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考点总结 2

                    九年级A段化学第二章知识点、考点总结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1)利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必考)

1、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2、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3、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4、结论:   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5、剩余气体的性质  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6、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

7、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8、如果用木炭且还得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结论,如何对装置改变?在集气瓶中装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 9、集气瓶内水的作用?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NO2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    供呼吸 (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 (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②氮气:惰性保护气(用于食品和金属焊接保护气,利用其化学性质不活泼)、重要化工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

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必考)

是从物质的种类多少区分的,而不是从物质的干净程度划分的。

典型考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有                ,属于纯净物的                
1,四氧化三铁 2,水银 3,净化后的空气 4,红磷 5,矿泉水 6,冰水混合物 7,二氧化碳 8,液氧 9,碘酒 10,铜11,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的固体产物

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

3、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重点考查现象、结论、文字表达式、不到五分之一的原因、剩余气体的性质

课题二.氧气

(1)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助燃性,氧化性)。用途: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

*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典型考题

1.下列燃烧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烟雾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2、下列实验中关于水的作用描述不正确的是(  )

3

3、如何用简便方法鉴别四瓶失去标签的气体,已知这四种气体是氧气、空气、氮气、二氧化碳?

课题三 :氧气的制取  

 1、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条件)  

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当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时,采用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时采用向下排空气法;若气体不溶解或者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时,可采用排水法。)

制取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

如图:A、B为发生装置,C、D、E为收集装置。

 发生装置的选择应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条件;收集装置应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来选择。

 A:适用于反应物为固体,在加热或高温下的反应。

 B:适用于固体与液体、液体与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

 C: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的气体。

 D: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的气体。

 E:排水法:适用于不溶于水(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

 例:1、实验室用H2O2和MnO2制取O2,发生装置为________,可用_____、______装置收集。

 

       解析:H2O2为液态,MnO2为固态,且反应在常温下进行,所以选择B为 发生装置;O2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且不易溶于水,可用C或E装置收集。

收集装置除了常见的C、D、E几种外,还有稍微复杂一点的收集装置,但原理是相同的,功能更加齐全。如图F、G。F是一个多功能装置,如果从a端进气体,空气就会从b(上口)排出,属于向上排空气法。适合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相当于装置C的功能。

 如果从b端进气体,空气就会从a(下口)排出,属于向下排空气法。适合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相当于装置D的功能。

 F中装满水后就变成G了,气体进入后排出水,属于排水法收集气体,相当于E装置的功能,因为气体的密度都比水小,水只能从a(下口)排出,所以气体只能从b进入。

 例:用F装置收集氧气时,应从______端通入。

 解析: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空气从上口b排出,所以氧气应从a端进入。

 4、用G装置收集氧气时,应从______端通入。

解析:G为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水只能从下口a排出,所以应从b端通入氧气。 

典型考题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制取气体,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a、b的名称:a        ,b             .
(2)用A装置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若同时用E装置收集氧气,结束时必须先                 ,后                   ,目的是             
(3)从安全、节能、环保等角度考虑来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实验装置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4)如用F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导管     端通入(填“c”或“d”),如何验满                   
(5)若装置B中反应剧烈,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可采取的措施有                (填序号).
①用容积较小的锥形瓶           ②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③加热反应物                   ④降低反应物浓度(反应物浓度越小,反应越慢)
2、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三个文字表达式要会写

3、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茶庄定点收利息)

b、注意事项。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再双手握住试管,如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④先均匀预热,再固定于药品集中处加热。

⑤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等集气瓶口出现大气泡时停止收集。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⑥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4、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5、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一变两不变)。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改变的是速率,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7、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元素)发生的反应。(此反应类型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剧烈氧化:燃烧      缓慢氧化: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烂、酒的酿造

8、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的反应。(一变多)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后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多变一)此两种反应类型均为基本反应类型。

典型考题:

1、根据题意写出下列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注明基本反应类型.
(1)木炭燃烧产生大量的热取暖
(2)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3)燃烧后产牛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军事上应用于制造照明弹

(5)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2、某白色固体A,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解成B、C两种物质,其中B为无色气体,C为白色固体,将点燃的硫放入B中,硫会燃烧得更剧烈,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若向A中加入一种紫黑色固体E,开始时产生气体速度较为缓慢,接着产生气体的速度大加快,而且产生的气体的量也大大增加,经验定,这种紫黑色固体E在反应过程中也能生成无色气本B;请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试推断A、B、C、D、E各是什么,写出其名称及有关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A          B           C           D           E        
E→B:               (反应类型    
(2)分析向A中加入一种紫黑色固体E,开始时产生气体速度较为缓慢,接着产生气体的速度大加快,而且产生的气体的量也大大增加的原因:                               

4.小明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他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1)请你帮小明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2)实验一中①②说明了什么?                      
(3)在小明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的作用是                                
(4)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总结”,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最终通过实验,完整地证明了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第一个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             ;第二个的实验是要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复习提要

1. 验证氧气的含量实验步骤是什么?

