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sopla_a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Microsoft Word 文档 (3)

、|

!_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巢北地区实习踏勘认知报告

A 地理环境

一、实习区位置、交通、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巢湖之滨,属于江淮丘陵区的南部,距合肥市约70公里。实习区位于市区北部山区,其范围是东经117°47′—117°54′,北纬31°36′—31°42′。区内三面环山,南面近邻巢湖。山脉走向为35°-40°,平面图上呈“M”形延伸,主要由龟山、马家山、平顶山、朝阳山、碾盘山、凤凰山、大尖山、岠嶂山等组成。最高峰大尖山海拔高程350m,一般山区海拔高程100-300m,最低处狮子口海拔高程仅20m。实习区西南部的巢湖为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东南为裕溪河冲击平原,地形平坦,水系发育,系属长江流域。最大的河流为裕溪河,是沟通省会合肥、巢湖与长江的水上通道。

实习区交通极为便利,淮南铁路贯穿境内,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图1—1)。以巢湖市为中心,有干线连结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江苏省南京市以及邻县庐江、无为、含山等地,乡村都有支线相通。水运以巢湖为中心,水轮、木帆船沿水运可通往合肥及长江沿岸各城镇。 图1—1 巢湖市交通位置图

巢湖市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分,热量条件较好,无霜期长,全年在232—247天。年平均气温为15.7—16.1℃,最高可达40℃,最低在-7℃,年平均降水量1200mm,一般在1000—1158mm之间。季节分布不均,春季(三—五月)占年降水量28—32%,夏季(六—八月)占38—44%,秋季(九—十一月)占18—19%,冬季(十二—二月)占10—11%,一年内七月降水最多,十二月最少。区内属于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3.0—3.4米/秒,春季最大为3.4—3.7米/秒,秋季最小,为2.6—3.2米/秒。

农产品以水稻、小麦为主,豆、薯次之。经济作物有棉、麻、茶叶、油菜、芝麻、花生等;水果有花红、桃、杏、石榴等;水产品有鱼、虾、河蟹等,尤以巢湖银鱼驰名中外,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

矿产有煤、白云石、化工石灰岩、熔剂石灰岩、水泥石灰岩、硅石、萤石、耐火粘土、陶用粘土和驰名省内外的半汤矿泉水等。

工业较发达,主要为水泥、化工、机械及轻工业等,规模较大的工厂有巢湖水泥厂、安徽维尼纶厂、柴油机厂、油泵油咀厂、铸造厂、坦克修配厂等

B 地 层

一、概 述

巢湖市北部郊山区的地层,以发育古生界为特点。其中尤以中、晚古生代地层(延入中、下三叠统)研究较详(表2—1)。虽然与巢湖市城南一带同属于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六合巢县地层小区之内,但在地层发育上尚有某些差异。现以巢北地层的发育特征阐明如下:

二、地 层

(一)震旦系

区内震旦系出露在青苔山及半汤两地(背斜核部),仅有上震旦系灯影组(Z2dn),由于受

断裂影响或掩盖,该组未见底。如本区北部之青苔山,灯影组可分为上、下两段,厚度360.06m。

下段厚约291.49,以浅灰色白云岩为主,可分上 、中、下三部分。下部含硅质条带、硅质结核,148.33m,中部为厚层葡萄状含凝块石含蓝藻泥晶白云岩95.82m,上部类硅质岩,白云石呈碎裂状,厚47.34m。其中中下部含微古植物原始光面球藻等以及核形石,葛万藻,迭层石:贝加尔迭层石?等。

上段为灰白、灰紫、灰黄色薄层微晶白云岩、条纹状白云岩及细晶鲕粒白云岩,底部为厚层钙质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层,顶部掩盖,产微古植物化石原始光面球藻等,厚68.57m。 在半汤地区,上段比较发育,但以浅灰白色中至中厚层含硅质条带、硅质结核与团块的白云岩为主,底部为一层黄绿色含磷粉砂质页岩(p2O5达5.38%),厚90.43m。

本区灯影组上段顶部直接为下寒武统冷泉王组假整合超覆,缺失西南地区及南京、巢县前湾灯影组顶部的一套厚层硅质岩。

(二)寒武系

寒武系主要分布在半汤,以含镁碳酸盐为主,厚达570m。由于近年来发现部分三叶虫 巢湖地区综合地层简表

表2—1

代 纪 世 组 代号 厚度(m) 岩 性 描 述

新 生 代 第四纪 全新世 芜 湖 组 Qhw >10 上段:灰黄色粉质亚粘土,含砾粗砂,底为锈黄色铁锰层。中段:灰黄色粉质重亚粘土,棕褐色粗砂夹浅灰色粉质重亚粘土。下段:灰黄色粉质轻粘土,砂、砂砾。

更新世 下 蜀 组 Qpx 2—38 黄褐色含铁锰结核粉质轻粘土,下部含钙质结核。

泊 岗 组 Qpb 1—51 浅棕红色微含砂粉质轻粘土,粉质重亚粘土,碎砾层,铁皮层山麓带青灰色含砾粘土夹砂、亚砂土透镜体。

第三纪 古新世 岱山集组 E1dn >24 浅褐、浅棕色中厚层砾岩,黄褐色厚层—块状砂砾岩。

中 生 代 白垩纪 晚 宣 南 组 K2xn >845 上段:灰紫、砖红色中厚层砂砾岩与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不等厚互层。下段:砖红色中厚层含砾长石岩屑、细粒岩夹泥质粉细砂岩。

侏罗纪 晚 毛坦厂组 J3m >151 紫灰色安山岩,粗安质火山角砾岩夹凝灰质岩屑细砂岩、粉砂岩。

早 磨 山 组 J1m >20 砖红色中厚层砂砾岩与细粒岩屑、长石砂岩

三 叠 纪 中 东马鞍山组 T2d 96 上部:灰黄色厚层状角砾状灰岩、泥质白云质灰岩。下部灰色薄—中层灰岩,灰紫色含石膏假晶灰质白云岩。

早 南陵湖组 T1n 160 上部:薄层深灰色灰岩夹炭质页岩。中段:灰绿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厚层灰岩、钙质页岩。下段:深灰色厚层灰岩微红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夹钙质泥岩。 和龙山组 T1h 29 上部:灰色薄层灰岩夹黄绿色薄层似瘤状泥质灰岩、泥岩。下部:灰绿色紫色薄层似瘤状灰岩、钙质泥灰岩。

殷 坑 组 T1y 125 上部:灰绿色钙质页岩夹薄层泥质灰岩及带状白云质灰岩。中部:灰黄色粉砂质泥岩夹灰色中薄层泥似瘤状带灰岩。下部:浅灰、黄绿色泥岩、含粉砂质泥岩夹似瘤状灰岩。

续表2—1

古 生 代 二 叠 纪 晚 大 隆 组 P2d 30 上部:灰黑色薄层硅质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质泥岩。中部:紫灰色泥岩灰黑色炭质页岩、硅质页岩。下部:灰黑色薄层硅质岩、炭质硅质岩夹泥岩、页岩。

龙 潭 组 P2l 74 上段:灰黑色粉砂岩、泥岩夹煤线,顶部灰黑色中厚层泥晶白云质灰岩。下段:灰黄色中厚层细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泥岩夹黑色硅质岩。

早 孤 峰 组 P1g 54 上部:浅紫、黄褐色薄层硅质泥岩。中部:灰黑色薄层放射虫硅质岩。下部:灰黄色粉砂岩、泥岩、页岩。

栖 霞 组 P1q 209 上段:黑色中厚层含燧石团块含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下段:深灰色薄—中层状含沥青质臭灰岩及含生物碎屑灰岩,底部黄黑色碎屑岩夹劣质煤。

石 炭 纪 晚 船 山 组 C3c 11 上部:灰色中—厚层亮晶生物碎屑灰岩、球藻灰岩。下部:黑色厚层微晶灰岩,底部灰黄色含褐铁矿团块灰岩。

中 黄 龙 组 C2h >27 上部:灰、紫红色厚层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夹砂屑灰岩。下部:浅灰、肉红色厚层状生物碎屑泥晶与亮晶灰岩。

早 和 州 组 C1h 27 上部:灰、浅红色中—厚层亮晶生物碎屑灰岩,顶部炉渣状灰岩。下部:灰黑色生物碎屑白云质灰岩、泥岩。

高骊山组 C1g 25 上部:杂色砂质、粉砂质页岩,顶部灰白色石英砂岩。中部:灰黄色钙质泥岩夹姜粒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下部:灰黄色粘土岩,底部夹褐铁矿。

金 陵 组 C1j 8 上部:灰黑色中厚层生物碎屑粉晶、微晶灰岩。下部:灰黄色薄层含泥细砂岩。

泥盆纪 晚 五 通 组 D3w 177 上段:灰黄、灰紫、灰白色薄层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页岩。下段: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含砾砂岩。底部中厚层状砾岩。

志留纪 中 坟 头 组 S2f >95 上部:杂色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岩屑砂岩。中部:黄绿色粉砂质泥岩、石英砂岩。下部:黄绿色中层状石英细砂岩。

早 高家边组 S1g 379 上段:黄绿色中薄层长石石英细砂岩。中段:黄绿色页岩、薄层长石细砂岩。下段:灰黑色页岩。

续表2—1

古 生 代 奥陶纪 晚 五 峰 组 O3w 1 灰黑色硅质页岩。

汤 头 组 O3t 3 灰黄色薄层微晶灰岩,底部钙质页岩夹泥灰岩透镜体。

中 宝 塔 组 O2b 9 上部:灰绿色、灰红色微晶灰岩夹泥灰岩透镜体。下部:紫红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夹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

