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对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中学生对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

-

 20##年2月22-23日,我们小组决定就“新农村建设”为主题通过走访座谈,对周楼村和林庄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有关情况和本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报告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基本的情况

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城关镇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富有成效地推进了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如何进一步推动镇域经济崛起,全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总体目标,仍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周楼村位于茌平县城东约2公里,南和林庄村接壤,地理条件优越。全村共有人口1100多人,耕地 面积2200多亩,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党员64人。林庄村位于茌平县城东,全村现有人口1300人,耕地面积2748多亩,村两委班子成员4人,党员35人。20##年两个村人均收入 5000元左右,群众生活相对宽裕。

(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态势

近年来,城关镇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视,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一是镇、村两级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制定了工作规划,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把 “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一起抓。二是深入开展了宣传发动工作。通过调查了解,各个村都组织召开了党员会、村民代表会以及群众大会,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意义进行了宣讲。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三是城关镇党委政府积极组织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两委班子到外地考察学习,为新农村的建设规划做准备。村两委首先重点是加强人居环境治理,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等方面的困难,搞好村庄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

(三)基层干部群众思想动态

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十分拥护,热情高涨。问卷调查表明,当问及当前村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上级政府解决时,有80%以上的农民提到新农村的规划和村庄道路的建设,认为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要;农民很乐意参加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活动;95%以上的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表示满意。但也有少数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新农村存在一些思想误区:一是认识简单片面。对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目标要求,狭义理解,一方面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大搞硬件“建设”,集中盖新房,村村通公路;另一方面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从生产、生活到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抓,同步走。二是“等靠要”思想。认为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肯定会拨钱下来,因此水渠堵塞了等上面拨钱修,通村公路靠找上面要钱建,农田整修等上面安排,社会事业发展等上面给政策,从而忽视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村干部反映,农民目前最为关心、询问的最多的就是,上面什么时候拨钱下来,拨多少钱。80%的农户认为:“将来村里统一盖新房,现在自己建了新房要后悔的”,“想盖不敢盖”、“等着村里统一盖”,“盼着上面拿钱盖”的思想比较突出。三是畏难情绪。认为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基层干部有“四怕”:怕群众的思想难统一,难以合心合力;怕县市以下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设资金难以落实,担心重走“普九”的老路,增加村级债务;怕公益事业难组织,直接受益的群众热情高,间接受益的群众不热心,不愿出钱出力;怕农民收入难增加,普遍感到缺乏特色产业支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缺门路和项目。极少数农户有“四怕”思想:怕惠农政策变,农资价格涨,农产品价格跌,会抵销党的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怕公益事业要自己掏腰包,农民负担可能借机反弹;怕盲目铺摊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债务;怕干部瞎指挥,搞大拆大建,劳民伤财。四是急躁情绪。认为建设新农村只在喊口号,还没有大行动,应该在三五年就见效,最好有个实现的目标、计划。五是消极情绪。认为新农村建设只不过换个新提法、新口号而已,“换汤不换药”,工作仍是按部就班,没什么新思路、新举措。

二、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来看,新农村建设总的形势较好,我们在发展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确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镇村经济实力薄弱、牵引力不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加之近年来镇村加大了对重点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投入和建设,使得镇村两级债务沉重,发展经济包袱沉重,经济发展难以形成牵引力、向心力。

(二)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农业增收既面临着农业内部受资源约束,增收潜力不大的压力,又面临着农业外部就业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新型农业发展滞后,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受群众观念、农民素质、就业门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动性强,难以稳定就业,也不是长远之计。

(三)产品不优,没有品牌。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不少农户片面追求数量,而不注重产品质量,更不注重拳头产品和品牌建设,盲目发展、机械效仿和低水平生产现象比较突出。

三、对策和建议

农业是基础,农民是关键,农村是重点。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稳,则天下稳;农民富,则天下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一)必须进一步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要利用村广播、会议、标语等手段,深入宣传好信农村建设的意义、任务、标准、要求、政策,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制约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矛盾和问题,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经济的中心任务,摆在一切经济工作重中之重来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采取“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二)必须进一步抓牢主线,巩固和发展增收基础。在现阶段,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住农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把调整的着力点从局部面积的加加减减转到培育特色支柱产业上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工业化的理念和经营方式来谋划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速发展培育以设施农业、标准农业、绿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体系的现代农业。积极推进种植、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要走特色化发展的路子,把特色做大、做优、做新,做出品牌,努力把粮食、棉花、蔬菜、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打造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支柱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创建产业集群村镇。

