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高考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考点10 力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

高三物理高考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考点10  力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命题趋势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知识与能力,以能力考核为主;理论与实际,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心;这些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指导思想。因为考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最能显示其能力大小,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现象和事件,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20##年理综卷第16题冷光灯,第19题抗洪救灾,第31题关于太阳演化,都是联系实际的问题。20##年高考理综卷的命题将会继续贯彻这一原则,作为中学物理主干知识的力学,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必定是命题的素材。

预计命题所选的素材会是一些常听到的、常看到的、常被关注的但不一定认真思考过的问题。除现代科技外,涉及天体运行、航天技术、体育运动、人体科学、医药卫生、通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仍应是关注的重点。

知识概要

力学知识在日常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中应用非常广泛,主要有(1)体育运动方面:如跳高、跳水、体操、铅球、标枪等;(2)天体物理方面:如天体的运行、一些星体的发现、人类的太空活动等;(3)交通安全方面:汽车制动、安全距离、限速等。

由上述题材形成的实际问题,立意新,情景活,对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对考生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一个考验。

解这类问题与解其他物理问题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要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这也是这类问题使一部分考生感到困难的原因。为实现这一转化,应重视以下几点:

1、从最基本的概念、规律和方法出发考虑问题。以实际情景立意的题目,往往不落俗套、不同于常见题型,由“题海”中总结出来的套路一般很难应用。这时从最基本的概念、规律和方法出发分析、思考才是正途。这也正是命题者的匠心所具。

2、要分析实际现象的空间、时间特征。力学问题总与时间和空间有关,从空间上,要关注场景的细节,正确把握力的特征;从时间上,要分析实际现象如何一步一步演变,把这个演变的过程和典型的物理过程相对照,寻求转化。

3、要有提出疑问,并探求结果的意义。面对题目给出的实际现象,应能抓住现象的本质特征,找出原因、原因的原因……,抓住了这串因果链,实际上就是找到了解题思路,向物理问题的转化也就自然实现了。

4、要画示意图,而且要选好的角度。这可以大大降低思考的难度,尤其对于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的题目。

点拨解疑

例题1  目前,运动员跳高时采用较多的是背越式。若某跳高运动员质量为m,身体重心与跳杆的高度差为h,他采用背越式跳这一高度,则他在起跳过程中做的功

A.必须大于mgh

B.必须大于或等于mgh

C.可以略小于mgh

D.必须略小于mgh

点拨解疑这是体育运动方面的一个实际问题,应仔细分析运动员过杆的细节。先是头、肩过杆,此时头肩在整个身体上处于最高位置,然后是背、臀依次过杆,此时在整个身体上依次是背、臀处于最高部位,头、肩在过杆后已下降到杆的下方,脚最后过杆,脚过杆时脚是身体的最高部位,其余部分都已过杆,且都在杆的下方。总之身体的各部分是依次逐渐过杆的,而且轮到过杆的部位总是身体的最高部位,过杆时似乎身体始终软软的“挂”在杆上(只是身体上“悬挂”的点在变化)。

这一情景的物理特征是:过杆时,身体的重心始终在杆的下方,运动员重力势能的增加量略小于mgh。运动员在起跳时做的功应等于重力势能的增加量,故C正确。

点评:该题的解答过程表明,细致的分析实际现象时间上的特征是重要的。

例题2  人的心脏每跳一次大约输送8×10-5m3的血液,正常人的血压(可看作心脏压送血液的压强)的平均值约为1.5×104Pa,心跳每分钟70次,据此估测心脏工作的平均功率为多少?

点拨解疑  心脏挤压输送血液,这种情景下功和功率的计算与以往力学中功和功率的计算很不一样,力和位移都不像常规题那么清晰。解决该题的关键是:弄清题意后,要寻找一个合适的物理模型,然后才能运用物理规律求解。这里设想心脏跳动压送血液类似于圆柱形气缸中气体等压膨胀推动活塞对外做功的模型,且血管横截面积为S,平均血压为p,则平均压力F=pS,心脏每压送一次,血液的位移为L,对于一次跳动,由功率定义

而每次心跳输送的血液

所以

点评:解决实际问题,寻找合适的物理模型,往往是解题的关键。因此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熟悉典型的物理模型,二是要认清实际问题的特征。根据该题结果,还可求得心脏每天消耗的能量大致为。正常情况下,身材越高大,心脏每次挤压输送血液的量越大,心脏消耗能量也越多,故心脏负担越重。

