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

1、 基本形体切挖

最新教学设计 课 时 1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基本形体,了解什么是切挖。

2、 通过赏析生活用品构造特点,结合所学切挖方法完成作品。

3、了解形体切挖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不同形状物体的切挖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切挖的方法创造出新造型。

教学准备 教师:切挖作品,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刻刀,一切适合切挖的材料如雕塑泥、泡沫、蔬菜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几种常见的几何形体,圆柱体、六面体、球体、圆锥体等,说出它们的名字。它们都是有长宽高三维空间的实物。

找出生活中和这些形体相类似的物品。

学生思考、回答。

二、发展阶段

1、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悉尼歌剧院、央视大楼以及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图片。 学生思考:它们是由哪些基本形体组成的?

2、 分析讨论:我们看了凳子、沙发、汽车等物品后,分析怎样才能使这个基本形体变成这件生活用品?如何用切、挖等方法将一个基本形体制作成一个自己喜欢的造型。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一切复杂的形体都可以由简单的形体来概括,简单的形体通过切、挖,从而变成复杂的形体。

3、教师演示:学生观摩并思考,老师用的是什么材料,运用了怎样的方法,制作出这件作品。

4、学生练习

作业要求:根据自己带的材料,发挥想象,创作一件作品。要求在造型上有变化,有新意。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辅导。

提示学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工具。

三、展示与评价

1、将完成的作品按小组摆放到指定位置。

2、学生自评互评,进行组内、组间评价交流,选出各小组优秀作品。

3、请优秀作品作者谈谈自己的设计意图、创作心得。

四、收拾整理

各小组收拾整理,保持桌面及教室整洁。

2、点的集合

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中点的概念,知道点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学会用点构成精彩的画面。

2、认识“点彩派”的绘画典型特征。尝试体验点的不同排列规律、疏密变化,注意整体画面色彩和谐关系。

3、感受点的艺术魅力。利用儿童的个性特征,通过欣赏、分析、创作、指导、

评价,激发其探究、创造、表现的欲望,提高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

明白点是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及其在各类画种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点的组合规律、疏密变化,使画面呈现和谐的色彩。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作画工具。

学生:水粉或水彩颜料、彩笔、画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请你猜猜我是谁?

看看谁的眼睛最亮,先看出它是什么?

你能猜到那是什么吗?那么你看到了什么? (各种颜色的点)

再退远一点,现在看到什么了吗?(是人物画)

点是造型的基本要素之一,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大家先来欣赏几张世界名画。 欣赏比较:

1、《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修拉 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画家。

2、《纳蒂布港》西涅克 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创始人之一。

3《牧羊女》 米勒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

学生比较欣赏,分析不同作品中画面效果的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点彩派不经调和的颜色经过重叠形成丰富的色彩,画面给人朦胧的效果,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实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点点的奥秘,出示课题——《点的集合》

二、 发展阶段

1、解读图形,讲述概念。

通过欣赏教材和学生思考可以得出:金钱豹的身上有斑点纹;彩色的鹅卵石可以拼成火车的点;马赛克上三角形、正方形是点;花园里开放的小花是点;树叶是点;夜空中的星星也是点;距离足够远的话人是点,汽车是点,甚至房屋也是点??

出示图片,清学生再次辨析点。

通过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点的分析,可以看出:点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只要在相对空间中比较小的事物都可以看成点。

欣赏图片,看看色点在绘画作品中的表现。

欣赏图片,了解点的排列方法与效果。

2、欣赏作品,感受点的魅力。

1)《殉教者》希腊 马赛克镶嵌壁画

小块的马赛克由点及面,追求绘画的效果。

2)《蜡染》 苗族民间工艺

民间工艺中利用点的组合作为自己画种的表现手法,生动灵活。

3)《黑屋顶》吴冠中 中国当代艺术大师

把房屋屋顶、窗户概括成不同形状的点,组成一幅形式感很强的画面。《山水》 黄宾虹 中国当代国画大师

中国画中的点点墨迹不仅墨色变化万千,还概括的表现了各种物象。

4)《构成》 维克托?瓦萨里 法国

由圆圈圆点组成具有惊人视错觉的瞬间效果。

5)《星月夜》 梵?高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

用点进行方向组合,形成线化的感觉,增强流动效果。

《午夜和晨雨中夜莺的歌声》 法国 米罗

通过点的奇妙形状产生有趣的画面效果。

3、学生创作练习

用点的集合创作一张作品。以不同的点为造型元素,采取各种工具和材料,完成一幅有创意的作品。不同的工具可以表现不同的点。

欣赏课本P4技法点击,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用合适的材料进行创作,题材不限。

作业要求:用点的画法进行临摹或创作。

注意整体效果的变化,把握色彩的关系。

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三、展示与评价

1、将完成的作品按小组张贴到展示板上。

2、小组内自评互评,选出优秀作品

3、各小组优秀作品大比拼。优秀作品的作者说说自己的创意与绘制过程中的感受。

4、评出最佳作品

四、下节课准备

第3课 远去的路

课 时1

教学目标

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并能运用所学视觉现象绘画

或拼贴一副有路的风景画。

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 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现象。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教学重点 绘画或拼贴一副以鹿为主题,具有视觉现象的风景画。

教学难点 通过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路,懂得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展示设备

学生:

第一课时:铅笔彩色笔(水彩笔、油画棒)等

第二课时:剪刀、胶水、双面胶等工具。彩色纸、皱纹纸等各种纸材或生活中可 以利用的废旧纸或布等。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我们可以轻易地在画纸上画出上下左右,而要画出真实的前后关系则显得困难重重。远古时候,画家一直为无法表现真实的空间关系而苦恼埃及壁画中世纪绘画绘画是一件神奇的事,一旦你掌握了一定的透视技巧,就可以在平面的画纸或画布上表现出具有深远感的三维空间效果。看教师演示。 教师可用一到两分钟快速在黑板上演示一幅有行道树的远去的马路速写,引起学生好奇。(只看效果,先不分析规律)

二、了解规律,欣赏名画 展示一幅具有明显远近效果的马路照片。 我们经常走在马路上,看到的情景是否和这张图片相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近处马路到了远处有没有变化?马路两旁的树木有没有变化?路上的行人远近有何变

化? 学生回答。一学生到屏幕前指出看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近宽远窄,近高远低,总的来说就是近大远小。 看画家如何画远近关系。

欣赏法国画家西斯莱《塞夫勒道路》 霍贝玛《米德哈尼斯的林荫道》 结合名画欣赏,说说画家表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

欣赏课本P7最上方四幅马路效果图,看看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眼前的公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第四课:线与造型

教学目标

了解线是艺术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和线在美术造型表现中的运用与作用。运用直线、曲线、细线、粗线、长线、短线、实线、虚线、有规则的线和自由的线表现各种头发。

通过欣赏、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和体验线的特性及在绘画创作中的作用,丰富视觉和审美经验,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师教学用书、中外优秀绘画名作、学生作品图片。 学生: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纸。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和了解线在美术造型表现中的特性及所起的作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大胆地运用各种线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二、教学思路

(一)运用“观察比较法、启发式谈话法”,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线的种类,比如线有粗有细、有长有短。

(二)通过欣赏评述,利用“简介强化法”,使学生在欣赏、观察中,充分认识到线在美术造型中的运用,积累丰富的视觉和审美经验,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三)运用示范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各种手段表现人物头发。

结束时可以展示不同类型的作品,开拓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一、导入阶段

1. 播放课件《球的运动轨迹》。

思考:把球的运动轨迹连接,最终能形成什么?

2. 教师归纳小结:线是点的运行轨迹。与点和面相比较,线是最活跃、最富于变化最有个性的表现元素。

3. 出示中国画线描图片。

引导学生说说图中主要是用什么来表现画面的?

教师小结:看来线是表现造型的主要手段。这节课就和老师一起来研究一下“线与造型”。

(教师出示课题——《线与造型》)

二、讲解演示阶段

1. 线和我们的生活也是分不开的。出示生活中跟线有关的图片。

2. 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其他和线有关的场景?

3. 组内交流:通过刚才的欣赏和交流,你发现线有哪些特点呢?

线的特点:

直线 曲线 粗线 细线

长线 短线 波浪线 折线

4. 课件出示艺术家作品

观察后说说艺术家们是如何运用这些线的?

5. 教师小结:

28 教师教学用书 美术 六年级上册

线的组合:

水平垂直倾斜水平波浪垂直拆线自由组合

有规则的排列:整齐、有秩序,富有节奏的美感。(出示图片)

自由性的组合:自由、优美、富有创造性。在创作时,根据物象的特性,启发引导学生可抽象地表现画面。(出示抽象作品图片)

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生活中的线条,其实我们人的身体上也有线条,最明显的就要

属头发啦。

6. 多媒体出示不同发型的图片,用头发作比喻,直发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鬈发又有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戴假发演示。

7. 教师找学生作模特,然后简单演示怎样画人物,如何用不同的线表现不同的发型,并板书绘画步骤。

8. 学生看教材第11 页“表现人物头发的学生作品”,拓展学生创作思维。

三、发展阶段

现在老师给大家当一回模特,请同学们给老师设计一款发型,看谁是最优秀的设计师。(学生动手尝试用不同的线来表现人物头像,提出可以画自己的同学,画时重点表现

人物的头发。)

四、展示与评价

展示优秀学生作品,让学生互相说说谁画得更好,头发画得怎么样,还应该怎么改进。评选出优秀设计师。

五、课堂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作品可以看出大家对线已经十分了解,并且能用线来表现头发的造型,我们可以把今天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以后的作品创作中,让我们的画面更加丰富。

1. 能否找出线的特性与组合规律。

2. 能否感受到线与造型是分不开的,并用线的多种组合方式来表现人物的头发。

3. 能否大胆地创作出新颖的作品,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5风景写生(1)

教学目的:

1,学习风景构图知识,远,中,近景的处理方法和树木的表现方法.

2,学习铅笔风景写生的方法和步骤,懂得如何区别主次进行概括.抓住重点,分清层次,能画一幅简单的风景画.

3,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发现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构图知识和铅笔画技法,画一幅以树木为主的风景画

2,怎样表现和处理好以树为主的风景画的质感和空间感

教具:风景写生的范图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风景画欣赏导入.展示许多风景写生的范图,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揭示课题,《风景写生》,板书

三,学习新课:

老师:请用你自己学过的美术知识对这幅画进行评析.

(学生发言踊跃,通过发言复习了透视,构图知识.)

老师:自然界处处存在美,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和表现.

