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淮阴工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和平路社区居民幸福感现状调查问卷

学 院: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20xx年08月27日

承诺书

我是淮阴工学院 学院 班学生 。我承诺: 年暑假,我认真开展了“思政课”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所写实践报告《 关于和平路社区民众幸福感现状的调查报告 》,内容真实,绝无抄袭现象。

承诺人:

日 期:8月27日

关于和平路社区幸福感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幸福总值”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完全受经济增长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欲的陷阱,难以自拔。很多地方逐步呈现了“GDP减速,幸福提速”的趋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指数”被置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也将会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为反映居民主观幸福程度,在调查问卷设计、指数编制方法的设计中,分别设计了直接问题、间接问题的调查项目和相对应的直接指数和间接指数编制方法,包括社会幸福(社会保障、社会环境)、经济收入、收入,房价,社会公平,医疗,就业,食品安全,多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幸福指数。为了使本次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抽样对象为年龄在0-70周岁之间的常住居民,涵盖社会各年龄、各阶层、各行业。并且在临沂兰山区实地进行了社会实践,通过与社区群众的沟通,来了解当前社会中民众对于生活的满意度和自身的幸福感。在网上查阅了一些有关调查问卷及报告的信息,通过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参考范例初步设计出了调查表,通过自己反复查看并参考别人意见,反复修改最终做出用于调查的问卷。接下来寻找了调查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最后确定了调查人群及较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具体的调查实施作出计划。自此,调查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

二.调查报告说明:

1.调查时间:20xx年8月05日----20xx年8月13日

2.调查对象:普通社区居民

3.调查单位:江苏淮安

4.调查目的:通过了解当前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加深对此社会问题的了解与

重视,了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5.调查方法:调查问卷

6.内容概述:(1)被采访者所从事行业所对应经济收入多少。

(2)被采访者的身心健康状况。

(3)被采访者的社会保障享有情况。

(4)被采访者的家庭情况。

(5)被采访者对自身工资及生存现状感受如何(自身价值满意

度)

(6)被采访者对于影响自身幸福感因素排序

三.数据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常住居民中分别有23.92%和59.07%的居民表示生活的很幸福和比较幸福,7.70%的居民表示幸福程度一般,仅9.31%的居民觉得自己不幸福。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调查对象的年龄,其中20-30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岁的年轻人是主要调查对象,另外,30-50,50岁以上的人数也不少

调查对象的性别,其中女生占了大半。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就婚姻状况,调查对象已婚人数超大半。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初中和小学学历占了大半以上

四.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有13%的家庭幸福感认知程度较低,75%的调查者持较好态度,而还有12%的家庭幸福感持无所谓的态度,也就是说有超过2/3的家庭可以给我们提供较为准确和有效的信息和建议。此外,从调查数据的信度分析来看,我们有0.618的把握度可以证明我们数据使用的可靠性。我们还发现,当依次排除单个问题时,我们的问卷仍然具有较合适的可靠性。从调查结果看,财富和物质,幸福的家庭,杰出的子女,成功的事业,健康长寿等因素是构成幸福人生的主要因素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调查对象的幸福感程度,70%的人都觉得一般,说明现在我国基层民众幸福感程度不高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对象的月平均收入50000以下的占90%以上,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百姓幸福指数,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烈。幸福指数最低的是收入2000元以下的居民,而收入水平较响高的人群,由于其物质生活和个人价值实现程度相对较高,则其幸福指数总体相对高一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幸福指数呈现出阶梯式增长,也充分体现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性。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的家庭支出还主要在于食品和孩子教育方面,恩格尔系数比较高。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对象中有点负担和负担较重的占80%,这说明我国基层民众的负担还是较大的。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对象中对住房条件感到一般的占56%。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对象中对当地社保和医疗卫生条件感到很好的只占6%,还有待提高。社会保障、家庭和睦及社会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保障制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是居民生存幸福与否的起码条件。家庭生活方面上,家庭给人带来的感觉是影响人们幸福重要的因素,幸福的家庭

生活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家及理解支持自己的家人,这份安定感和家庭支持无疑会促进幸福感的提高。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家庭幸福是能增加人们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对象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主要有收入,房价,社会公平,医疗,就业,食品安全等。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人群中,普遍觉得最幸福的年龄段不同年龄的人群其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幸福指数相对最低的人群主要是30-50年龄段的居民,此年龄段正面临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事业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生活、工作压力过大,且对自身的期望要求较高,导致身心疲惫,这是其幸福指数不高的最主要因素。而0-20年龄段的人群幸福指数最高,20-30岁之间的次之。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从调查结果看,财富和物质,幸福的家庭,杰出的子女,成功的事业,健康长寿等因素是构成幸福人生的主要因素。