例题3 天文观测表明,几乎所有远处的恒星(或星系)都在以各自的速度远离我们而运动,离我们越远的星体,背离我们运动的速度(称为退行速度)越大;也就是说,宇宙在膨胀,不同星体的退行速度v和它们离我们的距离r成正比,即v=Hr,式中H为一恒量,称为哈勃常数,已由天文观测测定。为解释上述现象,有人提出一种理论,认为宇宙是从一个爆炸的大火球开始形成的,大爆炸后各星体即以各自不同的速度向外匀速运动,并设想我们就位于其中心。由上述理论和天文观测结果,可估算宇宙年龄T,其计算式为T=          。根据近期观测,哈勃常数H=3×10-2m/s﹒光年,由此估算宇宙的年龄约为        年。

点拨解疑  本题涉及关于宇宙形成的大爆炸理论,是天体物理学研究的前沿内容,背景材料非常新颖,题中还给出了不少信息。题目描述的现象是:所有星体都在离我们而去,而且越远的速度越大。提供的一种理论是:宇宙是一个大火球爆炸形成的,爆炸后产生的星体向各个方向匀速运动。如何用该理论解释呈现的现象?可以想一想:各星体原来同在一处,现在为什么有的星体远,有的星体近?显然是由于速度大的走得远,速度小的走的近。所以距离远是由于速度大,v=Hr只是表示vr的数量关系,并非表示速度大是由于距离远。

对任一星体,设速度为v,现在距我们为r,则该星体运动r这一过程的时间T即为所要求的宇宙年龄,T=r/v

将题给条件v=Hr代入上式得宇宙年龄  T=1/H

将哈勃常数H=3×10-2m/s·光年代入上式,得T=1010年。

点评:有不少考生遇到这类完全陌生的、很前沿的试题,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这样的问题自己从来没见过,老师也从来没有讲过,不可能做出来,因而采取放弃的态度。其实只要静下心来,进入题目的情景中去,所用的物理知识却是非常简单的。这类题搞清其中的因果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例题4  若近似的认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在同一平面内,且均为正圆,又知这两种转动同向,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天。求:月球绕地球转一周所用的时间T

点拨解疑本题涉及太阳、地球和月球在空间中的运动及位置的相对关系,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画示意图能把各天体的相对关系表示的比较清楚,便于思考。我们抓住月向变化的周期为29.5天这一条件,画相邻的两个相同月相(而且都是满月)时,三天体的位置情况。图1即为该示意图,图中设地球和月球的公转都是逆时针的。图中θ角是地球在29.5天转过的角度,可用下式计算

在这29.5天中,月球已经绕地球转过了(360°+θ)角因此对月球公转的周期T,可列出下面比例式

解得T=27.3天

点评:解有关天体物理的题,要养成画示意图的习惯,它能使各种关系变得清晰起来。

针对训练

1.(20##年高考全国物理题)(惯性制导系统中的加速度计) 惯性制导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弹道式导弹工程中,这个系统的重要元件之一是加速度计,加速度计的构造原理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沿导弹长度方向安装的固定光滑杆上套一质量为m的滑块,滑块两侧分别与劲度系数均为k的弹簧相连,两弹簧的另一端与固定壁相连,滑块原来静止,弹簧处于自然长度.滑块上有指针,可通过标尺测出滑块的位移,然后通过控制系统进行制导。设某段时间内导弹沿水平方向运动,指针向左偏离O点的距离为s,则这段时间内导弹的加速度 (  )

A.方向向左,大小为ks/m

B.方向向右,大小为ks/m

C.方向向左,大小为2ks/m

D.方向向右,大小为2ks/m

2.(20##年高考全国理科综合题)(抗洪抢险中的登陆点) 在抗洪抢险中,战士驾驶摩托艇救人,假设江岸是平直的,洪水沿江向下游流去,水流速度为v1,摩托艇在静水中的航速为v2,战士救人的地点A离岸边最近处O的距离为d。如战士想在最短时间内将人送上岸,则摩托艇登陆的地点离O点的距离为   (  )

A.dv2/        B.0       C.dv1/v2        D.dv2/v1

3.(快艇牵引滑板的最小速度) 在电视节目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种精彩的水上运动——滑水板。如图3所示,运动员在快艇的水平牵引力作用下,脚踏倾斜滑板在水上匀速滑行。设滑板是光滑的,运动员与滑板的总质量m=70kg,滑板的总面积S=0.12m2,水的密度ρ=1.0×103kg/m3.理论研究表明:当滑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板前端抬起的角度)时,水对板的作用力大小,方向垂直于板面。式中v为快艇的牵引速度,S为滑板的滑水面积。求:为使滑板能在水面上滑行,快艇水平牵引滑板的最小速度。

4.(1999年高考全国物理题)(高速公路上的汽车间距) 为了安全,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已知某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v=120km/h,假设前方车辆突然停止,后面车辆司机从发现这一情况起,经操纵刹车到汽车开始减速所经历的时间(即反应时间)t=0.50s。刹车时汽车受到阻力的大小f为汽车重力的0.40倍,该高速公路上汽车间的距离s至少应为多少?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

5.(玻璃板生产线上割刀的走向) 玻璃生产线上,宽9m的成型玻璃板以2 m/s的速度连续不断地向前行进,在切割时,金刚钻的走刀速度为10m/s。为了使割下的玻璃板都成规定尺寸的矩形,金刚割刀的轨道应如何控制?切割一次的时间多长?