(老师继续展示自己在校园内写生的美术作品.)

学生:原来我们经常生活的校园画出来也这么美呀!我也要画一画我们的校园. 课堂外学生分组开始校园写生,师生共同活动.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展示,展示学生优秀作业,请其他学生来点评,指出画的好的地方和还欠缺的地方.

六,课堂小结,请学生谈谈出去写生的感受.

第六课 让剪影动起来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用黑色卡纸制作剪影人物。

2、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

3、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皮影的图片、文字资料。

2、准备黑色卡纸、针线、竹条、剪刀、刀片等用于制作剪影的材料。

3、选择几个传统剧目或故事(民间故事、成语故事)。所选择的剧目或故事,内容和情节应简单、易懂。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1、学生之间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皮影的图像和文字资料,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皮影知识。

2、分组讨论皮影戏中人物的造型特点。(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3、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上的图例、技法点击栏目中的剪影人物制作过程,想一想皮影该如何制作。

(1)第一步:剪出人物造型。

(2)第二步:用针线缝上手臂、腿。

(3)第三步:装上木棍。

二、发展阶段。

1、将学生根据剧目或故事,分成8组,分小组进行构思、合作创作。(提示学生要根据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来考虑人物的造型特点。)

2、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3、未完成的可以在课后接着制作。

4、准备下节课的表演,想一想改怎样表演。

7、漂浮的画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漂浮”,这两个三点水偏旁的汉字组合,勾勒出了一幅漂在水面随水而动的优美画面,由此“漂浮的画”让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和创作的欲望??这节课我试图通过“肌理”的一种制作方法——吸附法的演示、实践、感悟、创新,向学生展示油漆和水之间密切而又美妙的关系,展现其肌理的美,同时让他们运用已掌握的色彩知识和配色方法,结合点,线,面的美术知识,完成心中“漂浮的画”。

二、学生状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漂浮的画”的制作充满了好奇心和表现欲,他们已基本掌握了色彩的基础知识和常用的调色配色方法,他们已不满足于仅仅拿笔调和颜色来作画,他们渴望用更新颖的方法更自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朝气和活力。这堂课用吸附法表现“肌理”的教学内容,正符合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能充分展示他们的艺术个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制作“肌理”的基本方法-吸附法。

2.合理安排画面上的点,线,面,做到要有疏密变化。

过程与方法:分析观察生活中的“肌理”,了解PPT中美丽风景肌理形成的原理,通过演示、实践、感悟吸附法来制作“肌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肌理的美感,体会制作的快乐,展示学生的艺术个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如何帮助学生感受肌理的美,并运用吸附法制作简单的肌理作品。难点:

1.如何让学生在制作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合理安排画面的点,线,面。

五、教学准备:

教具:扁平盛水容器、油漆、汽油,竹签,白纸等 。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3幅自然风景图片,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魅力。提问:图片美在哪里?有哪些景物的存在而让你感到美丽。总结:每幅图片都由不同的点,线,面所组成,再加以漂亮的颜色搭配,而正是这种和谐的美丽让人身心愉悦。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模仿,“制造”出这种效果呢? 1、演示:在玻璃试瓶里盛一定量的清水,随后滴入几滴油漆,让学生观察油漆和水之间的变化。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滴入清水中的油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沉入水底;还有的在水中漂浮。 说明:这个演示是为了让学生看清油漆和清水之间的变化过程,从而激发 他们学习新知识新方法的兴趣。 注意:油漆中必须加入适量的汽油才会产生较满意的飘浮效果。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记录下油漆和水之间美妙的变化呢?(绘画、照片等)

(二)新课:(板书)出示课题: ——漂浮的画 肌理的自然属性: 广义的意义:“肌理”是某种物体上的纹理、质感,如树皮的纹理、质感,大理石的纹理、质感等等。 狭义的意义:它是绘画、雕塑等艺术创造所特有的形象化语言,如各种笔触、斧凿的痕迹、画面上的纹理等等。 注意:平时我们画画都是在纸上完成的,上了颜色万一画错了也很难修改了,今天我们要在水里画画,好处是哪里画错了,哪里不好看我们都可以修改,最后用纸把水面上的“画”吸附下来。

(三)示范:教师示范油漆吸附法:用油漆倒入盛满清水的扁平容器中,用棒稍加搅动,在需要化开的地方滴上几滴汽油稀释,用纸吸附在水面上,完全吸附后小心取出,即可制作出一幅肌理作品。 说明: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以下几点会造成不同肌理的吸附效果: 1、汽油稀释的量: 加入汽油的量多,油漆滴入水面成散点状。 加入的汽油量过少,油漆成凝结团状。 2、水所处的状态: 水

处于静态时滴入油漆。 水处于动态时滴入油漆,均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3、油漆滴入水面的距离。 (四)学生作业: 用吸附法制作一幅肌理作品,可以选用任何颜色搭配。要求运用已学的色彩知识和配色方法,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制作的肌理作品命名。 七、教学评价 本堂课教师对学生的课堂中的评价以鼓励为主,由于吸附法制作肌理效果具有偶然性,学生初次尝试不太容易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师应多加鼓励与帮助,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8、《山山水水》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和《彩墨家园》是四、五年级中国水墨画系列的延续。但是在保持前两个年级主要注重水墨体验和感受传统的前提下,开始接触中国绘画典型的表现技法。但是,千万不能把这两课视为中国画的技法学习课。因为中国绘画的核心是创作者的有感而发。所以在导语中特别介绍了“山水画”的概念,并选择了从较为工整到大胆写意的三幅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欣赏。

