这些法则和规律很好地体现在教学、作业设计和完成作业的要求诸方面。而让学生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应用文,既避免了说假话、空话,又有相当的难度??

崔峦老师在《关于改进作文教学的建议》一文中大力倡导这种做法,因为这样“获得第一手材料再动笔习作,写出的作文,内容更具体、更真实。”

其实,“曲线写作”受学生的欢迎,主要是形式比较新颖,学生又可以到生活中去体验一把,自然觉得有趣。方法一变,学生感情激起了波澜,思路开拓了,作文教学的实效性便得到保证。 单元备课举例:

第七组作文教学——写敬佩的一个人 备课摘要:

①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观察寻找自己所敬佩的一个人。

②重点指导学生进行采访,把原有的写作要求“隐藏”起来,学生乐而前往。确定了身边哪一个最值得敬佩之后,学生便分头行动了。

③有的学生采访爸爸的战友,有的采访爷爷,有的学生采访了超市的营业员(但遗憾的是有三位学生说没人可访——可能是胆小或偷懒或没辙,反正我也没细究——我就说“采访纪老师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条件)……当作文是一种生活中的真实需要时,学生的潜能就被开掘出来,主动地学习──想办法找书报来读,看人家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表述、如何写得具体一些,有的学生上网查阅各种各样的“访谈录”,有的则向我借阅《杨澜访谈录》…… 附一:本班学生的习作(作文印象:学生写的作文有血有肉,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习作的角度比较灵活,材料较为丰富,这可都是通过访谈帮的大忙。)

2、“注意身边的!”

肖复兴所说的这种情况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孩子拿过作文题目,心里首先想起的往往是老师或者作文参考上讲过的范文、例文,恰恰容易忽略自己身边的事例。”真是看驴找驴!

写什么?“注意身边的!”因为这样既保证有内容可写,又最大可能地保证了作文的真实。否则,学生一下子找不到材料,可能就会胡编乱造。

作文指导,一定要从内容入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打开思路,使人人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打开思路的最好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无拘无束地漫谈这次习作都可以写什么,或者小组进行“商量商量”,大家“讨论讨论”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特别想写的内容,都能写“现在进行时”,即身边的、最近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内容。这样,每次作文,都使学生感到想写的内容很多。

国外有一种指导作文的方法叫“讨论法”,也叫“集体作文”,值得借鉴。

具体做法是:在确定作文题目或范围后,学生分组讨论“要写哪些内容,按怎样的顺序、分几部分来写,每部分都写些什么,”然后每个人分头去写身边的、容易表达的内容。这样既分工又合作,有利于后进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后进生如果没内容可写,又不得不写,耳提面命,假话就产生了),局限是搞得不好作文会大同小异。

3

这样做,可让学生强化一个选材意识,即从身边找材料——“注意身边的!”

选材时,如果“注意身边的!”,就往往能找到他们最善于记叙、最容易表达的内容。这不失为一条捷径。所以,孩子写作文,不要以范文、例文的要求缚住孩子的手脚,而失去了孩子自身拥有的天然纯真的情趣。 附二:本班学生的习作(作文印象:指导学生写“现在进行时”,即身边的、最近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内容,学生能够从身边找材料,能够写善于记叙、容易表达的内容。)

(二)“把激情点燃”

在作文类别上,写景的作文是比较难教的。这个学期的第一次习作就是写校园的景、事、物。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任务驱动,“撬动写作的欲望”,即在诱导习作的情感上动脑筋。

风景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而这都源于作者的主观体验。因此,动笔之前,总应设法使学生先感动自己。比如写校园的人、事、景、物,可采用了如下的教学。 单元备课举例:

第一组:共享校园里的幸福与欢乐——写校园的景、事、物。 备课摘要:

备课重点:作文前的任务驱动——把激情点燃,让学生感动起来!