五.存在的问题

幸福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对生活的主观满意度,但幸福指数并不等于幸福感本身。民众的幸福感归根结底不能靠官方数据“一锤定音”。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只能靠老百姓说了算。幸福在百姓的生活里,幸福在百姓的心里。各级政府和领导者,让幸福指数变成百姓幸福的唯一办法就是将幸福指数工程真正变成为民工程、富民工程、惠民工程,以幸福指数作为测试百姓冷暖的温度计,设身处地地体察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经常想一想,在这些数字背后,还有多少群众看不起病,多少家庭买不起房,多少孩子上不了学,经常问一问,群众能否能用上干净水,吃到放心食品,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对群众的冷暖,感同身受,对民众的困难和问题,逐项解决落实,只有这样,才能让幸福从冷冰冰的数字变成充满温暖的切身体验。对于幸福指数中的生活满意度、价值实现感、需求满足感等主观的抽象的指标,决策者要以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准确反映百姓的实际感受,以此作为加紧完善政策措施、纠正偏离的基本依据。

六.自身的总结与体会

虽然对于生活的幸福指数有所提高,但是物价的疯长、工资的平稳态势也成为了大众的后顾之忧,政府应更多的社会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制度,让市民“幼有所依,老有所养”。这样人民的幸福感增强了,政府才能得到更多的拥护。这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体会到个人力量的薄弱,团队合作才是一个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形式。在这次活动中,我也有了机会更深入的与各个阶层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这一捷径我能够走进社会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虽然说我们在大学里已经不再扮演新生这一角色,但是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我们脸上的稚嫩把我们彻底的出卖了。 在这里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的东西,在这里没有你做不成的事,只有你不去做的事。认认真真地学习,勤勤恳恳地做事才是生活的真谛!

 

第二篇:20xx级思政课寒假社会实践报告.doc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2011级思政课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题 目:CCTV12《心理访谈》栏目研究 专业班:商务日语2班

姓 名:秦双

学 号:201103010214

指导教师:刘卫民

20xx级思政课寒假社会实践报告doc

第1页 共4页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CCTV12《心理访谈》栏目研究

《心理访谈》栏目是中央电视台十二频道推出的国内第一档心理类谈话节目。此栏目代表了我国心理类访谈节目的发展水平,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对该栏目的研究多局限于一个角度,很少有学着对其进行整体考察。

在研究中,首先从宏观上分析此类节目兴起的社会背景和发展概况,揭示此类节目兴起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其次,具体分析栏目的构成要素和形式特点,为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打下基础,再次,研究栏目的传播策略及受众接受,解决如何传播以及如何提升传播效果的问题,最后,分析栏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策略。对《心理访谈》栏目的系统研究是对电视访谈节目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实践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形态特征 传播策略 受众接受 发展策略

正文:

一·研究价值与意义

电话访谈节目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在我国,19xx年中央电视台推出《实话实说》获得空前成功,此后电视谈话节目空前繁荣,这股热潮持续了将近十年之久。出于种种原因,它终究没有逃脱由鼎盛到衰退的现实状况。20xx年底中央电视台十二频道推出了国内第一档心理类谈话节目《心理访谈》,由此在国内掀起了心理访谈类节目热播的高潮。为目前访谈节目的发展开拓了新角度,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这一现象引起本人极大的关注。

《心理访谈》栏目代表了我国心理访谈节目的发展水平,它虽然突破了同类型其他栏目选题狭窄的问题,但是自身仍然存在阻碍其发展的诸多不足,如所选个案的个性不足共性有余的问题,展示隐私与人文关怀的矛盾问题,受众定位宽泛问题等等,与国外此类栏目相比,《心理访谈》栏目还处于发展阶段,很有必要想国外此类发展较成熟的节目借鉴和学习,《心理访谈》栏目存在的广阔发展空间,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1·运用媒介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心理访谈》栏目的出现是在我国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重重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随着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际关系复杂,体制转轨过程中制度不健全,个体主观认识存在偏差,当前普遍存在一系列心理困境,如相对剥夺感,社会焦虑蔓延,自我保障心理过渡以及个人生活满意度滞后,这一系列问题常常使人处于失衡状态,在社会各阶层内已经产生诸多不满,冷漠,感觉过敏,焦虑,抑郁等心理困境。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以疏导,很容易聚集成为危及社会的巨大能量。针对这种社会现实,《心理访谈》栏目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敞开心扉,打开心结的平台,进行防患于未然的心理疏导,心理矫正,心理引导,帮助公众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入研究该栏目,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2·探索电视栏目实践发展策略

