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xx年12月18日

考察地点:浙江省博物馆

文物名称:弦纹瓶

文物年代:南宋

文物器形:梅瓶

文物用途:贮酒器

所属窑口:龙泉窑

器物介绍:此次博物馆考察中,重点考察的文物是图中的南宋龙泉窑弦纹瓶。从器形看,属于梅瓶,在宋时为贮酒器。器物外施梅子青釉,是薄釉发展成多次上釉的实物例证。

一、龙泉窑

博物馆考察报告

龙泉窑是我国历史上一大名窑,其主要产区在浙江西南部的龙泉,故得名龙泉窑。龙泉窑烧制的历史始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其间共经历1600多年,故龙泉窑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一个瓷窑系。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其出产瓷器的总体风格以两宋交替时期为分水岭:北宋早期以前,龙泉窑瓷器的风格受到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影响,表现出与这三窑相似的特征,即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龙泉窑在北宋中晚期有了较大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具体表现为胎体较厚重,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用刻花、划花和蓖纹装饰。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烧制成功使南宋龙泉窑扬名中外,并达到瓷器艺术的顶峰。

此次考察的这件南宋龙泉窑弦纹瓶就是龙泉窑的鼎盛时期的典型代表。可以看出,生产此器物时,龙泉窑已由从越窑、瓯窑和婺州窑承袭下来的薄釉风格转变成为多次上釉形成的梅子青釉。

二、器形

梅瓶之所以得名,是因其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从整体器型来看,梅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正如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所说,“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i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梅瓶的起源于契丹民族有密不可分的渊源。“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畈,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ii陶瓷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具,在民族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契丹人运用制瓷技术,生产出一种储水器——鸡腿平。鸡腿瓶瓶身细高如鸡腿,小口、短颈、圆肩、收腹、上粗下细。契丹人在与汉族的交流中将鸡腿瓶传入中原地区,鸡腿瓶也逐渐演变成宋时的经瓶,即我们所说的梅瓶。到了南宋时,梅瓶器型变得短矮,瓶身没有早期梅瓶修长,肩部也不如北宋时期饱满丰润,总体上看此时的梅瓶给人以浑圆感觉。

梅瓶从起源时的鸡腿瓶起作为储水器一直流传下来,在宋朝,梅瓶作为实用器主要用于盛酒。在上海博物馆中,就有两件宋朝带的磁州窑梅瓶,其中一件上有铭文“请沽美酒”,另一件上有铭文“醉乡酒海”。梅瓶作为酒器的功用一直延续到元明时期,桂林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出土于明墓的梅瓶,肩部堆雕了“天长地久”四字,隐含了“天藏地酒”谐意,这就从侧面表明了梅瓶储酒功能在明朝的存留。除此之外,梅瓶也兼具陈设装饰的功能,明中晚期以后直至清代,梅瓶的装饰功能越来越明显,其中清代梅瓶传世甚多,其中以景德镇青花梅瓶为甚。

在浙江博物馆展出的这件藏品是南宋龙泉窑的作品,体现出典型南宋梅瓶特点,即模仿古风,在器形上追求温厚典雅,具体则表现为瓶身不再如北宋时修长,肩部亦不似北宋时丰满圆润,整体体现出浑圆的特点。

三、弦纹

弦纹是古代陶瓷中最为常见,也是最为简单的一种纹饰,其纹样是在器物表面刻画出的单一的或若干道平行的线条,排列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用弦纹做器物装饰的做法在原始陶器上就有体现了,弦纹的出现与原始制陶中轮制方法的产生有关,工匠利用转轮在陶器表面旋刻出来平行的纹路,故弦纹又称旋纹。弦纹有细弦纹和粗弦纹两种。细弦纹像一条细长的带子平缚于陶器之上;粗弦纹作宽带状,中间呈凹槽状,犹如板瓦,亦称瓦纹。两种纹饰有的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有时弦纹与其它纹饰配合使用。

这件器物通体使用弦纹装饰,属于粗弦纹、凸弦纹和单线弦纹,弦纹质朴的特点体现出泉州窑简洁、雅致的神韵,而弦纹作为从新时代时期就出现并沿用至后世甚久的纹饰,也体现出南宋瓷器“仿古”的倾向。

四、梅子青釉

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南宋龙泉窑的艺术巅峰,它们被共同誉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而二者之中,梅子青釉釉色,浓翠莹润,如青梅色泽,可与高级翡翠媲美,故在很多人眼中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

