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飞行员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认识区域

一、区域的含义

    1.含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的。

    2.区域特点:区域是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形状或界线;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指标:可采用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来划分;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

      划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均质区: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要素平等)

    2.功能区: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由区域的中心和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一般指经济区和工业区,具有核心)

三、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案例:青藏高原、海南岛

2.差异性:区域内部有相对一致性,但各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

案例:英国和日本的比较、中国三大自然区的比较

3.开放性:各个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案例:全球一体化 注意和差异性的区别

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空间上的差异=水平差异+垂直差异)

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

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

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力状况等)

[鲁教]英国和日本区域差异比较

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

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

[鲁教]中国三大自然区的比较

名称: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界限: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以400毫米降水线为界,青藏高寒区北部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东部以横断山脉(3000m等高线)为界。

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P5图)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注意三大自然区和三大经济区的划分)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时间上的差异)

a、初期阶段(“钢都”匹兹堡的开发)

    特点:区域内往往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

    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b、成长阶段(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

    特点: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主要问题: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污染加重,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c、转型阶段(匹兹堡的“困惑”) 

    特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区域优势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失业率增高,人口减少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d、再生阶段(“知识城”匹兹堡)

   特点:对症下药,措施区域经济复苏,又产生了新的增长活力

   对策:

      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⑵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绿色空间

      ⑶完善和拓展交通网

      ⑷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对环境是依赖和恐惧;(地理环境决定论)

   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人类中心论)

   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人类中心论)

   环境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人地伙伴论)

二、人地关系思想演变

1、地理环境决定论

   核心思想: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评价:该理论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的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2、人类中心论

   核心思想: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评价:人类中心论一味地从人类自身需求出发,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结果是人地关系对立,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地关系越来越紧张。

3、人地伙伴论

    核心思想: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评价: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

三、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的新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

   ⑴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清洁生产

   ⑵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

   ⑶公众参与、绿色消费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1.定义:既满足 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 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

   2.内涵: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和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 公平性原则:包括时间上的公平(代际公平)、空间上的公平(代内公平)、消除贫困

   2. 持续性原则:核心是指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承载力)

   3. 共同性原则:全球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国际合作,共同努力

   4.  阶段性原则:①发展中国家: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

                    ②发达国家:高级阶段,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

(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三、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表现:

      ①由于人类向环境索取过度,目前人类面临的是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能源)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减少)。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过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污染加重(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四、主要环境问题

    主要原因: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地域差异: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为主。

五、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自备篮子购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水等等。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走可持续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资源短缺令人担忧(种类多、总量大、类型全,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用量增长过快)

   c、深刻的环境危机(城市中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具体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总战略,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1、面临人口问题:人口众多,人口素质低,人口结构不合理。

      人口战略: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面临资源问题: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资源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3、面临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环境战略: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4、稳定战略: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坚持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黄土高原范围: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一、黄土高原存在的问题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土地开发利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①生态环境脆弱②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分解;③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④坡度较陡,地质灾害频繁

    2.人为因素(主要):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和露天开矿)、②破坏植被(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

三、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

    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

    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3.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四、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心是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

1.基本措施:

    ⑴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⑵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煤区土地复垦工作。

2.具体措施:

附:

[人教、湘教]西北地区荒漠化

1、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2、荒漠化的防治: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人教]南美热带雨林的保护

    1、森林被毁的危害:全球气候失凋、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2、全球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

根本原因(背景):

①当地发展中同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第一位)②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也很重要)

直接原因:

人类的开发。①过度的迁移农业②采矿、修路、城镇建设③商业性伐木④开辟大型农牧场

3、保护亚马孙雨林的措施:

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②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③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④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⑤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⑥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传统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一)鲁尔区作为传统工业区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即辉煌的区位优势)

1、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煤田)2、离铁矿区较近(初期:法国洛林;后期:瑞典等地)

3、充沛的水源(温带海洋性气候,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  4、便捷的水陆交通(其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三条河流及人工河都可通航,形成水运网) 

5、广阔的市场(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的发展)

(二)衰退的主要原因(可持续发展的的制约因素)

1、生产结构单一(衰退的内在原因):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

3、世界性的钢铁过剩(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钢铁市场需求量减少)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区衰退的根本原因)

5、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1)鲁尔区工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用地紧张(3)环境污染严重

二、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整治措施★★★★★ (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参考此措施)

1、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即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这是综合整治的核心)

1)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2)鼓励和引进新兴工业;(3)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2、发展科技,繁荣经济(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有欧洲最稠密交通网,区内任何一个地方距离高速公路不超过6千米     

4、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人教]山西能源基地建设

    1、资源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2、能源基地建设: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变输煤为输电)。

3、能源的综合利用:

产业结构调整,结合铁矿、铝土矿优势,主要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4、环境保护和治理: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洁净煤技术等;②调整产业结构,如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③三废的治理。