接着是非常详尽的“石的画法”、“皴法”与“水纹”的画法,它们基本上涵盖了山水用笔的基本技法。“学生作品”则选择的是大块墨色渲染与勾染结合方法的两幅作品,它们和艺术家的作品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水墨山水画的不同表现方法,可以供学生创作时参考。

二、教学思路

采用回忆描述—欣赏图片—分析讨论—直观演示—尝试体验—欣赏评述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和欣赏的美丽风景,抒发内心情感并加深感受。创设情境,

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用分析讨论的方式介绍画中的美景,了解由远到近的笔墨变化。教师再直观演示,让学生了解远景和近景的表现形式及方法。

三、教学建议

(一) 课堂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曾游览过的美丽景色。播放视频,引导学生饱览祖国的锦绣河山。出示山水作品图片,让学生加深对壮丽山水的感受。

小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画叫什么画吗?在中国绘画中,描绘美丽大自然风光的画叫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山水画凝聚着人类丰富的智慧和情感,体现着东方艺术的审美情趣,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二)讲授新知

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山水画作品,让学生充当导游介绍作品。引导学生由近及远来感受美景。

2.小组研究讨论:教材中的画家是如何表现近处和远处的景色的。

小结:近景画得具体,远景简略;近景墨色浓、远景墨色淡。讨论:如何表现画中的浓、淡、湿、干?

3.教师示范

教师讲解示范一幅山水画的全过程。先用中锋勾、皴的方法画近处的景色,再用侧锋、淡墨画出远景。

4.学生尝试

用浓、淡、干、湿画近、中、远的山。

5.展示并赏析学生作品

(三)作业

尝试用中国画技法画出美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出远近关系。

(四)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针对学生差异进行辅导,及时表扬绘画技法好的同学的作品,以互相学习、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五)作品展评

引导学生对比其他同学的作品,寻找不足及改进方法。

四、评价建议

1. 能否感受到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2.能否学习并适当运用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进行山水画创作。

3. 能否按自己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和理解创作自己的山水画。

4.能否对风景画和山水画的异同有自己的见解。

9、彩墨家园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和《山山水水》是四、五年级中国水墨画系列的延续。但是在保持前两个年级主要注重水墨体验和感受传统的前提下,开始接触中国绘画典型的表现技法。但是,千万不能把这两课视为中国画的技法学习课。因为中国绘画的核心是创作者的有感而发。所以在导语中特别加入了“浓浓的乡情饱含其中”的语句,并选择了以现代艺术家为主的四幅作品进行欣赏。

接着是非常详尽的“树干树枝”“点叶”与“点景”的画法,同时涉及中国画的“章法”概念。它们和《山山水水》中的几种技法加在一起基本上涵盖了中国画用笔的基本技法。“学生作品”选择内容和艺术家的作品较为接近,但是章法布局、疏密关系不尽相同,它们和艺术家的作品相映成趣,可以供学生创作时参考。

二、教学思路

在知识点上,本课同上一课《山山水水》均属于中国山水画的范畴,《山山水水》侧重学习中国山水画中的山和水的表现方法,而本课侧重学习树和点景的表现方法,这也是本课的重点。

可以采用“欣赏—演示—体验”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学习名家作品中树和点景、景物的远近是如何表现的,由教师现场演示绘画技法,讲解重点。引导学生体验用墨彩结合的方法,表现家乡的美景,突破难点。

6 年级《美术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是尝试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体验笔墨趣味。在教学中应降低难度,所以在名家作品欣赏上选择用笔简练、有笔墨趣味的齐白石和石涛。

三、教学建议

(一)装饰教室,创设情境

创设有国画氛围的教室环境,利用设备循环播放中国山水画名家作品,并配以中国古典乐曲。

(二)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欣赏优美的家园照片或视频。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祖国地大物博,风光无限,今天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到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家园去旅行一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 出示课题:《彩墨家园》。

(三)名作欣赏,分析作品

中国山水画名家作品欣赏。

思考:画家是如何表现树和点景的,是如何表现景物远近的?

(1)齐白石的《农耕图》中景物远近的表现方法;

(2)石涛的《村舍》中树和点景、景物远近的表现方法。

(四)现场演示,讲解重点

学生初步体验用笔用墨方法,教师点拨并演示。

树的画法:

鹿角法画树,其树枝是向上出枝的,形状像鹿角,所以称为鹿角法。

蟹爪法画树,其树枝是向下出枝的,形状像螃蟹的爪子向地下抓去,所以称为蟹爪法。

叶的画法:

点叶法是用粗细和干湿浓淡的笔画而成。有介字点、个字点、垂叶点等。 点景的画法:

点景应注意位置、大小、藏露等关系的变化,用笔要简练、果断,有韵味。寥寥数笔传神为妙。

(五)展开想象,大胆创作

结合自己家乡的特点,用墨彩结合的方法,表现家乡的美景。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课

(略)。

四、评价建议

1. 能否在欣赏名家作品时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表现方法。

2. 能否掌握简单的中国画树、叶及点景的画法。

3. 能否用墨彩结合的方法,表现家乡的美景。

第10课 我做的乐器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课 时:1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探究各种乐器的发生原理,了解乐器的基本组合和制作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设计草图来制作一件乐器,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体会制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究乐器的发声原理,并设计制作一件乐器。