梅子青釉所配的胎是白胎,采用的瓷土是龙泉境内的细如粉、白如雪的白粘土,同时为了使胎色深沉而不致过分显露,又在白粘土中掺入少量的紫金土,达到白中带灰的程度。iii之所以龙泉窑可以将薄釉改进为多次上釉,是因为南宋时龙泉窑采用了石灰碱釉。石灰碱釉在高温下粘度大,避免了石灰釉在高温时易于流釉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将瓷器的釉层上得更厚,使器物外观更为饱满。粉青釉的烧制过程中,工匠通过控制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使瓷器获得一种柔和淡雅,犹如青玉的艺术效果。这是因为粉青釉的釉层中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它们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强烈散射,从而使粉青釉与普通玻璃釉有完全不一样的艺术效果。而梅子青釉的烧成温度比粉青釉要高,釉的玻化程度也比粉青釉高。比粉青釉更强的还原气氛和比粉青釉更厚的釉层使得梅子青釉的釉层略带透明,光泽度亦较高。

梅子青釉确实是这件藏品最重要的特色,但这也是笔者的困惑之处。根据已阅读的文献资料及网络上梅子青釉的照片,南宋龙泉窑的梅子青釉应该是釉质光亮,釉层厚而透明的,而浙江省博物馆的这件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弦纹瓶符合釉层厚的特点但釉色并不透明,而且釉层中似乎有未熔的石灰,这是为什么尚有待继续考察

i 《饮流斋说瓷》,许之衡

 ii《辽史》卷三十二《营卫志》

iii 《略谈古代龙泉青瓷的形成条件及烧造工艺》,胡省三,1989

 

第二篇:博物馆考察报告

博物馆考察报告

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馆舍位于风景秀丽的武昌东湖之滨,占地6.5公顷。

    馆藏文物20余万件,含一级文物812件(套)、国宝级文物16件(套)。其中以出土文物为主,器类主要有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简牍、兵器、古乐器、金玉器,古代字画,古钱币等。

博物馆考察报告

博物馆考察报告

? 者在省收藏品咨询鉴定中心看到,该瓷盘小巧玲珑,口径约138毫米,底径约95毫米,高约30毫米;釉表有细裂纹,敲击声如朽木;盘正面剔底填金,篆体阳刻:“宋时秘色四称名不及柴窑一片瑛下由视永宣兹乾隆甲辰”,共计24字。省收藏家协会鉴定中心专家朱本芳表示,该瓷器造型规整;放大镜下观察表层釉,可见明显的玛瑙结晶;盘底烧制时的支钉,仅有芝麻粒大小,就是现代工艺也很难达到,这些都是宋代汝官瓷的典型特征。

对于该瓷盘正面的精美填金篆刻,朱本芳认为,应是清代宫廷造办处的大师所为,小瓷盘极有可能是清朝宫庭的御用品;该瓷盘唯一不足的是,釉面光泽效果欠佳,还须经专业机构技检才能进一步鉴定。

据了解,汝官瓷始作为宋代宫廷用品,仅在公元1086年到公元1106年短短20年间昙花一现,便消隐于战乱尘烟。因为是御用品,不得流传民间,帝王公卿也不敢用它陪葬,更使之成为稀世珍宝。当今世界上藏有宋代汝瓷的博物馆不足10家,藏品不到70件,偶尔出现在拍卖会上,也是以天价成交,遂有“家有万贯,不如汝瓷一件”之说。

不过,收藏该小瓷盘的杨先生说,这个“宝贝”他仅花五十元,从地摊上收得。杨先生是一名瓷器收藏爱好者,曾发现过汉阳古陶瓷码头和安徽祁门大型古青花瓷窑址。

昨天去了著名的湖北省博物馆,亲眼目睹了许多的国宝,本是冲着欣赏“越王勾践剑”的真容去的,却被九连墩和曾侯乙墓展厅中的大量陶器深深震撼住了,我也被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深深的折服了。我们的祖先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1. 元青花瓶梅

2. 清同治红彩龙纹盅

3. 金爵

4. 金花丝镶宝石带

5. 金梵文种子字

6. 楚的巫蛊文化代表

7. 东西都不是我们这等俗人 平时能看到的~~ 瓷器我是一点也不懂~~ 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 有好多老外和旅游团的人在看~~ 一楼的编钟很巨大~~ 还有古代人饮酒 吃饭 的日常器具, 以及战争用的弓 箭镞 ,出行用的车 马~~ 湖北文化真的是非常光辉啊

8.

