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 农 村

姓名:蒋静 班级:XXXXXX 学号:XXXXXX 院系:XXXXXX 建 设 的 调 研 活 动

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活动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当前,应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关键字:新农村 发展 和谐 三农问题 意义 目标

第一部分:农村发展的总体状况

目前,我国的农业基础还很薄弱,农业的发展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农业的基础设施仍然相当脆弱。同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城乡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而为了我国的和平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成了当前国情下的重要任务。

第二部分、存在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资金短缺

资金缺乏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最直接的难题。据调查,许多地区的农村存在着消极思想,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属于国家的事理应由国家投入,主观上不愿意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投入资金。与此同时,村庄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无固定收入来源,且部分村庄背负着沉重的债务。此外,农村金融事业落后,金融部门大多不愿给村集体或农民贷款。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脚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与兴衰。目前,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

偏低,据调查,我市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6.34%,初中文化程度占62.6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1%,初中文化程度代表了多数农民的文化层次。尽管每年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术培训,但由于农民自身素质偏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有限,导致农民文化和技术素质整体提升难度非常大。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留在农村的主要是文化程度和劳动能力较弱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又一突出制约因素。

三、农民增收渠道狭隘单一。

据调查,我市农民家庭人均总收入来源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38.72%,家庭经营收入占56.26%,财产性收入占1.66%,转移性收入占3.35%。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比重占到34.33%,占居主导地位,这说明农业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收入渠道单一无疑进一步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另外,由大量返乡农民工和失地农民汇聚而成的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军,已经成为一个政府必须正视并优先考虑解决的问题。

四、土地制度阻碍村庄规划。

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实行土地分级承包,地块变得十分细碎,按照新农村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时遇到的阻力非常大。进行村庄规划时只要有某一农户因某种原因不同意或提出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规划调整工作便无法顺利开展。

五、农民获取信息渠道不畅通。

目前90%以上农民可以通过电视获取外界信息,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地区收看农业技术类电视节目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加之省、市级电视台鲜有专业农村频道农民获取农业信息和技术的渠道十分有限。近些年,虽然一些家庭也安装了宽带但真正能利用起来的并不多见。如何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对政府政策、致富信息的了解也是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关键环节。

第三部分、发展新农村的建议

一、强村级班子组织建设,提高班子凝聚力。要从党员中选拔政治觉悟高、致本领强的党员干部担任主职领导。一个好的“班长”,不仅在群众中有威信,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农民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技术和服务。

二、推进民主管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是规范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保障群众“四权”。二是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村级财务依法委托乡镇管理制度,健全“一事一议”制度,探索“联户议事”、“联组议事”、“联村议事”等农村事务决策的议事新形式,把权利交给人民群众,真正做到事由民理、家由民当。三是各级干部要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巩固送政务下乡成果,强化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的质效,提供能够满足农民群众实际需求的实实在在的便民、惠民服务。

三、积极开展农民素质培训,着力转移农民。通过加强对农民培训,提高就业技能,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实现农民的有效转移,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同时,积极发展来料加工,鼓励劳务输出。

四、做大规模特色,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淮北市境内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优势明显。要努力把淮北市农产品生产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品牌农业,培育和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着力构建农业产业化体系。同时,根据市场要求,积极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做大特色产业规模,完善特色农业以奖代补办法,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的优势产业,注重提升产品质量、包装,培育一批品牌。

五、深入实施科技兴农和人才强农工程。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完善“科研机构+企业+基地”的推广模式,培育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并创造条件建立研发中心。

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实施“村庄整治”工程,重点是集镇建设;做好人畜饮水工程、水利电力设施、公路维修和通信基站建设。

七、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制度,认真落实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对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的课本费、生活费实行补助。加快推进中小学破旧房改造,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切实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建设,通过送电影到乡村,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大力开展农村民间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快农村有线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进程。加快构建广覆盖、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以大病医疗救助为主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八、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指导服务农村工作本领。按照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近期组织专门力量,就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产业发展、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作进一步的调研。同时,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整合政策资源,发挥资金的最佳效益。另外,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要继续帮扶贫困村,逐步建立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

九、,从抓党建入手,促进经济发展。发展靠稳定,稳定压倒一切。针对党员文化水平低的情况,大力宣传新时期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让更多的党员干部群众知道自己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能力,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把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问题提高到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促进社会发展。

第四部分、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个人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行农村建设新理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

2、明确部门责任,强化新农村建设监督考核。

3、作好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建设操作程序。

二、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

1、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自主创新。

2、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自主创新

3、推行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自主创新。

4、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创新。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

四、乡镇干部多下乡体察民情,了解村民之所急需。

五、对城乡要求一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和谐化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

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展开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部门上下协调,共同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部分、总结

新农村建设要结合农民的现在需求,更好的保证农民的利益,为农民多办实事。增强农民利益表达实效,畅通农民利益表达渠道。只有深入到农民的民心才能更快更好的实现农村的新建设,使农民生活更加富裕。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就需要把农村的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通过教育来改造人,通过教育来实现人的现代化。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为了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而依法建立的,社会保障在制度设计上对一国内所有公民是平等的,其目的在于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让农民享受着国家提供的相对较为完善、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服务。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全民生活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与无尚追求,是中国共 产 党不懈努力、制定各项政策的优先出发点与最终归宿。通过党中央、各级政府及全民竭尽全力的工作,结合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状况的改善,农民生活的提高必将有着光明的前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