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中小五、六年级数学第二轮课例研修研修报告(1)

新村中心小学课例研修报告

(五六年级数学研修组)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巩固练习效率

——《众数》课例研修

一、 背景和目的意义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参与式教学,坚持和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专注和参与,强调教学双边、学习群体的互动合作的重要作用,以实现学习者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纵观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一味接受教师灌输的大量权威性的事实和结论,课堂上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收到严重的束缚和压抑,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呆滞,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为了改变教师讲得多,学生练的少,教师很辛苦,学生学得少,课堂效率低的现状,因此将第二轮课例研修主题定为“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巩固练习效率”。

二、过程与方法

第一次教学实践

学习内容:

众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22—123页的部分内容及练习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学习目标:

1.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众数。

2.能够运用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和分析,做出决策。

3.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良好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会根据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和分析,做出正确的

决策。

教学过程:

学前:

1、在黑板上写“统计量”三个字。

2、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 活动一:复习旧知

1、头脑风暴:怎样求平均数和中位数?

2、小结导入: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这两个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要来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谈话过度:同学们,六月的第一天是什么日子?六一”儿

童节到了,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学校的五年级准备编排一个集体舞 ,同学们都踊跃报名参加,但只选10人,大家说说选什么条件的学生合适?)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活动二:探究新知

任务: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流程:

1、1-3组求平均数,4-7组求中位数。

2、观察表格,思考问题

3、组内依次进行交流

4、全班分享

要求:1、观察表格时,要注意思考哪组的身高比较均匀。 2、做好记录。 3、认真倾听。 4、时间:15分钟

(梳理总结,出示课题:用平均数、中位数描述,不能很好地反应身高的集中趋势,所以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就是众数。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活动三:知识应用

任务: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呢?

一、练习一第一题

二、练习二十四的第4题

流程:独立完成 —— 组长组织订正 ——集体订正

要求:1、认真完成 2、积极参与,认真倾听 3、主动帮扶学困生 4、时间:6分钟

三、对错我来判(用手势进行判断)

1、平均数、众数都是统计的量。

2、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3、任何一组数据都有众数。

4、一组数据只可能有一个众数。

5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因为它也只利用了部分数据。

6、分析数据时,比较接近选平均,频数较大用众数 轻松一刻:读一读生活中的数学

活动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第一次实践反思

研修主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巩固练习效率

课题:《众数》

执教者反思:

1、 学生课堂学习习惯较好

2、 实践安排合理

3、 学生帮扶到位

4、 教师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5、 导入时间把握不合理

其他教师反思及建议:

1、给学生更多时间交流

2、对错我来判中要让学生说明错在什么地方

3、基础练习时间少,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到位

4、组长指导小组内学习不到位,帮困学习不到位

5、帮困方式要注重方法,让学生明问方法

第二次教学实践

学习内容:

众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22页的内容、123页的部分内容及练习的第四题)

学习目标:

1.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众数。

2.能够运用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和分析,做出决策。

3.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良好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会根据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和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

教学过程:

学前:

1、在黑板上写“统计量”三个字。

2、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

活动一:复习旧知

1、头脑风暴:怎样求平均数和中位数?

2、小结导入: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这两个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要来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谈话过度:同学们,六月的第一天是什么日子?六一”儿童节到了,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学校的五年级准备编排一个集体舞 ,同学们都踊跃报名参加,但只选10人,大家说说选什么条件的学生合适?)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活动二:探究新知

任务: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流程:

1、1-3组求平均数,4-7组求中位数。

2、观察表格,思考问题: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3、组内依次进行交流

4、全班分享

要求:1、观察表格时,要注意思考哪组的身高比较均匀。 2、做好记录。 3、认真倾听。 4、时间:15分钟

(梳理总结,出示课题:1、用平均数、中位数描述,不能很好地反应身高的集中趋势,所以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就是众数。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2、怎样求众数?)

活动三:知识应用

任务: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呢?

一、基础练习

下面是五一班9位同学的体重情况(单位:kg)

33 34 34 35 3 5 35 35 36 36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众数是( )。

二、提升练习

(教材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题)

流程:独立完成 —— 组长组织订正 ——集体订正 要求:1、认真完成 。 2、积极参与,认真倾听。 3、

先做好的主动辅导好组内的后进生,注意学习方法的辅导

4、时间:10分钟

三、对错我来判(用手势进行判断)

1、平均数、众数都是统计的量。

2、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3、任何一组数据都有众数。

4、一组数据只可能有一个众数。

5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因为它也

只利用了部分数据。

6、分析数据时,比较接近选平均,频数较大用众数 轻松一刻:读一读生活中的数学

活动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第二次实践反思

研修主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巩固练习效率 课题:《众数》

执教者反思:

1、练习设计有由浅入深

2、组内很好的关注后进生

3、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充分

4、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5、活动二中观察表格时学生不知如何下手

6、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其他教师反思及建议:

1、练习较到位

2、对学生关注不到位

3、练习有梯度,但题目有误

4、时间分配合理

5、设计较合理。组长对组员的指导不到位

6、帮困效果较好,第二次帮困中要求不明确,效果不明显

第三次教学实践

学习内容:

众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22页的内容、123页的部分内容及练习的第四题)

学习目标:

1.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

2.能够运用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和分析,做出决策。

3.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良好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会根据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和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

教学过程:

学前:

1、在黑板上写“统计量”三个字。

2、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

活动一:复习旧知

1、头脑风暴:怎样求平均数和中位数?

2、小结导入: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这两个统计量有

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要来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谈话过度:同学们,六月的第一天是什么日子?六一”儿童节到了,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学校的五年级准备编排一个集体舞 ,同学们都踊跃报名参加,但只选10人,大家说说选什么条件的学生合适?)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活动二:探究新知

任务: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流程:

1、1-3组求平均数,4-6组求中位数。

2、观察表格,思考问题: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3、组内依次进行交流

4、全班分享

要求:1、观察表格时,要注意思考哪组的身高比较均匀。 2、做好记录。 3、认真倾听。 4、时间:15分钟

(梳理总结,出示课题:1、用平均数、中位数描述,不能很好地反应身高的集中趋势,所以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就是众数。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2、怎样求众数?)

活动三:知识应用

任务: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呢?

一、基础练习

下面是五一班9位同学的体重情况(单位:kg)

33 34 34 35 3 5 35 35 36 36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众数是( )。

二、提升练习

(教材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题)

流程:独立完成 —— 组长组织订正 ——集体订正 要求:1、认真完成 。 2、积极参与,认真倾听。 3、

先做好的主动辅导好组内的后进生,注意学习方法的辅导

4、时间:10分钟

三、对错我来判(用手势进行判断)

1、平均数、众数都是统计的量。

2、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3、任何一组数据都有众数。

4、一组数据只可能有一个众数。

5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因为它也

只利用了部分数据。

6、分析数据时,比较接近选平均,频数较大用众数

轻松一刻:读一读生活中的数学

活动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三、研修结果陈述 本次课例研修,依据时间安排,第一次课前会议授课教师进行说课,讨论后确定主题,并填写课前会议记录。第一次教学实践及课堂观察,小组成员观课,并分工填写练习时间观察表、练习设计观察表、帮困学生观察表、学习活动观察表、完成观课记录表。在第一次课后会议,执教者进行反思,小组成员交流课堂观察记录,汇总交流建议,初步形成第二次教学方案。执教者修改后形成第二次教学活动方案,再分别进行第二次课前会议及课后会议。经历三实践两反思过程后,突破研修主题,相关教师撰写研修总结及研修报告。

1、第一次课堂实践与第二次课堂实践比较

⑴ 在第二次教学实践中,活动二头脑风暴:怎样求平均数和中位数?学生说过后,教师进行了知识梳理

⑵在第二次教学实践中,活动流程更加简明。

⑶在第二次教学实践中,活动二中将表格打印后作为学习卡解决了播放学习流程与表格播放冲突问题

⑷在第二次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到位,评价具有多样性。

⑸在第二次教学实践中,组内帮困效果明显提升

⑹在第二次教学实践中,对练习做了更改,判断题说明了理由

2、第二次课堂实践与第三次课堂实践比较

⑴在第三次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时间把握更得当。 ⑵在第三次教学实践中,基础知识的展示更加到位 ⑶在第三次教学实践中,帮困要求明确,效果更明显

⑷在第三次教学实践中,教学更加严谨,改变了出现错误题目的不足

四、理论成果

1、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身边熟悉的实例选材,才能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兴趣。

2、重视已有经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数学问题,利用知识迁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动手实践,符合认知规律和心理认知特点,将舞台还给学生,更有利于其发展。

4、更大程度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5、练习的设计应该简而精,重在质量,不在数量。

6、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整体性提高,能改变班内学生两极分化的状况。

五、改进建议

1、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决定着教学策略,目前教学中,问题大多由教师提出,放手让学生相互学习还不够。

2、教师是不变的,学生是变化的,教师还需在“以学定教”上

努力。

3、学生的合作、帮困意识不强,还需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真正领悟参与式教学的精髓,让参与式教学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4、教师应改变固定思维,做到因材施教。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一堂课的效率并不在于课堂的形式有多少,应避免减少形式性的东西,使课堂简洁而不简单。

 

