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习惯养成计划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这说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小学阶段是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但小学生的体育学习习惯存在着许多不良的倾向,他们对体育学习的目的认识肤浅,学习的自觉性不强,学习的自制力、自控力较差,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不坚,给体育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就要加强体育学习目的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意志毅力,更为重要的是要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让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增进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反思、改进、总结,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从课堂常规入手,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育课堂中的常规要求非常重要。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实际上是建立在有序的课堂秩序的过程中实现的。而课堂常规的好坏,又对课堂的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体育课堂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有效载体,抓好课堂常规,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一环。

例如: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要从排队开始,不能急于求成,分步实施,分阶段培养。此时一般采用正面引导,放一些实用录像给他们看,让他们懂得上体育课应先排队,排队的时候做到不要说话,不要拥挤、同伴之间要相互团结等等;告诉他们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制订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目标,逐步提高要求,增大成规要求面。再配以教师创新的教育方法,让孩子逐步适应并能内化为课堂行为。比如:为了让学生分清前后、左右方向。结合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让学生做《找朋友手拉手》的游戏。再比如:为了让学生记清、分辨好横队的手势。让学生明白老师举起来的左手的位置就是每队的排头(一号学生)的位置,平举的右手代表学生左右按高到低的顺序站好。再配以《快快集合》游戏学生掌握起来即快速有有趣。

这样长期系统地进行训练和反复强化,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让课堂常规成为孩子的条件反射。这样孩子们的习惯好了,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好起来。

1

二、注重教学细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课堂中细节虽小,却能闪耀出教育的大智慧,大理念,折射出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能力,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课堂细节。体育课堂教学中“用心、用情、用理”关注教学细节,从细节入手,注重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的过程,善用课堂细节有效触动学生的心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体育课堂中不迟到、不早退,站队要做到快、静、齐,整齐的队列队形,课后收拾好器材,收拾练习场地后方能离开等。课堂中还有一些细节也是我们必须注意的,例如:记住孩子的名字;善待每一个后进生;呵护每一个孩子的自尊、收发器材、队形调动等。例如: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收发器材这个问题。在发放器材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在拿器材时排队拿,不准挑选,按顺序拿,拿了器材后,要规定拿在那只手上或用什么姿势,回队后,器材要放在什么地方绝对禁止拿了器材就随便乱玩。这些要求都要在发放器材前交待清楚,如有不按要求做的,必须重来,绝不姑息原谅。归还器材时,老师必须交待清楚,归放的地点和摆放的要求,而且队长要负责清理,归还器材要特别要求按顺序,如果不合要求必须重来。这些既能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重抓起点,长期坚持,让学生习惯成自然。

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养成,也不能全部一下子养成,它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少到多,由部分到整体,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它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坚持不懈的结果,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只要坚持不懈,偱偱善诱,必将水到渠成。此外,还应该重点抓好起点,这里的“起点”有着三层含义。1、从小抓起,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特别是6-11岁的儿童最需要身体活动,只要引导得当就会有效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2、抓好起始年级,当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时,对学习有着新的向往与期待,这也是我们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3、抓好学习新内容、新项目的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和体育兴趣促进,这时由于孩子们的好奇心普遍较强,教师的教育引导和创新教学手段,给予多元化的评价,就能引导孩子们不断强化良好习惯的养成。

2

四、多鼓励与表扬,适当的批评,为孩子们习惯养成“给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只有产生兴趣,才能有坚实的自觉性,一个成功的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持久热情。而适时的鼓励和表扬,总能帮助孩子保持对体育学习和习惯养成的浓厚兴趣和信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对好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表扬,但同时也必须对不良倾向给予适当的严肃批评。让学生分清是非界线,提高明辩是非能力。对于特殊学生,我们还可以为他们建立成长记录档案,随时记录学生的变化,随时给予帮助,确保其行为习惯的养成。