教学难点:将材料巧妙利用,合理设计,使乐器声音动听,外观精美。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自制乐器。

学生,能制作乐器的铁盒,竹筒纸等多种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看视频“另类乐器神奇演奏大法”片段。

2.看了这段视频,你想不想自己也动手做一件乐器呢?出示课题《我做的乐器》。

二、发展阶段

1.选择材料

(1)听一听

引导学生听打击乐演奏。乐曲中出现的乐器你认识吗?请你说一说它们的名称。

(2)看一看

图示打击乐器。老师出示自制乐器,一边出示一边演示演奏方法。像这样能打、敲、摇、刮响的乐器都是打击乐器。

(3)选一选

你觉得什么材料适合做打击乐器?并说明理由。

现在老师再添加几种新的材料:网线、颗粒状小件(如米粒、豆子、彩珠、铃铛、铁环等),你能不能再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刚才的材料组合构成一件打击乐器?

(4)试一试

尝试组合,并在小组内交流组合方式。

小结:不同的材料做成的乐器音质是不同的。选择材料时,先敲一敲、打一打、听一听音质,再根据需要选择材料。还可以尝试把几种材料组合到一起制作乐器。

2.外形设计

乐器王国里除了节奏明快的打击乐家族,还有一个重要分支,那就是声音柔美、动听的弦乐家族。

(1)听一听

引导学生听弦乐曲。视频中出现的乐器你认识吗?请你说一说它们的名称。

(2)看一看

图示弦乐器。老师出示自制乐器——竖琴。请学生观察用橡皮筋做的弦是怎样绷上的。还可以怎样绷弦?

(3)想一想

①弦乐的音质和什么有关呢?

②弦乐的外形与它的发声有没有联系呢?

(4)试一试

①尝试拨响几件粗细、多少、松紧不同的弦板,体会弦乐音质的变化。

②尝试拨响带回音箱和不带回音箱的弦乐及不同大小孔洞的弦乐,体会音质的变化

小结:各种乐器独有的外形并不是随便设计出来的,乐器的外形是为了发出更动听的声音而精心设计的。弦乐是通过改变弦的粗细、多少使音质产生变化。弦乐还通过改变孔洞和回音箱的大小形状来改变音质。

3.排列组合

(1)听一听

管乐是利用嘴唇把气流吹入,引起乐器的发声部分产生振动而发声的乐器。教师演示吹瓶子口,但这个瓶子还不能称为乐器,现在把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几个瓶子组合在一起,吹奏起来有音阶的变化,就成为一件乐器了。

(2)看一看

欣赏利用排列组合的方式形成的乐器。学生观察排列组合的方法。

小结:把形状、质地相同的物体按大小相接,顺序排列就能组合成一件乐器了。

(3)试一试

收集挑选形状、材质相同的材料按大小排列组合,并试着演奏。

4.装饰

(1)欣赏各类装饰独特的乐器,启发学生思维。

(2)装饰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乐器的材料选择适合的装饰方法。

三、创意制作

1.设计草图。

2.根据草图选材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四、展示评价

1.独奏并请学生介绍为了使乐器发出美妙的声音做了哪些设计。

2.组织学生按不同种类乐器分组合奏。

五、收拾整理

第11课 废旧物的“新生命”

教学设计资料 教材分析:

在这一课中使用的造型材料是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材质,在学生的眼中,这些材料平时很有可能归于“垃圾”或野外路边的无用之物的范畴,这节课中需要学生转换角度去看待它们,运用想象力赋予它们艺术的新生命。怎样去感受材质,发现材质的艺术方面的可塑性,并制作出有一定趣味性的实物雕塑作品,使学生在实践和思维等方面都有所收获,是本课的重点所在。针对学生好玩好动的年龄特点,教师设计课堂环节时注意动静结合,将体验、游戏、实践等环节融入教学过程,取代单纯的教师讲授。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主动的获取知识,收获快乐。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⒈初步认识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⒉尝试废旧物品利用,用多种废旧物品进行有创意的制作,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爱惜资源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动手与探索能力。

⒊利用废旧物品进行有创意的制作,感受美、创造美。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废旧物作品及图片。

学生:废旧物品、剪刀、胶棒、双面胶、画笔和彩纸等。

教学重点:根据废旧物品的外形、材质等特点、展开联想。

教学难点:用各种装饰材料制作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出示一幅漂亮的粘贴画作品,请同学们欣赏。

你们能看出来它是用什么材料粘贴的吗?生答:鸡蛋壳等。

大家平时吃完鸡蛋,蛋壳都怎么处理了呢?生答:都扔掉了。生活中很多废旧物品在我们的奇思妙想下都会焕发出“新生命”。导入课堂并板书。

二、讲授新课

⒈教师示范。

教师演示废旧饮料瓶的“再生”制作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制作方法。 ⒉分析作品。

将老师搜集的利用废旧物品加工制作的作品分发到小组中,学生分组欣赏作品,探究并讨论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和方法制作的?你还能给作品提出什么建议来吗?

