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五年级音乐下册

第一课《春意》

《小鸟 小鸟》课后小结:

聆听《致春天》课后小结:

《 春雨蒙蒙地下 》课后小结: 春天是美丽的季节,让我们大家共同歌唱演绎一段“春天的交响曲”吧!

课后反思:

第二课《欢乐的村寨》

《巴塘连北京》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又一次领略了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了解了他们独特的风土人情。同学们,不同的音乐把我们感染,不同情感把我们吸引,独特的文化让我们为之赞叹,今天我们用歌声用舞姿来感受民族文化,以后愿大家通过音乐课这条纽带继续品位中华民族渊源文化。

《北京喜讯到边寨》课后小结:

课堂延伸: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动人的歌舞,美妙的音乐,今天老师和同学和同学们一起领略了边寨的民族风情,感受了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在以后的艺术活动中我们将会领略到更多的民族乐曲,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

《迷人的火塘》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具有鲜明的侗族民歌音调特征的创作歌曲,并了解了一些侗族的风土人情。通过今天的学习与感受,希望同学们能主动多了解些我国各民族的人文知识。为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课后反思:

第三课 《飞翔的梦》

《小白船》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白船》。美妙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广袤无垠的天空,领略了宇宙的神奇。老师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把美好的幻想化作理想,想自己的目标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今天的课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真善美的小世界》课后小结:

真善美的小世界》这首歌唱的是迪斯尼乐园,但真善美却是我们人类永恒的追求,你们说对不对?那我们大家就一起努力吧,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课后反思:

第四课《您好!大自然》

《田野在召唤》(一) 课后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朝气蓬勃的意大利合唱歌曲《田野在召唤》,田野是人人喜欢、向往的地方,同学们让我们唱起这首歌曲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同学们,再见!

《田野在召唤》(二)课后小结:

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生机,田野活动给了我们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您好!大自然。

《铃儿响叮当》课后小结: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今天的音乐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再一次聆听欢快的《铃儿响叮当》走出教室吧!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第五课《京韵》

《京调》课后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们对京剧有了很多的了解。但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个地方的剧种还有很多。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音乐,但老师希望通过你们的聆听和观察,能感受出什么才是最美的音乐。

《我是中国人》课后小结:

课后反思:

第六课《百花园》

《采花》课后小结:

《编花篮》课后小结:

百花园真美!请同学们回家收集以花为题材的歌曲或乐曲,并进行学唱或试奏。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够主动地去了解更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家的民歌,了解更多的民歌文化。

课后反思:

第七课《爱满人间》

《爱的人间》课后小结:

是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句手语,表达我们美好的祝愿。老师相信你们以后一定会关心身边所有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唱歌曲,并在歌声中走出课堂)

《地球是个美丽的圆》课后小结:

课后反思:

 

第二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材分析重点反思

第一单元 到郊外去教材分析

一:编写意图

通过欣赏和演唱与春天户外活动有的音乐作品,使学生亲近大自然,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运用学过的音乐要素进行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二、音乐材料分析

1、山谷回音真好听

歌曲简洁、朴实、描绘了孩子们眼中的大自然景象,刻画了孩童的好奇心理,生动模仿了声音在山谷间的自然现象。

2、出发

这首乐曲描绘了火车出站的情形。圆号吹响了坚定的引子,小号紧随其后。乐曲主要利用乐队音色手法,表现儿童心潮起伏的心情和车窗外快速变化的景色。

3、放风筝

这是一首流传在河北南皮的民歌,歌曲表现了春季藏风筝的民俗。从三月清明唱起,唱到姐妹的穿着打扮,唱到放风筝的动作细节,放风筝的形态,直唱到姐妹收起风筝欢欢喜喜回家去。歌曲优美动听,深受人们喜爱。

4、放牛放到小河边

这是一首流传在江西萍乡一带的民歌,属于民歌体裁形式中的山歌。歌曲表现了在种田之余儿童在河边草地上放牛的情形。歌曲中蓝天小河耕牛,与小牧童融为一体。

5、郊游

歌曲为台湾儿歌,旋律平易近人、琅琅上口,为儿童所喜爱。歌曲描绘了儿童结伴去郊游的情景。“白云春风”“青山绿水”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第二单元:进行曲教材分析

一、编写意图

本单元所先歌曲及器乐均为进行曲,进行曲是儿童最熟悉、是易接受随其律动作音乐活动的音乐体裁之一。所先曲止《队歌》是学生们经常都要接触到的。《小号手之歌》和《米老鼠进行曲》 从两个不同的侧面贴近儿童的生活,欣赏曲目也都标题鲜明,易为学生所接受。