早 牯牛潭组 O1g 6 浅灰色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夹钙质页岩。

大 湾 组 O1d >3 灰色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夹页岩,灰、黄绿色页岩。

寒武纪 中晚 山凹丁组 C2-3s 309 上段:蜂窝状细晶白云岩、硅质岩。下段:灰质白云岩、砂屑白云岩。

早 半 汤 组 C1b 156 中厚层微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下部白云质石英砂岩,藻泥岩、钙质页岩。

冷泉王组 C1l 105 深灰色中厚层粉晶白云岩夹硅质条带,底部含砾砂岩。

元 古 代 震旦纪 晚 灯影组 Z2d 290 上段:深灰、灰黑色微晶白云岩,含燧石条带、沥青质。下段:浅灰色微晶白云岩、微晶灰岩,夹泥质灰岩。

黄提组 Z2h 708 上段:灰色重结晶灰岩泥灰岩夹变粉砂质泥岩、杂砂岩。下段:灰黄色中厚层变细砂岩、粉砂质千枚岩。

早 苏家湾组 Z1s 650 灰绿、灰黄、灰白色含砾千枚岩夹石英岩。

周岗组 Z2z 850 灰白、灰绿色变细粒砂岩、粉砂质千枚岩夹变含砾砂岩。

青白口蓟县长城纪 张八岭岩群 西冷岩组 Qnx 视厚1777 浅灰绿、灰白色绢云石英片岩,钠长石英片岩夹浅粒岩、变石英角斑质角砾岩、变凝灰岩、绿片岩。

北将军岩组 Pt2b 视厚550 上岩段:浅灰、浅黄绿色千枚状白云片岩、绢云钠长千枚岩、底部铅灰色含炭质千枚岩。下岩段:灰白色中厚层微晶白云岩,含燧石团块微晶白云岩。

肥东岩群 桥头集岩组 Pt1q 视厚53 深灰色条纹状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夹黑云片岩、角闪片岩

双山岩组 Pt1s 视厚42 浅灰红色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夹斜长角闪岩、磷灰石透镜团块,底部夹石英岩。

晚太古代 阚集岩群 大横山岩组 Ar2d 视厚508 上岩段:深灰色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中岩段:条纹状二云斜长片麻岩、石英片岩、磁铁石英岩。下岩段:黑色带状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岩、二长片麻岩。

浮槎山岩组 Ar2f 视厚369 灰黄色细粒二长片麻岩,上部夹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下部夹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

化石,因而已将该地寒武系自上而下划分出:下统冷泉王组、半汤组,中上统凹丁群,下、中统之间呈假整合接触。

下统:

1、冷泉王组(?1l)

以深灰色中层粉晶白云岩为主,厚104.9m。中上部层内含2-10cm厚之硅质条带,底部有一层厚约1m的含砾砂岩。含葛万藻Girvanella sp.,迭层石Collumnaefacle?cf.,以微古植物原始光球藻Protoleiosphaeridium sp.,面球藻Trachysphaeridium sp.。本组岩性与下状灯影组上段相似,不易划分,而与半汤组之间间断明显,故有人以为本区缺失早、中寒武世沉积。但另一种意见认为:本组底部具一间断面,又含早寒武世常见之GiRvaonella sp., Collumnoefacto? cf.等化石,且与下伏富含蓝藻具独特结构(如葡萄状、条纹状、花边状等)并发育硅质条带、结核、团块之灯影组的白云岩区别明显,故应属于早寒武纪早中期产物。

2、半汤组(?1b)

以中厚层微晶—泥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为主,厚156.12m。其下部为白云质石英砂岩及藻层泥岩、钙质页岩。以泥质成分多为特点。在钙质页岩中含:策得利基虫,昆明盾壳虫,奇蒂特虫,山东盾壳虫?,太阳女神螺。如以见到就归入早寒武世这一认识,那么本组就相当本地地区馒头组上段。

中、上统:

山凹丁群((?2-3 sh1)

按岩性特征本群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2-3 sh2)

以灰质白云岩、砂屑白云岩组成为主,厚177.99m。下部颜色较浅,呈浅灰、灰色。底部有一层原为1-10cm之浅灰红色薄层杂基白云质细砾岩,砾石大小在0.2×1~2×3cm之间,呈凌角或次圆状,成分以微晶白云岩为主,含硅质岩,明显假整合于半汤组之上,上部颜色较深,含燧石团块。

上段(?2-3 sh2)

本段以呈溶蚀状(蜂窝状)的细晶白云岩及白云质硅质岩组成为特征,厚131.7m。下部含硅质团块,上部夹硅质岩。

山凹丁群至今未发现化石,但其上部白云岩中发现早奥陶世头足类化石,故归入中晚寒武世。

(三)奥陶系

本区奥陶系出露不多,但见于半汤一带。总的划分与下扬子地层一致,但由于出露差,发育不全,以下奥陶统仑山组较发育为特征。如半汤汤山剖面:厚118.23m,可以分为下、中、上三个部分。下部由细晶泥质白云岩组成,缺乏硅质团块为其特征。与山凹丁群呈连续沉积。曾在其中采获:垂叶角石, 可本角等。为各地常见之早奥陶世早中期时代的产物。中、上部为含硅质结核、硅质条带白云岩组成,其中没发现化石。岩石硅化明显,因而其它各组情况,不甚清晰。但与邻区含山县相比较,不如它们发育齐全,汤山一带常以碳酸盐岩为主,厚度

也稍有增加。可能本区以碳酸盐相发育为特征。

(四)志留系

志留系在巢南与巢北都比较发育,常组成背斜核部地层。但巢南、巢北的志留系沉积有明显差异,表现在巢北地区缺乏上统茅山组,而以中统坟头组直接与泥盆系五通组相接触。 下统:

高家边组(S1g)

除邻区含山县境内横山一带可见本组下部与奥陶系五峰组呈假整合接触(缺化石带)外,区内高家边组大多出露不全,仅见高家边组之中上部。以狮子口及旗山出露较好。如狮子口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下部厚>29m,未见底,青灰色页岩夹薄到中层泥岩及黄绿薄层状页岩,产腕足类,舌形贝.及瓣鳃类,小福尔曼蛤.,隐拟瓢蛤,后直蛤.,似票蛤,全品螺.,曲线螺.等。中部厚24m,由黄绿色薄层泥质细砂岩组成,未见化石。上部6.07m, 呈黄绿色薄层片状粉砂质泥岩夹黄绿色薄层泥质细砂岩石, 有时可见垂直虫管。

旗山剖面亦以高家边组中上部为主,但化石较丰富,相当狮子口剖面的中、下部层位。除有大量蜿足类、瓣鳃类外,尚找到锯笔石.,中华棘类及三叶虫宽呀头虫等,并在上部层位中发现标准湖南笔石及中华棘鱼类.等。这些化石的发现除表明高家边组属于下志留统外,并证明我国鱼类化石出现的层位很低,而西欧棘鱼类一段出现于早泥盆世,可能我国为早期鱼类起源地之一。另外在邻区含山县苍山陈夏村发现高家边组上部有一套黄绿色钙质砂岩夹生物灰岩,其中有丰富的珊瑚、层孔虫,三叶虫、腕足类、鹦鹉螺、海百合及笔石等化石,但本区内尚未发现,可能系相变所致。

中统:

坟头组(S2f)

区内都较发育,其中以下朱田村与旗山两地剖面化石丰富。可以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总厚89m。

下部:黄绿色局部呈浅紫色中薄—中厚层石英细砂岩及含泥质砾石石英砂岩。砂岩中具交错层理,厚148m左右。含磷。其中所含化石有鱼类,中华棘鱼,皖中新亚洲棘鱼 阔翅类 三叶虫:王冠虫.,凯里虫 sp.,腕足类, 舌形贝及瓣鳃类,后直蛎,陷瓢形蛤,圆线螺?肋脐螺?圆脐螺

中部:黄绿色薄层粉砂质泥岩与石英砂岩呈互层。层内波痕、交错层系都较发育,厚38.31m。含中华霸王皇冠虫,慧星虫,伸长纳里夫金贝,纳里夹金,丁氏始石燕,湖北条纹石燕,尖褶条纹石燕S,沿边后直砺拟瓢蛤.,金口螺, 房螺.。

上部:以紫红、灰紫红、灰绿等杂色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组成,厚2.63米。该段地层在巢湖南部地区缺失,巢湖北部地区时有断续可见,如万家山较发育而狮子口处则不见。从本组化石分析,可与四川中志留秀山阶相对比,归属中志留统。

(五)泥盆系

上统:

五通组(D3w)

区内泥盆系分布广泛,但仅有上统五通组。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明显分为上、下两段。巢湖市北狮子口处剖面最为良好,其岩性可分上、下两段。

下段(D3w1)

石英砂岩段。厚73.18m。下部的灰白色厚层或中厚层砾岩、砂砾岩、含砾石英砂岩组成。砾石成分以石英、燧石为主也含有细砂岩、粉砂岩、条带硅质岩等成分。砾径不同地点变化较大,一般2-5cm,个别达8cm以上。呈半圆到棱角状,层内见有15°倾角之斜层理。砾石层内反映多次沉积旋回。在巢北地区沿底部砾岩层追索,砾石分布极不均一,似呈瓣状砾石透统体状分布。上部厚层至中厚层,硅质胶结,中粒或中细粒石英砂岩夹少数泥质粉砂岩、