(三)必须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强和培植市场主体。一是扶持种养大户,培植农业生产主体。通过对一些市场意识强、科技素质高的种养大户,采取政府扶持支部引导、农户投资的办法,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引进优良品种,采用精细的管理方式,逐步发展状大起来,使他们不仅是科学种养致富的典型,而且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马桥村和刘竹园村共有种养大户20余户,在各方引导扶持下,效益显著,使一部分村民为此走上富裕路。二是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植科教、流通、农资服务的主体。要引导农村大户、运销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干部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办领办农村专业服务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

(四)必须坚持以点示范,凸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要紧紧借助中央和省、市、县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以示范点建设为主体,全力提升示范点建设的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设、环境美化、设施配套做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依据这一主体制定出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的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二是要高起点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坚持20年不落后,30年能改造的要求,对于各项配套建设力求高起点、高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切实达到以点带面、示范引导的作用,进而推动全乡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当前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科学统筹资金,加快农村道路、学校、医院、给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五)必须进一步加大转移农民力度,不断拓宽农民增收领域。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速度呈加快趋势,务工经商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从调查情况看,农民在县内务工的年收入一般在1万元左右,县外务工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的年收入一般在1万元以上,文化层次较高又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年收入超2万元。“种田糊口敷日常、打工赚钱盖新房”,正日渐成为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围绕新农村建设今后几年,要继续重视农村劳动力资本开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消化三分之一,发展非农产业吸纳三分之一,发展外出打工输转三分之一。一是加强外出务工的组织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主要依靠亲帮亲、邻帮邻的方式,就业的盲目性较大。要结合全县“全民创业”和劳务输转工程的实施,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输转,注重劳务市场和劳务中介组织的发育,特别要在劳动力务工集中的地方,以驻外办事处和本地人在外创办的企业为依托,提供农民工劳务信息和维权保障服务中心,让农民出得去、能就业。二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农村中小企业是农村工业化的骨干,农民就业的“蓄水池”。要进一步放活创业环境,鼓励千家万户创业,发展农村小型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发展就业量大、市场有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农民进厂务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

(六)必须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网和劳务中介机构,开辟转移就业“绿色通道”。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突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阵地建设,以文明村建设为抓手,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推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丰富广大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七)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农民新保障。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农村民生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水工程,推广农村改厕、改水,继续抓好镇村规范化卫生所、文化站、敬老院建设。建立健全以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

(八)进一步加强的领导,不断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都要继续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加大投入。县直各部门都要自觉加强与镇村组织的联系,主动做好服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居)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机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各级党员干部,必须义不容辞的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是第一要事、稳定是第一责任、落实是第一真功”的意识;必须把狠抓工作落实和执行作为关键环节,做到思想上绷紧、时间上抓紧、落实上赶紧,在实干中求创新、在落实中出实绩;必须大力克服形式主义,减少文山会海、迎来送往,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到发展上来,致力于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必须加强执行力建设,树立大局观念、协作理念、配合意识,坚持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决定了的事要坚决实施,部署了的事要强力推进,正在做的事要一抓到底。

研究课题中学生对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指导教师张立军

班    级初一.一班

组    长毛新奥

   组    员王拿云  袁梦真  姜忠旭  袁磊磊              

              张伟宁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改)

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加快

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曲阜市委农工办

市委办公室安排部署全市重点课题调研后,市委农工办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专题会议,组成了专题调研组,围绕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问题,组织专门人员深入一线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情况进行归纳、汇总,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牢牢把握“提质优结构、增收惠民生、改革活机制、攻坚促社区、强基增后劲”工作基调,按照“集约集聚、延伸覆盖”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坚持规划引领,实施分类指导,解难点,突重点,出亮点,多层次、全方位推进农业产业化、产业标准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乡村社区化、社会事业化进程,城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发展融合趋势进一步彰显,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20xx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6.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10元。被济宁市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市,9个社区服务中心通过济宁市验收。6月26日省委第二巡视组视察德化社区、如意小区等建设

