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六必选案例分析

模块六必选案例分析

1、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参与评价的主体有:教师、学生、家长。

评价从单向转为多向,评价主体间的增强了互动,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以多渠道的评价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教师、家长与学生是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2、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使用了哪些评价工具?

杨老师在教学评价方案中,主要使用了量规、档案袋、问卷调查法三种评价工具。档案袋很明显,就是学习档案袋。量规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几种卡上。问卷调查体现在给家长的那三张表上。

3、你认为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体现了教学评价设计的哪些原则?

教学技术参考中提到的教学评价设计的六大原则,即:目标性原则、关联性原则、过程与结果统一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指导性原则,杨老师均有体现。

4、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体现了新课程评价的哪些理念?

方案的设计符合新课程评价理念的根本出发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体现在:评价的目的——促进发展;评价的内容——综合

化;评价的标准分层化;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5、你如何看待杨老师设计的教学评价方案?你认为有哪些优点和待改进的地方?

优点很多,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评价设计的六大原则均涉及到充分发挥了评价的导向、监督、调节、诊断、鉴定和激励作用。

改进的地方:期末终结性评价、进步卡的设计主观性较强,评价的结果单一性较强有待改进。给与家长的评价中,期望指数有点高了。

 

第二篇: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模块三必选案例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 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发现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式教学模式以及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有:

(1)情景教学策略。体现在课一开始,陈老师就“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陈老师提供了资源型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出新知识。陈老师还提供了问题型教学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探究式策略。本课的实际操作性的探究活动比较多,充分体现这一特点。

(3)启发式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利用小学里已经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启发引导学生出把 n 个相同的因数 a 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我比较认同陈老师的设计,教师使用Math 3.0演示乘方运算,方便快捷,既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使学生脱离了枯燥的公式记忆和繁琐的计算,让学生既能很清楚地看到乘方的书写形式,对乘方是如何一回事,又是如何神秘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产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在创设情境方面的优点是通过折纸活动创设情境引入了乘方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每时每刻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情境导入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了乘方的概念,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陈老师在创设情景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学习资源,即折叠纸的学习情景,学生是主体,

在问题设计方面的优点是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同的问题,很有层次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突出教学重点。通过问题设计“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把整数、0、负数的乘方运算加以比较,使学生对乘方的知识不但得到了巩固还进一步深化

在知识拓展方面的优点是再一次体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且问题具有启发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将数学应用于生活。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对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但是我想说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我认为在学生完成探究性操作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

发现问题,并归纳总结,由学生自己说出结果,说得不完整的,教师再加以补充说明,而不是由教师总结出来。

在一开始通过折纸,引入了新知,我觉得可以先给学生设置一个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更能让学生明白是一种简便的表示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可以这样问:如果有10个2相乘、100个2相乘,那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写呢,可以怎么写?学了下面的知识,你就明白了。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解决疑难,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会自然形成,理解会更加透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