泥岩层。石英砂岩中时可见大型单向斜层理及层面波痕,部分槽形斜层理。本段由于岩性坚硬在区内多组成山脊或陡壁。含化石甚少,仅见个别亚鳞木?。安徽省区调队进行1:20万区调时,在邻区(泥岩)发现海相瓣鳃类血石蛤大量富集,认为砾岩段应属滨海相沉积。但从该段整体组成,岩石结构构造特征分析,该段仍应以河流相为主。虽有广盐性瓣鳃类出现,但种属单调,仅反映由于近岸而受短期海泛所致。

上段(D3w2)

砂、页岩层段。厚。该段岩性以灰黄、灰紫、灰白等色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与中厚-中薄层石英细砂岩呈明显的韵律性互层。自上而下至少可划出六个韵律层,近上部夹有两层灰色粘土矿层。在粘土矿顶底板附近含大量植物化石及叶肢介层。见有植物化石:拟鳞木,奇异亚鳞木平圆鳞木 ,根座. ,无锡,点列叶肢介?.,锥顶叶肢介科。以上化石皆反映晚泥盆世河湖-湖积相特征。安徽省区域调查队在该剖面顶部含薄层褐铁层中找到不少腕足类以及介形类化石,其中腕足类化石中有:拟狮鼻贝?,单板贝?,光咀贝,隆裂筋贝?,舌形贝.,褶房贝?.,舒克贝.等,近顶部这一海相层表明本段应为近滨岸之湖相环境。

本组在巢北假整合于坟头组之上,在巢南则假整合于茅山组上。

(六)石炭系

本区石炭系厚度不大,但发育齐全。分上、下二统。下统包括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老虎洞组巢北缺失,仅在巢南发育。上统包括黄龙组、船山组。除高骊山组为碎屑岩外,其余皆为碳酸盐沉积。

下统:

1、金陵组(C1j)

如凤凰山东风石料矿剖面所示,可分为上、下两部分,厚7.68m。

下部为灰黄色薄层含泥细砂岩或含铁砂岩,厚10cm至1cm左右。含腕足类:褶房贝元窗贝?sp.等。

上部:深灰黑色中厚层生物碎屑粉晶、微晶灰岩,含方解石小晶。内含丰富的化石,如珊瑚:假乌拉珊瑚,笛管珊瑚.,贵州管珊瑚,犬齿珊瑚?.等;腕足类:擂彭台始分喙石燕 ,李氐始分喙石燕 褶房贝金陵褶房贝,托米长身贝,波斯通贝,戟贝.等;牙形刺:多鄂刺,新锯齿刺残缺管刺高鄂刺等。从化石分析本组相当于岩关阶晚期,本区未见带之下的带。由于缺失一个化石常,因而一直认定金陵组与下状五通组为假整合接触。据认为金陵组中灰岩部分在区内分布不稳定呈透镜状断续出现,无灰岩之处碎屑岩则中厚。故本组与五通统的关系,值得进一步考证。

2、高骊山组(C1g)

巢湖北部地区高骊山组比巢湖南部地区(28m)薄,而且相变明显。如凤凰山剖面本组可分上、中、下三部分,厚12.15m。

下部:为灰、灰黄薄层粘土岩,底部夹褐铁矿(0.1-0.3m)层,含植物化石碎片,厚3.36m。 中部:灰黄、紫红薄层,含生物碎屑,含钙、铁质泥岩夹姜块状灰岩和中薄层含生物碎屑灰岩。厚5.03m。含腕足类:轮刺贝.,瘤凸轮刺贝,狮鼻长身贝,无窗贝,褶房贝? sp.,舒克贝,等,珊瑚:中国拟棚珊瑚),石柱珊瑚,顶饰珊瑚 sp.,棚珊瑚蛛网珊瑚.等;瓣鳃类,环海扇 sp,燕海扇,古裂齿蛤,血石蛤.,及菲利普虫?等。

上部:灰黄、黄褐色含铁质细粒石英砂岩及灰白色石英砂岩。层内虫迹构造发育,自下而上,自成一水平管迹、V-Y形管迹、似甲壳状管迹之组合,厚4.25m。

巢湖北部地区自西往东明显变薄(歫嶂山厚6.1m),而且下部见豆状赤铁矿层,中部变为钙质页岩。以往认为高骊山组是陆相-海陆交互相沉积,近年来由于海生古物不断发现,因此除底部为海陆交互相外,往上已渐为汪海-滨岸环境。

3、和州组(C1h)

巢湖北部地区的和州组以歫嶂山剖面较为完整,按岩性特征可分为上、下两部分,厚26.81m。 下部:深灰、灰黑色中薄至厚层生物碎屑白云质灰岩、泥质类岩。厚22.53m。含蜓:原始史塔夫蜓,和县,轮状轴管珊瑚(比较种),拟棚珊瑚,袁氏珊瑚.等,腕足类:大长身贝围背贝.等以及牙形刺。

上部:灰、微带肉红色中厚层至厚层亮晶及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底部为粗结晶灰岩,顶部为炉渣状灰岩。厚4.28m。含:始史塔夫蜒,和县史干革塔夫蜒(比较种)珊瑚:石柱珊瑚,轴管珊瑚,棚珊瑚.等。

本组岩性巢湖南部和巢湖北部地区有所不同,下部灰岩在巢南地区泥质较高,厚度亦薄(巢南地区和州组厚约7m±).上部灰岩在巢南地区含白云质,而巢北地区为纯灰岩而且顶部为渣状灰岩。

上统:

1、黄龙组(C2h)

黄龙组在长江沿岸一带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浅、微红纯灰岩、粗晶灰岩(有人称砾晶灰岩)、白云岩。下部白云岩段在南京到江北一带又称为老虎四组,属早石炭晚期。而中上部粗晶灰岩、纯灰岩段属黄龙组。按此特征对此,巢北地区黄龙组仅存纯灰岩段,见纯灰岩段直接覆于炉渣状灰岩之上。巢南地区则有粗晶灰岩存在。

巢湖北部地区黄龙组以金银洞北至岠嶂山一带剖面较好,另外在凤凰山东风石料矿也相当完善。可见到黄龙组纯灰岩段直接覆于和州组上部炉渣状灰岩之上。灰岩段可分为上、下两部分。厚27.24m。

下部:灰、深灰、肉红色中厚至厚层生物碎屑泥晶与微晶灰岩。厚16.74m。含蜒:原小纺缍蜒,旋转原小纺缍蜒,卵形原小纺缍蜒,小原小纺缍蜒,假薄克氏小纺缍蜒,太子何蜒等;珊瑚:刺毛虫,多壁管珊瑚,小石柱珊瑚,副文采尔珊瑚.;腕足类:分喙石燕, 围脊贝,线纹长身贝.等。

上部:灰、紫红色厚层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夹砂屑灰岩。厚10.50m。含蜒:除多种小纺缍蜒外sp,出现纺缍蜒,蚂蚁比德蜒等;腕足类:蟹状蟹形贝,石炭皱戟贝分喙石燕,以及小石柱珊瑚.,泡沫粒珊瑚.,刺毛虫.等。

本组岩性、厚度较为稳定,各处大体相近。在东风石料矿处黄龙组灰岩可见某些特殊组构:如底部呈韵律层状,中部见交错层,含泥晶灰岩,上部藻席灰岩与生物砾块灰岩互层等特征,表明黄龙组沉积时受过较强的水动力作用,属淡水台地环境。本组与下伏和州组呈明显间断。

2、船山组(C2c)

本组岩性以含球藻灰岩为特征,厚8.26m。在巢湖北部岠嶂山一带可分为两部分:

下部:黑色厚层微晶灰岩,底部有一层灰黄色含碣铁矿团块泥岩。厚1m多,含:石炭皱戟贝 ,舒克贝,泥岩中含植物碎片化石。

上部:灰、深灰色中厚至厚层状,亮晶生物碎屑球藻灰岩,夹灰色泥晶生物碎屑灰岩。含蜒:始拟纺缍蜒,希瓦格蜒腕足类:网格长身贝,纹窗贝等。其他地区产找到麦粒蜒等多种化石。 在凤凰山东风石矿,船山组下部夹同生砾岩或同生角砾岩出露。与南京地区相比缺失上部假希氏蜒带。与下伏黄龙组为假整合接触。

(七)二叠系

巢湖北部地区的二叠系分布在马家山及俞府大村一带由下统:栖霞组、孤峰组、银屏组,上统龙潭组、大隆组组成。总厚288.41-487.84m。

下统:

1、栖霞组(P1g)

按巢湖市北部北平顶山剖面,自下而上可分为两段六部分。

下段:

厚61.60m。可分为两部分:

下部:为碎屑岩夹劣质煤,平顶山剖面碎屑岩风化为土黄色风化物。该部分岩性变化较大,在岠嶂一带为深灰色、灰黄色钙质透镜体泥岩,厚0.25m,向西到东风石矿为灰黑色页岩及黑色劣质煤层,厚0.75m,与下伏船山组呈凹凸不平之假整合面。

上部(臭灰岩层):深灰、灰黑色薄至中层含沥青质臭灰岩及含生物碎屑泥灰岩,厚60.60m。含:米斯蜒,喀劳得氏米斯蜒南京蜒,原米氏珊瑚.,泡沫米氏珊瑚:.,服尔草氏拟文采尔珊瑚,多壁珊瑚.,线纹长身贝.,直房贝.等。

上段:

厚109.67m。可分为四部分。

下部(下硅质层):含燧石结核或团块灰岩,黑、灰黑色灰岩,夹黑色薄燧石层及生物碎屑粉砂质泥岩。厚8.74m。含早板珊瑚,泡沫米氏珊瑚C,亚曾珊瑚,神螺.等。

中部(合燧石结核灰岩层):深灰、灰黑中薄到中层含燧结核灰岩,夹黑色薄层含沥青质泥类岩,厚78.14m。含:南京蜒,栖霞希瓦格蜒),球蜒,豆蜒,早坂珊瑚,多壁珊瑚,(多种)拟方管珊瑚.,米森珊瑚.,马丁贝,轮皱贝.及大量有孔虫化石。

上部(上硅质层):黑色中薄层硅质岩、深灰色含燧结核白云质灰岩及薄板状硅质灰岩互层。厚7.66m。含:拟纺缍蜒,希瓦格蜒米森珊瑚,多壁珊瑚.等。

顶部(顶部灰岩层):灰、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白云岩质灰岩。厚14.86m。含:拟纺缍蜒,奇壁珊瑚等。

上述剖面自下段上部起至上段顶部各地发育都较稳定,但其厚度在巢南地区大于巢北地区。本区以拟纺缍蜒带或米森珊瑚带之顶界为栖霞组之顶界。

2、孤峰组(P1g)

孤峰组由薄层黑色硅质岩及薄层棕、褐、紫等色泥岩组成,巢北地区该组厚度一般在30m左右。如平顶山西侧姚家山剖面可分为三部分:

下部:灰黄、浅棕、褐色泥岩、页岩,含有磷结核(P2O5含量可达10.64%),厚2.52m。含:阿尔各菊石,拟腹菊石;新轮皱贝,华夏贝细戟贝等;

中部:灰黑色、黑色薄层放射虫硅质岩夹紫色泥岩及页岩互层,厚17.29m。含:斯塔菊石?.;卵石蛤, 燕海扇;龙潭腹窗贝,马丁贝

上部:浅紫、紫、黄褐色薄层泥岩夹少量放射虫硅质岩,厚8.47m。含:斯塔菊石、阿尔各菊虫、付色尔特菊石.;鸟兽希腾贝.等。

其底部与栖霞组界面凹凸不平,其上含有10-20cm的含砾泥质松散物,为假整合接触。近年来在硅质岩中发现放射虫化石,说明孤峰组应为浅海盆地中较深水环境的硅质岩沉积。在巢南地区沉积较厚,可达50-60m厚。

3、银屏组(P1y)

本组系19xx年省区测队所建。在巢湖南部银屏后董剖面,于当时的“龙潭组”下部页岩段(不含煤段或A煤组),采获不少菊石、腕足类、腹足类、瓣鳃类等海相化石。如其底部富含肌束蛤,并在层内找到早二迭世的典型化石如:孤峰菊石,瓶形虫等,可与苏南堰桥组、浙西丁家组的石煤段及福建童子岩组相对比,认为属同期异相产物,故从龙潭组中划出。本组与孤峰组整合接触。经揭露本组在巢北平顶山西侧也有发现,如平顶山西姚家山一带,厚20m左右。以灰、深灰色泥岩及页岩为主组成,含:肌束蛤;假螯蛤?;前壳叶蛤.;栉羊齿.,石根., 全脐螺科,遗迹化石以及许多未能定名,甚至未能定出门类的生物化石,反映茅口晚期成为滨岸沿泽的陆屑沉积的特征。

上统:

1、龙潭组(P 2l)

本组以灰黄色、厚层含砾粗粒石英砂岩为底部,与下伏银屏组接触面有一薄层铁质层,认为

存在一沉积间断。龙潭阶上界是以阿拉斯菊石科分布的上限为顶界,本区龙潭组中未发现过晚二迭早期菊石,以龙潭组富含腕足类的灰岩及砂岩为顶。

龙潭组为一套滨岸沼泽相的含煤沉积,厚约60m,可以为三部分。

下部:灰黄、青灰色中厚层细粒岩屑长石英砂岩及含砾砂岩,夹黑色薄层泥岩。含:单网羊齿,焦羊齿.,栉羊齿.,羽杉等植物化石。

上部:青灰、灰黑、灰黄色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夹煤线,产:焦羊齿.,楔羊齿,斜羽叶?,耳叶?.等。

顶部:灰黑色中厚层泥晶白云质生物碎屑灰岩,含燧后团块及条带,产刺围脊贝疹石燕古尼罗蛤等腕足类。

龙潭组在巢湖北部地区主要分布在俞府大村向斜核部炭井村一带及平顶山向斜平顶山四周,但掩盖较多,剖面不全,但三部分划分可以分得出来。区内顶部灰岩呈透镜状,与大隆组硅质岩沉积易于划分。

2、大隆组(P2d)

本组岩性较稳定,以灰黑色薄层硅质岩、炭质硅质岩及紫色泥岩、炭质页岩、硅质页岩为主,化石较丰富,厚约30m。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下部:灰黑色薄层硅质岩、炭质硅质岩夹紫色页岩、炭质页岩,底部可有一薄层灰黄色细粒岩屑砂岩(火山岩屑),厚5.16m。产:阿拉斯菊石科,三面菊石.,安德生菊石,华南菊石,假腹菊.及华夏贝,似马丁贝等。

中部:紫灰色泥岩夹深灰、灰黑色炭质页岩、硅质页岩。厚15.63m。产:华菊石、三阳菊石、假腹菊石及腹窗贝.,折边贝.等。

上部:灰黑色薄层硅质炭质泥岩,近顶部夹灰质白云质泥灰岩,厚8-24m左右。产:假提罗菊石.,肋瘤菊石.,假腹菊石,大巴山菊石.等以及腹窗贝、华夏贝、围脊贝等大量腕足类化石。

大隆组的沉积,反映自龙潭期后期至长兴期,本区处于一较深水低能环境的浅海盆地所沉积的一套远硅质建造。

近年来研究发现:大隆组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以安佳生菊石科及阿拉斯菊石科为主,上部以假提罗菊石科、肋瘤菊石科、大巴山菊石科为主,代表菊石不同演化阶段。因此本区龙潭组并不代表晚二迭世早期全部地层,而应包括大隆组下部地层在内。这是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不一致的表现。

(八)三叠系

巢湖北部地区三迭系主要发育在平顶山向斜核部平顶山-马家山-阴都山一带。以马家山剖面为代表。

下统:

1、殷坑组(T1y)

本组厚83.76m,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下部:浅灰绿、黄绿色泥岩、含粉砂质泥岩,夹薄层泥灰岩,下部泥岩中局部含钙质结核或似瘤状灰岩。底部为厚约1cm的黄色泥岩。厚22.76m。产:蛇菊石,驰蛇菊石,克氏蛤,海浪蛤以及牙形刺、近鄂刺.等。近底部20cm的黄绿色钙质泥岩,为二迭三迭系过渡层。其中产:弛蛇菊石,微戟贝,折边贝,次扭月形微戟贝等。

中部:灰黄色粉砂质泥岩夹灰色中薄层泥质条带灰岩或似瘤状灰岩。厚22m。含:齿叶菊石sp.第纳尔菊石,克氏蛤

上部:灰绿色钙质页岩夹薄层泥质灰岩及薄层条带白云质灰岩。厚39m。产:佛莱明菊石,齿叶菊石,假胄菊石 米克菊石,第纳尔菊石.,克氏蛤,及牙形刺、新欣德刺.等。 从所含菊石,自上而下可分为三个带:

带; 带。可分别与前各带相对比。值得注意的是自下带至中带,出现二迭纪型腕足类:腹窗贝

2、和龙山组(T1h)

马家山剖面本组厚约21.24m。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灰黄绿、棕紫色薄层似瘤状灰岩与钙质泥岩层,近上部质泥质灰岩厚9.34m。产:第纳尔菊石.,海浪蛤,及牙形刺。

上部:灰色薄层灰岩夹黄绿色薄层似瘤状泥质灰岩及泥岩。厚11.9m。产:似西伯利亚菊石Anasibirites sp.,米克菊石.,假胄菊石等。

由于在本区仅在本组顶部采得,故其下部与殷坑组分界处有明显生物标志。

3、南陵湖组(T1n)

巢湖北部地区马家山剖面本组厚159.53m。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下段:

为厚层灰岩段,厚48.61m。

下部:以瘤状灰岩为主,由灰绿、微红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夹深灰色灰岩组成。

上部:以厚层灰岩为主,由灰、深灰色厚层灰岩夹黄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及钙质泥岩、同生砾状灰岩组成。厚35.66m。

中段:

为瘤状灰岩段,厚46.79m。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下部:以紫红色瘤状灰岩为主,由紫红色中薄层瘤状灰岩、泥灰岩夹中薄层灰岩组成,厚16.39m。

中部:以厚层灰岩为主,由灰、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紫红、灰绿色瘤状灰岩及钙质页岩组成,厚17.94m。。

上部:以灰绿色瘤状灰岩主为,由灰绿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夹杂色泥岩及深灰色薄层灰岩,厚12.46m。

上段:

为薄层黑色灰岩段,厚64.13m,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由深灰色薄层灰岩夹黄绿色钙质页岩,厚26.03m。

上部:以黑色灰岩夹炭质页岩为主,由深灰、黑色薄层灰岩夹沥素质页岩、棕色钙质页岩组成,顶部有时含燧石结核,厚38.10m。

从上述菊石看,可建立下列二个菊石带(自上而下)即:Subcolumbifes带,Tirolifes-columbifes带。

本组上段中所产Claroio与典型的Claraia有区别,因此陈震楚等新定出拟克氏蛤Periclaraia sp.以示区别;鱼龙化石又与国外中三迭统化石相似。从岩石看,上段常见有特殊柔皱构造的灰黑色薄层蝙虫状灰岩与下伏地层有区别,因此有属中三迭纪的可能,尚待进一步工作。 经岩相分析,殷坑组、和龙山组可能属陆棚潮下较深低能环境,而南陵湖组属开阔台地潮下浅水低能环境。但巢北地区地层厚度比巢南地区要小。