作品赏析:在课件中展示更多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废旧物利用的广泛性,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路。

⒊启发联想。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带来的废旧物品,进行联想。

⒋布置作业:利用废旧物品和辅助材料,制作出有创意的作品。

三、教师指导创作

学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也可以单独自己制作。

教师指导,学生创作。

四、展示与讲评阶段

展示学生作品,有创作者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采用自评、互评的评价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

总结,布置下节课的材料。

第12课 保护文物

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文物”是一个专有名词,并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成为文物。本课的首页结合欣赏作品给出了“文物”的定义,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文物的含义。课本中的后三页可以理解为“找一找”,关键词是“生活的地方”;“看一看”,关键词是“了解”;“做一做”,关键词是“喜爱”。本节课中认识文物要结合当地的文物资源来理解和学习,如日照的龙山文化、黑陶等。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设计﹒应用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

⒈调查、了解本地区的文物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⒉学会欣赏、绘制文物。

⒊了解保护文物的意义,增强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文物,指导保护文物是我们的责任。

教学难点:绘制文物,制作宣传小报。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和图片。

学生: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纸。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我们的电视上,上至中央电视台下至地方电视台,到处都充斥着各类鉴宝节目,一方面说明了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另一方面说明了现代人对历史的追寻和热爱。那么到底中国有多少宝贝,它们有多值钱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出示视频,介绍元青花瓷鬼谷下山的拍卖情况。

导入并板书课题《保护文物》。

二、新授阶段

⒈什么是文物?

哪位同学能说说什么是文物?分组讨论一下你们所知道的文物都有哪些。课件展示文物的定义: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

⒉文物的种类。

学生自学教材26页中列举的文物种类,了解文物都有哪一些分类?这些类别的文物有哪些是我们了解和不了解的呢?

课件分析介绍不同类别的文物以及代表文物等:

⑴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群、遗址、纪念物等;

⑵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窟寺、石刻等;

⑶各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⑷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

⑸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⒊引导学生谈欣赏文物之后的感受。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⒋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代表正视我国文物惨遭破坏的现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来保护我国现存的各类文物?

⒌立足家乡文化,谈谈自己知道的家乡文物有哪些?

三、学生活动

将学生收集来的各类文物图片剪贴整理,小组合作制作一期以“保护文物”为主题的手抄报。

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四、展评作业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文物保护小报,大家相互赏评。

五、课后小结

文物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可珍惜之处在于不可再生性,一旦毁坏则不可能复原。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对文物的保护,它们是古代文明幸存的见证,妥善地保护它们是我们的责任。

第13课 古建筑的保护

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建筑的保护》一课是《保护文物》一课的延续学习。

按“文物”概念,很多古建筑现在不一定是文物,但是成为文物的可能性都极大,而能否成为文物绝对离不开合理的保护。但是,不管身边的古建筑是不是文物,它们都有一个重要的功能----------“不仅会将它的历史写在书上,还会将它的历史

通过古建筑告诉世人,并流传后世”。所以“历史”是本课的一个关键词。本课的“学习要求”之一就是“写调查报告”,课本中给出了文本模板。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

欣赏了解古建筑,正确认识古建筑的价值,整理本地区古建筑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古建筑。

培养学生分析、探索、总结问题及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树立保护身边古建筑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古建筑模型、图片文字资料、制作材料、绘画工具材料。 学生:搜集到的古建筑图文资料、各种制作材料、绘画工具材料。

教学重点:认识古建筑的价值,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古建筑。

教学难点:能比较准确地画出古建筑的外形,思考保护古建筑的措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保护文物》一课,谁还能记得文物有哪些分类?(生答) 古建筑物不仅仅是文物的一个简单的分类,它与当地人们的历史风俗、生活习惯和文明息息相关,中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各地的古建筑都有自己的风格,有很多还被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今天就让我们进入《古建筑的保护》一课,来探究一下我们身边的古建筑,并学习保护古建筑。板书课题。

二、新授阶段

⒈欣赏感知

欣赏图片:中国古代建筑欣赏------北京故宫、贵州地坪风雨桥、北京四合院、江南水乡等。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说出这些古建筑的名称、地理位置,初步感受建筑风貌及艺术价值。

⒉结合图片了解古建筑的分类

宫殿是皇帝的居所,建筑面积庞大。宫殿的建筑有严格的法则,里面雕梁画栋,精美至极。

坛是中国古代用来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地方。主体建筑四周要筑一至二重低矮的围墙,四面开门。

中国园林中水榭的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 平台一部份架在岸上, 一部份凌空伸八水面, 平台跨水部份以梁, 柱凌空架設於水面之上。

塔是佛教建筑中独特的一种形式, 用来供奉或收藏佛舍利, 佛像, 佛经等, 是高耸型点式建筑。塔身每层都砌出额, 门, 窗的形式。

坊是中國古代具有表彰, 纪念, 标志等作用的建筑物。在单排立柱上加额枋等而不加屋顶的成为牌坊。

三、整理交流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古建筑资料或相关故事。

谈谈自己对于亲身游历过的古建筑的认识、感想。

欣赏课件中展示的家乡古建筑,感受家乡古建筑的艺术美,如日照革命烈士陵园,丁肇中故居,五莲山和九仙山上的古建筑等。

四、保护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古建筑的保护方法,并以多种形式展现:宣传画、手抄报、古建筑模型等。或尝试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五、展示赏评

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展示、赏评保护古建筑的作品。

六、总结交流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一旦毁坏就不可能复原,我们要重视对古建筑的保护,因为它们是古代文明幸存的见证,我们有责任将它们尽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七、拓展延伸

与家人旅游时注意观察古建筑,将本课的保护方法应用于实践,爱护古建筑。 你对于在古建筑上写字的行为如何评判?遇到这种行为我们该如何做?

