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
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从“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及其精髓与活的灵魂
②邓小平理论及其主题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质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理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什么是联系?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
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
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什么是发展?(即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3、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这一观点有何意义?
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社会领域内的新事物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意义: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既要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接受挫折与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相互关系:(1)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4)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5、把握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的意义
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方法论意义:(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它要求我们注重发展,注重变化,敢于创新。
3、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可以比较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理解推动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3、比较并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同表现及解决方式
阶级社会:主要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解决。
※4、了解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
※5、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想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6、理解什么是人的价值,掌握评价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7、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思考并深入体会价值观的选择与人的幸福之间的关系?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8、联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等相关知识,明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9、懂得劳动及奉献对人生的意义
创造价值,体验幸福:在劳动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体验人生幸福。
※10、思考为什么强调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的。
11、理解自我砥砺是一种人生的修炼,是抗挫折,抵诱惑的能力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
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6、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8、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9、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 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l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l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l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6、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l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1、○2)
l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1、○2、○3)
l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 人能够主动地改造世界。
l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l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
(1)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区别: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 联系:(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6、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7、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 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 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 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
(3)方法论:○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1)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3)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1)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紧跟政治课改 崇尚互联共享,中学政治教学网与你同历新课程改革!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 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5)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2)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1、○2、○3。(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1)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4)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9、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 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3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2)、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
○1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
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 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
(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因为:
(1) 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原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创新。)
(2)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例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
? 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
(4) 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结论(图示):
人类 实践 ( 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推动) 社会发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v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v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12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 什么是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 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1)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3)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4、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
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6、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 客观条件: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主观条件:
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7、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
(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
(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离不开个人)
(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4)、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8、崇高理想的作用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即: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的生命里程注入恒久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一部分唯物论
(一)重要考点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物质的含义 , 世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与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3. 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 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阔的反作用。
4.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 从实际出发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 入具有主观能动性 ,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 , 实事求是。
(二)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物理化学上的物质的区别。
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两者是不同的 , 前者是区别于意识而言的唯一特性。后者是指物质具有的属性中最根本的是运动。
3.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 这揭示了世界的来源。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 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第一性 , 是相对意识第二性而言的。意 识是物质的反映 , 揭示的是物质决定意识。
4. 意识的能动作用 , 首先表现在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 其次表现在意识能反作用客观事物。前者不排斥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有错误的方面 , 但强调能正确反映 , 要求人类不断探索 , 追求真理。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得出两方面 :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 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5. 物质决定意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理论依据。从实际出发简单地 说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 从物质出发 ,就是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与客观 存在的事实相一致。因此要反对从主观出发。
6. 从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但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又不是等同的。前者的理论前提是物质决定意识 , 后者的理论前提是按规律办事。
7. 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 , 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 这是坚持这一问题中的唯物论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 ,体现了这一问题的辩证法 ,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又体现了认识论。对我有帮助
唯物论
1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3 意识的反作用原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的生理调节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客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得承担者。
方法论:把物质和运动统一起来,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思想。
5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的;静止是有条件的, 暂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着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反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 规律客观性原理;规律是事物存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他不能被改造,改变和消灭,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7 人与规律的关系原理: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人们可以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既要坚持一切重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重视理论的作用,尤其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反对理论脱离实际。
2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到实践与理论的历史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3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反对片面的僵化的看待真理。
辩证法
1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制约。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看问题。
2 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多样的。
方法论: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记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务和服从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点,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理想效果;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 事物变化发展的原理:任何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灭亡。
方法论:用发展的眼光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静止的看待问题。
5 前进与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壮大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接受挫折和考验。
6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
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防止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7矛盾机普遍性原理: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8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
9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时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连接,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互相转变。
方法论: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10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11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连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要把两点论重点论统一起来,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个均衡论。
12 辩证否定观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的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的否定一切,而实际肯定有否定,即克服又保留。
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13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原理: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方法论: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的陈规旧俗干预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14 创新的作用: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创新年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
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历史唯物主义
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要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促进作用,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注意形成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人生观和价值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以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树立和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人生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方法论:在为社会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方法论:我们要在劳动奉献中创造价值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a.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b.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c.需要坚定的信念,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引。)
最佳答案 1、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
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6、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8、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3) 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l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l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l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6、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l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1、○2)l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1、○2、○3)l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 人能够主动地改造世界。l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l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1)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2)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区别: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联系:(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6、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7、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1)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 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1) 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 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4)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3)方法论:○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3)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2、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1)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2)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3)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4、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1)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
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紧跟政治课改 崇尚互联共享,中学政治教学网与你同历新课程改革!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 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5)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1、○2、○3。(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1)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1)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4)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9、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1、 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3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2)、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1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2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2、 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因为:(1) 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原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创新。)(2)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例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 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4) 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结论(图示):人类 实践 ( 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推动) 社会发展。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及其要求:v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v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2)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12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1、 什么是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2、 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1)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3)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4、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当个
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6、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 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主观条件: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7、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离不开个人)(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4)、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8、崇高理想的作用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即: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的生命里程注入恒久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一部分唯物论(一)重要考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 物质的含义 , 世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与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性。3. 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 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阔的反作用。4.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 从实际出发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 入具有主观能动性 ,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 , 实事求是。(二)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1: 注意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物理化学上的物质的区别。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两者是不同的 , 前者是区别于意识而言的唯一特性。后者是指物质具有的属性中最根本的是运动。3.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 这揭示了世界的来源。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 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第一性 , 是相对意识第二性而言的。意 识是物质的反映 , 揭示的是物质决定意识。4. 意识的能动作用 , 首先表现在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 其次表现在意识能反作用客观事物。前者不排斥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有错误的方面 , 但强调能正确反映 , 要求人类不断探索 , 追求真理。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得出两方面 :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 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5. 物质决定意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理论依据。从实际出发简单地 说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 从物质出发 ,就是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与客观 存在的事实相一致。因此要反对从主观出发。6. 从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但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又不是等同的。前者的理论前提是物质决定意识 , 后者的理论前提是按规律办事。7. 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 , 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 这是坚持这一问题中的唯物论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 ,体现了这一问题的辩证法 ,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又体现了认识论。对我有帮助
2
辨析: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答案:(1)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2)从哲学发展过程来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斗争而发展。唯心主义哲学较它先前的唯物主义哲学来讲显然是哲学发展的新阶段。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因此,唯心主义在其发展史上有其进步、正确的因素,不能绝对地得出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3)正确与错误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无论是唯心主义哲学,还是旧唯物主义哲学都有错误的一面。因此。不能说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
1)世界的客观性: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2)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规律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实事求是(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4)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善于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6)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应该也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7)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又统一---双方互相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 是普遍存在的,必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对事物的具体特点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前提和关键)。
(9)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重点,又要统筹兼顾);看问题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0)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对外因要一分为二的分析,善于利用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外部条件,注意避免其对事物发展的不利影响)。
(11)量变和质变:坚持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的原则;注意优化结构,促进事物的发展。
(12)发挥主观能动性:人有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客观因素的制约。
(13)认识要不断深化(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学会运用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重视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
(14)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1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促进或阻碍)。“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16)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有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不同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不同的。
(17)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要走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核心、也包括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比较分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补充: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的发展有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它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根据,而且把物质归结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它的局限性在于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
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1、哲学与生活(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1哲学与生活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生活处处有哲学: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1、哲学与生活(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必背答题要点(内部资料严禁外传)-----------------------------------------…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什么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