二、音乐材料分析

1、《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是周郁辉作词,寄明作曲,原为儿童故事片《英雄小八路》的主题歌,创作于19xx年。

2、《出旗》是少先队鼓号演奏中的一首。用于少先队员集合仪式中出队旗的场合,由于队号只能春出5135这四个音,故全曲仅用这四个音构成。

3、《小号手之歌》这是动画片《小号手》的主题歌,这首歌曲描绘了革命老区儿童团员赞颂游击队英勇杀敌的情景。全曲洋溢着坚定、乐观的精神,同时又透露出缕缕童趣,尤其是模仿游击队员的号声“的的的哒”,更充分描绘了儿童团员们活泼、乐观的形象。

4、《地耳其进行曲》这是贝多芬为德国剧作家的剧本所作配乐的片断,后被改编成钢琴曲的。

5、《进行曲》1892年,52岁的些科夫斯基为《胡桃夹子》谱写了优美的音乐,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作者将其中的音乐改编成了管弦乐组曲,取名为《胡桃夹子组曲》,全曲共创始三个乐章,由倣首乐曲组成。

6、《米老鼠进行曲》这是19xx年出品的美国动画片。

第三单元:劳动最光荣教材分析

一、编写意图

本单元由《劳动最光荣》等四首歌曲的欣赏、演唱及《狩猎波尔卡》等两首管弦乐曲作品的欣赏组成。集中体现了“劳动最光荣”这一主题,这正是本单元教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立意和导向。

二、音乐材料分析

1《劳动最光荣》

是美术片,《小猫钓鱼》的主题歌,曾在19xx年“我国文艺创作评奖”中获奖。歌曲生动活动,形象鲜明,赞美了“劳动最光荣”。歌曲为五声宫调式,带变化的两段体。

2、《风车依呀呀》

这是一首农村儿童生活题材的歌曲。它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反映了农村孩子从小爱劳动、关爱父母的好品质和各有乐观的生活态度。

3、《狩猎波尔卡》

这是著名作曲家——施特劳斯1875年的管乐作品。本作品于同年10月5日首次演出。

4、《森林中的铁匠》

这是德国作曲家创作的管弦乐作品。有人曾将此曲与艾文的《森林水车》和奥尔特的《钟表

店》并列为三首著名的描绘性标题乐曲。

5、《理发师》

这是一首热情、欢快的澳大利亚民歌,生动地表现了理发师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

第四单元:音乐中的动物教材分析

一、编写意图

本单元是有关动物的最后一个单元。通过这一单元的内容,了解中国不同地区地域文化,学习运用四川的地方方言演唱四川民歌。

二、音乐材料分析

1、《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

这是一首一段体结构的西班牙儿歌。歌曲的音域不宽,仅有六度,旋律多是同间的连续重复和级进下行,由于二度移位模进贯穿全曲。

2、《云雀》

这是一首流传于罗马尼亚的民间乐曲。乐曲欢快活泼,由小提琴演奏。

3、《四小天鹅舞曲》

芭蕾舞剧《天鹅湖》是俄罗斯作曲家在1876年写成的。《四小天鹅》就是芭蕾舞剧《天鹅湖》第二幕中的一段舞曲。

4、《螃蟹歌》

这是一首流传于四川地区的民歌。歌曲 由上下乐句构成。旋律诙谐、活泼,表现了在河边玩的孩子们观察到的螃蟹和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

第五单元:五十六朵花教材分析

一、编写意图

本单元是一年级下册《五十六朵花》的延续,收录了苗族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哈尼族的《其多列》、藏族的《我的家乡在日喀则》、河北民歌《小放牛》、云南民歌《猜调》等等。

二、教材分析

1、《苗家儿童庆丰收》一首根据苗族芦笙调填词的儿童歌曲。表现了苗家儿童吹起芦笙欢庆丰收的喜悦心情。

2、《送我一枝玫瑰花》是根据新疆民歌改编的一首弹拨乐合奏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3、《猜调》是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一首儿童合唱歌曲,充满了童趣。用问答的对歌形式反映了生活知识的内容。

4、《其多列》是哈尼族民歌,通过拣枝叶、吹竹筒等词语,表现了哈尼族儿童热爱生活地,热爱劳动的活泼性格。

5、《小放牛》是一首河北民歌,也是对歌的形式,通过一问一答,使人了解了赵州桥等神化。

6、《我的家在日喀则》是首藏族民歌,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日喀则在西藏西面,日喀则在藏语中的“如意的庄园”的意思。歌曲的曲调属于藏族踢踏舞曲。踢踏舞曲是藏族的一种民间舞蹈,热烈奔放。