如:在孩子们学习前滚翻时,有些同学始终不能将动作完成到位,出现了不乐意参与而且躲避的现象。这时,教师不要批评她们,而应该用期待的语言激励她们:“前滚翻的低头、含胸、团身、蹬腿动作要领,你只要好好掌握方法,你就会成功”。这时,在学生有进步和能勇敢地去参与时,给予符合实际的表扬与鼓励,可用“你做的越来越好了。”“你的动作很漂亮。”等激励的语言鼓励她们。但是,对于对于不认真参与、溜号、偷懒等这样的学生,必须给予适当的批评,让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学习,应该有怎样的习惯,可以说“这样的学习态度,你会落在别人的后面的”,“孩子,你必须认真练习才能熟练地掌握前滚翻技能”等。

五、给孩子树立榜样,为孩子习惯培养找方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以同龄人为榜样时,学生亲近、模仿的欲望更是强烈。我们可以尝试采用如下方法:1、通过体育活动中的竞争,表扬、树立优秀榜样,提高自信心,促进自律。2、看到后进生在体育课中的点滴进步,作为榜样加以树立。我任教的二年级就有这么一个孩子,学跳绳总比其他孩子慢,而且很懒惰。为了让他能跟上别人的节奏,有进步,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我给他制定了不同的实施方针(给他找一个差不多的孩子,和他组成进步二人组,让他们共同进步;每天回家,必须跳绳两百个,家长签字;给他课后吃“单锅小炒”;课堂中积极表扬他的进步)。没有想到,居然有很好的效果,该学生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课上,我不止一次的表扬他,在后来的体育课上,他变的很勤快了,同时也给其他小朋友树立了榜样。我们的教学中可以告诉孩子:“不要觉得自己不行,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行的。”3、体育教学活动中一帮一,结对子,榜样帮助后进生。体育教学中也要和语文、数学一样,需要帮助。如水平三学生学习小篮球,我让篮球技能熟练、练习勤奋的,介绍自己的经验和 3

方法,用他们的成功去感染和帮助后进生。再让他们选择自己要帮助的对象,制定好计划,什么时候学会什么,达到什么程度等,然后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表扬。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学生的自律能力。

六、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主人意识”,我们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合作学习方式主要通过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因素和学生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学程序为引导阶段(提出课题、激发兴趣、探究目标);尝试阶段(尝试学习、交流讨论、示范观察);合作阶段(小组学练、合作探究、改进提高);评价阶段(表演验证、对照评比、体验运动);归纳阶段(交流体会、全面提高、放松身心)。探究学习方式要求小学生要从小培养潜在的探究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从学生的好奇心中找到探究学习的源泉;通过比较-判断-推理-归纳,提高学生学习目标的准确度,进而不断促进孩子探究、创新等良好习惯的形成。

总之,体育课堂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本着“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学习,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大胆创新,更具学生身心特点在教学中注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锻炼意识、促进体育兴趣、意志和传授科学知识,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使他们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4

 

第二篇:小学生良好体育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良好体育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这一方面说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指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小学生的体育学习习惯存在着许多不良的倾向,他们的对体育学习的目的认识肤浅,体育学习的动机不正确,学习的自觉性不强,学习的自制力、自控力较差,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不坚,给体育学习造成 很大的障碍。小学阶段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的最佳时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不仅要加强体育学习目的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还要培养学生的意志毅力,并且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养成各种学习习惯。

学校体育要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的基础,这已成为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

一、良好体育学习习惯的意义

所谓体育学习习惯,它是指学生在较长的体育学习时期内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形成和巩固下来的一种行为定势。从心理机制来说,它是一种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强化和积累而形成的。俄国教育家多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殖,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它的利息。”这是说,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日后乃至整个 一生的学习 都会发生积极的影响。一个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就会对体育学习感兴趣,能增强学习体育的毅力,克服体育学习中的困难,从而提高体育学习的效果;反之,不良的体育学习习惯不仅影响学习的效果,而且还会因此引起学生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不求上进。

二、小学生体育学习习惯现状分析

某学者曾对某小学高年级250名小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作过一次全面细致的调查和观察,发现67.2%以上的受访学生表示喜爱体育课,喜欢参加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不喜欢教师随意将体育课改上其它的文化课,甚至有21.6%左右的学生愿意学校每天为他们安排