4、东马鞍山组(T2d)

本组创名于怀宁月山,代表青龙群顶部白云岩和含膏、盐白云岩(盐溶角砾岩)段。本区曾称为月山组。巢湖北部马家山剖面本组厚度大于95.84m,根据岩性特征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灰、深灰色薄、中层灰岩,底部为灰、浅紫红色含石膏假晶灰质白云岩,厚12.65m。含牙形刺。

上部:灰、灰黄厚层至块状角砾岩状灰岩及泥质灰岩、泥质白云质灰岩。厚度大于83.19m。 本组可能属蒸发台地潮上低能环境沉积。其底界以出现含鸟眼构造之白云岩为界。由于化石

稀少仅采获少量牙形刺化石,因此仅依据岩性及层序与怀宁地区对比而确定

(九)侏罗系

出露较少,巢湖北部地区仅零星见于俞府大村向斜南部,如东侧小山村附近。西侧九棵松-铸造厂-变电所一带。前者仅发育底部灰白色砾岩层及部分灰黄、黄褐色中至薄层长石石英砂岩夹细砂岩薄层,曾采到过.等植物化石,不整合覆于二迭系栖霞灰岩之上。而后者底部砾岩夹中粗粒灰黄、浅灰色长石石英砂岩,不整合于五通组之上。其上部逐渐出现黄绿、紫红色等细砂岩、粉砂岩、页岩及薄层细砂岩互层。近下部泥质细砂岩中19xx年我校曾采到大量植物化石:如,.等,证明属下、中侏罗系,相当原象山群的中下部。

近年来,在桐城、怀宁一带象山群被作了进一步的划分,下部称磨山组(J1m),上部称罗岭组(J2l)。本区零星露头仅相当磨山组的一部分。而侏罗系上统毛坦厂组(J3m)仅在巢县城关卧牛山有出露,以粗安质沉火山角砾岩夹凝灰质岩屑细砂岩,粉砂岩等组成。 下伏情况不明,其上可能为上白垩统红色砂、砾岩沉积(宣南组)所不整合。

(十)第四系

第四系沉积在巢湖市地区覆盖了一定的面积,沉积类型较多为:早更新世的残积与冲积、中更新世的冰川、冰水堆积、晚更新世的冲积物以及全新世的冲积与湖积类型,其中尢以早一中更新世的洞穴堆积更为重要,近年来在巢北地区的猫耳洞、巢南地区的银小村后山坡皆发现重要的动物群化石,对确定时代及了解第四世早、中期下扬子区古生态、古气候、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巢湖北部地区第四系一般发育于南侧,山区内有坡积物(受溪流切割可见完整剖面)。由含砾石或砾块及含砂砾粘土组成,可达3-4m厚;山坡边的倒石堆,河谷中及四康医院附近的冲积物、砾石或含砾粘土、粘土呈层状排列。近巢湖湖滨有河流-湖泊沉积物,以含砂或砾石亚粘土、亚砂土、亚粘土等组成。由于化石发现不多,因此其时代根据邻区对比而定。另外碳酸盐区含不少洞穴堆积,19xx年我校在巢湖市实习期间,于巢县维尼伦厂北侧猫耳洞附近采获大量脊锥动物化石,计有巢县鬣狗、宁镇熊、宽臼周口店犀、半汤李氏野猪、杨氏大角鹿、步氏鹿、山羊、青羊、野牛等多种动物化石,时代属中更新世。从生物组合看是属于淮河过渡区古菱齿象-披毛象动物群一部分。

另外安徽省区调队在巢湖市城南6km的岱山乡(吕婆店)银山村后山坡上,也找到一洞穴堆积,其中含有早-中更新世三个时代的动物群,并发现部分猿人化石。因此,该区洞穴堆积引起人们的注意。

