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届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2014届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整理:魏晋升

一、自然地理知识大盘点 1. 中时区既不属于东时区,也不属于西时区,它是东时区与西时区的分界。

2. 由于180度经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且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属于同一时区,所以,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的钟点相同而日期不同,

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始终早一天。

3. 各时区中央经线度数的计算公式:15°n(其中n表示时区数,如东一区、西一区的时区数均为1)。

4. 在进行时间计算时,如果结果大于24或小于0,日期应分别加或减一天,时间应分别减或加24。但需注意,一年中1、3、5、7、

8、10、12月有31日,4、6、9、11月有30日,2月一般只有28日,闰年时才有29日。

5. 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不要混淆!太阳高度表示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则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6. 如果黄赤交角变为0°,则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赤道上,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将不会移动,因此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

候等因气压带、风带位置移动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将不存在。

7.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纬度数,并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即两者之和为90°。因此,假如黄赤交角增加1°,则回归线的

纬度数增加1°,热带的范围增加2°,南、北寒带范围各增加1°,南、北温带范围各减少2°。

8. 为避免在使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时计算绝对值出错或者混淆了各符号的取值范围,同学们可简化此公式为H=90°—Δφ,其

中Δφ表示该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或者叫纬度间隔)。

9.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近大远小):太阳直射某纬线,则该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离该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

越小(简记为“近大远小”)。由此可以推知:一日内,同一纬线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例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10. 中国传统四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起点。

欧美四季:二分二至为四季起点。

气候四季:(北半球)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

11. 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最长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

低、白昼最短的季节,也就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オお

12. 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若晨昏圈与某一经线圈重合,则太阳直射赤道;若晨昏圈与经线圈斜交,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全位于昼

半球,则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若晨昏圈与经线圈斜交,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全位于夜半球,则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13. 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位置:①平分昼半球的经线,②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可根据晨线与赤道交点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为

18时进行推算),③可看到太阳位于一天中最高位置的地点所在的经线,④直立物体影长达最短的地点所在的经线。

14. 判读半球日照图经常用“四定法”:一定南北与自转,即确定南北半球及地球自转方向;二定晨昏线,即准确区分晨线和昏线;三

定日期和季节;四定太阳直射点。

15. 绘制转换新图时,一定要明确图上点、线、面的空间关系:

(1)地轴、直射点的太阳光线一定通过地球球心。

(2)太阳光线所示的平面即为黄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呈23°26′的┘薪恰*

(3)各纬线圈与赤道平行、与各经线相互垂直。

16. 为晨线或昏线补绘侧视日照图时应注意:①晨线或昏线的中点位于赤道上,且位于侧视图的圆心;②晨线或昏线的走向;③根据极

昼极夜现象或直射点的位置,可确定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

17.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纬度(太阳辐射)、海拔、洋流、海陆差异、下垫面、大气运动等。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海

拔越高、气温越低;暖流增温、寒流降温;陆地热容量小、增温降温快,海洋热容量大、增温降温慢;冰雪反射作用强,导致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等。一般而言,任何地区气温的高低变化,都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1

18. 逆温并不是只有弊端,它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带来以下好处:①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

沙尘、强对流运动;②逆温若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使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同时也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19. 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①垂直变化(对流层):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垂

直递减率)。②世界气温水平分布: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同纬度的陆地与海洋气温存在差异。③中国气温水平分布: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温度越低。原因:北方纬度高,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且冬季白昼时间短,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加剧了气候的寒冷;受重重山岭的阻拦,冬季风对南方地区影响小。

20. 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北方太阳高度虽比南方小一些,但此时北方白昼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与南方相差不大。

21. 在分析不同季节海陆等温线弯曲状况时,要牢记“点北陆北”,即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弯曲。

22.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例如西北风是从西北吹向东南的风,南风是从南向北吹的风。

23. “高、高、低、低”原理的应用。等压面的高低凸向可表示该地气压的高低变化,当等压面凸向高空时,表示该处为高压区,当等

压面凸向近地面时,表示该地为低压区。

24. 受空气垂直运动的影响,近地面的等压面常和高空的等压面弯曲方向相反,而垂直方向上等温面的弯曲方向可能不变。如:某地气

温高于周围地区,则该地垂直方向上等温面都向上弯曲,而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弯曲,高空等压面向上弯曲。