说明:

本次作文授课时间安排:课外观察(两天之内要全面观察校园一次),写前交流一节课(介绍的学校里最有特点、最吸引人的景物和最打动人的事情,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进行),写一节课,写后交流评议一节课。

①谈话启情,任务驱动,“撬动写作的欲望”。

②活动融情。

纪老师的建议:按照“魅力景点”和“动人故事”两个板块进行介绍。

活动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看

每一个同学都认真观察校园,选择你认为最有介绍价值的进行观察,可以观察校园的建筑布局、可以观察校园的某一处景物。观察的时候,可要注意抓住特点。一是选择出校园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景物,认真、仔细地观察清楚景物的座落、外观;二是了解、回忆学校师生或其他人与这处景物或建筑之间发生的事情,认真想一想: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样深的印象。

第二阶段:说( 以“新闻发布会”的活动形式进行)

自己观察的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怎样把这处景物或建筑介绍得细致、具体、特点突出?还要对“如何介绍”──包括按照什么顺序说,所要说的话语等进行精心准备。然后各学习小组活动,相互提出意见和建议,个人修改。

第三阶段:写

“魅力景点”和“动人故事”交流竞赛活动(每个人都写一写自己认为学校最值得介绍的景物和动人的小事)。

第四阶段:交流展评 附三:本班学生的习作片段(景物、事情各有侧重的三个片段)

二、有“规则”,亦“自由”——在“规则写作”和“自由写作”之间寻找平衡,追求“不拘形式”

余秋雨先生在《作文连着健康的生命》中有一段颇有见地的话:“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要表达生命,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技术手段;要沟通生命,又必须掌握能被别的生命理解的一些共通规则。语文老师讲授的,就是这些技术手段与共通规则,为了讲情楚又必须提供一些范例和范文,这都无可厚非。问题是,这些手段、规则和范文,都不能代替学生要表达的自我生命。”

这一段话透露了这样的信息:一是规则写作是必须的。为了书面交际的效果,必须掌握写作的基本技术手段和简单的共通规则。二是自由写作的地位无可替代。惟有大力倡导自由写作,儿 4

童的思想自由和个性话语才有保障。否则,作文仅仅是重复别人的意思,失去了习作者自我生命的活力与张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兼顾这两种写作状态,做到两者的和谐统一。用周一贯先生的话说,我们应该主张“在儿童精神基础上的自由写作与规则写作的有机结合。”

(一)教给学生一定规则

在学生动笔之前与学生漫谈,要有意识地提供一定的范式,或以“建议”的形式告诉学生“怎样做更好”,这样往往能立竿见影。 单元备课举例:

第二组作文教学:写自己的心里话 备课摘要:

本次习作应注意真实的“深度”。一是这次习作虽然容易写真实,但也容易浮于表面。因此,应注意真实的“深度”。比如如何说心里话,必须教给孩子一些写作规则。即如何与对方对话——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思考应成为本次练习的重点。二是强调“说什么”要有选择,即要真正发自内心的,是用自己的心感触过的,曾激起自己感情的波澜的人和事。即应触及自己的心灵,有自己的思考。

基于以上的思考,与学生“漫谈”时教师可以着重强调三点:

①真话:成长过程心里话、内心的真实想法就是真话。这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是用自己的心感触过的,曾激起自己感情的波澜的人和事(即必须有具体的事例)。

②真情:写作文的“说”不同于一般的告诉,它蕴含着自己丰富的情感,由衷的心声。字里行间要抒发出对事情、对人物的爱憎和好恶,表达出对事物的认识和思考。

③会说:在写作文前,还要有清晰的思路,把“对谁说”,“为什么说”,“说什么”,“怎样说”综合起来考虑,这样就能使文章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言之有理了。(板书: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二)强化积累,学习运用

朱作仁教授多次提到“作文教学要注意三个积累——生活的积累,感受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以这“三个积累”作为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我们应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积累语言材料。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素材,尤其是鲜活的语言现象。

二是“积蓄”情感。比如,研读了四(下)第五组的课文,学生的心里一定会一次次激荡起热爱生命的激情。这种情感的积蓄,一定会推动学生投入本次习作的情感波澜。

三是指导运用——要引导学生结合专题学习,让学生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学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习作中去。还可以灵活处理语文综合性学习,比如“口语交际”和“习作”部分,可以先习作,后交际;也可以先交际,后习作,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安排,目的是让学生乐写、爱写、能写。

习作要与整组单元的阅读教学、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活动紧密结合,强化积累,学习运用表达方式。 单元备课举例:

第五组作文教学:享受感动——写热爱生命的人和事 备课摘要:

备课重点:加强感悟和强化积累

说明一:这一单元的习作与阅读教学的质量关系非常密切。本单元的课文中的小苗、飞蛾和盲姑娘,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生命的力量和对生命的热爱。通过对课文的研读和品味,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因此十分重视学生对本组课文的阅读乃至拓展阅读,对写好本次作文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因此,从读学写、习作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是极有实效的。

说明二:学习了高启山老师(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育局)《“热爱生命”单元整组教学设计》,深受启发,于是进行了如下的教学。