第三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一)南水北调工程

1.我国的水资源分布:①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②时间上:夏多冬少,年际变化大;③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较少

2华北地区最缺水缺水的原因:

自然原因—半湿润地区,降水少,河流径流不丰富;降水集中在夏秋,冬春缺水严重;降水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工农业生产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

3.方案

   东线:

   ①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基本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②评价:优点:有京杭运河现有河道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少;缺点:水质较差,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运行费用高。

   中线方案:

  ①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二期),出丹江口水库(一期),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    ②评价:优点:可以自流、水质好;缺点: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

   西线:

①路线:从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到黄河上游;

②评价:优点:既可缓解华北缺水,也可缓解西北缺水;缺点:工程浩大。

4.深远影响 ①社会效益:可以进一步改善供水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同时可以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②经济效益:可大大促进供水区的经济发展。

   ③生态效益:增加供水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进一步地扩大,控制地面沉降。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5、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①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季节,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②径流量减少有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③调水对江淮沿线地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④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⑤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附:(二)西气东输工程

    1.路线:它西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的轮南,途经甘肃、宁夏、陕西,在陕西省靖边与陕北气田连接,在贯穿黄河后,经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到达上海。

    2.影响: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西电东送

三大通道:南部:将乌江、澜沧江和红水河的水电及黔、滇两省的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广东。

中部: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

北部:将黄河中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京津唐。

  (四)青藏铁路

    从西宁到拉萨,20##年7月通车的是格拉段(格尔木至拉萨)。

    面临的三大难题:冻土、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

    意义:促进青藏地区资源的开发(如旅游),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内地与青藏地区的联系;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

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任何一个区域都有优势和劣势,针对优势重点开发,针对劣势重点整治,加强联系,取长补短)

第一节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

长江作为水源区的地理条件

(1)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广,水量大,是我国丰水区

(2)流量稳定:①年径流量较稳定   ②季节分配较均衡

(3)贯穿东西:①流经三大经济地带  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③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

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

1.自然环境: ①地貌类型齐全(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②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③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流域面积广,干支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

2.自然资源:①水资源居全国首位;②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大;③水能资源丰富

森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二、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条件)

3.城市与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除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外,宜宾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密集,而且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度远高于上游地区

4.交通:宜宾以下河流都可以通航,被誉为“黄金水道”

5.工农业基础:上游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区;

中游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区;

下游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区

以长江流域为例:

[人教、湘教]田纳西河流域开发

1、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

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湿润,冬季温和,夏季高温,冬春降水较多。

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等。

2、早期开发中的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3、综合开发措施:    防洪(水库)、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农业结构、矿区生态恢复)

4、成效和经验:

   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主要经验:①设立专门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人教]伏尔加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1.自然背景:

    欧洲第一大河,位于俄罗斯境内,多流经平原地区。流域内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钾、磷等矿产,人口稠密,交通便捷,工农业发达。

2.流域的综合开发

   主要以修筑大型水利枢纽、进行梯级开发为重点,通过开通运河、清理水道、建设河港等工程措施,沟通了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里海,实现了“五海通航”。

   通过对全水系进行综合开发治理,实现了发电、航运、灌溉、供水、渔业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带动了全流域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

3.综合开发存在的问题。

①水利工程没有修建过鱼道,影响鱼群洄游产卵;

②下游没有修建大型水库,水量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③沿岸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河水污染严重。

第二节 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一、      自然环境(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东北地区气候条件:(1)大部分为温带季风气候 (2)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3)南北温差大

南部为暖温带可种植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等;中部属中温带可种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亚麻等;北部属寒温带以春小麦、大豆、马铃薯为主。

3.土地资源丰富:(1)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

(2)宜农荒地多

(3)土壤肥沃,有黑土、黑钙土分布,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生产力高

小结: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

①土地资源丰富,平原广阔,适合大规模机械作业  ②土地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利于农业发展  ③宜农荒地多,后备耕地资源充足  ④气候温和湿润  ⑤山地多可以发展多种经营 ⑥草场资源:草场面积广,利于发展畜牧业 ⑦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多淡水湖,利于渔业发展 ⑧林地面积广,既保护生态又可发展林业。

2.社会经济条件:①人口少,人均耕地多  ②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③农场经营,便于管理 ④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为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

1.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

   ①气候:大部分位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夏季温暖,冬季寒冷,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集中夏季,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基本可满足一年一熟的需要。

   ②土壤: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有机质含量高)。

   ③地形:地形种类多样,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条件

   ④工业基础好,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晚,人均耕地多。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分为林业和特产区、耕作农业区、畜牧业区

3、商品粮基地:

   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突出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

三、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黑土的开发

A.存在问题:①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②荒地开垦后植被破坏,表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使农作物单产和品质逐年下降

B.①改良耕作制度,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加强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尤其是秸秆还田;③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减少水土流失

2.林业的发展:

A.存在问题:①重采轻育,采伐量超过生长量②森林火灾③滥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现象比较严重

B.措施:①坚持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②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以促进珍稀树种的更新,特别是红松的更新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生态环境恶化

3.湿地的保护

A.存在问题: ①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  ②湿地面积逐年减少   ③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B.措施: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 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第三节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1.发展条件

   (1)地理区位条件: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2)自然条件优越:①地形:面积广大,平原广阔②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③水源:河流交错纵横

   (3)社会经济条件优势:①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②历史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早,历史经济基础好③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区。④主要的侨乡分布地区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3、工业体系: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

4、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

    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a:问题:生态环境的形势严峻;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b:问题:人地矛盾加剧;

      措施: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问题:重复建设突出;措施:加强城镇和区域的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三、产业转移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影响因素:重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a.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b.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c.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如导致产业移入区环境污染加剧

     d.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模式也属于产业转移

补充资料: 问题与措施

1.主要环境问题(注意出现问题要素所属圈层的划分)

考查的要点:(1)问题成因;(2)影响(危害);(3)防治措施

1)成因一般包括自然和人为,侧重人为原因。

     人为原因:  一方面围绕环境承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另一方面围绕“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或“滥砍滥伐”、“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2)影响:

    ①(对地)改变地球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对周围环境各要素的直接影响)

    ②(对人)危害人类健康,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3)措施主要针对人为原因“对症下药”,如开源节流(对资源类而言)。

主要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生活措施、经济措施、政策措施、环保措施。

(注意:这些是“药”,请对“症”使用)

    1、问某地有什么生态环境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①水土流失。②土地荒漠化(干旱地区)。③土壤盐碱化(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④滥砍乱伐森林。⑤草场退化。⑥物种减少(或生物的多样性减少)。⑦湖泊萎缩。⑧湿地减少。⑨滑坡、泥石流

2、问某地有什么环境问题:除了从以上考虑方面考虑外,还要考虑污染(废水、废气、废渣和固体废弃物、噪声等)问题,如要问我国南方低山丘陵主要的环境问题,除了答“水土流失”外,还要答“酸雨”。当然还可以考虑答气候变暖、臭氧层遭破坏。

3、我国各地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如下:

①东北:森林减少、黑土冲刷(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

②西北(含内蒙古):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

③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

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⑤南方山区:水土流失。

⑥西南:地质灾害多。

⑦青藏高原:土地荒漠化、湿地减少,湖泊萎缩、草场退化、物种减少。

⑧宁夏、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土壤盐碱化和荒漠化

4、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1)自然原因:①地势起伏大,坡度陡。②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黄土高原)。③降水量大并集中夏季,多暴雨。④植被覆盖率低。(2)人为原因:①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②开矿。③土地利用不合理。破坏了植被。

5、水土流失的后果(危害):

①使土地贫瘠,农作物减产。

②下游河床抬高,降低泄洪能力。

③湖泊淤积,库容减少,降低蓄洪标准。

6、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黄土高原: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如①植树造林。②陡坡退耕还林还草。③缓坡修筑梯田。④沟谷:打坝建库。⑤塬地平整土地。⑥矿区要开展土地复垦工作。⑧限制载畜量。⑨调整农业结构,走农林牧综合发展的道路。

(2)南方丘陵:①走立体农业道路。②山区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③封山育林。

(3)东北:①植树造林。②黑土培肥(秸秆还田最有效)

7、解决我国南方农村生活用能的措施:

①推广生活用煤。②推广省柴灶。③大力发展沼气。④营造薪炭林。⑤开发小水电。⑥利用新能源。

8、土壤盐碱化的成因:自然原因:

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②旱涝灾害频繁。人为原因:③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

9、土壤盐碱化治理的措施:

①科学灌溉。②引淡淋盐。③井溉井排。④覆盖。⑤生物措施(植树造林)

10、土地沙漠化(沙尘暴)的成因是:

(1)自然原因:a气候干旱。B土质疏松C植被少,D大风多。 (2)人为原因: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11、荒漠化的治理(成因和沙尘暴一样):

①植树造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建设人工草场。④限制载畜量。⑤合理利用水资源。⑥设置沙障。

12、大气污染的治理:

①控制污染源。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③使用清洁能源。④健全环境法规

13、水污染的治理:

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管理。④农业污染防治。

14、减轻环境问题的措施:

①控制人口数量。②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③清洁生产。④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⑤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5、某地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如华北平原):

①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河流径流量小。②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径流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③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④浪费和污染严重。⑤森林覆盖率低

16、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开源和节流)①修建水库(或水利工程)。②跨流域调水(X水X调)。③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耐旱植物。④节约用水。⑤防止污染。⑥植树造林。⑦控制人口增长数量。⑧加强技术改造,更新设备,提高水的利用率。⑨人工降水、海水淡化、合理开采地下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