25. 在等压线图中判断锋面性质时,一般先在槽线处作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根据所在半球判断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偏转方

向,从而推断出锋面的性质,或者根据锋线的移动方向判断所在半球,再判断锋面的性质。

26. 气压带、风带移动,导致信风越过赤道,影响另一半球气候的情况不仅存在于南亚地区;在非洲几内亚湾,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为

西南风,导致沿岸地区降水增多;澳大利亚西北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变为西北风,增加该地降水。

27. 季风是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对流现象。亚洲地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冬季

风与夏季风的转换有暴发性的突变过程,中间的过渡期较短。一般来说,11月至翌年3月为冬季风盛行时期,6—9月为夏季风盛行时期,4—5月和10月为夏、冬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

28. 温带地区的地转偏向力明显,因此温带气旋中多含有锋面;而热带地区的地转偏向力不明显,故热带气旋中基本不可能形成锋面。

29. 亚洲东部是最典型的季风区:亚洲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西面背靠最大的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显著。

30. 冷气团和暖气团都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和该气团到达地区的温度相比而言的,所以不要认为冷气团温度一定低而暖气团温度一定高。

31. 同一温度带大陆西岸的纬度位置一般高于东岸。例如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分布的纬度范围一般为30°—40°,而东岸亚热带季风气

候分布的纬度范围一般为25°—35°;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纬度范围一般为40°—60°,而东岸温带季风气候分布的纬度范围一般为35°—55°。这与西岸大部分地区受西风影响,冬季气温偏高,而东岸大部分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冬季气温偏低有关。

32. 分析气候特征要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描述气温要指出冬夏气温、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常

用词: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描述降水要指出冬夏降水、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常用词:多雨或少雨,湿润或干燥等。

33.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同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相比,径流量季节变化大。东部季风区的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北方河流径

流量年际变化较南方河流大),西北内陆区的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小。

34. 影响河流搬运物质沉积的因素: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

下游坡降和流速均小,沉积物颗粒细小。河流中心流速大,岸边流速小(特别是凸岸),岸边的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在时间上,洪水期流速大,沉积物颗粒粗大;平水期流速小,沉积物颗粒细小,在沉积物垂直剖面中表现出粗、细沉积物成层分布的特点。这种由于河流流速的有规律变化,其搬运物按颗粒粗、细在空间上有规律地分离沉积的现象,叫作河流搬运、沉积过程中的机械分选作用。

35. 北海道渔场位于日本著名的岛屿北海道的东岸。北海渔场位于欧洲大陆西岸的北海海域。

36. 断层与褶皱的差别: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岩层受到强大压力或者张力,岩体会发

生破裂,形成断层。因此,褶皱岩层是连续的;断层岩层是断裂的,且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明显的错动和位移。

37. 判断板块边界的方法很多,如根据地形来判断,山地地形为消亡边界,海岭则为生长边界;根据地质灾害来判断,多地震、火山的

地区可能为板块的边界;根据金属矿产分布来判断,板块边界处多矿产资源;根据等高线、等深线变化来确定位置,板块边界处等值线密集,变化幅度大等。

38. 自然带更替方向:南北方向,即纬度变化的方向。自然带延伸方向:东西方向,即经度变化的方向

2

39. 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显著,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突出的原因:①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

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为明显。这是因为高纬度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小,相对湿度大,东西方向上的水分条件差异小;低纬度地区则因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水普遍较多,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也很小。②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尤为显著。这主要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大陆开阔,大陆西岸通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从而形成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的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的依次更替。

二、人文地理知识大盘点

1. 影响农业生产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气候因素。气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光、热、水等能量和物质,某地的气候因素往往决定了该地的种植制度。

2. 一般农作物在日均温≥10 ℃的情况下才能活跃生长,因此可把日均温≥10 ℃的持续期视为农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

均温累加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根据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南向北可以分成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五个温度带,此外还有一个地势高、气候寒冷、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3. 水分条件制约着农作物的生长,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不同。需水较多的农作物有水稻、甘蔗、茶叶等,需水较少的农作物有甜菜、

小麦、玉米和高粱等。棉花在播种期和生长期需水较多,采摘期需水较少。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分布上东南多、西北少。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东部为种植业,西部为畜牧业。