享受感动

——“热爱生命”单元组块教学设计

5

从“单元课文学习的整体回顾”到“综合实践活动结果的呈现”(需5课时)

一、整个单元的课堂学习汇报

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举办以“热爱生命,我知道了……”为主题的班级读书会。

四、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享受感动

1、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活动关注的重点:每一名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组织学生认真听,针对发言中存在的“内容不够具体、介绍不够清楚、真实”等问题,进行提问、补答,或者提出改进意见,请发言的同学改进。

2、习作

利用一节课时间,根据自己的发言,把自己了解到的内容写下来。作文的题目可以是“享受生命的阳光”、“热爱生命,我知道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容,自己确定题目。注意要写得具体、真实,要努力写出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只有这样才比较真实地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感情。还可以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学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习作中。写完以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传看,互相写感言、写点评,提出自己的意见,反复修改。

3、成果展评

(三)自由表达不是“自流表达”

“课标”对第二学段的习作特别强调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所谓“不拘形式”,即让学生自由表达,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让他们充分享受表达的自由,不仅能焕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增强学生学习作文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写作的兴趣,而且会使学生感到写作是一件愉悦的事,从而爱上写作。

当然,“不拘形式不是不要形式”。从大量的阅读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形式,在适当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形式。学生在掌握了各种形式后,就能根据表达的需要,自由运用各种形式,这是“不拘形式”的另外一种意思。

到了中高年级,几乎每册教材都安排一次自主式习作,看似雷同,其实变化很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知识、能力、生活经验都相应地得到了增长。教师要从每次自由作文中的相同之处看到不同之处,要根据年段要求,对每一次自由作文提出不同的、明确的要求。 单元备课举例:

第八组作文教学:享受“不拘形式”的乐趣——自由表达 备课摘要:

①把学生的思路打开,鼓励学生在内容的选择、顺序的安排、语言的使用上,能与他人有点不同,有点新意。本单元习作请同学们“自由写”,写什么都可以,但我们都不想写重复的内容,对吧?那怎么办呢?认真想一想各自近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选择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

②写的时候要强调把内容写清楚,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③对个别学困生要加强当面指导与批改,对这些学生可适当放宽要求。评价时,以赏析为主,把内容、形式有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欣赏,师生共同点评。

三、从“自然状态”的表达到“有选择”的表达——以“最优化理论”为指导,加快写作个性化进程

(一)注意适当取舍,选材体现“之最”——“求新”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是“课标”中关于第二学段的作文提出的总体要求。因此,在打开思路之后,选材应该努力“求新”,即从“无”到“有”,从“有”到“新”。显然,“新”体现了更高层次的“真实”——个性化、独具特色。材料要“新”,这其实是对更深层意义的“真实”的挑战。否则就容易写“公共材料”,很难避免写成“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公共作文”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中选择最熟悉的、最有趣、有益的内容来写。即“课标”所强调的“注意表现自己 6

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有新的内容,新的角度,新的认识。 单元备课举例:

第三单元的作文教学:共享“发现”之乐——写大自然(自然界)中的观察、发现和启示。 备课摘要:

①学情分析:学生占有了一部分的材料,包括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但要教会学生利用资料。否则学生容易“假性占有”资料。假性占有资料,也是作文不真实的表现形式之一,因为这样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②要有自己的发现。一是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二是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有自己的发现。后者尤为重要,很有现实意义——因为学生易操作,又极有挑战性。

③在学生动笔前,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放电影”,静静回想一下自己的发现或活动的过程与心得;再考虑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确定表达的顺序,重点写什么,对习作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构思和安排。

④纪老师的建议:开展一次“我发现,我思考,我快乐”的主题探究活动,共享发现之乐。在发现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发现和思考,把新的发现和思考写出来,介绍给班内的同学,并且,我们打算向全校的老师和同学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你的发现。 附四:本班学生许一伟同学的习作《鸡迟宿》(作文印象:在发现的旅程中,有自己新的发现和思考——鸡为何迟迟不肯进窝——能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有自己的发现,并能把新的发现和思考写出来。)

让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来到了课堂上,教室里的天地一下子变得开阔了,选材子的余地就大了。这样,习作要有“新的内容,新的角度,新的认识”就不成为问题,也意味着向个性化写作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感受比观察更重要——逐步向“共性语言”说“不”