① 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2. 验证氧气的含量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1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 放热;③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3. 实验结论是什么?

答: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4.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5. 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物质最好选用红磷或白磷.原因是磷与氧气反应的产物为五氧化二磷.关键五氧化二磷为一种白色固体.溶于水或聚集与容器内壁上.而其他物质如硫磺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硫气体.虽然消耗了氧气,可是也生成了另外一种气体,压强变化不明显.

6. 对反应物生成物反应装置有什么要求?

反应物:要过量;只能与氧气反应,要为易燃物

生成物:不能生成气体

反应装置:气密性要良好

7、过此实验得出氮气有哪些性质?

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可燃物燃烧;无色的气体;难溶于水。

8、炭,蜡烛,硫磺在空气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

空气中:

木炭:持续红热发出红光

蜡烛:黄色光亮火焰

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氧气中:

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蜡烛:火焰明亮,发出白光瓶壁有水雾,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硫磺:有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9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产生什么现象

铁在氧气中燃烧时,会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10、什么把铁丝表面的铁锈或油漆用纱布打磨掉?

因为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不能和O2反应,不能燃烧,所以铁丝在燃烧前要用砂纸打磨表面的铁锈,使反应进行顺利。油漆也能阻止铁与氧气顺利反应。

11为什么把铁丝绕成螺旋状?

绕成螺旋状可以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铁丝更容易被点燃

12为什么在铁丝末端系一根火柴?

为了引燃铁丝

13为什么要将铁丝等可燃物要缓慢伸入集气瓶中?

使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1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中预先铺一层细沙或加入少量的水?

防止融化后的铁直接落到集气瓶底部 容易使集气瓶炸裂

15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未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分析原因。

(1).铁丝生锈了或表面有油漆

(2).瓶中氧气含量不高

(3).火柴没有燃尽就放入瓶中

16、什么硫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水?

吸收产生的SO2,防止污染空气和引起中毒

17、么磷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水?

(1)、防止磷燃烧放出热量使集气瓶破裂

(2)、吸收产生的P2O5,防止污染

18、验室用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时发现试管炸裂了,分析原因。

(1)试管外壁有水珠(2)加热时接触到焰心(3)试管口未向下倾斜(4)试管质量不好

(5)加热前没有预热(6)加热后不能骤冷(7)用排水集气法时,先停止加热,然后再将导管从水中拿出。(8)生成气体时,导气管不通

19、基本概念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 O2 CO2 P2O5等。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 O2 S P等。

(4)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 KClO3 SO2 等。

(5)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 SO2等。

(6)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

(7)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

(8)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9)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0)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20空气的成分:

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1.、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2、氮气的用途:P24

3、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

4、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 CO 氮的氧化物等。

(3)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21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硫 铝箔碳 铁丝 磷 )

2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收集方法:

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4)、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撤: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熄灭酒精灯。

5)、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6)、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7)、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23、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属于物理变化。

24.实验室制取氧气三种方法那种最好?优点是?

过氧化氢制氧气最好;优点是:①操作简单,易于控制化学反应速率;②节约燃料;③易于回收二氧化锰;④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⑤价格低。

25、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分为两部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1)发生装置的选择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两种类型(图52-1):

      

         

固体和液体反应制取气体发生装置的改进(图52-2):

     

  (2)收集装置的选择由气体的密度和气体的溶解性,是否与氧气反应,是否与水反应决定。常见以下收集方法(图52-3):

也可以用下列装置收集气体(图52-4):

              

A、B装置可以用于排空气法收集气体,C装置用于排水法收集气体。

  a.若用如图A装置来收集氧气,氧气应从b端进;当气体从a端通入时,能收集到的气体可以是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H2 。

  b.若用如图B装置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应从b 端进。

  c.如图C装置用作排水集气装置:应先在瓶中注满水,气体从a端进水从b端出。

  此法可测气体的体积,还需添加一个量筒。(图C的b端和图D的c端连接)

26、实验室制取气体反应原理要全盘考虑:

  (1)利用所选原料要能够制得需要的气体;

  (2)原料一般要廉价易得;

  (3)一般要求反应条件适宜且易于操作,便于控制;

  (4)不能太快或太慢,便于收集与进行实验;

  (5)生成的气体尽量纯净;

  (6)操作简便可行,防毒防污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