第14课 电脑美术--版画效果的图画

教材分析:

和前面的年级比较,六年级的电脑美术侧重特色和实用。本册电脑美术追求的是“特色”------用电脑创作版画效果的作品。要想出色的完成本课的目标,了解版画并理解“刀味”是关键。在电脑中表现出“刀味”可以利用“反色处理”,具体的表现方法在教材中已非常清楚地呈现出来。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 时:1课时

教学目标:

⒈了解电脑“画图”中的铅笔、笔刷、橡皮、喷枪等工具的功能。

⒉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运用电脑中“画图”中图像菜单中的“反色”功能,

借助图画工具创作出仿班花效果的有趣图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⒊感受鼠标作画带来的快乐,体验电脑“画图”造型表现的乐趣。

教学重点:用鼠标结合“画图”中的工具画出各种图形。

教学难点:利用“反色处理”功能,借助图画工具制作出仿版画的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

⒈检查学校电脑教室的硬件,确保能够正常上课。

⒉检查教室电脑安装的局域网软件、硬件能否监控学生电脑。

⒊与教学相关的视频资料和电脑美术作品。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⒈图片导入,师:欣赏多媒体课件展示的这幅版画作品,清有经验的学生简单说说版画的制作过程。

⒉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简单、便捷的方法来制作有版画效果的美术作品呢?今天我们就用电脑中的“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⒊出示课题:点明学习内容。

二、欣赏体验,初步感知

⒈欣赏教材中的电脑美术作品。

你喜欢那些作品,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小结:仿纸版画作品画面色调是黑白灰为主,仿套色版画可以用多种颜色表现。 ⒉体验电脑“画图’画图工具和反色功能如何制作版画。

⑴教师示范如何运用反色处理功能

打开图画工具,点击画图工具中的“图像”找到“反色”。

⑵介绍“画图”工具

●橡皮的大小

●笔刷的大小

●喷点的大小

⑶学生边学,边尝试,使用反色处理勾画的草图。

三、探究技法,深入感知

⒈欣赏老师准备的电脑美术作品,根据刚才对画图工具、 反色处理功能的尝试,想一想应该用什么画图工具?怎样完成?

⒉教师示范讲解。

⒊欣赏学生作品:看看这些作品给你什么启发?自己打 算怎么使用这些工具? ⒋学生做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四、展示评价,小结拓展

⒈展示评讲: A、评价建议:能否用电脑画图的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B、创意和造型能否做到与众不同。

自评:向同学们说说你表现的是什么内容,用什么工具来表现画面效果。 互评:欣赏同学作品,说说你的看法。

⒉总结

在仿制纸版画的作品时尝试把黑白灰的画面变成彩色的画面,也别有一番风味。 ⒊拓展延伸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中的“画图”的界面有所变化,工具也增加了不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尝试。

第15课 中国画与油画欣赏

教材分析:本课建议课时为2课时,重在让学生感受中西方两种不同的绘画风

格带给人不同的艺术享受。中西方绘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政治、宗教、审美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工具材料的明显不同,因此在各自文化传统的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传统中国画和承载西方文化灵魂的传统油画是传达东西方审美情结的两大体系,是世界范围内绘画艺术的两最主要形式。中国画对六年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三年级以来他们就开始接触了水墨画,如《水墨游戏》、《鸟语花香》等,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和油画的欣赏方法,并能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对美术作品的的感受与理解。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⒈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和油画表现技法的差异,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以及油画的写实、浪漫,学会鉴赏作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⒉通过创设意境,利用对比的形式带领学生欣赏中外绘画名作,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⒊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去感受艺术魅力,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了解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的特点,从而激发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画与油画的各自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以及油画写实、浪漫风格,掌握欣赏中国画与油画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中国画与油画的绘制工具、相关的图片、课件介绍中国画与油画的视频短片。

学生:自己收集的有关中国画、油画作品及画家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播放《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视频片段,如果有你熟悉的形象就请你大声的说出来。在这部片子里,有两个国家要相遇:当法国遇见中国;有两座宫殿要相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有两个皇帝要相遇:当拿破仑遇见乾隆;今天,在我们的课堂上有两种绘画形式要相遇:当中国画遇见油画。你会不会对我们这节课的结局有所好奇?这些不同的事物相遇,会遇见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东西方两种不同的艺术领域,体会中国画和油画的魅力!