4. 水、热条件在时间、空间上结合得越好,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的显著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

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但因夏季风不稳定,气象灾害频繁。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低温、冻害、干热风等,其中干旱的影响范围最大。

5. 我国的特色农业:新疆的绿洲农业、西北的灌溉农业、西南的立体农业、青藏高原的河谷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6. 气象灾害在农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影响也不同。例如寒潮冬季影响农作物过冬,春季影响作物幼苗成长,秋季影响作物成熟,

每个阶段都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所以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

7. 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雪线高度整体上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

的影响。

8. 雪线高低的判断

(1)由纬度判断:一般地,纬度越高,山脉雪线越低;同一座山地,夏季雪线升高,冬季雪线降低。

(2)由阴坡、阳坡判断:一般地,山脉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3)由迎风坡、背风坡判断: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9. 我国除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省冰雹较少外,各地每年都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雹灾。尤其是我国北方的山区及丘陵地

区,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冰雹多,受害重。猛烈的冰雹打毁庄稼、砸伤人畜、毁坏农田、摧毁建筑、使电信电力设施受损等,具有强大的杀伤力。雹灾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10. 自然灾害并非一无是处,某些自然灾害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会带来益处。例如台风可以带来大量降水,缓解我国长江

流域的旱情,同时也可缓解此时的高温天气;寒潮可以带来降水,有利于农作物越冬,并可冻死田地里的害虫;火山喷发带来的火山灰可形成肥沃的土壤,岩浆岩中会存在矿产资源。

11. 原始型和现代型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较低,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异。

12.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少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变为现代型,主要与人口政策有关。

13. 社会经济越发达,死亡率就越低。这种说法正确吗?

答:不正确。死亡率的高低除了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水平的影响外,还受年龄结构的影响。欧洲的人口死亡率较高,就是因为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的死亡率偏高。

14.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口总数虽然还没有达到环境人口容量,但已远远超过了人口的合理容量,因此不少地区出现了资源短缺、

环境问题严重等现象。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约为16亿,但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约为7亿。

15.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主要是由它的制约因素不确定造成的。现有资源总量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地区与外界的交流程度

及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

16. 人口年龄金字塔图的判读步骤:一看纵、横坐标;二看男、女比例;三看不同的年龄段,男女比例情况及变化;四思考发生突变的

可能原因。

3

17. 人口年龄金字塔图的判读是解题的关键,可以用一些小技巧来帮助记忆判断。例如自然增长率高的发展中国家的图形像一个等边三

角形,老龄化严重的发达国家像一个倒立的等边三角形,人口结构合理的国家中间部位的比重比较大。

18. 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不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达到最大是在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的时刻,

而不是增长率最大的时刻。

19. 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如行政区、文化区等。而在中

小城市,这些部门占地面积很小,或者布局分散,形成不了相应的功能区。

20. 高级住宅区并不是地租最高的区域,只是与低级住宅区相比,其环境更好、设施更完善。

21. 再城市化: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

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1980—19xx年,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等7个城市在中心市区实现人口正增长,出现了所谓的再城市化现象。

22. 城市功能分区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是各功能区之间无法划分明显的界线;二是在同一个功能区中,只是该功能用地所占面

积比重较大,其他功能用地所占面积比重较小而已。例如商业区中也会有住宅、行政用地等,只是住宅、行政用地等相对于商业用地所占比重较小。

23. 城市化主要是由非农产业在某地形成和集聚而引起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

主要是生产力发展水平。逆城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的回流,从而造成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展。

24. 南甘北甜:甘蔗分布在南方的台、闽、粤、桂、云和川;甜菜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

25. 江南丘陵宜茶:茶叶分布在亚热带丘陵。

26. 三大桑蚕基地: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三角。

27. 三大出口农产品基地:太湖平原、闽南地区和珠三角。

28. 气候条件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也是最难改造的自然条件。

29. 不要将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混为一谈,光照条件优越的地区,热量条件不一定优越,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光照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

但其热量条件较差。

30. 光照强弱、昼夜温差的大小对农作物的品质有重大影响,如西北地区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因此瓜果中糖分含量高,瓜果较甜。

31. 我国部分地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及特色农业:西北地区的制约因素是水源,发展了灌溉农业;青藏高原的制约因素是热量,发展