6.(20##年高考全国理科综合题)(蹦床中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 蹦床是运动员在一张绷紧的弹性网上蹦跳、翻滚并做各种空中动作的运动项目,一个质量为60kg的运动员,从离水平网面3.2m高处自由下落,着网后沿竖直方向蹦回到离水平网面5.0m高处。已知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为1.2s,若把在这段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求此力的大小(g=10m/s2).

7.(交通事故的检测) 在某市区内,一辆小汽车在公路上以速度v1向东行驶,一位观光游客正由南向北从斑马线上横过马路。汽车司机发现游客途经D处时,经过0.7s作出反应紧急刹车,但仍将正步行至B处的游客撞伤,该汽车最终在C处停下,如图4所示。为了判断汽车司机是否超速行驶以及游客横穿马路的速度是否过快,警方派一警车以法定最高速度vm=14.0m/s行驶在同一马路的同一地段,在肇事汽车的起始制动点A紧急刹车,经14.0m后停下来。在事故现场测得=17.5m,=14.0m,=2.6m.肇事汽车的刹车性能良好,问:

(1)该肇事汽车的初速度 vA是多大?

(2)游客横过马路的速度是多大?

8.(杂技“顶杆”表演) 表演“顶杆”杂技时,一人站在地上(称为“底人”),肩上扛一长6m、质量为5kg的竹竿。一质量为40kg的演员在竿顶从静止开始先匀加速再匀减速下滑,滑到竿底时速度正好为零。假设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是减速时的2倍,下滑总时间为3s,问这两个阶段竹竿对“底人”的压力分别为多大?(g取10m/s2

9.神舟五号载入飞船在绕地球飞行的第5圈进行变轨,由原来的椭圆轨道变为距地面高度h=342km的圆形轨道。已知地球半径R=6.37×103km,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10m/s2。试导出飞船在上述圆轨道上运行的周期T的公式(用hRg表示),然后计算周期T的数值(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参考答案

1.D     2.C        3.3.9m/s     4.1.6×102m    

5.与玻璃运动方向夹角 0.92s

6.解析 将运动员看作质量为m的质点,从h1高处下落,刚接触网时速度的大小v1(向下).

弹跳后到达的高度为h2,刚离网时速度的大小为

2(向上).速度的改变量Δvv1v2(向上).以表示加速度,Δt表示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则ΔvaΔt.接触过程中运动员受到向上的弹力F和向下的重力mg,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gma.

由以上各式解得

Fmgm·()/Δt),

代入数值得 F=1.5×102N.

点评 本题与小球落至地面再弹起的传统题属于同一物理模型,但将情景放在蹦床运动中,增加了问题的实践性和趣味性。本题将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从而可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匀变速运动公式求解。实际情况作用力应是变力,则求得的是接触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平均作用力。

本题在得出v1v2后,也可在接触时间内对运动员应用动量定理,从而求得作用力F

7解析 (1)警车和肇事汽车刹车后均做匀减速运动,其加速度大小,与车子的质量无关,可将警车和肇事汽车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视作相等。

对警车,有vm2=2s;对肇事汽车,有vA2=2s′,则

vm2/vA2=s/s′,即vm2/vA2s/()=14.0/(17.5+14.0),

故 m/s.

(2)对肇事汽车,由v02=2ss

vA2vB2=()/=(17.5+14.0)/14.0,

故肇事汽车至出事点B的速度为         vBvA=14.0m/s.

肇事汽车从刹车点到出事点的时间     t1=2/(vA+vB)=1s,

又司机的反应时间t0=0.7s,故游客横过马路的速度  

v′=t0t1=2.6/(0.7+1)≈1.53m/s。

从上面的分析求解可知,肇事汽车为超速行驶,而游客的行走速度并不快。

点评:本题涉及的知识点并不复杂,物理情景则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主要训练学生的信息汲取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8.解析 设竿上演员下滑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v,加速和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12,则   *1=22.   ①

vt/2=h,得v=2h/t=2×6/3=4m/s,

t1t2分别表示竿上演员加速和减速下滑的时间,由v1t1v2t2,得

v/1)+(v/2)=t1t2t,即(4/1)+(4/2)=3   ②

由①、②两式解得 1=4m/s22=2m/s2

在下滑的加速阶段,对竿上演员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有mgf1m1,得f1mg1)=240N.对竹竿应用平衡条件,有f1m0gN1.从而,竹竿对“底人”的压力为

N1′=N1f1m0g=290N.