一节体育活动课。按理说,小学生这种喜爱体育活动的情感倾向容易让他们形成积极的体育学习态度,但调查又发现,37.6%的学生喜欢在体育课能自由活动,问及原因是因为自由活动轻松有趣没有压力。这就是说,很大一部分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只停留在体验活动的乐趣上,对体育课的组织形式、学习内容、学习任务的完成远不及他们在自娱自乐的自由活动中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实践观察也发现,小学生的体育学习习惯表现出种种不良倾向,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首先是体育学习的动机不正确,他们往往抱着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后做做游戏、玩一玩放松一下的心态参加体育课学习,把体育课当成了游戏课,把体育活动当作玩耍取乐,因而他们对体育游戏表现出兴趣,而不愿参加课堂组织严密、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相对较大的学习活动。

其次是他们的学习自觉性较差,学习活动往往需要教师的监督,不会主动地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使自己的行为能服从于一定的学习要求。

其三是学习的自制力不强,学习过程容易受干扰,不能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来约束自己产生与学习任务相反的行动。其四是他们的学习不能持久,缺乏坚韧的意志毅力去克服学习活动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三、小学生良好体育学习习惯的培养

1、加强体育学习目的意义教育,激发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在对高年级小学生为什么要参加体育学习的专题调查中发现,除了15%左右的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认识不足外,39.8%的学生能比较正确的回答体育学习的意义,45.2%的学生能大概地回答参加体育学习对他们的重要性。这就是说,小学高段绝大多数的学生基本明确为什么要参加体育学习,但问题是,正确的学习认识并没有真正使小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行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过于简单粗浅,形式上只注重理论的说教,没有对他们从思想上、行为上进行深层的教育,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只知其理却未能促其行动的学习现象。

另一方面,小学生辨别能力低下,重智轻体的社会环境和教师、家长过于看重文化成绩的教育现象也影响了小学生体育学习的态度,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体育学习“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心理烙印。所有这些因素,都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正确学习动机的

形成。因此,在努力改善体育学习的社会环境的同时,体育教师要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学生对体育学习涵义的深层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意识。

就小学生而言,强烈的学习兴趣是他们最大的学习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最高境界,是学生通过实践,在对学习目的意义深刻认同的基础上对学习本身产生的强烈的间接兴趣。调查显示的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只是一种低层次的兴趣,是体现小学生“好玩”心理特征的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天性、好胜心理和好玩心理,一方面加强体育知识的学习,加深对体育活动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不断地产生新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对运动本身的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移。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正确学习目的的教育,加深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目的任务或活动结果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把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与自身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联系起来,促进他们把对体育的兴趣由乐趣向志趣升华。

2、发挥体育活动的厉志作用,培养坚强的体育意志

体育意志是学生自觉的确定参与体育学习的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意志对一个人的学习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往往能够努力地克服困难,百折不挠,坚持奋斗,最终取得学习的成功,而意志薄弱的人,则往往惧怕困难,不愿努力,缺乏顽强拼搏的精神。众所周知,体育运动是一项艰苦的体力劳动,只有不断地付出意志努力,才能获得理想的锻炼效果。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志,一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明确活动的目的作用,让活动成为他们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能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主动地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二是活动要有组织性,要向学生明确提出活动的要求,指导、监督好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一定的纪律约束下,提高活动的自制力;三是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活动设计要考虑健体与健心的关系,既要有一定的生理负荷,又要让学生在运动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的持久力。3、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大体育学习习惯的培养力度

良好体育学习习惯的构成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科学习共同需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学习小学体育的特殊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体育学习

习惯,应把学习各科知识的共同习惯与学习体育的特殊性习惯结合在一起。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可着重培养以下几种习惯:

1、养成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习惯

严格的课堂纪律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益的前提和基础。体育实践课多在室外进行,环境、气候等许多不利的因素会干扰学习过程,何况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行为的自制力、情绪的自控力都较差,因此,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建立严格的课堂纪律,建立如上课不迟到早退,不旷课,因故不能上课要请假;学习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练习当中精神饱满、听从指挥等课堂常规,以规范化的纪律要求来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要训练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每位学生了解自己的教学习惯,能用固定的教态表达不同的纪律要求,如击掌要求是什么,哨声的缓急轻重表示什么,不同的脸部表情表示什么,不同的身体姿势表示什么等,使自己的一举一动能够正确的表达对学生的纪律要求,达成师生间的默契;另一方面,要把纪律训练和教学活动相结合,可以通过竞赛法、评比争先法、榜样激励法等,把纪律训练渗透在教学活动中,既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培养了遵守纪律的能力。教师还要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纪律,对遵守纪律的学生要采用各种方法及时鼓励褒奖,对于不守纪律的学生也应有适度的批评,甚至可以采取适度的惩罚,强制他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

运动中学习是体育学习的特有方式,它有别于室内课的静止学习,而且学习活动中还要动用一定的体育器材,学习过程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再加上小学生好奇好动和辨别能力低的心理、行为特点,教师组织不当或学生不听从指挥都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体育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听从指挥的习惯。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固有的知识水平,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设计科学的教学组织方法。教师要像战场上的将军一样,能够纵览全局,合理地指挥学生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解放军遵守纪律、服从指挥的故事,提高学生听从指挥的学习意识,也可以通过讲一些不听从指挥造成不良后果的实例,让学生明确体育学习中听从指挥的重要性。

2、养成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的习惯

听教师讲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取体育知识的重要途径。如前所述,小学生好奇喜动,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如果没有专心听讲的能力和习惯,就会直接影响学

习的效果。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专心听讲是体育课的纪律,是课堂常规,是学生积极学习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到讲解精练,重点突出,条理分明,语言生动幽默,启发思维,引起兴趣。同时教师应及时判断学生有没有认真听讲,要运用不同手段善于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如充分使用教具,讲练结合等方法,力求使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都乐意听讲。

听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听的内化。体育教学中,学生只有把技术要领、练习方法、游戏规则等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思考,才能把教学目标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行动。事实上,体育学习是一项脑体结合的复杂劳动,只有不断的思考、实践,才能多快好省地接受更多的体育知识,掌握更多的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仔细地观察,学会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对照,自觉地从教师的示范、同学的示演中深入理解体育知识的本质意义,掌握体育技术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各种体育思维和体育技能。

3、养成独立练习、克服困难的习惯

虽然学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学习的最终结果是使每个学生获得一定量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学习的过程也是每个学生各自努力奋斗的过程。特别是现代教育提出终身学习的思想后,向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学生独立练习的内容,充分锻炼学生独立练习的能力。教学过程要留给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探究掌握技术要领,获取知识和技能。

学习任务是一种有一定困难的社会义务,学生不但要学习一些有兴趣的东西,而且也要学习一些虽然没有兴趣但必须学习的东西,这就要求学生自觉地克服困难,坚持完成学习任务。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克服各种内部的(如胆怯、懒惰、身体不好等)或外部的(如活动进行中遇到种种外来的干扰、某种体育活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太高等)困难与障碍,才能取得学习的成功。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毅力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克服困难的条件。在学习困难面前,要给予恰如其分的具体指导,要不断给予学生意志和情感的鼓励,运用“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不要怕,你一定能行”、“由于你不怕困难,意志坚强,才完成了任务”等鼓励性的语言,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让学生从亲身的意志行为中体验成功的快乐,逐步养成克服困难的习惯。对于那些体育素质、运动技能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树立区别对待、因生施教的思想,让他们多参加适合他们难度的练

习,多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乐趣中,激发刻苦学习的内驱力。

4、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不仅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还要帮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对每一次技术教学,都要让他们领会动作要领,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教师还可以通过体育专项课等办法,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大众化体育项目的活动方法,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体育活动,教给他们正确的技术动作、活动组织方法、比赛的规则等,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从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进而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相关推荐