了河谷农业;西南地区的制约因素是地形,发展了立体农业。

32. 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地区)优势表现在技术、管理、品牌等方面,其农业生产规模大,

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市场占有率高;发展中国家(地区)优势则表现在劳动力价格低、土地租金低、环境限制少、自然条件优越等方面。在具体试题中,应结合材料信息,发现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优势农业。

33. 一个地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在短时间内是基本不变的,因此只要题中提到近几年来、近几十年来某地农业发展的变化,这大

多数是由社会经济条件(最有可能是市场条件)的变化导致的。

34. 影响农业区位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通常比较稳定,且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逐渐弱化,而市场、国家政策、交通、科技等社会

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且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大。

35. 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进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例如橡胶由热带向北扩展到22°N,双季稻由华南地

区扩展到江淮平原,小麦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油菜由长江流域“北移南迁”。

36. 大牧场放牧业的规模比较大,主要产出肉制品、纺织原料(如羊毛等),主要饲养绵羊、肉牛,对交通要求较高。

37. 乳畜业规模相对较小,主要产出乳制品,主要饲养奶牛等,该农业类型对牧草的要求较高,一般需要适合在阴冷地区生长的多汁牧草,对

市场要求极高。

38. 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可归纳为“一大(水利工程量大)、一小(小农经营)、一高(单产高)、三低(商品率、机械化和科技水

平低)”。

39. 劳动力因素的工业区位影响差异:技术导向型工业,一般要求布局在劳动力素质高的地区;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一般布局在劳动

力廉价而丰富的地区。

40. 几种易错的工业导向型判断:

(1)石油开采业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而石油加工业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

4

(2)电子装配工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而电子工业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

(3)普通服装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而高级时装业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

(4)家具厂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但若建在原料丰富的地方则为原料导向型工业。

41. 跨国公司的出现与发展是工业分散的结果。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有利于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最大限度地降低

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42. 工业从经济技术效益考虑要集中,从环境保护考虑要分散;发达国家建立新兴工业,多向新区扩展;发展中国家建立基础工业,多

以集中为主。

43. 相对于传统工业区而言,新工业区所要求的区位条件是科研和技术人才集中地区、快速便捷的交通条件、清洁优美的环境。

44. 典型工业区的分析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区的范围、腹地;二是工业区的发展条件,如资源、能

源、交通、科技、劳动力、市场等;三是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生产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45. 新工业区并不等同于高新技术产业区。

46. 新工业区有多种类型,其中两种形式最典型,一是新发展起来的,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如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二是

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新工业区。

47.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通常需要综合考虑速度、运量、运价等因素,但有些时候只需要考虑其中的某一个,同时还要考虑是否具备相

关的运输条件。

48.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冷藏、保鲜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例如,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

的四川、广东、海南等省大量调进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使世界大市场逐步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

49.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出自太史公的《史记·货殖列传》,意思是说,百里之外,不贩卖樵薪;千里之外,不贩卖粮食。为什

么?

答:受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运输距离过长则运费过高,没有利润。这句谚语体现出交通运输对商业的影响。

50. 主干道路布局在城市外缘的原因:为城市的发展预留空间,避免对市区造成污染,减少市区交通拥堵现象。

51. 资源短缺与生态破坏主要与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有关,环境污染主要与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有关。

52. 针对生态破坏问题,一般应从人口(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生物(保护天然植被)、工程(不同的生态问题采取不同措

施,如水土流失区修建梯田,荒漠化地区建草方格沙障等)和技术(提高农业技术,提高单产,减小对土地的压力,提高灌溉技术等)措施入手。

53.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而出现的,从总体来讲,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必将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观念和发展模式,以经济持续发展为条件,生态持续发展为基础,寻求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的、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实现社会持续发展。

54. 公平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之一,时间上(代际)公平是指我们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空间上(代内)公平是指同代人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三、区域地理知识 大盘点

1. 荒漠与荒漠化: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量非常少的地区或自然景观,它包括沙漠、沙地、戈壁等。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现象,是

一个变化过程,其结果可能出现荒漠景观。

2. 我国的土地沙漠化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石漠化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盐渍化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和华北平原,冻融荒漠化主要

分布于青藏高原。

3. 荒漠化常与贫困相伴。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多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

(1) 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

(2) 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气候因素的变化,特别是降水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

(3) 人类活动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5

4. 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当地能源缺乏,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严重。该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市较多,而

且这里土层薄,一旦发生水土流失,就难以治理,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远大于黄土高原。.