在下滑的减速阶段,对竿上演员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有f2mg=m2,得f2mg2)=480N.对竹竿应用平衡条件,有f2m0gN2.从而,竹竿对“底人”的压力为

N2′=N2f2m0g=530N.

点评:本题的求解应用了匀变速运动公式、牛顿运动定律和力的平衡条件,确定竿上演员加速、减速下滑时的加速度大小,是求解问题的关键。

9.解:设地球质量为M,飞船质量为m,速度为v,圆轨道的半径为r,由万有引力和牛顿第二定律,有

   

   

    地面附近         

    由已知条件 r=R+h

    解以上各式得

    代入数值,得 T=5.4×103s

 

第二篇:20xx届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复习27

 2012届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复习第十章恒定电流

电路基本规律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知识要点:

 1.部分电路基本规律

       (1)形成电流的条件:一是要有自由电荷,二是导体内部存在电场,即导体两端存在电压。

       (2)电流强度: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q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电流强度:

       (3)电阻及电阻定律:导体的电阻反映了导体阻碍电流的性质,定义式;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S成反比,跟导体的材料有关,即由导体本身的因素决定,决定式;公式中L、S是导体的几何特征量,r叫材料的电阻率,反映了材料的导电性能。按电阻率的大小将材料分成导体和绝缘体。

       对于金属导体,它们的电阻率一般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对电阻率增大,导体的电阻也随之增大,电阻定律是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总结出的物理规律,因此也只有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才能使用。

       将公式错误地认为RU成正比或RI成反比。对这一错误推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电阻是导体的自身结构特性决定的,与导体两端是否加电压,加多大的电压,导体中是否有电流通过,有多大电流通过没有直接关系;加在导体上的电压大,通过的电流也大,导体的温度会升高,导体的电阻会有所变化,但这只是间接影响,而没有直接关系。第二,伏安法测电阻是根据电阻的定义式,用伏特表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用安培表测出通过电阻的电流,从而计算出电阻值,这是测量电阻的一种方法。

       (4)欧姆定律

       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要注意:

       a:公式中的IUR三个量必须是属于同一段电路的具有瞬时对应关系。

       b:适用范围:适用于金属导体和电解质的溶液,不适用于气体。在电动机中,导电的物质虽然也是金属,但由于电动机转动时产生了电磁感应现象,这时通过电动机的电流,也不能简单地由加在电动机两端的电压和电动机电枢的电阻来决定。

       (5)电功和电功率: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电荷的电势能减少,电势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因此电功W = qU = UIt,这是计算电功普遍适用的公式。单位时间内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率,这是计算电功率普遍适用的公式。

       (6)电热和焦耳定律:电流通过电阻时产生的热叫电热。Q = I2 R t这是普遍适用的电热的计算公式。

       电热和电功的区别:

       a:纯电阻用电器:电流通过用电器以发热为目的,例如电炉、电熨斗、白炽灯等。

       b:非纯电阻用电器:电流通过用电器以转化为热能以外的形式的能为目的,发热是不可避免的热能损失,例如电动机、电解槽、给蓄电池充电等。

       在纯电阻电路中,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电功等于电热,即W = UIt = I2Rt =是通用的,没有区别。同理也无区别。在非纯电阻电路中,电路消耗的电能,即W = UIt分为两部分:一大部分转化为热能以外的其他形式的能(例如电流通过电动机,电动机转动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另一小部分不可避免地转化为电热Q = I2R t。这里W = UIt不再等于Q = I2Rt,而是W > Q,应该是W = E其他 + Q,电功只能用W = UIt,电热只能用Q = I2Rt计算。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串联电路及分压作用

       a:串联电路的基本特点: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电路各部分电压之和。

       b:串联电路重要性质: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即R= R1 + R2 + …+ Rn;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功率的分配规律:串联电路中各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与各个电阻消耗的电功率跟各个电阻的阻值成正比,即:

       c:给电流表串联一个分压电阻,就可以扩大它的电压量程,从而将电流表改装成一个伏特表。如果电流表的内阻为Rg,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Ig,用这样的电流表测量的最大电压只能是IgRg;如果给这个电流表串联一个分压电阻,该电阻可由计算,其中为电压量程扩大的倍数。

       (2)并联电路及分流作用

       a: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各并联支路的电压相等,且等于并联支路的总电压;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b:并联电路的重要性质:并联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即;并联电路各支路的电流与电功率的分配规律:并联电路中通过各个支路电阻的电流、各个支路电阻上消耗的电功率跟各支路电阻的阻值成反比,即,

       c:给电流表并联一个分流电阻,就可以扩大它的电流量程,从而将电流表改装成一个安培表。如果电流表的内阻是Rg,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Ig。用这样的电流表可以测量的最大电流显然只能是Ig。将电流表改装成安培表,需要给电流表并联一个分流电阻,该电阻可由计算,其中 为电流量程扩大的倍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