C构 造

本区位于扬子板块的东北部、郯庐断裂带的东侧、半汤复式背斜的西翼。南缘以桥头集—东关断层为界,西缘以夏阁—圣桥断层(滁河断裂带的一部分)为界。

区内位于特提斯构造与太平洋构造的交汇处,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强烈,并奠定了区内的构造格架,尤其是印支运动在本区表现最为明显,以NNE—SSW向褶皱为主,伴随有一系列的纵断层、横断层和斜断层。

~~~~~~~~~~~~~~~~~~~~~~~~~~~~~~~~~~~~褶 皱

本区位于半汤复式背斜西翼,以三个二级褶皱为主要构造形式,自东向西主要由俞府大村向斜、凤凰山背斜、平顶山向斜组成。出露地层有志留系(S)、泥盆系(D)、二叠系(P)、三叠系(T)。其中二叠系龙潭组(P2l)为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地层,而三叠系殷坑组(T1y)、和龙山组(T1h)、南陵湖组(T1n)和东马鞍山组(T2d)地层则构成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凤凰山背斜核部由志留系(S)组成。三个褶皱两翼的地层产状基本正常,局部倒转。轴迹方向为20゜—30゜,枢纽均向SSW倾伏,倾伏角15゜—26゜不等。由于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轴面倾斜且弯曲,甚至铰纽。褶皱相互平行排列,加之褶皱枢纽倾伏,在平面上表现为“M”形展布的低山地貌,南端则被EW向桥头集—东关断层横切而终止。多期构造运动

的叠加,使区内形成的褶皱大都斜歪,局部倒转,次级小褶皱颇为发育,特别在两个向斜核部尤为明显。褶皱多被断裂破坏,并有岩浆侵入。

(一)向斜

1、俞府大村向斜

位于本区东北部,分布于猫耳洞—大理寺—炭井村—俞府大村一带,规模较大,总体构造线的方向为NNE—SSW。向斜核部由二叠系大隆组(P2d)、龙潭组(P2l)、栖霞组(P1q)、孤峰组(P1g)的地层组成,两翼分别由石炭系船山组(C3h)、和州组(C2h)、高骊山组(C1j)、金陵组(C1j)、泥盆系五通组(D3w)、志留系坟头组(S2f)、高家边组(S1g)的地层组成。由于受构造多期运动的影响,该向斜大部分直立并且局部倒转,甚至铰纽,特别在其核部栖霞组(P1q)、龙潭组(P2l)、大隆组(P2d)地层发生强烈揉皱,枢纽起伏,向SSW倾伏,轴面倾向NW,倾角变化很大。该向斜NNW端在本区石刀山北部转折,并且扬起,其SSW端被本区南部近EW向的桥头集—东关断层切断而倾伏终止。该向斜被许多断裂错切,并有岩浆侵入。

由于俞府大村向斜在空间的展布形态复杂多变,因此,根据其在不同部位的表现特征,可将其分为六个部分进行分段研究、描述。

(1)斜歪倾伏褶皱

本段位于288高地—小李家以北至305高地北侧,主要为俞府大村向斜的转折部分。总体构造线的方向为NNW—SSE,其枢纽产状:234゜∠32゜,轴面产状:285゜∠74゜,两翼岩层夹角50゜。该段出露长度约1公里,宽约1.5—2公里。组成核部的地层为下二叠统栖霞组(P1q)地层,组成翼部地层依次为石炭系(C)、泥盆系五通组(D3w)、志留系中下统(S1+2)的地层。从东翼经转折端至西翼,地层产状分别为264゜∠60゜,172゜∠83゜,320゜∠82゜,东翼缓,西翼陡,而且西翼石炭系(C)地层局部倒转。

该段被多条断层破坏,地层被错切。由石炭系(C)构成的褶皱转折端明显加厚,呈紧闭的顶厚褶皱,地层直立,局部甚至倒转,北端扬起,并发育大量的放射状小断层和节理发育。在转折端西侧,即305高地西北侧,可见三条走向近70゜方向的断层,断层面倾向西北,由于重力作用,使石炭系(C)地层沿断层面滑动坍塌,形成三个阶梯,并且石炭系黄龙组(C2h)、船山组(C3c)地层重复出现,并可见金陵组(C1j)、高骊山组(C1j)和和州组(C2h)的地层夹在其中。

该段二叠系(P)地层同样构成紧闭的顶厚褶皱。

(2)直立倾伏褶皱

本段位于356高地—256高地以北,出露长度约800米,宽约2.5公里,枢纽产状为228゜∠42゜,轴面产状:280゜∠88゜,两翼岩层夹角46゜。组成核部的地层为二叠系(P)石灰岩,大部分被第四系(Q)松散沉积物,组成两翼的地层依次为石炭系(C)、泥盆系五通组(D3w)、志留系中下统(S1+2)的部分地层,两翼地层产状:东翼250゜∠30゜,西翼136゜∠78゜,东翼缓,西翼近于直立。

该段被NWW—SEE方向和NEE—SWW方向断层破坏,地层被错开。在大理寺水库南西侧约300米左右的地方,可见二叠系栖霞组(P1q)灰岩构成的转折端被扁井—大理寺纵断层切过并错开,形成两个“耳朵”。

向斜核部的栖霞组(P1q)灰岩强烈揉皱。

(3)斜歪倾伏褶皱

位于320高地—177高地以北,其枢纽产状30゜∠46゜,轴面产状298゜∠58゜,两翼岩层夹角68゜,由枢纽倾伏方向(30゜)可以看出,俞府大村向斜的枢纽起伏不平。俞府大村向斜在本段出露长度约800米,宽约3公里。核部由二叠系栖霞组(P1q)灰岩组成,两翼依次由石炭系(C)、泥盆系五通组(D3w)、志留系(S)的地层组成,东翼产状250゜∠46゜,

较缓;西翼产状348゜∠55゜,倒转。

本段被断层破坏较严重,主要为NWW—SEE向的横断层和NNE—SSW向的纵断层,造成地层的错动和重复。核部地层多被第四系(Q)松散沉积物覆盖。

(4)直立倾伏褶皱

该段位于狮子口—岠嶂林场以北,出露长度约1.5公里,宽约3公里。其枢纽产状为:204゜∠28゜,轴面产状298゜∠86゜,两翼岩层夹角70゜。核部与两翼地层的组成与前述相同,只是两翼地层产状有所变化,东翼产状292゜∠51゜,西翼产状137゜∠40゜,比前述地层正常,且两翼均较缓。

本段受断层影响,地层造成错动和重复,伴随着构造运动,有岩浆侵入,出露的岩体大致位于NWW—SEE方向。

(5)斜歪倾伏褶皱

位于区内310高地—俞府大村以北地段,出露长度约900米,宽3.5公里,枢纽产状220゜∠14゜,轴面产状306゜∠45゜。在该段,俞府大村向斜向SSW方向展开。组成核部地层为零星出露的二叠系上统及下统地层,西翼则由石炭系、泥盆系五通组(D3w)、志留系部分地层组成,产状较缓,东翼295゜∠30゜,西翼135゜∠45゜,向斜核部大部分被第四系(Q)松散沉积物覆盖。

本段东翼被断层破坏较严重,主要为NWW—SEE向的横断层,随着构造运动的多期活动,次级小褶皱较为发育。在巢湖地区石油公司油库附近采石场边,二叠系孤峰组(P1g)地层中发育有大量不协调的小褶皱。

(6)陡斜歪倾伏褶皱

该类褶皱位于218高地—铸造厂以北地区,出露长度1.5公里,宽度约1公里,枢纽产状219゜∠14゜,轴面产状318゜∠70゜。本段平缓开阔,东翼及核部大部分地区均被零星出露的侏罗系象山群(J1+2)、第四系(Q)松散沉积物覆盖,西翼主要由石炭系(C)、泥盆系五通组(D3w)及志留系(S)部分地层组成,产状为125゜∠48゜。

本段西侧为凤凰山背斜转折断,因此俞府大村向斜在本段逐渐向凤凰山背斜过渡转折,断层极其发育,主要为NWW—SEE方向的横断层和NNE—SSW方向的纵断层,造成地层错动和重复。

根据上述褶皱各段的形态特征和产状要素,按照里卡德(M.J.Richard)褶皱分类法,余府大村向斜总体上为一轴面弯曲、枢纽起伏的斜歪倾伏的复式向斜。

2、平顶山向斜

位于本区西部,分布于马家山—平顶山—向核山(石灰山)一带,出露规模仅次于俞府大村向斜,总体构造线方向为NEE—SWW。向斜核部为三叠系东马鞍山组(T2d)、南陵湖组(T1n)中部地层;两翼为南陵湖组(T1n)下部、殷坑组(T1y)、和龙山组(T1h)和二叠系大隆组(P2d)的地层,两翼岩层产状:平顶山南坡山脚下东翼277゜∠52゜,西翼132゜∠83゜;山顶东翼261゜∠51゜,西翼150゜∠44゜。

该向斜扬起端出露清晰,西翼(平顶山西南坡)岩层直立,局部斜转,山顶北坡转折端清楚,其瘤状灰岩挤压破碎,但未发生位移。北坡转折端产状:东翼235゜∠46゜,西翼146゜∠44゜。

影响平顶山向斜发育的因素有:

①核部扬起端岩层产状很陡(50゜—80゜),风化剥蚀主要沿着岩层节理面进行。

②三叠系殷坑组(T1y)岩层软,抗蚀性差,易风化,即岩性差异造成的。

同样,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其向斜形态复杂多变,并被许多断层破坏。在向核山(石灰山)转折端正是受到一条右行平移正断层的影响,而使石炭系地层向下跌落,地形上表现为向东扭转(图3—1)。

图3—1 向核山北坡平顶山向斜的转折端

特别是平顶山向斜的次级褶皱极为发育,主要分布于耙子山—马家山—巢湖水泥厂一带,典型的次级褶皱主要有以下三个(图3—2):

(1)水泥厂扇形背斜

位于巢湖水泥厂的北西方向、平顶山向斜南西倾伏端附近的圆形采坑内。圆形采坑的周围岩层均为三叠系南陵湖组(T1n)地层,且都向采坑中心倾斜。扇形背斜的核部为三叠系南陵湖组下部(T1n1)地层,两翼分别为南陵湖组中部(T1n2)和上部(T1n3)地层以及东马鞍山组(T2d)地层。其产状东翼280゜∠54゜,西翼135゜∠78゜,转折端产状为196゜∠41゜。在扇形背斜的东、西两侧,又出现两个以三叠系东马鞍山组(T2d)地层为核部的小向斜,并且倒转。平顶山向斜枢纽自北向南有起伏,至扇形背斜出现处,枢纽急剧起伏并翻卷。

图3—2 马家山地区平顶山向斜核部的复式褶皱

根据区域应力分析,该扇形背斜的形成是在印支期—燕山期,先(近)南北向,后(近)东西向挤压并改造而造成的,扇形背斜的东、西两侧,特别是西侧挤压特征非常明显,挤压带岩层揉皱加剧,挤薄拉长,尖棱角状褶皱极其发育。

(2)耙子山小向斜

位于耙子山的西南麓。其核部主要由东马鞍山组(T1d)地层组成,两翼由和龙山组(T1h)地层组成,从东翼经转折端至西翼地层产状分别是254゜∠45゜、200゜∠59゜、146゜∠86゜。在其转折端,由于枢纽的倾伏角大于坡角,以至于小向斜的转折端给人于背斜的假象。

(3)马家山—耙子山倒转背斜

位于马家山与耙子山之间。距离耙子山小向斜东南约150米处见到该次级倒转褶皱的转折端,其由三叠系和龙山组(T1h)灰岩组成,产状236゜∠48゜。背斜两翼产状:东翼209゜∠85゜(倒转)、西翼254゜∠45゜(正常)。

(二)背斜

1、凤凰山背斜

位于本区中部,分布于凤凰山—麒麟山—朝阳山—碾盘山一带。规模较大,总体构造线的方向NEE—SWW。凤凰山背斜枢纽起伏,大致向SW方向倾伏,轴面倾向NW并有绞扭现象。根据里卡德褶皱分类法,可命名为斜歪倾伏褶皱。

核部由志留系地层组成,两翼依次为泥盆系(D)、石炭系(C)、二叠系(P)。东翼地层倾角较大,局部倒转,西翼地层较缓,倾角一般30゜左右。由于核部志留系地层多为泥岩、粉砂岩,抗蚀性差,两翼泥盆系五通组(D3w)地层多为石英砂岩,抗蚀性强,常形成背斜谷这样一种特殊地貌,而两翼则由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形成单斜山,如:麒麟山、大尖山、朝阳山等。

该背斜转折端出地层产状明显(图3—3)。放射状小断层和节理特别发育,形成向倾伏端撒开的扇形断层组合。

图3—3 凤凰山背斜南倾转折端

凤凰山背斜出露长约7公里,宽约4公里。在其北端大尖山的西麓,可见核部地层的转折部分。背斜核部的大部分由于是志留系页岩构成,剥蚀强烈,形成小型山间盆地,并被第四系(Q)松散沉积物覆盖。

~~~~~~~~~~~~~~~~~~~~~~~~~~~~~~~~~~~~~断 层

本区由于多期构造活动,特别是郯庐深大断裂带的影响,断层极为发育,性质尤为复杂。 根据断层的延伸方向,本区断层大致可分为四组:

第一组:NWW——SEE向断层(300゜左右);

第二组:NNE——SSW向断层(25゜—30゜);

第三组:NEE——SWW向断层(60゜—70゜);

第四组:NE——SW向断层(45゜左右)。

其中第一组发育最强烈,第四组最不发育。根据其发育特征分别叙述如下:

(一)NWW—SEE向断层

本组断层在区内最为发育,共31条,相互平行密集排列,以张性为主,兼有平移特征,均横切本区地层。其平面效应,在俞府大村向斜东翼以右旋为主,左旋次之,在向斜西翼以左旋为主,右旋为次,大多切穿褶皱翼部地层,在向斜核部被第四系(Q)松散沉积物覆盖。主要的几条描述如下:

1、177高地右行平移正断层

位于金银洞北山南坡、俞府大村向斜东翼。该断层可切割的地层为D3w、C1、C2及P1q,并破坏金银洞北山纵断层。向东延伸至岠嶂山,向西横切177高地南坡。断层线地表出露长度约1200米。

断层证据:

(1)石炭系高骊山组(C1g)沿走向突然中断,与黄龙组(C2h)直接接触,水平错开约60米。

(2)断层破碎带宽5—8米,出现断层角砾岩,局部可见定向排列的构造透镜体。

(3)断层面产状在不同的地段有所变化,西段:22゜∠50゜;中段350゜∠45゜;东段:20゜∠60゜。有时可见侧伏角为50゜E的擦痕。

(4)、断层带旁侧节理、劈理发育明显,主要有两组:①14゜∠41゜;②8゜∠70゜。断层带中有宽10厘米的方解石脉,产状164゜∠48゜,与断层线成锐角相交。

(5)、沿断层线向东追索,可见泥盆系五通组(D3w)岩层组成的山脊沿走向明显错开,而形成错脊。

(6)、沿断层线向西追索,构造破碎带越来越宽,至油库破碎带宽达45m,角砾岩发育;0.8—1.2米宽的方解石脉计有6条,均显张性(对生)特征,与主干断层形成“入”字形构造。