5. 同学们要注意:

(1)有关黄土高原地区的考查通常以经纬网图为切入点,同学们要注意典型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如秦岭(34°N)、大同(40°N);掌握110°E经线穿过的主要地理事物。

(2)黄土高原地区一些地理事物具有典型的地理界线特征,如长城、太行山脉、秦岭、祁连山脉等,同学们要掌握其地理意义。

6. 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一般可从资源、市场、交通三方面进行分析。资源数量和质量具有优势,市场需求量大,且交通便利的地

区,资源开发条件较好。

7. 煤炭外运能力不足和水资源短缺是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8.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以煤炭为基础的重化工业在生产过程中会造成“三废”污染,给山西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9. 水力资源是否丰富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河流的水量,二是河流的落差。一般来讲,水量越大,落差越大,水力资源越丰富;

反之水力资源越贫乏。

10. 流域开发建设与综合治理的分析思路:先要充分利用案例提供的各种数据、图表(气温变化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地形剖面图等),

对流域内的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得出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制约流域发展的不利因素。再根据有利因素制定流域发展的方向,根据制约因素探索综合治理的对策。

11. 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河流径流量大小与季节变化、河水的流速、河流的通航里程;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经济因素

主要有流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城市的数量。

12. 流域综合治理的一般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13. 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可简要归纳为:山环水绕,平原内孕;气候冷湿,森林茂密。

14. 不要错误地认为,只有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的地区才属湿润区。东北的北部和东部地区,虽然年降水量不足800毫米,但由于该

地的纬度较高、蒸发量小,因此地表仍较湿润,也属湿润区。

15. 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春季,并不是出现在夏季,这是因为夏季气温虽然较高,融雪能力很强,但此时地表

已无积雪。

16. 分析沼泽的形成原因,可从水的来源、去处两大方面进行。沼泽的形成,一般是由于水的来源丰富,如降水丰富,易出现洪涝等。

另外也因为水不易排走。

17. 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是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

18.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突出特点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和地区专业化生产。

19. 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以及适合种植的农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科技、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较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基本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4)关注重要农业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及发展障碍。

20.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

21.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可简要归纳为:地理(当地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自然环境)孕育了机会,历史(侨乡、适

逢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机会,政策(改革开放)催生了机会。

22.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第二阶段虽然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但与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工业有显著的区别,其重工业和制造业

不发达,制约了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今后应加强钢铁、石化、汽车等基础工业的发展。

23. 工业化与三大产业的关系

科学技术推动了工业化,工业化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工业化处于不同的阶段,三大产业的比重不同。工业化早期,三大产业的比重由大到小呈现一二三排序;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上升,三大产业的比 6

重由大到小呈二一三的排序;实现工业化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二产业比重相对下降,三大产业的比重由大到小呈现三二一的排序。

24. 天然气并非无污染的能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仅为煤的40%左右,相对于煤炭、石油等能源

来说,具有使用安全、热值高、洁净等优势;但天然气并非没有污染,只是污染较轻。

25. 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途径: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资源替代品和实施跨区域资源调配等。

26. 跨区域资源调配线路的选择:要保证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要考虑线路的造价;要考虑沿线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

社会经济条件;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27. 跨区域调配工程的评价思路:需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方面来说明。对输出地侧重说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并进一步促进城市

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输入地则突出说明解决了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

28. 产业转移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

29. 产业转移的实质就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较多的利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0. 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



31. 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重化工业转移时,应充分估计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废弃物排放的控制和综合治理,坚决避免走

“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32. 对于我国重要地形区的经纬度位置,可利用重要经、纬线进行“串联式”记忆,如沿30°N纬线从西到东依次有青藏高原、四川盆

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沿40°N纬线从西到东依次有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同样,还可利用90°E、100°E、110°E、120°E经线来串联记忆。这种记忆方法效率较高,但准确性不高,与左边的表格结合起来复习效果更好。

33. 中国重要地形区图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是高考地理试卷或文综试卷上的“常客”。考查中国地