— 1 —

现场,给予高度评价。包村帮扶工作在济宁市12个县市区排名第二。

一是坚持政策引导,统筹城乡发展框架全面拉开。市委将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列为我市的重点工程。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请省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曲阜市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规划,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并将统筹城乡发展、社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工作纳入到了对乡镇、街道新农村考核体系,定期督导检查,年底检查验收,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已全面展开。二是坚持项目兴农,农业重点项目顺利实施。20xx年,各级财政投入支农专项资金1.7亿元,落实惠农“四项补贴”7041万元,兑现农业产业化奖励资金700多万元。总投资7026万元的新增千亿元粮食生产能力项目、6600万元的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500万元现代农业示范工程、539万元生猪调出大县、46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等项目顺利实施。总投资20亿元的纽西兰现代观光农牧业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投资4000万元,整理土地1000余亩。 “一池三改”户到达到3470户、生态家园村16个。总投资4035万元的世行三期项目通过验收,项目区37个行政村彻底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局面。总投资2405万元的13座小水库治理工作已按时完成。小沂河、蒋沟河综合治理工程进展顺利。三是坚持资金

— 2 —

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亮点纷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规划、集约布局、产业膨胀为重点,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为带动,农业产业化进入了一个与外埠高端市场全面对接的新阶段,与知名品牌合作共进的新时期。今年夏粮单产454公斤,总产2.45亿公斤,连续八年实现丰产丰收。总投资3亿元的曲阜乐义果蔬批发市场开工奠基,总投资1000万元、110个大棚的南辛“乐义蔬菜”基地运行良好,蔬菜生长期达8个月,棚均收入5万元,成为鲁西南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蔬菜基地。设施农业成为今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将新发展高标准蔬菜大棚300多个。朝阳牧业奶牛存栏量达到400多头。上半年蔬菜面积达16.5万亩,食用菌面积35万平方米;林地31万亩,畜禽养殖小区30处,规模养殖量占全市养殖总量的75%以上。农业标准化基地21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1个,其中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06家,合作社成员总数达9660名,出资额1.2亿元,带动农户2万户,走在了济宁市前列。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9家,济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7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四是坚持攻坚会战,三项重点工作进展顺利。争取上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4800万元,市财政列支230.4万元用于危房改造。今年新启动18个济宁市级示范点,在建楼房150栋,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累计投资2亿元。实施了王庄纸坊、息陬终吉等9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将节余土地133.3公顷。成立了新型乡镇、新型农村社区、城乡环境

— 3 —

综合整治三项工作指挥部,坚持将三项工作同步推进。先后启动编制了《曲阜市城乡一体化规划》、《时庄镇(开发区)新型乡镇建设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市域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城乡土地增减挂钩等4个专项规划、6个乡镇小城镇建设规划,形成了城区—小城镇—农村社区—基层村梯次分明、发展有序的城乡规划体系。并做好与社区、土地等各项规划衔接工作,做到了社区规划到哪里,土地就集中到哪里,资源就凝聚到哪里。从20xx年开始,依据规划要求,每年集中力量培植10个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全力推进“三个转变、三个集中”,即推进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平房向楼房转变、村庄向社区转变,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的意见》、《关于新型农村社区点评观摩办法》等文件,制定了用地招拍挂收益分配、信贷与投融资、1:0.5补贴等配套扶持政策,实行领导包保和保证金制度。建立健全督促检查、考核评比机制,实行目标管理,将三项工作进行责任分解,制定评分细则,严格考核,在全市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五是坚持城乡统筹,农村各项事业快速发展。20xx年,全市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标准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校舍和课桌凳等设施得到修复和更新。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实现全覆盖,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900元提高到106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参合率达到98.8%。乡镇综合

— 4 —

文化站建设基本完成,投入1000万元建成农家书屋308个。一村一警、区域大联防工程综合成效初步显现,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累计投资3448万元,新修农村公路55公里,完成孔村泗河大桥、杨辛庄公铁立交桥改造。南辛、小雪等乡镇的28个村用上安全洁净水。“城乡联建创五好”和包村帮扶工作成效显著,共帮扶各类项目100多个,引进资金1500多万元,组织劳务输出500名,农民群众的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体系配套不到位,资金不足制约新农村建设。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不配套,部分部门各自为战、多头管理,不能集中财力办大事、培亮点,整体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乡村财力不足,部分村级集体经济是空壳,无力兴办各类社会事业。