歌曲的旋律活泼,节奏感强,具有很强的舞蹈性。

第六单元:童谣教材分析

一、编写意图

本单元由歌曲《水牛儿》,欣赏《蜻蜓你来吧》《编花篮》,活动课《小老鼠上灯台》《打花巴牚》组成。主要内容是围绕着童谣进行编写的。

二、音乐材料分析

1、《水牛儿》是一首充满了童趣的北京童谣,歌词是以拟人化语气在说,好似孩子们在对水牛窃窃私语。由调简单,以五声宫调式为主,两个乐句加一个结束句构成。旋律一气呵成,简单上口。

2、欣赏《蜻蜓你来吧》取材于山东童谣。歌词与《水牛儿》有异曲同工之处,歌词简单有趣,曲式为一段体。四个乐句构成,以我国的五声调式与宫调转换构成。结束句是扩充乐段。显得更为激动,曲调上富有变化。

3、《编花篮》是一首河南民歌。具有浓郁的河南风格,歌词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由极富口语化并有浓郁的河南方言构成。共有16小节组成,带扩充的一段体。

4、《打花巴掌》是流传在北京地区一种传统的儿童游戏。一般都是两人或三人面对面围成一组,互相拍手,按季节说花的名字,歌曲 是一段体。五声调式。在学生学会后可能鼓励学生

在前四小节自己编词。

5、《小老鼠上灯台》这是一首根据流传在民间的童谣《小老鼠上灯台》由曲作家谱曲而成的儿歌,曲调简单,琅琅上口,极富儿童特点。为五声调式,一段体。

课题:本学期考试

学 科:音乐

年 级:四年 第32节

课 题:本学期考试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奋发学习。

熟悉歌曲,能熟练的演唱歌曲。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歌曲学生积极的学习欣赏歌曲,并用优美的声音哼唱歌曲。并且展开对江南的想象。

3.情感与价值观:指导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心态。

教学重点:复习考试。

教学难点:学生的自己表演。

教学方法及设想:通过复习巩固学习过的知识,为考试打基础,并且有表情的表演歌曲。

教学准备:电子琴,电脑。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音乐的世界》

二.发声练习:《白歌》《雪绒花》

三.复习歌曲和乐理知识。

四.新课教学:

掌握正确的音准,不跑调。

注意表情、速度、力度的表现。

口风琴吹奏的正确方法。

复五.布置考试内容。

复习本学期学习的重点,教师指导。

教学小结:这节课是本学期最后一节音乐课,希望同学们课后好好复习,下节课考出好成绩。

重点反思

《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

《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一课教师用歌声和肢体动作导入,视觉和听觉同时的给学生极大的吸引。学生学习效果好。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课从模仿动物的叫声入手,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和好动的特点,设计了趣味活动。在欢快的游戏中,蕴涵着对知识的学习,结合角色去感受和表现。通过选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和创编简单的动作等,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以及对欢快情绪的体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学习的能力。

引导同学们对同伴的表演做出评价,谁表演得好?好在哪里?哪个同学有更好的表演方法?表演中学生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意图,每个小组有不同的表现方法,这种做法展示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堂里,前面几个环节都还不错,学生兴趣很浓,课堂活跃。但是在填词演唱这一环节里,第一,让学生唱的时间太短,没有把歌曲唱熟;第二,我没有放开,总担心学生没有唱好或者是不会唱,在他们唱的时候,总是有我的声音。学生很被动,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导致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演唱气氛不够高,演唱质量也不够好。如果在前面几个环节里节奏快些,争取一些时间放在填词演唱这一环节中,我改变原有的主动身份,充分展现学生主体,让他们自己唱,使之产生极高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调动,增强了主体参入意识,形成了教与学的整合。出现乐句错误时,我再单独把错误句弹琴教唱,纠正。那么歌曲掌握的会非常熟练。在这一环节中我还出现一个错误,就是指挥学生分组演唱的时候,手势不正确。在教师个人素质方面还要加强学习。另外在创编动作这一环节里,我也是犯了同样的问题。总是在教学生怎么做,没有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没有充分的让他们自己展示。在最后开的一个小型音乐会这一环节里,我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以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歌、或舞、或用乐器伴奏,尽情表现音乐,整个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积极性很高。在这一环节里同时也发现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有待进一步进行教,如叽叽喳喳的说话声,抢位置等现象。

在以后的课堂里,改变以上的一些方式方法,相信学生对音乐会增加更浓烈的兴趣。

重点反思

《打花巴掌》:

二年级音乐课改实验《打花巴掌》研究课教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本课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性发展。在本节课中,留给学生一定空间,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后又通过多种形式,以小组合作进行歌词创作,鼓励学生从自己身边找声音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分组活动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打花巴掌》是一首说唱风格的北京儿歌。歌曲为四二拍,一段体,五声商调式。旋律欢快、流畅,有着浓郁的河北民歌的音调。打花巴掌是北京地区的一种传统的儿童游戏,两人一组,边拍手边按季节数着花的名字,念说着压韵的顺口溜,这些鼓励孩子们学习好、品德好、身体好的新词,赋予了打花巴掌新的生命,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歌曲游戏。

既然是一首充满童趣的游戏歌曲,我不想以已往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套牢了,而是把这节 课设计成了游戏教学,融音乐与游戏为一体,来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及创造能力。教学一开始,我就和学生们一起做拍手游戏,学生们从小就会玩拍手游戏,从一拍到十,一边拍一边数,和打花巴掌游戏很像。学生的兴趣自然很高,也为后面的创编歌词做了铺垫。然后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做的游戏和北京小朋友做的游戏作对比,北京小朋友做的游戏有什么特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自己通过听、说、唱、想等多项活动来学习歌曲,学习中遇到的难点我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提出、解决,我尽量要求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和鼓励者;学生不是被动的学唱一首歌,而是在这一堂课中成为创造表现的主人,让学生们能够体会到音乐的美,不仅要用眼睛、用耳朵、用身体动作,更要用心灵去体会。

重点反思

《苗家儿童庆丰收》:

“以审美为核心”是《音乐课程标准》渗透的核心理念。的确,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小学音乐课,我们不可能培养一代人都成为未来的音乐家,国家也不需要新一代都成为音乐家。那么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就需要我们通过艺术的教育手段去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的能力,提高其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毫无疑义,“以审美为核心”的要求,正是出于这个基点而来的。

就小学音乐教学来说,如何有效地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应该把握好“感受”

与“检验”这两个关键环节。

《苗家儿童庆丰收》这首歌曲是根据苗族声变调的旋律填词而成的。表现了苗家儿童吹起芦笙、敲起铜鼓,欢庆丰收的喜悦心情。歌曲旋律欢快、跳跃、流畅、节奏感较强,具有舞蹈性和浓烈的苗族民间音乐风格。

为了切实体现审美教育,我将本课的目标设定为:

1.通过《苗家儿童庆丰收》的演唱,感受贵州苗族儿歌的风格特点,体验苗族民间音乐的美感和苗族儿童的生活情趣。

2.通过组织学生学习简单苗族集体舞,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其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其良好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协调能力的形成。 根据作品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着力抓住“感受与体验”这两个实施审美教育的关键环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全课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激趣导入;二、感受苗族人文风情;三、在演唱中体验;四、在表演实践中深化体验。课开始时,我以导游的身份出现在孩子们面前,以带领大家去一个“既遥远又神秘”的地方旅游为“悬念”,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以组织律动的方式拉开序幕,将组织教学、音乐韵律感的培养有机渗透其中,使课前的三分钟形成了全体参与动起来的局面。为深入理解《苗家儿童庆丰收》这首作品的内涵作了铺垫。 从现在学生的情况看,他们虽然曾通过电视等媒体,对苗族民间风情有所见闻,但获取的信息毕竟非常零散,难以对苗族相关文化形成印象。特别是城里的孩子上山下乡的时间很少,难以得到亲自去苗寨体验民间音乐的机会。因而,我特地精选了由贵州省政协、贵州电视台共同录制的VCD作为课程资源,编辑制作了课件,随即将苗族音乐、舞蹈中的精彩画面展示给学生,让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其从看中充分感受苗族的人文风情,孩子们在这艺术的氛围和感受中获得了审美的愉悦。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活动之中。本课从一开始剪辑的苗族山歌、芦笙独奏曲,到后面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听磁带范唱等环节,都是让孩子们从听中充分感受苗族音乐特有的音韵美。同时,还利用有趣的课件帮助他们快速地归纳和记忆歌词。尔后,再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多种形式练唱歌曲,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感受和体验歌曲的旋律美。课后许多学生都对我说:“老师,上了这节课后这首歌曲经常在班里传唱。”我想,如果通过我们的教学,能够使音乐深深地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来,这不就是我们所追求和期盼的结果吗?

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它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音乐课堂教学应更多地建立在参与和感受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动”起来、“舞”起来才会对音乐有真正的体验和理解。

因此,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学跳了简单的苗族舞蹈,并让孩子们围成了大自,以苗族特有的困舞的形式进行苗族歌舞表演,这也将本课推向了高潮。从孩子们的笑脸和投人的表演中,可以看出他们真正融人了音乐,充分感受和体验了音乐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这种乐趣来自于他们全方位的主动参与、来自于他们对苗族民间风情的感受和体验、来自于他们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总之,审美是音乐家教育的核心,音乐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把握好感受和体验这两个关键环节尤为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