理知识的高考试题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了中国重要地形区。

34. 山脉是地形的骨架,许多大的地形区都是以山脉为界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归纳总结某条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分别是什么,或某地

形区四周分别有什么山。例如天山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分界线;东北平原东有长白山,西有大兴安岭,北有小兴安岭。

35. 一般来说,对于任何一个区域,我们都可以建立一个知识结构模型,它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和可持续发展

过程中的问题四个方面。而各要素之间又可以建立次一级的知识模型,如自然地理中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带等要素的特征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人文地理中的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地域类型、商业贸易、交通、城市与人口等要素的特征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36. 南北方地区自然环境与工农业关系

北方地区:属半湿润地区,农业生产需大兴农田水利,开渠打井,利用河水、地下水灌溉,发展以旱作为主的耕作业。本区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全国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基地,在农产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了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交通运输以铁路运输为主。

南方地区:属湿润地区,发展以水田为主的耕作业,种植亚热带、热带的经济作物和林果。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发达,建立了沿江、沿海工业带,河湖众多,水运便利。

37. 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特点,如都为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等。

38. 几种农业类型的区分

(1)绿洲农业:干旱荒漠地区有水源灌溉处的农业。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以及山麓地带与冲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如我国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农业就为绿洲农业。

(2)灌溉农业: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为降水较少,主要依靠地下水、河流水等水源发展的农业,如我国西北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农业就为灌溉农业。

(3)河谷农业:一般是指在海拔高的河谷地带出现的农业类型,如青藏高原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农业就是河谷农业。

39. 青藏地区气候高寒,夏季平均气温低,因而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农业生产

的共同有利条件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40. 三条重要山脉

7

横断山脉:①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②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③青藏高寒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

阴山: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②温带季风气候区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分界线;③内、外流区的分界线。

祁连山:①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②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的分界线;③青藏高寒气候区与暖温带的分界线;④青藏高原高山气候区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分界线;⑤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41. 光照强的地方气温不一定高,如我国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但由于地势高,夏季为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之一。

42. 我国的冬季风与夏季风:

(1)我国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台湾、海南岛外都受冬季风影响,冬季风加剧了北方严寒,使南北温差加大,活动异常时,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

(2)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地区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季风区,夏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活动异常时易发生水旱灾害。

43. 我国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才被称为季风区,并不是受季风影响的地区都叫季风区;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大兴安岭—

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受夏季风影响的季节,并不都是多雨的,如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的降水量就较小,常形成伏旱天气。

44. 长江流经的省(市、自治区)——“青云重上两江湖,西四安。”这句话包含了长江流经的青海、云南、重庆、上海、江苏、江西、

湖南、湖北、西藏、四川、安徽11个省(市、自治区)。

45. 海河、淮河的治理应根据其水系特征进行。一般来说,可以采取的措施: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加固河堤,修建蓄洪、分

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水道,加快洪水排泄。

46. 分析河流水系图时,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各河流流域跨越的经纬度、发源地、流经的地形区和入海口;其次,要分清上、中、下

游并了解各河段的水系特征,记住重要的支流、湖泊、峡谷、城市的名称及位置;最后,了解重要的地理事物,如水电站、灌溉农业区、商品农业基地、工业基地等与河流干支流的位置关系。

47. 长江的综合治理

(1)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主要措施:①生物措施,在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保持水土;②工程措施,对“九曲回肠”的荆江段裁弯取直,在中下游加固江防大堤,兴建分洪、蓄洪工程,在干支流上修建水库。

(2)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疏浚航道,加强沿江港口建设,扩大沿江地区的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

(3)主要水利工程:三峡水利枢纽、葛洲坝水利枢纽等。

48. 我国东部和西北地区的河流汛期都在夏季,但影响因素分别是降水量和气温。

49. 黄河的综合治理:

(1)治理黄河的根本在于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植树种草、打坝淤地、修建水库)。(2)加固黄河大堤,利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

(3)针对凌汛,采取炸冰坝的措施,疏浚河道。

(4)主要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万家寨水利枢纽等。

50. 在复习有关我国主要工业基地的知识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分析我国四大工业基地分布图,掌握其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河流位置等,形成完整的地理空间概念。