(二)产业结构总体布局不优,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目前我市农业仍为小而散、多而杂的生产经营格局,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规模、效益、带动力及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与先进地区还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市场竞争实力不强等。土地流转在机制上、制度上仍处于探索阶段。

(三)新农村新社区建设思路和规划尚不够明晰。新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资金这个环节。主要是先期启动资金、社区基础建设配套资金,后期集体经济积累资金。在信贷资金分配方面,上级已分配我市2000万元住房贷

— 5 —

款,陆续还要拨付一大部分贷款,如何利用好这些信贷资金,并大力争取好信用社的社区信用贷款,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种资金取向。我市政策上已明确腾出的土地收益10万元给予补贴,但能否提前拿出一部分来启动,如何分期拨付促进先期启动是一个新课题。二是规划区内的社区,对土地招拍挂收益没有明确的政策。社区上房拆迁难度较大,有的社区没有大的开发商参与,完成三年土地挂钩置换目标任务难度相当大。三是服务环境问题有待优化。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服务环境不优,上级明令减免的收费项目得不到有效减免,严重影响了乡村发展社区建设的积极性。现实职能部门也有很多业务难题和政策难度,在程序办理及限时办结上力不从心。社区建设申报程序复杂,周期长、收费项目繁多,而且收费较高。四是社区管理机制尚待创新和完善。在社区建设的同时,如何加强社区管理,整合人员、服务,经费等资源,切实保证社区正常高效运转,真正让农民群众享受到城里人服务。

(四)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市城乡二元结构非常明显,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城乡一体化进程较为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由于重城市总体规划,忽视城乡统筹规划,导致农业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缺乏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各专业规划与乡镇、村居各项规划不配套,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协调性较差,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手段。城乡基础设施

— 6 —

投入不均等、不同步,部分农村缺少集体文化生活的场所,生产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没有到位。在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则相对较慢,农业虽用上了机械化但离现代农业还有一定距离。与农民需求相比,由于受经济的限制,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各项社会保障还很不完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依然比较落后,乡村“脏乱差”的现象仍较为明显,农村就学难、就医难、行路难、文化设施建设难等问题依然突出。

三、工作对策和建议 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坚持联手共建、联片创建两个原则,认真落实“现代农业、新型社区、社会民生”三大任务,完善“服务体系、机制创新、项目带动、党建促动”四大保障措施,加快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城镇化“五化”进程,大力实施“统筹城乡一体化十大工程”,促进新农村新社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要抓改革促开放,解决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难点。改革出活力,改革出生产力。一是健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切实解决村级“无钱办事”的问题。加快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快速发展。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用好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

— 7 —

用地减少挂钩政策。开展“两股”改革试点,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管理和服务,健全市、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试行承包土地股权化,力促土地快速有序流转;试行集体资产股权化,股随人走,村民变股民,为社区体制创新奠定基础。三是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创新。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下乡,努力增加“三农”贷款。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组织,鼓励支持发展镇村银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等微型金融组织。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四是建立民间资金良性投入机制,在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示范导向作用的基础上,以营造优惠政策、优质服务、优良环境为重点,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项目、重点领域,实现“政府引导、群众决策、项目补助、民资参与”的良性投入,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二要抓产业产品集聚,培植农业产业化新亮点。农业产业化重在专业化、规模化。一是抓好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四大主导产业、七大特色产品和四大产业带”的总体布局,依托南辛大棚蔬菜、书院大蒜、董庄草莓、吴村林果等特色基地,注重连片集中和农业重点项目集约发展,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格局。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鼓励民间投资发展观光农业旅游,促进尼山、石门山、九仙山开发。年内蔬菜面积达20万亩,新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个。二是深化产业化