写作是一种创造,既然每一个个体所观察、体验到的生活是如此千差万别,那么,从他笔尖流淌出来的字句自然更应是千差万别的。所以,从本质上说,学生的习作是心灵的播种,自然也是一种创造。如果我们的学生只是按照某个公共的套子——某种特定的思维模式、语言程式人云亦云,只会用“共性语言”进行鹦鹉学舌,那将远远背离作文教学的宗旨乃至教育的宗旨。我们应努力通过作文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感受生活,逐步向共性语言说“不”,加速写作的个性化进程。

1、观察是基础

要认真观察,仔细描摹。观察越仔细,体验越深刻,描写越细腻,就越能体现自己的语言风格,作文自然就越有个性。 单元备课举例:

第六组作文教学:享受田园之乐,共抒热爱乡村之情——写乡村生活及自己的感受 备课摘要:

说明:本次“口语交际〃习作”两者有机结合,是综合性学习的继续。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田园风光、了解作物生长、调查生活变化、感受田园美景、体验乡村生活、搜集资料信息,积累了许多学习成果,在写作前举办一次综合展示与交流。

①作文课堂上,师生互相交流深入乡村、感受生活、表达情感的不同方式,包括观察了解、调查感受、体验生活、搜集资料信息等。小组派代表的在班上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②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把自己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写的内容可以是自己经历的,也可以是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

③师生一起欣赏、评价习作,重点在表达的“细化”这方面修改完善。提示学生有意识运用自己在本单元积累的优美词句,帮助自己的作文表达得细腻一些。 附五:本班学生杨融的习作《别有情趣的田园风光》(作文印象:认真观察,仔细描摹,对景物的刻画比较细腻。)

7

2、感受比观察更重要

写作文仅仅有“再现生活的能力”是不够的。如果那样,作文就显得只有共性,没有个性。而要写得有个性,必须在感受上做一些文章。什么叫感受?肖复兴认为,所谓的感受就是“你对人、对事、对物在具体的一刹那从心底油生的感触和情感”。感受的真切、细致、独到,是最宝贵的。要写好作文,就得重视内心的感受。

我们不妨比较以下两段话,感悟作文中“感受的力量”——

①秋夜万籁俱寂,森林边沿没有一丝风。我望着这棵树,看到一片红叶脱离树枝,然后摇摇晃晃,发出簌簌声,斜着飞向我的脚边。我第一次听到落叶的簌簌声。

②“秋夜万籁俱寂,静得出奇,森林边沿没有一丝风。”“我望着这棵树,看到一片红叶小心翼翼地慢慢脱离树枝,颤抖一下,空气中稍一停顿,然后摇摇晃晃,发出极轻微的簌簌声,斜着飞向我的脚边。我第一次听到落叶的簌簌声——那声音模糊不清,好似婴儿的喃喃低语。”

第二段话是巴乌斯托夫斯基在一篇散文中写下的倾听树叶落地的感受。将落叶之音喻为婴儿的低语,这语言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前一段是略去描写独特感受的语句。两相比较,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不为别的,就是“独特感受”的力量! 附六:本班学生一次自由表达的作文——金奇晓和何碧两位同学的同题作文《胖大海》,另有一篇介绍胖大海的说明文。引导学生两两比较,学生慢慢有所悟——感受比观察更重要!

作文能真正打动人心的是真实而细致的感受,细腻动人的情境。所以,作文的真实,说到底,是感情的真实。只有真实而细致的感受,才会写出真情,写出细腻动人的情境。可以说,这是衡量学生是否具有写作能力的一条重要标准。

文贵乎于情。能打动人的是真情实感!历来如此,概莫能外!如果学生抓住感受的一点,就一个点,把它细化,深化,往往能“创作”出一篇好作文!

感受来自对生活的思考。于永正老师说,同一班学生参加了同一项活动,为什么有人写得好,有人写得不好?写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感受,或者感受不深。

《人民教育》(20xx年第5期)刊载了于永正老师举的一个例子,与大家共享——

感受来自对生活的思考。比如说参观菊展,光看不行,还得会想。这种菊花为什么叫“玉佛座”?“佛座”是什么?一想,佛座是“莲花宝座”呀!难怪人们给它起了一个这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啊!——这就叫想。这样的观察才叫真观察,思考才会有感受。如果再引导学生注意菊花以外的世界——寒风飕飕,万木凋零,那么对菊花的感受会更多、更深,写出的文章会更好。

通过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实践证明,把作文写真实,写具体,是加速写作个性化进程的两大基石,而保证真实与具体,重在体验和感受——把感受细化,把体验的过程拉长。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