(2)掌握工业基地中主要工业城市的名称和位置。

(3)运用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和原理去审视四大工业基地,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

51. 鲁尔区的综合整治对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借鉴意义: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全面治理环境污染,提高环

境质量;加强自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自身的生产水平;加强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等。

52. 0°纬线:刚果苏门前,亚马家里面。

23°26′N:一湾两海三半岛,还要经过台湾岛。

23°26′S:南非澳洲南美洲,拉普巴拉向南流。

20°W:冰岛以西格陵兰,大西洋中东部穿。

20°E:斯堪的纳维亚山,波罗的海巴尔干,波德平原地中海,刚果盆地好望穿。

8

40°E:东经四十度,东欧平原穿,黑海和红海,东非高原边。

60°E:北乌拉尔山,南阿拉伯海,中穿伊朗和咸海。

120°E:兴安渤海台湾海,澳大利亚西部穿。

0°经线:零度经线不列颠,伊比利亚几内亚。

180°经线:白令海中,新西兰东。

53. 任何地理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地图上,可以通过某地理事物与周围相关地理事物在方向、距离上的比较,确定它的区域位置。

如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若能确定某高原东部为太行山,即可确定其为黄土高原。

54.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自然带特征、动物特征、土壤特征、河湖特征、地貌特征、人文特征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或特殊性,这些

特征是区域定位的重要线索。如据降水和气温情况可以判断某区域是处于低纬还是高纬,是内陆还是沿海,是大陆东海岸还是大陆西海岸。

55. 与中国有关的重要经纬线上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应作为重点来记忆,可简单归纳如下: 23°26′N:北回归线东西穿,云南两广

和台湾。

30°N:冈底斯山横断山,四川盆地杭州湾。

40°N:塔里木祁连山,河套南侧渤海湾。

80°E:天山山脉塔里木,青藏高原穿西部。

90°E:阿尔泰山吐鲁番,可可西里孟加湾。

100°E:河西走廊祁连山,横断山脉泰国湾。

110°E:北起阴山贯三秦,南越巫山过南海。

120°E:兴安虎声吼,渤海水色秀,长江三角洲,台湾海峡游。

56. 亚洲既有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又有世界最低的洼地死海。

57. 第四纪冰川对欧洲地貌影响显著。东欧平原和中欧平原部分呈波状起伏的地形、北欧地区的峡湾海岸和众多的湖泊、南部阿尔卑斯

山区的宽谷和尖峰等,都是冰川作用的结果。

58. 亚洲的贝加尔湖、非洲的坦噶尼喀湖等较深的湖泊大多由岩层断裂下陷,积水而形成的。

59. 美洲西部地区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是由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挤压隆起而形成的;美洲东部低缓的高原、山地是外

力作用长期侵蚀的结果。

60. 欧洲西部和亚洲东部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有利于海洋运输的发展;非洲大陆海岸线平直,港湾较少,不利于海洋运输的发展。

61. 北美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地形特征的异同:

都可以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西两侧高、中间低,但具体地形类型存在差异。北美洲东部为高原和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山地;南美洲东部为高原、中部为平原、西部为大山系;澳大利亚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

62. 复习交通要道时,可以与选择航海路线结合起来。例如从俄罗斯圣彼得堡到天津港,走最近航海路线依次经过:波罗的海、基尔运

河、北海、英吉利海峡、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亚丁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台湾海峡、东海、黄海、渤海海峡、渤海。

63. “十字路口”是交通位置重要性的重要表现:

马六甲海峡是亚洲通往大洋洲,太平洋通往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德国位于欧洲大陆中部,是从西欧到东欧,从北欧到南欧的“十字路口”。巴拿马运河通航之后,中美地峡成为北美洲通向南美洲,大西洋通向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64. 西亚石油运往西欧和北美地区的最近航线是经过苏伊士运河的航线,但石油运输量最大的航线是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的航线。

65. 注意海上交通要道的地理界线作用:

如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是南美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土耳其海峡是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

66. 经常有同学把麦哲伦海峡与德雷克海峡混淆。麦哲伦海峡位于南美洲大陆南端与火地岛之间;火地岛与南极半岛之间的德雷克海峡

是南极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

67. 注意大陆和大洲的区别:世界上有六个大陆,七个大洲,但并不能说大陆比大洲范围大,或者大洲比大陆范围大,如亚欧大陆比亚

洲范围大,澳大利亚大陆比大洋洲范围小。

68. 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9

(1)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69. 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广阔的原因