对《心理访谈》栏目的整体研究旨在准确把握一个栏目的产生与其所处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充分了解栏目各构成要素及其所发挥的作用,深入挖掘栏目形态特征,分析传播策略及受众接受过程,从而达到充分了解,把握目前此栏目的

第2页 共4页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发展现状,在分析比较国内外此栏目的基础上,对《心理访谈》栏目及此类节目的进一步发展指出存在问题,探索发展策略。

3·丰富电视访谈节目理论研究

电视心理类访谈节目是电视访谈节目的新发展,对此类节目的理论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对心理学专业角度是不是其常胜的法宝,情感隐私如何有限度进入,此类栏目会不会沿袭电视访谈节目发展的兴衰规律等问题的研究,是对电视访谈节目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二·研究现状

在国内,对谈话节目研究的专著和论文很多,但是对心理类谈话节目研究的专著和论文却比较少,只有肖娜的《心理类电视访谈节目研究》,其他的是把心理类访谈节目涵盖在情感类电视节目的研究中,如范愉的《社会转型与公众精神需求——谈情感电视的功能与规范》,郝雨的《个人求助及情感倾诉节目的媒介功能意义》,赵尚的《电视介入人的情感心理问题——我国电视心灵服务类节目媒介成因探析》,岳小华,余小艳的《戏剧性叙事策略在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运用》等。

直接对《心理访谈》栏目研究的论文数量也有限,多从单一角度研究,从叙事角度研究,如张春玲的《心理的故事化表达—心理访谈之我见》,从传播效果角度研究,如彭鹏的《心理访谈栏目的传播效果分析》,从栏目特色角度研究,如徐舫州,周敏的《天时地利人和——浅论心理访谈栏目的特色》,从主持人角度研究,如刘韵的《心理访谈主持人的话语角色定位》,从节目发展角度研究,如赖黎捷的《谈心理访谈的发展空间》。目前还没有人从传播策略角度研究,也没有对《心理访谈》栏目的整体研究。

在国外,对心理类谈话节目的研究主要涵盖在对谈话节目的研究中,如对栏目个案研究——关于《奥普拉·温弗瑞秀》研究,整体研究——吉尼·格拉汉姆·斯科特的著作《脱口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威力与影响》。

三·研究方法

1·定性研究

一定性研究为主,通过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结合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重点解读栏目传播策略及发展策略。

2·比较研究

中外心理类访谈节目形式,内容比较,国内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比较,国内不同媒介同类栏目的比较。

3·个案研究

一央视12套《心理访谈》栏目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对栏目的背景,形态,传播策略,受众接受,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的分析,对一个栏目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

四·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一)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面临的瓶颈和困境

1.隐私权保护问题

第3页 共4页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有专家指出,美国有法律规定,医生不能公开病人的隐私,所以在电视上直播医生跟病人的对话,应该是不可能的。而从专业的角度上讲,这个接受访谈的人今天在这个状态中他同意上了电视,但是在他未来的人生中这个节目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不可控制不可预期的。虽然心理访谈类节目从愿望上来说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来解压,但是牺牲这个节目中的个案来满足大众,本身也是不对的。

2.专业标准问题

目前,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还处于发展阶段,有些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上所进行的心理测试,其实并不能作为评价的标准。比如说关于内向和外向的测试,中国和日本的量表以及标准就是不一样的。另外,诸如时代、文化背景和个人不同的生活状态的差异等因素,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

另外,专家指出,心理是容易接受暗示的,有些时候,并不要轻易相信娱乐性的测试所给予的答案。比如说,根据一些测试,就可以判断出丈夫有没有外遇,遇上那些比较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人,往往会对号入座,对丈夫疑神疑鬼,没事情的也搞出一些事情来了。

(二)应对策略

1.以“深切的人文关怀”为基准点

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是电视节目,而并非心理分析课程。所以,电视手段的运用、个案的小角度切入是它的一大特色,否则就会陷入枯燥乏味的误区。如何在提高观赏性的同时,又不涉及到侵犯隐私权,是电视工作者应考虑的问题。深圳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守护心灵》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它采取了演员演绎真实个案的“模拟拍摄”的方法,还有一些对声音和画面的技术性处理,都是对于当事人隐私权的保护,都体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2.做好荧屏“把关人”,谨防“伪专家”

由于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心理类电视节目比内地早生了近十年,积累了相当数量优秀的荧屏心理专家,这些人自然成为内地新兴心理电视节目的搜索目标。但是,由于经验稀缺,内地电视人在选择专家时,很容易被口若悬河的“伪专家”们蒙蔽。而符合“如果是大学里的专家,他一定要具备心理学教授资格,如果来自医院,则必须有心理学资深医师资格或是全国心理咨询师培训资格”等标准的专家,才可以在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开讲”,保障节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第4页 共4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