板书课题——中国画与油画欣赏

二、中国画与油画工具比较

⒈图片分类游戏。(课前将图片贴到黑板上)从卢浮宫组和紫禁城组各选两个代表,凭感觉商量一下怎样把这些画分别归到国画类和油画类去。

⒉认识工具材料(课件演示)

紫禁城组代表介绍毛笔、墨汁、宣纸、国画色、调色盘、笔洗毡毯、印章印泥等。教师演示:中国画是用水来调和的,一笔就能分出浓淡,笔墨变化微妙,画面效果轻灵。定义:中国画是我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绘画艺术,它是用刚才我们看到这些工具绘制出来的,是东方绘画的主要画种。

卢浮宫组介绍油画布、油画笔、油画颜料、调色板、调色油。教师演示:油画是用调色油来调和的,油画颜料很鲜艳,可以反复叠加,色彩变化丰富,画面厚重。定义:油画是用油质颜料绘制的画,能较充分地表现对象的复杂色调和丰富的层次,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就是用来绘制油画的主要工具。

三、中国画与油画不同内涵与特点及欣赏评价方法

⒈辨别画种。中国画《寿桃》和油画《有桃子和苹果的景物》。

欣赏和评述一幅绘画作品是可以按照一定方法来操作,我们可以先描述一下画面,分析这种画种是中国画还是油画,对比中国画和油画画面的效果有什么异同点,最后谈谈看法和感受。请紫禁城组的同学来欣赏和评述《寿桃》这幅作品,再请卢浮宫组的同学欣赏和评述《有桃子和苹果的静物》这幅画。

教师小结:《寿桃》这幅画是齐白石老先生的晚年之作,这幅画气韵生动,用笔考究,诗情画意,款式简洁,给人无限遐想。

《有桃子和苹果的静物》是法国画家塞尚的经典作品,他注重光、色与质量的表达,注重形体塑造,整体色彩和谐统一。

⒉中国画与油画的表现内容和题材。

紫禁城组出示三幅画:

课件展示:中国画的表现内容——人物、山水、花鸟

《元世祖像》元 佚名

《富春山居图》元 黄公望

《果熟来禽图》宋 林椿

紫禁城组展示这三幅画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中国画的表现内容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

卢浮宫组也出示三张作品,课件展示:油画的表现题材——人物、静物、风景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荷兰 维米尔

《向日葵》 荷兰 凡·高

《孟特芳丹的回忆》 法国 科罗

卢浮宫组展示这三幅画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油画的表现题材为人物,静物,风景。

学生活动:我们能不能把黑板上这些画进行分类呢?紫禁城组按照人物、花鸟、山水分类。卢浮宫组按照人物、静物、风景分类。

⒊中国画与油画的表现技法和艺术形式

紫禁城组出示《出水芙蓉图》(佚名 宋代)、《荷花》(潘天寿现代)、《荷花》(齐白石 现代)。

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工笔、写意。

工笔画:即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静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

写意画:即是以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形式。

卢浮宫组出示《阿尔诺芬尼夫妇》1434年尼德兰扬·凡·埃克、《薰衣草之物》19xx年美国 波洛克。

油画的表现形式多样。

写实:欧洲的古典油画以写实为主,形象逼真,有真实的感觉。

抽象:现代抽象画就是与自然物象极少或完全没有相近之处,而又具有强烈的形式构成面貌的绘画。

学生活动:教师出示图片,学生回答属于什么画种的哪种题材、哪种表现方法。

四、艺术家的智慧

⒈紫禁城组出示:《竹石图》 清代 郑板桥

中华文明5000的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的画家都具有较高的文人气和文化素养,他们用画配以诗文、书法题款、印章,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即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竹石图》,竹子用笔挺拔,诗文与画面相配合,加以印章的补白,使画面完美无缺。

⒉卢浮宫组出示照片:欧洲国家一直追求科学,发展工业,这种氛围影响着油画家的求实、求真,不断探索绘画的创新之路,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

《丽春花》 法国 莫奈 画家们在古典的写实风格的基础山继续发展,大家都渐渐走出画室,到自然中去捕捉色彩的变化,表达对事物的印象,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自画像》 荷兰 文森特·梵·高 在这之后的梵·高注重色彩自身的力量,注重个人感受的表达。

《红色的和谐》 法国 马蒂斯 马蒂斯把眼前的景象改变成为装饰性的图案,透视法被彻底抽掉了,人物和透过窗户看到的风景都成了图案的一部分。 《亚威农少女》 西班牙 毕加索 毕加索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表现形象。 《场景》荷兰 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 由此可见,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画家,都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五、学生欣赏评述

利用老师教给的欣赏方法来欣赏《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

学生活动:欣赏讨论。

六、艺术的融合与传播

(课件展示图片郎世宁的《百骏图》和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东西方文化艺术各有千秋,但艺术无国界,西方的郎世宁拿起中国画的毛笔用西方的色彩和写实技巧来画中国的国画,中国的徐悲鸿等一批艺术家到西方留学取经,使得油画在中国成了重要的绘画种类。吴冠中、林风眠等为代表的艺术家中西合璧,走出一条新路。

在老师看来,中国画和油画就像两棵不同的树上开出的不同的花,都很美,却又美得不相同。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爱自己的文化,但我们也不能说只有我们中国画才美,要欣赏多样的美,因为美本来就是不同的。

七、拓展(中国画和油画的装裱)

中国画:立轴、横幅、册页等。油画:与画面相称的外框。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紫禁城和卢浮宫里有那么多的中国画和油画,请同学们谈谈印象比较深的部分,这些让你难忘的部分都将成为你今天的收获。

世界上有两座最辉煌的宫殿,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两座宫殿经历了无数神秘的时刻,正是东西方绘画的相同与不同造就了今天的辉煌。此刻,在我们的课堂上,历史推开沉重的大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幅幅中国画和油画,都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艺术没有国界,艺术家也不分中国还是外国。这些优美的绘画有着怎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画与油画还将擦出怎样的花火?这一切都等着我们去探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