(7)、极射赤平投影求得三个主应力方位分别为:σ1=356゜∠54゜;σ2=96゜∠6゜;σ3=190゜∠35゜。

综上所述,该断层为右行平移正断层,北盘下降相对东移,南盘上升相对西移。

2、王乔洞右行平移正断层

该断层经王乔洞南侧冲沟,过俞府大村向斜西翼。断层切割S、D3w等地层,向东可延伸至岠嶂山,向西延伸至甘露寺东侧。断层线地表出露长度约700米。

由于断层面不明显,从冲沟的发育程度可以大致判定该断层走向约300゜,其主要证据是沿着断层有四个岩体出露,串珠状定向排列(图3—4)。另外,泥盆系五通组(D3w)底砾岩明显错开,北盘东移,南盘西移;北盘泥盆系五通组(D3w)的底砾岩由于断层的影响,产状变化较大:126゜∠65゜,348゜∠55゜;断层带通过处为一大冲沟,并且山脊低凹。 图3—4 王乔洞岩体素描图

3、大尖山右行平移正断层

位于大尖山南侧、俞府大村向斜西翼,该断层切割S、D3w、C、P1,向东可延伸至岠嶂山,向西延伸至碾盘山南。断层线地表出露长度约800米。断层面产状10゜∠60゜。

断层证据:

①断层破碎带宽约50米,带内多为尖棱角状断层角砾岩,角砾成分一般为泥盆系五通组(D3w)底砾岩和石英砂岩;

②断层带中可见发育较明显的节理面,产状多为10゜∠60゜,与断层面产状一致。因此,该面可以代表断层面。

③破劈理极为发育,与主断层略有夹角,其产状0゜∠50゜。

④地层错动,泥盆系五通组(D3w)底砾岩被错开,南盘西移,北盘东移,错距约80米。 ⑤地貌上,断层通过处为明显的山谷。

(二)NNE—SSW向断层

本组断层为近平行褶皱枢纽的纵断层,延伸方向大致在25゜—30゜之间,共有六条。断层在褶皱的核部及翼部均有发育,主要表现为地层的重复或缺失。断层多为横断层截断或错开。现将其四条主要断层描述如下:

1、金银洞北山逆断层

位于金银洞北山东坡,俞府大村向斜东翼,发育在石炭系船山组(C3c)和二叠系栖霞组(P1q)之间,断层产状:290゜∠45゜。

断层证据:

(1)、沿山坡自东向西C2h—C3c—P1q岩层重复出现,致使C2—P1岩层露头加宽30余米,地貌上为一明显的平台(图3—5)。

图3—5 金银洞北山逆断层的效应

(2)、在177高地采场掌子面上可直接量得断层产状290゜∠45゜,并见该断层下盘P1q黑灰色厚层沥青质灰岩因受挤压而呈透镜状,并见构造角砾岩、糜棱岩;底部碎屑岩段之灰黄色粘土岩、含炭质页岩片理化明显,且显著变薄。

(3)断层上、下两盘岩层产状变化明显:下盘(东盘):277゜∠41゜,上盘(西盘):295゜∠44゜。

该纵断层产状与地层产状倾向相同,断层面倾角大于地层倾角,具有地层重复的断层效应,故: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是一条平行于俞府大村向斜枢纽的逆断层。

该断层向北延伸至177高地南坡,被一条后期的右行正平移横断层所错开,水平错距约60米。

2、扁井—大理寺逆断层

就其特征而言,扁井—大理寺逆断层可分为三段。

(1)、南段

位于扁井—大理寺一带、俞府大村向斜近核部西翼,发育在二叠系栖霞组(P1q)本部灰岩中,其产状315゜∠40゜。

在扁井东采石场下的小冲沟内,可见断层证据(图3—6):

图3—6 扁井逆冲断层

①挤压破碎带发育,宽3.3米,角砾岩较细(直径1、2厘米至10厘米)被方解石脉胶结,角砾岩有压扁拉长现象,并平行于断层面方向排列,劈理较发育。

②地层造成缺失,断层上盘二叠系栖霞组(P1q)本部灰岩只有50米厚(原厚约100米)。 ③因上盘上升,使其地层被牵引,上盘产状近于直立,局部倒转,产状126゜∠67゜,下盘二叠系栖霞组(P1q)岩层倒转,产状293゜∠35゜。

④破碎带岩溶裂隙水发育。

在扁井东采石场内,可见该断层的伴生构造——帚状旋扭构造发育。旋转轴大致平行于断层线方向,向东北倾伏,断层上盘岩层产状127゜∠83゜,局部倒转300゜∠88゜。下盘岩层产状286゜∠50゜,五个伴生构造产状,分别为:340゜∠20゜;132゜∠46゜;137゜∠7゜;164゜∠21゜;166゜∠52゜(图3—7)。

图3—7 扁井东采石场内帚状断层组合

(2)、中段

该纵断层中段平行于俞府大村向斜枢纽,切割向斜两翼P1q4本部灰岩段,推测断层产状:290゜∠40゜±。

断层证据:

①断层东盘(下盘)的P1q5-6及P1q4顶部岩层构成向斜转折端,其岩层产状:东翼为259゜∠42゜,西翼为165゜∠50゜,转折端附近为220゜∠30゜。断层西盘为P1q4(本部灰岩),岩层产状301゜∠31゜(倒转)。

②断层破碎带南窄北宽,由15—30米,劈理发育,P1q5(上硅质灰岩段)片理化明显。 ③大尖山东坡P1q5-6及P1q4顶部岩层构成的向斜转折端,被该断层纵向切开,并错移,形成“耳朵”状的半个转折端。

④后期被其北侧一条左行正平移横断层切割、破坏,横断层南盘拖曳现象显著。

(3)、北段

扁井—大理寺纵断层北段,切过P1q灰岩转折端,在288高地的东北麓中断。在本点东南约500米处也有这样的类似现象,地表为一草坪。

综上所述,扁井—大理寺纵断层为右行平移逆断层。

3、王乔洞逆断层

位于王乔洞—大尖山东坡一带、俞府大村向斜西翼,发育在二叠系栖霞组下硅质段(P1q3)和本部灰岩P1q4中。主要造成P1q3,P1q4的重复出现。

断层证据:

①沿王乔洞西侧冲沟,往东北山脊(大约45゜左右),有一条明显的破碎带,地貌上表现为低凹的草坪带。

②在靠近山脊处,破碎带宽约7—8米,发育在本部灰岩P1q4中。断层角砾岩明显,并可见密集的破劈理发育,断层产状一般为115゜∠51゜。断层面上擦痕近于直立,断层带中有灰岩组成的构造透镜体。

③该断层斜切王乔洞西洞口,并使得栖霞组灰岩直立,其产状多为135゜∠90゜,局部倒转。 王乔洞纵断层是一条右行平移逆断层。

4、青苔山推覆构造

位于巢湖市西北部的青苔山一带,出露长约30Km,呈北东方向延伸。青苔山推覆体主要有震旦系灯影组条带状白云质灰岩和寒武系半汤组薄层灰岩组成。

推覆体的前锋位于在青苔山的东侧,主要有灯影组条带状白云质灰岩构成。前锋带中发育大量密集的,走向平行于青苔山山脉延伸的次级断层,走向40°—60°,倾向北西,倾角大小不一取决于构造位置的不同。前锋的构造样式为单冲式和背冲式两种。

青苔山推覆体之下的原地岩席为志留系高家边组的页岩,主滑脱面位于青苔山东坡的山脚下,出露清晰,构造典型(图3—8),青苔山推覆构造存在和运动学特征极有力的证据之一。滑脱面上盘的条带状白云质灰岩为强岩层,下盘的黄绿色页岩为弱岩层,主滑脱面正出在强弱岩层的界面上,现象十分直观。由于推覆体的强烈运动,在主滑脱面上发育了一套碎粉岩,厚度1—2m,分布稳定,原岩为白云质灰岩。该碎粉岩中多发育平行滑脱面的破劈理。 图3—8 青苔山推覆构造剖面组合图

在滑脱面之下是片状构造岩,原岩为黄绿色页岩,其片理面与滑脱面的产状一致,偶尔可见强烈的小褶皱。主滑脱面的倾向340左右,倾角多10—20,有时表现为起伏不平的弧形断肠面,并具有定向排列的构造透镜体,均指示了由西向东的推覆方向。

(三)NEE—SWW向断层

本组断层在区内发育不太明显,仅在大理寺水库和狮子崖附近出露。共有五条:

1、狮子崖逆断层

位于麒麟山与凤凰山交界处的冲沟、俞府大村向斜西翼。

断层证据:

(1)、形成构造地貌—断层崖,因貌似狮子,故名狮子崖(图3—9)。主要由断层角砾岩组成的集合体叠置在一起形成的。角砾岩的成分为五通组(D3w)石英砾岩,硅质、铁质胶

结,角砾石的粒径不大,一般3×5cm。该断层面清晰,产状334゜∠61゜,断层擦痕80゜W,断层下盘地层产状125゜∠58゜,断层倾向与地层相反。

图3—9 狮子崖逆断层素描

(2)、断层带旁侧次级构造发育,有伴生张节理、褶皱、擦痕等。两组劈理,产状分别为310゜∠30゜,343゜∠41゜,均指示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移动方向。