— 8 —

经营。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形式,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接机制。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出口规模大的龙头企业。今年新发展济宁市级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50家,争取济宁市级龙头企业贴息110万元。三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龙头企业产品销售网络和推销平台,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快曲阜乐义果蔬批发市场等一批现代化农产品集散交易市场建设。培植示范园区,加快产销联盟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三要抓人口居住集中,全力全速推进农村社区化这个重点。转方式、调结构,重在推进城镇化、社区化。到20xx年,全市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5%,农村社区化管理和服务覆盖率达到100%。一要突出重点,严格按照规划建设。在社区建设总体布局上,注重结合农村和城市开发建设的实际,因地制宜,在区域上注重突出城郊村及开发区、塌陷地、库区、景区、重点项目周边村,干道沿线村和乡镇驻地村,在村居上选择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群众建房积极性高、村级班子较强的村居,加快实施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注重把新型农村与统筹城乡、城市建设、城市大项目建设扭在一起抓,全力打造项目社区、搬迁社区等一批新型农村社区亮点。严格按照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建设的67个大社区,严格执行政策,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统筹考虑,坚持抓社

— 9 —

区的决心不动摇,坚持规划的刚性不动摇。除市里确定的67个中心社区以外的村都要严格宅基地审批,规划区内的村庄停止宅基地审批,暂缓开展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活动。二要抓好建设关节点,确保社区建设健康发展。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监管,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作为对乡镇的督查考核体系,并实行领导干部责任跟踪追究制。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责任跟踪追究制,对规划设计、建设运作、建材选用、楼房分配、旧房拆除、节约后土地分配等问题及时公开,充分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注重强化资金、质量管理,注重将人财物向社区集中,注重整合各部门的力量,确保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指导已建成集中居住的社区搞好土地流转,采取大户承包、土地入股、有偿转让、土地托管、股份合作、开发特色农业园区等方式,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培植特色产业,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强对土地挂钩置换的监管,以乡镇牵头,以合并村为主体,实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保证金制度。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土地及时腾出、农民搬得起、旧房拆得了、群众反映好。三要抓好制度创新试点,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坚持“五个”统筹,为农村社区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统筹人口、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加强水、电、暖等基础设施配套,真正使农民群众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完善社区服务集聚功能。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同时,应配套建设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发挥社区服务中

— 10 —

心辐射集聚功能,并加强后期管理。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合作社建设,成立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搞好物业管理和服务,逐步形成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性机制,做到真管真用真服务,真正让群众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四要抓民主促保障,突出农村社会事业这个普惠点。改善民生是关键,社会事业是基础。着力“提高三个标准、扩大四个覆盖面、加快推进五个共享”。提高三个标准:即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农村办学条件,按统一标准发放城乡教师补贴,实施好农村学校“两热(热水热饭)一暖(暖气)一改(改厕)”等工程。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财政补助部分由80元提高到100元。建立社会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到1300元,农村“五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扩大四个覆盖面:即扩大农村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将失地农民纳入制度化社会保障范围。继续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使2万名农民群众吃上安全卫生水。加大投入力度,新建一批乡村道路,进一步提高城乡公交线路覆盖率。继续实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进一步提高农家书屋覆盖率和图书利用率。加快推进五个共享:即健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下乡支农制度,引导更多的教师、医生、大学毕业生下乡支农,更多的文化、科研人员到农村开展服务。全面统筹城乡计生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和执法力量,打造城乡一体的计生服务网络。推进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一体的环境整治管

— 11 —

理体系。多渠道、多形式解决好进城农民工子女入托入学、治安计生管理等问题。

五要抓领导促合力,把握机制创新这个关节点。创新是生命力,机制是执行力。要强化四个机制,加强对转方式、调结构的保障支撑。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把新农村建设列入乡村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党委政府目标考核、群众评价和社会评议相结合的绩效评估机制。按照纵向抓精品、横向抓延伸、整体抓拓展的思路,不断巩固提升建设成果,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按照统筹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体、单位帮扶为辅助、社会捐助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实行年初动员部署,半年点评观摩、年终考核奖惩,对行动快、效果好的乡村给予奖励。进一步完善考评考核办法,真实准确反映新农村建设成效。进一步完善城乡党建互帮互促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深入开展包村帮扶和“城乡联建创五好”活动,调动城乡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群众身边的典型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使广大群众真正成为新农村新社区建设的主体。

— 1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