二楼的瓷器,从清代开始 一直到商代都可以看到~~ 多是湖北出土的~~ 其中以清朝的为多撒~~ 那个康熙御制的青花压花杯 蛮有意思的~~ 三国时期 因为孙权在湖北曾经建都 所以 湖北的瓷器尤其多~~ 三楼就是一些革命事迹之类的 好多都是红安籍的~~ 红安不愧为将军乡啊~~

博物馆考察报告

    这是古代文人用的“笔筒”,笔筒下面都做了这么一个座,既牢固又可供观赏,真了不起。

博物馆考察报告

    这个叫做“青瓷褐彩龙首灯”,最著名的就是这上面的“龙首”了,造型独特,简约但不简单。

博物馆考察报告

    这是古人做的“鳄鱼”,不管造型像不像吧,这鳄鱼身上的条纹真的是精细啊,将鳄鱼的褶皱的皮囊显现了出来。

博物馆考察报告

    这个是“镇墓之兽”,镇管墓地的怪兽,陪葬品,它的面部表情叫“恐怖”,只有这么凶悍的怪物才能保护好主人的亡灵。

博物馆考察报告

    我觉得这个“天使”做的相当的好,这两只张开的翅膀足以说明我们的祖先的想象力有多么的丰富!

博物馆考察报告

    这是古代的象棋,文化生活挺丰富的嘛!而且制作的也很好,隔了这么多世纪还可看清上面的字“車”和“卒”,现在的象棋只能是望“棋”兴叹了。

    昨天在博物馆光照相就照了有四百多张,真的是增长知识和阅历啊,可谓是“震撼”之旅。古人都是“艺术家”啊,他们留下来的都是瑰宝啊!

博物馆考察报告

   古者: “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今天有幸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尤有感慨。对楚文化,或者说荆楚之地的社会繁荣程度之高甚为感叹。

        博物馆考察报告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这次能得以去成湖北省博物馆,非常感谢韩永利老师,为课堂上一句承诺,不惜花费近千块钱,自己掏钱组织班里23个同学去湖北省博物馆参观,韩老师“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的人师之范,我深深赞叹,同时,能有一位这样的老师在自己生活、学习中给自己已知道自己也一并表示感谢。这是不得不说的,也是首先要说的。

   然后才是这次去湖北省博物馆的感想。上面说过,“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自己生在北方,长在北方,二十好几的人,最远也就是去过兰州,到过北京,并没有多少见识。然而,每到一地,必然去当地的博物馆看看,了解一下当地的历史,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之心,也正是因此,自己对不同地方的文化有不同的体会。

      博物馆考察报告          博物馆考察报告

   北方的文化更多是一种强调大成,一种大气和唯我独尊,比如,北京的故宫博物馆,比如,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在北方,以古代长安为中心,左右两边又有着不同的特点,比如山东的齐鲁文化中的“仁”,比如兰州那边丝绸之路的“胡”。今天有幸去湖北省博物馆又感觉到一种“楚”文化中的燕尔之感。

   说到湖北省博物馆,其实更确切的应该说是一个“楚文化展览馆”,馆中绝大部分都是在陈述楚文化的博大精深、巧夺天工:曾侯乙墓的编钟、大型酒器的端庄、还有章显尊卑有序的铜鼎……与之前不同之处,在于这种视觉冲击在自己思想中产生的激荡:以前自己认为的“天下之化,源于齐鲁”的思想远远与现实有着万里之遥的差别。荆楚之地的文化在其发展中一方面通过人员的流动跟北方的文化产生了很好的交流,同时,又在自身吸收、消化的基础上向着自己鲜明特点的发展。

   说到这里,自己想起一本书上讲到说,其实中国的国度里面,在战争中能承载的起纵深打击下的中国国土境内也存在着纵深的文化分布,而且,这种文化都各有其特点,所以,中国的文化本事就是一种融合的文化,是一种包含着远古文化冲突的国度。

          博物馆考察报告

   是阿,巴蜀文化的三星堆中的神秘感和荆楚文化中的登峰造极已经不仅仅能够用殷商文化的延续或者齐鲁文化的拓展就能讲得清楚的了。

   还有,有一种提法说是古代的“楚”人源于鲁的南部的一族,随着周的拓展而迁移到现在的湖北之地,由此繁衍生息,代代相传以致八百余年。暂不说这种提法成与不成,只是这种文化的传播和变异体现出的中国的包含性有多深,我们这些现代的后人是无法体会的到的。这也是我今天的一种深深的体会。

         博物馆考察报告

    尤其,在聆听天籁之音,来自千古的钟磬碰撞的声音的时候,自己无法不被思绪中楚庄王“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的自信而感动,无法不被《左传》载楚灵王右尹子革的话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中的经得起风雨而感动,更想起了屈原“忠而斥弃,愁满山泽,魂魄放失,厥命将落”的爱国主义情操,还有那空空无人生还的楚都“郢”城中发出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豪迈……

博物馆考察报告

    文化,不仅仅包含在文字传播中,更是一件件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

   “筚路蓝缕民族魂,风情迷人传千古”,参观完,我一直念叨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