(3)、五通组(D3w)石英砂岩中节理、破劈理极其发育,并有一破碎带延伸长度约700米,被NWW—SEE方向的断层切断。

本断层为逆冲断层。

2、大理寺水库正断层

位于大理寺水库北侧、俞府大村向斜近转折端附近。

断层证据:

①断层面有波状起伏和绞扭现象,产状一般为:走向142゜,倾向SW,倾角60゜,有时直立。

②地层被错开,断层南盘五通组(D3w)底砾岩与断层北盘S2f石英砂岩、D3w砾岩沿走向接触。

③断层面上可见动力变质现象。

④地貌上为草坪且低凹。

⑤断层破碎带宽约25米,错距60米。

⑥构造角砾岩发育,并为铁质、硅质胶接。

⑦破劈理发育,产状一般为:175゜∠72゜,195゜∠15゜。

本断层为右行平移正断层。

(四)NW—SE向断层

本组断层以耳洞左平移正断层为代表。

断层位于大理寺水库—石刀山一带、俞府大村向斜转折端。与向斜枢纽斜交,切割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地层,西端延伸至305高地西侧,东端延伸至大理寺水库东北侧。向斜转折端因被错动而向NW方向偏转。

断层证据:

①断层破碎带宽约25m,构造角砾岩发育,断层南盘为D3w、S2f、C的地层,角砾岩多为硅质、铁质胶接,具定向排列。

②地层错开,北盘志留系坟头组(S2f)与泥盆系五通组(D3w)底砾岩接触。

③断层面波状起伏,并有扭转现象,断层面产状55゜∠79゜,大都直立,局部倾向南西,擦痕产状:50゜E,并有动力变质现象。

④地貌上为草坪及冲沟。

⑤该断层在石刀山305高地南西山脊处,发育在石炭系地层中。角砾岩为方解石胶接,并有宽约1m的方解石发育,结晶程度较好,有晶芽对生现象。

⑥该断层切割NE—SW向的断层,在两条断层的交汇处南北两侧均发育一个岩溶地貌—漏斗,是地下水的地表补给通道,水流沿断层交线溶蚀而成

该断层为左行平移正断层。

~~~~~~~~~~~~~~~~~~~~~~~~~~~~~~~~~~~~~~~~~节 理

本区节理极为发育,大多数发育在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区域性“X”节理,在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中最常见,将石英砂岩切成许多极为规则的平行四边形块体(图3—10)。另一种是与断层伴生的各种节理,多相互平行,密集排列。另外,还有追踪张节理和节理尾端变化的羽裂、节理叉、菱形节环和折尾等。其次,本区节理还发育在志留系(S)、石炭系(C)、二叠系(P)、三叠系(T)、侏罗系(J1+2)

及岩浆侵入体中。发育在灰岩中的节理大都被方解石脉充填。

图3—10 大尖山顶石英砂岩中的“X”节理

由于多期运动的影响,本区节理比较复杂。根据本区节理发育方位和特征,可以分为两期:

(一)印支期

发育在志留系至三叠系沉积岩中。表现为两组共轭剪节理(X型节理),其力学性质以扭为主,随着力偶的加强,由扭性变为张性。一组方向大致330゜左右,另外一组大致70゜左右。这两组产状较稳定,但穿过岩性差别显著的不同岩层时,其产状可能发生变化,反映岩石性质对剪节理方位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剪节理面较平直,在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砾岩中,可见此剪节理切过砾石,并把石英砂岩切成规则的平行四边形。剪节理在石灰岩中表现为大多数被方解石脉充填,硅质胶接多见,有的剪节理在灰岩中表现为溶蚀成许多的沟槽。两组共轭剪节理有羽裂现象,羽裂小裂面与剪节理错动面的锐夹角指向代表本盘动向。

该节理是SE—NW向应力挤压的产物。

(二)燕山期

主要发育在侏罗系象山群(J1+2xn)和岩浆侵入体中。中生界的地层中也有发育,主要为追踪前期形成的共轭剪节理—追踪张节理,发育较弱。

~~~~~~~~~~~~~~~~~~~~~~~~~~~~~~~~~~~~岩 浆 岩{查果}

巢湖市北部山区岩浆岩石不很发育,仅发现有4个小岩体,分布在7410工厂-王乔洞一线,严格受北西向断裂控制。单个岩体规模均很小,面积仅100-1200m2,其中以维尼纶厂东侧、炭井村东侧岩体规模最大,露头也较新鲜,但现已全部被维尼纶厂平整建成体育场,难于看到。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花岗斑岩(7410工厂岩体)、花岗斑岩(王乔洞岩体)、花岗闪长斑岩(炭井村岩体和117高地南坡岩体),呈岩株状产出,一般剥蚀不太深,属浅成-超浅成相。岩体与围岩均为接触关系,除7410工厂岩体侵入在下志留统高家边组外,其余三个岩体均侵入在二叠系中。

岩体一般风化强烈,呈疏松状,但岩体蚀变很微弱,仅见叶腊石化、绿泥石化和高岭石化。围岩仅具轻微的硅化、角岩化等,一般不见矿化现象。19xx年,7410工厂因修建体育场,推土机揭露出来的炭井村岩体,新鲜露头上可见NNE向和NEE向两组裂隙中均呈明显的褐铁矿化。

岩体SiO2含量在70%左右(67.88~70.37%),Q值为29.29-36.55,属查氏二类三科或四科,为SiO2过饱和的过碱性及中碱性岩石,Al2O3偏高(13.9-15.29)出现a′值,属于铝过饱和系列。

岩体的侵入时代,根据炭井村岩体黑云母(K-Ar)的同位素年龄值为106Ma,考虑到K-Ar法年龄值较低及地质证据,认为其时代为晚白垩世。

现就王乔洞岩体为例介绍如下:

王乔洞岩体(图4—1),位于王乔洞南约30m处,俞府大村向斜的西翼。平面呈圆形,面积160m2。岩体侵入于下二叠统栖霞组下段灰黑色中厚层微晶灰岩中,岩株的南接触带产状252°∠50°。

岩性为花岗斑岩,岩性呈浅灰-浅灰黄色。具斑状结构,斑晶主要由斜长石20%、钾长石4%、黑云母2%(野外肉眼观察大于10%)组成,斜长石较钾长石自形晶,颗粒大小不等,粒径约在0.05-1mm之间,钾长石呈不规则状,黑云母多有暗化现象。

基质主要由石英、微晶钾长石及斜长石等组成,均呈它形晶微粒结构,钾长石多已高岭土化,斜长石绢云母化。岩体南界附近边缘相很明显,斑晶显著小且近接触带出现大量的气孔,均呈细长的椭圆形空洞,少量为方解石或沸石类矿物充填的杏仁体,定向排列,可见十分明显的流线、流面构造,流面产状70°∠45°。

外接触带围岩可见几厘米宽的烘烤退色化现象,并可见30cm多宽的硅化及角岩化带。 岩石系SiO2过饱和的过碱性岩石,为铝过饱和系统。

图4—1 王乔洞花岗斑岩剖面图

岩石中含有锆石、磷灰石、金红石、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矽灰石、黄铁矿及自然铅等副矿物。

微量元素有:Be、Cu、Pb、Sn、Cr、Ni、V、La、Zn、Y、Yb、Co、Ba、Zr、Mn、Ga、Sr等,一般都和克拉克值相近。

巢湖北部地区脉岩,仅发现两条:一条为云斜煌斑岩脉,位于实习区东面汤山西坡;另一条为蚀变闪长玢岩脉,位于实习区内朝阳山216高地195°方向(或向核山正南)约300m处,岩脉长50m,宽3m,沿断裂呈70°-250°方向延伸。

D矿 产 资 源

根据安徽省地质矿产局的资料,区内主要形成与沉积岩有关沉积矿产。主要矿种有: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粘土、煤、铁矿等,尤其是作为水泥原料的石灰岩最为丰富,是安徽省重要的水泥原料基地之一。

E结束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早已耳熟能详,直到现在我才体会到这句话蕴含的涵义。这几天的地质实习认知,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只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是永远不够的,如果不把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只凭一己臆想,是很难把知识牢固的掌握,是不可能熟练地应用到实际中去的。

此外,再试过程中,我们发现巢北地区有诸多大小型的水泥厂及采石场,致使朝北地区笼罩在滚滚尘烟隆隆噪音之中,街道上尘土堆积,垃圾遍地,无疑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极大的污染,已经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生活,也令他们怨声载道。在巢湖根本看不到什么叫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什么叫可持续发展之路。环境问题上升成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为解决这一问题,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必须坚持之路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项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坚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创建一种心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新的发展方式。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需要转变的观念包括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等※续发展的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用经济增长代替发展是片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追求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精神修养的提高、社会风尚的改善,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等。※续发展的价值观要求人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人的价值,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达到就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重视能源和原料的适用方法,以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可持续的观点看,处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类必须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人类所处的食物链将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传统的消费观念是形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植物保护研究所因。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调整行为主要是指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政府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落实环境保护有关法律;防污染为主,控污染发生;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计算某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完善各种环境税费的征收;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加强对产品的环境监督管理;树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等。市场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的清洁生产;实行科学管理;行业经营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

标;策划企业发展战略;具体可行的环境行为标准融入员工的考评、奖惩机制;减少流通领域的浪费等。公众行为的调整包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用环保产品;少过度包装,倡导简朴生活;普及环保知识;实行垃圾分装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换到一个变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21世纪议程》明确了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变革,它的成败关系到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或者灭绝。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着地球环境。因此,我们倡议: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对废品进行回收利用;绿色消费,选购环保产品;珍爱生灵,万物共存。要做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人类为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是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人类能生存的更久更久! 2010届71061区调班 吴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