(1)气候:常年受湿热的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气温较高,蒸发剧烈,对流旺盛,降水多。

(2)地形:亚马孙平原北部为圭亚那高原,南部是巴西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安第斯山脉,槽状的地形形成了巨大的“聚水

盆地”,周围高原、山地的地表径流不断地向河床汇聚,使得该区降水丰富,湿度大。

(3)洋流:沿岸有暖流流经,带来大量水汽。

(4)信风:亚马孙河巨大的喇叭状河口,向大西洋敞开,使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携带着大量水汽,进入河谷地带,一直向西推进,在西部受到山地的抬升,形成大量的地形雨。

70. 刚果河水能丰富的原因

(1)水量大:刚果河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降水丰沛;刚果河流域面积较广,集水面积大。

(2)落差大:刚果河下游地势陡峻,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71. 在河流的不同河段,开发利用的侧重点不同。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是开发水能资源;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72. 河流航运条件分析

气候:降水影响河流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河流水位高低以及河道的宽度。气温:影响结冰期的长短,决定河流能

否四季通航。

地形:落差大小决定水流是否平稳。

通航里程:江阔水深,水流平稳,则通航里程长。

航运价值的大小还受河流流域或沿岸人口、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73. 非洲地理状况

非洲大陆上,地形多高原。东非大裂谷,陷落地层断。乞力马扎罗,非洲最高巅。维多利亚湖,属盆地凹陷。中部有盆地,刚果河其间。几内亚海湾,大西洋沿岸。马达加斯加,大岛位东南。南非好望角,大陆西南端。

74. 非洲气候

非洲热带大陆,赤道横贯中部。气候略呈带状,南北对称分布。中部热带雨林,终年高温雨足。三边热带草原,干湿南北季反。热带沙漠规律,南北回归不误。地中海式两端,冬雨夏干特殊。

75. 非洲有四条大河:

刚果河、尼罗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其中只有刚果河的径流量比较稳定,其他三条河流的汛期都出现在其所在半球的夏季。

76. 印尼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77. 东南亚的石油主要分布于印尼、文莱,特别是印尼,集中于苏门答腊岛,苏门答腊岛因此被称为“希望之岛”,现在印尼成为东南

亚重要的石油输出国,石油主要输往日本。

78. 西亚石油输出线路之一的“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

有着众多的考点,如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红海的成因及盐度,地中海沿岸地区气候的成因、特征,直布罗陀海峡的密度流等,复习时应通过石油运输线将其串起来。

79. 美国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但该国也是石油等资源进口较多的国家之一,这与美国的“高消费”密切

相关。

80. 日本四大岛,本州最重要;海岸线曲折,人稠地狭小;地震活动频,海洋季风显;森林水力富,矿产资源少;经济发展快,科技水

平高;经济四要区,原料进口要;对外贸易港,神横本州岛;东京为枢纽,铁路速度高;寒暖流交汇,捕鱼北海道;地小靠机械,农业单产高;文化东西兼,樱花国代表

81. 世界上以钢铁为主的传统工业区基本上都分布在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但日本由于煤、铁资源短缺,只能通过海运输入煤、铁资

源来发展钢铁工业,因此日本以钢铁为主的传统工业区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

82. 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显著的原因

10

①纬度位置:大部分地区位于35°N—60°N之间,属于温带,盛行西风。②海陆分布:西临大西洋,大陆轮廓曲折,使海洋的影响深入内陆。③地形:中部为平原,山脉为东西走向,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④洋流:北大西洋暖流对沿岸地区起增温、增湿作用。

83. 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特征

欧西地形分三,山地平原相间;地表错综复杂,侵蚀来自冰川。气候西部特点,温带海洋明显;东属温带大陆,海洋特征逐减;南部地中海式,北部夏凉冬寒。

84. 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长期隔离,自然环境比较单一,生物进化缓慢,这些动物又没有威胁其生存的天敌,故能生存至今。

85. 澳大利亚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原因:气候温暖湿润,适于居民生活;有优良的港口,对外联系方便;开发时间早。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