第二篇:蚕豆田数学课例研修报告

蚕豆田明德民族小学课例研修报告

(数学研修)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发展思维

一、课题背景

1.课题背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经历、体验和探索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过程性目标的三个层次。数学教学过程更应该是充满着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知小学生数学学习与具体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实践应用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尽管如此,我们以往的研究仍停留在零碎、杂乱、毫无章法的阶段,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具体可行的操作程序。为了更系统的、更有效地研究如何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实践的能力,我们确立“动手操作,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课题,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时代发展需要。

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方式多样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耳、动口,提高感知效果,为学生的数学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的矛盾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操作活动,一方面是手与眼的协调活动,对数学材料的动态感知过程,另一方面是手与脑的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隐性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操作时,儿童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部思维活动和谐的结合在一起,帮助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又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

二、课题的研究和探索

1、课题的研究目的

(1)运用课堂操作实践,将凝结于数学知识及其体系中的活动过程展开,将

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机会,让学生自己通过有目的地操作、观察、比较、分析、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从感知到内化,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在探索中付出与前人发现这些结论时所曾付出的大体相同的智力代价,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眼、耳等多种感官并用,协同作战,在操作活动中去品尝“学习劳动的成功”,体验“克服困难的喜悦”,使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之目的。

(3)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数化过程,数学离不开生活。根据这一现代数学教学理念,本次研究中,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扩大数学教学时空,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制作和应用学具,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数学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4)通过课题研究,创设善于研究、乐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研究氛围,培养一支业务精湛、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的科研教师队伍,实现我校“科研兴校”的目标。

2、课题的意义

通过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能理解和掌握,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大面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3、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导航者。课堂中,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索,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保持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2)实践性原则: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努力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生活是数学的唯一源泉,在实践中探索、构建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并能应用于实践中。

(3)创新性原则: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保证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发现、创新的机会,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探索,同时,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以保证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和研究。

4、课题研究的策略

在实验中我们采用了“边实验,边研究,边总结”的研究策略,将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与培养名师结合起来,与校本教研结合起来,形成“教研组——备课组——实验教师”的实验网络,组织教师“三实践两反思”活动,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先后举行了多次镇级研讨活动和城东五乡镇教科研协作活动,为实验教师提供互动展示交流的平台,发挥了课题研究活动在镇内外的示范辐射作用,并在活动中促进课题的理论提升。还组织了常规性的研讨课许多节,进行多次的不定期的研讨交流活动,努力将课题的思想、课程的理念融入课堂。

三、过程与方法

第一次教学实践: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第1课时)

活动一:画一画、数一数

关键问题:在小楷本格子里画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数一数有几每排有几个小正方形呢?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面积呢?

要 求:(1)自己独立动手完成并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派代表;

(3)全班分享小组成果并交流;

(4)教师总结

活动二:摆一摆、填一填

关键问题: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要 求:(1)自己独立动手完成并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派代表;

(3)全班分享小组成果并交流;

(4)教师总结

总 结:长方形的面积=长 * 宽

活动三:想一想、算一算

关键问题: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那正方形的面积又该如何计算? 要 求:(1)自己独立动手完成并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派代表;

(3)全班分享小组成果并交流;

(4)教师总结

总 结:正方形的面积=边长 * 边长

活动四:巩固练习

关键问题:计算下面图形额面积,想一想,需要注意什么?

要 求:(1)自己独立动手完成并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派代表;

(3)全班分享小组成果并交流;

(4)教师总结

第一次实践反思

时间:20xx年5月20日

地点:教师办公室

研修主题: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发展思维 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执教者反思:

(1)本节课时间安排不合理,复习用了过多的时间,导致后面活动用时不够;

(2)与预期的教学效果有落差(没有完成课堂目标);

(3)学生参与讨论的时间较少,老师讲得比较多;

(4)教学内容还要继续修改完善,活动四巩固练习跟上。

其他教师反思:

一、对课堂的反思:

(1)复习导入用时过多,是否可以不用了,导入的时候直接让学生提出疑问;

(2)活动二用学习卡的形式会比较好;

(3)正方形的面积可以作为一个课外延伸,一节课世可能不够;

(4)把巩固练习留些时间,让学生更好的练习;

(5)关键问题里不能出现“你会计算了吗?”的问题形式;

(6)学生多数被教师牵引着走,自主性不强。

(7)同学们交流的时候,可以把自己作品小组间进行交流,一个一个的分享。

二、对于教学实践的整改意见:

(1)课前认真准备,认真修改;

(2)活动名称可做更改,更简洁更明确一些;

(3)要求学生可做提前预习。

第二次教学实践: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第1课时)

活动一:动手拼一拼

关键问题: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可以拼出几个不同形状的长方形?

要 求:(1)自己独立动手完成并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派代表;

(3)全班分享小组成果并交流;

(4)教师总结

活动二:动手摆一摆

关键问题: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形状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表,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要 求:(1)自己独立动手完成并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派代表;

(3)全班分享小组成果并交流;

(4)教师总结

总 结:长方形的面积=长 * 宽

活动三:巩固提升

关键问题: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要 求:(1)自己独立动手完成并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派代表;

(3)全班分享小组成果并交流;

(4)教师总结

第二次实践反思

时间:20xx年5月23日

地点:教师办公室

研修主题: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发展思维 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执教者反思:

(1)把四个活动缩减为3个活动以后更合理,教学时间安排也恰当许多;

(2)应该更多地激励学生、鼓励学生;

(3)活动要求再明确些会更好,让学生能够有准备的进行小组合作; 其他教师反思:

一、对课堂的反思:

(1)语言平淡,要多激励学生,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小组合作能力;

(2)活动二过程不要过于要求学生,让学生更多地自由支配会更好;

(3)利用展示台的优势,让学生的讨论结果展示给大家看;

(4)巩固练习的时候,找关键是求面积还是周长,再进行写公式;

(5)活动二时候让学生先把摆的长方形展示给大家看一看,效果会更好;

(6)课堂容量很丰富,教学内容恰当处理;

(7)计算的时候要强调运用公式计算;

(8)加强活动关键问题和要求的阐述。

二、对于教学实践的整改意见:

(1)课前认真准备,认真修改;

(2)活动名称可做更改,更简洁更明确一些;

(3)要求学生可做提前预习。

第三次教学实践: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第1课时)

活动一:动手拼一拼

关键问题: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可以拼出几种不同形状的长方形?

要 求:(1)自己独立动手完成并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派代表;

(3)全班分享小组成果并交流;

(4)教师总结

总 结:共同点——虽然形状不同,但他们的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 提 问:那12平方厘米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活动二:动手摆一摆

关键问题: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形状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表,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要 求:(1)自己独立动手完成并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派代表;

(3)全班分享小组成果并交流;

(4)教师总结

总 结:长方形的面积=长 * 宽(要求长方形的面积要知道它的长和宽) 活动三:动手做一做

关键问题: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你发现有什么特别的?

要 求:(1)自己独立动手完成并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派代表;

(3)全班分享小组成果并交流;

(4)教师总结

总 结:正方形的面积=边长 * 边长(要求正方形的面积要知道它的边长即可) 板书设计:

长方形面积= 长 * 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 * 边长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课题实施以来,通过研究,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在教育教学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我们已基本上从过去只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转变到了对探究过程的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能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既能让学生掌握结论,又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来,从而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到主动探究上来,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大促进了他们全面、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出了一套“动手操作、发展思维”的教学流程基本操作模式。 我们初步探索出“动手操作”课的基本操作模式为:呈现问题→引发猜想→操作探究→交流评价。

(2)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

通过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学习,我们真正确立了与新课程相对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对教师而言,“动手操作、发展思维”意味着上课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大家一起互动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真正做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以往的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更多的着眼于学生“知识的获得”,忽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不太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伴生于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的开展而变化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将“知识的习得”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指导思想,也就是注重学生的“习”,即“实践活动”,“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得到充分的体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嘴总结”的学习方式得到广泛的运用,大大丰富了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手段。

(3)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育科研水平得到了提升。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并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还要善于学习,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地变革。教师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技能。

(4)提高了操作的有效性,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明显提高。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探索,而教师在一旁加以指导和点拨。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明确意图,确定思维的方向,再展开积极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的习惯。

(5)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具有挑战、探索性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要把学生每一步操作步骤都设计好,不要把学生当作操作工,被动地执行教师的命令。这样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操作,思维空间被打开,想象力被激活,创造个性得到发展。

(6)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操作学具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并能以最佳方式使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从动作中发现、探索、领悟、抽象、概括,获得直观的知识,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1)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发展学生思维确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它并不是全部,并不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唯一做法,于是,怎样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学生的操作与思维的切入点衔接不够恰当,如何把直观操作形成的表象有效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公式,达到由直观感知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还有待解决。

(3)该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使参与实验师生收获颇多。课堂教学中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有趣,效果也是显著的。因此,我们所选课题可操作性强,符合实际。但小学教师理论水平有限,在结题时把实践上升到理论分析时感到很困难,有“做得不少总结不出”的尴尬,希望今后在这方面能得到资深专家的引领。

(4)本课题的教学研究,经过全校实验老师研究实践,虽然也取得了一些可操作的模式,但教学时诸多弊病是难以消除的。如学校教具、学具和许多教学设备

的缺少对我们的教学实验是受限制的。在目前教学条件下,教师必须调控好班纪,恰当地利用好现有的教具、学具和教学设备,并将其与新课标的要求、校本研修有机结合,使课题研究活动继续进行,课题研究成果继续丰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